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卢俊宇)

合集下载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的内容《实践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由毛泽东于1937年至1939年期间撰写完成。

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科学性和正确性。

他批判了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论》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毛泽东阐述了实践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是无数具体实践的总和。

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源泉,也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不断认识和改变自然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毛泽东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世界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第三,实践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指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产生的。

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不能脱离实践而空谈。

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指导人们的行动。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指导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四,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社会。

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也是验证社会主义理论的标准。

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第五,实践对于个人的作用。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个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是培养和锻炼个人的关键,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总之,《实践论》是一部关于实践哲学的重要著作,深刻阐述了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应用内涵

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应用内涵

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应用内涵作者:蔡宗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实践论》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应用方面所体现出的精神。

《实践论》是关注“中国问题”的哲学,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真正了解《实践论》,就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也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以《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应用特点》这一文章为例,分析《实践论》中核心价值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门课程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哲学精神实践研究方式核心理念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84-02方法论是知道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学或理论体系。

在层次上由高到低可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三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中最为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体系。

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过程,尽管包括它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在方法论理论的表述上各具特色,但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本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列宁指出:“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的事实。

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毛泽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一篇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个真理,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者,长期拘守于自身一些片断的经验不去领会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与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与实践观

141中国军转民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与实践观刘洋洋【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毛泽东《实践论》的影响,以及《实践论》中认识论与实践观的内在逻辑。

《实践论》以人的社会性特征为出发点,以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强调了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并得出了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真理的结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相符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经验|认识|实践论|真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思想前提,《实践论》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根据前人的社会实践经验形成感性认识,并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进而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从而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从中得出真理性认识的判断,在此判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实践,即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革命。

从这一内在逻辑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它以人的社会性特征为出发点,以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以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为核心论证内容,进而得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结论[1]。

一、从经验谈起关于从经验到真理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的思考,我们从经验谈起。

说到经验,从《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解释:“经验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所知觉到的东西(感觉经验),指我们从他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或凡是从外部源泉或内部反省而来的东西”[2]。

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来自感官知觉,是主观可知部分。

间接经验则来自他人教诲或外部反思,是我们无法直接知觉的内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经验也有相似的论述:“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东西”[1]。

经验是我们对感觉和反省的确信,使我们相信存在固体和思维的实体,前者可推动物体,后者可思考物体。

《实践论》基本观点和思路

《实践论》基本观点和思路

《实践论》基本观点和思路《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方案自选题成功的一个著名著作,集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思想和方法于一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著试图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建构出一个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

《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和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实践论》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们认识对象的唯一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改变和创造世界,从而认识和掌握世界。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知识的真实性。

2. 实践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性:《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特点。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并改变自然、改造社会,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发展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

3. 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强调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产生意识的起点,意识又反作用于实践。

通过实践形成的新的认识和理论又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实践和意识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

4.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论》认为,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和历史性的。

实践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阶级性和特殊性,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

总之,《实践论》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探讨了实践与意识、实践与社会关系、实践与历史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新时代的价值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新时代的价值

009《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新时代的价值《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结构体系,它的具体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味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首先,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内容。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P109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人的认识,只有通过从事物质的社会生产活动,才能逐渐了解自热、社会、人和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得到深化。

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不可能说认识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立足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知道手机、汽车、飞机和高铁动车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生产实践的存在。

其次,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P283 过去,人们对社会上的一些所谓“鬼神”的东西感到疑惑,但是随着生产实践的进步,人们逐渐采用科学的态度解答生活中的不解之题。

最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目的与最终归宿,认识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造与人类生活进步不相适应的因素,更好地造福人们。

比如:人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知识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虽然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并不意味着认识没有任何作用。

相反,人的认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通常会促进事物健康发展,错误认识则会阻碍事物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代表着科学与进步、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步、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份子,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核心概念、内涵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取真知。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起点,更是认识的终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新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就是实践充分证明了实践的巨大推动力。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

三、实践是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理论必须立足于实践,从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与实际相符合,才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理论的任务是反映客观实际和指导实践,而不是空想和脱离实际的抽象观念。

四、实践是解放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解放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

在实践中,人们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之一。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基于实践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实践,并与实践相结合,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结束语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理论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及对青年的现代价值

《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及对青年的现代价值

《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及对青年的现代价值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最关注的吞吐的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根源,一切社会实践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理论转化为
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实践是所有改变的前提。

《实践论》对青年的现代价值是强而有力的。

它教导青年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发
现真理;通过实践来拓展自己;能够将概念转化成实践,革新现实世界;要针对社会问题
积极探索,实施改革和改造;注重团队合作,与人共同谋划,共同实现愿景。

实践论告诉青年要勇于实践,把知识付诸活动,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变革,
才能真正的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号召青年要全心从事实践,扎实的发挥创造能力,要勇敢面对艰辛,奋发向上,
earnestly realize the ideal of life.
只有实践,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景,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

