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摘要】采用MMCS(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以及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98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倾向和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作了测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和努力),把失败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外部原因(情境和运气)。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在人际归因上有显著的差异。3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人际关系归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社会支持

1 问题提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大学生要面临诸如学业、人际关系、就业、考研、经济、环境适应、竞争等多方面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1]。所以大学生能否对人际关系的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会对以后的人际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个体能否积极主动地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获得(或感受到、利用)更多的社会支持,来缓解各种心理压力、消除烦恼等,否则,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而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主要的问题有:

第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特点;

第二,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

第三,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1.1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是人际知觉的一种观点[2],它基本上着重我们怎样知觉自己和他人。所谓归因,指的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归因虽然是人的认知活动[3],

是判断和推论的过程,但是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具有动机的作用,这种作用产生于归因所包含的评价成分,所以说个体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何种因素,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4](F.Heider)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了归因理论,并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归因的两种思路,一是内在归因,一是外在情境归因。韦纳(B.Weiner)、弗里兹(I.Frieze)等人于1971年在同意海德所提出的把归因划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这一纬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纬度,这就是有关稳定和不稳定的稳定性纬度

Weiner将原因分为三个纬度[5],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原因源(行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Weiner的研究证实了这些原因纬度都具有心理学的结果,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是期望和情感。原因稳定性影响着未来的成功和期望,转向情感方面的后果,成功的期望助长无望或失助的情感。此外,原因的定位影响自尊和自豪。最后,原因的控制性也影响着情感——个体失败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产生内疚,而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产生羞愧,例如一个人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这一稳定性原因,那么在今后类似的活动中,有充分信心保持成功的结果;若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不稳定性原因,那在今后的成功结果就会改变,因而对成功不抱希望。当人们把成功或失败结果归因与内部原因时,会增强或降低自我尊重和自我评价方面的情感;反之,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时,自尊感不受影响。

1.2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理论

1.2.1 社会支持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6],但是其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操纵和定义这个概念,总的来说,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涉及到社会关系的三个方面(Elisabeth.h.m等人)[7]:第一,社会支持应在社会关系的数量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定义,而不是孤立的。第二,社会支持的互惠应表现在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的结构中。第三,社会支持最常见的被定义为社会关系的质量,如社会关系所提供的情感关注、理解、照料、工具、帮助、信息、喜爱的程度,这三个关于社会支持的观点,虽然需要做些区分,但是它们都是紧密相关的:社会支持要有一个结构和发挥社会支持的功能(心理保健),首先得存在社会关系。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的参与,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

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的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受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8]除此之外,肖水源还提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并且编制了社会支表持评定量。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定义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9]。

1.2.2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早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e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15];美国学者(Frasure_smith N等人)的研究表明[16]社会支持对抑郁等导致的死亡率有缓冲作用。国内对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李慧民[10]的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其心理健康问题越多,反之亦然。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来自兰州某高校本科生298名,被试及其主要特征变量见表1

表1 被试特征变量表

人数百分比(%)

性别男151 50.7 女147 49.3

学科文科170 57.0 理科128 43.0

城乡城市80 26.8 农村218 73.2

年级一年级87 29.2 二年级77 25.8 三年级80 26.8 四年级54 18.1

是否独生

独生44 14.8 非独生254 85.2

是否为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60 20.1 非学生干部237 79.6

2.2研究工具

2.2.1 多维多向归因量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