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有机化学第十二章 胺

合集下载

华中科技大学755药学综合

华中科技大学755药学综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755《药学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药学综合是报考我校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综合基础课程,由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组成。

旨在考察学生对药学基础课程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药学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答题时间:180分钟3、题型比例:单选题50%简答题30%论述题20%4、参考书目:1 药学综合倪佩洲主编,《有机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2 药学综合陆涛主编,《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3药学综合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4 药学综合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5 药学综合李端主编,《药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6 药学综合向继洲主编,《药理学》,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考查要点有机化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IR、NMR、MS等;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达;5)有机酸碱的概念。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1)烷烃的构造异构;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3)烷烃的结构与构象:乙烷、丁烷的几种典型构象的名称与稳定性分析;4)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热裂解和卤代反应;卤代反应机理、反应进程与能量关系、过渡态理论对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促进;5)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6)环烷烃的同分异构:构造异构与顺反异构;7)环烷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活泼性(开环)与环大小的关系;8)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a键和e键)。

第三章立体化学基础1)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2)对映异构体和手性;3)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对称因素、手性因素;4)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5)对映异构体构型的命名:D、L命名法和R、S命名法;6)含一个或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旋光异构体的个数和相互关系;7)外消旋体的拆分;8)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9)烷烃卤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有机化学第章胺

有机化学第章胺
例如:
+ N2+Cl-
OH
弱碱性 0~5℃
NN
OH
34
+ N2+Cl-
弱酸性 N(CH3)2 0~5℃
NN
N(CH3)2
进行重氮盐的偶联反应时,介质的酸碱性是很重 要的。一般说pH=5⎯7,重氮盐与酚类反应时,通常 用弱碱性介质;而与芳香胺反应时,常用中性或弱酸 性介质。
偶联反应的应用:
A)在有机分析中,用于对酚类及芳胺类化合物的 定性鉴定。
3
CH3NH2 ( CH3CH2)2NH ( CH3)2NCH2CH3 ( CH3)4N+Cl -
N H2
N HC H3
N (C H3)2
+ N(CH3)3
_ OH
伯胺
仲胺
叔胺
季铵类化合物
注意:
伯胺、仲胺、叔胺与伯醇、仲醇、叔醇的区别
胺类是指氮原子上所连接烃基的数目;
而醇类是指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所连接的烃基
NH H
碱性: 氨 > 芳香胺
10
按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下列化合物
NH2
CH3

CH2NH2
NH2
NO2


NH2 NO2
NO2

②> ①> ③> ④
11
3) 季铵碱的碱性
季铵碱是强碱性物质,其碱性与氢氧化钠相 似。季铵碱的分子中,四个无极性的烃基连接在带 正电荷的 N原子上,阻止了氢氧根与它的结合,使 季铵碱无论在固体或溶液中都完全解离,是典型的 离子键。
氢氧化二甲基乙基苄基铵
7
CH3
+
CH2 N C12H25 Br -

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622+有机化学

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622+有机化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机化学》考试大纲(专业代码622)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有机化学属我校进行命题的考试科目。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二、考试的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有机化学的结构、命名、异构现象、光谱数据解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有机化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正确掌握和理解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方法;2.熟练掌握基础有机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应用范围;3.熟练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反应机理等,特别注意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4.熟悉各类重要有机合成化学反应、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5.正确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方法。

6.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考生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试卷满分为150分。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约55%有机合成约20%机理题约10%推断结构(含波谱分析)约10%实验约5%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第一章绪论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2.共价键的基本性质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烷烃1.烷烃的异构与命名2.烷烃的构型与构象3.烷烃的物理性质4.烷烃的化学性质5.卤代反应的机理,自由基的稳定性第三章环烷烃1.环烷烃的命名与异构2.环烷烃的物理与化学性质3.环烷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4.多环烃第四章对映异构1.旋光性2.手性3.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4.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5.含几个手性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6.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第五章卤代烷1.卤代烷的命名2.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4.亲核取代反应机理5.卤代烷的制法6.有机金属化合物第六章烯烃1.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2.烯烃的制法3.消去反应机理4.烯烃的物理性质5.烯烃的化学性质6.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7.烯烃的来源和用途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1.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2.炔烃的化学反应3.炔烃的制法4.共轭作用,超共轭作用5.共轭二烯烃6.累积二烯烃第八章芳烃1.苯的结构、共振论2.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3.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4.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5.多环芳烃6.卤代芳烃7.休克尔规律第九章醇、酚、醚1.醇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醇的反应3.一元醇的制法4.二元醇5.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6.一元酚的反应7.二元酚和多元酚8.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9.醚的反应10.醚的制法11.环醚第十章醛、酮、醌1.一元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3.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4.醛酮的氧化和还原5.一元醛酮的制法6.醛酮的来源和用途7.α,β-不饱和醛酮8.醌第十一章羧酸1.一元羧酸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羧酸的反应3.一元羧酸的制法4.二元羧酸第十二章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酯水解反应机理4.羧酸衍生物的反应5.羧酸衍生物的用途6.烯酮7.不饱和羧酸8.取代羧酸9.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含氮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2.硝基化合物的性质3.硝基化合物的制备4.胺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5.胺的化学性质6.胺的制法7.芳香族重氮化反应8.芳香族重氮盐的性质9.分子重排第十四章有机硫、磷和硅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2.含磷化合物3.含硅化合物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五元杂环化合物3.六元杂环化合物4.生物碱第十六章周环反应1.周环反应理论2.电环化反应3.环加成反应4. -迁移反应第十七章碳水化合物1.单糖2.双糖3.多糖4.糖的衍生物第十八章有机合成1.逆合成分析2.有机合成设计第十九章有机波谱分析(UV、IR、1H NMR和MS等)第二十章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第二十一章有机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合成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生化题

