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黑暗的心脏_中康拉德之存在主义自由观

合集下载

《黑暗的心》赏析

《黑暗的心》赏析

《黑暗的心》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先驱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亦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揭示及思考。

作为二十世纪最深刻有力的小说之一,《黑暗的心》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神秘主义、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元素于一身,吸引了诸多中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及层面的解读、分析,电影界“教父”科波拉导演甚至将该书改编成了经典电影《现代启示录》。

本文旨在聚焦该作品中的“寻觅”主题,通过解读小说中不同人物各怀目的的寻觅活动,揭示人类对于真理的寻觅活动的游戏本质,从而再次思考“人性及人类文明”这一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象征主义探析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作家。

由于受到当时英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其作品有意营造一种“孤独流浪者”的情怀,着力塑造“为了生存必须诚实和勇敢”的人物,重新审视和考量人们自我价值观,同时在小说中渗透自己的流浪追寻意识。

人们为了生存不得去“追寻”,为了某种诉求不得不去“追寻”,本身蕴含着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是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生老病死、对现存状况不满等诸如此类话题,都可以包含在“追寻”话题中。

小说《黑暗的心》中,多处都有“追寻”这个主题的体现。

约瑟夫·康拉德热衷于“流浪与追寻”这个话题的描写,也许与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政治危机时期。

政治的动乱引起了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危机也在所难免。

工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引起社会伦理道德的变化。

同时,作者的创作源泉还深受法国和英国文化的影响,其作品随处出现的法语或德语,就略知一二了。

如作品《吉姆爷》中的人物法国中尉见人就说法语,还有斯坦恩也时不时说上几句德语。

纵观作者的作品,他在有意营造的孤独流浪意识中,刻画出一种勇敢而又诚信的人物。

在对人性自我价值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追寻理想,并把此理念渗透到作品中去。

多重理论视角下《黑暗的心脏》的解读

多重理论视角下《黑暗的心脏》的解读

E3凰貝肾2。

唤攵学教育多重理论视角下《黑暗的心脏》的解读®王雀琴内容摘要:本文将吸纳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种族主义批评和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多视角地对《黑暗的心脏》进行不同的解读,以此展示同一个经典文本可以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得到不同的阐释,一方面显示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当代文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脏》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种族主义批评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Konard,1857-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其作品以深刻的主题、广阔的背景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他根据自己1890年的刚果之行创作了一部重要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脏》(Heart of Darkness,1899)o这部小说虽历经百年,仍备受关注,好评如潮。

有人说,“在《黑暗的心脏》中,十九世纪进入了二十世纪,它是一部超越时代的现代主义作品。

”也有人说,“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可以和二十世纪任何一部优秀的现代主义小说媲美”。

甚至有评论家称之为“二十世纪以来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中篇小说”。

《黑暗的心脏》曾经于1998年被英国兰登书屋评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小说之一。

康拉德研究在国内外已成"显学”。

康拉德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纳入经典(四、五十年代)到研究热点(六、七十年代)再到研究热潮01、九十年代)的过程。

总的说来,研究的走向与不同时代的社会和批评思潮有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主要以道德批评和心理分析批评为主;六、七十年代以政治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为主;八十年代后康拉德研究再掀高潮,以叙事学研究、文化批评、后殖民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批评为主,研究成果反映了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各种声音。

总之,康拉德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焦点人物。

在20世纪这个被称作是"批评的世纪”里,康拉德甚至成了“批评中的批评”。

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黑暗的心脏》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小说家康拉德(18571924)的代表作之一。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选自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23-40页统治与权力和财富的不均是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的事实。

但在今天的全球背景下,这也可以解释成与帝国主义、它的历史与它的新形式有关。

当代的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在许多方面还是像它们被欧洲大国直接统治时那样。

一方面,这是自伤的结果。

V. S. 奈保尔( Naipaul, V. S. )这样的批评家时常说,他们(谁都知道“他们”指的是有色人、外国人、黑鬼)咎由自取。

不停地谈帝国主义的后遗症是无济于事的。

另一方面,把当前一切的不幸都算在欧洲人身上也并非一个好办法。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问题看作互相依附的历史的网络。

