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合集下载

民族消亡

民族消亡

民族的消亡就世界范围而言,民族经历了原始、古代、现代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几个阶段。

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

“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随着社会进步,经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民族也就发展到了古代民族阶段。

在我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以华夏民族为基础,逐渐融合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的许多民族,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强大的汉族。

以后经过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欧洲形成了现代民族,即资本主义民族或资产阶级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是在对资本主义民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

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民族也不例外,在遥远的将来,民族也将互相融合而消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一、民族的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局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不会永恒存在,它也和阶级、国家、政党等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最终也是要走向消亡的。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如前所述,民族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上产生的,它比氏族、部落更高级、规模更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之所以分成许多不同的民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足以克服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人们之间的差异,包括民族差异,是人们各自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独立发展的结果。

随着人们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不断发展达到了某种程度,它就要促使人们冲破原来的狭隘范围,走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去,从而消除原来的许多差异,建立和扩大共同的东西。

这种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的消失,共同性、统一性的增长,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每一步的提高,都要有所前进,而且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服饰等,变化极快。

到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人们之间的各种偏见和不信任因素的消除,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将在各地区、各民族高度发展繁荣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共同性、统一性将越来越多。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

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

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

如回族、满族……。

2005年,中央在“12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
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
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
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
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
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
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

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

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

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

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形成一个民族所应当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备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构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内容在每个民族中的整体表现程度就是相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的有关了解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民族的诸要素,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也将长期存在。

百度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就是所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构成的平衡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犯罪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国族就是以政治、文化凝固变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轻易转化成民族概念。

维基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

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和汉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题[1]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题[1]

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1.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共有 个。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到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
经过识别、确认,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已达
个。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根据民族的
,可以把民族
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
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
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
二、名词解释 民族: 民族问题: 民族同化: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团结: 民族强迫同化: 民族权利: 民族互助: 民族关系: 民族分化: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和谐: 民族利益: 民族融合: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观: 民族自然同化: 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区域自治:
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
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
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
三、简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试述国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与功能。 试述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第三章民族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第三章民族发展

第三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
民族结构(经、政、文、意、家庭人口) 内因 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人•身) 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
条件
民族关系 外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第四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一般过程 1、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2、单一民族国家中 3、多民族国家中 二、基本模式 1、常态发展 2、异态发展 3、向前跳跃发展 三、基本趋势 1、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第五节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 1、民族同化 2、分类:自然同化 强迫同化 3、特点: 是一个过程 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并存 向较高经济和文明接近 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是民族过程中的局部想象
二、民族分化与组合 1、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甲 乙+丙 2、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甲+乙 丙 三、民族融合及特点 1、概念:131页 2、特点: 是个长期的过程 是个缓慢的过程 是个自然的过程 是民族发展与民族接近过程统一的结果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成
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即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 封建主义民族的形成 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 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和内容
一、基本动因(动力和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因 2、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因 3、 内因与外因 纵向:原 奴 封 资 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 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二、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发展 2、民主政治发展 3、文化交流与交融 4、交往通婚
第三章民Biblioteka 发展论民族发展(广义):是指民族过程,指民 族形成发展中的各种曲折直至民族消亡的 阶段。 民族发展(狭义):指与民族产生、民族 发展、民族消亡相对应、相并列的阶段。 多数情况下是狭义的民族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1.1)--习——不可动摇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1.1)--习——不可动摇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
和法律制度、政策环境及宗教信仰等
4.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 1 )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大致相对应的。社会和民族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 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 2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A. 常态发展:基本、一般、普遍的形式 B. 异态发展:极度缓慢、停滞、倒退等类型的非常态发展 C. 跳跃式发展:总趋向是快速向前迈进
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 民。设雒 王,雒 侯、 主诸郡县,县多为雒 将,雒 将铜印青绶”。 东汉:乌浒 魏、晋、隋、唐:俚(狸)、僚(獠) 宋以后:僮(撞)、俍(狼)、沙(猀)、侬(儂)等 今:壮 本民族的自称和各个支系
二、民族的发展
1.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
A. 经济发展 【决定其他发展内容】 B. 政治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文化发展 【敢壮山布洛陀(Bouxroxdoh)祭祀仪式】 D. 人口发展 【世界最大少数民族基因库】
三、民族的消亡
1. 民族分化 / 民族组合
( 1 )民族分化 ☞ 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同源异流的民族发展即是一种民族分化
( 2 )民族组合 ☞ 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
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异源同流的民族发展即属于一种民族组合
2. 民族同化 / 民族融合 / 民族消亡
2005 年11月9日,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日前在云南建成。经 过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的努力,从云南当地25个世居少数民族 中采集来的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目前已全部存放在云南大 学的基因库里。 提供DNA基因样本的人之间没有亲缘关系,没有跟外族人通婚的历 史,每个人的三代都是本民族,而且他们长年生活 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采集的DNA基因样本相对纯度和隔离程度都比较高。样本之所以都采 集男性,是因为男性既有X染色体,同时又有Y染色体。基因库将为少 数民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疾病提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开始出现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与出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 现了氏族和部落。 现了氏族和部落。 氏族和部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不巩固 的原始群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返回章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原来属不同活动区域的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连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 原来就基本相近的各部落方言则在部落联盟成员联系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从而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氏族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并形成了共同的经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并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从而形成民族的共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 同历史文化。 同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形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发展PPT课件

