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31.古书的注解
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一.简明注释
简明注释是一种简短的古书注释,它包括有关古书的简要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古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例如,古代著作《左传》中记载“宋公宗恩石慧”时,可以做如下简明注释:“宋公宗恩
石慧:宋公宗孝武帝赐给臣民“恩石慧”,即让石担任慧(大夫)职务,以此来鼓励臣民孝顺父母。
”
二.阐释注释
阐释注释是一种较为详尽的古书注释,它旨在深入分析古书内文,以便熟悉书中的内容、掌握文字的意义。
例如,《史记》中记载“古
有李建成”时,可以补充如下阐释注释:“古有李建成者,清代历史
学家耿湋于《古今诗话》中记载有当时的李建成,他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曾任宰相;他的主张,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的发展。
”
三.语言注释
语言注释是一种关注古书词句的古书注释,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古书语言的内涵,包括当年书面语的特殊用语、俗语和文言拟声的表达形式等等。
例如,《左传》中记载“祖公受恩”时,可以补充如下
语言注释:“祖公受恩:‘受恩’是古代文言中表达‘受到恩惠’的拟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受宠’。
- 1 -。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 直音法:用同音字給漢字注音,如:郯,音談。(《經典釋 文·左傳僖公四年注》)殪,音翳。(《文選·上林賦》李 善注)
• 紐四聲法:用聲韻相同的字來注音,並加注聲調,如:佒, 鴦去聲。(梅膺祚《字彙》)塕,翁上(新《辭海》)
• 诂、训、传都是注解的名称,故可连用,如《毛诗 诂训传》。所以孔颖达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 名也。”
4
• 注,是注释的意思,它取义于灌注。古书的文义不易懂, 必须注释才能明白,就好像水路不通,必须灌注然后畅达。 孔颖达说:“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 这是就注的效用而言,这是从另一角度解释“注”的含义。 总之,注就是注解谓疏通文意,指对于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完整解 释。
• 古书注释类型中的“章句”类主要是疏通文意的。
• 当然也有在解释句子时同时解词的。
• 如:
• 《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箋云:
“匍匐,言盡力也。凡於民有凶禍之事,鄰里尚盡力往救 之,況我於君子家之事,難易乎固當黽勉。以疏喻親也。”
古书的注释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 第二节 古注的内容 第三节 古注的术语 第四节 古文今译
1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
• 古书的注释包括词句篇章等众多方面,各 种注释书的内容又自有侧重,因而有不同 的体式和名目。大致分来,有传注、章句、 义疏、集解、音义、补注等几大类。
2
(一)传注类
• 传注类注释书包括诂、训、传、注等。它们的共 同特点是都将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作为自 己工作的主要内容。
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
古书的注释1(简单)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五)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邢昺《孝经疏》、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 集注》 3、注释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三、古对象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 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二)古注的兴起——汉代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经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注》,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4、注释体式:章句、传注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 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 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二、古注的价值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的意义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 如《礼记· 曲礼》:烛不见跋。 郑玄注:“跋,本也。烛尽则去之。” 孔颖达疏:“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 为烛也。火炬照夜易尽,尽则藏所然残本。所以尔者, 若积聚残本,客见之,则知夜深,虑主人厌倦,或欲 辞退也,故不见残本,恒如然未尽也。”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 经: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 史: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 《汉书补注》 • 子: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 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二、训诂的概念•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
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
•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
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
故、诂是古今字。
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
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陈澧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
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4第四节古书注解汇总
①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汝南先贤传曰:陈蕃,字仲举,汝南 平舆人。有室荒凉不扫除。曰:大丈夫为国家扫天下。值桓汉之末,阉竖用事,外戚豪横。及拜太傅 ,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反为其害。为豫章太守,海内先贤传曰:蕃为尚书,以忠正忤贵戚,不得 在台迁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人。谢承后汉书曰: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清 妙高跱,超世绝俗。前后为诸公所辟,虽不就,及其死,万里赴弔。常预灸鸡一隻,以绵渍酒中,暴 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绵,斗米饭,白茅为籍,以鸡置前,酌酒毕,留谒即去,不见丧 主。
没有提到的,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消失某人时用全名,以后只用他的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1.释词、 2.串讲、 3.通释、 4.评说。
1.释词
汉代经师的传注都是把训释词义放在注释的首位, 分“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 。
形训,从字形着手解释词义。 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郑玄笺:“中和谓忠信也。”孔颖达疏 :“于文,人言为信,谓言不虚也。”
声训是从声音关系〔音同或音近〕解释词义。如《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 不正?’”孔子对“政”字的解释便使用了声训的方法。
