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前必背)PPT课件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前必背)(精编课件).ppt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前必背)(精编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adeee12f60ddccdb38a0ba.png)
9. 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 1. 面对发难,正确灵活民主的处理,体现了老师本身的教学机智。课堂中存在预想之 外的情况,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掌握机智的 运用策略,就能应对突发事件,对教学就能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
• 2.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地活动。 •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 生动可变性的概括。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更具生
精品课件
2.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 德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 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 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 系统的影响。
• 问话明确启发归纳
精品课件
19.请简要评述班级授课制
•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 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 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 1.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宽容的开放的学性和思 想性统一?
•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交流的过程。 • 课堂上,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老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鼓
励学生创新思维。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品德 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 2.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次要矛盾。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PPT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9f6eb127d3240c8547efba.png)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3 近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内容日益丰富 –阶级性依然存在,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3 近现代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掌握。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知识结构
• 教育学:
–1.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2.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 3.学校教育制度、目的和研究方法;4.课程;5.教学;6.德 育;7.班级管理;8.教师心理
• 教育心理学:
–1.认知过程;2.学习动机;3.学习迁移;4.学习策略;5.学 习理论
• 发展心理学:
–1.认知发展;2.情绪发展;3.人格发展;4.身心发展;5.咨 询心理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1、以下持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利托尔洛 –C、孟禄 D、苏格拉底
• 2、以下持教育心理起源说观点的人是() –A、杜威 B、利托尔洛 –C、孟禄 D、沛·西能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近现代教育 –20世纪后的教育
劳动起源说
最古老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 利托尔诺(法)
的学说。
沛西•能(英)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美)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
生的需要。
米丁斯基(苏)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 凯洛夫(苏) 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PPT浓缩版
![(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PPT浓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598540a45177232f60a299.png)
再 生 产 劳 动 力 、 科 学 知 识
相对独立
教
政治经济制度
目
治培
的
社养
和
会人
性 质 、 领 导 权 、
部 分 教 育 内 容
化、 、舆 影论 响力 社量 会、 政促
受
治民
教
关主
育
系、
权
政
相对独立
育
文化
教
筛
育
选
的
、
目
整
的
理
、
、
内
传
容
递
、
、
方
创
法
新
特殊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重点】
主要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孟子:“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性本能” 格塞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 高尔顿:“优生学”代表 威尔逊:“基因复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记忆术:内向的高富(弗)帅霍哥(格)好威猛(孟)!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2.外铄论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 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洛克的“白板说” 荀子的“性恶论”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 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理论分支
拉伊
苏联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首部
中国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首部
木(姆)有掌握,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 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
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苏格 拉底 启发式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PPT课件
![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b24ff210661ed9ac51f364.png)
发 展 和 改 革
和 教 学 组 织 形
内 容 ? 教 学 方
速
教
式法
度
育
的?
教 育 再 生
产 劳 动 力
-
教 育 再 生 产 科 学 知 识
18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 文化——达到“明人伦”的目的。
西方:片中科学技术型文化— —达到培养人的理性的目的。
。
-
10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 多元化
教育的 民主化
教育的 现代化
教育的 全民化
教育的 终身化
-
11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 凡是一切 培养人的 活动的外 在形态和 表面特征。
教育问题
-
教育规律: 就是教育 内部诸因 素之间, 教育与其 他事物之 间的本质 性联系。
——《说文解字》许慎
-
4
西方教育词源
﹜ 现代英语:education
法 语 :éducation 拉丁文:educare 德 语 :erziehung
educěre
? 具有“引出”的意思
? 柏拉图《理想国》“洞穴中的囚徒”
-
5
(2)现代教育的定义
一个共 同的基 本点: 教育是 培养人 的一种 社会实 践活动。
多样性 互补性
-
21
?教学要4、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 的规模、速ຫໍສະໝຸດ 和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PPT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3f9012f78a6529647d53db.png)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理念: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二)能力: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三)知识: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四)工作:有助于了解老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三、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 提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 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 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三、教育学的发展 –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 2.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名独立 的科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 学之父”。 –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学家。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 (3)墨翟:“兼爱”和“非攻”为主, •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 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1.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 (1)苏格拉底:产婆术,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西方人 •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共46张PPT)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6af0396137ee06eef91861.png)
行了耐心的说服,并动员家长和班级对小明进行教育,最终让小明改变了 乱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这说明陈老师能够具备从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 念,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
综上所述,陈老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综合素质》大纲——写作要求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何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何老师开始向家长告状的做法是不太合理的,但是后来的做法是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是值得学习的。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材料中何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的 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以后,收回了向家长告状的话,在第二天表扬了小龙,并在 之后让他负责卫生,及时表扬他,体现了何老师对小龙的关爱,促进了小龙全面、主动、 健康的发展。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 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如何判定?