对此加以抑制是不正确的,而理解将是有益和令人感兴趣的。

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复杂。

假如你坐在牛津、巴黎或纽约,你告诉阿拉伯人或非洲人他们属于一种基本上有病的或不可救药的文化,你很难说服他们。

即使你能说服他们,他们也不会承认你根本的优越性和你统治他们的权力,尽管显然你很有财富和权力。

在各个殖民地,白色主人一度没有遇到挑战,但最后还是被赶了出去。

这种对立的历史是显而易见的。

相反,胜利了的土著很快就发现,他们需要西方。

完全独立的想法是为法农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设计的民族主义幻想。

民族资产阶级反过来时常用残酷的剥削和专制来管理新国家,使人想起了那已走掉的主人。

因此,在 20 世纪末,上个世纪的帝国传统以某种方式在自我重复,虽然今天不再有巨大的空间和正在扩张的边界,也没有令人兴奋的移民点可设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中。

大量生态的、经济的、社会和政治的压力撕扯着它刚刚被人认识到、基本上还未得到解释和理解的机体。

一个人只要对这个机体有个模糊的整体概念,就会震惊于那些爱国主义、沙文主义、种族的、宗教的、民族的仇恨等等观念是多么无情自私和狭隘。

这些观念事实上可以导致大规模的破坏。

这个世界简直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破坏了。

《黑暗的心脏》的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黑暗的心脏》的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黑暗的心脏》的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季峥
【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2)004
【摘要】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通过景物、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类的荒诞经历.生活是荒诞的,人本身也是荒诞的.也许死亡能消除荒诞,但荒诞只是破坏了人们的所有计划,使人陷入虚无之中.可以这样作结论,康拉德和存在主义者对社会和个人的荒诞的处理源自于纷杂冷漠世界的反面经验.康拉德认为人在一个充满外部约束的天生悲剧的世界中是荒诞的.存在主义者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现象.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季峥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荒诞与异化:对《裸者与死者》主题的存在主义解读 [J], 唐彬
2.存在主义视角下《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的荒诞主题研究 [J], 陈嘉
3.荒诞主题的存在主义解读——关于《黑暗的心》的一种阐释 [J], 刘莹
4.“悖反式”书写“荒诞性”主题--论刘震云的“存在主义三部曲” [J], 王振军
5."悖反式"书写"荒诞性"主题
——论刘震云的"存在主义三部曲" [J], 王振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康拉德精神世界形成之渊源解释_黑暗_的胜利_黑暗的心_道德主题探究

从康拉德精神世界形成之渊源解释_黑暗_的胜利_黑暗的心_道德主题探究

3#--》 < 曾经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真正的 现代小说。此书不仅在文学上有重要作用,同时也 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宣言。《黑暗的心》 中,把一位欧洲人在非洲殖民地的经历描写得非常 生动,虽然这本书也是一个传奇的冒险故事,但它 与《格里弗游记》《鲁滨逊漂流记》不同,它真正 的焦点不在于对外界土地的征服,而是对英国殖民 者的行为和心里的征服。其主人公马洛在非洲的经 历,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作者康拉德都有与 此相同的经历, 正是在非洲的经历才使得康拉德写 出如此犀利的作品, 就像曾经有人指出的那样, 对于 塞罗那到马德里, 但马德里也解决不了争吵。 姑娘和 她的男人之间一切都错了, 而看起来一切都没有错。 生活本身就是如此, 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这篇小说写 的是恋人的纠葛, 揭示的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状态。
一、 起