 民族发展PPT课件

.
41
回族
.
42
.
43
案例分析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 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 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 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 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 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 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 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请用你所学的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上述 现象。
44
历史上东夷,羌族,匈 奴,氐族,鲜卑,突厥,越 族,女真,契丹等都有融入 汉族的成分。
.
45
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 希腊人式 罗马人式 德意志人式
.
46
希腊人式:
无外来和内部的暴力干涉
.
47
第二章
人类社会有民族; 承前启后纷纷出。 一般特征约六个, 外带宗教稍特殊。 民族特征六加一;
可增可减看实际。 民族识别据四条; 十八前后各不同。
.
1
第三章 民族发展
.
2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
3
本章教学重难点
1、掌握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认识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条件 3、区分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 4、认识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4、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5、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
11
私有制的产生对原始社会的影响表现: (1)一些小家族的游离 (2)奴隶的使用和贫富的分化 (3)部落内矛盾日益激烈 (4)杂居一代比一代厉害
.
12

第三章 民族发展

第三章 民族发展

• • • • • • •
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1.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1)民族的常态发展 (2)民族的一台发展 (3)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3.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 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 • 1.民族同化 •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 中,市区自己民族的特征,接收别的民族的特征, 变成别的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 民族同化的主体是指同化别的民族的民族,客体 是被同化的民族。
2.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
• 在原始社会末期发生的人员流动杂居、部落间融合和血缘 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交往、广泛接触的过程,原来属 于不同部落的人们,逐步具备了共同地域、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等特征而形成的以地缘关 系为基础的民族了。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 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 人类社会人民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 族胞—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 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 •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过程,恩格斯曾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具有典型意义 的三种途径,即民族形成具体过程的希腊人、罗 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第三章 民族发展
•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 的一定历史的阶段才形成的。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一 个必然结果。一般来说,民族这种共同体是在原 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 的产物。
• 3.民族同化的特点 •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 身的一些特点。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

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第一章 民族认知

第一章 民族认知

怎样认识构成民族的六要素
民族的六个要素在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中均有特定的内容,每一个特征都在 民族特征中处于一定的地位,起着一 定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 发展过程中的原因,六个要素在每个 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就 民族的一般特征而言的,并非每一个 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完整地具 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民族。
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 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分化多是因民族迁徙等 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 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民 族分化、民族组合是民族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 分,特别是在过去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是一个不可 忽视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 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 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历史现 象和社会过程。

