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融合

合集下载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

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一、“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高校要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让他们用智慧和能力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民,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强调知识丰富,让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

人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把握世界的丰富性。

因此,要不断提升知识传授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用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等多种方式把握世界,不断提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要强调能力全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做两脚书橱,而是要激活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思想智慧、外化为行动能力,具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多年来,东北大学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大力实施“育心铸才”工程,努力让人才培养落地生根。

“育心”着眼于“成人”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根基,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铸才”着眼于“成才”教育,旨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方式改革,创建多元、普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环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环节,以价值观塑造为根本环节,节节贯通、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链条。

二、“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高校要成为育人的沃土,为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高校要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方面,要聚焦学生,科学把握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摒弃“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实现“千姿百态”的教育效果。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概述“三全育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回应,又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倡导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

这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要求各类课程、活动、服务均蕴含育人功能,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全过程育人:主张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周期,关注其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显性教育阶段实施育人,还要在新生引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隐性教育环节下功夫,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得到有机融入和深度融合。

全员育人:倡导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校友、企业导师等也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

具体举措可能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路径和评价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确保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课堂指导天水师范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自创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依托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基地”项目,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和甘肃省首家融媒体研究中心——天水市融媒体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努力培养和造就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逐步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特色之路。

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

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加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戏剧影视伦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课程,深挖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学院在教学活动融入了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多种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影视公司、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

提升教师技能,扩展学术视野。

学院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相关大学和企业进修学习,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倡导青年教师参与全国各大艺术节、博览会、大展赛等活动,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深化校企共建,打造合作联盟。

近年来,学院大力引进企业资金、项目、技术标准和人才资源,由校企合作共建集项目开发、项目孵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师资培养、学生就业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与科技研发平台。

对接产业打造特色学科对接产业,打造影视媒体学科群。

根据影视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岗位需求,学院充分运用“甘肃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甘肃省特色专业”“甘肃省影视数字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甘肃省一流课程”等平台优势,构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岗位对接”为培养目标的影视媒体学科群。

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五育并举,构建“成人成才一体化”育人模式

五育并举,构建“成人成才一体化”育人模式

职成教苑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教育,已经迎来高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育人更加注重终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智能性,人工智能时代已来;注重融合性,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迫在眉睫。

一、五育融合与“双立双成”的时代内涵(一)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五育,即德、智、体、美、劳五个教育层面。

立德,以定方向;强智,以长才干;健体,以强身躯;育美,以塑心灵;劳动,以助梦想,五者缺一不可。

“融”的本义,指固体受热后,变软或者化为流体;“合”,即是一种协调一致、恰到好处的状态。

“融合”,既可以是物理意义层面的“熔”而融为一体,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认知、态度倾向等融为一体。

“融合”强调“一体性”。

教育学层面的“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育合为一体,五育自然地、全面地融入学生的课堂内外。

(二)立德立志,成人成才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立志成才是学生的理想追求。

成人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培育学生立德修身、育智增才、健体强身、体验生活之美、感受劳动之乐,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才教育,强调以“智”为重点,更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成为专业型人才。

“智”是五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五者不可割裂;“成才”也是“成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不能断裂。

二、当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局限性由于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功利主义、片面人才观等问题,常导致“五育”被割裂,而出现“智育”独大现象,发生成人、成才断裂的教育危机。

(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综合素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人才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人才具有过高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导致学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方法技巧、科技素养,而忽略非专业知识、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课,轻视人文素质课;在五育方面,重视智育任务,轻视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学、美育体验、劳动力行;在评价体系中,过多地以专业课成绩衡量学生,学生发展“偏科、偏智”。

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

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

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1. 案例名称: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2. 案例描述: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是一种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该案例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 案例目的:通过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的实施,达到以下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流程,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和运营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4. 案例应用: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可以应用于以下领域:* 创新创业教育领域;* 电子商务领域;* 科技创新领域;* 文化创意领域等。

5. 案例实施: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的实施包括以下步骤:* 项目选取: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难度等因素;* 理论学习:学习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项目的实际操作和运营,包括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客户服务等方面;* 总结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学生的表现、项目的成果和质量等方面。

