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第六章复习
数学第六章证明(一)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北师版八下第六章证明〔一〕回忆与思考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证明的必要性,了解证明的书写格式.2.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的含义.3.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理解证明的含义.2.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了解定义、命题,定理、公理的含义,并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3.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依据.4.通过回忆与思考,进一步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会灵活应用.5.通过回忆与思考,进一步理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并会灵活应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回忆与思考,使他们进一步体会直观是重要的,但有时也会欺骗人,这时就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进而开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3.证明的步骤及书写格式.●教学难点证明过程的书写.●教学方法自学,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问题〔记作投影片“回忆与思考〞 A〕第二张: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关系图〔记作投影片“回忆与思考〞 B〕第三张:知识结构图〔记作投影片“回忆与思考〞C〕●教学过程Ⅰ.巧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师]前面几节课我们探讨了第六章“证明〞,在教学中为什么要证明如何证明呢今天我们就来对此进行回忆与思考.Ⅱ.回忆与思考[师]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回忆本章的内容.〔出示投影片“回忆与思考〞 A〕1.直观是重要的,但它有时也会欺骗人,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3.什么条件下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平行又会怎样这两类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你会证明它们吗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怎样证明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有什么关系5.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证明的根本步骤.〔学生通过讨论、归纳、举例、一个一个问题解决〕[生甲]如:两棵一样高的树,但相距很远,当你站在其中一棵树旁边时,显得它很高,而另一棵较低.图6-69又如图6-69:直观看,图6-69〔1〕长,图6-69〔2〕短,实际上是一样长的.……〔学生举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直观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生乙]定义就是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命题呢,就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公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命题.即公认的真命题.定理是经过推理的过程得到的真命题.[生丙]在同位角相等的情况下,两直线平行;在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情况下,两直线平行.如果两条直线平行时,那么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也相等,同旁内角是互补的.这两类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生丁]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结论,它的结论又正好是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条件.[生戊]公理也是.[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这两类命题的关系如以下列图〔出示投影片“回忆与思考〞B〕[师]你们会证明它们吗[生]会.主要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公理证明其性质.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证明判定定理.[师]很好.接下来看问题4、5.[生甲]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生乙]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生丙]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根本步骤是:〔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生丁]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通过分组活动,解决了具有能反映本章内容的一串问题.现在来梳理一下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出示投影片“回忆与思考〞 C〕[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掌握本章内容.Ⅲ.课堂练习〔一〕课本图6-701.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用线段连接,什么样的连法最短研究发现,并非对角线最短.而是如图6-70的连法最短〔即用线段AE、DE、EF、CF、BF把四个顶点连接起来〕,图中∠DAE=∠ADE=30°,∠AEF=∠BFE=120°,你能证明此时AB∥EF吗答案:能.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AB=90°〔正方形的性质〕∵∠DAE=30°〔〕∴∠EAB=60°〔等式性质〕∵∠AEF=120°〔〕∴∠AEF+∠EAB=120°+60°=180°〔等式的性质〕∴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图6-712.,如图6-71,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求证:∠1+∠2=180°证明:∵a∥b〔〕∴∠1+∠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2〔对顶角相等〕∴∠1+∠2=180°〔等量代换〕图6-723.,如图6-72,∠1+∠2=180°,求证:∠3=∠4.证明:∵∠2=∠5〔对顶角相等〕∠1+∠2=180°〔〕∴∠1+∠5=180°〔等量代换〕∴∠3=∠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答复以下问题〔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一定小于180°吗一定小于90°吗〔2〕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3〕一个三角形的最大角不会小于60°,为什么最小角不会大于多少度答案:〔1〕是不一定〔2〕一个一个〔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大角小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将小于180°,所以一个三角形的最大角不会小于60°.最小角不会大于60°图6-73其中AB⊥BC,BC⊥CD,AC⊥BD,2PD=PA.如果∠A=α,那么∠ABP和∠PCD等于多少解:∵AC⊥BD〔〕∴∠APB=90°〔垂直的定义〕∵∠A+∠APB+∠AB P=18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A=α∵AB⊥BC,BC⊥CD〔〕∴∠ABC=∠BCD=90°〔垂直的定义〕∴∠ABC+∠BCD=180°〔等式的性质〕∴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A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α〔〕∴∠PCD=α〔等量代换〕图6-746.,如图6-74,在△ABC中,DE∥BC,F是AB上一点,FE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求证:∠EGH>∠ADE.证明:∵DE∥BC〔〕∴∠ADE=∠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GH是△FBG的一个外角〔〕∴∠EGH>∠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EGH>∠ADE〔等量代换〕7.,如图6-75,直线AB∥ED.求证:∠ABC+∠CDE=∠BCD.〔1〕〔2〕图6-75此题有多种证法.证法一:〔如图6-75〔1〕〕过点C作CF∥AB.∴∠ABC=∠B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ED〔〕∴ED∥CF〔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EDC=∠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F+∠FCD=∠EDC+∠ABC〔等式性质〕即:∠BCD=∠ABC+∠CDE证法二:〔如图6-75〔2〕〕,延长BC交DE于F点∵AB∥DE〔〕∴∠ABC=∠CF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D是△CDF的一个外角〔〕∴∠BCD =∠CFD +∠CDE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BCD =∠ABC +∠CDE 〔等量代换〕Ⅳ.课时小结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 205复习题 B 组 1~5 〔二〕写一份小结,总结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Ⅵ.活动与探究图6-761.,如图6-76,∠B =32°,∠D =38°,AM 、CM 分别平分∠BAD 、∠BCD ,求∠M 的度数. 你能把它一般化吗你会证明如下结论吗AM 、CM 分别平分∠BAD 和∠BC D. 求证:∠M =21〔∠B +∠D 〕 [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培养他们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结果]解:∵AM 、CM 分别平分∠BAD 和∠BC D.∴∠BAM =21∠BAD ,∠MCB =21∠BC D. ∵∠B +∠BAD +∠AFB =180°∠D +∠BCD +∠DFC =180°∠AFB =∠DFC∴∠B +∠DAB =∠D +∠BCD∴∠DAB -∠BCD =∠D -∠B∵∠BEM =∠M +∠BCM ,∴∠M +∠BCM =∠B +∠BAM ∴∠M =∠B +∠BAM -∠BCM =∠B +21〔∠DAB -∠BCD 〕 =∠B +21〔∠D -∠B 〕∵∠B =32°∠D =38° ∴∠M =21〔32°+38°〕=35°回忆与思考一、问题串二、知识结构图三、课堂练习五、课后作业。
【教案】第六章小结与复习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小结与复习【学习目标】1巩固复习本章知识,形成整体性认识.2•熟练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多边形内外角和进行解答与证明. 【学习重点】灵活运用相关性质定理解决问题.【学习难点】根据题目条件,适当选用相关性质定理解答问题.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知识结构框图知识模块一【自主探究】范例1:一平行例辿底-平行四边璐性质半打四边形一厂对边相需-对仔儒1雪「对角纱1£和平分「两组对边幷別¥打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底 -闊组対边分别和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曙 L 一组对边平仃且柑等的佃边形是半仃四边形L対帝线互相平分的凹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二角形中位线定理一彭边形内闻和9外角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河南中考)如图,在?ABCD中,AE的长为8.仿例:(襄阳中考)在?ABCD中,AD = BD , BE是AD边上的高,/ EBD = 20°,则/ C的度数为55_.范例2: A、B、C、D在同一平面内,从① AB // CD,②AB = CD,③BC = AD,④BC // AD这四个条件中任选两个,能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选法有(B )A. 3种 B . 4种C. 5种 D . 6种仿例:AG 交BC 于点E.若BF = 6, AB = 5,则如图,已知 E 、F 分别是?ABCD 的边BC 、AD 上的点,且 BE = DF.求证:四边形 AECF 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 BC ,且 AD = BC ,二 AF // EC. •/ BE = DF ,「. AF = EC ,「.四 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知识模块二 三角形的中位线范例3:如图,在△ ABC 中,M 是BC 的中点,AP 是/ BAC 的平分线,BP 丄AP 于点P ,如果 AB = 12 , AC =22,贝U MP 的长是5.学习笔记: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 错,最后进行总结评分. 学习笔记:检测可当堂完成.仿例:(泰安中考)如图,在长方形 ABCD 中,M 、N 分别是边 AD 、BC 的中点,E 、F 分别是线段 BM 、CM 的中 点.若AB = 8, AD = 12,则四边形ENFM 的周长为20•知识模块三 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范例4:(南宁中考)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54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复习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3.让学生参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运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运用乐趣. 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增强教学效果.二、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要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打下了基础.三、重点难点1.重点: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平行四边形中的计算和证明.2.难点: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四、教学过程一、诊断练习1.如果把一张平行四边形撕开成如图所示的两部分,你能用其中的部分补全图形吗?2.比一比(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的平分线AE交CD于点E,AD=9,CD=15,则CE=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若AB=25cm,BC=10cm,则AD= cm.周长= cm.(3)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A=70度,则∠C= 度,∠B= 度.(4)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AB=10,AC=14,BD=8,△AOB的周长= . 二、问题研讨问题研讨一: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直线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E、F,试探究OE与O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变一变:在上述问题中,若直线EF绕与边DA、BC的延长线交于点E、F,(如图2),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试说明理由.再变一变:在上述问题中,若将直线EF绕点O旋转至下图(3)的位置时,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此时再与两边延长线相交呢?图(4)小结: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作直线与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相交,得到线段总相等.问题研讨二:能否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某条直线折叠,使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动手折一折)思考:是否存在一条直线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和周长都相等的两部分?(折一折、想一想)结论: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和周长相等的两部分.三、反馈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的值可能是()A、1:2:3:4B、1:2:2:1C、1:1:2:2D、2:1:2:13.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6,BD=10,则四边形ABCD的任一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4.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AE⊥BC,AF⊥CD,∠EAF=60°,BE=4,AF=6,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5.已知:如图,E、F分别为口ABCD中AD、BC的中点,分别连接AF、BE交于G,连接CE、DF交于点H.BC.求证:①GH∥BC,GH=12②线段EF与GH互相平分.解后小结:要证明两条线段互相平分,我们可以证明以这两条线段为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课堂小结1.两个知识点2.两个结论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作直线与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相交,得到线段总相等. 经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和周长都相等的两部分.3.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思想方法.五、课后作业: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对角线AC的中点O作直线EF分别与AD、BC交于点E、F,连接BE、AF相交于点G,连结EC、FD相交于点H,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2.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BE=DF,点G、H分别在BA和DC的延长线上,且AG=CH,连接GE、EH、HF、FG. 求证:四边形GEF是平行四边形.。
2019春【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