命题作文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2011下,幼儿) 以“我的梦想”为题。(2014上 中学)
半命题作 文
关 键 词 剖 析 法
一、找关键词
二、找逻辑关系
三、解析关键词涵义
四、确定立意
容易失足跌下山。 逻辑关系:下山过程中比上山面临更多的危险和考
验。(难——易) 解析关键词:下山之难在于下山无需太多的体力而使人
容易放松自己,使看似简单的事变得风险倍增。上山之时 人往往精力集中准备充分反而不会有大的危险。
自命题作 文
请以“宽容”、“仁爱”为话题。(2012上 幼儿)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PPT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7c0fd4c77da26924c5b022.png)
古代社会教育的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 夏: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 周:官学体系,政教合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从此中国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பைடு நூலகம்代社会教育的内容
隋唐:科举制。 六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主导 主导作用表现在:1.主导教学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受教育者是主体 教育影响是中介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分
例:某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老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男女不同校
废除性别和职业限制 男女同校、废除读经
学堂改为学校 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六三三学制 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学制类型
双轨 学制
分支 型学 制
单轨 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 展的二十字方针: 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顺序性
针对性
阶段性
发展关键期
不平衡 性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互补性
因材施教
个别差 异性
真题演练
1.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说 明教育文化具有( )。 A.传递功能 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 D.传播功能 答案:D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人努力 答案:B 3.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 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传播功能 答案:B 4.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答案:D
教师证考试培训学习PPT-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证考试培训学习PPT-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8229d0ee06eff9aff8072e.png)
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与《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对象及目的: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君子”和“贤人”。 ②教育内容: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传授《诗》《书》《礼》《乐》《易》《春 秋》等基本科目。道德教育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 ③教育方法与原则: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 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 (2)老子与庄子 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根据”道法自 然“的哲学思想,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 好的教育。 (3)《学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 教育文献。 《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如提出”化名为俗,其必由学“”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学相长,启发诱导, 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教育学及其发展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与“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它是一 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分为讽刺、定义、助产术三个步骤。它 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集 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主要思想如下: ①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实现这 种理想的工具。 ②认为女子和男子应当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③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4 吸收了古希腊教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 的雏形。
教师资格证课件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课件教育知识与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c3d7b4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b.png)
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 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06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智能教学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智能评估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精准 评估。
智能资源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配置。
05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挑战与对策
教育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的挑战
硬件设施不足
一些地区或学校可能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 体育设施等。
软件资源匮乏
优质的教育软件、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在某些地区或学校可能难 以获取。
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地区或学校可能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和 效果。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参加教育培训课程
线上课程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教育学、 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相关课
程。
线下培训
参加学校、教育机构组织的面对面 教育培训课程,与同行交流学习。
研讨会
参加教育领域的研讨会,了解最新 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
教育专著
阅读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经典 著作,深入了解教育理论。
教育期刊
个性化教育的推广与应用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 教学计划和方案。
个性化评估
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进步。
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和 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 导和支持。
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终身学习
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
教师资格证课件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课件教育知识与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c6b9c34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6.png)
教师资格证课件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课件:教育知识与能力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人物,其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对于想要成为教师的人来说,获得教师资格证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是重要的一环。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
这些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育事业。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一系列的课件。
这些课件以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为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考试真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考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意义。
在本系列课件中,我们将重点突出以下几个部分:1、教育学原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历史和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考生可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理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育心理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考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教育法律法规: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和框架、教育法律法规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考生可以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和教育的公平公正。
除了以上的重点内容,我们还将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我们还将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本系列课件旨在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相关内容,提高考试成绩,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知识是掌握智力的必 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 要防止单抓知识或者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形式 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
• 有指导的认识
-
3
3.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 1. 心理准备: 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 2. 领会知识: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 3. 巩固知识: 保持在记忆中,正确及时提取 • 4.运用知识: 抽象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知识迁移 • 5. 检查效果: 反馈,了解教学,调节教学活动方向和节奏
标点内,方达祖坟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2
2. 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 识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
• 认识的间接性 • 认识的交往性 • 认识的教育性
掌握科学知识,发现自身差距和不足
• 认识的简捷性
课程内容经过筛选和编排,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
-
12
12. 直观性原则的实施要求
•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2. 直观要和讲解相结合 •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 材料分析题,宁可多回答,也不要只写一条。根据分值来写。 • 某老师的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值得赞扬 • 作业要有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科学性。
开放的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
10
10. 教学原则:如何贯彻科学性和思 想性统一?
•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交流的过程。 • 课堂上,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老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鼓
励学生创新思维。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品德 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力。 • 然而,两者似乎是一对矛盾体。 • 事实上,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 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也需要。。,课堂教学的两翼,缺
一不可 • 两者具有互补性,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的预设。 • 要理性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留白,以便在目标实施中宽容的
-
7
7.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 说法错误
•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 件。
• 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 响。只有在学习动机强且学习行为良好的情 况下,学习成绩才会好。
• 综上,智力高学习成绩不一定高。
-
8
8. 简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 地位的辩证关系
• 该规律说明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 (1)学生各方面不成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品德提高都离不开老师指导。 • (2)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 (3)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
-
4
4.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学的发展性规律)形式教育,重智力;实质教育,重知识。
• 3.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教学具有教育性
• 4.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
5
5.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 关系(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基本要求是: 1.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实例和录像 4. 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
11
11. 请简要说明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 1. 直观性 2. 启发性 3. 循序渐进(系统性原则) 4. 巩固 性 5.理论联系实际 6.因材施教 7.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 合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 寻古气质 联姻 可思量
6
6. 知识和智力相互转化的条件
• 1.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 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
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 科考试组织龟兔赛跑,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教学
-
1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备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班级情况,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备教材(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参;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和开发者;了解该学科知识,与时俱进) 备教法, 还有三种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Βιβλιοθήκη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
13
13.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 1. 老师应讲得“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3.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
9
9. 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 1. 面对发难,正确灵活民主的处理,体现了老师本身的教学机智。课堂中存在预想之 外的情况,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掌握机智的 运用策略,就能应对突发事件,对教学就能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
• 2.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地活动。 •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 生动可变性的概括。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更具生命
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 2. 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只有被主动消化吸收才能掌握 • (2)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仍然是认识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 两者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 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适 应教学。割裂开来,只强调某方面是片面的,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