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长侵袭与转移

合集下载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肿瘤转移,也称为癌细胞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的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扩散到其他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认为是癌症最危险和致命的特征之一。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一旦癌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往往意味着治疗难度加大,预后变得不乐观。

肿瘤转移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

局部侵袭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穿过周围组织、淋巴管道或血管进入邻近组织。

这个阶段通常由肿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侵袭的能力导致。

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的细胞往往能够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一旦癌细胞穿透了原发肿瘤所在的组织,它们可以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发生远处转移。

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进入淋巴结,从而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器官。

血液转移则是指癌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流向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两种扩散方式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导致多个远处转移灶的形成。

肿瘤转移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多种分子和细胞的相互作用。

例如,癌细胞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来获得侵入和转移的能力。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包括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突变、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突变以及改变细胞黏附能力的基因突变等。

此外,肿瘤转移还涉及到血液和淋巴系统的逆向操作,以及免疫系统的耐受性调节等。

鉴于肿瘤转移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了解和阻止这个过程。

因此,对于癌症治疗而言,预防和阻断肿瘤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目前许多抗癌药物的研发都是以阻断癌细胞转移为目标的。

此外,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以通过切除或破坏原发肿瘤,从而减少转移的机会。

然而,在面对癌症转移的挑战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未知。

例如,某些癌细胞可能对已有的治疗方法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癌细胞的转移能力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使得治疗策略需要不断调整。

因此,对于癌症转移的研究和阻断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总之,肿瘤转移是癌症中最危险和致命的特征之一,它指的是癌细胞从原发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过程。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其他部位的过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是肿瘤治疗中最常见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也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对于预防与治疗肿瘤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肿瘤转移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原发肿瘤的生长和浸润、肿瘤细胞的侵入和穿透、肿瘤细胞的游离和细胞外基质侵袭、以及肿瘤细胞的远处扩散和建立新灶。

首先,原发肿瘤的生长和浸润是肿瘤转移的起源。

在此阶段,癌细胞通过无限增殖和异常分化的特点,形成一个原发肿瘤。

原发肿瘤的细胞会通过浸润周围的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其结构完整性,进而超越原发病灶的限制。

其次,肿瘤细胞的侵入和穿透是指肿瘤细胞逃离原发病灶,进入周围组织和血管的过程。

癌细胞通过产生特定的分子信号,使其附着在周围组织细胞的表面,并通过产生侵袭酶和降解基质的功能,穿透周围组织。

接着,肿瘤细胞的游离和细胞外基质侵袭是肿瘤转移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此阶段,细胞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并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到达其他组织和器官。

在这个过程中,癌细胞还需要适应并存活下来,以便在适当的环境中形成新的转移灶。

最后,肿瘤细胞的远处扩散和建立新灶是肿瘤转移过程的最后一步。

在这个阶段,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远离原发灶的器官和组织,并产生新的转移灶。

这些新的转移灶的形成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并给治疗带来额外的挑战。

总而言之,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环节。

它是由于肿瘤细胞通过一系列机制改变了其原有特性,从而使其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了解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对于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进一步揭示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肿瘤的新十大特征

肿瘤的新十大特征

肿瘤的新十大特征肿瘤是医学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异常细胞在体内不受控制地增殖而形成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了解也不断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肿瘤的新十大特征。

1. 基因突变: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基因突变。

这些突变可以导致细胞从正常的生长状态转变为恶性的肿瘤细胞,进而引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 免疫逃逸: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使肿瘤细胞能够无限制地生长和扩散。

这一特性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代谢异常: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代谢方式存在明显的异常。

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更高,而且其代谢产物会影响周围的正常细胞,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

4. 组织微环境:肿瘤细胞往往能够改变其周围的组织微环境,包括改变血管结构、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产生促血管生成因子等,从而为肿瘤提供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

5. 转移和侵袭: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转移和侵袭能力,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远离原发病灶并在其他部位生长和扩散。

这是肿瘤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方面。

6. 组织异质性:肿瘤组织通常存在着异质性,即肿瘤细胞在形态、功能和遗传特性上具有不同的表现。

这使得对肿瘤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不同的细胞亚群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