1.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相关性质;2.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 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类型一】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BD ≌△ACD 的条件是()A .BD =CDB .AB =AC C .∠B =∠CD .∠BAD =∠CAD 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 ,SAS ,AAS 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 为公共边,若BD =CD ,则△ABD ≌△ACD (SAS);B.∵∠1=∠2,AD 为公共边,若AB =AC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 ≌△ACD ;C.∵∠1=∠2,AD 为公共边,若∠B =∠C ,则△ABD ≌△ACD (AAS);D.∵∠1=∠2,AD 为公共边,若∠BAD =∠CAD ,则△ABD ≌△ACD (ASA);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要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图,△ABC ≌△CDA ,并且AB =CD ,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1=∠2B .AC =CA C .∠D =∠B D .AC =BC 解析:由△ABC ≌△CDA ,并且AB =CD ,AC 和CA 是公共边,可知∠1和∠2,∠D 和∠B 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而前三个选项一定正确.AC 和BC 不是对应边,不一定相等.∵△ABC ≌△CDA ,AB =CD ,∴∠1和∠2,∠D 和∠B 是对应角,∴∠1=∠2,∠D =∠B ,∴AC 和CA 是对应边,而不是BC ,∴A 、B 、C 正确,错误的结论是D.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正确确定对应边、对应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等边对等角运用“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如图,AB =AC =AD ,若∠BAD =80°,则∠BCD =( )A .80°B .100°C .140°D .160°解析:先根据已知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求∠B +∠BCD +∠D 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 =∠ACB ,∠ACD =∠D ,从而得到∠BCD 的值.∵∠BAD =80°,∴∠B +∠BCD +∠D =280°.∵AB =AC =AD ,∴∠B =∠ACB ,∠ACD =∠D ,∴∠BCD =280°÷2=140°,故选C.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①在等腰三角形中,一定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③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求角度中的运用30°,求它的顶角的度数.解析:本题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本题中没有明确3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解:①当底角是30°时,顶角的度数为180°-2×30°=120°;②顶角即为30°.因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30°或120°.方法总结: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三:三线合一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25°.求∠ACB和∠BAC的度数.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BC,再求出∠CDE,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BAC.解:∵AB=AC,AE平分∠BAC,∴AE⊥BC.∵∠ADC=125°,∴∠CDE=55°,∴∠DCE=90°-∠CDE=35°.又∵CD平分∠ACB,∴∠ACB=2∠DCE=70°.又∵AB=AC,∴∠B=∠ACB=70°,∴∠BAC=180-(∠B+∠ACB)=40°.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进行证明如图,△ABC中,AB=AC,D为AC上任意一点,延长BA到E使得AE=AD,连接DE,求证:DE⊥BC.解析:作AF∥DE,交BC于点F.利用等边对等角及平行线的性质证明∠BAF=∠FAC.在△ABC中由“三线合一”得AF⊥BC.再结合AF∥DE可得出结论.证明:过点A作AF∥DE,交BC于点F.∵AE=AD,∴∠E=∠ADE.∵AF∥DE,∴∠E=∠BAF,∠FAC=∠ADE.∴∠BAF=∠FAC.又∵AB=AC,∴AF⊥BC.∵AF∥DE,∴DE⊥BC.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2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如图,在△ABC 中,AB =AC ,CD⊥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中,⎩⎨⎧∠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 -CE ,即AD =AE ,所以∠ADE =∠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所以DE ∥BC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E =40°,∴∠EBC =∠ABC -∠ABE =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证明:连接BD ,∵在等边△ABC 中,D是AC 的中点,∴∠DBC =12∠ABC =12×60°=30°,∠ACB =60°.∵CE =CD ,∴∠CDE =∠E .∵∠ACB =∠CDE +∠E ,∴∠E =30°,∴∠DBC =∠E =30°.∵DM ⊥BC ,∴∠DMB =∠DME =90°,在△DMB 和△DME 中,⎩⎨⎧∠DMB =∠DME ,∠DBM =∠E ,DM =DM ,∴△DME ≌△DMB .∴BM =EM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还应明白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ABC 为正三角形,点M 是边BC上任意一点,点N 是边CA 上任意一点,且BM =CN ,BN 与AM 相交于Q 点,求∠BQM 的度数.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SAS 判定△ABM ≌△BCN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QN =∠ABC =60°.解:∵△ABC 为正三角形,∴∠ABC =∠C =∠BAC =60°,AB =BC .在△AMB 和△BNC中,∵⎩⎨⎧AB =BC ,∠ABC =∠C ,BM =CN ,∴△AMB ≌△BNC (SAS),∴∠BAM =∠CBN ,∴∠BQM =∠ABQ +∠BAM =∠ABQ +∠CBN =∠ABC =6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一般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三角形全等.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重点)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 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 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 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 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 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类型一】 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 解析:共有5个.(1)∵AB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2)∵BD 、CE 分别是∠ABC 、∠BCD的角平分线,∴∠EBC =12∠ABC ,∠ECB =12∠BCD .∵△ABC 是等腰三角形,∴∠EBC =∠ECB ,∴△BCE 是等腰三角形;(3)∵∠A =36°,AB =AC ,∴∠ABC =∠ACB =12(180°-36°)=72°.又∵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D =12∠ABC =36°=∠A ,∴△ABD 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 和△BCD 也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然后确定等腰三角形,再按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类型二】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与CD 交于点F ,求证:△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 =∠ACD ,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 =∠CFE ,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 =CF ,从而求得△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在△ABC 中,∠ACB =90°,∴∠B +∠BAC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CD +∠BAC =90°,∴∠B =∠ACD .∵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BAE =∠EAC ,∴∠B +∠BAE =∠AEC ,∠ACD +∠EAC =∠CFE ,即∠CEF =∠CFE ,∴CE =CF ,∴△CEF 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F 分别在AB 、BC 、AC 边上,且BE =CF ,BD=CE .(1)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2)当∠A =50°时,求∠DEF 的度数.解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 =∠C ,利用“边角边”证明△BDE 和△CE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 =EF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 =∠CEF ,然后求出∠BED +∠CEF =∠BED +∠BDE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B =∠DEF .(1)证明:∵AB =AC ,∴∠B =∠C .在△BDE 和△CEF中,∵⎩⎨⎧BD =CE ,∠B =∠C ,BE =CF ,∴△BDE ≌△CEF (SAS),∴DE =EF ,∴△DEF 是等腰三角形;(2)解:∵△BDE ≌△CEF ,∴∠BDE =∠CEF ,∴∠BED +∠CEF =∠BED +∠BDE .∵∠B +∠BDE =∠DEF +∠CEF ,∴∠B =∠DEF .∵∠A =50°,AB =AC ,∴∠B =12×(180°-50°)=65°,∴∠DEF =65°.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探究点二:反证法 【类型一】 假设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 .有一个内角大于60°B .有一个内角小于60°C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设结论不成立,所以可先假设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故选C.方法总结: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把它全部否定. 【类型二】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 <90°,∠B >90°,∠C >90°,所以∠A +∠B +∠C >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学习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重点、难点)2.理解并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图形:师: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你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生:等边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具有和谐的对称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等边三角形,引出课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类型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 a2+c2=2ab+2bc-2b2,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解析:把已知的关系式化为两个完全平方的和等于0的形式求解.解:移项得a2+c2-2ab-2bc+2b2=0,∴a2+b2-2ab+c2-2bc+b2=0,∴(a-b)2+(b-c)2=0,∴a-b=0且b-c=0,即a=b且b=c,∴a=b=c.故△ABC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等于零;(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二】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E=∠OED=6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DOE=60°,从而可得△ODE是等边三角形.解:△OD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OD∥AB,OE∥AC,∴∠ODE=∠ABC=60°,∠OED=∠ACB=60°.∴∠DOE=180°-∠ODE-∠OED=180°-60°-60°=60°.∴∠DOE=∠ODE=∠OED=60°.∴△ODE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如果较易求出角的度数,那么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从而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类型三】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CD ,BE ⊥CE ,A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B =B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由于EB =ED ,CE =CD ,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得∠CBE =12∠ECB .再由BE ⊥C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ECB =60°.又∵AB =BC ,从而得出△ABC 是等边三角形.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CE =CD ,∴∠CED =∠D . 又∵∠ECB =∠CED +∠D .∴∠ECB =2∠D .∵BE =DE ,∴∠CBE =∠D .∴∠ECB =2∠CBE .∴∠CBE =12∠ECB .∵BE ⊥CE ,∴∠CEB =90°.又∵∠ECB +∠CBE +∠CEB =180°,∴∠ECB +12∠ECB +90°=180°,∴∠ECB =60°.又∵AB =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一边也与这两边相等;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2)已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外两个角也等于60°;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探究点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B =3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 =3cm ,则AB 的长度是( )A .3cmB .6cmC .9cmD .12cm解析: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C =90°,∴∠ACD =∠B =30°.在Rt △ACD 中,AC =2AD =6cm ,在Rt △ABC 中,AB =2AC =12cm.∴AB 的长度是12cm.故选D.方法总结: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时,要分清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类型二】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综合运用,PC ∥OA 交OB 于C ,PD ⊥OA 于D ,若PC =3,则PD 等于( )A .3B .2C .1.5D .1解析:如图,过点P 作PE ⊥OB 于E ,∵PC ∥OA ,∴∠AOP =∠CPO ,∴∠PCE =∠BOP +∠CPO =∠BOP +∠AOP =30°.又∵PC =3,∴PE =12PC =12×3=1.5.∵∠AOP =∠BOP ,OP =OP ,∠OEP =∠ODP ,∴△OPE ≌△ODP ,∴PD =PE =1.5.故选C.方法总结: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时,关键是寻找或作辅助线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三】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境,已知AC =50m ,AB =40m ,∠BAC =150°,这种草皮每平方米的售价是a 元,求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多少元?解析: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在Rt △ABD 中,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求BD ,即△ABC 的高.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求解.解:如图所示,过点B 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BAC =150°,∴∠DAB =30°.∵AB =40m ,∴BD =12AB =20m ,∴S △ABC =12×50×20=500(m 2).∵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一共需要500a 元.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在于作出CA 边上的高,根据相关的性质求BD 的长,正确的计算出△ABC 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节课借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并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的训练得以提高.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是( )A .∠A +∠B =∠C B .∠A -∠B =∠CC .∠A ∶∠B ∶∠C =1∶2∶3D .∠A =∠B =3∠C 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 中∠A +∠B =∠C ,即2∠C =180°,∠C =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 ,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 选项中∠A =∠B =3∠C ,即7∠C =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类型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D ,CE⊥AB 于E .(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A 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 =90°,∠2+∠B =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 =∠E =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解:(1)∠1=∠2.∵AD ⊥BC ,CE ⊥AB ,∴△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1+∠B =90°,∠2+∠B =90°,∴∠1=∠2;(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 ⊥AC ,CE ⊥AB ,∴∠D =∠E =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 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2)S △ABC =1CB ·AC =30cm 2;(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AC ·BC AB =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周长.解析: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ABD和Rt△ACD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和CD的长求出,两者相加即为BC的长,从而可将△ABC的周长求出;(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ABD和Rt△ACD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和CD的长求出,两者相减即为BC的长,从而可将△ABC的周长求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BD+CD=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在题目未给出具体图形时,应考虑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凡符合题设的情况都要考虑,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这是解无图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探究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类型一】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有△ABC,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的形状为(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42+62=213,AC=22+32=13,AB=12+82=65.在△ABC中,∵BC2+AC2=52+13=65,AB2=65,∴BC2+A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构造出三角形,然后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类型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E=EB,AF=14AD,求证:CE⊥EF.证明:连接CF,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BC=CD=DA=4.∵点E为AB中点,AF=14AD,∴AE=BE=2,AF=1,DF=3.由勾股定理得EF2=12+22=5,EC2=22+42=20,FC2=42+32=25.∵EF2+EC2=FC2,∴△CFE是直角三角形,∴∠FEC=90°,即EF⊥CE.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方法.【类型三】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90°,AB=8,BC=6,CD=24,AD=2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析:连接AC,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CD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ABC和△ACD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连接AC,∵∠B=90°,∴△ABC为直角三角形.∵AC2=AB2+BC2=82+62=102,∴AC=10.在△ACD中,∵AC2+CD2=100+576=676,AD2=262=676,∴AC2+CD2=AD2,∴△ACD为直角三角形,且∠ACD=90°,∴S四边形ABCD =S△ABC+S△ACD=12×6×8+12×10×24=144.方法总结:此题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探究点四: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北师大版八下第六章证明复习教案