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内部 制 约 因 素 外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民族间的交往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民族素质 人口状况 宗教信仰 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 模 式 民族的异态发展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民族的类型与发展趋向 前资本主义民族
类 型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 征。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 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共同地域 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 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 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每个 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族形成和发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共 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 民族都自己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 展的基础。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形 同心理素质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 人们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 成的人们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经济 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 关系。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 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都是在共同地域基 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 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 础上形成的。 它体现或反映在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以及文 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的。 学、语言、艺术、哲学、美学、宗教、道德、

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

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
第三章 民族发展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 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 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一 般来说,民族这种共同体是在原始 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 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 是民族形成的决定条件
2、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是 民族形成的促进因素
3、国家的建立,是一些大民族 形成的基础和保障
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
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 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活动的成果:一方面,表明了人对 自然环境取得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改变了人的活动方式,改 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饲养业、种植业的形成 导致新的社会分工并造成新的社会关系。生产工具制作的专 业化,生产率的提高和分工的扩大要求货物的交换,导致私 有观念的产生并改变了若干原始社会间战争的性质,使氏族 体制中的婚姻关系和权力关系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氏族制度 的崩溃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重 要的因素,也是推动原始氏族、部落血缘人们共同体向民族 地缘人们共同体过渡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定义民族特征与民族识别
二、民族发展的动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 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经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 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 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 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 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 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 展程度。”(——《马克思民族恩定格义民斯族特全征集与民》族识第别 3卷)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 • • •
3、民族的消亡 (1)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2)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畴的意义 • 第一,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 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 第二,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 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 • 第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发展时期, 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 第四,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 解民族和国家的联系。
二、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 1、民族形成的条件及一般规律 • (1) 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民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2)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 (3)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了政治纽带 的作用。
• 2、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 • (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 展 • (2)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 a.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 b.民族间的交往也是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 此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状况、宗教信仰等, 也都影响和制约着民族的发展。民族要发展、进步,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因素。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民族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民族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个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2、民 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基本特征的总合。3、民族 是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2、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民 族定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 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 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 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 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六要素
共同 文化
共同 历史渊源
特征
共同 风俗习惯
电影:独龙纹面女(1993)
• 妇女成年时必须在脸上刺上可怖 的蓝黑花纹,并被永远禁止与异 族婚恋,这是独龙族几百年的习 俗。然而,也总有一代又一代的 纹面女为自由的爱情而抗争。
• 阿南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抗拒纹 面,她逃进林中,与藏族青年顿 珠一见钟情。顿珠的机智勇敢虽 赢得独龙族人的好感,但依照习 俗,阿南得嫁给普卡瓦酋长的儿 子。最终,阿南、顿珠双双死于 普卡瓦父子的毒箭下……
近代民族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民族
现代民族
契丹族的异态发展
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契 丹的本意即坚固之意。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 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但令人惊异的 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几 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第一 种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被 其他民族所吸纳。第二种可能,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 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演化为其 他民族。第三种可能,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契丹人投靠了 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2、民族形成的规律
原生形态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 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一节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就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得规律。

教学重点:民族产生得过程与时间,民族发展得动因以及民族发展得基本条件与规律教学难点:民族形成过程得理解,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得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课时分配:1学时教学内容:导入:民族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就是一种普遍得社会现象。

关于什么就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得瞧法。

人们对民族这种社会现象得认识、对民族概念得认识,就是随着社会历史得发展而逐渐形成与逐渐深入得。

今天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就是民族,以及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得规律。

第一节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一、民族得形成(一)民族得概念关于什么就是民族这个问题, 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得瞧法,在不同得时代与不同得国家都有自己得理解与解释。

例如: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意思就是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得联系而被视作整体得人群。

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四个统一,即土地、起源、习惯与语言得统一。

1852年,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在她写得《普通国家法》一书中, 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认为民族须具有八种相同得物质,即(其始也同属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我国得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她得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得就是孙中山先生提出得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她得《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构成民族要有“五种巨大得力”才行。