7. 干细胞特性:部分肿瘤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即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这些肿瘤干细胞能够持续地产生新的肿瘤细胞,从而维持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8. 促炎性环境:肿瘤组织通常处于促炎性的环境中,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炎性反应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还可以降低对治疗的敏感性。

9. 肿瘤微环境:肿瘤生长不仅受肿瘤细胞本身的影响,还受其周围的微环境的调控。

这些微环境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囊泡等,它们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0. 肿瘤异质性:肿瘤的细胞异质性不仅仅是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的,还可以在肿瘤组织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

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2.瘤细胞靠近淋巴管 3.瘤细胞穿过内皮基底膜 4.瘤细胞在淋巴管内移动 5.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停留并增殖 6.瘤细胞在淋巴结实质内增殖 7.从一个淋巴结转移到另一个淋巴结 (二)血道转移过程 四、瘤细胞侵袭与转移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
一、瘤细胞从肿瘤母体脱离 1.瘤细胞黏附力降低 ①钙离子含量下降 ②肿瘤细胞某些表面成分的变化 ③桥粒、半桥粒和间隙连接的数量减少
八、转移灶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一、粘附 粘附的作用 粘附的分类: ①细胞与细胞的粘附: 同型细胞粘附;异型细胞粘附。②细胞 与基质的粘附。 细胞粘附分子: ①钙依附粘附素家族②整联蛋白家族③选择素家族④免疫
蛋白超家族⑤透明质酸受体类等。 粘附分子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二、降解 1.PA; 2.u-PA; 3.t-PA; 4.TAT; 5.MMP; 6.组织蛋白酶D 7.透明质酸酶;8.IV型胶原酶;9.丝氨酸蛋白酶;10.半恍氨酸蛋白酶; 11.天门冬氨酸蛋白酶;12.基质溶解素;13肝素酶等 三、肿瘤细胞的运动 自分泌移动因子: AMF; ATX; ISF; MSF。 旁分泌移动因子: VN; FN; LN; I和IV型胶原及血栓反应素生长因子: IGF; EGF; TGF等
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侵袭和转移一般是指恶性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侵犯 到临近正常组织并进而转移到远处部位,在彼处形成继发 瘤。
第一节 肿瘤细胞侵袭
一、肿瘤侵袭模型 (一)体外侵袭模型 要求: 1 应模拟体内三维 4 应便于实验研究
二、肿瘤侵袭过程 (一)侵袭过程的形态学模式 1.瘤细胞向器官表面靠拢;
2.瘤细胞用丝状伪足紧贴于器官表面; 3.瘤细胞伸出伪足沿细胞的天然间隙穿过基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导语:人体中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是细胞周期的一部分,但肿瘤细胞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可以侵入周围组织或进入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来转移,导致癌症的恶性化。

而肿瘤转移的机制,一直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结果论述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

I. 转移机制肿瘤细胞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转移,主要分为肿瘤细胞间转移和血行转移两种方式,其中血行转移是最常见的途径。

1.肿瘤细胞间转移肿瘤细胞间转移指的是肿瘤细胞通过直接渗透间质细胞或组织间隙,进入周围组织和空腔。

渗透过程包括肿瘤细胞脱离肿瘤团块、侵入基质、侵入血管或淋巴管等。

一种机制是通过胶原酶、蛋白酶等酶类分泌蛋白,降解基质并促进侵袭。

研究发现,某些基质控制因子,如紧密连接蛋白、支架蛋白等分子,能控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单个肿瘤细胞进入血管被称为微转移瘤,这是肿瘤细胞间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微灌注条件下,肿瘤细胞表现出更高度的移动能力。

2.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最常见、最危险的转移途径,约占已转移瘤的85%。

肿瘤细胞离开原始肿瘤,在血液中运输,随后落户在远处器官组织。

此外,也包括对肺、肝、脊柱、胸膜等局部转移的一些病例。

如何在血管中存活下来成为肿瘤细胞血行转移的关键。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细胞通过从中央分化转化成专门的转移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流体动力学特性。

II. 侵袭机制肿瘤细胞侵袭指的是肿瘤细胞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或器官。

肿瘤细胞的侵袭包括细胞形态学改变、糖内分子表达和信号转导。

1.细胞形态学改变肿瘤细胞侵袭会引起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包括细胞内骨架的改变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

