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 C 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泡沫金属_高分子聚合物的复合体机械阻尼性能研究_余兴泉
泡沫金属—高分子聚合物的复合体机械阻尼性能研究X Research on the Mechanical Damping Properties of the Compound of Metallic Foam and Polymer余兴泉 何德(东南大学材料系,南京,210096)Yu Xinquan He Deping(D epar tment o f M ater ial Science and Eng ineering,Southeast U niv ersity,N anjing,210096,China)摘 要 本文研究了泡沫金属和高分子聚合物形成的复合体机械阻尼性能,结果表明它是一种内耗值Q-1极高的阻尼材料,其阻尼特征表现为与应变振幅密切相关而与频率无显著关系的非线性内耗。
同时研究了泡沫金属孔隙结构(孔径、孔隙率)对复合体内耗值的影响关系,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泡沫金属——高分子聚合物复合体 孔隙结构 阻尼(内耗)ABSTRACT T he m echanical damping pro per ties of the compo und of met allic fo am and po lymer have been studied.T he result s show that the compound is a hig h-damping mater ial.T he dam ping capacity (Q-1)is no t related to the frequencies but V aries w ith amplitudes.T he effect o f po re-str ucture(po re diameter,por o sity)on the damping capacity of co m-po und has also been studied,and the result 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compound of metallic foam and poly-mer,pore-structure damping(Q-1)1 引 言自从Elliot于1951年成功地用发泡法制取泡沫铝以来[1],世界各国尤其是日本的许多学者对这种重量特轻的新型材料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国内对这种材料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铝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
铝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李杨2009056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90201摘要:本文介绍了铝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应用,重点讲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铝基复合,设计与制备,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言复合材料是应现代科学发展需求而涌现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材料,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表现尤为明显。
金属基复合材料有铝基、镍基、镁基、抬基、铁基复合材料等多种,其中铝基复合材料发展最快而成为主流。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铝及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主要包括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界面、性能、应用等方面。
一、铝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1.基体材料的选择铝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可以是纯铝也可以是铝合金,其中采用铝合金居多。
工业上常采用的铝合金基体有Al-Mg、Al-Si、Al-Cu、Al-Li和Al-Fe等。
如希望减轻构件质量并提高刚度,可以采用Al-Li合金做基体;用高温的零部件则采用Al-Fe合金做基体;经过处理后的Al-Cu合金强度高、且有非常好的塑性、韧性和抗蚀性、易焊接、易加工,可考虑作这些要求高的基体;增强体和基体之间的热膨胀失配在任何复合材料中都难以避免,为了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膨胀系数,使其与半导体材料或陶瓷基片保持低匹配常采用Al-Si为基体和采用不同粒径的颗粒制备高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
基体的强度并不是它的强度越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就越好。
如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中,用纯铝或含有少量合金元素的铝合金作为基体,就比用高强度铝合金做基体要好的多,用高强度铝合金作基体组成的碳纤维的性能反而低。
因此,只有当基体金属与增强体合理搭配时,才能充分发挥基体材料和增强相的性能优势。
2.增强材料的选择增强材料主要有纤维、晶须以及颗粒。
为了提高基体金属的性能,增强材料的本身需要具备特殊的性能,如高强度、高弹性模量、低密度、高硬度、高耐磨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增强体与基体金属有良好的润湿性等。
B、Al2O3、Si、和C纤维等是最早的纤维材料,该材料的性能优异,但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发展及应用。
