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竹伪角蚜种群的年动态变化及调节因子
四川省乐山市居竹伪角蚜对竹类感染的调查
图1乐山市区居竹伪角蚜虫害的感染以及分布图表1受害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受害株率%(y)0<y ≤2020<y ≤50y >50表2目标层评判指标赋分区间权重有害生物风险综合评价值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包括潜在的寄主)面积的百分率<5%0等权5%≤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包括潜在的寄主)面积的百分率<20%120%≤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包括潜在的寄主)面积的百分率<50%2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包括潜在的寄主)面积的百分率≥50%3四川省乐山市居竹伪角蚜对竹类感染的调查农向1,2,程鹏颖1,2,梁梓1,2,杨瑶君1,2*(1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0;2乐山师范学院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居竹伪角蚜是竹类的一种常见害虫,诱发煤污病,严重时导致竹株枯死。
本调查针对乐山市居竹伪角蚜感染情况进行普查,踏查竹林共49处,其中受蚜虫病虫害34处,受蚜虫病虫害株率平均为43.49%,其中病虫害受害程度赋分为0的24处,占总比50%;赋分为1的13处,占总比27.08%;赋分为2的9处,占比18.75%;赋分为3的2处,占比4.17%。
该调查表明,居竹伪角蚜虫主要危害于丛生竹,以孝顺竹受害最严重,受害区域集中于乐山市绿心公园周边及乐山大佛景区的林竹景观。
本调查为优秀旅游城市乐山市整治由居竹伪蚜虫害带来的环境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乐山市;居竹伪角蚜;感染润的气候、雨水充沛滋润着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为竹子提供了茁壮生长的条件[13]。
1.2调查及统计方法按《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方案》(2014年),采用踏查和拍照记录的方法进行调查。
危害程度分级标蚜虫是公认的农作物和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在寄生植物体上刺吸营养,同时作为病毒传染媒介的昆虫致使植物减产和质量降低[1,2]。
居竹伪角蚜又名竹茎扁蚜,属半翅目()扁蚜科()伪角蚜属(),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四川等亚热带地区。
居竹伪蚜主要危害孝顺竹()、观音竹()等丛生类竹种[3]。
棉蚜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_郑立飞
* [ 收稿日期] 2007 07 24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470268, 39970122) [ 作者简介] 郑立飞( 1973- ) , 男, 陕西临潼人, 在职博士, 主要从事病虫害治理生态工程研究。E mail: zh englif ei @ 126. com [ 通讯作者] 赵惠燕( 1956- ) , 女, 河南西平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病虫害治理生态工程研究。
相对强度 I j 满足下式:
e < -
n 2
I
j
。
( 6)
则周期 lj =
n j
是显著的。公式(
6
)
可化为
Ij > -
2 n
ln
。
( 7)
当 取 4 种水平时, ( 7) 式可化为
Ij >
9. 201 n
4, 当
= 0. 01 时;
Ij >
5. 991 n
4, 当
= 0. 05 时;
( 8)
Ij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 9387( 2008) 07 0207 05
Trend analysis and periodic analysis of aphid population
ZH ENG L i feia, b , ZH AO H ui yana, L IU Guang zub , W U Yue ninga, b
和棉花生长期总体模型; 张文军等[ 9 ] 研究了棉蚜种 群数量 变动规律, 建立了蚜虫 种群动态预报模型。 棉花是无限花序植物, 只要条件适宜, 可无限生长, 其棉蚜也就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因环境等因素变 化而变化, 且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趋势性, 目前有关这 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
㊀2022,48(4):2138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收稿日期:㊀20220505㊀㊀㊀修订日期:㊀20220517基金项目: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 A F Y B B 2021Z G 001)∗通信作者E Gm a i l :L u qu a n @c a f .a c .c n 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吕㊀全∗,㊀张苏芳,㊀林若竹,㊀王慧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北京㊀100091)摘要㊀十八大以来,通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森林也遭受着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和巨大胁迫.21世纪以来,外来林业入侵生物新发㊁突发㊁暴发形势严峻.本文针对包括病原物㊁害虫和有害植物在内的已入侵和有潜在入侵风险的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综述了其相关发生危害现状,以及成灾机理㊁监测预警和可持续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对入侵生物学特征和成灾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实现林业入侵生物的有效防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㊁生物安全提供借鉴.关键词㊀外来林业有害生物;㊀入侵生物学;㊀成灾机制;㊀可持续防控中图分类号:㊀S 4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D O I :㊀10.16688/j.z w b h .2022262O c c u r r e n c e s t a t u s o fm a i n f o r e s t r y i n v a s i v e s pe c i e s i nC h i n aa n d t h e i r r e s e a r c h t r e n d sL ÜQ u a n ∗,㊀Z H A N GS u f a n g,㊀L I N R u o z h u ,㊀WA N G H u i m i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r e s t P r o t e c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E c o l o g ya n dN a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B e i j i n g ㊀10009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㊀T h r o u g h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p r o m o t i o no f l a r g e Gs c a l e l a n d g r e e n i n g ac t i o n s s i n c e 2012,C h i n ah a s b e c o m e t h e c o u n t r y w i t h t h e l a r g e s t g r o w t h i n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c e s i n t h ew o r ld .A t t he s a m e t i m e ,C h i n a sf o r e s t s a r e s u f f e r i n gf r o ms e r i o u s h a r ma n dg r e a t s t r e s s f r o ma l i e n p e s t s .Th ei n v a s i o no f a l i e nf o r e s t r ype s t s i n t oC h i n a sf o r e s t sh a s a c c e l e r a t e d ,t h e r e a f t e rh a r m h a s i n c r e a s e d ,a n ds o m es p e c i e sh a v es h o w ne x p l o s i v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a n de pi d e m i c s s i n c e t h e 21s tc e n t u r y .T h i s p a p e rr e v i e w s 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i n v a s i v e p a t h o ge n s ,i n s e c t sa n dh a r mf u l p l a n t s i n c l u d e d i na n dn o t y e t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e a l i e n s p e c i e s l i s t o f t h e S t a t e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sw e l l a s t h e m a j o r f o r e s t r yp e s t s i nn e igh b o ri n g 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u n t r i e sw i t hah i ghr i s ko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l a t e s t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e s o f t h e i re p i d e m i cf o r m a t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an ds u s t a i n a b l ec o n t r o la r es o r t e do u ta n dt h ec u r r e n ta n d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t r e n d s o f a l i e n f o r e s t r y p e s t s a r e j u d g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v a s i o n b i o l o g y an d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e pi d e m i c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r e v i e wa i m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o f i n v a s i v e f o r e s t r yp e s t s a n d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t ob u i l d u p o f n a t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a n db i o s e c u r i t y.K e y w o r d s ㊀a l i e n f o r e s t r yp e s t ;㊀i n v a s i o nb i o l o g y ;㊀m e c h a n i s mo f e pi d e m i c f o r m a t i o n ;㊀s u s t a i n a b l e c o n t r o l ㊀㊀森林的健康是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㊁极端环境条件频现㊁森林结构单一㊁人类贸易活动兴盛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范围内森林正遭受着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1].据统计,美国41%的森林生物量和2/3的森林面积经受着最具危险性的15种入侵病虫害的威胁[23].十八大以来通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然而,自进入21世纪以来,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就对中国森林的入侵加速㊁危害加重,林业资源面临着来自入侵生物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呈现暴发式扩散,新的种类不断入侵和定殖.自2000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新发现1种对林业资源构成威胁的入侵害虫.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中国年均发生面积约280多万h m 2,年均造成损失700多亿元[4],约占林业有害生物全部损失的64%.以入侵种松材线虫B u r s a ph e Gl e n c h u s x y l o ph i l u s 造成的松材线虫病为代表的林业重大生物灾害已成为中国生态之患㊁行业之痛.2013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包2022括了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和190种危险性有害生物[5].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在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基础上,公布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45种,包括2006年以前发现的32种和2006年以后发现的13种(表1).