华中科技大学生化题
3.精氨酸的Pk1=2.17、Pk2=9.04(-NH3)Pk3=12.48(胍基)PI=()
A、1/2(2.17+9.04)B、1/2(2.17+12.48)
C、1/2(9.04+12,48)D、1/3(2.17+9。04+12。48)
4.谷氨酸的Pk1=2.19(-COOH)、pk2=9.67(-NH3)、pk3=4.25(-COOH)pl=()
C、羧基、氨基、胍基等可解离基团多位于分子表面
D、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残基尽可能位于分子内部
19.蛋白质三级结构形成的驱动力是(B)
A、范德华力B、疏水作用力C、氢键D、离子键
20.引起蛋白质变性原因主要是()
A、三维结构破坏B、肽键破坏
C、胶体稳定性因素被破坏D、亚基的解聚
21.以下蛋白质中属寡聚蛋白的是()
A、1/2(2.19+9。67)B、1/2(9.67+4.25)
C、1/2(2.19+4.25)D、1/3(2.17+9.04+9.67)
5.氨基酸不具有的化学反应是()
A、肼反应B、异硫氰酸苯酯反应C、茚三酮反应D、双缩脲反应
6.当层析系统为正丁醇∶冰醋酸∶水=4∶1∶5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苯丙氨酸(F)、丙氨酸(A)和苏氨酸(T)时则它们的Rf值之间关系应为:()
A、促进双缩脲反应B、消除色素类对比色的干扰
C、促进难溶性物质沉淀D、保持反应物颜色的稳定
3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样前醋酸纤维薄膜必须用纯水浸泡一定的时间,使处于湿润状态
B、以血清为样品,pH8.6条件下,点样的一端应置于电泳槽的阴极一端

有机化学第12章胺

有机化学第12章胺

12.3.4胺的亚硝化
1、伯胺 伯胺与HNO2作用生成重氮盐:
2.仲胺 脂肪族或芳香族仲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N-亚硝基胺:
3.叔胺
例如: 胺与亚硝酸反应 一级胺 二级胺
脂肪族三级胺 芳香族三级胺
现象 有气体放出
黄色油状物或固体 无特殊现象
绿色晶体
12.3.5胺的氧化
1、苯胺遇漂白粉被氧化显紫色,可用于苯胺的定性鉴别。
2、芳香胺的碱性 在取代芳胺中,供电子基使碱性增强,吸电子基使碱性降低。
3.成盐
12.3.2 胺的烃化
胺是一种亲核试剂,可以与卤代烷或活泼芳卤发生亲核取代反 应,在胺的N原子上引入烃基,故称烃基化反应。
特点: a. 产物是混合物给分离提纯带来了困难。 b 卤代烃一般用伯卤代烃。 c. 控制条件:使用过量的氨,则主要制得伯胺;
⑶ 根据胺分子中所含氨基的数目,可以有一元、二元或多元胺。
12.1.2胺的结构
NH3(氨)分子中氮原子采取不等性sp3杂化 ;有机胺分子 中氮原子也是采取不等性sp3杂化:
苯胺的结构:
苯胺中氮上的孤对电子与苯环发生了p~π共轭:结果使苯
环电子云密度升高,氮原子电子云密度降低。
12.1.3胺的命名
小分子量的季铵盐可做相转移催化剂:
12.4.2季铵碱与Hoffmann消除
1.季铵碱的形成:
如果在KOH-乙醇溶液中进行,由于生成的KX不溶于醇,析 出沉淀,使平衡向季铵碱方向移动。
如果用AgOH与季铵盐作用,因生成AgX沉淀,可使反应进行到底。
2. 季铵碱的性质 季铵碱也不稳定,加热时也易分解,当烷基中无-H时,则 分解成叔胺和醇。
第10章

主要内容 胺的结构、分类、命名 胺的物理性质 胺的化学性质(烃化、酰化、亚硝化、 氧化、芳胺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胺的制法 季铵盐与季铵碱