阻尼复合材料
阻尼复合材料应用
阻尼功能复合材料
机械结构的减振降噪 合理的结构设计 采用先进的阻尼材料 辅助阻尼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阻尼功能复合材料
定义 把振动能吸收并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而消耗 从而减小机械振动和降低噪声功能的复合材料
原理 利用基体,填充体本身的阻尼特性和界面磨檫 而进行减振降噪。基体内耗,增强体内耗以及 界面内耗是三种阻尼的微观机制。
层压复合钢板
夹层材料具有高的阻尼因子
夹层材料种类
Tg范围与使用温度尽可能一致
夹层材料厚度
高聚物对钢板的润湿性
温度 频率 制备工艺
泡沫金属基-树脂复合材料
泡沫金属
一种连通的泡沫材料,选用某种具有高阻尼的合金制 备基体,再用复合浸渍方法将粘弹性树脂沿此通道渗 入材料内部,得到轻质高阻尼复合材料。
研究压缩性能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包含一个很长的平 稳阶段,表明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吸收率的材料,其应 变强烈滞后于应力
即具有金属材料的强度,又具有较高的内耗值
客车的噪声处理
机械结构的表面采用阻尼材料 增加机械结构的阻尼损耗因子 减少振动幅度 减少振动能量沿结构的传播 增大衰减率,减少声辐射
利用界面层提高多孔铝的阻尼性能
溶胶-凝胶法在多孔铝表面包覆一层聚苯乙烯膜 聚苯乙烯的本征内耗 界面层贡献的内耗
界面区域由于应力集中 引起的微塑性应变
阻尼功能复合材料-基体
粘弹性聚合物基体
0.5
E' Tan
具有内部磨檫特性,在交变 应力下,链段运动要克服阻 力,形变滞后于应力变化, 将外力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掉
金属基体
铁磁性型,磁-机械滞后而消耗振动能量 位错型,振动引起的位错运动而消耗能量 孪晶型,热弹性马氏体孪晶结构的移动
《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范文
《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在工程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
泡沫铝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度的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研究泡沫铝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为该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泡沫铝合金的制备与性能泡沫铝合金的制备主要采用发泡法,通过添加发泡剂、调节合金成分及热处理工艺等手段,获得具有特定孔隙结构和性能的泡沫材料。
其性能包括静态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
静态力学性能主要研究材料的拉伸、压缩等基本力学行为;而动态力学性能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涉及到材料在高速冲击、振动等动态载荷下的响应。
三、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研究1. 实验方法采用落锤冲击实验、SHPB(分裂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等方法,对泡沫铝合金在动态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响应进行测试。
通过改变冲击速度、温度、应变率等参数,研究这些因素对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铝合金在动态载荷下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吸收能力。
在高速冲击下,材料能够通过塑性变形、孔洞塌缩等方式消耗能量。
此外,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受温度、应变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高温和高应变率下,材料的强度和能量吸收能力有所提高。
四、吸能机理研究1. 孔隙结构对吸能的影响泡沫铝合金的孔隙结构对其吸能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孔隙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决定了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
较大的孔隙有利于塑性变形和孔洞塌缩,从而提高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
而较小的孔隙则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刚度和强度。
2. 吸能机理分析泡沫铝合金在受到动态载荷时,首先发生弹性变形,随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孔洞发生塌缩,消耗大量能量。
此外,材料的粘弹性和阻尼效应也有助于能量吸收。
这些机理共同作用,使泡沫铝合金在动态载荷下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吸收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对泡沫铝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泡沫铝合金在动态载荷下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吸收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泡沫芯材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泡沫芯材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作者:胡培的博客发表于:2010-01-06 09:06:16 点击:1817复材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胡培赢创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陈志东博士赢创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航空公司首先提出飞机结构中应当避免使用蜂窝夹层结构,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其表面容易发生损伤,产生显微裂纹并浸入水分。