在2013年发布的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里,除杨干象C r y p t o r r h y n c h u s l a p a t h i L.和青杨脊虎天牛X yGl o t r e c h u s r u s t i c u s L.外,其余12种作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被列入了国家林草局2019年公告.根据2019年公布的普查结果,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林业有害生物有58种,这些有害生物被划分为4个危害等级[6].在45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中,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有4种:松材线虫㊁美国白蛾H y p h a n t r i ac u n e a㊁松突圆蚧H e m i b e r l e s i a p i t y s o p h i l a和紫茎泽兰A g e r a t i n a a d e n o p h o r a.其中,松材线虫为仅有的一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和松突圆蚧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紫茎泽兰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除水葫芦E i c h h o r n i a c r a s s i p e s未被归入4类有害生物的任何一级外,其余40种分别划分为二级㊁三级和四级不等(表1).表1㊀中国大陆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名单1)2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续表㊀1∗属于国家林草局颁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落叶松新壳梭孢㊁紫茎泽兰和飞机草按最新修订的学名.∗b e l o n g s t o t h e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q u a r a n t i n e p e s t s i s s u e d b y t h e S t a t e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n a m e s o f N.l a rGi c i n u m,A.a d e n o p h o r a a n d C.o d o r a t a a r e u s e dh e r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l a t e s t n o m e n c l a t u r eu p d a t e s.㊀㊀ 南害北移 的松材线虫病和 北害南移 的美国白蛾等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内扩散态势严峻;近年来在中国新发现的境外检疫对象以及还未被认定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多种在境外严重危害林业的有害生物,对中国森林安全构成的威胁必须高度重视;东亚㊁东南亚周边区域和欧美等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巨大,防控压力不断加剧.本文将着重围绕上述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入侵的林业有害生物,对其国内外发生和危害现状,以及成灾㊁监测㊁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趋势进行综述,梳理中国林业入侵生物的防控和研究现状,并对进一步危害提出预警,在对入侵生物基础生物学特征和成灾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以期为实现林业入侵生物的有效防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㊁生物安全提供借鉴.1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病原物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森林病原物有5种,其中1种为一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1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3种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表1).1.1㊀松材线虫松材线虫是国际㊁国内的重要检疫对象,其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是一种危害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与寄主松树㊁媒介昆虫㊁伴生细菌和树栖真菌及自然非生物环境因素互作形成复杂的病害系统.被松材线虫为害的植株由于维管束堵塞失去水分输导功能而迅速枯死.松材线虫1982年首次发现入侵中国[7,39],40年来累计造成6亿多株松树枯死,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更是难以计数.近年来更是每年致死松树约2000万株,对中国森林资源㊁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2020年底国家林草局秋季普查结果统计,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已达181万h m2.当前,病害已蔓延至大陆19个省市自治区的731个县级行政区[40].黄山㊁泰山㊁庐山㊁张家界㊁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等重点生态区相继染疫,迎客松㊁凤凰松等古松名木及生态安全受到巨大威胁.世界上,松材线虫病目前在9个国家有报道发生[41],但主要发生在日本㊁韩国和中国等东亚国家[42].在自然条件下,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媒介昆虫至少有8种[43],寄主至少有17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重要生态区域造林栽培的主要树种[4445].基于松材线虫㊁媒介昆虫及其寄主植物生态地理分布的适生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绝大部分松林都是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46].在松材线虫后基因组时代[47],病害形成机理和扩散蔓延规律越来越被深入揭示.研究者已经阐明了激发基因㊁模拟基因和解毒基因等多基因协同的松材线虫致病机理[48],媒介昆虫诱导松材线虫转型发育机制[49],C O2驱动松材线虫从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 o n o c h a m u s a l t e r n a t u s气孔溢出的机制[50],进一步明确了病害发生和传播扩散过程[51].病害的发生除了受病原㊁媒介昆虫和寄主植物互作的直接影响外,松材线虫体内原核微生物和栖息于树体内的真核微生物也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254].2021年是国家林草局实施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尽管疫情仍然保持着扩散蔓延和严重危害的局面,但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扩散蔓延速度明显下降.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巨大力量进行积极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年322022都有新撤销疫区,部分疫区病㊁死树控制在1000株以下.2021年,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㊁死树数量比2020年减少9.27万h m2和539万株,同比下降5.12%和27.69%[55].国家林草局也多次修订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1版),对疫情监测㊁普查和防控的各个环节做了明确规定和科学指导.相关领域新的科研成果也在不断助力疫情的有效控制.检测作为病害防控的首要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松材线虫病在日本发生100多年和在中国危害40年的历史看,松材线虫病在某个地区的首次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大面积危害.2020年7月国家林草局刘东生副局长在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 近3年50%的松材线虫病发病疫区首次发现时已超过1000亩 .防治时机丧失殆尽是造成目前防控局面被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松材线虫病的检测技术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从形态学㊁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个方面已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针对病原松材线虫的检测体系[5658],但对病害的早期诊断技术仍在进一步攻坚中.生物防治一直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研究的重点,将人工培养繁殖的媒介昆虫和病原的天敌或者拮抗微生物释放到林间,通过生物体自然繁殖保持其野外种群数量可实现对病害病原和媒介昆虫的长期可持续绿色治理.已证明芽胞杆菌等多种微生物资源对松材线虫具有很好的抑杀作用,而且一些种类对松墨天牛幼虫也有明显毒杀作用,并能增加寄主抗性.利用这些生防资源开发降低林间松材线虫和媒介昆虫种群密度㊁抑制媒介昆虫传播效率的多效微生物制剂,实现 有虫不成灾 .将从松材线虫原产地美国的虫株体表分离获得的菌株释放到林间,结果表明对松材线虫病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59].近年来,一种长喙壳类真菌(o p h i o s t o m a t o i df u n g i)由于在离体条件下具备良好的寄生松材线虫的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将虫生伊氏菌E s t e y a v e rGm i c o l a预接种于树体,可以对胸径10~17c m的20~25年生的赤松实现长达6年的良好保护作用,可显著提高感病寄主的存活率[60],显示出作为预防性措施进行大面积推广的良好前景.近来在松材线虫病原产地北美发现伊氏菌属的一个新种E s t e y af l o r i d a n u m同样具备寄生和杀死松材线虫㊁保护寄主的功效,值得关注[61].松材线虫病发生后防控难度很大.培育抗性乡土品种是实现病害根本控制的策略.在对病害表现出高抗性的马尾松P i n u s m a s s o n i a n a中发现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P m G P P S1)为萜类合成提供前体,能够促进松脂积累,以应对松材线虫的胁迫.该基因也显著提高甲羟戊酸途径(MV A)和甲基GDG赤藓醇G4G磷酸途径(M E P)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赤霉素(G A s)的生物合成,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62].欧洲的松属树种中有多个种类表现出高度抗病甚至免疫(加纳利松P i n u s c a n a r i e n s i s㊁地中海松P.h a l e p e n s i s㊁火炬松P.t a e d a㊁意大利五针松P.p i n e a),而有的树种则表现出高度感病(欧洲赤松P.s y l v e s t r i s)和易感(海岸松P.p i n a s t e r㊁辐射松P.r a d i a t a)[63].通过比较高抗和感病的海岸松对松材线虫胁迫的反应,发现γG氨基丁酸(γGa m i n o b uGt y r i c a c i d,G A B A)等初级代谢物的积累与抗性关系密切[64].这些进展都为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育种提供了直接基础.1.2㊀茶藨生柱锈菌引起五针松疱锈病的茶藨生柱锈菌C r o n a rGt i u mr i b i c o l a,是一类需在两种以上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长循环型锈菌.在中国大陆于1940年正式记载,1956年发现其在辽宁红松P.k o r a i e n s i s林大面积危害,20世纪70㊁80年代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流行,此后在新疆㊁西南也逐步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并对西南地区华山松P.a r m a n d i i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8,6566].由于疱锈病菌的东北和西南种群在形态学特征㊁寄主及转主寄主范围㊁D N A序列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病原被划分为两个专化型,即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茶藨子专化型C.r i b i c o l a f.s p.r i b i c o l a,以茶藨子R i b e s s p p.为转主寄主㊁危害华山松,和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马先蒿专化型C.r i b i c o l a f.s p.p e d i c u l a r i e s,以茶藨子和马先蒿P e d i c u l a r i s s p p.为转主寄主㊁危害红松[67].马先蒿专化型与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种类属同一个种,而茶藨子专化型则可能是与二针㊁三针松干锈病病原菌松芍柱锈菌C.f l a c c i d u m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一个独立种[68].茶藨生柱锈菌在北美也被认定是外来入侵病原菌,属于15种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病虫害之一[2],可能起源于亚洲,经欧洲传入北美[6970].4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该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化学药剂涂抹干锈溃疡斑㊁修剪和疏伐病枝病树㊁除草剂铲除中间寄主等营林措施,利用锈孢子重寄生菌的生物防治,以及抗病育种等[8].