船去刚果。 同时, 他又给他的一个远房的但是联系很 紧密的亲戚写了信, 请求得到一个能够去刚果的机 会。 就这样, 康拉德在一八九〇年四月得到了公司总 部的任命。 刚果之行改变了康拉德的思想。 从他八年后写 《 黑暗的心 》 的作品 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转变。 就连 “ 完全是一 康拉德自己也曾经说过他在去刚果前他 ( 7ABCD) 个动物 ” 。 他被自己在非洲所看见的惊吓 住 了, 如果在他的作品中有体现的话, 这种惊吓是心理 上的、 精神上的甚至是抽象的, 超自然的、 形而上学 的。 批评家爱德华・加奈特, 后来他成了康拉德作 品的编辑并对康拉德有着深入的研究, 和康拉德的 第一位生平传记作家格拉德・简・欧比利 E 认为是 非洲的经历使康拉德最后成为了一名作家。 在康拉 《奥迈耶 德回到欧洲时, 他继续酝酿他的第一部小说 的痴梦 》 E 这时也是他长达三十年写作事业的开始。 一八九一年十一月康拉德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 他 接受了 FB<<@G7 号作为大副的工作, 这是一艘从伦敦 ( 澳大利亚 ) 到阿德莱德 的客运船。 一八九一年至一 八九二年两次到澳大利亚的航程是康拉德作为商务 海员的最后航行。 一八九三年七月, 他离开了 FB<H 他最后一次去看了他的叔叔, 在等待下一艘 <@G7 号, 《奥迈耶的痴梦 》 船的时候, 他又继续写 。 虽然康拉德 已经做了几年的海员, 但是, 他的传记作者 I4<J 却 说康拉德在海上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他也通过阅读 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康拉德曾 经阅读过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马拉美 到福楼拜 E 莫泊桑 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 同时, 他 还阅读了叶芝的一些作品。 一八九四年初, 他的久病 《奥迈耶的痴梦 》 的叔叔终于去世了。 此时, 已经断断 续续写了四年的时间。 《 奥迈耶的痴梦 》 一八九五年四月, 康拉德发表 一书。 至此, 一个非英语母语的波兰人用英语发表了 小说, 而他的风格却十分偏激和尖锐, 这和他的海员 《 “ 水仙号 ” 生活密不可分。 到一八九七年, 他发表了 《 》 8 !$+ 8799+, %3 1$+‘ 8*,27--0-’ 9, 上的黑家伙 》 就连 “ 将凭借这部小说在文坛上立住 康拉德自己都说他

论《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宗主国视角

论《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宗主国视角

论《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宗主国视角作者:邹泉邹燕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康拉德《黑暗的心》中关于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情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挖掘康拉德的个人经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说明康拉德在揭露殖民者的罪恶时仍未能脱离其宗主国视角,这正是造成他矛盾情感的原因。

关键词:康拉德;《黑暗的心》;宗主国视角《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于192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小说带有一定自传性质,叙述了主人公马洛奉命去非洲大陆寻找一个被困白人库尔兹的故事。

评论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强烈谴责,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的价值以及人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

然而,细心的读者从《黑暗的心》中不难感受到:无论是对殖民者还是殖民地人民,康拉德的感情都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让我们首先将视线集中到康拉德对故事核心人物——库尔兹的描述上。

作为一家英国贸易公司的代表,库尔兹负责在非洲大陆深处的某贸易站收购象牙。

公司的人都视其为“一位非常出众的人物”,因为“他送来的象牙跟所有其他人送来的加起来一样多”。

而用武力征服当地人就是库尔兹制胜的法宝,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将对手的头颅插在贸易站的篱笆柱头上以此炫耀自己的威慑力。

可面对这样一个贪婪、残暴的殖民者,康拉德在严厉谴责其行为的同时,又对其口若悬河的辩才、大权独揽的领导才能,甚至勃勃的野心都流露出钦佩之情。

康拉德通过马洛之口说:“他不会被人忘掉的。

贬也好,褒也好,他总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具有非凡的能力,能把那些低级的野民迷惑住或者吓倒,使他们像疯狂的魔鬼一样跳起舞来,并以此表示对他的崇敬。

”即使当马洛被库尔兹临终前忏悔般的呼喊声——“吓人啊!吓人!”所震撼时,马洛仍然坚持:“我留下来把那场噩梦做完,并且再一次表示我对库尔兹的忠诚。

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黑暗的心》

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黑暗的心》

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最着名的小说家之一,其最为熟知的代表作有小说《吉姆爷》(Lord Jim),《台风》(Typhoon),《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等。

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是作者根据自身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是现代小说的里程碑,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生态主义角度分析小说的文化内涵,集中关注小说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从而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从生态文学的视角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前言《黑暗的心》这部小说由马洛的回忆展开叙述,受雇于某一个公司的马洛作为一艘停泊在泰晤士河口航船的船长踏上了非洲之行,一路上他经常听到一名叫做库尔兹的奇才,于是本以毫无生趣的非洲行变得有了目标,马洛梦想着亲眼见到这位奇人并希望与之畅谈。

然而最终了解到这位奇才实则是一个残酷贪婪的象牙掠夺者,并亲眼目睹了库尔兹的悲剧结局。

文章以马洛为线索讲述其非洲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时不时透露出殖民者对自然的剥削和无止境的掠夺,反映了人类的贪婪和人性黑暗的一面。

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开采掠夺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先进科学技术一方面能改善人类的生活,开发愚昧落后的地域,但当科技被用为殖民者剥削的工具时,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将不再是福祉。

