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我国理论界在论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方面,主要有 以下几个判断标准: (l)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 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 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 (2)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 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两者 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 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 (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 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②工业或制造业本身的生产要求和技术变化
,使得中间投入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制造业 产出中作为中间产品销售给其他厂商而不是 最终使用者的部分越来越大,并随着生产规 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制造业越 来越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专业化的生产系统 ,生产结构呈现出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 的特征,变得比以前更加“迂回”;
(初期-中期-后期)
7)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 1)、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前工业
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 后期和后工业化 ①一国的工业化,集中表现为工业或制造业 的迅速崛起,制造业产值在该国国民生产总 值中所占的份额快速上升。相应地,农业产 值的比重相对下降;
表2—2 东亚和拉美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出口(1965—1987)
出口 出口占GDP 占总出口的百分比
国家或地区(10亿美元)
1965 1987
初级 纺织 机械运 其它制造 商品 服装 输设备 业产品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7 8 7 28 55 53 69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28.8
1963 8.4
51.0 40.6
意大利 1940-42 22.4
43.6
34
1951-52 20.2
36.0
43.8
1963-67 13.7
47.9
38.4
美国 1919-29 11.2
41.3
47.5
1953 5.9
48.4 45.7
1963-67 3.3
44.3
52.4
美国第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 劳动力的变化
第三次产业 25 38 47 52
74 34 31 59 65
•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 • 水平的提高, •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 • 移动; •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 • 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变动趋势是第一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GDP在300~2000美元)
• 4、工业化后期: • 第三产业占有支配地位(人均GDP在
2000~4000美元) • 5、后工业化时期: • 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 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有两 个:
• (1)知识型企业发展迅速; • (2)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
越大
(二)从主导产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换过程来 看P181-182
构的演进与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二者有 什么对应关系?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1、三个前提条件 • (1)以若干国家按时间序列发生的变化为
依据。 • (2)以劳动力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指标 • (3)使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是三次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演变:这是一个基本的产业结构演变路径。
在国民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是主导产业,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最终被服务业所取代。
这一演变的过程中,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2.产业扩张和升级: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产业会经历扩张和升级的过程。
扩张是指产业规模的扩大,升级则是指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的提高。
产业扩张和升级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演变。
3.产业集聚和分散:在产业结构演变中,产业会存在一定的集聚和分散的趋势。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和篇地优势,会出现产业的集聚现象。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的作用逐渐减弱,产业开始呈现分散的趋势。
4.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产业通常具有高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产业结构演变中,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比重和格局。
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逐渐优化和升级。
这包括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以上提到的规律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遍存在的。
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
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观察: 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 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 看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 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 就象人走的稳,跑的快,就必须具备两条腿比例较 为协调的条件,而不是长短不一。经济要实现协调 增长,各产业之间要具备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关 系,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才能实现。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的,经济得 以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③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 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 业转移,二产仍居第一位, 三产逐渐上升。 ④工业化后期:二产比重 继续下降,三产产值比重 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 位。 ⑤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知 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广东产业结构发展所处的阶段
广东在2006年经济总量已达2.5万亿元。按照 钱纳里经济发展理论,广东正处在工业化中 期起始阶段,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即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从粗放型增长向集 约型增长、从依靠汗水挣钱向依靠智慧创造 财富的转变。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日本经济学家的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 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 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的协调性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之间优势地 位的更迭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 阶段: (1)消费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2)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基本达 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的50%左右; (3)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达到与消费品工 业相平衡的状态; (4)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和基本规律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和基本规律,这话题可真是不简单,但咱们今天就轻松聊聊。
想想看,产业就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各个产业就像树枝,长得错综复杂,各有各的特色。
产业结构的演进,就跟咱们生活中的变迁差不多,谁年轻的时候没经历过几次“换血”呢?说白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是经济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优化。
咱们得知道,产业结构演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
就像咱们小时候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进而到大学生,每一步都是一次飞跃。
产业结构也是一样,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真是一步一个脚印。
前面那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真是养活了不少人。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化了,大家不再只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追求生活品质,这时候,第二产业的工业就逐渐崭露头角了。
工厂里机器轰鸣,大家都在忙碌,过上了“小康”生活。
有人可能会问,第三产业又是个啥呢?嘿,简单说就是服务行业,比如餐饮、旅游、教育等等。
你想,咱们现在不仅要吃得好,还要玩得开心,学习得厉害。
这就促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换句话说,产业结构的演进就像咱们的生活一样,永远都在变化,总有新的东西出现来满足大家的需求。
再说说这个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
灵活性,简直就是个必备的素质。
想象一下,咱们玩游戏,游戏里如果角色不能升级,谁还愿意继续玩下去?同样,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升级。
比如,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许多企业开始向绿色发展转型,大家都想要一个蓝天白云的环境,这不就是典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球化。
现在,咱们吃的水果可以来自南半球,穿的衣服可能是“洋货”,这就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另一面。
全球的资源配置变得越来越紧密,大家都在为了更高的效率而奔波。