另外,蜂窝也不适用于液体树脂注射工艺。
文章对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中常用的芯材做了简单对比,列出了泡沫夹层结构在结构方面、工艺方面和长期使用过程中的优势,介绍了目前航天航空结构,特别是无人机结构中应用最广泛的PMI泡沫的特点和应用实例。
结合多孔固体的结构特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和实践,简单的论述了泡沫芯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泡沫,蜂窝,夹层结构一、前言在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结构的设计中,要求构件尽可能轻而不损失强度是对设计人员的最大挑战。
在保证强度、刚度的同时,还要求所设计的薄壁结构在承受拉、压及剪切载荷的综合作用下不失稳。
过去传统的飞机结构设计方法仍在一些范围内使用,通过用长桁和肋/框组成纵、横向加强件来提高板的稳定性。
实际上,某些次结构也可以使用夹层结构设计来满足强度、刚度要求,例如蒙皮、舱门、口盖和翼身整流罩等。
夹层结构的夹芯通常采用蜂窝或泡沫芯材。
二、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芯材介绍在设计时,对于面板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而对于芯材,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最大幅度的减轻重量。
在飞机结构中芯材通常使用铝蜂窝、泡沫或NOMEX®蜂窝,如图1所示。
铝蜂窝或NOMEX®蜂窝具有压缩模量高和重量轻的优点,它们是飞机结构广泛使用夹芯材料,通常与碳/玻璃纤维预浸料一起使用。
常见的结构有机翼前缘、方向舵、起落架舱门、翼身和翼尖整流罩等。
尽管蜂窝夹层结构在性能上比金属板金结构有突出的优点,但是航空公司还是在积极寻找其替代材料,因为蜂窝夹芯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高昂的维护修理费用。
轻质复合材料的声阻尼性能研究
轻质复合材料的声阻尼性能研究在现代工程和科技领域中,轻质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性能而备受关注。
其中,声阻尼性能作为一项关键特性,对于提高产品的声学质量、降低噪音污染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轻质复合材料通常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制备工艺,实现了在保持轻质特点的同时,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
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要深入理解轻质复合材料的声阻尼性能,首先需要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当声波遇到材料时,一部分会被反射,一部分会被吸收,还有一部分会透过材料继续传播。
声阻尼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对声波能量的吸收和损耗能力。
影响轻质复合材料声阻尼性能的因素众多。
材料的成分是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基体材料和增强相的组合会导致不同的声学特性。
例如,以聚合物为基体,添加纤维增强相的复合材料,其声阻尼性能会受到纤维种类、长度、含量以及分布的影响。
纤维的弹性模量、密度等物理性质会改变复合材料的整体振动特性,从而影响声阻尼效果。
材料的微观结构也起着重要作用。
微观结构包括孔隙率、孔径大小和分布等。
孔隙可以增加声波在材料内部的散射和摩擦,从而提高能量损耗。
合理控制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可以有效地增强声阻尼性能。
制备工艺同样会对轻质复合材料的声阻尼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成型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固化时间等参数的变化,可能导致材料内部结构的差异,进而影响声学性能。
为了准确评估轻质复合材料的声阻尼性能,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
常见的有声阻抗管法、混响室法等。
声阻抗管法可以测量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吸声系数,从而了解其对不同频率声波的吸收能力。
混响室法则用于测量材料的隔声性能,通过测量混响室内声音的衰减来评估材料对声波的阻隔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轻质复合材料的声阻尼性能具有重要价值。
在航空航天领域,飞机发动机的噪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使用具有良好声阻尼性能的轻质复合材料制造发动机部件,可以降低噪音传播,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同时减轻飞机的重量,降低燃油消耗。
弹性隔音材料的制造与性能研究进展
弹性隔音材料的制造与性能研究进展随着噪音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弹性隔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重视。