肿瘤细胞侵袭的特点是细胞膜的前缘形成突起,称之为肢突,这种肢突可以弥合新形成的裂口。

2.糖内分子表达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还与许多糖内分子调控因子有关。

其中,小谷氨酸蛋白酶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的胶质酸清分泌酶,可以促进细胞运动以及羟化胶原的分解,从而加速细胞侵袭。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是肿瘤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关键性问题,这是因为只有侵袭和转移的肿瘤才具有严重的生命威胁。

了解,对我们治疗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在进展的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会从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侵袭到周围的结构和组织,最终进入到淋巴系统或者血液循环系统中,形成远处转移。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 肿瘤细胞入侵肿瘤细胞的入侵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肿瘤细胞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首先,肿瘤细胞会与周围的基质和细胞结构发生粘附。

然后,肿瘤细胞通过吞噬和分解周围基质的方式,破坏周围的结构,向外移动。

2. 肿瘤细胞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关键步骤。

肿瘤细胞通过刺激周围的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的生长和形成,增加血液循环系统与肿瘤细胞的接触面积。

3. 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在未侵入淋巴系统的情况下,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远距离扩散。

肿瘤细胞在血液中的存活和侵入远端器官的能力是依赖于多种因素的,这些因素包括肿瘤细胞的大小、形态、表面特征和扩散过程中血液流的力学参数等等。

4. 肿瘤细胞移植肿瘤细胞的移植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到远处器官的转移过程。

肿瘤细胞的移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首先,肿瘤细胞会进入到周围组织,并与周围的细胞结构发生粘附。

然后,肿瘤细胞通过吞噬和分解周围基质的方式,破坏周围的结构,向外移动。

最后,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到周围组织,并继续繁殖和生长。

二、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调控机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主要是由肿瘤细胞本身以及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调节的。

1. 肿瘤细胞相关的调控因素(1)细胞粘附分子细胞粘附分子(CAMs)是调节肿瘤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关键分子。

肿瘤侵袭与转移

肿瘤侵袭与转移
Tiam1, NDPKA could interfere with this binding , modulating the GEF acting of Tiam1 by control of its binding to the plasma membrane
• Interactions regulating the activity of small GTPase
第八章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阻止肿瘤转移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一、肿瘤侵袭(tumor invasion)
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其起源部位沿组织间隙 向周围正常组织扩张性增生的过程。其 标志是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
肿瘤侵袭生长行为有以下特点: 侵袭的肿瘤细胞能侵占和排挤周围正常 组织,但瘤细胞并未与原瘤灶分离 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功能有干扰或破坏
二、肿瘤转移(tumor metastsis)个别瘤细胞能脱离原发肿瘤,通过侵润在周围间质中 生长,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迁移至其他部位继续增殖生 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 继发灶可再增殖,继发侵袭生长和形成新的肿瘤,并 进一步发生转移,产生继续扩散和转移。
侵袭生长是癌组织扩张的先行活动,转移是瘤体达到 一定数量和体积后才会出现的现象。转移时伴有侵袭 生长,但侵袭生长并不一定发生转移,两者相辅相成。
➢ NDPK regulates the MAPK pathway by modulating the phosphorylation site of the kinase suppressor of Ras (KSR)
➢ NDPKA functions as a GAP of Rad
•Interaction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s

肿瘤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肿瘤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19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附表 骨髓和区域淋巴结中ITC的检测与 原发性肿瘤部位的关系
原发性肿瘤
骨髓检出率
肾癌 乳腺癌 胃癌 结-直肠癌 前列腺癌 非小细胞肺癌 胰腺导管癌 食管癌
引自Hermenek(1999)
~20% ~30% ~30% ~30% ~35% ~50% ~50% ~40%
区域淋巴结 检出率
~15% ~90% ~50% ~45% ~15% ~75% ~50%
2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 整 合 素 α2β1 ( VLA-2 ) , α3β1 ( VLA-3 ) , α5β1 ( VLA-5 ) 和 α6β1 ( VLA-6 ) 在 癌 细 胞 表达的改变(增加或减少),视具体 的癌瘤而定。
2.E-cadherin在癌细胞的表达程度与癌 细胞的侵袭转移潜能呈负相关。
3.CD44 在多种高转移性癌细胞上呈 高表达。
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 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至靶 组织或靶器官,长出与原发瘤不相连续 而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这个过程称 为转移。前者称为原发瘤,后者称为转 移瘤或继发瘤。
成成份:各型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糖蛋白 和蛋白聚糖。 ECM降解酶系统包括五类降解酶,其中以基质 金 属 蛋 白 酶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最为重要。