由于五针松在中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广泛的自然分布区域,中国被认为是发掘五针松潜在抗性资源的重要遗传多样性中心[71].五针松疱锈病抗性筛选㊁育种以及持久抗病性的利用也是北美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手段[72].北美经过几十年的抗性筛选和育种研究,发现多种五针松对疱锈病具有明确的主效基因抗性(m a j o r g e n e r e s i s t a n c e,MG R)和数量抗性(q u a n t i t a t i v e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Q D R),这些抗性资源也被应用到了五针松育种和人工造林当中[7374],糖松P i n u s l a m b e rGt i a n a㊁西部白松P.m o n t i c o l a㊁西南白松P.s t r o b iGf o r m i s和柔枝松P.f l e x i l i s4种五针松中的4个主效基因抗性的位点得到了鉴定[75].对于多年生树木,抗病育种除了筛选和利用抗性遗传资源外,抗病性状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是重点考虑的问题.野外长期试验结果表明,疱锈病病原菌能够快速适应进化出针对主效基因抗性的毒力,而数量抗性则表现出良好的持久抗病性,更利于人工造林中使用和推广[72].1.3㊀其他入侵病原物另外3种入侵病原物落叶松枯梢病菌㊁松针褐斑病菌和杨树花叶病毒都属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在中国发生面积和造成的危害及损失相对较轻.落叶松枯梢病主要危害落叶松中幼林.1938年在日本北海道首次发现,目前该病在朝鲜㊁韩国㊁俄罗斯远东等东亚地区报道发生.中国于1973年在吉林省首次报道落叶松枯梢病[10],之后在北方落叶松林几度严重发生,目前已扩散至内蒙古㊁辽宁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山东㊁陕西,甘肃等省区的多个县市,几乎危害中国所有落叶松种系,落叶松罹病严重时直接死亡.据2011年统计显示,全国落叶松人工林受害面积达50多万h m2,仅辽宁省每年因该病损失木材近15万m3,给林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76].该病原菌也被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7779].落叶松枯梢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1950年作为新种P h y s a l o s p o r a l a r i c i n a发表以来,经过了多次重组,期间1987年根据子囊排生和假侧丝等特征将其重组为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l a r i c i n a[80],基本确立了其分类地位.直到最近,随着座囊菌纲D o t h i d e o m y c e t e s葡萄座腔菌目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l e s㊁尤其葡萄座腔菌科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c e a e现代分类体系的建立,该菌被重组为N e o f u s i c o c c u m l a r i c i n u m[81].枯梢病的发生与立地条件㊁气象因素㊁林龄㊁林分郁闭度㊁林分结构和树种等有关系,因此病害的防治以加强森林抚育㊁提高落叶松生长势为主要途径[82].也发现对落叶松枯梢病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多种真菌种类,通过林间喷洒可以产生明显的防治效果[76].国内乡土树种华北落叶松㊁长白落叶松㊁兴安落叶松相对感病,而日本落叶松相对抗病,研究认为这与树种的不同物候期有密切关系[83].由松针座盘孢菌L e c a n o s t i c t a a c i c o l a引起的松针褐斑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可危害53种松树(包括亚种和杂交种)[84].该病原于1876年首次在美国被发现并描述.全球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起源于中美洲,然后传入北美㊁继而传入欧洲[8586].包括中国㊁日本的东亚种群可能起源于美国南部[87],但还不能完全确定[85].近年来病害在欧洲和北美有加速扩散蔓延的趋势[84,8889].该病害在中国主要危害湿地松P i n u s e l l i o t t i i,严重影响了湿地松的推广应用.抗病品种选育是控制病害发生和减轻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9,90].杨树花叶病毒p o p l a rm o s a i c v i r u s(P o p M V)属于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 a r l a v i r u s,其引起的杨树花叶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病害主要危害杨树树苗和幼树叶部,还能危害多种草本植物.中国于1979年在北京首次发现[11,91],国外只有巴西将该病毒列入了检疫对象[92].目前尚未发现有昆虫媒介携带传播该病毒.病害防治以苗木检疫和清除侵染源为主[93].2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害虫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森林害虫有34种,其中13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6种为三级,15种为四级(表1).2.1㊀美国白蛾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害虫[94],原产北美洲,二战期间入侵欧洲和亚洲多国.1979年,美国白蛾在中国辽宁省丹东市被首次发现,目前已扩散至全国52202213个省市自治区的611个县级行政区[95],对多个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并且有继续扩散的趋势.美国白蛾的快速扩散主要源于其食性广㊁繁殖力强㊁适应性强等生理特性.美国白蛾可以取食包括阔叶乔木㊁灌木㊁花卉㊁农作物㊁杂草㊁甚至针叶树在内的几乎所有绿色植物,是昆虫纲中食性最杂的种类之一,且取食量较大,因此危害十分严重[96].每头雌蛾产卵量达上千粒,且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97].美国白蛾具有极强的适应可塑性,耐低温[98]㊁高温(40ħ)和饥饿[99100],随入侵地区的不同能对环境快速适应[101].近年来基于全基因组解析的入侵生物特征分析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美国白蛾全基因组解析已经发布了两个版本[102103],虽然解析结果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基因组大小在500多M b,基因数量为15000余个.多食性特征在基因组上有明确体现.首先,中国入侵种群的基因非同义位点编码区相较于其他区域杂合性比例更高,富集分析表明多态性最为显著的基因富集通路几乎全部与糖代谢相关,有助于提高美国白蛾在入侵过程中对新寄主糖类营养适应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其次,味觉受体基因家族在美国白蛾基因组上显著扩张,达到147个,其中苦味受体扩张最为明显,推测苦味受体的扩张有助于美国白蛾快速适应大量的新寄主.此外,对幼虫初期结网危害的特性分析发现,美国白蛾低丝腺相关基因具有特殊的表达格局.目前整体上中国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在利用天敌昆虫㊁昆虫病毒的生物防治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包括天敌昆虫白蛾周氏啮小蜂C h o u i o i a c u n e a[104105]㊁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 y p h a n t r i a c u n e a N u c l e o p o l y h eGd r o v i r u s(H c N P V)[106],以及实践中证明效果较好的化学农药[107108]或者植物源抗虫物质[109110]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白蛾分布范围仍然不断扩大,在不断控制的情况下仍然不时有严重暴发的情形[111].因此,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和成灾机制相关研究仍需不断深入,为新型防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基因组的解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型分子防控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基于R N A i和遗传调控的防控技术在美国白蛾研究中获得了初步进展.R N A i在美国白蛾中主要用于基因功能研究[112113],并获得了干扰效果较好的靶标基因[114].细菌表达d s R N A菌株的构建也为防治提供了新思路[115].遗传防控方面,基于p i g g y B a c转座子和C R I S P R/C a s9的遗传转化体系已经成功应用于美国白蛾[116117],并对该害虫的重要发育基因及性别确定相关基因d o u b l e s e x(H c d s x)展开了功能研究,构建的可遗传不育突变体发生了不完全性反转现象,导致突变体无法完成正常的交配等生殖相关行为,展现出对美国白蛾遗传防控的潜在前景.2.2㊀红脂大小蠹红脂大小蠹D e n d r o c t o n u s v a l e n s又名强大小蠹,在原产地北美洲作为一种次期性害虫,通常并不造成主要危害[118].1999年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省暴发成灾,成为蛀干㊁蛀根的毁灭性害虫.并迅速蔓延扩散至河北㊁河南㊁陕西㊁辽宁㊁内蒙古及北京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19121],导致1000余万株健康油松P i n u s t a b u l i f o r m i s死亡.伴生微生物在红脂大小蠹成功入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伴生真菌和共生细菌[119,122].研究人员对红脂大小蠹各个时期的优势菌群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比较了中美红脂大小蠹不同种群伴生真菌的差异[123].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主要是长喙壳类真菌[124],其中L e p t o g r a p h i u m p r o c e r u m为优势菌[125].而在原发生地美国,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主要为L.t e r e b r a n t i s㊁L.p r o c e r u m和L.w i n gGf i e l d i i等几种[124].红脂大小蠹及其伴生微生物的系列入侵机制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假说,成为害虫入侵机制研究的经典范例.例如,红脂大小蠹成功入侵中国与其伴生菌L.p r o c e r u m降低寄主油松抗性并诱导寄主产生红脂大小蠹聚集化合物3Gc a r e n e有关;另一方面,红脂大小蠹通过携带L.p r o c e r u m并诱导寄主产生抑制其他伴生菌生长的化合物,协助L.p r o c e r u m的定殖.这其中包含了虫-菌-寄主互作网络,红脂大小蠹与L.p r o c e r u m的共生入侵关系展示了一种新的入侵模式 共生入侵[126].L.p r o c e r u m在中国形成了独特单倍型.这些中国独特单倍型相对于美国独特单倍型和中美共有单倍型,在中国寄主油松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还能够显著诱导寄主油松产生3Gc a r e n e来协助红脂大小蠹的入侵.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者提出了返入侵假说:在原产地次期性害虫 伴生菌,在新的入侵地发生变 6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异后,如再返回到原产地,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生物灾害[127].在上述基础上研发的以信息素为核心的防控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19],构建了 红脂大小蠹 伴生真菌 细菌 寄主油松 跨四界互作模型[128].红脂大小蠹与伴生菌的互利共生提高了其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但它们同时也存在资源竞争.红脂大小蠹 伴生菌间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碳水化合物,在多营养级间具有不同的分配模式.红脂大小蠹幼虫伴生细菌通过产生挥发物,使伴生真菌从优先消耗葡萄糖转化到优先消耗松醇,从而解除了伴生真菌因过度消耗树皮中的葡萄糖而对小蠹虫幼虫造成的营养拮抗.氨是调节这种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关键挥发物[129].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和淀粉代谢通路基因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上述调节挥发物氨主要诱导了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L.p r o c e r u m的葡萄糖淀粉酶AM Y G基因调控的淀粉代谢通路,将韧皮中丰富的淀粉转化为营养价值更高的葡萄糖,补偿了真菌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从而缓解了伴生真菌和红脂大小蠹之间的营养竞争,维持了互惠入侵共生体的稳定,上述研究从营养分配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红脂大小蠹 伴生真菌入侵共生体系协同入侵的分子机制[130].2.3㊀其他入侵害虫除美国白蛾和红脂大小蠹外,危害比较严重的林业入侵害虫还包括苹果蠹蛾C y d i a p o m o n e l l a 等.苹果蠹蛾可为害多种果树,如苹果M a l u s p u mGi l a㊁海棠M.s p e c t a b i l i s等[131].该害虫20世纪50年底入侵新疆以来,沿河西走廊扩散至甘肃㊁宁夏㊁内蒙古等地区,对中国重要苹果产区黄土高原和渤海湾构成严重威胁[132].该害虫主要以性诱剂监测诱捕㊁防治为主[133].近期,关于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感受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鉴定了嗅觉相关基因,并对其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进行了体外研究[134].