弹性隔音材料可以有效地吸收、反射和隔离噪音,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本文将对弹性隔音材料的制造与性能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弹性隔音材料的制造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聚氨酯泡沫材料、橡胶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聚氨酯泡沫材料是一种常用的弹性隔音材料,制造过程中通过将液体聚氨酯与固化剂混合,在特定条件下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闭孔结构的泡沫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封性和阻尼性能,可以有效地吸收噪音和隔离振动。
橡胶材料是另一种常见的弹性隔音材料,主要由橡胶复合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柔韧性,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反射噪音。
复合材料由多种不同材料的组合构成,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材料的特性,提高隔音效果。
弹性隔音材料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吸声性能和隔声性能。
吸声性能是指材料对声波的吸收能力,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吸声系数和吸声等级。
吸声系数是指材料对声波吸收的能力,其数值范围为0到1,数值越高表示吸声能力越强。
吸声等级是根据吸声系数将材料分为不同等级,常用的等级有A级、B级和C级等。
隔声性能是指材料对声波的传播阻力,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隔声量和隔声等级。
隔声量是指材料对声波传播的阻抗,其数值越大表示隔声效果越好。
隔声等级是根据隔声量将材料分为不同等级,常用的等级有Rw级和Rw+C级等。
在弹性隔音材料的研究中,人们探索了各种新材料和新制备方法。
例如,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改性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高材料的吸声系数和吸声等级。
另外,多孔材料通过调节孔隙结构的大小和分布,可以增加材料的吸声能力和隔声效果。
一些研究还将流体理论应用于弹性隔音材料的设计,通过控制流体的流动和振动,提高材料的吸声和隔声性能。
这些研究成果为弹性隔音材料的制造与性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此外,弹性隔音材料的制造与性能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种以空壳泡沫陶瓷球为骨料的分散层复合阻尼材料[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以空壳泡沫陶瓷球为骨料的分散层复合阻尼材料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春晓,何翔,孙敖,王世合,李磊,高杰,魏久淇,刘国强,王武
申请号:CN201510481015.9
申请日:20150807
公开号:CN105330201A
公开日:
201602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国防工程防护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人防指挥工程成层式结构的一种以空壳泡沫陶瓷球为骨料的分散层复合阻尼材料,其目的是使用一种衰减系数更大、性价比更高、性能更稳定的分散层材料代替目前使用的砂土等就便材料,提高成层式防护结构的综合防护能力。
该分散层材料由空壳泡沫陶瓷球、高黏弹沥青基和聚苯颗粒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经模压成型制得。
其中,空壳泡沫陶瓷球为内部中空的泡沫陶瓷结构,具有孔隙率高、密度小等特点;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空壳泡沫材料的空穴绕射、泡沫压缩破坏耗能和高黏弹沥青的本征阻尼,制得的分散层材料衰减系数为4.2、密度为0.85g/cm,波速为120m/s,可大幅度提高人防指挥工程成层式结构的综合防护能力。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61489部队
地址:471023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西山路3号院
国籍:CN
代理机构: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陆君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泡沫铝材料的阻尼机制
泡沫铝材料的阻尼机制
魏健宁;黄天成;胡孔刚;余剑敏;赵磊;杜大明
【期刊名称】《机械工程材料》
【年(卷),期】2007(031)012
【摘要】采用空气加压渗流工艺制备了孔直径为0.8~1.4 mm、孔体积分数高达76%的宏观孔开孔泡沫铝材料,采用多功能内耗仪测试了泡沫铝在不同温度、不同频率和不同振幅下的内耗谱特征,研究了泡沫铝的阻尼性能,分析了其阻尼机制.结果表明:泡沫铝主要有三种阻尼机制,一是孔周围的应力集中和模式转换,二是孔洞/金属基体界面处由于动力学模量相差很大而使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三是孔洞发生不均匀的膨胀或畸变使外加应变能耗散为热能.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魏健宁;黄天成;胡孔刚;余剑敏;赵磊;杜大明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理学院,江西九江,332005;九江学院,理学院,江西九