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
(7)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是()
A.推理过程叫证明;B.定理都是命题;
C.命题都是公理;D.公理都是命题.
二、填空题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3.证明的步骤及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证明过程的书写.
教具准备自学,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概念
1、定义2、命题3、条件4、结论5、真命题6、假命题
7、反例8、公理9、定理10、推论11、证明
二、知识和规律
1、判断是不是定义2、判断是不是命题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中括号内.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直线AB和CD垂直吗
(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
(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
(D)连结A、B两点
(2)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若a⊥c,b⊥c,则a⊥b (B)若a∥b,b∥c,则a∥c
(C)若a⊥c,b⊥c,则a∥b (D)若a⊥c,b∥a,则b⊥c
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角平分线的夹角为_______.
三、应用题
(1)如图6—19,已知AB⊥BD,CD⊥BD图,并写出已知,求证:“角平分线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教学反思: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4)如果∠1=∠2,∠2=∠3,那么∠1=∠3.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复习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复习》主要包括了本章所学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的总结和复习。
内容包括:二次根式、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像、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
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二次根式、二次方程、不等式等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概念和方法的应用产生困惑。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章所学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
2.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
4.函数图像的理解和运用。
5.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材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准备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呈现(15分钟)介绍本章所学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方式进行展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20分钟)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15分钟)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 common mistakes and misconceptions, 并进行解释和纠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节课程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第六章,主要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平行四边形是初中数学中较为基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特殊性质也在后续的学习中经常被使用。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各个角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等;3.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内部各个角的方法;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 学习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指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如平行、四边形等;•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形,指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边平行等;•通过实验法和证明法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3. 练习计算平行四边形内部各个角的方法•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计算平行四边形内部各个角的方法;•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样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2. 讨论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本节课程所需资源包括:黑板、彩色粉笔、教材、习题册、计算器等。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习题解答情况等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教案
第6单元平行四边形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4.会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
体会证明中所运用的归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通过复习课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2)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3)三角形的中位线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记作ABCD。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间的距离。
即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5. 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7.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它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二)题型、方法归纳考点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例1 已知ABCD的周长为32,AB=4,则BC=()A.4 B.12 C.24 D.28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AB=CD,AD=BC,根据2(AB+BC)=32,即可求出答案.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32,∴2(AB+BC)=32,∴BC=12.故选B.例2 如图,▱ABCD与▱DCFE的周长相等,且∠BAD=60°,∠F=110°,则∠DAE的度数为.分析:由▱ABCD与▱DCFE的周长相等,可得到AD=DE即△ADE是等腰三角形,再由且∠BAD=60°,∠F=110°,即可求出∠DAE的度数.解:∵□ABCD与□DCFE的周长相等,且CD=CD,∴AD=DE,∵∠DAE=∠DEA,∵∠BAD=60°,∠F=110°,∴∠ADC=120°,∠CDE═∠F=110°,∴∠ADE=360°﹣120°﹣110°=130°,∴∠DAE==25°,答案:25°.考点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例3 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下列条件不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A.OA=OC,OB=OD B.AD∥BC,AB∥DCC.AB=DC,AD=BC D.AB∥DC,AD=BC分析:A、∵OA=OC,OB=O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能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AD∥BC,AB∥D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能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AB=DC,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能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AB∥DC,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故不能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答案:D.例4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5cm,BC=9cm.M是CD的中点,P是BC边上的一动点(P与B,C不重合),连接PM并延长交AD的延长线于Q.(1)试说明△PCM≌△QDM.(2)当点P在点B、C之间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PQ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分析:(1)要证明△PCM≌△QDM,可以根据两个三角形全等四个定理,即AAS、ASA、SAS、SSS中的ASA.利用∠QDM=∠PCM,DM=CM,∠DMQ=∠CMP 即可得出;(2)得出P在B、C之间运动的位置,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出.(1)证明:∵AD∥BC∴∠QDM=∠PCM∵M是CD的中点,∴DM=CM,∵∠DMQ=∠CMP,在△PCM和△QDM中∵,∴△PCM≌△QDM(ASA).(2)解:当四边形ABPQ是平行四边形时,PB=AQ,∵BC﹣CP=AD+QD,∴9﹣CP=5+CP,∴CP=(9﹣5)÷2=2.∴当PC=2时,四边形ABPQ是平行四边形.考点三:三角形的中位线例5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若BC=6,则DE=.分析:由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可知,DE是△ABC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求出DE.解:∵D、E是AB、AC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ED=BC=3.答案:3.考点四: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例6 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为180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复习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复习》主要包括了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三章《概率初步》、第四章《三角形》、第五章《二次函数》、第六章《数据的整理与展示》五个部分的内容。
本章的复习旨在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数据处理、概率、三角形、二次函数等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对一些概念和性质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透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三章《概率初步》、第四章《三角形》、第五章《二次函数》、第六章《数据的整理与展示》五个部分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
2.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五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巩固。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巩固所学知识。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章节的知识点梳理资料。
2.准备实际问题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本章复习的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章的知识点,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概率初步、三角形、二次函数、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巩固已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实际问题案例。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案设计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定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5.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6.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质.1.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2.经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究证明过程.3.经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探究过程和外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1.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以及它们的应用中,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构造思想、转化思想等.2.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合情推理能力,增强简单的逻辑推理意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人交流的合作精神和养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科学态度.首先通过图形的拼、剪引入平行四边形,逐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对角线的有关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然后在直观的、现实的情境和一些探索性活动中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最后,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多边形广场”的连续情境,比较自然地呈现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探索过程.本章特别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结合以上分析的教材编写思路,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使用教材中问题的情境,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学生互动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并结合大量特例,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现.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4.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5.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熟练应用.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3.在证明和解决有关问题的探究中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使问题得以解决.1.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展现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本章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有关结论时,设计了一些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呈现的素材.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更现实、更有趣的问题情境.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完整过程,加深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认识.在本章教学中,不论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还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定理,都建议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结论,然后进行证明.要让学生体会证明活动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感受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3.重视对证明思路的启发,鼓励尝试多种证明方法.在本章有关证明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思路和证明方法;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证明方法的异同,提高推理论证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注意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回顾与思考1课时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经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归纳过程,体会通过观察、猜想、操作、论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第课时1.理解并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理解并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且能够证明.经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归纳过程,体会通过观察、猜想、操作、论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2.