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

合集下载

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语教育变得愈发重要。

尽管外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外语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开展外语教育,与国际交流的需求有关。

此后,外语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入推进,许多大学设立了外语专业。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语教育在中小学也得到了广泛推广。

外语教育的普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为促进国家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外语教育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现行的外语教育体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当前的外语教学依然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

其次,外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许多教材过于冗长和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外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外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所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可能的改革方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外语教育的改革。

首先,应该推进外语教育的多元化。

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外语学习途径和方式,例如选择学习常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

其次,需要改革外语教材和教学方法。

教材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应该生动有趣、实用性强。

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此外,还需要加大外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外语教育的前景和挑战】外语教育的改革旨在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以满足国家对外交流和人才需求的增长。

外语教育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外语教育的进程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戴炜栋上海外国语大学摘要:本文在回顾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发展60年的基础上,总结成绩,分析不足,阐明科学规划外语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一步从教育规划、人才培养、师资教育、学术研究、评估体系等不同层面对相应发展战略进行展望。

主题词: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展望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发展60年2.1 60年发展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外语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1949—1966),第二阶段为“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66—1978),第三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在第一阶段,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受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变化影响较大。

譬如新中国伊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英语专业教学点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由原来的50多个减少到9个。

5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与苏联外交关系的恶化,英语专业逐步恢复发展,俄语专业招生人数减少,1956年全国有23所高校设立英语系科。

60年代初我国与古巴及部分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教学得以发展。

而在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4国之后,相关语言也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中。

1964年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对外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师资培养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全国共教授41种外国语,有74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

在第二阶段,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外语教育成为重灾区,正常教学一度陷入停顿。

其中70年代初期我国同许多欧洲、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2年又发表《中美上海公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

1970年11月20日,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外语教学的谈话》,指导外语人才培养工作。

1971、1972年一些外语院系(如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等)相继恢复招生,1972年恢复留学生外派工作,截至1976年底,我国先后向49个国家派出留学生1 629人。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英语作为外语开始应用和推广。

1950年教育部、外交部共同颁布《外国语培训规定》,要
求在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举办外语学习班,从
而逐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英语课程实施阶段:50年代,外语教育进入到社会服务阶段。


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暂行纲要》,推出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教学
规划。

60年代中期,《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正式发布,英语在中学的
正式教学正式开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外语教学暂行纲要》,针对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专门设立外国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会,开展了外
国语教育研究。

四、英语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课程不断作出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应
该设置英语课程。

后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课程,规范英语教学管理,并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教学内容。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

下面简要概括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简史:20世纪初- 1949年:早期阶段在20世纪初,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学校和私立学校中。

这一时期,英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外语,但并没有被广泛推广。

1949年- 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英语教育开始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英语作为外语被引入学校教育,英语教材开始编写,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强调语法和基础知识。

1970年代- 19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带来了变革。

中国开始与外界更紧密地接触,对外国语言的需求增加。

这一时期,英语教育经历了重大改革,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了初、高中和大学等不同层次。

1990年代- 21世纪初: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学校数量迅速增加,英语学习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英语考试,如托福和雅思,成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因素。

外语学习机构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兴起。

21世纪初- 至今: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英语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应用程序和各种教育资源来学习英语。

同时,中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英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总的来说,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的有限资源到现在的广泛推广和全球化的阶段。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英语教育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未来,英语教育将继续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以满足学生和专业人士的要求。

简述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简史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的渗透,英语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

下面我将简述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简史。

一、萌芽期在清朝末期,我国开始接触英语,一些开明人士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开始倡导英语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

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开始,但当时学习英语的人数很少,主要是外交官、翻译等精英人士。

二、发展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大规模推广英语教育。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英文系,这是我国第一个英语专业系。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英语教育逐渐普及,学习英语的人数不断增加。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的英语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大学开始设立英语专业,培养英语人才。

三、动荡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我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较大的动荡。

由于战争的影响,许多英语教育机构被迫关闭或迁移,教师和学生也流离失所。

这个时期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英语教育逐渐复苏。

1954年,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设立英语专业,这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新起点。