有机化学下册胺课件

有机化学下册胺课件
CH3NH2
RNH2
NH3
原因: 烷基给电子
H3C N CH3
H3C
NH3
H3CH2C NH
H3CH2C
H3CH2C N CH2CH3
H3CH2C
CH3NH2
NH3
原因: 溶剂影响﹠烷基给电子
23
水溶液中的溶剂效应
H2O H2O
H2O
H HNR
H
氢键数目 三
R'
H2O
HNR

H2O
H
R'
H2O
HNR
RNH2 + HCl
RNH3Cl NaOH
RNH2
+ NaCl + H2O
N原子上连有H原子, 加碱后立即发 生质子转移而生成水。季铵盐上的 N原子无H, 故与KOH、NaOH作用 不能释放出游离的胺。
21
2.胺碱性强弱, 用pKb表示
RNH2 + H2O
kb
RNH3 + OH

共轭酸
_
Kb
[R
NH3][O H ] [RNH2 ]

引入给电子基,诱导效应使碱性上
升 CF3 N
F3C CF3
F N FF
几乎无碱性
26
5.芳胺
1)碱性比氨弱
N上孤电子与苯环共轭, 电子 分散, 接受质子能力降低。
NH2
脂肪胺
Alkyl amines NH3
N
pKb 3~4
4.76
9.40
13.80
N almost neutral
27
2)取代芳胺
(按顺序规则书写)
10
IUPAC 命名法

2019华中科技大学755 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2019华中科技大学755 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201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科目代码:755)一、考试性质药学综合是报考我校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综合基础课程,由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组成。

旨在考察学生对药学基础课程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药学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答题时间:180分钟3、题型比例:单选题50%简答题30%论述题20%三、考查要点有机化学部分本课程理论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结构理论、各类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强调学生灵活运用有机基本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现象、结果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2)应用价键理论和共振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4)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5)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6)掌握重要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

(7)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消除、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上的初步运用。

第一章绪论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达;2、有机酸碱的概念。

重点内容:有机酸碱理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1、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类、命名、构造异构;2、烷烃的结构与构象分析;3、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热裂解和卤代反应;卤代反应机理、反应进程与能量关系、过渡态理论对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促进;4、环烷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活泼性(开环及开环方向)与环大小的关系;5、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a键和e键)。

14、邢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课件--胺

14、邢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课件--胺

NH3
+ RNH2 + NH4X-
RX + NH3
R3N RX R4NX+
OH-
RNH2
RX
OH-
R2NH
RX
OH-
RX + 2mol NH3
R3N RX
-NH4 X+
RNH2
RX
-NH4X-
NH3 +
R2NH
RX
NH3
-NH4X-
R4NX-
RI > RBr > RCl > RF 1°RX > 2°RX, 3°RX 以消除为主。
+
Tetraethylammonium bromide
Tetraethylammonium hydrooxide
溴化四乙铵
氢氧化四乙铵
三 胺的物性
低级胺为气体或易挥发性液体; 高级胺为固体; 芳香胺为高沸点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 胺具有特殊的气味; 胺能与水形成氢键; 一级胺和二级胺本身分子间也能形成氢键;
3. 胺盐和四级铵化合物的命名:
CH3NH2 HCl methylamine hydrochloride
甲胺盐酸盐
CH 2CH 3 CH 3CH 2-N-CH2CH3 Br CH 2CH 3
+
CH3CH2NH2 HOAc ethylamine acetate
乙胺醋酸盐
CH 2CH 3 CH 3CH 2-N-CH2CH3 OH CH 2CH 3
CH3 CH3NH2 methylamine aniline NH2 N CH2CH3
cyclopropylethylmethylamine
甲胺
苯胺

有机化学胺PPT课件

有机化学胺PPT课件
c. 控制条件:使用过量的氨,则主要制得伯胺; 使用过量的卤代烃,则主要得叔胺和季铵盐。
2、季铵化合物 三级胺与卤代烷加热形成四级铵盐即季铵盐。
R3N + R'I
R3N+R I-
CH2Cl + (CH3)3N
CH2N+(CH3)3Cl-
2021/5/29
23
第23页/共56页
季铵盐易溶于水、熔点高。
主要内容
17.1 分类、结构与命名 17.2 物理性质 17.3 胺的制备 17.4 胺的化学反应 17.5 重氮化反应和重氮盐
第1页/共56页
17.1 分类、结构与命名
一、分类
胺可看作氨的烃基衍生物
⑴ 按烃基可分为脂肪胺和芳香胺 ⑵ 据NH3上H原子被取代的数目可分为
第一胺(伯)RNH2 一个H原子被取代 第二胺(仲)R2NH 二个H原子被取代 第三胺(叔)R3N 三个H原子被取代
⑶ 据氨基的数目可分为 一元胺、二元胺和多元胺
⑷ 季铵类 季铵盐和季铵碱
2021/5/29
2
第2页/共56页
二、结构
胺分子中的氮原子与氨分子中的氮原子一样,采取SP3杂化,分子呈棱锥形, 含 孤电子对的sp3轨道在棱锥形的顶点。若N原子上连有三个不同基团,是手性分 子,理论上 应存在对映体
N
H3C
R4N+OH - + AgX
季铵碱受热分解,无-H的季铵碱加热时发生SN2反应,有-H的季铵碱发生 Hofmann消除反应。
Hofmann消除规则
在碱作用下,较少烷基取代的碳原子上的氢优先被消除,生成双键碳上烷基取代 较少的烯烃。
H
H OH -
CH3CH2CH CH CH2