探索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两张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刻度尺、量角器.同学们,你们留意观察过阳光透过长方形窗口投在地面上的影子是什么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回答: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四边形……【教师点评】太阳光属于平行光,长方形窗口在地面上的影子通常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图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是一种很美的图形,因为它有一种对称美.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简单易懂.通过类比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自然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并且揭示了课题.导入二:【问题】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彩纸或白纸一张.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它们相等的一组对边重合,得到一个四边形.(1)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与同桌交流一下;(2)给出小明拼出的四边形,它们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请用简洁的语言刻画这个图形的特征.【学生活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教师活动】平行四边形定义中的两个条件:①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AD∥BC且AB∥DC;平行四边形的表示为“▱”.注意:平行四边形中对边是指无公共点的边,对角是指不相邻的角,邻边是指有公共端点的边,邻角是指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而三角形中对边是指一个角的对边,对角是指一条边的对角.(教学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认识清楚)[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导入三: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载重汽车的防护栏等,都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又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简单易懂,自然过渡到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学习.实践探索:(1)通过剪纸,拼纸片,及旋转,可以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分别相等.(2)可以通过推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证明)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CD,BC=DA.证明:如图(2)所示,连接A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BC∥DA(平行四边形的定义).∴∠1=∠2,∠3=∠4.∵AC=CA,∴△ABC≌△CDA.∴AB=DC,BC=DA.学生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说理,由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提升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做一做】(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找出对称中心并验证你的结论吗?(2)你还发现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性质?生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生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设计意图]这个探索活动与上一环节的探索活动有所不同,是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的性质,明确了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其对称中心,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的性质.O是▱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覆盖在如图所示的图形上,描出▱ABCD及其对角线AC,再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透明纸上的▱ABCD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探索得到▱ABCD绕点O旋转180°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思考:从验证▱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还具有哪些性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设计“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操作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议一议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度数,能确定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吗?【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内思考、议论.【教师点评】可以确定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设计意图]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得到邻角互补.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所以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可以确定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三、例题讲解(多媒体课件给出).(教材例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D中, 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BE=DF.〔解析〕本例是对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鼓励学生寻求证明思路.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B∥CD(平行四边形的定义).∴∠BAE=∠DCF.又∵AE=CF,∴△ABE≌△CDF.∴BE=DF.(补充例题)如图所示,在▱ABCD中,AE=CF,求证AF=CE.〔解析〕要证AF=CE,需证△ADF≌△CBE,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有∠D=∠B,AD=BC,AB=CD,又AE=CF,根据等式性质,可得BE=DF.由“边角边”可得出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所需要的结论.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B,AD=BC,AB=CD.∵AE=CF,∴BE=DF.∴△ADF≌△CBE.∴AF=CE.[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及补充例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知识拓展]1.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上述性质是一般四边形不具备的特殊性质.2.在学习三角形时,我们通常从边、角两方面考虑性质与判定,由于四边形有对角线,故在考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主要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着手,对角线是沟通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深刻体会将四边形问题化为三角形问题的转化思想的应用.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3.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1.在▱ABCD中,若∠B=60°,则∠A=,∠C=,∠D=.答案:120°120°60°2.在▱ABCD中,若∠A比∠B大20°,则∠C=.解析:由∠A+∠B=180°,∠A-∠B=20°,解得∠A=100°,所以∠A=∠C=100°.故填100°.3.在▱ABCD中,若AB=3,BC=5,则AD=,CD=.解析:AD=BC=5,CD=AB=3.答案:5 34.(2015·梅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D中,BE平分∠ABC,BC=6,DE=2,求▱ABCD的周长.解:∵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E∥BC,AD=BC,AB=CD,∴∠AEB=∠EBC.∵BE平分∠ABC,∴∠ABE=∠EBC,∴∠ABE=∠AEB,∴AB=AE,∴AE+DE=AD=BC=6,∴AE+2=6,∴AE=4,∴AB=CD=4,∴▱ABCD的周长=4+4+6+6=20.5.如图所示,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E=DF.求证AE=CF.证明:∵BE=DF,∴BE-EF=DF-EF,∴BF=DE.∵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D∥BC.∴∠ADE=∠CBF.在△ADE和△CBF中,∴△ADE≌△CBF(SAS).∴AE=CF.第1课时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议一议三、例题讲解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37页随堂练习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137页习题6.1的2,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2015·衢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D中,已知AD=12 cm,AB=8 cm,AE平分∠BAD交BC于点E,则CE 的长等于()A.8 cmB.6 cmC.4 cmD.2 cm2.如图所示,点E是▱ABCD的边CD的中点,AD与B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DF=3,DE=2,则▱ABCD的周长为()A.5B.7C.10D.14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1)若∠A-∠B=30°,则∠A,∠B,∠C,∠D的度数分别为;(2)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8,且AB∶BC=1∶2,则AB=,BC=.4.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哪几对呢?【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在▱ABCD中,∠B=110°,延长AD至F,延长CD至E,连接EF,则∠E+∠F的值为()A.110°B.30°C.50°D.70°6.在▱ABCD中,若∠A+∠C=200°,则∠B的度数是()A.100°B.160°C.80°D.60°7.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BC,GH∥AB,EF,GH相交于点O,图中共有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A.6B.7C.8D.98.如图所示,在▱ABCD中,AD=2AB,CE平分∠BCD交AD边于点E,且AE=3,则AB的长为()A. 4B.3C.D.2【拓展探究】9.如图所示,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60°,DE⊥AB于点E,DF⊥BC于点F.(1)求∠EDF的度数;(2)若AE=4,CF=7,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答案与解析】1.C(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D=BC,∴∠DAE=∠AEB.又∵AE平分∠BAD,∴∠DAE=∠EAB.∴∠EAB=∠AEB,∴AB=BE.∵AD=12 cm,AB=8 cm,∴BC=12 cm,BE=8 cm.∴CE=BC-CE=4 cm.故选C.)2.D3.(1)105°75°105°75°(2)8164.解:可以找到4对全等三角形,它们是:△AOB≌△COD,△AOD≌△COB,△ABC≌△CDA,△ABD≌△CDB.5.D(解析: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可得∠ADC=110°,再由∠ADC+∠FDC=180°,得出∠FDC=70°,所以∠E+∠F=∠FDC=70°.)6.C(解析:∵∠A+∠C=200°,∠A=∠C,∴∠A=100°.又AD∥BC,∴∠A+∠B=180°,∴∠B=180°-∠A=80°.故选C.)7.D(解析: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有:▱AEOG,▱BHOE,▱CHOF,▱OFDG,▱ABHG,▱CHGD,▱AEFD,▱BEFC,▱ABCD.)8.B(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D∥BC,∴∠DEC=∠BCE.∵CE平分∠DCB,∴∠DCE=∠BCE,∴∠DEC=∠DCE,∴DE=DC=AB.∵AD=2AB,∴AD=2CD,∴AD=2DE,∴AE=DE=3,∴DC=AB=DE=3.故选B.)9.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C= 60°,∠C+∠B=180°.∵∠C= 60°,∴∠B=180°-∠C=120°.∵DE⊥AB,DF⊥BC,∴∠DEB=∠DFB=90°,∴∠EDF=360°-∠DEB-∠DFB-∠B=60°. (2)在Rt△ADE和Rt △CDF中,∠A=∠C=60°,∴∠ADE=∠CDF= 30°,∴AD=2AE=8,CD=2CF=14, ∴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2×(8+14)=44.本节教材中直观感知的活动较多,能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及说理能力.因此,从理性角度分析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议一议,做一做”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增加实际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随堂练习(教材第137页)1.解:能.设一个内角的度数为x°,则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180°-x°,x°,180°-x°.2.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56°,∠BCD=180°-∠B=124°. (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25,BC=AD=30.习题6.1(教材第137页)1.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CD=∠A=48°,∠B=180°-∠A=132°,AD=BC=3 cm.2.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CB=∠CAD=21°.∵∠ADC=125°,∴∠ABC=125°.∴∠DAB=180°-∠ADC=55°,∴∠CAB=∠DAB-∠CAD=55°-21°=34°.3.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B=∠D,∵BE=DF,∴△ABE≌△CDF.4.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ABC,∵DF平分∠ADC,∴∠CDF=∠ADC.同理,∠ABE=∠ABC,∴∠CDF=∠ABE.∵DC∥BA,∴∠CDF=∠AFD,∴∠AFD=∠ABE,∴DF∥EB.∵DE∥FB,∴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BF=DE.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这一节是全章的重点之一,为学好全章打下基础.学习这一节的基础是建立在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之上的,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知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小学里学过,学生是不生疏的,但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这里不仅要复习巩固,而且要加深理解.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前,要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让学生认清楚.讲定义时要强调“四边形”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两个条件,一个“四边形”必须具备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才是平行四边形;反之,平行四边形就一定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要指出,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教材是先让学生用观察、度量和猜想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两条性质的,然后用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了这两条性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使学生在对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让学生在教师的范式的引导下,初步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典型例题、习题,让学生自己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第课时1.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2.理解并能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且能够进行证明.3.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证明或解决有关问题.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归纳过程,体会通过观察、猜想、操作、论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重点】1.理解并能够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和解决有关问题.【难点】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一: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②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③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3)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呢?[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导入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经过一辈子的辛勤劳动, 到晚年的时候,终于拥有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由于年迈体弱,他决定把这块土地分给他的四个孩子,他是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分的.当四个孩子看到时,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地少.同学们,你认为老人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你将会明白老人的分法是否合理.[设计意图]把知识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性质总结思路一【探究】请学生在纸上画两个全等的▱ABCD和▱EFGH,并连接对角线AC,BD和EG,HF,设它们分别交于点O.把这两个平行四边形摞在一起,在点O处钉一个图钉,将▱ABCD绕点O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观察它还能和▱EFGH重合吗?你能从中看出上节课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吗?进一步,你还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结论:(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设计意图]利用实际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炼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印象深刻,容易理解.【师生活动】请尝试证明这一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证明)已知:如图所示,▱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OA=OC,OB=OD.