江,332005;九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九江,332005;九江学院,理学院,江西九江,332005;九江学院,理学院,江西九江,332005;九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31
【相关文献】
1.含宏观孔开孔泡沫铝的阻尼机制研究 [J], 魏健宁;杨锋涛;潮兴兵;周玉修;黄天成;邹俊生
2.泡沫铝材料在桥梁声屏障结构中的应用 [J], 刘荻舟
3.粉煤灰漂珠/聚氨酯复合泡沫铝材料压缩性能与本构关系研究 [J], 徐鹏;王永欢
4.泡沫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J], 张红英;欧阳八生;朱国军
5.用新型填料制备泡沫镁和泡沫铝材料 [J], 冒国兵;徐建辉;陈乐平;胡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i C 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Da mpi ng pr operties of Si CP/ ZL104 co mposite f oa ms
Y U Sir ong * 1 ,2 , L U O Yanr u 2 , Z H A NG Yi ngbo 2 , LI U Jiaa n 2
( 1. Key Laborat or y of Aut o mobil e Mat eri al s of Mi nist r y of Educati on , Jili n Uni versit y , Changc hun 130025 , Chi na ; 2. Coll ege of Mat erial s Science and Engi neeri ng , Na nli ng Ca mpus , Jili n Universit y , Cha ngchun 130025 , Chi na)
试样受到激励后, 不再施加外力, 试样自身的 惯性引起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开始进行周期性 振动, 但由于在振动过程中空气与气泡壁的摩擦作
图 2 不 同 孔 隙 率 的 10 % Si CP/ ZL104 泡 沫 复 合 材 料 的 截 面 图 Fi g .2 10 %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o a ms wit h diff erent porosities
E- mail :yus r @jl u .edu .cn
· 66 ·
复合材料学报
温3 h , 随炉冷却后密封备用; 为保证 Ti H2 中 氢元 素含 量, 采 用 化 学 方 法 制 成 Al 2 O3/ Ti H2 包 覆 颗 粒; 采用搅拌 铸造法制备复合材料, 搅拌装置见 图1 , 搅拌速 度 为 900 r/ mi n 。加 热 Z L104 合 金 至 全部 熔 化 后, 梯 度 降 温 至 590 ~610 ℃, 降 温 速 度 20 ℃/ h ; 将 处理 过的 Si CP 按 不同 体积 分数 加入 到 合 金 熔 体 中, 搅 拌 15 ~20 mi n 后 迅 速 升 温 至 700 ℃, 一部分浇注 成型, 形成 Si CP/ Z L104 复合 材 料; 另一部分, 根 据不 同 孔 隙率 的 要求 在 720 ℃ 时 加入一定量 处理 过 的 Ti H2 颗粒 发 泡 剂, 继 续 搅 拌 50 ~80 s , 使 其 在 铝 液 中 均 匀 分布, 迅 速 提 起 搅 拌 器, 发泡 5 ~6 mi n 制 得 不 同 孔隙 率 的 Si CP/ Z L104 泡沫复合材料, 图2 是孔隙 率为32 % 、45 % 、59 % 、 70 % 的10 % Si C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的截面图。
复合泡沫金属材料缓冲吸能性能研究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复合泡沫金属材料缓冲吸能性能研究丁佰锁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6月国内图书分类号:O347.3国际图书分类号:531.6.61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复合泡沫金属材料缓冲吸能性能研究硕士 研究生:丁佰锁导师:孙毅教授申 请 学 位:工学硕士学科、专业:固体力学所在单位:航天学院航天科学与力学系答辩日期:2006年6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Classified Index: O347.3U.D.C: 531.6.61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ENERGY ABSORPTION PROPERTY OF COMPOSITE METALLIC FOAMSCandidate:Ding Bai SuoSupervisor:Prof. Sun Yi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Solid MechanicsAffiliation: Dep. Of Astronautics and Mechanics Date of Defence:July, 2006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在很多工程应用中,为了防止冲击与振动所造成的破坏,常常使用吸能材料作为防护层,在众多的吸能材料中,泡沫材料作为一种具有优越缓冲吸能性能的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利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泡沫金属材料,该材料由空心微珠填充铝合金基体而成,它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吸能与冲击防护材料。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实验的方法对复合泡沫金属的静动态力学响应与吸能性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对多种不同玻璃微珠含量,不同基体合金和热处理方式的复合泡沫金属进行了准静态压缩试验和落锤式冲击试验,获得了材料的压缩杨氏模量和屈服强度等数据,得到了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计算了相应的吸能能力与理想吸能效率,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复合材料压缩力学响应与吸能特性的影响规律。