通过不断的
实践创新,不断激发自我,就能实现自身如虎添翼,向未来勇往直前。

实践论第七章心得体会

实践论第七章心得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为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而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的第七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与认识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第七章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一观点明确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取真实的、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首先,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没有实践,我们就无法接触到客观世界,更无法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其次,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发展动力。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遇到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推动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促进认识的发展。

最后,实践是我们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认识付诸实践,才能验证其正确性。

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实践论》第七章强调:“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这一观点揭示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甚至导致实践失败。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正确的认识能够使我们明确实践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实践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如果我们对这门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就很难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其次,正确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实践中的困难和障碍。

在实践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正确的认识能够使我们冷静分析、科学决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正确的认识能够使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第七章指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实践哲学”的理论宝库。

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此书对我个人的影响。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实践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时,大量的内容都是靠记忆和书本来获取,这种过程只能称之为理论认识,是很容易忘记的。

而当我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时,才能真正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用处和意义,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比如学习物理知识,如果我们只是看书和听课,很难掌握物理的本质和规律。

但如果我们用物理公式计算一下自行车的速度、力的大小和方向,这种实践的过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物理知识。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和理论,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获得知识。

二、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实践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理论发展的基础。

没有实践的支持,理论将失去意义,失去实践检验的理论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书中强调,理论的产生需要真实的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所以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借助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比如,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化学原理的正确性。

实践虽然起源于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实践发展也会出现一定的规律和特征。

研究实践发展的规律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实践论》理论分析和探讨的重点。

在我看来,《实践论》让我更加关注实践真正的价值所在和发展规律,并让我明白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它开拓了我的思维,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实践论》是一本启迪人心的巨著,它深刻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对我的学习和思考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

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

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作者:孙咏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4期孙咏[摘要]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之作,也是新时代提升共产党人看家本领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实践论》;《矛盾论》;当代价值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亟待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把握本质,澄清迷雾,做出正确的抉择,回应现实的挑战,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只有掌握“看家本领”,才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之作,也是新时代提升共产党人看家本领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探讨《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在新时代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当代背景下对实践的重新定位和把握我们需要特别关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难题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传播对未来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带来的巨大挑战。

我们需要认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科学技术领域大发展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当代实践内涵和外延。

人类实践模式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自己的事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

不管时代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需要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工作路线,反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变种。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卢俊宇)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卢俊宇)

• 实践又是真理的试金石。在实践的结果出来以前,预测也 好,怀疑也好,赞成也好,批判也好,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马 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 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 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以前的科学家 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所 支持的"粒子说",一是以惠更斯为代表的科学家所支持的" 波动说"。由于牛顿在当时的声望很高,许多科学家支持牛 顿。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技术的进步,证明光是波动的。 (尽管后来证实光有粒子性,但已不是牛顿所指的粒子性了) 可见,真理并没有因为牛顿的名望而青睐于他。实践,只有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直至马克思对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做出系统而深刻的 论述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 形象地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 尝一尝。" 可见,认识并不是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是一种主 观生成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同时也不是旧唯物主义 者所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把人的反映 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实践也 不是胡适所说的界 环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 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若按照旧唯物论者和胡 适的观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是否也是一种"消极的, 被动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呢?科学家改行不做实验 了,是否就是难以适应他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结果呢?这显 然是荒谬可笑的。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主要理论贡献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主要理论贡献

作者: 刘昆
作者机构: 西安财经学院
出版物刊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 2013年 第18期
主题词: 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贡献
摘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重要的哲学论著之一,《实践论》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作了经验性的哲学概括,明确了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辩证的认识论思想,将唯物史观引入认识论中,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的篇章。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专门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实践论》学习报告

《实践论》学习报告

《实践论》学习报告毛泽东的《 实践论》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它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辩证思维和方法来把握和解决矛盾。

实践论》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革命实践和社会建设,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

1.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实践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等。

实践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些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人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实践不仅是知识的来源,也是知识的检验者和发展者。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论》还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毛泽东认为,真理不是脱离实践而存在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对一切理论和主张提出了实践检验的要求。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 实践论》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而 实践论》则进一步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实践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等基本原理。

实践论》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通过辩证思维和方法来把握和解决这些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的实践论

马克思的实践论

马克思的实践论马克思实践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主张,实践一切的事实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是发展马克思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实践理论是一种理论,表明实践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的发展和改进理论,是有认识的内容和有意义的追求,要得到更高的可视性和完整性。

实践理论发展研究了实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作用。

它揭示出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科学活动的要义,以及实践成果如何影响认知活动,以及实践性知识如何作为思维的基础而受到调研的重视。

它认为理论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实践,只有把实际实践和理论对照,理论才能更进一步地完善、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本观念,通过实践论来发展思想,从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根据马克思实践论,人类实践是从本质上开始研究自然界,改变物质物质社会环境的过程。

实践有助于解决人类实际问题,帮助人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来发现世界规律,取得认识。

实践不仅发现真理,而且采取行动来发现和落实真理。

因此,实践书写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史诗”,实践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和可行的解决途径。