随之而来的将是自然环境与现代科技的不和谐,将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渺小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如若违背自然规律,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片面追求物质必将摧毁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自然的报复[1]。

本文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以生态文学的视角探讨《黑暗的心》中人与自然、环境与科技微妙的关系,从而揭示小说的现实生态主义意义。

一、生态主义生态主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人类对大自然无尽的掠夺。

小说《黑暗的心》通过殖民者对自然对弱势群体的侵略和无情的剥削折射出生态主义所倡导的主旨和思想。

从《黑暗的心》中的存在主义看康拉德对殖民政策的思考

从《黑暗的心》中的存在主义看康拉德对殖民政策的思考
尔兹的空问里的姑娘最终被放逐 于事实之外 , 毫不知 晓克 尔 兹的 堕落 , 她对克 尔兹 的崇拜在 克尔兹 死的 时候到 了极 点 ,
存在 , 才是惟一的真实 。虽 然存 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之间 有 许多分歧 点 , 他们之 间的共性也 是很 明显的 : 但 深切 关注
人 的生存状 态 , 露世界和 人的存在 的荒诞性 ; 揭 认为人 的存 在先于人 的本质 , 突出人在 荒诞 绝望境况中的精神 自由和 自
作家对殖 民政策的思考 。 一研 究不妨可以看作是对康翁研 这
究 的有 益 补 充 。 存 在 主 义 的 体 现
源 自拉丁文 e i eri s trt s a的存在主 义又称 为生存主 义, 意
为存在 , 生存 , 实存 , 是一种 突出个人阴暗低沉的非理性 情绪 体验 的存 在哲学 作为一种哲学 思潮, 存在主义出现于一战 后 , 行于 二战期 间 , 广泛渗 透到 哲 学、 盛 并 文学 、 文化 , 会 社 学、 人类学、 心理学 等各个领域 以及 社会 生活的各个角 落。 海 德格尔认 为 , 一个人在 客观 世界的存在的最基本方式是人们 对所处 的神秘而 不可理解 的虚无境遇 的忧虑 , 这种忧虑通过 恐惧 , 痛苦 , 厌恶以及选择行为表现 出来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
主 要 体 现 干 三 个 方 面 : 、 洲 人 种 与 欧 洲 人 种 无 优 劣之 分 ;、 国 乃 至 整个 欧 洲 的 殖 民政 策 是 一 种 犯 罪 ; 、 洲 大 1非 2英 3非 陆 抵 御 殖 民政 策 的 出路 在 于 黑 白对 话 , 限抵 抗 和提 高 文 明 程度 。 有
也 认为世界 上没有任 何东西是 真实 的, 一切 都是虚无 , 只有
克尔兹抱着拯救的态度与 目的到了非洲 , 却没能 拯救别

黑暗的心读后感初中

黑暗的心读后感初中

黑暗的心读后感初中《黑暗的心》是英国文学巨擘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亦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

下面是XX整理的黑暗的心读后感初中,欢迎来参考!《黑暗的心》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先驱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亦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揭示及思考。

作为二十世纪最深刻有力的小说之一,《黑暗的心》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神秘主义、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元素于一身,吸引了诸多中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及层面的解读、分析,电影界教父科波拉导演甚至将该书改编成了经典电影《现代启示录》。

本文旨在聚焦该作品中的寻觅主题,通过解读小说中不同人物各怀目的的寻觅活动,揭示人类对于真理的寻觅活动的游戏本质,从而再次思考人性及人类文明这一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寻觅,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母题。

亘古以来,人类便穷其一生地苦苦寻觅:寻觅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与自我满足,以体现人对其自我本质的自觉。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尔兹便是这样一位在寻觅之路上孜孜探求的奇人。

克尔兹的非洲腹地之旅首先是寻觅财富之旅。

在追求财富的欲望驱动下,他远赴重洋来到这块神秘原始而又富饶美丽的陌生土地上,深入到丛林纵深处的贸易点,建立了他自己的黑暗王国。

他巧取豪占,贪婪掠夺,聚敛的象牙比其他贸易点所搜集的总和还多;他残忍野蛮,杀人如麻,却使得当地土著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他成了一个传奇,无论是对于贸易站的白人殖民者,还是对于当地的土著黑人。

毫无疑问,克尔兹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欧洲殖民者的化身:他的母亲是半个英国人,父亲是半个法国人。