104-粘滞阻尼墙减震机理与参数研究-丁洁民
7000 6000 5000
阻尼力F
2000 1500 1000 500 0 0 0.2 0.4 0.6 0.8 1
α=0.3 α=0.5 α=0.7 α=0.9 α=1
1.2 1.4
阻尼力F
4000 3000 2000 1000 0 0 0.2 0.4 0.6 0.8 1 1.2
采用粘滞阻尼墙进行减震,每层 X 向和 Y 向各布置两片阻尼墙,竖向连续布置,共计 112 片,具体 布置如图 7 所示,阻尼墙参数取 C=1000 kN·(s·m-1)0.45,α=0.45。
(a) 平面布置 图 7 粘滞阻尼墙布置示意
(b) 立面布置
选取 7 条地震波 (包括 5 条天然波和 2 条人工波) 对结构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计算结果取平均值,
(a) 三维效果图
(b) 平面布置图 图 6 框架结构模型
(c) 立面布置图
表 1 模型的截面尺寸
方案 楼层 1~6 框架结构 7~12 13~19 20~28 框架柱 中柱 1100x1100 1000x1000 900x900 800x800 边柱 1000x1000 900x900 800x800 700x700 强度等级 C60 C60 C50 C40 400x900 C30 截面 框架梁 强度等级
第二十四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粘滞阻尼墙减震机理与参数研究
丁洁民 ,陈长嘉 ,吴宏磊 ,王世玉
1,2 1 1 2
(1.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 粘滞阻尼墙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消能减震部件, 可适用于多层、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和抗风设计。 本文从附加阻尼作用和动刚度作用两个方面阐述了粘滞阻尼墙的减震作用,并通过具体的算例进行验证。 然后分别就阻尼指数和阻尼系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当阻尼指数取 0.3~0.5 时, 结构可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而阻尼系数越大,减震效果越好,但相应地对阻尼墙和连接部位的要求更 高。
硅橡胶/氯化聚乙烯泡沫合金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硅橡胶/氯化聚乙烯泡沫合金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丁国芳;曹君;罗世凯;石耀刚【期刊名称】《中国塑料》【年(卷),期】2012(000)003【摘要】The foams of silicone rubber/CPE blends were prepared via mechanical blending method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components, influence of heat treatment time on density, foam structure and damping properties of the foams were investigated. The blends of silicone rubber/ CPE showed a good compatibility. Compared with silicone rubher/CPE blends, the effective damping temperature range(tanδ〉0. 3) of the foams was broadened from 16 ℃ to 45 ℃, the maximum loss factor was increased from 0. 43 to 0. 68, and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13 ℃. However, the damping properties'of the foams were damaged by heat treatment.%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硅橡胶/氯化聚乙烯泡沫合金材料,研究了硅橡胶/氯化聚乙烯共混胶相容性及热处理时间对泡沫合金材料密度、泡孔结构及阻尼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硅橡胶/氯化聚乙烯共混胶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与实心共混胶相比,泡沫合金材料的阻尼性能显著提高,损耗因子从0.43提高到0.68,损耗因子大于0.3的有效阻尼温域从16℃拓宽到45℃,玻璃化转变温度向高温偏移了13℃左右;当受到热处理之后,泡沫合金材料的阻尼性能降低。
软聚氨酯的阻尼系数
软聚氨酯的阻尼系数
软聚氨酯是一种具有良好阻尼性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和装置中。
阻尼系数是评估材料阻尼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材料对振动能量的吸收和耗散能力。
软聚氨酯的阻尼系数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材料的密度、硬度、形状和厚度等。
较高的密度和硬度通常会导致较高的阻尼系数,而较大的形状和厚度也有助于提高阻尼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软聚氨酯的阻尼系数可以通过试验或计算得到。
试验方法通常是通过在材料上施加外力或振动,测量材料的振动衰减情况来确定阻尼系数。