肿瘤侵袭、转移实验技术

肿瘤侵袭、转移实验技术

二、细胞划痕实验
实验优点:
1.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体内细胞迁移的过程。 2.适合研究细胞与胞外基质(ECM)、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细胞迁移。 3.与包括活细胞成像在内的显微镜系统兼容,可用于分析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4.研究细胞迁移的体外实验中最简单的方法。
二、细胞划痕实验
实验材料:
细胞样品 仪器、耗材:6孔板 marker笔 直尺 枪头 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PBS
3.24孔板下室一般加入500µl含FBS 或趋化因子的培养基。
三、细胞划痕实验
4.培养细胞:常规培养48h,具体调整
问:某药可抑细胞侵袭,24h后可抑制细胞增 殖,可以培养36h看结果吗?
5.结果测定: ①直接测定:细胞染色,镜下计数 ②间接测定:MTT法、荧光试剂检测、结晶紫染色
三、Transwell
二、细胞划痕实验
谈几点问题: 1.细胞的选择:一般适用于上皮,纤维样细胞系
a.本身有迁移能力,且较强。 b.有极性,方便测量,观察。 c.对无血清有较强的忍受力。 2.观察的时间:一般为0、6、12、24h a.时间太久,无血清,易死亡,相对坚强 b.时间太久,细胞繁殖,假阳性
三、Transwell
1.裸鼠的选择:4-6周裸鼠、价格约 100+rmb
2.细胞的选择:查阅文献,选择合 适细胞株; 细胞浓度:具体不定,动物肿瘤 一般接种2~600万/只就100%成瘤, 而人癌则需要1000万以上才能较 高的成瘤
四、裸鼠尾巴静脉注射
3.注射技巧: ①固定:50ml离心管自制或购买成品 ②注射位置:鼠尾部侧面的2条静脉,一般在尾
③ 细胞:有侵袭能力细胞 先撤血清让细胞饥饿12-24h,再进行实验
三、Transwell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机制癌症是一种由于细胞命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未受控制的细胞生长。

虽然癌症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是一种危害巨大的疾病。

其一大特点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是癌症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关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的研究进展。

1.肿瘤转移的类型癌细胞的转移是癌症的主要致命因素之一。

肿瘤转移指的是癌细胞从原始肿瘤位点移动到其他部位,并在那里正常组织中增殖和形成继发性肿瘤的能力。

根据癌细胞移动的方式和转移的路线,肿瘤转移可分为两种类型: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

局部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扩散到与其相邻的淋巴结和周围组织。

远处转移是指癌细胞离开原发病灶,进入其他部位,包括肝、肺、骨和脑等器官。

这种转移往往是癌症的主要因死原因。

2. 肿瘤转移的流程肿瘤细胞的远端转移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涉及到肿瘤细胞内部的改变和激活,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交互。

在癌症的早期阶段,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相似的表型和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癌细胞的倍增时间逐渐缩短,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互作发生了变化。

这些改变使癌细胞从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并拥有了肿瘤发生的基本特征。

此外,在癌症细胞中还发现了很多启动子和抑制子并且其调控程度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获得新的物质和能量,癌细胞需要进一步扩散和侵入周围组织。

这是由于一些蛋白质和糖类的表达增加,增强了癌细胞的识别和附着能力。

此外,癌细胞还会将新的细胞自由放出到血道系统或淋巴道系统中。

在移动过程中,一些癌细胞会脱落并分离出来,形成单个或小团的“微转移”。

为了形成远处转移,在新领地上开始繁殖和扩散,癌细胞需要达到大量被称为“微环境”的条件。

此环境通常由激活的血管和细胞外基质分子构成。

此时,癌细胞需要更多的变化和适应能力来适应新环境并繁殖。

3.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在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过程中,细胞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表型变化、及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附着和迁移能力等。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肿瘤转移是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癌症治疗中最大的难题。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涉及到癌细胞的生长、浸润、迁移、侵袭、分离、循环、停留、增殖和迁出等一系列的活动,构成了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一、肿瘤的生长与浸润肿瘤的发生首先是由于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受到扰动,通过一定的信号传导途径,使得细胞保持不正常的生命活动状态,出现无际制的生长和分裂。