华中科技大学有机化学第十二章胺

华中科技大学有机化学第十二章胺

(3) 苯胺的磺化需经较长时加热可得很好产率串的对氨基苯磺酸。
(4)酰化反应中由于苯胺可进行C-酰化,也可进行N-酰化,因而酰化反应产 率很低。但N,N-二取代苯胺与乙酰苯胺不能进行N-酰化,可用温和条件进 行C-酌化。而且,N,N-二烷基苯胺可用二甲基甲酰胺与POCl3进行酰化, 在苯环上引入醛基。但此反应在一般苯环上是不进行的,因为它需强活化 的苯环。此反应叫Vilsmeier反应:
该反应历程实际是甲醛与二甲胺先形成亚铵离子然后亚铵离子加到苯乙酮烯醇式的双键上最后得到氨基酮又称mannich碱是很有用的合成中间体它经加热蒸馏可得乙烯基酮与2若将酮与mannich碱共热再经酸水解可得酮与不饱和酮的迈克尔加成产物
第十一章 胺
11.1 胺的分类与结构 胺是氨上的氢被烃基取代的衍生物,正如醇、醚是水的衍生物一样。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季铵碱的消除取向与胺的-碳上氢的酸性大小有关。如上例 中C1上的氢为甲基氢,C3上氢为亚甲基氢,受C4甲基给电子的影响,因此它 的酸性比C1上氢小,所以C1上氢较易被OH-夺取,得含取代基少的烯烃。当碳上有吸电子基团时, -碳上的氢酸性增加,更利于被OH-夺取,如:
此时霍夫曼规则不适用。 根据霍夫曼消除反应的次数、生成产物双键的 位置,可以判断原来胺的结构,常用于生物碱结构的测定。
(3) 3o脂肪胺与亚硝酸生成3o铵盐与N-亚硝基铵盐的混合物 在低温时,N-亚硝基铵盐是稳定的;在较高温时,于酸性水溶液中分解成
醒与N-亚硝基胺, 这些反应没有什么合成价值。
3o芳香胺与亚硝酸反应可在芳香环上进行亚硝基化,因为胺基是使芳 环活化的强活化基团。
5.胺的氯化 胺很容易被氧化,也是合成上经常防止它产生的一个副反应。但是选择
重氮盐与H3PO2反应也是自由基反应历程。在实际应用芳香族重氮盐 的置换反应时,特别是按SN1历程进行的反应,重氮盐的负离子要尽可能 选择亲核性弱的,这样可以减少副反应。如制备羟基或碘置换的重氮盐往 往用硫酸,因HSO4-负离子亲核性极弱。

【课件-有机化学】_第12章 胺-_

【课件-有机化学】_第12章 胺-_

pH = 8~10
OH
Ar N N
OH
pH = 8~10
OH
R
OH N N Ar
R NH2
R NH R'
R" R N R'
R3 R1 N R4 X
R2
R = 烷基: 脂肪胺 芳基: 芳香胺
C2HC52H5 C2H5 C2HM5eMe
Me
C2HC52H5NHN2CH22HC52HCN52HHC5N22HN5CHC2HN2H5HC52HNC5HC2H2CHC525H2H5N5NHNCC2HC2H25CH525HN5C2HC52H5NN
NR2
HX
Ar
I ON+
N2 NR2 X
H
NO 对苯环的亲电取代
Ar N2 X + H3PO2
溶解于酸
Ar H
HNO3 H2SO4
NO2 Fe HCl
NH2 Br2 Br H2O
NH2 Br
Br
NaNO2 Br
H2SO4
0~5℃
N2HSO4 Br
Br
Br
H3PO2 H2O
Br Br
Ar N2 X + R
RN R H
RNR R
RNH2 + H2O
RNH3+ + OH-
NH3
pKb 4.76
CH3NH2
3.34
NH2
9.40
: : :
NH2 >
pkb 9.30
NH 13.80