就好比打麻将,手里有好牌,偏偏要和别人交换,最后都能搭配得更好,产业之间的合作也是如此,大家互利共赢,生意自然兴隆。
再聊聊基本规律,简单来说,就是“需求驱动”。
人们的需求变化,推动了产业的演变。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一定的趋势和特点。
以下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几条规律:第一,农业从主导转变为次要产业。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是主要的产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转而成为次要产业。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二,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的基础上,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工业的比重的增加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另一个重要规律。
第三,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各种服务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四,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的产业链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和加工,而是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产业链。
在产业链的升级过程中,高附加值的工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低附加值的重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又一个规律。
第五,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变革。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动力。
新的技术和科学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升级。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一些传统产业不断淘汰和更新,一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构的能力将会更强。
总之,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链将不断延伸和升级,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9
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
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时期,经济发
展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当 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
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
发展的关键 。
2019/1/12
22
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
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
条件。因此,适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 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2019/1/12
17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 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速度达11%,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 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八五”计划是 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 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2019/1/12 18
四、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
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 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
1. 工业地区:东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 北以天津、青岛为中心的工业地带、广州为中心的制 造中心。 2. 铁路交通 3. 农业分区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绪论一、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地理学的学科体系:1、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2、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3、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4、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In order to succeed industries must have som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one or more of these factors. Moreover, demand must exist for the product.
– Overexploit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does causes depletion
– Example of the 1990s worldwide crisis in oceanic fishing industry as result of overfishing
日本工业之所以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其原料、 燃料匮乏,国内市场有限,因此对外依赖性比 较强,而日本岛国的特点使其海上交通运输非 常便利,交通运输成为其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 因素。
28
网络开发理论模式
网络是结点与轴线的结合体,结点(极核)是网络的 心脏,轴线则是结点与结点、结点与域面、域面与域 面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通道。主要通过人流、商品流、 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各种流通网络,其中对 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网络。
40.6
40.4
39.9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中 译本,1985年,第111页。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内容: 实证:
GDP和就业人口比重变化
13
经济增长与发展
过去西方经济学家常将增长(growth)和发展 (development)这两概念混用,现在多数经济 学家在著作中,已将这两者作了严格区分。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 第三 • 产业
需求角度(产品竞争性和替代性) 需求角度(产品竞争性和替代性) 供给角度(类似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 供给角度(类似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关系: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关系:中观经济
(二)产业及其属性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与行业通用 如纺织部门、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与行业通用,如纺织部门、纺 通用, 织行业和纺织产业
四
全球化、电子化、 全球化、电子化、 网络化、 网络化、高科技化
克服空间 第四次 地球村” “地球村”产业
信息产业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国情=中国三次产业分类 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国情= ( 1) 时间 : 85年。 适应 GDP统计需要, 国家统计局提 时间:85年 适应GDP统计需要 统计需要, 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出《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第二产业
B
C
制造业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纺织服装、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皮革、毛皮、羽毛(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石油加工、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经济地理学导论》名词解释重要资料
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应、仓储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
游、咨询、信息、地质普查 提高科技文化和居民素质部门: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
育、社会福利 为社会公共服务: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
1、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市场机制带动产业结构演进
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引导产业结构演进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 ——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等手段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佩第—克拉克定理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2)品种结构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籼改粳 杂粮 花卉园艺 优质果、蔬 乳类 特种水产品
(3)地区结构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节 第二产业及其布局
第二产业,按克拉克分类,是以矿产品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 深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组装)业以及高 新技术工业等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形成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1、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因素
9.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从时间系列 看,在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 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程 度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 = 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相 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2.库兹涅茨定理:具体表述 3.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一般表
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 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这说明第三次产业具 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并不快。在工业化国家中,第三次产 业无论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还是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方面看都在50%以上。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如何理解?