双钩异翅长蠹H e t e r o b o s t r y c h u s a e q u a l i s食性杂,为害中国南方多种生态林和经济林[131].该害虫有聚集为害的特性,早期不易发现[135],近期有研究人员分析了其隐蔽性和声学特征[136].红火蚁S o l e n o p s i s i n v i c t a原产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主要靠植物㊁土壤㊁货物包装及运输等传播.红火蚁虽然分布面积不大(第三次普查发生面积4258h m2),但是一旦进入新地区,扩散迅速,适应力强,不仅威胁生态环境,还对居民生活生产造成影响[137].松树蜂S i r e x n o c t i l i o原产于欧亚大陆和北非,入侵中国后对樟子松P i n u s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m o n g o lGi c a造成严重危害[35].松树蜂入侵过程中, 松树蜂 共生真菌 毒素 复合危害寄主.松树蜂破坏树干同时,可传播共生菌共同危害松树,产卵时还可向树干注射毒素,加速树木衰弱[138139].作为相对新入侵的害虫,除了其复合危害机制,该害虫快速鉴定[140]㊁入侵历史[141]㊁风险分析[142]工作也引起了重视,并取得了明显进展.3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入侵植物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入侵植物约有68科224属402种[143],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记载的林业外来有害植物有29科93种[144].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植物有6种,其中1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1种为三级,3种为四级,1种没有定级(表1).3.1㊀微甘菊微甘菊M i k a n i am i c r a n t h a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中南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㊁美洲㊁大洋洲,被列为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145].微甘菊入侵中国后已扩散到13个省区,给中国的农林生产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微甘菊繁殖能力强㊁扩散快,定殖后能迅速攀缘或缠绕于其他植物的顶部,形成厚的覆盖层,阻碍其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还能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周边植物生长,对天然林㊁风景林㊁经济林等的灌木和小乔木造成严重危害.微甘菊的早期研究主要以其生物学特性㊁分布区调查㊁适生区及危害为主.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年研究热点已转变为监测预警以及生物和生态防治等[146].新技术和信息手段被用于微甘菊的识别㊁监测和预测.例如,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和高光谱数据,可以从高空对微甘菊的分布区域进行提取[147],对盛花期微甘菊的暴发点和暴发面积进行识别[148].利用成像光谱仪获取微甘菊花期不同阶段的光谱数据,根据光谱特征参数建立模型,可以从地面对微甘菊的繁殖期进行精准监测[149].以直升机多光谱数据(D OM)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L i D A R)72。
病虫害拉丁学名
常见病虫害拉丁学名拉丁学名:Anoplophora chinensis (Foster)异名:英文名称:The Invasion and Destruction of Fall Webworm中文名称:美国白蛾中文异名:网幕毛虫分类地位:昆虫纲鳞翅目灯蛾科分布:国内天津(宝坻、蓟县),河北(保定、大厂、易县);日本,韩国,朝鲜,土耳其,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美国,加拿大。
寄主:特别喜食的植物有:糖槭、桑树、白蜡、柳、杨、花曲柳、水曲柳、梧桐、泡桐、臭椿、杏树、枫杨、山楂、榆树、法桐等。
一般喜食植物有:樱花、樱桃、海棠、赤杨、李、桃、板栗、核桃、核桃楸、刺槐、丁香、山定子、苹果、梨、葡萄及多种农作物、蔬菜、杂草等。
偶尔危害的植物有:国槐、椴树、柞树等。
形态特征:简写成虫美国白蛾成虫体白色,体型中等大小,体长9~17mm,翅展25~45mm。
雄蛾触角呈双栉齿状,雌蛾触角锯齿状。
越冬代雄蛾前翅多有暗色斑点,当年第1代雄蛾前翅只少数个体具暗色斑点。
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橘黄色,胫节和跗节大部分为黑色。
幼虫美国白蛾幼虫有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为黑色,另一类型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为橘红色。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重点写生活史美国白蛾在山东烟台一年发生完整的两代。
越冬蛹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
第1代发生比较整齐,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大部分幼虫化蛹越冬,少部分化蛹早的可羽化而后发生进入第3代。
在大连市和秦皇岛市一般年发生两代,遇上秋季高温年份,第3代也能完成发育。
天津市、陕西关中第3代发生量较大,化蛹率也高,占总发生量的30%左右。
生活习性美国白蛾幼龄幼虫群集结网生活是该虫的一大特点,故又称网幕毛虫。
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叶片呈透明纱网状。
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
3龄前的幼虫群集在一个网幕内危害,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群体,形成几个网幕,藏匿其中取食。
昆虫识别与鉴定同翅目
已知近3000种,中国已知 近300种。
二、木虱次目 Psyllomorpha
小型;活泼能跳;触角10节;前翅皮革质或膜质,R脉、M 脉和Cu1脉基本愈合,形成主干,到近中部分成3支,到近端 每支再分成2支;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
触角短,鬃状、线状或念珠状 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革质 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
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生物学和生态学
大多数为渐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少数为过渐变态,如雄性介壳虫及粉虱有类似蛹的虫态。 多聚集生活。 繁殖方式多为两性卵生,有些为孤雌胎生或孤雌卵生。一些介 壳虫和多数蚜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
蝉生活史4-17年。仅包括1科,已知约2000种。
6、蝉科 Cicadidae
成虫生活在树上,幼期生 活在土壤中;若虫的蜕称蝉 蜕,若虫背真菌寄生形成蝉 花,均可入药。
我国已知近200种,如蚱 蝉Cryptotympana atrata
Ⅲ、沫蝉总科 Cercopoidea
小到中型;前胸背板大,平或明显隆起,小盾片长于或 等于前胸背板;前翅常加厚呈皮革质;后足胫节有1-2侧 刺褐1-2横列端刺。
2、飞虱科 Delphacidae
体小型,2-9mm;多灰白或褐色;头小、短,触角锥形,少数第1、2 节长而扁平;前胸常呈衣领状;翅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有长翅型和短翅 型;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活动的距。
已知约150属1500种,中国已知100多种,有许多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 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若虫一般隐蔽在自身分泌的泡沫中,最后一次蜕皮后离 开泡沫。
农业昆虫学试题
农业昆虫学试题农业昆虫学(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基本方式有()、()、()三类。
2. 桃蚜在我国东北的生活史类型为(),其越冬虫态是(),越冬场所是(),夏秋季主要在()科和()科植物上为害。
3. 确定害虫防治指标原则上应()经济允许水平的虫口密度。
4. 利用粘虫成虫的趋化性和产卵的趋黄习性,可用()和()诱集粘虫。
5. 利用高频电流和微波加热杀虫的方法属于()法。
6.贮粮害虫依其取食粮食的程度分为()、()、()三类。
7. 大豆食心虫在我国各大豆产区1年发生()代。
8. 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中文名是(),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中文名是(),二化螟学名是(),大豆蚜学名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子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 生活空间B 温度C 昆虫天敌D 食物数量2.防治中间型害虫的最有效方法是()。
A 化学药剂防治B 农业栽培技术防治C 生物防治D 物理机械防治3.下列害虫是迁飞性害虫的是()。
A 粘虫B 白边地老虎C 大豆食心虫D 菜蛾4.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
A 农业防治B 生物防治C 物理机械防治D 化学防治5.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种含有毒化学物质“丁布”(DIMBOA)等抗螟素,这种抗虫性属于()。
A 不选择性B 抗生性C 耐害性D 诱导抗虫性6.田间发现大豆幼苗植株被某地下害虫为害, 其为害症状是根部被咬断且断口整齐, 则该地下害虫最可能是()。
A 蛴螬类B 大豆根潜蝇C 蝼蛄类D 地老虎类7. 大豆食心虫在大豆田间产卵的主要部位是()。
A 叶片正面B 叶片背面C 嫩茎D 幼嫩豆荚8. 甘蓝夜蛾的越冬虫态是()。
A 卵B 老熟幼虫C 蛹D 成虫9. 下列贮粮害虫中,属于后期性贮粮害虫的是()。
A 赤拟谷盗B 锯谷盗C 玉米象D 谷蠹10.下列地蛆种类中,食性为多食性的是()。
蚜
棉蚜的生活史及习性:寄主范围
• 棉蚜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据报导,全世界有 116科912种寄主植物。 • 新疆棉蚜的越冬寄主(称第1寄主)有石榴、花椒、 菊花、黄金树、扶桑、桑叶牡丹、辣椒等植物, 甚至可以在不造成危害的植物(如杨树等)上产 卵越冬(难成活); • 棉蚜的迁移蚜和侨蚜(第2寄主上的棉蚜)的食性 十分广泛,几乎在我们常见的各种植物上生活。 干母、干雌食性则极为专化。
棉蚜的综合防治:保护利用天敌
• 棉田蚜虫天敌种类多,在棉蚜常发生年 天敌可有效地控制其种群数量。 • 在棉蚜种群数量高峰前或偏重发生年份, 天敌不足以控制棉蚜,可 人工从麦田等 地捕捉瓢虫等天敌,助迁入棉田,以控 制棉蚜种群数量剧增。 • 棉蚜天敌中大草蛉和多异瓢虫是优势种, 人工繁殖、释放是有效途径。
棉蚜的生活史及习性:其他
• 有翅蚜有趋黄习性,可用黄盘监测棉蚜 迁飞情况. • 棉蚜与棉长管蚜、棉叶螨等害虫之间存 在同位竞争关系
四、棉蚜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温度
• 棉蚜适宜的温度是23—27℃,新疆棉区6—8 月份气温历年多稳定在这个温度范围,因此新 疆的棉蚜成为常发性棉花害虫
• 9—10月份若气温偏高,易引起秋蚜为害,越 冬蚜量也多。
棉蚜的生活史:全周期型
棉蚜的生活史及习性:越冬
• 棉蚜在花房、温室、 宅楼室内越冬以孤雌 胎生进行繁殖 • 冬季冷藏窖花卉以 石榴、菊花为主,是 棉蚜卵越冬的重要场 所和主要寄主 • 棉蚜室外越冬
棉蚜的生活史及习性:侵入前期
• 播种至出苗破膜前,此时棉田无棉蚜的 寄主,而大棚及露地的黄瓜、葫芦瓜和 室外菊花、石榴等则成为棉蚜的早期寄 主,在其上繁殖1-3代,棉花出苗后陆续 向棉田迁飞,是侵入棉田的早期蚜源,
棉蚜的生活史及习性:迁回期
种群生态学
• 种群统计中必需确定个体。 • 动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种群统计单位是个体; • 植物种群统计的单位不单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也许
是营养生长形成的部分(茎、叶、花)。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构件理论的核心 :
植物种群
基株 (或基元) 组成基株的 构件层次
受精卵发育来的全部产物。 无论是一棵苗或是由它经 无性生长形成的庞大无性 系都要被视为一个基株, 基株的数量与动物个体数 是对等的概念。
•
• •
度。 观察数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大,方差也就越大, 即各观察数之间的离散程度大; 观察数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小,方差就越小, 说明各观察数之间较接近,即各观测数据之间离 散程度小。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 • • • •
A组:12,0,5,50,45,1,90 B组:25,32,18,7,30,16,12 C组:21,20,19,20,22,18,29 离散程度? 方差大小?
自然种群的特征 (1) 空间特征 (2) 数量特征 (3)遗传特征 种群是物种的基本存在单位 种群是物种繁殖单位 种群是物种进化单位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 单体生物(单型生物)指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其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如大多数动物。 • 构件生物指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高等植物和营固着生活的 群体动物。生物体由许多构件单位重复组成。
Nt+1/Nt 表示种群年增长率或周限增长率(λ)
Nt+1 = Nt Nt+1>Nt Nt+1<Nt 韩山师范学院
λ=1 λ>1
λ<1 王桔红 种群?
韩山师范学院
竹茎扁蚜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月开始随着气温降低 , 蚜虫活动逐渐频繁, 可迁移至 新 笋上 , 9月下 旬蚜 虫数 量 大大增 加 , 到 达到 第二 个
高峰期 。之后 虫 口数 量逐 渐 降低 , 动量减少 。 活 竹茎 扁蚜 与温 度 、 降雨 的关 系。该 蚜 耐 寒 性 较 强, 笔者 观察 发现 , 无 大 风 或 大 雨雪 天 气 , 低 气 若 最 温 一  ̄左 右 的环境 中在 连续 1d左 右 , 3C 0 无翅 孤殖 蚜