N
近乎中性
RNH2 + H2O
RNH3+ + OH-
RNH2 + R' X R2NH + R' X R3N + R' X

华中科技大学有机化学第十二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华中科技大学有机化学第十二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用强酸酸化羧酸盐可使羧酸游离出来。由于羧酸的碱金属盐都 溶于水,因而可利用这个性质使羧酸与其它不溶于水的中性有机 物分离。一般的酚不溶于 NaHCO3 溶液,因而可以利用羧酸与 NaHCO3生成水溶性羧酸钠盐而与酚分离。 由于羧酸钠和钾盐的水溶性,制药工业常把含有羧基的药物 变成盐,使不溶于水的药物变成水溶性的。例如青霉素G分子中含 有羧基,一般将它制成钠盐或钾盐供临床注射。
由于负电荷分散在共轭体系中,羧酸根负离子与相应的烷氧基 负离子相比有大得多的稳定性,因此羧酸的酸性比醇强得多。但羧 酸仍是一种弱酸,一元饱和脂肪族羧酸的pKa值一般在3—5之间。
羧酸可与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作用生成盐。
利用羧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可以定量测定羧酸的含量和羧基的数目。 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因而羧酸能与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作用形成羧酸盐 并放出二氧化碳。
羧酸分子中去掉羟基后的基团(RCO)叫做酰基(acyl group),酰基 根据相应的羧酸来命名。例如:CH3CO-乙酰基,C6H5CO-苯甲酰基。 许多羧酸都有根据其来源的俗名,例如甲酸最初来自蚂蚁因而叫做 蚁酸,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因而叫做醋酸等。
三、羧酸的物理性质 常见的一元羧酸的物理常数见下表。
六、二元羧酸受热的反应 二元羧酸受热易脱水、脱羧,生成产物的结构取决于两个 羧基的相对位置。无水草酸在加热时脱羧生成甲酸。
丙二酸及烃基取代的丙二酸加热到熔点以上时脱羧生成乙酸或取代乙酸;
丁二酸和戊二酸在单独加热或与乙酐共热时,脱水生成环酐
己二酸和庚二酸受热时同时发生脱水和脱羧,生成较为稳定的 五元环或六元环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许多羧酸及其衍生物本身就是重要的临床药物、香料和日用化学品等, 同时它们也是医药工业和其它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或中间体。

有机化学:12.2 胺

有机化学:12.2 胺

KOH
C O 乙醇
CO
C
N-K+ O
BrCH(COOC2H5)2
CO
C
NCH(COOC2H5)2 O
CO
C
NCH(COOC2H5)2 O
NaOH/H2O
H+
H2NCH2COOH +
NaOC2H5
RX
CO
C
N-C(COOC2H5)2 OR
NaOH/H2O
H+
COONa COONa
H2NCHCOOH R

1)
2) 主要产物
▪ 不符合Hofmann消除取向的例子
当季铵碱中的β-H连接不饱和基团,主 要生成Saytzeff消去产物
3 酰基化和磺酰化反应
1)酰基化
在胺的N原子上引入酰基(亲核取代)
应用
保护氨基或降低氨基的致活性
例如: 降低氨基致活能力
NH2
NHCOCH3
(CH3CO)2O
Br2
NHCOCH3
CH2-CH3
2-甲基-4-(二乙氨基)戊烷
➢ 氮原子上同时连有芳香烃基和脂肪烃基的胺时,以芳 香胺为母体,脂肪烃基作为氮原子上的取代基。
➢季铵化合物的命名
季铵盐(
)和季铵碱(

---与无机铵的命名相似
NH4+Br-
NH4+OH-
注意“氨”、“胺”及“铵”的 含义
3 胺的结构
有机胺分子中氮原子为sp3杂化:
COOH COOH
NH3
CO NH
KOH
C O 乙醇
邻苯二甲酰亚胺 活泼氢
SN2反应
C C
O
N-K+ RX O 或R-OTs

有机化学第十二章 胺与生物碱

有机化学第十二章 胺与生物碱

• (五)、与亚硝酸反应
1.伯胺
芳香族伯胺在低温下与亚硝酸反应生成芳香重氮盐 (diazonium salt),称重氮化反应。当将重氮盐加热至室 温分解则放出氮气。
NH2 NaNO2+HCl
0~5 ℃
N NCl
氯化重氮苯
H2O △
OH + N2
脂肪族伯胺与亚硝酸反应也同样得到重氮盐。但脂肪族 重氮盐极不稳定,即使低温下也很快分解,生成烯烃和醇类 的混合物,同时放出氮气。
HNO3 H2SO4
H 3O +
NO2
• (四)、磺酰化反应
强吸电子基
有一定的酸性
H
NaOH
R
RNH2 R2NH R3N + S O2C l
NaOH NaOH
S O2N
R
NaOH
S O2N Na+
(水溶性盐 ) S O2NR2 (不溶于NaOH)
不反应 (溶于酸)
该反应称为Hinsberg反应,利用这一反应可以鉴 别或分离伯、仲、叔胺。
C2H5 CH3
Hale Waihona Puke N N O NCH3 NO
N-亚硝基胺大多是中性、不溶于水的黄色油状物或固体, 与稀酸共热时则分解成为原来的胺。常利用此反应分离或精制 仲胺。
亚硝基化合物的毒性很强,大多数具有致癌作用, 其致癌范围很广,特别是肝癌。 防腐剂中的亚硝酸盐易与食品中的胺作用生成亚 硝胺。 亚硝胺可在人体内合成,特别是在胃、口腔和膀 胱中。 维生素C能还原亚硝酸盐,可以阻止亚硝胺的体 内合成。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对预防癌症具有重大 意义。
RNH2 + HC l
+ RNH3C l
NH2