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B∥CD(平行四边形的定义).∴∠BAO=∠DCO,∠ABO=∠CDO.∴△ABO≌△CDO.∴OA=OC,OB=OD.追问: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与同伴交流.(提示:还可以证明△BOC≌△DOA)[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动手操作活动的回顾,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再通过严格的说理证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法说明]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对于定理的证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证明定理之后应该给学生强调:定理的证明只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定理,而在定理运用时则直接由平行四边形可得出其对角线互相平分.[过渡语]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已经透彻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它的应用吧!(补充例题)已知:如图(a)所示,▱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AE=CF,BE=DF.〔解析〕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到OA=OC,继而得到相关三角形全等,从而得证.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1=∠2,∠3=∠4.又∵OA=O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OE≌△COF(AAS).∴OE=OF,AE=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B-AE=CD-CF,即BE=DF.【延伸思考】若补充例题中的条件都不变,将EF转动到图(b)所示的位置,那么补充例题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若将EF向两方延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的延长线分别相交,如图(c)和图(d)所示,补充例题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教材例2)已知:如图所示,▱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线与AD,BC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O=BO(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D∥BC(平行四边形的定义).∴∠ODE=∠OBF.∵∠DOE=∠BOF,∴△DOE≌△BOF.∴OE=OF.三、做一做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DB=90°,OA=6,OB=3.求AD和AC的长度.〔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求其他边长.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6,OB=OD=3,∴AC=12.又∠ADB=90°,∴在Rt△ADO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A2=OD2+AD2,∴AD2=OA2-OD2=62-32=27.∴AD=3.[知识拓展]在一次数学探究活动中,小强用两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ABCD分割成四个部分,使含有一组对顶角的两个图形全等.(1)请在图(1)中的三个平行四边形中画出满足小强分割方法的直线?(2)由上述操作,你发现所画的两条直线有什么规律?解:(1)如图(2)所示.(答案不唯一)(2)规律:所画的两条直线都经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1.判断对错:(1)在▱ABCD中,AC交BD于O,则AO=OB=OC=OD.()(2)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一组对边的距离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4)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解析:(1)在▱ABCD中,AC交BD于O,AC和BD不一定相等,则AO=OB=OC=OD是错误的.(2)由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一组对边的距离相等.(3)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定义可知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4)平行四边形只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答案:(1)✕(2)√(3)√(4)✕2.(2015·宁波中考)如图所示,在▱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ABE≌△CDF,那么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BE=DFB.BF=DEC.AE=CFD.∠1=∠2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ABE=∠CDF.若添加BE=DF,则根据SAS可判定△ABE≌△CDF;若添加BF=DE,由等量减等量差相等得BE=DF,再根据SAS可判定△ABE≌△CDF;若添加AE=CF,不能判定△ABE≌△CDF;若添加∠1=∠2,则根据ASA可判定△ABE≌△CDF.故选C.3.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OA,OB,AB的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求其他各边以及两条对角线的长度.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OA=OC,OB=OD.又OA=3 cm,OB=4 cm,AB=5 cm,∴AC=6 cm,BD=8 cm,CD=5 cm.∵在△AOB中,32+42=52,即AO2+BO2=AB2,∴∠AOB=90°,∴AC⊥BD,∴在Rt△AOD中,OA2+OD2=AD2,∴AD=5 cm,BC=5 cm.答: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各边长都是5 cm,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 cm和8 cm.第2课时一、性质总结(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二、例题讲解三、做一做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39页随堂练习.【选做题】教材第139页习题6.2的1,2,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平行四边形中,周长等于48,(1)已知一边长为12,求其他各边的长;(2)已知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D与△AOB的周长的差是10,求各边的长.2.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150°,AB=8 cm,BC=10 cm,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3.如图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OC中,A(2,1),B(4,-3),求点C的坐标.。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章末复习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章末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主要包括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
这一章是对之前所学平面几何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如点、线、角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等。
但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往往缺乏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2.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学习矩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矩形的性质,并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
4.学习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性质,推导出菱形的性质。
5.学习正方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方形的性质,并与矩形和菱形进行联系。
6.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总结提高: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教案 第6章平行四边形章末复习
章末复习【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3.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4.会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情感态度】体会证明中所运用的归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通过复习课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学重点】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一.知识结构【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1)边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2)角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对角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5.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线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6.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和 .(1)多边形: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2)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3)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教学说明】通过课前热身练习,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 概念再现,知识梳理.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1.在四边形ABCD中,若AB=CD,再添加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_____,就可以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答案:本题为开放式题目,只需添上一组能使四边形ABCD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即可,例AB∥CD.2.已知E.F.G.H分别为□ABCD各边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为_______.答案:平行四边形.3.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对角线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一边长为5cm,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4cm和6cm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答案:C.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AB,GH∥AD,EF与GH交于点O,则该图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共有()A.7个B.8个C.9个D.11个答案:C.5.已知如图直线m∥n,A.B为直线n上两点,C.D为直线m上两点,BC与AD交于点O,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A.1对B.2对C.3对D.4对答案:C.6.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为180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2)×180°=1800°n=12即该多边形为十二边形7.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DC∥AB,以AD,AC为边作□ACED,延长DC交EB于F,求证:EF=FB.证明:过点B作BG∥AD,交DC的延长线于G,连接EG.∵DC∥AB,∴ABGD是平行四边形,∴BGAD.在□ACED中,ADCE,∴CEBG.∴四边形BCEG为平行四边形,∴EF=FB.【教学说明】通过上面的解题分析,再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1.多边形的内角和与某一个外角的度数总和为135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分析:该外角的大小范围应该是0°<x<180°由此可得到该多边形内角和范围应该是1170°<1350°-x<1350°,而1350°-x=(n-2)·180°解1:设该多边形边数为n,这个外角为x 则(n-2)·180°+x=1350°∴13509029180180x x n︒-︒-=+=+︒︒因为n为整数,所以90180x︒-︒必为整数.即:90°-x必为180°的倍数.又因为0°<x<180°,所以x=90°,∴n=9.解2:设该多边形边数为n,这个外角为x.(n-2)·180°+x=1350°0°<x<180°∴1170°<1350°-x<1350°∴1170°<(n-2)·180°<1350°又∵n为整数,∴n=9.则该多边形为九边形.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E是线段AD上的任意一点(E与A,D不重合),G,F,H分别是BE,BC,CE 的中点.请证明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分析:(1)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GF∥EC, GF=12EC=EH,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GF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1)在△BEC中,∵G,F分别是BE,BC的中点,∴GF∥EC且GF=12EC .又∵H是EC的中点,EH=12 EC,∴GF∥EH且GF=EH .∴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分别以△ABC的三边为边长,在BC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D,等边三角形BCE,等边三角形ACF,连接DE,EF.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解析:先证△EDB≌△CFE,可得BD=EF,ED=CF.∵BD=DA,CF=AF,∴ED=AF,EF=DA,∴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4.如图所示,在△ABC中,∠BAC=90°,AD⊥BC于D,BE平分∠ABC交AD于E,EF∥BC交AC于F,那么AE 与CF相等吗?请验证你的结论.解:AE=CF.理由:过E作EG∥CF交BC于G,∴∠3=∠C.∵∠BAC=90°,AD⊥BC,∴∠ABC+∠C=90°,∠ABD+∠BAD=90°.∴∠C=∠BAD,∴∠3=∠BAD.又∵∠1=∠2,BE=BE,∴△ABE≌△GBE(AAS),∴AE=GE.∵EF∥BC,EG∥CF,∴四边形EGCF是平行四边形,∴GE=CF,∴AE=CF.【教学说明】这些训练题有一定的难度,应对学生分层教学.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取得了哪些经验?(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中第3、5、6、9、11、13、14题.本节复习课,我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本章知识点.采用讨论、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外角和公式.通过知识点的回顾,学生对本章知识作了个系统的了解和整理.接着是例题讲解,这些例题都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简答题可让个别学生上台板演,教师注重学生的板书过程,适当的作强调、更正.再是学生练习,这组练习题的难度较大,应采用分组教学,教师适当的提示、引导,使优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
【北师大版】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学案设计第六章复习
第六章 平行四边形【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证明3、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学习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学习过程】一、典型问题分析(一)选择题1、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 .AB=CD , AD ∥BCB .AB=CD ,AB ∥CDC .AB ∥CD ,AD ∥BC D .AB=CD ,AD=BC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O ,则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对。
A 、1B 、2C 、3D 、43中,AB -BC =4cm ,周长是32cm ,那么AB 长( )A 、10cmB 、6cmC 、12cmD 、8cm4、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各为720°,则这个多边形为( )A 、三角形B 、四边形C 、五边形D 、六边形(二)填空题5、平行四边ABCD 中,AB=24,∠B=45°,BC=10,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 。
6、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24,而相邻两边的差是2,则其相邻边分别是 。
7、三角形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19,则原三角形的周长为 。
(三)解答题8、如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12、AB=13,BD ⊥AD ,求BC ,CD 及OB 的长。
9、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E ⊥AC 于点E ,DF ⊥AC 于点F 。
(1)求证:△ABE ≌△CDF ;(2)连结BF 、DE ,试判断四边形BFDE 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写出你的结论并予以证明。
10、如图,梯形ABCD中,AB∥DC,E是BC的中点,AE、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接AC、BF. (1)求证:AB=CF;二、归纳总结三、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第六章复习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会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
体会证明中所运用的归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通过复习课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学会对证明方法的总结,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提高;第三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第四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第五环节:课后反思。
第一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内容:从边、角、对角线三个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进行复习回顾。
学生用“问答”的形式带领其他学生将表格完成。
应用性质和判定完成例题: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点E 、F 在AC 上,且BE ∥DF 。
求证:BE =DF 。
教师在这里将这道题进行开放处理:例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点E 、F 在AC 上,连接DE 、BF ,_________,求证: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来填加适当的条件,使得命题成立并证明。