整个欧洲都对克尔兹先生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1]寥寥几笔,作者对欧洲殖民主义者的谴责与讨伐便力透纸背——克尔兹代表的便是整个欧洲的殖民主义者——那些充满强烈欲望、暴力及贪婪的魔鬼——他们打着传播文明的旗号,其真实意图却是通过征服非洲从而最大化地掠夺、攫取财富。

《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摘要:小说《黑暗之心》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涉及两个叙述者。

两位叙述者交替讲述了这个故事。

叙述者 "我 "先是以一种近乎全知的视角描述了泰晤士河上夜幕降临的场景,然后与船上的其他船员一起,以第一人称视角聆听了马洛在刚果河上的冒险经历。

马洛作为主要叙述者讲述了他在刚果河上的经历,并对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残酷殖民统治提出了批评。

然而,从马洛对黑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仍然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种族至上和经济至上。

“受过教化的欧洲人 "和 "光明的使者 "不过是带着伪善面具的剥削。

一高傲的反思:片面的反思之作《黑暗的心》(1902)是英籍波兰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主要作品之一。

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在这部作品中《黑暗的心》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靠于伦敦外的海船上所讲的刚果河的故事。

马洛的故事除了涉及马洛自己年轻时的非洲经历之外,主要讲述了他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马洛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而 "我 "主要是为了确立小说的框架。

马洛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人物。

他的双重身份增加了他叙述的复杂性,他的叙述会有意无意地影响故事。

这部作品的名字一语双关,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对于殖民者贪婪、残忍的人性的批评,另一方面作者用黑暗的心代指非洲大陆,其中引申意义为落后、愚昧、贫瘠……从名字来看,作者并未将非洲文明与欧洲文明放平等的地位,也并未从一个理性、客观的视角审视欧洲所谓文明给非洲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相较于鞭辟入里的对殖民行为、殖民主义进行批判,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包含怜悯的描写殖民者的暴行,来展示工业文明高速发展下欧洲文明内部的危机。

通过殖民者对非洲大陆的无止境掠夺来反思工业文明后人们的物质主义和人性的异化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相比之下,对殖民主义的反思不过是这本书的零星点缀罢了。

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

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

摘要《黑暗的心》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丛林冒险小说的代表著作之一。

有学者认为该部小说反映了康拉德持有强烈的亲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负面思想。

本文用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环境和种族角度,对该小说的“他者”身份进行解读,从理论上证明康拉德是位坚定的反“东方主义”者。

关键词:《黑暗的心》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他者”《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声誉最高的一部中篇小说,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备受西方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

《黑暗的心》不仅浓笔重彩描写了主人公马洛讲述自己年轻时到非洲刚果河流域冒险的所见所闻所想,还以厚重的墨色详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悲剧性人物――白人库尔兹――在邪恶贪婪的人性驱使下,由“白”变“黑”、由“传道”有志之士变成野心勃勃的欧洲殖民者过程。

中西方不少评论家和学者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和评论,但其中一些人却对康拉德作出了负面评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对康拉德本人和作品研究颇深,并著有《约瑟夫?康拉德与自传体小说》一书。

通过解读康拉德的作品,萨义德认为他既有亲殖民主义又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奇努阿?阿切贝对该小说进行了种族主义的研究,认为康拉德有种族偏见,是一位“彻底的种族主义者”。

而本文拟用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种族两个方面对该小说的“他者”身份进行细致解读,以理论证明康拉德反“东方主义”的坚定立场。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他者”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的研究方向发生重大变化,由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后殖民主义的问世提供了强大理论背景,在西方国家掀起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热潮。

后殖民主义是“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上、政治上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殖民地的差别(也包括种族之间的差别)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理论研究”。