十二 胺

十二  胺

N
CH3
H
H
动画模拟: 动画模拟:胺对映异构体的相互转化
但实际上从未分离得到过这样的异构体。 但实际上从未分离得到过这样的异构体。这是因为孤电 子对不能起到第四个基团的作用使分子的构型固定下来。 子对不能起到第四个基团的作用使分子的构型固定下来。
上页 下页 首页
15
第十二章 胺和生物碱 第一节 胺(二、胺的结构)
上页 下页 首页
19
第十二章 胺和生物碱 第一节 胺(四、化学性质)
四、胺的化学性质
胺分子中氮原子上具有的孤电子对使胺具有 碱性和亲核性。由于p-π供电子共轭效应 供电子共轭效应, 碱性和亲核性。由于 供电子共轭效应,芳香胺 具有较高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 具有较高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 1. 碱性 2. 亲核性 3. 芳胺亲电取代 反应活性增高
上页
下页
首页
18
第十二章 胺和生物碱 第一节 胺(三、物理性质)
问题: 对脂肪胺而言,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伯、仲、 对脂肪胺而言,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伯、
叔三类胺,其沸点和水溶度顺序均为: 叔三类胺,其沸点和水溶度顺序均为: 叔胺。试加以解释? 伯胺 > 仲胺 > 叔胺。试加以解释?
答:沸点:R-NH2、R2NH 分子间形成氢键 沸点:
上页 下页 首页
7
第十二章 胺和生物碱 第一节 胺(一、分类和命名)
1. 简单胺的命名
“烃基名”+“胺”
(按“优先基团后列出”原则排列烃基 ) 按 优先基团后列出”
CH3NH2
甲胺
methylamine
(CH3)2CHNHCH3
甲基异丙基胺
isopropylmethylamin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氮盐在铜作用下,还可与NaNO2,Na2SO3置换,得到硝基芳烃和芳烃 磺酸盐。
重氮盐与氢的置换实际上是去胺化反应,它在合成上极为重要。例如, 由苯合成1,3,5-三溴苯,直接溴化是得不到的。但由苯胺进行溴化得2,4,6三溴苯胺,再进行去胺化,则很容易得到:
(2) 重氮偶合反应 芳香族重氮盐是弱的亲核试剂,它们可以和高度活化的芳香族化合物发生 偶合得到偶氮化合物。这种反应称为重氮偶合反应,最常用于合成偶氮染料。 高度活化的芳香族化合物一般为酚与3o芳胺。
醇 、酚、酸与CH2N2反应历程基本一样。即:
而与酰氯反应则稍有不同。
重氮甲烷可由N-甲基-N-亚硝基酰胺或磺酰胺与浓的KOH水溶液在 乙醚与水溶液的两相体系中反应得到,产物溶于乙醚中。
3.叠氮化合物 叠氮化合物RN3是具有4电子的1,3-偶极化合物,其共振结构为:
N3-是很好的亲核试剂,与卤代烷反应经还原可得1o胺, 放出N2。 NaN3与酰氯反应可以得到酰基叠氮化物。加热分解放出氮气并形 成异氰酸酯,加水形成胺;或直接在水中加热分解得到胺。此反应称 为Curtius反应。
胺的酸性强弱次序与胺的碱性次序正相反,为芳香胺>氨>脂肪胺。
2.胺的烷基化 氨,1o胺,2o胺与3o胺可与1o及2o卤代烷发生SN2反应,得到相应的 1o,2o,3o胺与4o铵盐。
若用大大过量的氨与卤代烷反应,可以减少多烷基化产物,
实质上胺的烷基化反应是胺作为亲核试剂进行的取代反应,所以亲核性(碱 性)弱或空间位阻大都很难使反应正常进行。 在烷基化反应中,卤代烷只能用1o与2o卤代烷,3o卤代烷几乎全部进行消除 反应;一般芳基卤化物不能反应,但邻、对位有强吸电子基的芳基卤化物仍可 反应,如对硝基溴苯可以与胺反应。烷基化试剂除卤代烷外,还可用硫酸酯, 如硫酸二甲酯及对甲苯磺酸酯等。
烯胺是2o胺(常用环状2o胺)与醛、酮反应脱水后得到。如:
Mannich反应: 烯胺可以起亲核试剂的作用,而2o胺与甲醛在强酸 存在下形成的亚铵离子可以起亲电试剂作用,它们都可以形成碳碳键。
当将2o胺、甲醛及可以烯醇化的醛或酮在浓盐酸存在下,于水浴中加热 可以得到-胺基酮, 该反应称为mannich反应。
(1)芳香族重氮盐的置换反应 芳香族重氮盐的重氮基可以为一系列基团置换,如下列反应所示。
在这些反应中,基本上是两种历程: a.SN1历程:由于N2是很好的离去基团,因此重氮盐很易放出N2,生成 芳基正碳离子,然后与亲核试剂反应得置换产物,如置换OH,I, F, SH及 SCN等均为此类反应。
b.自由基反应历程:重氮盐与亚铜离子发生单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形成芳基自由基中间体,芳基自由基再夺取卤化铜、氰化钢的卤素、氰 基际是甲醛与二甲胺先形成亚铵离子,然后亚铵离子加到 苯乙酮烯醇式的双键上,最后得到-氨基酮,又称Mannich碱,是很有用的 合成中间体,它经加热蒸馏可得乙烯基酮与2o胺:
若将酮与Mannich碱共热,再经酸水解可得酮与,-不饱和酮的迈克尔加成 产物。
11.5 芳香族重氮盐、重氮甲院与叠氮化合物的反应 1. 芳香族重氮盐的反应 芳香族重氮盐是由1o芳香胺在强酸溶液中,与NaNO2(立即产生HNO2)在 5℃以下低温反应制得。由于重氮基与芳环发生共轭,所以它比脂肪族重氮盐 稳定。重氮盐溶于水,并完全电离。干的重氮盐极易爆炸,但水溶液无此危 险,所以在水溶液中制得的重氮盐就不再分离,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重氮盐与H3PO2反应也是自由基反应历程。在实际应用芳香族重氮盐 的置换反应时,特别是按SN1历程进行的反应,重氮盐的负离子要尽可能 选择亲核性弱的,这样可以减少副反应。如制备羟基或碘置换的重氮盐往 往用硫酸,因HSO4-负离子亲核性极弱。
与氟的置换带通过重氮氟硼酸盐,加热分解得到氟代芳烃。同样,通过重 氮氯(溴)硼酸盐,也可制得氯(溴)代芳烃。
第十一章