中 图 分 类 号 :4 ¥3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5— 14 2 0 ) 5— 0 2— 2 10 6 1 ( 06 0 0 1 0
竹 茎 扁 蚜 Ped r m a b s o ( a a suoe a b m ui l g c a Tk-
完全 生活 周期 型 , 只营 孤 雌 生 殖 。无 翅 孤 殖蚜 活动
和 若蚜仍 大量 群集 于竹 秆上 , 但活 动 能力 大大减 弱 ,
合而成 。触 角短 , 5节 , 4节 末端 有 次 生感 觉 4至 第 圈 1个 。胸 部 背板 上 有 3至 4道 褶皱 。足棕 褐 色 ,
附肢 黑 色 。腹 部 膨 大 , 中央 隆起 , 折 边 。腹 管 扁 具
共柄。
若 蚜细 长 , 被 白色 蜡粉 较 少 , 部 突 起 , 形 体 头 外 略似蜘 蛛 。体棕褐 色 , 随蜕皮 次数 的增 加 , 色 逐渐 颜 变 深 。初孵 及低 龄若 虫腹部 不膨 大 , 略与 胸部等 宽 ,
后 随龄 数增 加腹 部逐 渐变 大 。足细长 , 足尤 长 。 后
殖 。4月至 5月 , 翅 孤 殖 蚜 基 本 都 已基 本 固定 于 无
小 范 围内为 害 , 1龄若 虫 开 始迁 移 、 散 至 新 笋 、 扩 嫩
蚜虫
第六章蚜虫类蚜类(Aphids)俗称“腻虫”、“油旱”,是农林生产的重大害虫,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蚜虫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植物营养损失,发育受阻,出现畸形生长、早衰、甚至死亡;蚜虫排泄的蜜露覆盖在植物表面,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同时,蜜露是众多植物病原菌的培养基,极易导致植物病害的流行,更重要的是,蚜虫是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介体,由它传播的病毒病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蚜虫本身所造成的危害。
目前已知至少有159种蚜虫可以传带植物病毒,居世界传毒昆虫之首。
如桃蚜可以传播107种病毒病,棉蚜可以传播55种。
第一节蚜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一、多型多态现象蚜虫具有多型多态现象(Polymorphism),蚜虫多型多态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每个蚜虫种类至少有两个型,有翅孤雌型和无翅孤雌型,有些种类具有很多型。
如一般全周期的蚜虫有5个或6个型,即:干母、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性母、雌性蚜与雄性蚜。
且有些种类的某些型本身又有多态现象。
干母(fundatrix)无翅或有翅,大多有翅,由受精卵直接孵化产生。
体形较圆、触角、足、尾片、腹管均较无翅孤雌蚜短。
干雌(fundatrigenia)即干母产生的下代。
多为无翅,营孤雌胎生,生活在越冬寄主上。
有翅孤雌蚜(alate viviparous femals)在无寄主转移的种类中,各有翅型在形态上很一致;但在有寄主转移的种类中,通常有两个在繁殖上和形态上不同的型。
无翅孤雌蚜(apterous viviparous females)形态与干母相异,干母的后代无翅孤雌蚜也有多态现象。
如蚜科中的许多种类,第2代(以干母为第1代)不同于第3代无翅蚜。
另外,棉蚜和大豆蚜等在盛夏7~8月间,还会发生形态和习性都很独特的夏型无翅孤雌蚜。
性母(sexupara)在越冬寄主上产生性母,有翅或无翅,能产生二性蚜。
雌性蚜(oviparous females)一般与无翅孤雌蚜很相似,但繁殖方法不同。
长江上中游地区龙眼迟熟品种平衡增产技术
科普惠农替,若蚜共4龄,完成1个世代需要1个月左右。
随着气温的升高,居竹伪角蚜的活动量增加,且土表的虫体开始陆续向上爬行。
3月下旬竹笋萌发时,居竹伪角蚜迁移至嫩芽处为害,并开始大量繁殖。
在4—5月间,无翅孤殖蚜固定在小范围内为害,1龄若虫迁移、扩散至新笋和嫩梢上。
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蚜量达到全年的第一个为害高峰,但从6月中下旬开始,因高温,蚜量会有所下降。
直到9月份,随着气温的降低,居竹伪角蚜可以迁移至新笋上面为害。
9月下旬当新笋长到30c m高时,蚜量又会增加,形成全年的第二个为害高峰。
之后,蚜量逐渐减少。
在江苏地区,居竹伪角蚜仅为害丛生竹,以孝顺竹受害最重。
常在管理粗放、密度过大、年龄结构偏老,或者是位于低洼、阴坡的地方发生。
以孤雌成蚜、若蚜群集在孝顺竹的嫩梢和茎秆上刺吸嫩茎和笋上的汁液,导致竹秆变黄,影响竹的出笋,发生重时,竹成片枯死。
此外,居竹伪角蚜在刺吸汁液后,还会分泌出含糖的蜜露和排泄物,诱发煤污病的发生,不但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还会散发出一种浓烈的酸臭味,常招致苍蝇和胡蜂等来取食,影响景观效果和孝顺竹的正常生长。
2防治方法2.1保护天敌在冬季管理中,剪除有蚜的竹笋,减少来年的虫量。
在日常养护管理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利用草蛉、褐蛉、赤星瓢虫、异绒螨、食蚜蝇等天敌。
5—6月当天敌数量比较多时,尽可能不使用化学药剂,以免杀伤天敌。
2.2加强竹园养护管理在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适当疏伐老竹秆,以加强和保持竹林的通风和透光,提高植株的抗性,减少蚜虫的发生和为害。
2.3药剂防治为了准确掌握蚜虫的发生,应定期进行观察,并适时喷药防治。
应在天敌活动和蚜虫迁移、扩散之前的2月至3月上旬施药。
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50%二嗓农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
施药后10~15d 复查一次,必要时,也可以再喷一次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陇东黄土高原林区落叶松球蚜的药物防治技术
2020年12月錄I科故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3期陇东黄土高原林区落叶松球蚜的药物防治技术沈超勤(甘肃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平凉744000)摘要:指出了 2015〜2018年以来,在甘肃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落叶松林区发生落叶松球蚜危害,危害程度达到中度以上。
为了尽快防止球蚜对保护区落叶松林造成更大的危害,2018〜2019年保护区积极争取了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在前几年防治经验技术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新的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显著,基本消除了落叶松球蚜对人工落叶松林的危害。
对防治技术和监测数据进行了认真分析,初步总结出了一些陇东黄土高原林区落叶松球蚜的药物防治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球蚜;药物防治技术;陇东黄土高原林区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23-0131-021引言落叶松球蚜是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较为常 见的害虫,作为一种转主寄生性昆虫,属于半翅目球蚜 科,通常要通过两个寄主才能实现一个生活周期,第一 寄主是云杉,第二寄主是落叶松。
落叶松球蚜完成一个 完整的生活史需要2年,是多型态昆虫,包括各个不同 的虫型,其虫型有干母、瘿财、伪干母、性母、桥蚜、有性 蚜6种虫型。
在第一寄主(云杉)上,有性蚜所产的受精 卵于8月初开始孵化,孵出的干母若虫,9月初即在云 杉芽上越冬。
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脱 皮,体迅速增大,体上分泌物由少变多,经两次蜕皮后即 长成无翅型干母成虫。
6月上旬干母产的卵孵化出若 虫。
由于干母的危害刺激,形成虫癭,若虫就在瘿内危 害。
早瘿小型,球状,长约15 mm,初形成时淡绿色,后 呈淡紫色,逐渐变乳白色,开裂线,呈粉红色,瘿室排列 无规则。
8月初虫瘿开裂,中旬开裂盛期,具翅芽的若 虫爬出瘿外,脱皮羽化为有翅瘿蚜,迁飞到第二寄主落 叶松上,营孤雌生殖。
竹蚜的营养成分分析
竹蚜的营养成分分析为了研究竹蚜的营养成分,为开发利用该蚜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采自孝顺竹上的居竹伪角蚜进行了粗蛋白、粗脂肪、总糖、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的测定。
结果表明:烘干后竹蚜蛋白质、脂肪、灰分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8.28g/100g,17.49g/100g,3.02g/100g,和51.17g/100g。
竹蚜中的氨基酸共有18种,总含量为20.72g/100g,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7.58g/100g。
竹蚜中只含两种维生素,分别是VB10.46mg/100g、VB29.64mg/g;竹蚜中有9种矿质元素,种类丰富,含量高,含量最高的是钾元素,达到8859.9mg/kg,其次是磷,磷含量达到5451.2mg/kg,此外,锌,铁,钙的含量也较高,分别是铁87.47mg/kg,锌61.53mg/kg,锰25.99mg/kg,铜6.26mg/kg。
研究表明,居竹伪角蚜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开发的良好潜质。
标签:竹蚜;营养成分;药用价值竹蚜又名“竹佛子”、“竹虱”,属同翅目蚜科。
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重庆、台湾、上海、云南等地。
竹蚜在新竹抽枝展叶时聚集于嫩枝、嫩叶上吸食竹子的液汁,对幼竹的危害严重,还会导致竹子感染煤污病,影响竹子生长发育,被竹蚜侵害的竹子上有大量黑色霉污,影响竹林美感,降低园林观赏性。
然而,竹蚜本身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竹蚜主治中风,半身不遂,透筋络等,民间也有偏方用竹蚜治疗哮喘病,但是否有疗效未经考证。
有学者也曾发表过探究竹蚜药用价值的文章,他发现竹蚜的乙醇提取液有可以减少心脏活动频率、降低心脏收缩强度、降低血压、解痉和舒张气管、肠道平滑肌的作用[1~3]。
但并没有报道是什么成分具有药效,也没有对竹蚜的其它营养成分进行探究。
为了对竹蚜的营养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让竹蚜这一昆虫资源得到合理和广泛的利用,我们对竹蚜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与含量,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维生素,矿质元素进行测定分析。
大突肩瓢虫对居竹伪角蚜捕食行为的观察-福建尤溪网络森林医院
收稿日期:2014-12-25基金项目:福建省林业厅科技计划项目“绿竹主要害虫研究”部分内容作者简介:魏开炬(1968—),男,福建尤溪人,学士,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林木害虫研究与综合课教学工作,E-mail :wkjwkj2006@126.com 。
大突肩瓢虫对居竹伪角蚜捕食行为的观察魏开炬1,詹祖仁2,林滨1,张龙华2,张春兰2(1.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福建尤溪365100;2.尤溪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福建尤溪365100)摘要: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 对居竹伪角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 和绿竹链蚧Bambu-saspis notabile 、密竹链蚧B.miliaris 等绿竹主要害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了解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行为是有效选择天敌用于生物防治成败的关键,为此,观察研究了大突肩瓢虫捕食居竹伪角蚜的行为以及各种行为时间分配。
结果表明:大突肩瓢虫捕食行为分为搜寻、取食、清洁、静息、整翅、排泄6个过程,以积极搜索式为主,偶见坐等捕食。
幼虫无展翅和清洁行为,且排泄和静息行为较少发生。
在饥饿状态下,成虫整个捕食过程各行为所占的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取食时间、搜寻时间、静息时间、清洁时间,取食时间占观察总时长的47.02%;各龄幼虫的取食时间显著长于搜寻时间,虫龄越大,取食时间越长;嚼食时间随虫龄的增大而缩短,成虫的嚼食时间显著短于幼虫。
关键词:大突肩瓢虫;居竹伪角蚜;捕食行为;时间分配中图分类号:S763.30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886(2015)04-0026-04Observation on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Synonycha grandis on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WEI Kaiju ,et al.(Youxi No.1Middle School ,Youxi 365100,China )Abstract :Synonycha grandis has strong predatory capacity on main pests in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forest such as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Bambusaspis notabile and B.miliaris .To understand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the predators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biological control by natural enemies.The study of S.grandis behavior and behavior time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S.grandis was characteristic with 6events ,i.e.hunting ,feeding ,cleaning ,resting ,wing neatening and excreting.The main predatory tactics were positive seeking and sporadically waiting for the target pest.The larva had not the behavior of spreading wings and cleaning ,and a little excreting and resting hap-pened.The time occupied by each behavior of the starved adult in the predatory process from long to short was feeding time ,seeking time ,resting time and cleaning time.The feeding time accounted for 47.02%of the total observation time.The feeding time of the larvae was obviously longer than their seeking time ,and the feeding time prolong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e while the chewing time shor-te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e.The chewing time of the adult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larva.Key words :Synonycha grandis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predatory behavior ;time distribution 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行为是决定其捕食效果的主要因子之一,可直接影响它的控制效应。