实践论加强了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使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更加完善,更加具备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探究真理,推动事物的发展,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实践论也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就是必要的科学”的哲学看法,强调了理论可以从实践中发现和落实真理的重要作用,强调士兵有清楚的认识,不断革命进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

《实践论》解读

《实践论》解读

《实践论》解读《实践论》: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看真理的探索《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所写,这篇文章在当时对于克服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

通过深入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及真理的探索过程。

文章明确指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所有的知识和认识都源于实践,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接触外部世界,并逐渐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感官和大脑都是实践的工具,通过它们,人们开始感知、思考、认识和理解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得对事物的真实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或幻想。

文章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和修正作用。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人们才能够确定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这是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地与客观事物互动,从而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果认识与实践相符合,那么这种认识就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合,那么这种认识就需要修正或摒弃。

文章揭示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也是发现和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接触新事物、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往往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推动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深化。

因此,实践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就没有对真理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文章还指出了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实践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人类才能够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向前发展。

《实践论》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得对事物的真实认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探索和发现真理;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

《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启示

《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启示

《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启示
李明旭
【期刊名称】《求知》
【年(卷),期】2023()2
【摘要】适应新征程上的实践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然前提和内在要求。

《实践论》诞生于党由土地革命转向抗日战争的关键节点,在形势、任务急剧转变的背景下,它批判了党内存在的错误马克思主义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推动全党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奠定了哲学基础,对于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关键意义。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李明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3.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注重在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5.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过现象 把握本质——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体会

透过现象  把握本质——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体会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体会卢冀宁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1(000)003
【摘要】<正> 现象和本质,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毛泽东在其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结合着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现象和本质这对重要范畴作了深刻的论述,阐明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正确途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宝库。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不仅从一个侧面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经验教训,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搞好各项工作、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7页(P79-85)
【作者】卢冀宁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把握《实践论》观点指导我市海洋与水产业发展——学习《实践论》的一点体会 [J], 梁康成
2.新课程下如何把握教材--以《课标》为统领“透过现象看本质” [J], 杨远梅
3.新课程下如何把握教材——以《课标》为统领“透过现象看本质” [J], 杨远梅;
4.认真加强学习适应重点转移——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一点粗浅体会
[J], 安金铭
5.学习毛泽东三篇重要哲学著作体会——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60周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0周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J], 黄楠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践论》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

《实践论》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

觉, 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发展过程 ; 中国革命 的丰 把 富经验加以概括 、 提炼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 同样也 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 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 , 但是由于 对中国革命的状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不多 , 对 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 根本 依据和基本途径都缺乏清醒的认识 , 以致在 中国革 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 到各种错误思潮和倾 向的 干扰与冲击 , 使革命几经 曲折和失败。具体地说 ,
维普资讯
第9 第3 卷 期 20 06年 5月
湖南 科技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Vo. o. I9 N 3
Ju a o H nnU i m o s: o &T nl yS d l c neEi n o r lf ua n e  ̄ f c ne Kho g( o aS i c di ) n v i e o e t o
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 间的矛盾” ] [m。 2
这些论述表明 , 毛泽东 已经触及到“ 倾错误的思 左” 想根源 , 但是 , 深入地 系统地 阐述其 理论错误及其
式才能实现 , 没有抽象 的马克思 主义 , 只有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所谓具 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 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 体环境的具体斗争 中去, 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 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与这个 民族血肉相 连

文章编4 :62 8520 )3 03 5 -17 —73 (o6 0 —0 1 —0
《 实践论》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 中国 革命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结晶, 它不仅为 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 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 而且科学地解决 了中国传 统文化遗 留下的哲学问 题,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毛 泽东的《 实践论》 以其深刻的思想 内涵生动地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实践经验 马克思 主义化的有机统一 , 具体地展现 了中国马克思主义 理论 的发展水平。《 实践论》 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 和价值 , 对于我们 的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 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 和 论述。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 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 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但他作为一个 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 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 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而他所 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动而已;费尔 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 理论的根源。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 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 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 生 活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直至马克思对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做出系统而深刻的 论述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 形象地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 尝一尝。" 可见,认识并不是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是一种主 观生成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同时也不是旧唯物主义 者所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把人的反映 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实践也 不是胡适所说的,是一种"像蚂蚁,蛆虫一样被动地适应外界 环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 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若按照旧唯物论者和胡 适的观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是否也是一种"消极的, 被动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呢?科学家改行不做实验 了,是否就是难以适应他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结果呢?这显 然是荒谬可笑的。
• 实践又是真理的试金石。在实践的结果出来以前,预测也 好,怀疑也好,赞成也好,批判也好,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马 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 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 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以前的科学家 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所 支持的"粒子说",一是以惠更斯为代表的科学家所支持的" 波动说"。由于牛顿在当时的声望很高,许多科学家支持牛 顿。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技术的进步,证明光是波动的。 (尽管后来证实光有粒子性,但已不是牛顿所指的粒子性了) 可见,真理并没有因为牛顿的名望而青睐于他。实践,只有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