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 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 传播。 (2)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 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 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 建筑成为风尚。
(4)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 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 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 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 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 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 《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 歌集。
批注:
5.阅读教材 P11“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 五重塔”两幅插图及其下面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两幅插 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 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 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 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 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 “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例如,在评价朱理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一方从正面阐述朱理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从反面分析其局限性。
4.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朱熹及其思想。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朱理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总结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选择一个朱熹的经典故事或案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朱熹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阅读朱熹的《朱子语类》或《近思录》等著作,选取一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解读,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通过回顾已学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等,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及朱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朱熹的生平事迹:介绍朱熹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a.格物致知:阐述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这一观点在古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朱理学的认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勤奋、担当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一单元高考题解析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 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
• 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论语·学而》
•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 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 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
•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 “非攻”思想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 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 一观点出自先秦 C
• A.儒家 C.墨家
B.法家 D.道家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
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
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
人学儒家,即
B
• 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 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 分)
•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三分)
•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 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 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 分)
C 要是指
•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 C 封建道德规范的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 理论
•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B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 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 重义轻利B. 民贵君轻C. 天人感应D. 正心诚意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5.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6.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8.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
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②私学兴盛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5、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
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
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D.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6、“春者天之所以生也。
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B. “天人感应”思想C.万物的本原是道D. “君权神授”理论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壹
教材分析
(1)通过实行看图式教学、表格对比、关系连线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壹
教材分析
思考:何谓“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概念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此九派成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为“十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
3.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问: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思想家诸多的主张对当代人有着重要启示。
其中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是()A.格物致知B.天人合一C.宇宙便是吾心D.循天下之公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当时各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都把“仁”作为核心观念B.都是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C.都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D.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3.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增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据此,韩非子()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4.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但滕侯死亡时,《春秋》却使用了卿大夫的“卒”。
对此,《教梁传》记载为"滕侯无名,狄道也”。
由此可知,《春秋》中贬低滕侯()A.体现了儒家“大一统”观念B.反映了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C.凸显了“家国一体”的特色D.激化了儒法道三大家的矛盾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共同主张是()A.用“仁政”治国安邦B.唯物主义观点C.重视百姓的疾苦D.实行民主政治6.某学者认为:在东汉初期,东汉政权枢机要官的70%以上是有儒教教养的人士,将这一数字与儒教渗透最盛期的西汉元帝时的27%相比,可以明显看出东汉时期儒教向A.东汉太学改变了传统教育制度B.儒家干政之风打破了政治的稳定C.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实现结合D.汉代儒学正统思想地位日益巩固7.董仲舒认为“天”能够根据帝王的行为和功绩而制造出“美祥”或是‘危害”“怪异”等事件。
此思想()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8.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名师课堂】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小结与测评ppt课件
央集权的对立面。
(3)汉代是儒学的改造时期,儒学逐渐处于独尊地位。 其原因在于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 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 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需要。
(4)宋明时期是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更加巩固。其原因在于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汲 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
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其原因在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 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 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
第 一 单 元
单 元 小 结 与 测 评
主干知识梳理
专题知识整合
阶段质量检测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时期,儒家
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其原因在于“仁政”“德治”虽
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 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2)秦朝时,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原因在于秦统一后, 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
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
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国王统治全国,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商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产业,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商朝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要产业,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繁荣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礼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 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 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 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 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识记“百家争鸣”中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成就;孟子、荀 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 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 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 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巍然大宗。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 》、《书》、《礼》、《易》、《乐》、《春 秋》等。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 孟 子、荀子 (1)孟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2、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 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 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 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论语· 颜渊》 • “君”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 探究二:儒家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三: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四:韩非子、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 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 ,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 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老子:生平介绍
③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文化教育:“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 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猜一猜 他是谁?
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 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 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 里去吸取智慧。 ------75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的共同认识 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 光荣。 ----美国诗人爱默生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 主要贡献: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 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为政)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二、儒家思想的形 成
德 配 天 地 道 冠 古 今
万世师表
﹛﹜ ﹛﹜
删 述 六 经 垂 宪 万 世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 • • •
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 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 对的。(继承与发展)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 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 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 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