义训是直接陈述词义。这是最普遍、用得最多的释词方法。 如:“增,益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 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等。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 ,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 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局部。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 ;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 正文之后,假设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假设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 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内容很 丰富。
第六章__古书的注解
侯 云 龙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1· 01· 05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3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5
传注体-传
传 注 体 -
传
1.传:zhuà n,传述。以
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
《春秋左氏传》
春秋 · 左丘明
故称传。
韩非,战国末期韩 国的诸公子,荀子的学 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被杀于秦。
《韩非子》注疏 清·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今人陈奇猷(yóu)
《韩非子集释》
《韩非子》现存55
篇。
今人梁启雄
《韩非子浅解》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齐人辕固所传--齐诗
西汉传诗的
鲁人申培所传--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韩诗 鲁人毛亨所传--毛诗
今人杨树达
《汉书窥管》
今人陈直
《汉书新证》
返回本章目录
附:《后汉书》与注疏
《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398-445)著,今 本 120 卷(范晔完成其中 的纪10卷,列传80卷;志 30卷是后人从西晋司马彪
《后汉书》注疏 清· 惠栋
《后汉书补注》
清· 王先谦
《后汉书集解》
《续汉书》中抽出补入的),
《老子》注疏 三国· 魏· 王弼
《老子注》
春秋时楚国人老聃(dān)
所作。81章,约 5000 字,
汉河上公
(后人假托)
《老子章句》
多为韵文。
《老子》分为上下篇,
上篇为《道经》,下篇为
《德经》,因而又称《老
今人马叙伦
古代汉语教案 古书的注释
古代汉语教案古书的注释古书的解释我们阅读古书,通常要参看注解,古书的注解有现代人用白话作的注,有古人用文言作的注。
相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少得多,而且,有一些古书(例如先秦著作),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了,现代人要给它们作注,也离不开汉代和唐人作的旧注。
所以,要阅读古书,必需参考古书的旧注。
这一讲“古书的注解”,主要讲怎样看古书的旧注。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进展变化,后来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不懂了,于是就要由有特地讨论的人来作注。
这种情形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了,孟子发表谈论时,经常引用《诗经》上的语,有时怕人不懂,就作一些解释。
但这还不是系统地给古书作注。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头的。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儒就著作也成为经典著作。
因为语言进展,再因为汉儒书大多是口授传抄,错误无数,汉代人已经不能彻低看懂,於是有人特地为它作注解。
例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录的解说,即,鲁的申培公、齐的辕周生、燕的韩婴,分离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传,称为《毛传》。
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是汉代闻名学者(马融是郑玄的教师),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
高诱:曾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
王逸曾给《楚辞》作注。
除此之外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一致有人作了注解,汉代的注解比较注意语言文字的解释,而且由于他们离先秦时代较近,所以汉朝人的注解有较多参考价值。
固然,汉朝人的注解也不是一致正确的,有不少地方,后代学者作了补充和更正。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子注》,三国时书昭的《国语注》,刘宋、裴的《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富强兴旺的时期,唐代的学者在古籍收拾,注解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唐代人用一种新的注解办法,不仅解释改,而且经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普通叫“疏”,也叫“正义”;唐代比较闻名的解释家有孔颖达,注《王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是为后世称道的,一些“子书”也有人为之作注,杨倞的《苟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等,张兼节《史记正义》。
古书的注释和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ppt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 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 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 也。女者,未嫁之称。”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得知“窈窕”本来的含 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 亮这一义项。
《礼记· 乐记》:“《诗》云:‘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 南为阳。”
17
(2)注释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 微言大义
10
古注并非都正确,其中也存在着错误,所以, 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 例如: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牾”的通假字,本 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 是不合情理的。
11
《左传· 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 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 ‚美‛与‚艳‛的意思重复。实‚艳‛的 含义是高大魁梧。 《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 大也。‛ 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 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 不是妖艳的意思。
12
3、旧注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形音义、典故、典章制度、时代习俗、人物 背景、章旨等。
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 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 周南· 汝坟》)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 之此类众矣。”
(十八)古书注解
《礼记· 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 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 九歌· 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 读若埋。”