园林植物常见蚜虫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常见蚜虫及防治措施作者:王柱波,陈玉锋,张振中来源:《现代园艺·上半月综合版》 2014年第2期王柱波,陈玉锋,张振中(河南省濮阳市德胜公园管理所459000)摘要:蚜虫是园林植物常见虫害,它们刺吸嫩芽、新叶和花蕾,使树木不能正常展叶开花,易诱发煤污病,还是多种病毒病传播的媒介昆虫。
通过对常见园林植物蚜虫种类进行调查,并结合工作实际对防治措施进行简述。
关键词:蚜虫;危害;防治措施1蚜虫危害特点各类蚜虫一般3月中下旬大量孵化,往往呈集群式暴发,刺吸嫩芽、新叶和花蕾,导致新叶、新梢、花蕾扭曲、萎蔫或产生虫瘿,使树木不能正常展叶开花。
大量发生时还会诱发煤污病,造成树势衰退。
同时蚜虫在各种寄生植物上来回迁移刺吸为害,是一些草花病毒病传染的媒介昆虫,如棉蚜、桃蚜等,是香石竹坏死病、仙客来病毒病、美人蕉花叶病等病毒病的主要传播昆虫。
2常见园林植物蚜虫2.1秋四脉绵蚜(TetraneuraakinireSasakj)秋四脉绵蚜又名榆四脉绵蚜、谷榆蚜、高粱根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
分布在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
寄主以榆科植物如琅琊榆、醉翁榆、大叶榉、榆树、刺榆、白榆等和禾本科植物为常见。
无翅孤雌蚜体长2.0~2.5mm,椭圆形,体杏黄色、灰绿色或紫色,体被呈放射状的蜡质绵毛,触角4节,短。
喙短且粗,呈矛状,超过前足基节。
腹管退化。
尾片半圆形,有5~7根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2.5~3.0mm。
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至灰褐色,触角4节,前翅中脉不分叉,共4条,后翅中脉1条,没有腹管。
卵长椭圆形,长1mm,初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一端具1微小突起。
每年发生约10多代。
以卵越冬,翌年4月初孵化刺吸植物嫩叶成虫瘿。
5~6月从虫瘿中飞出迁移到第二寄主上为害。
9~10月后,侨蚜回迁至榆树上,并在老树干上产卵越冬。
2.2杭州新胸蚜(NeothoracaphishangzhouenisiZhang)杭州新胸蚜又名蚊母瘿蚜、蚊母瘿瘤蚜,属同翅目,蚜科。
高一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6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600只B.900只C.1200只D.1800只【答案】C【解析】根据S型曲线可知,种群增长率最大值对应的是K/2,因此,该种群的K值是1200,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S型曲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2.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B.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答案】A【解析】种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动,故A错误;种群数量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故B正确;研究城市人口的数量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不能忽视的因素,故C正确;年龄组成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答案】D【解析】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五条,A项正确;在该食物网的五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B项正确;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的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即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项正确;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D项错误。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一中曲周一中联考2015_2016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一中、曲周一中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空1.5分,共60分)1.(1.5分)(2007•上海)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2.(1.5分)(2015•上海模拟)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液B.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C.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3.(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液体①中含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C.长期营养不良会使②中液体减少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4.(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①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②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③Na+和Cl﹣属于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④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相应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⑤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A.①⑤ 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5.(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有重要作用.当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大量阴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GABA发挥作用后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氨基丁酸在突触前膜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以防止被胞内酶分解B.氨基丁酸作用的机理是使突触后神经元静息电位增大C.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氨基丁酸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内液中6.(1.5分)(2012•温州一模)如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1个突触B.如果B受刺激后C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D.若ab=bd,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7.(1.5分)(2012•上海)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8.(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如图中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体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①比④处血糖浓度高B.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C.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 可代表乳酸D.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 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9.(1.5分)(2005•江苏)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10.(1.5分)(2013•未央区校级模拟)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11.(1.5分)(2014秋•崇川区校级期末)如果给一正常家兔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则该家兔()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D.新陈代谢减弱12.(1.5分)(2013春•涵江区期末)切除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会吸引许多蚂蚁,这是因为()A.肌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B.非糖的物质转化,使尿糖升高C.胰岛素缺乏,使狗出现糖尿D.蛋白质分解,使尿糖升高13.(1.5分)(2013•怀化一模)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生理过程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肠道中的物质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血管内B.胰岛素能促进5、7、8过程,肾上腺素不能促进6过程C.血液中物质A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合成糖原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会使血液pH明显降低14.(1.5分)(2015春•温州校级期末)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激素分泌的多少是受机体调节的.下列关于激素分泌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垂体能分泌促激素,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B.垂体是在大脑的直接影响下分泌促激素的C.下丘脑能直接控制各种内分泌腺,所以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D.通过反馈作用使血液中的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15.(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图为人体血糖来源和去路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①>④的情况下,人会出现糖尿病B.②和⑥途径中的糖原为同一种C.胰高血糖素可通过增加途径②③升高血糖D.④中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为协助扩散16.(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正常人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下丘脑感受这种刺激后()A.在下丘脑产生渴觉,以调节对水的摄入B.调节垂体对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增加C.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肾上腺激素增加17.(1.5分)(2005•上海)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18.(1.5分)(2015•周口模拟)如图1表示胰岛素浓度与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甲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曲线乙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B.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导致曲线甲上升C.若E为调节中枢,a为血糖浓度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胰髙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若E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和产生渴觉19.(1.5分)(2013秋•平和县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B.