6. 案例效果:通过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帮助学生掌握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流程,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和运营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动力;*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7. 案例推广:为了推广专创融合育人教学案例的应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学校内部推广该案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相关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推广该案例的应用和实践经验;* 在社会上宣传该案例的成果和经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摘要:随着当前中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其思政教育工作也倍受各级领导关注,但中职的思政教育工作过分依靠政教处和思政课程教育,已不能适应中职生应用技术培养的新特点,需要将思政各个元素渗透到中职课程中,加强中职院校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导入“课程思政”概念,构建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体系,形成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着实提高思政教学和专业培养的合力,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坚韧意志、职业匠心等品质,从而达到培育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引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其中,在工作要求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调作用,厘清教学思政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总结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研究中职教师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委员同育人的实施途径,以期增强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一、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分析1.形成育人合力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可实现合力教育的目标,而形成教育合力也更需要“课程思政”的建设。

但目前,虽然思政教育理论课已经成为了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渠道,并有着很大的德育价值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问题,特别是思政教育理论课和各门专业课并不能真正的有机统一,没能真正做到协同教育,因此对学校的专业课思政教学并不能形成合力。

而“课程思政”可以达到中职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目标。

所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对思政理论课和其它专业课的教育合力目标,是中职学生的必然选择。

2.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任务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主要是指在思政教学之外,对该校所设置的各种课程发挥思想教育功效的教学体制改革活动,旨在从教学对象的学习经验与生活中扩大了思政教育渗透社会的时间占比和渠道范围,而形成了时刻有思政教育、随时有思政教育的学习情景,并以此增强了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功效。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教学效果评价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教学效果评价

2、完善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体系中,除了传统的知识点考核外,还增加了 对学生价值观、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评价,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3、课堂管理与监督:实行课堂点名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迟到、早退等现象。 同时,学校派专员定期巡视课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4、实践教学:该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听 讲座、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的实际意义。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二者的契合度。 例如,可以尝试开发一些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能够将不同专业知识起 来,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2、加强教学资源整合。学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 源,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 拟仿真实验等,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方面, 而对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尚不完善。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是有 必要的。学生普遍认为,这种融合可以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社会需 求和职业规划;教师则认为,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目前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 学内容与方法的契合度不够高,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等。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 融合教学效果评价
基本内容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其中,“三全育人”理 念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理念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旨在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综合提升。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 业课程的融合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评价二者融合后的教学效果,以期为进一 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生物化学》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生物化学》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生物化学》导言:育人,需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载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了注重知识传授和强化专业技能外,也注重价值引导。

在进行课程全方位教学设计时,教师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生化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

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通过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以“三农”情怀重塑育人目标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生物化学(下)课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分别重塑了已有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目标方面,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物化学发展趋势和生物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在生活中应用生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研中运用生化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能力,在应用层面为高端精准农业的进步和医药健康及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情感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具有农业大学本色的“三农”情怀,以及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01.在案例中体现“爱农知农为农”精神作为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我们在以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追踪科研新进展并融入到课程相关内容中,特别是生物化学理论及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案例和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融合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融合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融合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内容。

传统观念下的职业教育一味强化专业教育,而疏于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导致大学生责任感不强、功利化思想等问题。

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社会实践等三方面着眼,提出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融合的基本途径,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育人为本”的目标。

标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融合途径1 概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

职业教育要给社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应逐步构建现代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使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 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育人为本,面向人人,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即注重人文素养、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发展。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培育其民族精神。

此外,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情感智慧得到升华。

如果缺乏人文素养教育就会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关注社会,责任感不强,功利思想严重,难以融入社会。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来说意义重大。

3 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融合的必要性人文素养亦称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对应,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人文素养是在广泛涉猎人文知识基础上,使社会的文化积淀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内化与体现。

《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研究

《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研究

《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研究摘要: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课程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

本文则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具体探讨该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相关策略,并给出推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育人前言:《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财经类、国贸类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通过学习这一基础核心课程,学生则能够掌握与经济学相关的基本思想、概念以及分析方法,有助于增强其对于经济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并锻炼其经济学意识与思维[1]。

但是《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经济模型、枯燥统计数据及图表曲线等内容,因此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课堂上,他们很容易会出现枯燥、畏难情绪,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但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经济学基础相关内容时,可以积极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适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培育、职业精神养成等思政育人内容,一来有效增添专业课程趣味性,二来也可以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建议(一)宏观经济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宏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经济发展相关联,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宏观经济学数据内容,从而更好地总结现实经济发展规律,以经济学教学来客观、科学的认识世界。

从主要内容上看,宏观经济学知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

为了更好地融合相关思政元素,教师则可以结合我国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来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其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使其明确国家政策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作用,从而有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命感。