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英语专业,培养了大批英语人才。

这个时期我国的英语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习英语的人数逐年增加。

五、改革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英语教育开始了新的改革。

197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英语专业的意见》,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专业,并将英语列为高考必考科目。

这一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

六、多元化期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英语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必备的技能之一。

学习英语的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学习者的目的也变得多元化。

从为了应对考试到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从为了学习知识到为了交流沟通,学习者的需求不断变化。

中国英语专业发展史

中国英语专业发展史

中国英语专业发展史
中国英语专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教育,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17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英文系,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了英语专业的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设立英语专业,英语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

然而,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英语专业的发展还相对较慢。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战争导致教育系统的崩溃。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英语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行英语教育,重点培养专业英语人才,以满足国家对外交、外贸和外语教育的需求。

同时,也开始引进国外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对英语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培训和引进。

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进一步加速了英语学科的发展。

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许多大学开始设立英文系、外语系和翻译系等专业,英语专业也成为中国高校的热门学科之一。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英语专业的发展更加迅速。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英语,大学英语专业的报考人数也持续增长。

同时,英语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在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在线教育方面。

总体来说,中国英语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政治环境不稳定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如今,英语专业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精选教育文档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精选教育文档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一、前言我国的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我们庆贺这些成就的同时,仍应谦虚谨慎并寻找差距,发现所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争取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进。

外语的教学对一个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重要性在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外语的教与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工作问题,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所在,愿意学习外语。

如今会讲一门外语,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抑或是日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更是刮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由被动教变为了主动教,学生也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这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与进步。

二、发展历程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

一开始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

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教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

这些现象都说明建国初期外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萌芽且不稳定的阶段。

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外语教学这棵小芽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的父辈在那个年代学习的都是政治性很强的所谓的“政治外语”。

可以说是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

在这十年当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因此科、教、文、卫等方面都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步,更不要说英语教学了。

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光明,中国的未来有了一线希望。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同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80年代的中国不能再教政治英语,应该多吸取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我们自己,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重新起步。

到了80年代,我们可以幸喜地看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的中学与大学里都讲授系统的外语知识,不过此时由于教学水平有限,在硬件及软件上都有很大的不足。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融合,我国外语教育历程充满着曲折与艰辛。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类别划分,带领读者逐步掌握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让我们一起领略这段悠长的历史。

一、外语教育的初步尝试(20世纪初到50年代)20世纪初,外语教育进入了我国的学校教育阶段。

开始时,外语教学只是作为礼仪学科进行开设,并未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才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50年代,外语教育已经扩大到大学范围,同时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外语培训班和翻译班,旨在提高外语人才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

二、外语教育的大发展(60年代到90年代)学科独立开设、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发展、科研创新等多个层面,都为外语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基础。

60年代开始,全国开始出现了一批外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外语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此后,在政策、教材、教法、师资等各个方面都积极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

1987年,全国大规模进行的英语教学形成了颇具成效的“新大纲”,后来的汉语教学、法语教学、西班牙语教学等纷纷效仿。

同时,越来越多的翻译和口译工作被我国人承担,国际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外语教育走向了国际化、现代化的时代。

三、外语教育的全面提高(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扩大,对外汉语教育成为外语教育的一大亮点。

外籍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

同时,中外大学合作、“3+1”、“2+2”等模式广泛开展,圆满地实现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语言人才”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也为外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途径。

在线英语、德语、法语等各种教育平台层出不穷,大大方便了广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而言之,我国外语教育历程越来越成熟,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发展领域也日益丰富,它有力地支撑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未来,它将会在不停发展中拥抱更加宽广的舞台。

由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趋势

由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趋势

由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趋势【摘要】外语教育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外语教育的起步阶段,探讨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当前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文章也指出了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跨文化交流和在线教育的兴起。

结论部分展望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前景,提出了发展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展望,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提升外语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外语教育、发展历程、趋势、重要性、历史背景、起步阶段、改革与发展、现状分析、新趋势、挑战、前景展望、发展策略、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

外语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打破语言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学习外语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有助于增进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语能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机遇。