11.1 胺的分类与结构 胺是氨上的氢被烃基取代的衍生物,正如醇、醚是水的衍生物一样。
胺可以根据所连的烃基分为脂肪胺与芳香胺;根据氮上所连烃基数 目分别称1o胺、2o胺、3o胺与4o铵,4o铵又称季铵盐。
氨分子中的氮是接近sp3杂化的,它以3个sp3轨道与氢的s轨道形成 键,留下一对未成键电子占据另一个sp3轨道,HNH的夹角为107.3o。 脂 肪胺具有类似的结构。未成键电子对对于胺的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胺的碱性、亲核性都与它有关。
重氮盐与酚的偶合在微碱性溶液中进行较快,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有 相当数量的酚转变为ArO-。ArO-比酚活泼,因此反应较快。但是若溶液 碱性太强(pH>10),重氮盐将与OH-结合形成不能偶合的偶氮氢氧化物与 偶氮酸盐,使偶合速度反而降低,甚至不能进行。
重氮盐与胺的偶合在微酸性溶液中进行较快(pH 5—7),因为在这种 条件下,重氮离子浓度较高、同时胺没有全部变成不活泼的铵盐,所以 反应速度较快。但是若溶液的酸性增加(pH>5),则胺大部变成铵盐,偶 合速度反而变慢,甚至不能进行。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季铵碱的消除取向与胺的-碳上氢的酸性大小有关。如上例 中C1上的氢为甲基氢,C3上氢为亚甲基氢,受C4甲基给电子的影响,因此它 的酸性比C1上氢小,所以C1上氢较易被OH-夺取,得含取代基少的烯烃。当碳上有吸电子基团时, -碳上的氢酸性增加,更利于被OH-夺取,如:
此时霍夫曼规则不适用。 根据霍夫曼消除反应的次数、生成产物双键的 位置,可以判断原来胺的结构,常用于生物碱结构的测定。
3o 胺N-氧化物加热可以消除二烷基羟胺,形成烯,称此为Cope消除反应:
该反应比霍夫曼消除反应所需温度稍低一些,不在强碱条件下进行, 因此副反应与重排少一些。消除反应速度与,碳上取代基大小有关,大有 利于消除。该反应可以打开含氮的5与7-10员的环,但不能打开含氮的6员 环。该反应为顺式消除,现认为它通过一环状过渡状态,与酯的消除相似。 同时, -H酸性强的易消除。
11.4 胺的化学性质
1. 胺的碱性与弱酸性 (1)胺的碱性 如醇、醚的氧上一样,胺的氮上有末成键电子对,可以与质子结合,所 以显碱性。
胺的共轭酸的Ka大, pKa小,则碱性弱;否则相反。
(2) 1o胺与2o胺的酸性 1o胺与2o胺不仅是一个碱,而且也是一很弱的酸。在强碱作用下可失 去质子形成氮的负离子,或称胺的共轭碱。
Gabriel合成方法制备1o胺,为了避免卤代烷与氨反应时出现多烷基化的麻 烦, 可用Gabriel方法制备1o胺:
3. 胺的磺酰化与酰化及胺与醛、酮的反应
胺与酰氯、酸酐、酯、羧酸及1o胺与醛、酮的反应己作介绍。 1o胺与2o胺可与苯磺酰氯反应,得到N-取代与N,N-二取代苯磺酰胺。3o胺 与苯磺酰氯形成盐,它很易与KOH水溶液反应又变回胺:
(3) 3o脂肪胺与亚硝酸生成3o铵盐与N-亚硝基铵盐的混合物 在低温时,N-亚硝基铵盐是稳定的;在较高温时,于酸性水溶液中分解成 醒与N-亚硝基胺, 这些反应没有什么合成价值。