第一产业:从需求角度看,第一产业主要向人 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收入中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的比例相对减少。恩格 尔系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这一点。从供给角度看, 第一次产业技术进步较慢,生产周期较长、土地规 模有限、受自然因素制约严重,其产出在短期内很 难实现快速增长。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3.霍夫曼定理
(2)重工业化: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 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生产资料工业。重工业化 是工业结构演进中的一个阶段,无论是重工业还 是轻工业,都会由以原材料为中心的结构向以加 工、组装为中心的结构演进,即进入工业结构的 “高加工度化”,它表明工业体系以生产初级产 品为主,向生产高级复杂、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 阶段过渡,意味着工业结构日趋高级化。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如何理解? 第三产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基本规律。
其主要特征包括:
1.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就业领域。
2.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现代农业通过科技的应用、农业培训、质量和市场的改进,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业成为现代经济中重要的部分。
4.从资源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
随着社会、资源环境的变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技术产业逐
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总之,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是一个复杂、多层次、长期的演变过程,需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的比重和组成情况。
产业布局是指这些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
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变化是不断发展的,符合一定的规律。
下面将介绍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的一些规律。
1.农业-工业-服务业演变规律: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是主导产业。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服务业的兴起和壮大,服务业成为经济的新引擎。
这种演变规律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都有体现,如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开放等。
2.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快速崛起。
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不仅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利润率,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3.产业分工与区域发展的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不同地区承担着不同的产业职能。
例如,发达国家普遍具有高技术产业和创新能力,而发展中国家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开发。
而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差异,不同地区也承担着不同的产业任务,形成了产业布局的特点。
4.跨国公司和全球产业链的构建:总体而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将继续发生变化,并逐渐形成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格局。
第四章 产业结构
扬州大学商学院
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二元: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一元: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
基本理论:由于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 或接近于零,从而存在过剩的劳动力;只要城市支付的工资 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这些劳动力就会为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所吸收;由于现代工业的利润储蓄和投资 倾向高于农业,所以吸收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现代工业的劳动 生产率下降、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到同一水平为止。
扬州大学商学院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示意图
扬州大学商学院
(四)认识
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都存在一定 的片面性,这两种理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在 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平衡增长理论 更容易得到政府的重视,因为该理论更符合实际国 情;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阶段,有了较牢 固的工业化基础,资本的积累也较为丰富时,平衡 增长理论就更多地被应用,以使国民经济能够得到 长期、稳定和协调地发展。
扬州大学商学院
二、雁行发展模式、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和同时开 发发展模式
(一)雁行形态发展模式 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导入期
进口替代期
扬州大学商学院
出口期
雁行发展模式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日本、 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 以日本为例,从1956年起,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新 陈旧设备,建立了钢铁、电力、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电 等一大批新型企业(“导入期”)。随后随着市场需求和生产 规模的扩大,相应的产业逐渐形成(“进口替代期”)。最终 不但本国市场上赢得市场,也实现了产品的出口(“出口 期”)。
扬州大学商学院
(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话题,近几十年来,从农牧渔经济型,再到今天的现代产业经济型,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业社会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解放经济,开始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机械制造、重工业部门、冶金业为支柱产业,经济总体开始快速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转轨经济的实施,以及市场导向的引入,产业结构开始由重工业社会向混合型经济社会转变,国家引导和推动农村转移工业化发展,企业和个人办厂营企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服务业产业部门发展迅速。
随着近30多年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由原来的重工业模式逐步迈向服务业型社会,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智能经济为发展模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等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增大。