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20.(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B.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D.此调节过程只有激素调节21.(1.5分)(2012•嘉定区一模)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抖来增加产热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的分泌增多有关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的产热速率大于20℃时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则小于20℃时散热速率22.(1.5分)(2013秋•鲤城区期末)关于免疫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实例中最科学的是()A.给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B.注射乙肝疫苗是为了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C.使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D.服用抗过敏药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23.(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和接种牛痘预防天花B.胃液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和服用小儿麻痹糖丸C.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然后呈递给T细胞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24.(1.5分)(2011•大连模拟)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对⑤有破坏作用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25.(1.5分)(2006•浙江)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A.26.(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某种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发挥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C.病毒侵入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27.(1.5分)(2010•江苏模拟)以下关于蛋白质及其对应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B.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前膜,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生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28.(1.5分)(2013•渝中区模拟)抗原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先天性免疫反应,同时释放出某种信号.机体内的树突细胞(具有树状分支和吞噬功能的细胞)获取信号后会引发T 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树突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与糖蛋白密切相关B.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与溶酶体密切相关C.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后,会立即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树突细胞释放更多递质,加强免疫细胞的联系29.(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在方形暗箱内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从窗口射入,把装置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如图所示),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1周.假设1:暗箱可以转动而盆栽幼苗固定不动,假设2:暗箱和盆栽幼苗同步转动,1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依次为()A.丙、乙B.丙、甲C.乙、丙D.丁、甲30.(1.5分)(2013•广东)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31.(1.5分)(2013秋•淄川区期末)以下对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说法中,正确地是()A.某农民种的小麦在杨花期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该农民给小麦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他认为这样能避免小麦减产B.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蝌蚪会停止生长,因而不能形成青蛙成体;幼年人会患呆小症;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D.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对于维持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对机体是不利的,机体能通过反馈调节来缓解这种作用32.(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具有两重性B.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D.脱落酸能够解除种子的休眠33.(1.5分)(2013秋•红岗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植物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C.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又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D.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4.(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B.样方法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数量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35.(1.5分)(2014秋•重庆期末)棉蚜体形微小,繁殖快,以棉叶组织的汁液为食.某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调查日期 6.10 6.15 6.20 6.25 6.30 7.5 7.棉蚜数量(只/株)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棉蚜种群的数量B.7月15日的前5天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后5天C.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D.该棉蚜种群的数量在7月20日达到较大,是消灭棉蚜的最佳时间36.(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重要害鼠,对农作物危害严重.某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事实上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 32 14 18重捕36 4 18 18由此得出的推测正确的是()A.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B.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黄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D.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且不考虑重捕更难的因素,则洞口数与黄鼠数的比例关系为2.5:137.(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如图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正确的是()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第20年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不变38.(1.5分)(2015春•济南校级期末)如图表示在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天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00只,则()A.第10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该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为20000只C.该酵母菌种群在0﹣20天内呈S型增长D.0﹣20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39.(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樟树、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B.水稻田中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群落C.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D.洞庭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0.(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置灯光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趋湿、避高温的特点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14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为探索影响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相关因素,某生物小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每隔三天,将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的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并不断检测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1)图中曲线a表示激素,曲线b表示激素.(2)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甲状腺合成激素的量与其体积成关系.【实验二】每隔三天,向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乙体内注射一次等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同时检测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重复多次.结果发现两种激素含量总是先上升后下降,请分析产生这种生理变化的原因:当乙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升高时,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就会(增多、减少),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使其含量上升.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增强、抑制)垂体和的合成和分泌活动,从而使相应的激素含量下降,这种调节方式称为.42.(10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图中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填细胞名称).(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填字母)(3)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病.(4)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43.(16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下丘脑是调节内脏器官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地.图A 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图B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A图表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此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这将导致图A中面产生正电位.(2)在寒冷状态下,机体通过B图中方式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又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有关激素分泌量减少,这种调节作用叫做调节.(3)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也能通过B图中的丙方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其具体的反射弧.