专业课程中开展育人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专业课程中开展育人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专业课程中开展育人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指教师秉持关爱学生的理念,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完美人格。

当今社会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识和较高教学水平,更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并将这种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教授给学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的重要时期,高职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较差,比较缺乏抵御现实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处理生活事务与人际交往上仍然不成熟,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育人”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要求,更是社会的需要,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践,不仅要重视“教书”,更要重视“育人”,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在夯实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思想觉悟、完善人格。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育人”工作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一名有理想信念的教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能够自觉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名有道德情操的教师,能够把敬业爱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一名有扎实学识的教师,能够时刻学习精深的学科知识、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摸索、积累,尽力做到“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一名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督促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培养和人格塑造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助于引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学业水平。

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几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职业院校不断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随着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实践技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显著,依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提升显著性不足。

浅析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专业课育人深度融合路径

浅析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专业课育人深度融合路径

浅析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专业课育人深度融合路径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限于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一些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产生了怀疑,认为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不仅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二是思政教育注重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权衡利弊,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是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思政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专业课育人深度融合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师。

教师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关键,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和思政教育素养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二是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

高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一些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也能接触到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政教育素养。

三是建立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应建立起能够同时评价学生学科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实施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思政教育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并不意味着思政教育的边缘化,而是要在保持思政教育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前提下,与专业课程共同发展。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集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集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集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些元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等,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科知识元素:这些元素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元素:这些元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各种能力,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等。

4. 情感教育元素:这些元素主要是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宽容尊重等。

5. 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这些元素主要是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6. 生态文明教育元素:这些元素主要是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7. 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这些元素主要是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集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链融合育人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四链融合育人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四链融合育人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对四链融合育人体系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定义。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撰写:概述:四链融合育人体系是一种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该模式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的资源,构建起一个互相协同、无缝连接的育人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

四链融合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

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和网络资源的相互结合,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经历。

在四链融合育人体系中,学校教育是基础和核心。

学校提供规范的课程教学和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均衡的知识和能力培养。

家庭教育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教育则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机会。

网络教育则通过网络平台和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

通过四链融合育人体系,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的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为目标。

四链融合育人体系不仅具有强大的教育资源和支持网络,还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才华、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进行详细说明。

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目的和内容。

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会概述本文的主题,即四链融合育人体系。

我们会介绍四链融合育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话题是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组织。

本文的正文部分将包括四个要点:第一要点、第二要点、第三要点和第四要点。

每个要点将独立成为一小节,并在其下方展开详细的讨论。

第一要点将着重介绍第一个重要的方面或元素,它对于建立四链融合育人体系至关重要。

高校 铸魂育人路径

高校 铸魂育人路径

高校铸魂育人路径
1.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专业教育与德育融合: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 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文化育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学术讲座、文化展览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5.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6. 教师示范引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7. 管理服务育人:优化学校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关爱和支持中成长。

总之,铸魂育人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融合育人对教师的要求

融合育人对教师的要求

融合育人对教师的要求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首先,融合育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

融合育人意味着将不同背景、不同能力和不同需求的学生融入到同一教育环境中,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品德、身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它强调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融合育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传授和测试结果,而融合育人则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此外,融合育人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和人文关怀。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爱。

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专业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融合育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积极适应融合育人的需求,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支持。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了融合育人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展开讨论,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对融合育人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融合育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其次,明确了本文的结构和目的,即探讨融合育人对教师的要求,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及教学效果研究——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及教学效果研究——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及教学效果研究——
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
唐雅娜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24(23)2
【摘要】为了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Python程序设计专业人才,本文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展开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及教学效果研究。

结果表明,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Python程序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页数】5页(P171-175)
【作者】唐雅娜
【作者单位】广州软件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教学效果评价
2.信息化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探究——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研究》
3.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以“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
4.OBE理念下计算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育融合”的内涵和根本特征——一种基于关系思维的视角

“五育融合”的内涵和根本特征——一种基于关系思维的视角

“五育融合”的内涵和根本特征——一种基于关系思维的视角发布时间:2022-12-26T07:05:10.565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8月总第425期作者:王杨[导读]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为了强调和促进“五育”的整体性,学者又提出了“五育融合”概念。

“五育并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发展的里程碑,是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些学者对“五育融合”的本质与内涵进行了解读,有些侧重于何谓“五育”及其育人价值,更多地则侧重于探讨融合的路径和方式,至今仍无定论。