具备外语能力的人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领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外语教育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外语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不断提升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学习外语的需求,推动外语教育事业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

1.2 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背景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封建社会时期,汉族士大夫必须学习文言文和诗词以考取科举,而接触外语可能是为了与外国使节交流或者处理涉外事务。

正规的外语教育在清朝时期才开始萌芽,当时在广州开设了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学校,开始向中国人传授英语和其他外语知识。

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外语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外语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回顾中国外语发展的历史,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外语教育的需求。

在秦汉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外语教育逐渐兴起。

当时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需要使用其他语言。

因此,官方开始设立外语教育机构,教授汉语和其他外语,以促进对外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在近代,外语成为外交和商业领域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西方列强开始入侵中国,为了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外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外语课程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

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外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时期,各种外语课程被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同时各种外语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的外语教育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语教育也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各种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是一部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历史。

在未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外语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让我们期待未来的外语教育将更加完善和普及,为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成立。

在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青团积极推动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青团积极推动青年开展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国共青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青年创业大赛、青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旨在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_王军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_王军

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 14 育工作者具备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旁征博引,让学
个外语专业。教育部 于 1963 年 7 月 发 布 了《关 于 开 办 外 国 语 学 校 的 通 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提高心智,修养身心。
知》,决定在几个大城市 开 办 外 国 语 学 校。 次 年,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 批 准 了
教育是各个国家作为战略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潜在的投资项目。在经
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平、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 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外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面对林
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林总总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予正确的方针引导培训机构的发
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由传统的、注重读写能 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采取的教学手段出现了“短、平、快”的怪异现象,致使
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跨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思 为外语教育蒙上了功利性色彩。这种浮躁的心理现象衍生出的外语学习
想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模式,阻碍了外语学术界的发展。
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取得最 佳效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创设问题情景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能激发 学生学习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展精神,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会很大的 提高。
一、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利用化学史和化学家的故事创设情境,使 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授内容恰当地补充一 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让学生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 的境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 挥 师 生 的 情 感 纽 带 和 驱 动 作 用,起 到 拓 宽 教 育 空间,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作用。例如,学习侯氏制碱法,可唤起学生的爱 国热情,唤起民族自豪感; 介绍世界上一些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及发生在 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可增 强 学 生 的 环 保 意 识,使 学 生 感 到 化 学 离 生 活 很

试论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及其近代化历程

试论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及其近代化历程

第40卷第12期No.12Vol.40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2019年12月Dec.2019试论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及其近代化历程赵香(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固原756099)摘要:因处理民族关系和发展对外交流交往的需要,中国自古就重视培养语言翻译人才。

明代中国有了正式的外语教育,而中国外语教育的突破性发展直到晚清以后才发生。

从古代到近9,中国的外语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中国历9外语教育发展演变的考察,可以窥见中国近9化历程的独特一面。

关键词:中国;西方观;外语教育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19)12-0048-03收稿日期:2019-07-19作者简介:赵香(1987-),女,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近代以前,中西方的交流基本以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因此,这一时期中国虽有外语教育和学习,但这是作为对西方朝贡者的“恩赐”来进行的。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才发现西方国家已全面超越自己,其“天朝上国”梦碎,中国对外语的态度也真正转变为“学习者”的态度。

一、前近代时期中国外语教育的起步与缓慢发展我国历史上与外界的交往由来已久。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大量关于中原与周边民族和地区进行交往的记载。

因此,为了交流的方便,先秦时期也出现了官方的翻译机构和人员。

西周初年,“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禹倍96,P11689)此处所提及之“象胥”者,即翻译官,其主要职掌为“通夷狄之言,掌理出使夷蛮之国与接待其来使等\[2](P361)越裳派使者到周朝朝贡,因语言不通,需要三个象胥进行翻译才能顺利完成朝贡任务。

可见,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翻译官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注意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

中国外语教育百年感言

中国外语教育百年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中国外语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程。

回首这百年,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为外语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自豪,也为其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挑战而感叹。