9.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传抄刊刻古书时误 加的字。 《论语·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 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脱文”也叫“脱字”、“夺字”,也简称“脱”。指传抄 刊刻古书时漏掉的字。 《论语· 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 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 仲尼世家》 及《汉书· 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 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 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书经· 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8.读若、读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 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 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 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 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 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 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求职应注意的礼仪
求职时最礼貌的修饰是淡妆
面试时最关键的神情是郑重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最优雅的礼仪修养是体现自然
以一种修养面对两种结果
必须首先学会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拒绝 仍然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被拒绝是面试后的两种结 果之一。 被拒绝是招聘单位对我们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我 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什么地方与用人要求不一致,而 不仅仅是面试中的表现。 不要欺骗自己,说“我本来就不想去”等等。 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再做努力。 必须学会欣然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接纳 以具体的形式感谢招聘单位的接纳,如邮件、短信 考虑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更适应工作需要 把走进工作岗位当作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第一步,认 真思考如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头。
古书的注解
齐鲁韩三家从西晋到宋先后失 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 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 “毛诗”流传下来,现存《诗 经》是毛氏所传的本子,故又 称《毛诗》。郑玄作笺、孔颖 达作疏,就成了《毛诗正义》。
孔安国:西汉鲁人,孔子十一代孙。 西汉经学家。据传,汉鲁恭王扩建 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 《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 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 即《尚书传》。司马迁研究《尧 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 请教。
贾公彦:唐人。官至太常博士。著 《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均流 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士勋:唐人,著《春秋谷梁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此外,张守节著《史记正义》, 司马贞著《史记索隐》,唐代 李善《文选注》,给梁萧统编 撰的《文选》作注,影响较大。
儒学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流派 众多。各派之间纷争异常,甚至有水 火不容之势。因此,五经越解越不明, 越讲越糊涂。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 行方便,从其所好。这样就给后生学 习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的 乱世,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 后,特别是实行科举取才以后,没有 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标准,势必给教育 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 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 严厉的思想禁制,大兴文字狱,因 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里以 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 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清代训诂学,名家辈出(有师徒关 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 有父子关系的,如王念孙与王引之; 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 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著述繁 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 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 学风。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赵振铎《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
资料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
一、【3】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之给古书作注。然而给古书作注的工作,幷非今人才有。如果真是如此,则今人亦未必能作出注释,所以它还有前人给古书作的注。即今注和古注。
【12】三、古注源流及四部名家注: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皆为解释之作。也是为某一事件的注释。
总之,为古书作注,非刻意为之,是有不得已也。
【10】那么,古注有何作用呢?大致有两点:
一是古注去古未远,注释者与作者的语言距离相对要小。所以,在古注与今注矛盾不知孰是时,宁信古注。既如一部《诗经》,从古到今注家上千种,详夏传才《诗经的语言艺术》一书。今注今译几十种,何为优?我以为宁可相信毛传、郑笺、《诗集传》、(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解》,因为他们的可靠性要大一些。
如:1、古语:(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说明古书的注释中传和疏的异同
古书的注释一直是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古书的注释是对古籍内容的解释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籍内涵。
在古代学者注释古书时,常常会使用到传和疏这两种方式。
传和疏在注释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本文将对传和疏在古书注释中的异同进行介绍。
一、传的特点和用途1. 传是对古书内容的全文解释和注释,它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和背景。
传的内容会就古籍的文字、人物、史事、典故等进行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对古籍的理解和领会。
2. 传常常会附有注解、考证等内容,以增加古书注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传注通常由资深学者或专家进行编写,其注解内容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 传注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古籍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引导读者深入研究古书内容。