那么“五育融合”与教育本身有什么关系?“五育融合”的本质与内涵究竟为何,如何理解?又有什么特征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尝试从一种关系思维的视角对以上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王杨北京市少年宫100061摘要:“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为了强调和促进“五育”的整体性,学者又提出了“五育融合”概念。

“五育并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发展的里程碑,是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些学者对“五育融合”的本质与内涵进行了解读,有些侧重于何谓“五育”及其育人价值,更多地则侧重于探讨融合的路径和方式,至今仍无定论。

那么“五育融合”与教育本身有什么关系?“五育融合”的本质与内涵究竟为何,如何理解?又有什么特征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尝试从一种关系思维的视角对以上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关键词:五育融合教育关系思维内涵多维协同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随后学者又将“五育”并举进一步发展为“五育融合”,并对“五育融合”的本质与内涵进行了解读,有些侧重于何谓“五育”及其育人价值,更多的则侧重于探讨融合的路径和方式,至今仍无定论。

那么“五育融合”与教育本身有什么关系?“五育融合”的本质与内涵究竟为何,如何理解?又有什么特征和实践意义?笔者将尝试从一种关系思维的视角予以解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融合
作者:王琼
来源:《现代企业》2020年第06期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由于各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培养目标迥异,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也存在差异。

文章以数据分析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探讨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融合的可行性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

在此背景下,笔者学校进行了一场以“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为核心的育人机制变革,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作为专业教师,应积极响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价值,融合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一、课程介绍
《数据分析基础》是面向商学院所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各专业学生提供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培养学生学会用数据思维来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帮助学生掌握利用相关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用以致学”的目的。

同时,它也是一门很适合融合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课程,能够有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同时提高思政意识。

如教师合理的数据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家爱校爱国情怀,学生在完成教师安排的数据分析任务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意识;教师在新的数据分析工具的传授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新时代使命感及责任意识;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尊重数据,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教学态度。

二、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
课程组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深入挖掘数据分析基础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为抓手,多环节改革创新,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1.“赋能”教师以提升素养能力。

打铁还要自身硬。

要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首先要武装教师,“赋能”教师以提升能力素养,解决“谁来教”的问题。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一是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前提。

二是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是保证
课程思政工作不变味的思想根基。

三是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它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摸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掌握一定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这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实践保证。

例如任课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有好老师”等主题教育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向思政教师学习思政課教学方法等。

2.“升级”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教材通过“教什么”决定了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

要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课程内容的选择就非常重要。

数据分析基础课程组自编教材,选定了五个项目:项目一(从新冠疫情认识数据分析),项目二(探索GDP数据的奥秘),项目三(校中店新零售数据分析),项目四(数据帮你选房),项目五(机动案例,根据专业不同选定),如金融专业选择 P2P信用贷款风险检测,会计专业选择财政收入预测分析,电子商务专业选择电商产品评论数据分析。

项目一的选择遵循“近”的原则,选取最新发生的、学生熟悉的案例。

通过案例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是让每个学生了解国事、家事、天下事,体会社情、民情、人间真情,明白人人都是防疫战斗的主角。

项目二的选择让学生了解经济、了解国家,体会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项目三的选择培养学生的爱校爱岗精神,同时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等软实力,加速专业人才积累。

项目四的选择让学生了解所在城市的房价,了解民生,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规划。

项目五的选择遵循“专”的原则,聚焦于学生的专业,通过专业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5页)对专业的热情。

3.“激活”教法以推动教学改革。

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

借助于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引入项目化教学内容,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领航员、学生学习的评估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发展的交流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为此,教师尤其要设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在项目一的学习中,教师安排学生课前查看新闻了解疫情,了解疫情中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课中通过学生不断地交流分享疫情中的所见所闻了解数据分析的流程。

如让学生思考疫情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第一个流程:明确数据分析的目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如学生分享自己在APP上提交过数据,被班主任要求上报数据等,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第二个流程:收集数据。

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就是数据分析第三个流程:数据处理。

学生讨论新闻中播放的疫情数据表,这就是数据分析中的第四个流程: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

学生学习疫情统计图的绘制,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第五个流程:数据展示。

课后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十天疫情数据,绘制趋势图。

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教师从旁引导,不仅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数据是生产力,数据具有信息、咨询、决策功能,理解掌握数据分析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而且潜移默化让学生坚定中国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了解什么是大国担当。

三、总结
若专业教师能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融合是行之有效的,但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熟悉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课程思政顺利展开,教师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课授课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基金项目: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重点项目《数据分析基础》(2019年度)]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