在这篇感言中,我将从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中国外语教育百年历程进行简要梳理。

一、历史回顾1.萌芽阶段(1840-1911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时,我国外语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以教会学校为主。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英语,旨在培养会说外语的人才,为洋务运动和近代化建设服务。

2.发展阶段(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外语教育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民国时期,外语教育体系逐渐完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这一时期,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教育逐渐普及,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

3.成熟阶段(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进入成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外语人才辈出。

二、现状分析1.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97万所,在校学生2.89亿人,其中外语教育学生占比逐年上升。

2.外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语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如今,我国外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外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外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外语教育网络。

4.外语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外语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同时,外国学生也纷纷来华学习中文和外语。

三、未来展望1.深化外语教育改革未来,我国外语教育应继续深化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主要内容

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主要内容

一、开篇概述新我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外语教育在民族复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新我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我国成立初期的外语教育1. 新我国成立初期外语教育的基本情况新我国成立之初,外语教育主要面向政府官员和外交使节等特定裙体,重点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生。

同时也开始在我国国内推行外语教育,但规模较小,教学资源匮乏。

2. 新我国初期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国际交往方面,新我国着重培养外交官和商务人员的外语能力,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

国内方面,外语教育主要面向少数精英阶层,培养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育1. 改革开放对外语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和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

外语成为一种必备的技能,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对外语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外语教育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2. 外语教育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外语教育体系。

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外语学校和培训机构,外语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外语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四、外语教育取得的成就1. 外语教育普及化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从一种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外语教育,提高了全民的外语交流能力。

2. 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外语考试的通过率逐年上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优秀外语教师的涌现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外语教师,他们为外语教育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1. 人才培养质量不均衡外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外语教育质量存在差异,亟需统一标准和规范。

2. 优质外语教学资源不足优质外语教学资源短缺,师资、教材、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外语教学的发展。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1.传统英语教学: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英语教学开始发展。

当时的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语法和阅读,强调对英语语言结构的掌握。

教学方法主要是翻译和死记硬背,缺乏实际交流的机会。

2.改革后的英语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英语教学开始重视口语和听力,教材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60年代,中国引进了视听教学法,强调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学习英语。

70年代,交际法被引入中国,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3.现代英语教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材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包括文化、科技、商务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的英语教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现在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中国
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850年代,西方传教士开
始在华传教,并开设学校,开始在中国传播英语。

1872年,
上海英华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开设英语教育的学校。

20世纪初,西方教育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

1902年,清政府
成立了第一所正式的现代学校——北京大学堂,开始提供英语课程。

此后,英语教育在中国各地的学校中逐渐普及。

然而,中国英语教育的进程在20世纪初受到了各种困难和阻力,例如政治动荡和战争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育被严重压制,英语教育几乎停止。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外语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英语被确定为重点培养的外语之一,大量的英语学习机构和培训班开始涌现。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英语普
及教育,将英语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此后,英语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英语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语教育逐渐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许多学校也开始引入更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资源。

然而,中国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教师素质不一、应试教育倾向等。

同时,中国也正积极推动英语教育的改革,致力于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英语教育经历了从引进到恢复和发展的过程,目前正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时西方
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学习外语以与西方列
强竞争。

英语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语言之一,开始被引入中国的教育
领域。

1901年,清朝政府成立了“北洋大学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所设立英语教育的高等学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英语在中国
教育中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

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
动的兴起,西方文化和思想开始流行起来,英语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推行了大规模的英语
教育改革。

英语被列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从小学到大学都
开始普及英语教育。

然而,由于知识和资源的不足,英语教育质量
还有待提高。

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加,对英语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开
始引进外国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培养高质
量的英语教师,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培养。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平台和英语培训机构涌现出来,提供
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英语教育。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英语学习,推动英语教育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英语教育史经历了从初期接触到西方英语教育的引进,到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

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49-1965年,在此期间,外语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初具形态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英语也逐渐取代俄语成为我国主要外语学习语种;2)1966-1977年,我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外语教育基本停滞甚至倒退;3)1978-2000年,面对文革留下的“残垣”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间的矛盾,我国加快了外语教育的建设,提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4)2000-至今,进入21世纪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格局基本确立,大学也针对此培养目标开设相关专业以及课程。