从《黑暗的心》看康拉德的存在主义思想

从《黑暗的心》看康拉德的存在主义思想
国 内外的学者 从不 同视角对其进行 了阐释 。国内研 究主要集 中在女性主义批评、殖民主义批评 、种族主义 批评和叙事技 巧的分析 ,以及对主题的探索,只有少数学者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这部作 品。这部作 品还
有很大 的阐释 空间,因为 “ 这部小说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英美作家 ,还极大地 影响了第三世界作家的创 作。 ”口 本文从存在主义 的哲学观点出发,探析这部作品及其作者,进而展示 出小说中人类疏离 ,荒谬 ,异
方社会对宗教的概念 日益淡漠 。然而 由于传统的宗 教根深蒂固 ,人们心 中的上帝依然存在 。在这种对
宗教模棱两可的窘境中,宗教 的权威性和神圣性逐 步丧 失。失去传统宗教信仰 的现代人 内心没有了归 属感,这类人把他者 当成 自身对立的一面 ,最终把
自己变成 了社会 中的他者,从而使 自己疏离 了社会 群体。其后果是他们 内心的孤独和封闭,无法与人 真诚的沟通 。这种状态不仅仅体现在小说中的男性 人物之 间,还体现在两性之间。 为 了表现 两性之 间 因无法有 效沟通 而导致 的 疏离,康拉德在小说中安排了两个女子形象 ,即库 尔兹的未婚妻和他在 “ 黑暗之 心”的情妇。虽然前 者生活在所谓的文明社会 ,后者处于愚昧落后 的刚 果丛林 ,虽然这两个人都对库尔兹忠贞不渝 ,她们
化 的生存状态 ,并指 出这种状态下人类 的困境和精神危机 。 存在主义哲学是二十世纪较 有影 响的一个哲学流派 ,主要关注 现代社会 中人 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世界。 其 中克尔凯郭尔 ( rnK ekg a 8 3 1 5 )是存在主 义的先驱 ,海德格尔 ( rnH ieg r 89 Se irear 11- 8 5 d Mat e g e 8— i d 1 17 )将其推 向顶峰 ,而萨特 (enP u at 9 5 1 8 )和加 缪 ( let a s1 1- 1 6 )是主要 96 Ja al r e10 - 9 0 S r A br C mu 9 3 90

黑暗的心读后感

黑暗的心读后感

黑暗的心读后感《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殖民地时期的非洲为背景,描绘了一名英国人在非洲深处的殖民地中的经历,以及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读完《黑暗的心》,我深深被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黑暗所震撼。

在小说中,主人公马龙船长前往非洲深处的殖民地,目睹了殖民者对当地居民的残酷统治和剥削,以及残酷的战争和屠杀。

在这个殖民地中,人性的黑暗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们为了利益和权力不惜使用最残忍的手段,对待他人毫不留情。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类在面对权力和欲望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残酷和冷酷。

同时,小说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主人公对非洲的探险和殖民地的残酷统治感到愤慨和悲哀,同时也对人性的黑暗和残酷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这让我意识到,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此外,小说也让我思考了文化冲突和文明的碰撞。

在小说中,主人公作为一个英国人前往非洲深处的殖民地,目睹了殖民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冲突。

殖民者以自己的文明和价值观强加于当地居民,导致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以及文明对于人性的影响和塑造。

总的来说,读完《黑暗的心》,我深深被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探索所震撼。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文化冲突和文明的碰撞。

这让我对人性和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黑暗的心》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小说,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文学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_黑暗的心脏_中的_孤独_主题探幽

_黑暗的心脏_中的_孤独_主题探幽

2006年7月第22卷 第4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 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J ul.,2006Vol ,22 No.4《黑暗的心脏》中的“孤独”主题探幽3姜礼福 石云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摘 要] 马洛去寻求“黑暗的心脏”,而库尔茨正处在“黑暗的心脏”,他们都有着一颗孤独的心灵,他们的孤独透露出康拉德的孤独。

[关键词] 黑暗的心脏; 孤独; 康拉德; 马洛; 库尔茨[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06)04-0084-03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波兰裔英籍作家,被西方评论界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小说家之一。

美国著名文学家亨利・路易斯・门肯(Henry Louis Mencken ,1880-1956)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小说家。

F.R.李维斯(F.R.Leavis ,1895-1978)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把康拉德也归入“创造性的天才”作家一类。

康拉德的奠基之作《黑暗的心脏》自1899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关注。

长期以来,西方评论家对《黑暗的心脏》的主题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反映了人类探索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神秘地揭示了人类掩饰已久的“黑暗的心灵”;有人从象征、神秘和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角度对其进行理解;有人从种族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还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等等。

凡此种种,大多在探讨精神探索主题、象征主题、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主题,但“孤独”的康拉德所钟爱的“孤独”主题反而探讨得相对比较少。

其实,康拉德无限关心“个人灵魂的奇异性极其神秘的实质”,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奇异性显示了各种心灵的特质,并使它陷入孤独状态”,康拉德擅长“描绘遮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恐怖与邪恶,揭示人物精神上的孤独”。

_黑暗的心脏_解读中的四个误区

_黑暗的心脏_解读中的四个误区

学术争鸣《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内容提要 当前在解读《黑暗的心脏》方面至少存在着四个误区:11抽象地谈论人性;21过分突出作品的语言层面;31生搬后殖民主义批评;41硬套女权主义批评。