肿瘤细胞的繁殖、生长和扩散会使正常的组织受到伤害,这种现象称之为肿瘤的浸润。

二、肿瘤的侵袭与迁移当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肿瘤细胞会侵袭周围的正常细胞,使之摆脱原有的位置,迁移到其它组织或器官,表现为丢失细胞黏附性。

同时,肿瘤细胞会通过产生分解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改变自身周围的微环境,促使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三、肿瘤细胞的血流循环与停留肿瘤细胞通过侵袭和迁移进入血管内,形成循环肿瘤细胞。

这些循环肿瘤细胞可借助血流迅速传播到全身各处,然后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通过对各种细胞相互作用和毛细血管壁的依附,将自身锚定在离原发肿瘤位点较远的组织或器官上。

四、肿瘤细胞的复制与发展肿瘤细胞在新的位置停留下来后,再次发生无制约的分裂与生长,形成派生肿瘤,也就是转移瘤的形成,这一阶段称为肿瘤的生存和扩增阶段。

此过程需要肿瘤细胞调整自身的基因表达和功能,适应新环境。

五、新的转移瘤病灶细胞的新生和分裂,生成新的病灶,继续复制这个过程,不断地形成新的转移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恶性肿瘤生命周期。

这也是肿瘤转移的最后一个步骤,被称为肿瘤细胞的再次迁出。

总之,肿瘤转移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过程,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物过程及病理过程,与正常细胞的生长、分裂和迁移都有密切的关系。

阻止肿瘤转移的关键在于理解并干预这个过程,破坏肿瘤细胞在各个步骤中的关键步骤,从而阻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的转移与侵袭机制

肿瘤的转移与侵袭机制

肿瘤的转移与侵袭机制肿瘤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核心是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异常,这些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反应过于强烈并不断地增殖、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体积逐渐增大。

但是,最令人担忧的是,肿瘤往往不会固定于一个部位,而是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漂流”,侵入其他组织器官,这种现象被称为转移与侵袭。

转移与侵袭机制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是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许多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具有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和多种功能分子调控机制,从而增强自身的黏附和运动能力。

当肿瘤细胞从原位开始运动,它们首先使用各种黏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进行粘附,如整合素和蛋白酶等。

然后,肿瘤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的外泌体(例如外泌体、微小RNA和信号蛋白等)来进一步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

这些蛋白酶能够切割其周围的纤维素和胶原蛋白等,从而出现通称为“自动导向运动”的现象。

这意味着肿瘤细胞可以安全地通过所有染色体区域,迅速侵入传输系统。

同时,表面上看上去,这些肿瘤细胞的粘附能力也得到了极强的提高。

这对于肿瘤细胞侵袭行为的成功实施非常关键。

其次是肿瘤细胞的穿透能力。

如果肿瘤细胞想要在传输系统中锁定特定的区域,那么它们必须具备穿透和跨越细生物膜的能力。

针对这点,肿瘤细胞表面上的铁蛋白和铁黏附蛋白(Ferritin and Ferritin-binding protein)等已经证实可以很好地协助肿瘤细胞进行修补和切割,并由此获得穿透力,令其更容易进入血管中。

另外,表达丰富的钙蛋白也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穿透和移动效率,提高肿瘤细胞的侵袭性。

在钙信号通路中,多元功能蛋白(Multi-functional proteins)也被证明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新生。

其表达的活化酶型环化腺苷酸酶纤维蛋白酶原活化物受体-1(PAR-1)同样也是调节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因子之一。

最后是肿瘤细胞与宿主体内环境的相互作用。

肿瘤细胞寻找理想的生长环境,从血液或淋巴流通过程中获得各种有益的因子,例如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和信号分子等。