(4)当人体大量失水后,在相关神经系统的作用下,血液中的激素的含量有所(下降、上升)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一中、曲周一中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空1.5分,共60分)1.(1.5分)(2007•上海)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突触的结构.【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A正确;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并非细胞外液,C错误;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具体组成,正确区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外分泌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5分)(2015•上海模拟)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液B.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C.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A正确;B、激素、尿素、葡萄糖、CO2都为内环境的成分,可位于甲、乙、丙中,B正确;C、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血浆中,C正确;D、红细胞中的O2浓度比血浆高,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和丁所代表的液体的名称;其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个成分的关系,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3.(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液体①中含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C.长期营养不良会使②中液体减少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3)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4)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是: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④(淋巴)组成,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C、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流向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②组织液增多,C错误;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中和作用,使pH基本稳定,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理解组织水肿的原因:血浆的渗透压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4.(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①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②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③Na+和Cl﹣属于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④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相应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⑤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A.①⑤ 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水平衡调节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①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①错误;②淋巴细胞主要位于血浆和淋巴中,②正确;③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维持的,③正确;④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④正确;⑤由于人体内存在酸碱缓冲物质,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⑤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水平衡调节过程,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1.5分)(2015秋•魏县校级期中)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有重要作用.当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大量阴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GABA发挥作用后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氨基丁酸在突触前膜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以防止被胞内酶分解B.氨基丁酸作用的机理是使突触后神经元静息电位增大C.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氨基丁酸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内液中【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当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大量阴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从而抑制细胞的兴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从题干看不出氨基丁酸的合成场所,A错误;B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当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大量阴离子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D、氨基丁酸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B.。
贵州省八个种群角倍蚜ISSR遗传多样性
贵州省八个种群角倍蚜ISSR遗传多样性王定江;杨汉远;钟扬;任竹梅【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8(27)10【摘要】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贵州省8个种群共139个角倍蚜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筛选的12条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3条,没有种群特异带出现,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11条,Popgene软件分析显示,总群体多态性条带比率为100%,尽管不是特意选择变异高的引物。
种群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介于0.899~0.955,遗传距离介于0.046~0.106,说明角倍蚜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不大。
聚类分析显示,8个种群共形成2个大的聚类簇,各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但遗传多样性与3月温度和3月降水量呈负相关。
【总页数】5页(P1729-1733)【关键词】角倍蚜;资源昆虫;ISSR;遗传多样性;环境因子【作者】王定江;杨汉远;钟扬;任竹梅【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凯里556000;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相关文献】1.角倍蚜mtDNA基因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J], 任鸿雁;任竹梅;2.角倍蚜与其唯一夏寄主植物盐肤木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J], 李继变;任竹梅;马恩波3.资源昆虫角倍蚜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的AFLP分析 [J], 吕姝媛;段立柱;马恩波;任竹梅4.基于ISSR标记的南方红豆杉野生种群和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J], 李乃伟;贺善安;束晓春;汪庆;夏冰;彭峰5.倍蚜种间亲缘关系及角倍蚜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 [J], 杨子祥;陈晓鸣;冯颖;张燕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e tg to fYe r Ro d Po u a i n D y a i s o e d r gm a b m b sc l nv si a i n o a - un p l to n m c fPs u o e a u io a a d Is Re ul tng Fa t r n t g a i c o s
l 2月 中 旬 至 翌 年 2月 底 以成 虫 藏 于箨 叶或 竹 丛 周 围 的 杂 草 中 越 冬 。 降 雨 对 蚜 虫 种 群 密 度 有 一 定 影 响 , 续 数 天 的 连
强 降 雨 能 基 本 清 除 竹 丛 8 3 % ~2 % 的受 害 株 上 的蚜 虫 。 .3 0
关 键 词 : 居 竹伪 角 蚜 ; 群 密 度 ; 敌 ;降雨 量 种 天
第 4 卷 第 1 8 期
2012年 1 月
林
业
科
学 Vo . 8. .1 1 Nhomakorabea No
SCI ENTI A
SL I VAE
S NI I CAE
J n 20 12 a .,
居 竹 伪 角蚜 种 群 的年 动态 变 化 及 调 节 因子 木
邓 顺 彭 观 地 舒 金 平 王 浩 杰
高 峰 期 在 20 0 8年 的 3 —5月 , 星 瓢 虫 发 生 高 峰 期 为 2 0 赤 0 8年 的 8 9月 , 灰 蝶 在 全 年 中存 在 2个 高 峰 期 , 别 为 — 蚜 分 20 0 8年 的 7 8月 和 2 0 — 0 8年 1 月 一 2 0 1 o 9年 2月 。蚜 灰 蝶 可 全 年 在 竹 杆 上 取 食 竹蚜 , 星 瓢 虫 和食 蚜 蝇 从 2 0 赤 0 8年
查 , 果 发 现 : 蚜 5月 中下 旬 始 发 生 于 2 0 结 竹 0 8年 新 笋 基 部 , 着 若 蚜 的迁 移 扩 散 至 整 个 竹 丛 , 种 群 密 度 在 2 0 随 其 0 8年
的 8 9月 达 到 最 高 峰 , 后 下 降 ,0 9年 3月 初 种 群 密 度 开 始 上 升 , 至 新 竹 第 1年 生 长 发 育 结 束 。 l~ — 随 20 直 4龄 若 蚜 全 年 同 时 发 生 , 群 中 2个 龄 期 段 密 度 的 比例 ( 4龄 : 2龄 ) 2 0 种 3~ 1~ 从 0 8年 的 1 O月 初 至 2 0 0 9年 3月 中 旬 的平 均 值 为 0 9 2 而其 余 月 份 的 平 均 值 在 0 5左 右 。竹 蚜 3种 主 要 天 敌 的 发 生 时 间具 有 一 定 的规 律 性 , 中 食 蚜 蝇 发 生 .1 , . 其
D n h n P n u n i S uJn ig Wa gHaj e gS u e gG a d h ipn n oi e
( . e ac nt u u t pc l oe r ,C ie cd m oe r F y n 4 0 . oet e n edig 1 R s r Is tt o S b o i rs y hn s A a e y o F r t e h i ef r aF t e f sy u a g 3 0 ;2 F r e a dS e l 1 1 sS d n Saino a z o G nh u3 1 0 ) tt G n h u o f azo 40 0 Ab t a t sr c : Ps u o e ma b mb sc l i a e t o Ba e d rg a u i o a s p s f mb s mu t lx. I t i s u y, p p l to d n mi s o ua lp e i n h s td o u ain y a c f
(.中 国林 业 科 学 研 究 院亚 热 带 林 业 研 究 所 1 富 阳 3 10 ; .江西 省 赣 州 市 林 木 种 苗 站 14 0 2 赣 州 3 10 ) 4 00
摘 要 : 以孝 顺 竹第 1 生受 害新 竹 为 观 察 对 象 , 居 竹伪 角蚜 的 种 群 动 态 及 主 要 天 敌 、 候 等 生态 因子 进 行 调 年 对 气
P. b mb sc l r n e t a e n o e y a — l a u i o a we e i v si t d i n — e r o d B. mu t e o p e t c l g c l a t r u h a a u a n mi s a d g li x c u l d wi e o o ia co s s c s n t r le e e n pl h f we t e .Th p i s we e o s r e o frty i f s h o t m f b mb o s o t n l t a n 2 0 ah r e a h d r b e v d t isl n e tt e b to o a o h o s i a e M y i 0 8,a d t e ip re n h n d s e s i t h o e b mb o c u t r u c l . P p l t n d n i f t p i s wa i h s u i g t e p ro r m g s o n o t e wh l a o l se s q i k y o u a i e st o he a h d s h g e t d rn h e i d fo Au u t t o y S p e e n 2 08,t e e ln d,a d i d d n trs n i t e e ry M a c n 2 0 e t mb r i 0 h n d ci e n t i o ie u tl h a l r h i 0 9.Th 一4 i sa y h e c u d b e1 n t rn mp a o l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