陷入这些误区者有一个通病:他们大都从某个思维定式出发,以偏概全。

本文坚持从分析作品的细节出发,把握作品的寓意,在剖析上述误区的同时,对作品中几个关键问题,如书名的象征意义等,试作了回答。

关键词 误区 抽象 语言层面 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 康拉德发表《黑暗的心脏》以来,评论文章和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可是在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的回答上,评论家们的分岐之大,几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如:《黑暗的心脏》这一书名的含义是什么?马洛的非洲腹地之旅的实质是什么?库尔茨临死前的呼喊———“可怕呀!可怕呀!”———究竟是什么意思?康拉德是个种族主义者吗?等等。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在解读《黑暗的心脏》中存在着若干个认识的误区。

本文举四例,就教于方家。

误区一:抽象地谈论人性在评论《黑暗的心脏》时,许多中外学者都认同了一个观点,即马洛Π库尔茨的非洲之行是探索人类本质的历程。

王佐良先生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就曾这样写道:“库尔茨的非洲之行实质上是对人类的本质的探寻……从马洛这个角度进行叙述惟妙惟肖地体现了这个时期在康拉德创作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怀疑主义,反映了他对人的本质的揣测和疑问。

”①郁青也坚持认为,《黑暗的心脏》是“对自我精神和潜意识世界的探索”,而“主人公马洛的刚果之行,不仅是进入非洲腹地的航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发现人内心黑暗世界的历程”。

②赖辉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老调重弹:“他(马洛)叙述的重点在于从库尔茨的堕落上找到对人类灵魂深处黑暗本质的认识。

”③・441・彼得・蔡尔茨(Peter Childs)最近的一段评论也颇具代表性:“康拉德……精心讲述的故事意在指明人类探索自我的行程,指明人类发现自我的心理历程。

就像弗洛伊德当年所做的一样,康拉德也通过自己的故事向维多利亚时期的读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狂暴的欲望构成了每个文明人的核心———黑暗的心脏里跳动着狂暴的欲望。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的探索与良心》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的探索与良心》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的探索与良心1. 序言在文学史上,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他以其深入探讨人性和道德困境而著称。

其中,《黑暗的心》是他最为著名且备受争议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黑暗的心》,探索康拉德对人性、文明与野蛮、道德观念与内心冲突的思考。

2. 约瑟夫·康拉德简介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生于1857年。

他曾身临航海生涯,这使得他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等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康拉德以其浓厚的叙事风格和意味深长的描写闻名于世。

3. 《黑暗的心》概述《黑暗的心》是康拉德于1902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查理斯·马罗与非洲河流中一位神秘人物库尔茨敬仰与追随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非洲为背景,探索了人类本性中的黑暗面以及西方文明对非洲原住民的殖民主义压迫。

3.1 主题解读:人性和道德困境《黑暗的心》通过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探讨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没有外界制约和监管下,人们会向着何种方向发展?小说中,不论是马罗还是库尔茨,都是被欲望、权力和疯狂所驱使。

康拉德通过这些角色呈现出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较恶劣品质。

3.2 文明与野蛮康拉德在小说中反复强调文明世界与野蛮世界之间的冲突。

尽管英国帝国扩张时期非洲是文明世界追求经济利益的一个目标,但实际上却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者残忍和无情的一面。

康拉德用位于非洲深处无法到达的区域来象征着“黑暗之心”,表达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3.3 道德观念与内心冲突在小说中,马罗因为冲突的道德观念而备受困扰。

他在殖民地的经历引发了对人性本质、道德标准和文化约束的质疑。

康拉德通过马罗的角色深入探索了一个人内心世界中真实自我的存在与文明社会规则之间的抵触。

4. 康拉德作品中其他相关主题除了《黑暗的心》,康拉德的作品中也涉及到其他一些相关主题:4.1 孤独和孤立康拉德经常描写孤立、孤独和个体在无情世界中的挣扎。

从_黑暗的心_的结构分析看康拉德对人性的探索

从_黑暗的心_的结构分析看康拉德对人性的探索

第28卷 第4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Vol.28 No.4 2008年7月JOURNAL OF DAQ I N G NOR MAL UN I V ERSI TY July,2008从《黑暗的心》的结构分析看康拉德对人性的探索李 旭,孙建华,王忠民(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 要:英国19世纪末的伟大作家康拉德在小说创作《黑暗的心》中采用独特的叙述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结构主义叙述学角度分析,小说采用了嵌入式叙述结构,即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小说的表层结构叙述了马洛去非洲的探险之旅,小说的深层结构实际上叙述的是克兹从一位心怀美好理想的青年堕落成一位贪婪凶残的殖民者的故事。