学生可以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到针对条件最简单的判定定理。
二、“三角形的中位线” 内容:这一章节中,除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还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定理。
所以,这个环节上,老师选取了学生总结出的几道比较有代表性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定理理解,增强恰当应用定理的意识。
例3.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 中,R 、P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E 、F 分别是AP 、RP 的中点,当点P 在CD 上从C 向D 移动而点R 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线段EF 的长逐渐增大B.线段EF 的长逐渐减小C.线段EF 的长不变D.线段EF 的长与点P 的位置有关解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线段EF 的长在P 点的运动过程中,EF 一定等于AR 的一半,又由于AR 的长不变,所以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应选C.DRP DCAEF图2例4. 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是线段AD 上的任意一点(E 与A D ,不重合),G F H ,,分别是BE BC CE ,,的中点.请证明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分析:(1)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GF ∥EC,GF=21EC=EH,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GFH 是平行四边形.证明:(1)在BEC △中,G F ,分别是BE BC ,的中点GF EC ∴∥且12GF EC =又H 是EC 的中点,12EH EC =,GF EH ∴∥且GF EH =∴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三、“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主要是多边形边数和内角度数之间的互化:由多边形的边数得内角的度数,由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得变数。
【精品】【北师大版】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
1.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相关性质;2.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BD ≌△ACD的条件是( )A .BD =CDB .AB =AC C .∠B =∠CD .∠BAD =∠CAD 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 ,SAS ,AAS 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 为公共边,若BD =CD ,则△ABD ≌△ACD (SAS);B.∵∠1=∠2,AD 为公共边,若AB =AC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 ≌△ACD ;C.∵∠1=∠2,AD 为公共边,若∠B =∠C ,则△ABD ≌△ACD (AAS);D.∵∠1=∠2,AD 为公共边,若∠BAD =∠CAD ,则△ABD ≌△ACD (ASA);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要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图,△ABC ≌△CDA ,并且AB =CD ,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1=∠2B .AC =CA C .∠D =∠B D .AC =BC 解析:由△ABC ≌△CDA ,并且AB =CD ,AC 和CA 是公共边,可知∠1和∠2,∠D 和∠B 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而前三个选项一定正确.AC 和BC 不是对应边,不一定相等.∵△ABC ≌△CDA ,AB =CD ,∴∠1和∠2,∠D 和∠B 是对应角,∴∠1=∠2,∠D =∠B ,∴AC 和CA 是对应边,而不是BC ,∴A 、B 、C 正确,错误的结论是D.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正确确定对应边、对应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等边对等角 【类型一】运用“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如图,AB =AC =AD ,若∠BAD =80°,则∠BCD =( )A .80°B .100°C .140°D .160°解析:先根据已知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求∠B +∠BCD +∠D 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 =∠ACB ,∠ACD =∠D ,从而得到∠BCD 的值.∵∠BAD =80°,∴∠B +∠BCD +∠D =280°.∵AB =AC =AD ,∴∠B =∠ACB ,∠ACD =∠D ,∴∠BCD =280°÷2=140°,故选C.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①在等腰三角形中,一定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③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求角度中的运用30°,求它的顶角的度数.解析:本题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本题中没有明确3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解:①当底角是30°时,顶角的度数为180°-2×30°=120°;②顶角即为30°.因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30°或120°.方法总结: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三:三线合一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计算如图,在△ABC 中,已知AB =AC ,∠BA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 ,∠ADC =125°.求∠ACB 和∠BAC 的度数.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 ⊥BC ,再求出∠CDE ,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BAC .解:∵AB =AC ,AE 平分∠BAC ,∴AE ⊥BC .∵∠ADC =125°,∴∠CDE =55°,∴∠DCE =90°-∠CDE =35°.又∵CD 平分∠ACB ,∴∠ACB =2∠DCE =70°.又∵AB =AC ,∴∠B =∠ACB =70°,∴∠BAC =180-(∠B +∠ACB )=40°.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如图,△ABC 中,AB =AC ,D 为AC 上任意一点,延长BA 到E 使得AE =AD ,连接DE ,求证:DE ⊥BC .解析:作AF ∥DE ,交BC 于点F .利用等边对等角及平行线的性质证明∠BAF =∠FAC .在△ABC 中由“三线合一”得AF ⊥BC .再结合AF ∥DE 可得出结论.证明:过点A 作AF ∥DE ,交BC 于点F . ∵AE =AD ,∴∠E =∠ADE .∵AF ∥DE ,∴∠E =∠BAF ,∠FAC =∠ADE . ∴∠BAF =∠FAC .又∵AB =AC ,∴AF ⊥BC . ∵AF ∥DE ,∴DE ⊥BC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2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如图,在△ABC 中,AB =AC ,CD⊥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中,⎩⎪⎨⎪⎧∠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 -CE ,即AD =AE ,所以∠ADE =∠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所以DE ∥BC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E =40°,∴∠EBC =∠ABC -∠ABE =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类型二】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证明:连接BD ,∵在等边△ABC 中,D 是AC的中点,∴∠DBC =12∠ABC =12×60°=30°,∠ACB =60°.∵CE =CD ,∴∠CDE =∠E .∵∠ACB =∠CDE +∠E ,∴∠E =30°,∴∠DBC =∠E =30°.∵DM ⊥BC ,∴∠DMB =∠DME =90°,在△DMB 和△DME 中,⎩⎪⎨⎪⎧∠DMB =∠DME ,∠DBM =∠E ,DM =DM ,∴△DME ≌△DMB .∴BM =EM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还应明白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类型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ABC 为正三角形,点M 是边BC上任意一点,点N 是边CA 上任意一点,且BM =CN ,BN 与AM 相交于Q 点,求∠BQM 的度数.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SAS 判定△ABM ≌△BCN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QN =∠ABC =60°.解:∵△ABC 为正三角形,∴∠ABC =∠C =∠BAC =60°,AB =BC .在△AMB 和△BNC 中,∵⎩⎪⎨⎪⎧AB =BC ,∠ABC =∠C ,BM =CN ,∴△AMB ≌△BNC (SAS),∴∠BAM =∠CBN ,∴∠BQM =∠ABQ +∠BAM =∠ABQ +∠CBN =∠ABC =6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一般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三角形全等.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重点)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 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 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 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 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 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类型一】 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解析:共有5个.(1)∵AB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2)∵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EBC =12∠ABC ,∠ECB =12∠BCD .∵△ABC 是等腰三角形,∴∠EBC =∠ECB ,∴△BCE 是等腰三角形;(3)∵∠A =36°,AB =AC ,∴∠ABC =∠ACB =12(180°-36°)=72°.又∵BD 是∠ABC的角平分线,∴∠ABD =12∠ABC =36°=∠A ,∴△ABD 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 和△BCD 也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然后确定等腰三角形,再按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类型二】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与CD交于点F ,求证:△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 =∠ACD ,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 =∠CFE ,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 =CF ,从而求得△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在△ABC 中,∠ACB =90°,∴∠B +∠BAC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CD +∠BAC =90°,∴∠B =∠ACD .∵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BAE =∠EAC ,∴∠B +∠BAE =∠AEC ,∠ACD+∠EAC =∠CFE ,即∠CEF =∠CFE ,∴CE =CF ,∴△CEF 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F 分别在AB 、BC 、AC 边上,且BE =CF ,BD =CE .(1)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2)当∠A =50°时,求∠DEF 的度数.解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 =∠C ,利用“边角边”证明△BDE 和△CE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 =EF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 =∠CEF ,然后求出∠BED +∠CEF =∠BED +∠BDE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B =∠DEF .(1)证明:∵AB =AC ,∴∠B =∠C .在△BDE 和△CEF 中,∵⎩⎪⎨⎪⎧BD =CE ,∠B =∠C ,BE =CF ,∴△BDE ≌△CEF (SAS),∴DE =EF ,∴△DEF 是等腰三角形;(2)解:∵△BDE ≌△CEF ,∴∠BDE =∠CEF ,∴∠BED +∠CEF =∠BED +∠BDE .∵∠B +∠BDE =∠DEF +∠CEF ,∴∠B =∠DEF .∵∠A =50°,AB =AC ,∴∠B =12×(180°-50°)=65°,∴∠DEF=65°.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探究点二:反证法 【类型一】 假设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 .有一个内角大于60°B .有一个内角小于60°C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设结论不成立,所以可先假设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故选C.方法总结: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把它全部否定. 【类型二】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 <90°,∠B >90°,∠C >90°,所以∠A +∠B +∠C >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学习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重点、难点)2.理解并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图形:师: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你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生:等边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具有和谐的对称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等边三角形,引出课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类型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 a2+c2=2ab+2bc-2b2,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解析:把已知的关系式化为两个完全平方的和等于0的形式求解.解:移项得a2+c2-2ab-2bc+2b2=0,∴a2+b2-2ab+c2-2bc+b2=0,∴(a-b)2+(b-c)2=0,∴a-b=0且b-c=0,即a=b且b=c,∴a=b=c.故△ABC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等于零;(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二】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E=∠OED=6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DOE=60°,从而可得△ODE是等边三角形.解:△OD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OD∥AB,OE∥AC,∴∠ODE=∠ABC=60°,∠OED=∠ACB=60°.∴∠DOE=180°-∠ODE-∠OED=180°-60°-60°=60°.∴∠DOE=∠ODE=∠OED=60°.∴△ODE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如果较易求出角的度数,那么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从而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类型三】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E⊥CE,A是CE延长线上一点,AB=B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由于EB =ED ,CE =CD ,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得∠CBE =12∠ECB .再由BE ⊥C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ECB =60°.又∵AB =BC ,从而得出△ABC 是等边三角形.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CE =CD ,∴∠CED =∠D . 又∵∠ECB =∠CED +∠D .∴∠ECB =2∠D .∵BE =DE ,∴∠CBE =∠D .∴∠ECB =2∠CBE .∴∠CBE =12∠ECB .∵BE ⊥CE ,∴∠CEB =90°.又∵∠ECB +∠CBE +∠CEB =180°,∴∠ECB +12∠ECB +90°=180°,∴∠ECB =60°.又∵AB =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一边也与这两边相等;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2)已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外两个角也等于60°;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探究点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B =3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 =3cm ,则AB的长度是( )A .3cmB .6cmC .9cmD .12cm解析: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C =90°,∴∠ACD =∠B =30°.在Rt △ACD 中,AC =2AD =6cm ,在Rt △ABC 中,AB =2AC =12cm.∴AB 的长度是12cm.故选D.方法总结: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时,要分清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类型二】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综合运用,PC ∥OA 交OB 于C ,PD ⊥OA 于D ,若PC =3,则PD 等于( )A .3B .2C .1.5D .1解析:如图,过点P 作PE ⊥OB 于E ,∵PC ∥OA ,∴∠AOP =∠CPO ,∴∠PCE =∠BOP +∠CPO =∠BOP+∠AOP =30°.又∵PC =3,∴PE =12PC =12×3=1.5.∵∠AOP =∠BOP ,OP =OP ,∠OEP =∠ODP ,∴△OPE ≌△ODP ,∴PD =PE =1.5.故选C.方法总结: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时,关键是寻找或作辅助线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三】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AC =50m ,AB =40m ,∠BAC =150°,这种草皮每平方米的售价是a 元,求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多少元?解析: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在Rt △ABD 中,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求BD ,即△ABC 的高.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求解.