标签:外语教学;历史过程1.引言1986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外语教育史》(付克,1986)。

这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外语教育史的学术专着。

它填补了中国教育史出版的空白,受到专家和读者的欢迎。

中国外语教育史从远古时代到现在,阐述了中国外语教育的概况。

1993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四川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1993)编辑的《中国外语教育史》(1949-1989)。

这本书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

它为外语教育界增添了非常有意义的历史资料。

2.从建国到“文革”前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语教育处于为意识形态服务的阶段,要求外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服务。

那时西方大国对我国在外交上采取孤立政策。

1950年,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向苏联学习”成为国策。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俄语教育备受重视,一股俄语学习的热潮随之兴起。

因此,至1954年,从中学到大学,俄语几乎成为唯一的外国语。

所幸两年后,教育部纠正了这一政策的偏颇,决定从1957年起在初中开始恢复外语科,并提出除俄语外,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

1958-1960年,外语教育受到政治运动(大跃进、反右倾、反修)的干扰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片面强调所谓政治思想性,外语教学内容因此受到很大的局限;二是不顾外语教学规律,在教学上缩短教学时间,搞突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
我国的外语教育在国家领导者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的成绩。

近年来,外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的高素质的外语专门人才。

外语教育专业建设改革
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达50多个,设有英语专业点近1000个,日语专业点385个,德语、法语专业点各70个,西班牙语专业点14个。

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共开设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泰语在内等20余种非通用语专业。

在本科外语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逐年增加,外语办学层次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超过40个。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与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平、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
1.建国初期(1949~1965年)
建国初期是我国外语教育新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后期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但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外语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并且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外语人才,为后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首先,俄语教育在政策倾向下得到大力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国策促进了俄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相继建立起包括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沈阳俄专、西南俄专、西北俄专、新疆迪化俄专在内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

至1951年,开设俄语专业的高等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4所。

俄语仍然是东北地区中学开设的主要科目。

此外,英语教育和其他语种也陆续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1957年,教育部决定,初中除开设俄语外,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

这一决策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至1956年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点已增至23个。

此外,全国有5所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4所设立了德语专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14个外语专业。

教育部于1963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决定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外国语学校。

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外办、高教部、教育部等五个单位联合上报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决定新建一批外国语学院,扩建一批外国语学院;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
种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

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对全国的外语教育提出宏观指导方针。

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规划未能全部实现,但它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同步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由传统的、注重读写能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跨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思想的转变。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强调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与合作下,中国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这些外语人才或掌握多种语言或专攻某一种语言。

然而,培养这些优秀外语人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来支持和实现。

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之所以不断改革正是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关注与支持外语教育、关心外语人才培养的体现。

中国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外语师资队伍培养与外语专业建设。

外语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外语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外语研究成果丰富多元,使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呈良好状态,并朝着欣欣向荣之势发展。

二、中国外语教育与改革
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我国的外语教育问题万象丛生。

展望未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

1.外语教育机构规范化
教育是各个国家作为战略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潜在的投资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外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面对林林总总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予正确的方针引导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

2.外语教育培养专业化
根据国内的研究调查发现,截止至2001年,全国有400多个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了15万人,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而目前的人才市场却出现英语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

究其原因,即“术业无专攻”。

因此,在外语教育的投资方面,没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外语教育的普及上,而是要放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方面上。

3.外语教育区域多元化
我国幅员辽阔,经常与国外有商务贸易往来、政治文化等国际交流活动。

应当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使外语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

4.外语教育的文化性
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受制于外语“工具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素养。

国内的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针对性很强,而不注重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

由此可见,今后的外语教育发展应重视师资
的培养。

只有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提高心智,修养身心。

5.外语教育的时效性
外语教学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在语言教学时,传递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要与时俱进,要与一个国家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着强劲的时代节奏感。

多媒体,这种动态感较强的工具已成为语言传递的媒介之一。

但从语言教学的可接受性来看,适合我国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类题材节目还是极为鲜见。

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广大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的中坚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