计算方法则基于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参数,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和计算。
软聚氨酯的阻尼系数对于减少结构振动和噪音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筑结构中,软聚氨酯的阻尼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和风振引起的结构振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机械装置中,软聚氨酯的阻尼材料可以减少设备运行时的机械振动和噪音,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软聚氨酯的阻尼系数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通过改变材料的配方和制造工艺,可以得到不同硬度和密度的软聚氨酯材料,从而实现对阻尼系数的调控。
这为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灵活性。
软聚氨酯的阻尼系数是评估其阻尼性能的重要参数。
通过合理设计和选择软聚氨酯材料,可以有效地控制振动和噪音,提高结构和装置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期待软聚氨酯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和宜居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不 同 孔 隙 率 的 10 % Si CP/ ZL104 泡 沫 复 合 材 料 的 截 面 图 Fi g .2 10 %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o a ms wit h diff erent porosities
E- mail :yus r @jl u .edu .cn
· 66 ·
复合材料学报
温3 h , 随炉冷却后密封备用; 为保证 Ti H2 中 氢元 素含 量, 采 用 化 学 方 法 制 成 Al 2 O3/ Ti H2 包 覆 颗 粒; 采用搅拌 铸造法制备复合材料, 搅拌装置见 图1 , 搅拌速 度 为 900 r/ mi n 。加 热 Z L104 合 金 至 全部 熔 化 后, 梯 度 降 温 至 590 ~610 ℃, 降 温 速 度 20 ℃/ h ; 将 处理 过的 Si CP 按 不同 体积 分数 加入 到 合 金 熔 体 中, 搅 拌 15 ~20 mi n 后 迅 速 升 温 至 700 ℃, 一部分浇注 成型, 形成 Si CP/ Z L104 复合 材 料; 另一部分, 根 据不 同 孔 隙率 的 要求 在 720 ℃ 时 加入一定量 处理 过 的 Ti H2 颗粒 发 泡 剂, 继 续 搅 拌 50 ~80 s , 使 其 在 铝 液 中 均 匀 分布, 迅 速 提 起 搅 拌 器, 发泡 5 ~6 mi n 制 得 不 同 孔隙 率 的 Si CP/ Z L104 泡沫复合材料, 图2 是孔隙 率为32 % 、45 % 、59 % 、 70 % 的10 % Si C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的截面图。
பைடு நூலகம்
于 思 荣 , 等 : Si CP/ ZL104 泡 沫 复 合 材 料 的 阻 尼 性 能
·67 ·
图3 阻尼测试系统简图 Fig .3 Sketc h of t he da mpi ng t est syste m
用以及内部的原因使振动能不断被消耗, 振动振幅
不断减小, 故此法也被称为自由振动衰减法。损耗 因子与振幅之间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2]
于思荣* 1 ,2 , 罗彦茹2 , 张英波2 , 刘家安2
( 1. 吉 林大 学 汽车材 料教 育部重 点实 验室, 长春 130025 ; 2. 吉林 大学 南 岭校区 材料科 学与 工程学 院, 长春 130025)
摘 要: 对采用熔体直接发泡法制备的Si CP/ ZL104 泡沫复 合材料 进行了 阻尼性 能和机 理的分 析。研究结 果表 明: 在孔径一定的条件下, Si C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室温 下的阻 尼性能 表现为 损耗因 子随着 孔隙率 的增大 呈非 线性递增趋势, 且递增幅度 越 来越 小; Si CP/ ZL104 泡沫 复 合材 料 的阻 尼性 能 好于 相同 孔 隙率 的泡 沫 铝、Si CP/ ZL104 复合材料和ZL104 的阻尼性能; Si CP/ ZL104 泡沫复合 材料的 损耗因 子随着 Si CP 含 量的增 加和 Si CP 粒度 的减小而增大。Si C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内部的气泡以及高密度位错对其阻尼性能的提高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Si C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 孔隙率; 损耗因子; 位错 中图分类号: T G331 文献标识码: A
陶瓷颗粒( Si C 、Si O2 、Mg O 、Ti B2 、Al 2 O3 等) 增强泡沫铝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 泡沫金属材料, D . Leitl meier 等人 用气 体注 入的 方 法制备颗粒增强泡沫铝基复合材料并对其组织进行 了研究, S . E L BI R 用粉 末冶金 法制 备 Si CP 增强 泡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 .1 试样的制备 试验选用 ZL104 合金、粒度为5 、10 、28 μm 的
α- 绿Si C P 以及44 μm 的 Ti H2 发泡剂作为实验原材 料。将 Si CP 在800 ℃高温焙烧1 h 后降至300 ℃保