认为血统、生活、语言、宗教与风俗习惯这五种力,就是天然进化而成得,不就是用武力征服得来得。

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在我国得民国时期影响很大。

解放前,我国出版教科书、字典、辞典等,采用得都就是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

第一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一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一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教学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3.了解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因素,认清民族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向。

4.了解民族消亡及其途径和一般规律,认清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认清民族消亡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教学要点1.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

2.民族共同体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3.民族形成的途径和条件。

4.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因素。

5.民族消亡的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主要教学方式及其它教学环节课堂讲授,提问。

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一、民族概念的使用及资产阶级的探索“民族”一词最早始见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以后为各国学者所沿用至今。

但使用较广泛和比较确定的是古希腊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在《历史》一书中大约有200多处使用了民族一词。

在民族发展史上,人们对民族概念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此间,不少学者对民族的含义进行了深人探讨,其中瑞士政治家布伦奇里认为民族具有“同属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等八大特质。

这八种特质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就形成为民族。

我国著名政治家和学者梁启超先生赞成这一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有人对民族概念作过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孙中山提出的共同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五要素说”。

客观地讲,这些观点都包含科学合理的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对民族概念做了简明科学的定义,1929年,在《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一文中作了修改,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

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

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

如回族、满族……。

2005年,中央在“12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几个有亲属关系的氏族又结合成部落。

在同一氏族、部落中,人们都有血缘关系,都有同一祖先。

到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从而使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游牧部落生产的产品比别的野蛮人多,并且很不相同,这就第一次使交换成为必要和可能。

这种交换起初是在部落与部落之间,由各自的酋长来进行,进而才成为个人之间的交换。

在交换中,牲畜成为最早的“货币”。

为了储备牲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发展了原始的农业。

同时,在手工业方面,也出现了两大成就,即发明了织布机,发展了冶金术,开始炼铜、锡和它们的合金青铜。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的增加,一方面产生了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即产生了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原始公社或个体家庭成员的劳动量,这样就需要寻找和吸收新的劳动力。

而战争恰好提供了这种新的劳动力的来源,这时,俘虏不再被杀掉,而是变成了奴隶。

于是,社会从此分裂成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氏族制度出现了第一个裂口。

往后,进入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由于炼铁技术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更大规模地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和生产力。

特别是由于生产越来越多样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越精细,许多生产和产品已经无法由一个人从头到尾来完成了。

这就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部门,出现了海外贸易。

这时,贵金属成了货币。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贸易的扩大,货币和高利贷、土地私有权和抵押制随之产生,财富迅速聚集到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这时,社会上不仅有自由人和奴隶和差别,而且又有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就是说产生了阶级的划分。

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划分,就使当时的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前,一个氏族、部落的人都是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的,血缘关系很纯,这时,由于私有财产和商业的发展,奴隶的增加,外来人的流入,本氏族、部落成员的外迁等,使氏族、部落以处都出现杂居的现象,从而破坏了它原有的血缘关系,破坏了氏族、部落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从前,在氏族、部落内部是没有阶级的矛盾和对立的,这时,由于阶级的出现,富人、穷人同住在一个氏族、部落里,这就把矛盾和对立带进了氏族、部落内部,使氏族、部落分成不同的利益集团。

当富人集团与穷人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国家就产生了。

从表面上看,国家是凌驾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对各阶级的利益一视同仁的,但实际上,它只是富有阶级的代表,是这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国家的产生,导致了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于是,国家机构取代了氏族机关,氏族制度彻底瓦解了。

2、民族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生长的民族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

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商业和交换市场,人们彼此之间的经济生活日益密切、加强,来往越来越频繁,强大的经济力量就把人们结合成一个整体,使人们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这就为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于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彼此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原来的部落语言已无法满足人们交际和从事经济活动的需要。

如在交换方面,人们在交换产品的时候,如果你说你的部落语言,我说我的部落语言,那么交换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大家都说谁都能听得懂的某一种语言。