总而言之,从农牧渔经济型到工业经济型,再到今天的服务型社会,中国近几十年来经历着多次产业结构演变,催生出丰硕的成果,这也是我国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的产业以工业为主导,特别是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如纺织、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餐饮、旅游、物流等服务业的快速兴起。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以来的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又发生了新的调整,进一步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型。
如航空、卫星、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崛起。
总体来说,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由重工业向轻工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的趋势,而这个转型过程还在不断地加速深化。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见趋势是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口城市化的推动,农业的劳动力和产值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2、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流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兴行业的兴起,劳动力会从传统产业(如农业和制造业)向现代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转移。
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变通常伴随着劳动力的重新培训和职业转换。
3、产业从初级到高级的升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升级和转型。
初级产业(如采矿、农业)将逐渐向高级产业(如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转变。
这种升级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4、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关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这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供应链、人才交流和技术共享等合作机制,促进整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
5、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趋势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演变。
跨国公司将生产和服务环节分布到全球范围,形成全球价值链。
这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同角色和位置,也带来了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律是一般性的描述,实际的产业结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都有其独特性和特定的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生态环境目标: a. 森林覆盖率 b. 城市大气SO2达标率 c. 城市颗粒物达标率 d. 工业废水处理率 e. 各种废渣利用率
区域间的平衡问题
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均衡布局 梯度开发理论模式(改革开放后),产业转移 反梯度开发(跳跃式发展) 开发开放沿海地区 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维稳,7.5事件;
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
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基尼系数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
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 收入的百分比。 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是当前人 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收入分配差 异的合理与否,一方面可以反映按劳分 配原则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是保障居 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衡量收 入差异状况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是基 尼系数。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 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 分化。
从专业化分工走向知识积累的自主创新增长。
从深圳的实践来看,30年里即产生了华为和中 兴等全球领先的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中 小企业泉涌式成长。从规模经济性的角度来说, 这是模块化时代的特点,分工的细化使得一个 传统意义上的小企业也可以实现服务全球市场 的规模经济性;从创新成本的角度来说,这是 因为深圳所具有的专业化劳动力种类、数量和 工资相互之间的匹配使创新成本降低到了甚至 小企业都可以承受的水平。
南北挂钩、产业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1) 目前,南北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有 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工业、商贸、教 育、科技、卫生、旅游、房地产等,涉及一 二、三次产业,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市场主体 的积极性。淮安市楚州区与江阴市华西村的 合作,在全省传为佳话。吴仁宝同志亲临楚 州,带去了系列型的合作项目,表达了华西 人对周总理故乡的一片深情,反映了苏南人 民对苏北人民的真诚支持。苏州市和宿迁市 把共建工业园区作为结对帮扶的载体,帮助 宿迁市实施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目前有 6 个苏州工业园花落宿迁。
11.6 11.0 9.4 10.6
5446.25 1764.73 2186.94 9511.91
11.7 9.7 10.3 10.2
6257.1 1953.3 2440.0 10636.32
13.1 11.2 11.5 11.6
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的差距更加明显
表2. 2002年江苏及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比较表
效益优先,兼顾均衡 区域发展战略
三条主轴线和边境贸易
长江主轴线:龙头,重庆(直辖的政治, 经济原因);龙尾,上海,形成呼应。 (问题:依次写出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15个 地级城市名称)。 轴线的优势: 黄河主轴线: 优势: 发展旅游业:以甘肃省为例(备课本)
注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实例: 巴西:迁都 迁都便于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进 而带动那里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之间 的差距;也便于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 现城市环境问题。 迁都把繁荣带到了巴西中西部,贯通了 巴西南部与北部,带动了整个国家一起 发展进步。
大推动所需资本主要。 大推动理论为我国落后地区开发吸收外
资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滚动理论模式
是针对落后地区开发的模式。首先发展
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如旅游、 商贸等产业,以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并 沟通外界,为引进外资和技术打下基础。 而后发展一些投资额不大的加工业,如 此滚动,可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如四 川九寨沟、河北高碑店市的白沟的贸易 市场与旅游、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四 川长宁县的“蜀南竹海”风景区,都是 因为选准了优势产业,走贸工旅或旅工 贸道路发展起来的。
雁行理论
发展经济学学者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