解:如图所示,过点B 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BAC =150°,∴∠DAB =30°.∵AB=40m ,∴BD =12AB =20m ,∴S △ABC =12×50×20=500(m 2).∵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一共需要500a元.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在于作出CA 边上的高,根据相关的性质求BD 的长,正确的计算出△ABC 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节课借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并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的训练得以提高.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类型一】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ABC 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B =∠CB .∠A -∠B =∠CC .∠A ∶∠B ∶∠C =1∶2∶3D .∠A =∠B =3∠C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 中∠A+∠B =∠C ,即2∠C =180°,∠C =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 ,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 选项中∠A =∠B =3∠C ,即7∠C =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 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 【类型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如图①,△ABC 中,AD ⊥BC 于D ,CE ⊥AB 于E . (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A 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 =90°,∠2+∠B =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 =∠E =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 解:(1)∠1=∠2.∵AD ⊥BC ,CE ⊥AB ,∴△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1+∠B =90°,∠2+∠B =90°,∴∠1=∠2; (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 ⊥AC ,CE ⊥AB ,∴∠D =∠E =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 (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 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 (2)S △ABC=12CB ·AC =30cm 2; (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 =AC ·BCAB=6013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AB =15,AC =13,BC 边上的高AD =12,试求△ABC 周长.解析: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加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减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BD +CD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在题目未给出具体图形时,应考虑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凡符合题设的情况都要考虑,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这是解无图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探究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类型一】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有△ABC ,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 =42+62=213,AC =22+32=13,AB =12+82=65.在△ABC 中,∵BC 2+AC 2=52+13=65,AB 2=65,∴BC 2+A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构造出三角形,然后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E =EB ,AF =14AD ,求证:CE ⊥EF .证明:连接CF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BC =CD =DA =4.∵点E为AB 中点,AF =14AD ,∴AE =BE =2,AF =1,DF=3.由勾股定理得EF 2=12+22=5,EC 2=22+42=20,FC 2=42+32=25.∵EF 2+EC 2=FC 2,∴△CFE 是直角三角形,∴∠FEC =90°,即EF ⊥CE .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方法.【类型三】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90°,AB =8,BC =6,CD =24,AD =26,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析:连接AC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CD 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ABC 和△ACD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连接AC,∵∠B=90°,∴△ABC为直角三角形.∵AC2=AB2+BC2=82+62=102,∴AC=10.在△ACD中,∵AC2+CD2=100+576=676,AD2=262=676,∴AC2+CD2=AD2,∴△ACD为直角三角形,且∠ACD=90°,∴S四边形ABCD=S△ABC+S△ACD=12×6×8+12×10×24=144.方法总结:此题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探究点四: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北师大版八下数学第六章单元综合复习学案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小结与复习回顾与思考【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灵活应用2、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应用3、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及应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重难点】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3、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难点:上述定理的综合应用【学习过程】模块一回顾与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块二合作探究例1 如图,在ABCD中,AD=2AB,CE平分∠BCD交AD边于点E,且AE=3,则AB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例2 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中点,BD=12,则∆DOE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例3 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形成另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º,那么原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块三形成提升1、已知ABCD的周长为32,AB=4,则BC=()A.4B.12C.24D.282、已知ABCD,一条直线将ABCD分割成两个多边形,若这两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M和N,则M+N不可能是()A.360ºB.540ºC.720ºD.630º3、在ABCD中,AB=4cm,BC=6cm,则ABCD周长为______________cm.4、已知O是ABCD的对角线交点,AC=24cm,BD=38cm,AD=28cm,则 AOD 的周长是_______5、已知: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E,F分别是AO,OC 的总点.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模块四小结评价一、本课知识点:二、本课典型例题:三、我的困惑:。
【精品】【北师大版】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
1.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相关性质;2.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 )A.BD=CDB.AB=ACC.∠B=∠CD.∠BAD=∠CAD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SAS,AAS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为公共边,若BD=CD,则△ABD≌△ACD(SAS);B.∵∠1=∠2,AD为公共边,若AB=AC,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ACD;C.∵∠1=∠2,AD为公共边,若∠B=∠C,则△ABD≌△ACD(AAS);D.∵∠1=∠2,AD为公共边,若∠BAD=∠CAD,则△ABD≌△ACD(ASA);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要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图,△ABC≌△CDA,并且AB=CD,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1=∠2 B.AC=CAC.∠D=∠B D.AC=BC解析:由△ABC≌△CDA,并且AB=CD,AC和CA是公共边,可知∠1和∠2,∠D和∠B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而前三个选项一定正确.AC和BC不是对应边,不一定相等.∵△ABC≌△CDA,AB=CD,∴∠1和∠2,∠D和∠B是对应角,∴∠1=∠2,∠D=∠B,∴AC和CA是对应边,而不是BC,∴A、B、C正确,错误的结论是D.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正确确定对应边、对应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等边对等角【类型一】运用“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如图,AB=AC=AD,若∠BAD=80°,则∠BCD=( )A.80°B.100°C.140°D.160°解析:先根据已知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求∠B+∠BCD+∠D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CB,∠ACD=∠D,从而得到∠BCD的值.∵∠BAD=80°,∴∠B+∠BCD+∠D=280°.∵AB=AC=AD,∴∠B=∠ACB,∠ACD=∠D,∴∠BCD=280°÷2=140°,故选C.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①在等腰三角形中,一定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③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求角度中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30°,求它的顶角的度数.解析:本题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本题中没有明确3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解:①当底角是30°时,顶角的度数为180°-2×30°=120°;②顶角即为30°.因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30°或120°.方法总结: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三:三线合一【类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计算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25°.求∠ACB和∠BAC的度数.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BC,再求出∠CDE,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BAC.解:∵AB=AC,AE平分∠BAC,∴AE⊥BC.∵∠ADC=125°,∴∠CDE=55°,∴∠DCE=90°-∠CDE =35°.又∵CD平分∠ACB,∴∠ACB=2∠DCE=70°.又∵AB=AC,∴∠B=∠ACB=70°,∴∠BAC=180-(∠B+∠ACB)=40°.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类型二】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如图,△ABC中,AB=AC,D为AC上任意一点,延长BA到E使得AE=AD,连接DE,求证:DE⊥BC.解析:作AF∥DE,交BC于点F.利用等边对等角及平行线的性质证明∠BAF=∠FAC.在△ABC中由“三线合一”得AF⊥BC.再结合AF∥DE可得出结论.证明:过点A作AF∥DE,交BC于点F.∵AE=AD,∴∠E=∠ADE.∵AF∥DE,∴∠E=∠BAF,∠FAC=∠ADE.∴∠BAF=∠FAC.又∵AB=AC,∴AF⊥BC.∵AF∥DE,∴DE⊥BC.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2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如图,在△ABC 中,AB =AC ,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中,⎩⎪⎨⎪⎧∠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 -CE ,即AD =AE ,所以∠ADE=∠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所以DE ∥BC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类型一】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40°,BE =DE ,求∠CED 的度数.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E =40°,∴∠EBC =∠ABC -∠ABE=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类型二】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证明:连接BD ,∵在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DBC =12∠ABC =12×60°=30°,∠ACB=60°.∵CE =CD ,∴∠CDE =∠E .∵∠ACB =∠CDE +∠E ,∴∠E =30°,∴∠DBC =∠E =30°.∵DM⊥BC ,∴∠DMB =∠DME =90°,在△DMB 和△DME 中,⎩⎪⎨⎪⎧∠DMB =∠DME ,∠DBM =∠E ,DM =DM ,∴△DME ≌△DMB .∴BM =EM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还应明白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类型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ABC 为正三角形,点M 是边BC 上任意一点,点N 是边CA 上任意一点,且BM =CN ,BN 与AM 相交于Q 点,求∠BQM 的度数.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SAS 判定△ABM ≌△BCN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QN =∠ABC =60°.解:∵△ABC 为正三角形,∴∠ABC =∠C =∠BAC =60°,AB =BC .在△AMB 和△BNC 中,∵⎩⎪⎨⎪⎧AB =BC ,∠ABC =∠C ,BM =CN ,∴△AMB ≌△BNC (SAS), ∴∠BAM =∠CBN ,∴∠BQM =∠ABQ +∠BAM =∠ABQ +∠CBN =∠ABC =6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一般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三角形全等.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重点)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 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 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 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 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 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类型一】 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解析:共有5个.(1)∵AB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2)∵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EBC =12∠ABC ,∠ECB =12∠BCD .∵△ABC 是等腰三角形,∴∠EBC =∠ECB ,∴△BCE 是等腰三角形;(3)∵∠A =36°,AB =AC ,∴∠ABC =∠ACB =12(180°-36°)=72°.又∵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D =12∠ABC =36°=∠A ,∴△ABD 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 和△BCD 也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然后确定等腰三角形,再按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类型二】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与CD 交于点F ,求证:△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 =∠ACD ,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 =∠CFE ,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 =CF ,从而求得△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在△ABC 中,∠ACB =90°,∴∠B +∠BAC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CD +∠BAC =90°,∴∠B =∠ACD .∵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BAE =∠EAC ,∴∠B +∠BAE =∠AEC ,∠ACD +∠EAC =∠CFE ,即∠CEF =∠CFE ,∴CE =CF ,∴△CEF 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F 分别在AB 、BC 、AC 边上,且BE =CF ,BD =CE .(1)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2)当∠A =50°时,求∠DEF 的度数.解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 =∠C ,利用“边角边”证明△BDE 和△CE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 =EF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 =∠CEF ,然后求出∠BED +∠CEF =∠BED +∠BDE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B =∠DEF .(1)证明:∵AB =AC ,∴∠B =∠C .在△BDE 和△CEF 中,∵⎩⎪⎨⎪⎧BD =CE ,∠B =∠C ,BE =CF ,∴△BDE ≌△CEF (SAS),∴DE =EF ,∴△DEF 是等腰三角形;(2)解:∵△BDE ≌△CEF ,∴∠BDE =∠CEF ,∴∠BED +∠CEF =∠BED +∠BDE .∵∠B +∠BDE =∠DEF+∠CEF ,∴∠B =∠DEF .∵∠A =50°,AB =AC ,∴∠B =12×(180°-50°)=65°,∴∠DEF =65°.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探究点二:反证法 【类型一】 假设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 .有一个内角大于60°B .