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的语言,这就为民族的形成创造了语言基础。

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也由于生产和经济利益的要求、占有财富和保护财富的要求,使得人们对内对外都不得不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于是,几个亲属部落溶合为一个整体,各部落原有的地域“溶合为一个民族的领土”(地域)。

这就为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地域条件。

由于共同经济生活的建立和发展,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的共同文化,以及表现在这种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认同,也就逐步形成了。

民族的这些特征,就是这样在氏族、部落日益瓦解、在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期形成的。

这就是最初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民族的发展如上所述,初始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形成的。

但这并不是说,迄今一切民族都是那时产生的,也不是从那以后,再也不会形成新的民族了,而只是说,人类划分为民族的现象,是从那时开始的,在那以前没有民族。

至于在往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可能而且都曾经形成过许多民族。

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例如回族,就是在封建时期形成的。

北美的许多新兴民族,如美利坚民族、加拿大民族,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

这就说明,民族并非一经形成就不再变化发展了,恰恰相反,民族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民族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它往往沿着社会发展的序列而发展变化。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民族大体上也经历了如下几个大的发展阶段:1、前资本主义民族阶段前资本主义民族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和封建制民族。

在这个阶段,民族的四个特征还很不成熟,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例如战争、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族的界限变动很大,许多民族曾经历了复杂坎坷的瓦解、同化或者重新组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民族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一个新的民族;有的民族分化成几个分支,其中有的分支被其他民族同化,有的分支形成为单独的民族。

如苗瑶的祖先武陵蛮在宋代一分为二,东迁福建的形成族,南迁两广、云贵的形成苗族和瑶族。

又如古代百越民族,西迁云南者形成傣族,北迁贵州者形成布依族、水族。

有的民族甚至整个民族被其他民族同化。

如我国古代的匈奴契丹、乌桓、鲜等民族,都曾经是强大的民族,后来被汉、蒙、女真族同化了。

这一时期民族界限的变动性,说明了前资本主义阶段民族幼稚性和不成熟性,也表明了它们是在不断成长之中。

2、资本主义民族阶段资本主义民族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时,民族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民族阶段。

由于资本主义首先是在西欧发展起来的,所以资本主义民族也首先在西欧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商业和交通日益发达,大城市不断出现,形成了一个个统一的民族市场,于是有的地方就以原来的民族为基础,发展成资本主义民族,英吉利民族就是这样形成的。

有和地方则由一个民族为主,吸收几个不同民族的成分,结合成一个新的资本主义民族,例如,意大利民族就是以罗马人为主,结合德意志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等组成的。

资本主义民族,由于内部经济联系十分紧密,民族的四个特征发展得空前成熟,从而成现代民族的一个类型。

3、社会主义民族阶段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亚洲,又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于是,民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民族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民族是在剥削制度被消灭,在旧的民族,包括前资本主义民族和资本主义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民族,由于内部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它比旧式民族更加团结、更能健康的发展。

乐于同其他民族建立友好的合作的关系。

社会主义阶段,是民族得到充分发展和繁荣的阶段,特别是那些原先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更是得到无限制的发展和繁荣。

以上这几个民族,就是迄今为止,民族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三节民族的消亡一、民族的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局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不会永恒存在,它也和阶级、国家、政党等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最终也是要走向消亡的。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如前所述,民族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上产生的,它比氏族、部落更高级、规模更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之所以分成许多不同的民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足以克服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人们之间的差异,包括民族差异,是各自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独立发展的结果。

随着人们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不断发展达到了某种程度,它就要促使人们冲破原来的狭隘范围,走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去,从而消除原来的许多差异,建立和扩大共同的东西。

这种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的消失,共同性、统一性的增长,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每一步的提高,都要有所前进,而且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服饰等,变化极快。

到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人们之间的各种偏见和不信任因素的消除,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将在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共同性、统一性将越来越多。

最后,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各民族将融为一体,从而使民族自行消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