肿瘤侵袭和转移

肿瘤侵袭和转移

诊断意义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肿瘤诊 断的金标准,对于制定治 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 要意义。
04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治疗策略
手术切除与放化疗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切除,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对于早期肿瘤, 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放化疗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化疗则是通过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放化疗可 用于手术前后辅助治疗或无法手术的晚期肿瘤。
03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与监 测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的物质,通过检测血液或其他 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发生、发展 及转移情况。
常用肿瘤标志物
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 (CA19-9)等,这些标志物在相应肿瘤中的表达水平较 高,对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特性
肿瘤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 性,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之一。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过程
肿瘤细胞在原发部位的增殖和扩散
01
肿瘤细胞通过不断的增殖和扩散,逐渐形成肿块并向周围组织
浸润。
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和血管
02
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和血管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
开始向远处器官或组织扩散。
精准医疗
利用基因检测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定位肿瘤细胞,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实 现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目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转移,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肝、腹腔转
移等。
03
监测效果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肿瘤的进展和转移,为后续治疗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第三节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自80年代后,提出了肿瘤转移机制的全新理论:
基因调控下多元体系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调 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 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它涉及到:
肿瘤细胞遗传密码、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 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肿瘤 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
用特异抗体或反义mRNA处理后,可恢复其 侵袭性。
3、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基因突变——非侵袭性肿瘤变为 高侵袭性肿瘤。
(三)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
1、瘤细胞的运动: 原位运动:瘤组织侵袭时,瘤组织外层的瘤细胞向周围微环境伸出伪足 瘤细胞与靶组织接触和进入周围组织的细胞间隙时
伪足可牢固的粘附于靶组织或细胞
二、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和淋巴管是其 脱离原发瘤到转移的开始阶段。
(一) 瘤细胞在脉管中的锚定粘附
少数在循环中运行并存活下来的瘤 细胞常相互集聚形成微小肿瘤栓子,当 到达特定继发脏器时肿瘤牢固地附着在 脉管内皮层。肿瘤细胞锚定粘附过程受 多种因素调节。在脉管内皮细胞表面有 选择素系列粘附因子。
肿瘤转移的研究历史
第一节 侵袭和转移的概念
癌细胞侵袭: 癌细胞离开其原瘤灶组织 侵犯了邻近组织, 并在该处继续繁殖生长, 这个过程称之为侵袭。
转移:
癌细胞由原发瘤部位脱离,侵犯周围组织, 进而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部分瘤细 胞被淋巴流、血流带到另一远离部位或器官, 在该处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后,继续存活和 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瘤。
1)粘附能力:高转移瘤细胞与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与非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细胞迁移和侵袭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

细胞迁移和侵袭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

细胞迁移和侵袭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肿瘤是一种由体内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疾病,而其恶性转移则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体内其他器官。

肿瘤发生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细胞迁移和侵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了解细胞迁移和侵袭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的本质,为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定义及过程细胞迁移是指细胞在组织内部或在间质中向一个特定方向运动的过程。

细胞通常是通过细胞骨架对基质进行附着,然后释放细胞膜前缘,类似“蠕动”的方式向目标位置运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伸长膜前缘,并依靠肌动蛋白等蛋白质的收缩力度来收缩胞质,从而使得细胞有限度的向前运动。

而细胞侵袭的定义是指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环境侵入并生长的过程。

肿瘤细胞在侵袭的过程中会通过钙离子信号通路等机制和细胞质骨架之间的整合来完善细胞移动的能力,从而完成对环境的侵袭,并且肿瘤细胞浸润到周围组织中,通过细胞因子、蛋白质和炎症因子等机制,促进侵袭过程的发生。

二、许多肿瘤细胞都能够经由细胞移动和交互作用,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进入其他组织或器官,从而使得肿瘤发生和转移,成为一些肿瘤所共有的特点之一。

而细胞的移动和交互作用不仅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因素,而且还是不少肿瘤治疗方法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首先,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是从肿瘤到转移的关键步骤,这些行为都是由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良性癌的信号等多因素的共同组成,这些因素恰好是常规治疗难以避免的。

同时,细胞的移动和交互作用还可以导致肿瘤微环境发生变化,妨碍正常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肿瘤增殖和转移的能力。