业结构变迁,认为东亚国家是雁行理论的经 济发展型态: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四 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 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包含印尼、马来 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即日本先发展某 一产业,当技术成熟,生产要素也产生变化 时,这些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接着亚 洲四小龙自日本移转技术或产业转移,开始 发展此一产业。在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 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同样地,当亚洲四小 龙在该一产业发展成熟后,这些产品的生产 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国家发展。亚洲四小 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后秩 序的发展。
“走出比较优势陷阱, 摆脱雁行理论束缚”
反梯度推移理论要点
认为落后地区开发不能依据现状顺序 (比
较劣势 ),而应根据需要与可能,跳过发 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 即超越现有生产力状况顺序的跳跃式开 发。 深圳一例:一个后发的地区经济在极低 的水平实现经济起飞后,有可能摆脱比 较优势陷阱,转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和 创新的增长 。
江 苏 区 域 经 济 共 同 发 展 研 究
三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表1. 江苏三大区域和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表
年份
区域
2000
GDP(亿元) 增速(%)
2001
GDP(亿元) 增速(%)
2002
GDP(亿元) 增速(%)
苏南 苏中 苏北 全省
4814.84 1613.81 1975.92 8582.73
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
一般来讲,区域开发有三类目标:
(1)经济目标:
a. 人均社会总产值 b. 人均国民收入 c.财政收入总额 d.社会劳动生产率 e.科技人员数
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
(2)社会目标:
A. 区间平衡目标 — 集中化指数、基尼系
数。 B. 生活目标 — 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人均 热量、人均居住面积、儿童入学率
我国沿海地带为第一梯度区,中西部为第二 第三梯度区。随着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东中 西部的经济差距将缩小(???)。 雁行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跟随者永远是跟随 者,领先者永远是领先者。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城镇体系(等级)逐步拓 展实现的。 厦门海沧区战略定位:城市次中心或化工区(用 地少,不适宜发展化工)。二甲苯(PX)转移到漳 州(漳浦县)。漳州要通过接受产业转移实现产 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要付出代价)。
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 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多发源于高梯 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区向低梯 度区转移。 产业转移的雁行理论 雁行理论(日语:雁行形态论,英语: the flying-geese model)1935年由日本学者 赤松要(Akamatsu)提出。指某一产业,在 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 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 退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
20世纪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四 个时期:
资金密集型行业 劳动密集型 纺织业 产实 业施 政重 策化 工
美国等西方 国家
日本等国
重化工业 亚洲新兴国 家和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轮转换时期(1945-1960) 第二轮转换时期(1961-1971) 第三轮转换时期(1972-1986) 第四轮转换时期(1986-) 传统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亚非拉等发 展中国家
中部突破【中部塌陷】带动两翼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王进喜的女儿面呈】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 有一个可操作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梯度开发理论的要点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 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所处的阶段。 如果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由处在创新阶 段的兴盛部门所组成,则列入高梯度区; 反之,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 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属于低梯度区。 武汉:光谷(创新阶段),主导产业; 生物科技研究院(创立阶段);武钢 (成熟或衰退阶段)
例如:依据全国城市住户调查收入分组资料,
计算出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88年为 0.23,2000年为0.32,说明1978年我国城市居 民个人收入差距不大,比较平均;1988年以后 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拉开,到2000 年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2000年以后,我国基尼系数越过0.4的警戒线, 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为0.48,目前(2010 年)基尼系数可能在0.5左右。
296.9
283.5 583.6
4.7
14.5 23.9
3422.5
961.2 1048.2
54.7
49.2 43.0
2537.8
708.6 808.2
40.6
36.3 33.1
11.6
3.4 1.8
江苏省产业结构特点
上表显示, 2002 年江苏全省三次产业结构 为10.6:52.1:37.3,这在全国也是处在先进行 列的,尽管与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仍有一 定的差距。但是,在江苏省内,苏南三次产业 结构已经演进为 4.7 : 54.7 : 40.6 ,但苏中三次 产业结构仍为14.5:49.2:36.3,与全国平均水 平基本持平,而苏北还处在23.9 43.0:33.1,不 仅大大落后于全省水平,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 水平。
2010年5月,喀什(丝绸之路南北会和点,最大 驿站)设立经济特区 中部突破【中部塌陷】带动两翼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王进喜的女儿】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 有一个可操作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间的平衡问题
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均衡布局 梯度开发理论模式(改革开放后),产业转移 反梯度开发(跳跃式发展) 开发开放沿海地区 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维稳,7.5事件
优区位开发理论模式
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千差万别,发达
地区有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有优区 位,因此,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 布局重点,应有选择的确定最优区位, 作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优区位地区包 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集 中的地区、交通便利和位置优越的地区、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众多的地区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