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讲义资料
突发事件处置培训——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及管理PPT课件
工作流程
➢ (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传染 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填卡 → 审查 → 核对 → 录入 ➢ 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以最快方式报告属地有
网络直报能力的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为其代报 ➢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报告卡 ➢ 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07.10.2020
信息报告
➢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规定的时限 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 ① 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 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 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 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 报告单位应以最快方式(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报出传染 病报告卡。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及管理
07.10.2020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疫情信息部 孙 净
主要内容
➢ 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
07.10.2020
第一部分
➢ 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07.10.2020
工作管理
➢ (1)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
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 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 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 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 医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讲课文档
流行性乙型脑炎—一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 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 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 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 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
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 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第二十四页,共39页。
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日 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 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 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 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 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 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 染性钉螺
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 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生病例。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流行性出血热—一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 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 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钩端螺旋体病—一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
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 死亡1例及以上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 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
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
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 HIV感染。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阶段报告应 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课件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课件汇报人:2023-12-16•传染病概述•传染病防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目录•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传播方式和病原体类型,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体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的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不同。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残疾和长期后遗症。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会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如造成社会恐慌、经济损失、学校停课等。
传染病的危害与影响影响危害02传染病防控措施预防措施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对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对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有过接触的人进行追踪,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病原体隔离接触者追踪疫情处置医疗救治消毒灭菌防护用品配备控制措施01020304对疫情发生地采取封锁、隔离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对确诊患者进行及时救治,提高治愈率。
对疫情发生场所进行全面消毒,消灭病原体。
为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等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
监测网络建设制定严格的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报告制度建立规范疫情报告流程,确保信息畅通、不漏报、不瞒报。
报告流程规范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报告责任,确保报告工作落到实处。
报告责任落实监测与报告制度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不同类别,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课件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 。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 2
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病原体可随飞沫、气溶胶 传播。
接触传播
病原体可通过握手、拥抱、共同用具等方式传播。
食物传播
病原体可污染食物或水源,经口摄入后导致感染。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个人健康
传染病可导致身体不适、残疾甚至死亡。
3
应对策略
各国应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可及性 和接种率,以实现全球疫苗接种的平衡。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仍需完善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现状
虽然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但在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时仍暴露出诸多不足。
体系完善的方向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应包括预防、检测、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
国际合作与互助
关闭活禽市场、禁止活禽交易、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 查。
疫情缓解期应对措施
逐步恢复禽类市场交易,实施免疫接种和消毒措施,加强公众健康 教育。
应对效果
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减少了感染人数,保护了公众健康。
案例三: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对及效果
疫情初期应对措施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调动医疗资源,加强病例发现和隔离治疗, 实施疫区封锁和消毒措施。
明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以及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的监督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解读
应急条例概述
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条例》的立法背景、 目的和意义。
应急响应机制
详细解读针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包括预警分级、应急处置 措施等。
法律责任与监督
19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资料
五、常见传染病图片资料
(一)伤寒、副伤寒
玫瑰疹(图) 是一种鲜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
3mm,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所形 成,压之褪色,松开时有复现,多 出现于胸腹部。症状:持续性高热 (40~41℃)为时1~2周以上,并 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 肤玫瑰疹(粪口传染)
(二)麻疹
麻疹特点 高热,眼睛流泪、流鼻涕甚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 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特征
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
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
2.公共属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急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
(一)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 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 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 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 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 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 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 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 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易预测的,但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4、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 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 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高发地区10例)及 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 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 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 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 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 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 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 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 上。
(27)
传染病防治工作基本知识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第一篇: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ν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ν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ν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ν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ν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
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 2.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
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报告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第一部分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信息报告
一、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
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39种)
(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 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 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疟疾、甲型H1N1流感。
关部门,由医院组织本医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
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空白处注明“不明原因
肺炎”)进行网络直报,并电话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6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至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应 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组织本辖区内的专家
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
写18位身份证号。 性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
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
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
(3)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手 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 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 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 的其他传染病。
报告病种: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 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 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报告病种: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 重点监测疾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 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
二、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 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 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 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 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
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 填写。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
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
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职 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
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 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需要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 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的监测和报告
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 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
例后(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
须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诊治),应立即报告医院相
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
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例定义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 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 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 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相关性的其它情况, 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 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 详细的调查后予以判断。
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配合开展 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 有关要求执行。
进行会诊。县级专家会诊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报请
地市级专家诊断疾病。
地市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做出预警病 例诊断,由原报告医院在2小时内进行订正报告(将原报告不明 原因肺炎的病例更改为SARS预警病例或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可以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由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或 “其它不明原因疾病”。
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 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
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 告 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 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