其次,在治疗方法研究中,探索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许多治疗方法仍然无法完全清除肿瘤细胞,而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了解肿瘤细胞之间的变化和差异,从而针对肿瘤细胞作出更加精确和有效的治疗计划。

因此,通过了解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从而为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方伟岗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是临床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一. 转移的基本概念:肿瘤转移 (tumor metastasis) 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在原发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原发瘤(primary tumor),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肿瘤演进 (progression) 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二. 转移的基本过程: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连续过程,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图1).肿瘤细胞的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三. 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1.淋巴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巴道转移。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养和氧的供应,二是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多肽生 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PDGF等),刺激肿 瘤细胞生长。
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局 部 浸 润 的 机 制 示 意 图
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1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钙粘蛋白选择性地与同种分子亲和性结合,这种粘 附反应是利用其细胞外结构中“组-丙-颉”(HAV) 序列来识别和介导的,钙粘蛋白的功能依赖于胞浆内 结构与细胞骨架元件之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 的与三种胞浆连锁蛋白(catenin)α、β、γ结合, 这些分子与钙粘蛋白一起位于细胞的粘附小带(zonule adherin)上,参与连接的形成与稳定。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2. 瘤细胞异质型粘附的增加
异质型(heterotypic)粘附是指瘤细胞与宿主细胞、 或宿主基质的粘附。瘤细胞脱离瘤体,浸润到基底 膜或穿过基底膜遭遇宿主基质和宿主细胞,这一过 程就是异质型粘附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瘤细胞 穿过基质、血管壁的基底膜,有利于瘤细胞在血管 内聚积。
分裂信号。
2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Culty等进行细胞培养实验表明,乳癌细胞CD44 表达与其浸润能力呈正相关,只有CD44高表达的细 胞株才有结合降解透明质酸盐的能力,[H3]标记的透 明质酸盐降解率与CD44含量和细胞浸润生物学潜能 密切相关,CD44结合降解透明质酸盐能力可被抗 CD44抗体Hermes-1阻断。介导降解透明质酸盐是CD44 在肿瘤细胞浸润过程中主要功能之一。

肿瘤发生与转移机制实验报告

肿瘤发生与转移机制实验报告

肿瘤发生与转移机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肿瘤发生与转移的机制。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肿瘤的发生与转移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转移、肿瘤血管生成等。

同时,我们还探索了一些潜在的治疗策略,以期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肿瘤发生的机制在这一部分,我们研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存活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而细胞凋亡的程度受到抑制,这导致了肿瘤的形成。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一些因子,如基因突变和癌基因的活化,对肿瘤细胞增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第二部分: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导致肿瘤恶化和复发的关键步骤。

本实验通过使用细胞迁移和转移模型,研究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

结果显示,肿瘤细胞通过改变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增强了其在体内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此外,我们发现一些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转移。

第三部分: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是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部分,我们研究了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肿瘤细胞能够产生多种血管生成因子,这些因子激活内皮细胞并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这进一步为肿瘤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第四部分:肿瘤治疗策略的探索最后一部分,我们探索了一些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一些新的靶向治疗方法,如肿瘤抑制基因的治疗和免疫治疗,可能对肿瘤的治疗起到显著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一些其他策略,如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侵袭,以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思路。