3o芳香胺与亚硝酸反应可在芳香环上进行亚硝基化,因为胺基是使芳 环活化的强活化基团。
5.胺的氯化 胺很容易被氧化,也是合成上经常防止它产生的一个副反应。但是选择 适当的氧化剂,它又是一个可利用的反应。1o胺的氧化反应比较复杂,一般 情况下没有多少使用价值。若使用过三氟乙酸,可将1o胺氧化成硝基化合物, 这是制备特殊硝基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2o胺与H2O2反应形成羟胺,有些产率较高,可在合成中应用。如
3o胺与H2O2或过乙酸反应, 可以得到高产率的N-氧化物。
6. 胺的消除反应 胺本身不能发生消除反应,因为它的离去基团是一种很强的碱NH2-, 但是 季铵碱与3o胺的N-氧化物可以在100oC以上温度发生消除反应, 因为它们的 离去基团分别是弱碱R3N和R2NOH。 季铵碱的消除反应又称为霍夫曼(Hofmann)消除反应, 它属E2反应, 但消 除取向不同于卤代烷的E2反应, 即所得主要产物具有最少取代的烯烃。如
(3) 苯胺的磺化需经较长时加热可得很好产率串的对氨基苯磺酸。
(4)酰化反应中由于苯胺可进行C-酰化,也可进行N-酰化,因而酰化反应产 率很低。但N,N-二取代苯胺与乙酰苯胺不能进行N-酰化,可用温和条件进 行C-酌化。而且,N,N-二烷基苯胺可用二甲基甲酰胺与POCl3进行酰化, 在苯环上引入醛基。但此反应在一般苯环上是不进行的,因为它需强活化 的苯环。此反应叫Vilsmeier反应:
芳香胺的结构有些不同,由于未成键电子对与芳环的电子发生共轭, 使原来为sp3轨道的未成键电子对的P性质增加,使氮由sp3杂化趋向于 sp2杂化。如苯胺分子虽仍为棱锥体,但趋向于平面化,HNH的平面与苯 环平面间夹角为39.4o,HNH键角为113.9o。
由于胺分子呈棱锥形,若氮所连三个基团不同,则该胺应具有手性, 但实际没有分离得到旋光异构体,这是因为这一对对映体很易相互转化。
偶氮芳烃有着鲜艳的颜色,所以被广泛用来作为染料。如迎春红:
2.重氮甲烷 重氮甲烷是重氮烷系列中最低的一个,它是一种黄色、有毒、易爆炸 的气体。它的乙醚溶液比较安全,但操作时仍需小心,因为玻璃间的摩 擦即可引起爆炸。但由于它高度专一的活性,仍广泛应用于合成中。 重氮甲烷是一偶极化合物,具有强的亲核性。它可在温和条件下与醇、 酚形成醚;与羧酸形成酯;与酰氯可以得到-重氮酮;再水解,可得比酰 氯多一个碳的酸;与烯键可进行环加成反应,得杂环化合物;受热或光照, 产生卡宾。
(2) 2o胺与亚硝酸反应生成N—亚硝基胺 它是一种黄色、中性、水不溶的油状物。可用还原方法将亚硝基除 掉,得到原来的胺。
许多N-亚硝基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现认为它在生物体内可以转化 成活泼的烷基化试剂并可与核酸发生反应,这是它致癌作用的原因。
过去腌制腊肉、火腿常加少量NaNO2,以防腐并保持色泽鲜艳,但 它可以产生亚硝胺,所以现己禁止使用。
季铵盐不能进行氮转化,因此可以分离得到稳定的旋光异构体.
11.2 胺的命名 胺的普通命名
系统命名
11.3 胺的物理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