有一个内角小于60°C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设结论不成立,所以可先假设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故选C.方法总结: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把它全部否定. 【类型二】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求证:△中不能有两个钝角.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 <90°,∠B >90°,∠C >90°,所以∠A +∠B +∠C >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学习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重点、难点)2.理解并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图形:师: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你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生:等边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具有和谐的对称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等边三角形,引出课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类型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是△的三边,且满足关系式a2+c2=2ab+2bc-2b2,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解析:把已知的关系式化为两个完全平方的和等于0的形式求解.解:移项得a2+c2-2ab-2bc+2b2=0,∴a2+b2-2ab+c2-2bc+b2=0,∴(a-b)2+(b-c)2=0,∴a-b=0且b-c=0,即a=b且b=c,∴a=b=c.故△ABC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等于零;(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二】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E=∠OED=6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DOE=60°,从而可得△ODE是等边三角形.解:△OD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OD∥AB,OE∥AC,∴∠ODE=∠ABC=60°,∠OED=∠ACB=60°.∴∠DOE=180°-∠ODE-∠OED=180°-60°-60°=60°.∴∠DOE=∠ODE=∠OED=60°.∴△ODE 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如果较易求出角的度数,那么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从而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类型三】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E ⊥CE ,A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B =B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由于EB =ED ,CE =CD ,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得∠CBE =12∠ECB .再由BE ⊥C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ECB =60°.又∵AB =BC ,从而得出△ABC 是等边三角形.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CE =CD ,∴∠CED =∠D . 又∵∠ECB =∠CED +∠D .∴∠ECB =2∠D .∵BE =DE ,∴∠CBE =∠D .∴∠ECB =2∠CBE .∴∠CBE =12∠ECB .∵BE ⊥CE ,∴∠CEB =90°.又∵∠ECB +∠CBE +∠CEB =180°,∴∠ECB +12∠ECB +90°=180°,∴∠ECB =60°.又∵AB =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一边也与这两边相等;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2)已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外两个角也等于60°;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探究点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B =3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 =3cm ,则AB 的长度是( )A .3cmB .6cmC .9cmD .12cm解析: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C =90°,∴∠ACD =∠B =30°.在Rt △ACD 中,AC =2AD =6cm ,在Rt △ABC 中,AB =2AC =12cm.∴AB 的长度是12cm.故选D.方法总结: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时,要分清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类型二】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综合运用如图,∠=30°,平分∠,PC ∥OA 交OB 于C ,PD ⊥OA 于D ,若PC =3,则PD 等于( )A .3B .2C .1.5D .1解析:如图,过点P 作PE ⊥OB 于E ,∵PC ∥OA ,∴∠AOP =∠CPO ,∴∠PCE =∠BOP +∠CPO =∠BOP+∠AOP =30°.又∵PC =3,∴PE =12PC =12×3=1.5.∵∠AOP =∠BOP ,OP =OP ,∠OEP =∠ODP ,∴△OPE ≌△ODP ,∴PD =PE =1.5.故选C.方法总结: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时,关键是寻找或作辅助线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三】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已知AC =50m ,AB =40m ,∠BAC =150°,这种草皮每平方米的售价是a 元,求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多少元?解析: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在Rt △ABD 中,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求BD ,即△ABC 的高.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求解.解:如图所示,过点B 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BAC =150°,∴∠DAB =30°.∵AB =40m ,∴BD =12AB =20m ,∴S △ABC =12×50×20=500(m 2).∵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一共需要500a 元.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在于作出CA 边上的高,根据相关的性质求BD 的长,正确的计算出△ABC 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节课借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并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的训练得以提高.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类型一】 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具备下列条件的△ABC 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B =∠C B .∠A -∠B =∠CC .∠A ∶∠B ∶∠C =1∶2∶3D .∠A =∠B =3∠C 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 中∠A +∠B =∠C ,即2∠C =180°,∠C =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 ,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 选项中∠A =∠B =3∠C ,即7∠C =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类型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如图①,△中,⊥于,CE ⊥AB 于E .(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A 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 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 =90°,∠2+∠B =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 =∠E =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解:(1)∠1=∠2.∵AD ⊥BC ,CE ⊥AB ,∴△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1+∠B =90°,∠2+∠B =90°,∴∠1=∠2;(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 ⊥AC ,CE ⊥AB ,∴∠D =∠E =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2)S △ABC =12CB ·AC =30cm 2;(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 =AC ·BCAB=6013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 中,AB =15,AC =13,BC边上的高AD =12,试求△ABC 周长.解析: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加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减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BD +CD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在题目未给出具体图形时,应考虑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凡符合题设的情况都要考虑,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这是解无图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探究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类型一】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有△,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 =42+62=213,AC =22+32=13,AB =12+82=65.在△ABC 中,∵BC 2+AC 2=52+13=65,AB 2=65,∴BC 2+A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构造出三角形,然后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E =EB ,AF =14AD ,求证:CE ⊥EF .证明:连接CF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BC =CD =DA =4.∵点E为AB 中点,AF =14AD ,∴AE =BE =2,AF =1,DF=3.由勾股定理得EF 2=12+22=5,EC 2=22+42=20,FC 2=42+32=25.∵EF 2+EC 2=FC 2,∴△CFE 是直角三角形,∴∠FEC =90°,即EF ⊥CE .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方法.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90°,AB =8,BC =6,CD =24,AD =26,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析:连接AC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CD 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ABC 和△ACD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连接AC ,∵∠B =90°,∴△ABC 为直角三角形.∵AC 2=AB 2+BC 2=82+62=102,∴AC =10.在△ACD 中,∵AC 2+CD 2=100+576=676,AD 2=262=676,∴AC 2+CD 2=AD 2,∴△ACD 为直角三角形,且∠ACD =90°,∴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12×6×8+12×10×24=144. 方法总结:此题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探究点四: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会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
体会证明中所运用的归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通过复
习课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学会对证明方法的总结,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提高;第三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第四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第五环节:课后反思。
第一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 “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内容:从边、角、对角线三个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进行复习回顾。
学生用“
问
答”的形式带领其他学生将表格完
成。
应用性质和判定完成例题: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
点E 、F 在AC 上,且BE ∥DF 。
D
求证:BE =DF 。
教师在这里将这道题进行开放处理:
例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点E 、F 在AC 上,连接DE 、BF ,_________,求证: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来填加适当的条件,使得命题成立并证明。
学生可以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到针对条件最简单的判定定理。
二、“三角形的中位线” 内容:
这一章节中,除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还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定理。
所以,这个环节上,老师选取了学生总结出的几道比较有代表性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定理理解,增强恰当应用定理的意识。
例3.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 中,R 、P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E 、F 分别是AP 、RP 的中点,当点P 在CD 上从C 向D 移动而点R 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线段EF 的长逐渐增大 B.线段EF 的长逐渐减小
C.线段EF 的长不变
D.线段EF 的长与点P 的位置有关 解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线段EF 的
长在P 点的运动过程中,EF 一定
等于AR 的一半,又由于AR 的长不变,所以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应选C.
例4. 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是线段AD 上的任意一点(E 与A D ,不重合),G F H ,,分别是BE BC CE ,,的中点.请证明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1)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GF ∥EC,
GF=21
EC=EH,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
R
P D
C
A
E
F
图2
G
A E
H D
四边形,所以EGFH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1)在BEC △中,G F ,分别是BE BC ,的中点
GF EC ∴∥且
1
2GF EC =
又H 是EC 的中点,
1
2EH EC =
,
GF EH ∴∥且GF EH =
∴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三、“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主要是多边形边数和内角度数之间的互化:由多边形的边数得内角的度数,由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得变数。
所以,这个环节上,老师选取了学生总结出的几道比较有代表性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定理理解,增强恰当应用定理的意识。
例5. 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为180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
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
即该多边形为十二边形。
例6.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某一个外角的度数总和为135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
分析:该外角的大小范围应该是
由此可得到该多边形内角和范围应该是
,而
解1:设该多边形边数为n ,这个外角为x ° 则
因为n 为整数,所以必为整数。
即:必为180°的倍数。
又因为
,所以
图
4
解2:设该多边形边数为n ,这个外角为x 。
又
为整数,
则该多边形为九边形。
第二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1.七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度;一个n 边形的内角和为1800°,则n=________。
2.多边形的边数每增加一条,那么它的内角和就增加 。
3.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7条对角线,则这个n 边形的内角和为( ) A 1620° B 1800° C 900° D 1440°
4.一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120°,它是( )边形。
5.小华想在2012年的元旦设计一个内角和是2012°的多边形做窗花装饰教室,他的想法( )实现。
(填“能”与“不能”)
6. 如图4,要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在O 点打桩,取OA 的中点 C ,OB 的中点
D ,测得CD=30米,则AB=______米.
7. 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三边中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共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 如图5,在梯形ABCD 中,AD ∥BC,AB=DC=AD,∠C=60°,AE ⊥BD 于点E ,F 是CD 的中点,DG 是梯形ABCD 的高.
求证: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
9. 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CD 上的两点,且AE =CF ,AF ,DE 相交于点M ,BF ,CE 相交于点N .
求证:四边形EMFN 是平行四边形.(要求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
图5
第三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取得了哪些经验?(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学生踊跃发言,强调了学习定理的重要性;理解并掌握定理的必要性;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要认真分析思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遇到新题时不能想当然,要谨慎思考,不要出现漏洞;数学其实也不难学,但是基础一定要夯实,然后要有信心不断提高,要适时巩固……
第四环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