结论:综上所述,肿瘤发生与转移是由多个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等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肿瘤的机制,并探索潜在的治疗策略,对于预防和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ioCell
第六章、 肿瘤生长、 侵袭和转 移
ABioCell
一、肿瘤生长
(一)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良性
恶性
多数慢 快 快
影响生长速度因素: 肿瘤细胞群体动力学 肿瘤细胞的凋亡率 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的演进和异质性
ABioCell
1、肿瘤生长动力学 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决定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下列因素: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恶性转化细胞的生长周期 与正常细胞一样,分为G0、G1、S、G2和M期。 (2)、生长分数(growth fraction);生长分数指肿 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复制阶段(S+G2期)的细胞的比例。 在细胞恶性转化的初期,绝大多数的细胞处于复制期, 所以生长分数很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生长,不断有 瘤细胞发生分化,离开复制阶段的细胞越来越多,使得 大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其 生长分数也只在20%左右。
ABioCell
3、侵袭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瘤细胞 分裂增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如 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因而此类肿 瘤没有包膜,与邻近的正常组织紧密连接在一起而无 明显界限。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 这种肿瘤时,切除范围比肉眼所见肿瘤范围为大,因 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边界清楚 活动性好 易切除 多见于良性肿瘤
ABioCell
子宫平滑肌瘤
ABioCell
纤维瘤
ABioCell
2、外生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 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 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的肿物。这种生长方 式称为外生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 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往往也呈 浸润性生长,又由于其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这种外 生性肿物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 起的癌性溃疡。
ABioCell
现已发现,由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 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 因子,如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 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肿瘤细胞产生的FGF,它能通过其受体与相应的靶 细胞结合。有增加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向性、促进血管内 皮细胞分裂、毛细血管出芽生长、诱导蛋白溶解酶生成 和有利于内皮细胞芽穿透基质等功能。此外,巨噬细胞 产生的TNF-α也有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和刺激其游走的 作用。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又 为肿瘤的转移准备了条件。因此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 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ABioCell
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前期;G1期:DNA合成前期;M期: 分裂期。
静止期肿瘤细胞
S
G2
细胞周期
M
G1
处于增殖阶段的肿瘤细胞期与肿瘤细胞生长分数
ABioCell
3、瘤细胞的生成与死亡:肿瘤的进行性生长及其生 长速度决定于其细胞的生成大于死亡的程度。由于 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以及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 素的影响,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瘤细 胞失去生命力。肿瘤细胞的生成与死亡的程度共同 影响着肿瘤的生长。
ABioCell
(二)肿瘤的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Expansive growth
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外生性生长: Exophytic growth
良、恶性肿瘤均可呈此生长方式
浸润性生长: Infiltrative growth
恶性肿瘤常见的生长方式
ABioCell
1、膨胀性生长
生长缓慢,体积逐渐增大如膨 胀气球,推挤周围组织 特点: 包膜
ABioCell
肿瘤细胞的死亡
缺血缺氧



机体抗肿瘤免疫



放疗,化疗
ABioCell
4、肿瘤血管形成 临床与动物实验都证明,如果没有新生的血管供应
营养,肿瘤在达到1~2mm的直径或厚度后,即10*7个 细胞左右将不再增大。因此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 性肿瘤能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
由于肿瘤细胞同正常细胞一样,生存需要氧气,诱 导宿主衍生形成肿瘤自身血管对肿瘤生长有重要的影 响。在快速生长的肿瘤中有时细胞生长速度超过血管 形成的速度,造成局部缺血性坏死。肿瘤血管形成受 肿瘤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影响。如果能阻止或中和肿 瘤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则有可能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减少血供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原因:单克隆性肿瘤的生长过程中,附加的基 因突变作用于不同的瘤细胞,机体的抗肿瘤反 应可杀死那些具有较高的抗原性的亚克隆,而 抗原性低的亚克隆则可以躲过机体的免疫监视, 使得瘤细胞的亚克隆获得不同的特性。致肿瘤 生长过程中能保留那些适应存活、生长、浸润 与转移的亚克隆。
ABioCell
异质性
表现在浸润、生长速度、 激素 反应、化疗及放疗敏感性等
ABioCell
5、激素
激素失衡可能在一些人体肿瘤的发展中起到作用, 尤其是女性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男性前列腺癌。有 激素反应组织起源的肿瘤通常保留有细胞激素受体。 因此有可能通过激素来控制这些肿瘤的生长(如睾丸 切除术使前列腺癌生长停止,雌激素受体拮抗药治疗 一些乳腺癌)。
ABioCell
6、肿瘤的演进与异质化 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
特征: •体表、体腔、管道器官 •常向表面生长 •形成突起 乳头、息肉、菜花 •良恶性肿瘤均见
ABioCell
Exophytic growth
乳 头 状 瘤
ABioCell
Expansive or Exophytic growth
神经纤 维瘤病
ABioCell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Exophytic growth
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 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
这些生物学现象的出现与肿瘤细胞的不同亚克隆 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 敏感性等方面的差异—肿瘤的异质性有关。
ABioCell
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
指由一个克隆来源的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 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 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