关键词:康拉德;《黑暗的心》;嵌入式叙述结构;人性探索作者简介:李旭(1973-),女,河北秦皇岛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3/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165(2008)04-0080-03 收稿日期:2007-12-28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20世纪具有广泛和深刻影响的小说家之一。

在其较为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康拉德以他独具特色的作品在英国小说史上独占一席。

康拉德是一位喜欢创新的作家,他在《黑暗的心》这部小说中采用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叙述结构。

正是这一与以往作品不同的叙述结构使主人公马洛非洲探险的历程与自我精神世界探索的过程完美地结合起来。

一部普通的历险记由此成了20世纪以后一系列以探寻自我精神世界为主题的小说的先声。

一 《黑暗的心》采用了嵌入式叙述结构,它是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的一种结构,即故事套故事的结构。

全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页至第4页“他仍然马上讲开了,他讲得非常慢”)和第三部分(最后两段)构成了一个大叙述框架,它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交代故事整体背景,引出小说主要叙述者马洛。

小说的第二部分(从第5页到最后1页倒数第三段)为主体部分,是由叙述者马洛向船上的伙伴讲述的。

遭遇“边缘情境”: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存在问题”

遭遇“边缘情境”: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存在问题”
24.Jaspers Karl Man in the Modem Age.Translated by Eden and Cedar Paul 1951
25.E B Ashton Philosophy 1969
26.Ralph Manheim Way to Wisdom: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1954
遭遇“边缘情境”: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存在问题”
作者:毛艳华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1.Albert Edwa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1987
42.Watt Ian Conra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79
43.Watts Cedric Joseph Conrad:A Literary Life 1989
44.A Preface to Conrad 1982
45.艾珉.让-保尔·萨特萨特读本 2005
46.杜小真.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2002
5.B Follico Arturo Art and Existentialism 1962
6.Bohlman Otto Conrad's Existentialism 1991
7.Bradbury Malcolm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8-2001 1978
8.Bryfonski Dedria.Carmel Phyllis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Critism:Joseph Conrad 1857-1924 1978
2.Ambrosini Richard Conrad's Fiction as Critical Discourse 1991

第十二章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探索人心的幽暗之处[9页]

第十二章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探索人心的幽暗之处[9页]

批评文选
[美]J·希利斯·米勒著 乔秀峰节译
重读《黑暗的中心》
批评文选

[美]阿艾伦·福格尔著 宁一中节译
耳闻的力量
康拉德学英语是顺便听来的,他要他 的读者在读他的作品时也注意“偶尔听到” 的现象;他还经常让他作品中最让人信服 的人物靠“偶尔听到”去了解周遭情况。
批评文选
[美]弗莱德里克·卡尔著 宁一中节译
康拉德《黑暗的中心》的心理分析阐释
《黑暗的中心》是英语小说中最伟大 的作品,是用所有语言写成的作品中最伟 大的作品之一。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那样, 它让读者陷入戏剧的和非常困难的道德决 定之中,这些决定与小说里的中心人物要 做的决定同步。
第十二章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 探索人心的幽暗之处
【批评文选】 耳闻的力量/阿艾伦·福格尔著 康拉德《黑暗的中心》的心理分析阐释/弗莱德里克·卡尔著 重读《黑暗的中心》/J·希利斯·米勒著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出生于波兰,1887年加入英 国国籍。波兰语是他的母语,第二语言是 法语,英语是他17岁之后才开始学习的,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没有老师,也没有进 过正式的学校。然而他却成了用英语写作 的了不起的作家。
三、《黑暗的中心》与身体的政治
如果说上面关于种族和后殖民主义的 批评让我们感到火药味很浓的话,洛桑大 学的马提尼·赫纳尔的解读则是颇有兴味的。
四、《黑暗的中心》之话语分析
罗伯特·伯登对《黑暗的中心》的话语 分析也是新颖有力的。 所谓“话语” (discourse),用麦卡布(MacCabe)的 话说,是指一定的交流领域,这一领域规 定了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因此也决定 了信息是否得体。
一、弗洛伊德说与康拉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