二、疏的特点和用途1. 疏是对古书内容的重点解释和注释,它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快速把握古书的要义和主题。
疏的内容会对古籍的重点部分进行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古籍的核心内容。
2. 疏注注重对古书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以清晰的逻辑结构阐述古书的主题和思想。
疏注内容简明扼要,让读者在较短的篇幅内对古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疏注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学者或专家编写,其注释内容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普适性,适合不同层次读者阅读。
三、传和疏的异同1. 相同之处传和疏在注释古书时都着重解释古籍的内容和内涵,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
两者都是对古书内容的解释和阐释。
2. 不同之处传注注重全面、详尽地解释古书内容,注重考证和权威性;疏注注重重点、精要地解释古书内容,注重逻辑性和可读性。
传注偏向于学术性和深度的解释,适合专业研究者阅读;疏注偏向于普及性和广度的解释,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四、结论传和疏在古书注释中各有其特点和用途,两者可以相辅相成。
传注可以帮助专业研究者深入研究古书内容,疏注可以帮助一般读者快速理解古书内容。
在古书研究和阅读中,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注或疏注进行阅读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古籍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十三经注疏》2、掌握古书注释的常见术语:曰、为、谓之谓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一、古注的重要性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二、古注的发展概况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
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
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1、古注常见的注音方法(1)譬况: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也叫描写注音法。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言乃得之。
”(2)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经典释文》:”拾,音十“。
《康熙字典》:”壕,音豪“。
(3)反切: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如:练,郎甸切。
(二)释义1、释义的内容:(1)解释词义《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毛传:“贯,事也。
”《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人皆醢之。
”杜预注:“醢,肉酱也。
”(2)阐述句意,即解释句子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朱熹注:“言四面围攻,旷日持久,必有值天时之善者。
”(3)归纳和分析章节大意屈原《离骚》:“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王逸注:“屈原舒肆愤懑,极意陈词,或去或留,文采纷华,然后总括一言以明所趋。
”(4)点明章旨,即指明主题思想《诗经·魏风·硕鼠》毛传:“刺重敛也。
”《楚辞·九辨》王逸注:“九辨者,谓陈说道德,以变说君也。
”(三)释事,解释或指明成语典故、历史名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张守节《史记正义》:“昔隋侯行遇大蛇,中断,疑其灵,使人药之,蛇乃能去,因号其处为断蛇丘。
岁余,蛇衔明珠,径寸,绝白而有光,号隋珠。
”这里指明了“隋和之宝”的出处。
《庄子·则阳》:“则阳游于楚。
”王先谦《庄子集解》:“姓彭,名阳,字则阳,鲁人。
”这里补充说明则阳的姓名、籍贯等。
《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
” 王先谦《庄子集解》:“石户,地名。
”四古注的类型一、传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著作叫做“传”。
“传”就是阐明经义。
“毛传”就是毛亨给《诗经》作的解释。
孔安国给《尚书》作的注解叫“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的解释。
(二)笺东汉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近一步的解释,他的解释被称为“郑笺”。
“笺”的意思本来是指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别的一些古书的注解也被称为“笺证”、“笺注”之类的,这种“笺注”就和“注解”一样了。
(三)注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成为各种注释的通称。
(四)疏“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它既解释古书的原文,又解释古书的注。
《十三经注疏》中《诗经》就包含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疏;《周礼》包含汉代郑玄笺,唐贾公彦疏;《礼记》包含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五)正义“正义”原指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之义者。
古注中的正义大多指“疏”,所以“疏”也叫“正义”。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所作的疏。
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也等于疏。
但并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有的正义只相当于“注”,如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只是注而不是疏。
(六)章句“章句”的意思是”离章析句,委屈支派“,即除了解释字词句之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如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等就属于这种形式。
《孟子章句》在每一段之后有”章旨”,就是概括一段的大意。
但这种解释方法并不限于以“章句”为名的注释才用,象“毛传”虽不以“章句”为名,但在注解时也经常串讲文章大意。
(七)集解“集解”就是选取诸家注解中的可取之处加以集中,有时也加进自己的观点。
何宴的《论语集注》就属于这种类型,集注重的“孔曰”、“骂曰”、“保曰”等就分别是孔安国、马融、包咸的注,不注明某曰得就是何宴自己的注。
不过,杜预的《春秋左氏转季节》是”聚精专为之作解”的意思(春秋经和左氏转原来是两本书,杜预八它们聚集到一起并作注解),这与《论语集解》的意思不一样。
五古注的体例古注一般都采用在正文中间加双行小注的方式。
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读起来就比较简单,如果既有注,又有疏等,就得弄懂它的体例和层次了。
具体体例可以参照课本P613的例子。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六、古注常见术语1、曰、为、为之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强调被释词的特点,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可译作“叫”、“叫做”等“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毛传:“兽三岁曰特。
”“胡取禾三百囷兮。
”毛传:“圆者为囷。
”2、谓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
译为“指的是”。
“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的性质或状态。
译为“……的样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众踥蹀而日进兮。
”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4、犹注释词和被注释词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译为“等于说”。
“置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犹涯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
”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和漏掉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