收稿 日期: 2006 03 20 ; 收修改 稿日 期: 2006 06 12 基金 项目: 吉林 大学‘985 工程’项 目 通讯作者: 于思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沫铝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制备工艺和力学性能进行了 分析, 桂满昌 等 人 对 Si C P 增 强 泡 沫 铝 基复 合 材 料 的吸声性能进行了评述, 但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有 关 Si CP 增强泡沫铝基复合材 料的孔隙 率和 Si C P 与 阻尼性能关系的 报道[ 1- 4] 。本 文中 采用 直接 发泡 法 制备了 Si CP 增 强 泡沫 铝 基 复合 材 料, 并分 析 了 其 阻尼性能和阻尼机理。
由式( 1) 、式( 2) 可知, 频 率对材 料的 损耗 因子
β的影响不 显著, 故本 实 验将 频 率 恒 定为 400 Hz , 时间间隔定为0 .0025 s , 用上 述阻尼 测试 系统 对一
系列材料进行测试。
2 实验结果
室温下的阻尼性能试验结果如图4 所示。 图4( a) 表 明 10 % Si CP/ Z L104 泡 沫 复 合 材 料 损耗因子 β随着孔隙 率 p 的 增 加呈 不断 上升 趋势, 递增幅度越来越小。实验测得10 % Si CP/ ZL104 的 损耗因子为0 .011 , 小于 10 % Si CP/ Z L104 泡沫 复 合材 料。孔 隙 率 为 45 % 的 10 % Si CP/ Z L104 泡 沫 复合 材 料 的 损 耗 因 子 是 孔 径 为 2 mm、孔 隙 率 为 47 % 的泡 沫 铝的 损 耗因 子 的 8 倍[ 6] 。由图 4( b) 可 知, ZL104 的损 耗因 子 为 0 .001 , ZL104 的 损 耗 因 子比10 % Si CP/ ZL104 泡沫复合材料的损耗因 子小 了近2 个 数 量 级, Si CP/ ZL104 泡 沫 复 合 材 料 的 损 耗因子随着 Si CP 含量 的 增 加而 增 大, 递增 幅 度 越 来越 小。 图 4 ( c ) 表 明 随 着 Si CP 的 粒 度 的 增 大 Si CP/ Z L104 泡 沫 复 合 材 料 的 损 耗 因 子 逐 渐 减 小, 减小的幅度趋于平缓。
Abstr act : The da mpi ng properties and da mpi ng mechanis m were i nvesti gat ed for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oa ms , fabri cat ed by t he met hod of direct melt f oa mi ng . The res ult s s ho w t hat under t he conditi ons of t he s a me por e- dia met er , t he l oss fact or s of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 oa ms are non-li near ri si ng wit h t he i ncreas e of porosit y at t he a mbient t e mperat ure , and t he i ncr e ment al changes less en graduall y . The da mpi ng pr operti es of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 oa ms are bett er t ha n t hos e of foa m al u mi nu m , Si CP/ ZL104 co mposit es and ZL104 all oy . The l os s fact ors of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oa ms i ncrease wit h t he i ncreas e of t he cont ent of Si CP a nd t he decr ease of granul arit y of Si CP . Pores and hi gh densit y disl ocations i n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oa ms cont ri but e t o t heir da mpi ng properties . Keywor ds : Si CP/ ZL104 co mposit e foa ms ; por osit y ; l oss fact or ; di sl ocati on
复合材料学报 Acta Materi ae Composit ae Si nica
文章编号: 1000 3851( 2007) 01 0065 05
第24 卷 第1 期 2 月 2007 年
Vol. 24
No. 1 Fe br uary 2007
Si C P/ Z L1 0 4 泡 沫 复 合 材 料 的 阻 尼 性 能
将 ZL104 基 体 合金、Si CP/ ZL104 复合 材 料 和 Si CP/ Z L104 泡沫复合 材 料用 线 切 割设 备 加工 成 尺 寸为60 mm×60 mm×15 mm 的试样备用。 1 .2 阻尼特征值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目前阻尼特征值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 常用的 有自由振动法、频率 响应法、复 刚度 法[ 5] 。 本文 中
Da mpi ng pr operties of Si CP/ ZL104 co mposite f oa ms
Y U Sir ong * 1 ,2 , L U O Yanr u 2 , Z H A NG Yi ngbo 2 , LI U Jiaa n 2
( 1. Key Laborat or y of Aut o mobil e Mat eri al s of Mi nist r y of Educati on , Jili n Uni versit y , Changc hun 130025 , Chi na ; 2. Coll ege of Mat erial s Science and Engi neeri ng , Na nli ng Ca mpus , Jili n Universit y , Cha ngchun 130025 , Chi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