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_李雪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10-25;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5-06-09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32136110001);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01214)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雪铭(1964-),男,江苏常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居环境。
E-mail:lixueming999@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田深圳,博士研究生。
E-mail:shenzhen890038@
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
李雪铭1,2,田深圳1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摘要:人居环境是与人居活动、人居文化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总结了国内学者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尝试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尺度进行划分,对不同地理尺度下人居环境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以及人居环境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①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向日益综合化、系统化、微观化;②人居环境的资料搜集、数据获取、模型方法日益现代化、信息化、虚拟化;③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概念并不统一、人居环境的过程与机理研究不足。
据此提出了未来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研究动向及前瞻趋势。
关键词:人居环境;地理尺度;国内;评述;研究动向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P95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5)12-1495-07
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互为相关,存在集聚、随机、规则分布,一个地理尺度内的信息与其周围地理尺度的信息具有相似性,同一地理尺度之间具有连通性[1]。
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遵循着地理学定律,从地理尺度视角开展人居环境研究逐渐成为人居环境学科领域的一种重要学术思潮。
人居环境地理尺度划分的理念孕育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之中:人居环境科学范围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地理尺度[2,3];人居环境优化的宏观、微观地理尺度[4];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微观(住宅、邻里)、中观(社区)、宏观(城市)等地理尺度[5];人居环境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等地理尺度[6];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城市内部市区、城市外围市区以及城市郊区等地理尺度[7]。
由此可见,已有研究粗略勾勒出人居环境地理尺度研究的框架,为人居环境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尺度的系统归类,究其主要原因:①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区位特征与自然属性不同;②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千差万别;③由于人居环境具有复杂的巨系统,学科体系具有综合性、开
放性、动态性,不同学科对其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
本文基于地理尺度视角,在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地理尺度研究的基础上[8~11],尝试将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尺度进行划分,同时探讨不同地理尺度内部人居环境的含义、内容、视角、方向、方法与技术等,旨在找出地理学视角开展人居环境地理尺度研究的动向及前瞻趋势,以期为国内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做出有益补充。
1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划分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联系自然、作用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与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地理尺度[3]。
1.1地理尺度划分的科学依据
1)社会依据:从社会、经济等条件出发,强调一种地理现象客观存在,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对该地理现象的影响,从科学、严谨、系统的角度出发,划分行政地理尺度。
如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8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所有的社会经济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指标都是
第35卷第12期2015年12月
V ol.35No.12Dec.,2015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5卷
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统计数据的,为保证其系统性、严谨性,因此按照行政地理尺度进行分析研究。
2)自然依据:由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完整性与连续性,从一个尺度内地理现象的基本属性与特征出发,借以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划分地理网格尺度,如运用栅格地理尺度划分东北区、青藏区、西南区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为揭示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
3)历史依据:人居环境的研究尺度遵循从宏观、中观地理尺度进而到微观地理尺度(微观化);从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到过程与作用机理剖析(综合化);从实际地理尺度发展到拟态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意象(虚拟化);从探索同一地理尺度人居环境质量、宜居度等到不同地理尺度之间人居环境公正(公正化)等。
1.2地理尺度划分
在国内人居环境地理尺度研究的基础上[3],结合目前相关研究现状,对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进行如下划分(图1):行政地理尺度、地理网格尺度。
行政地理尺度划分为:国家和省级、城市、村(镇)等地理尺度。
城市地理尺度包括市域、微观
社区、城市边缘区、特殊功能区等地理尺度;村(镇)地理尺度包括城镇、乡村以及城乡综合地理尺度。
人居环境所研究的地理网格尺度包括山地、沙区、河流流域等。
1.3地理尺度划分的意义
1)学科意义:所有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几乎都涉及地理尺度,但人居环境学科对其没有进行完整、准确的阐释,因此从人居环境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进行系统归类。
2)理论意义:地理尺度与格局、过程、机理是紧密联系一起的,格局与过程在地理尺度是连续的,机理是以地理尺度为重要载体,对于地理研究而言,描述地理现象的格局、过程,剖析其作用机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求一个准确的地理尺度[12]。
3)实践意义:地理尺度具有一定的范围、结构与等级,人居环境等地理现象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和地理尺度限定,且处于一定地理尺度的等级序列之中,因此在进行研究时,描绘结构化的地理尺度以及不同地理尺度之间的联系显得非常重要。
图1国内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划分
Fig.1The division of geographic scale of the domestic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1496
李雪铭等: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12期2行政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研究
2.1国家和省级地理尺度
在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尺度中,城市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早,理论框架较为成熟,实践成果较为丰富,国家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因其所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广,区域差异较大,相关内容较难把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①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与空间规律性;②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特征、作用机理;③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类[13~15]。
省级地理尺度其内部的空间背景、生态背景具有差异性,研究重点为:①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特征以及限制性因素;②人居环境宜居度;③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趋势及特征;④沿海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16~19]。
对省级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宜居度、竞争力等进行研究,不仅为人居环境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为省级地理尺度的差别化发展提供科学定位,而且对深入研究城市化发展与人居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以及优化人居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看,从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GIS 、心理学等技术对国家和省级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质量、时空差异、宜居度以及分类等进行研究,为国家地理尺度的功能区划、空间规划以及省级地理尺度的差别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有些方面仍需深入探讨:①由于地理尺度差异性的存在,一套指标体系推广并应用到一个省份乃至全国,其准确性和客观性、普适性有待商榷;②人居环境所涉及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GIS 技术所表达的更多的是格局(时空特征),容易忽略地理
学的过程与作用机理;③研究多集中在对“环境”、“居住”等内容的评价之上,对人居环境主体—“人”的属性以及“人”与“居住环境”、“人的需要”与“环境供给”等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
2.2城市地理尺度
由于城市内部的序列组合、空间结构、比例尺度的差异,因此在对城市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时,不仅涉及到市域,而且涉及到微观尺度的社区以及城市边缘区、特殊功能区等地理尺度。
1)市域尺度。
在以某一城市的整体为地理尺度进行人居环境研究时,由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知识体系的不同,因此选择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表1)。
综上所述,市域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①人居环境的内涵、外延、理论框架;②地理尺度划分、优化原则以及相关定律;③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满意度、失配度等的剖析与研究;④城市人居环境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研究[26~30]。
2)城市社区尺度。
社区地理尺度介于城市与住宅之间,是人居活动的核心区域,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其人居环境的优劣变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居环境与市民的居住环境。
社区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主要集中在:①社区人居环境的满意度、宜居性空间分异;②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空间分异规律及机制;③社区人居环境安全的空间分异[31~35]。
3)城市边缘区尺度。
城市边缘区是是介于城市核心区与影响区之间的动态地域空间,是城镇化空间拓展的一个过程化地理尺度[36,37],①城市边缘区尺度的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与心理容量,几乎囊括了边缘区环境的所有特征与属性,因
表1城市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研究内容
Table 1The research content of urban geographic scale of human
settlements
1497
地理科学35卷
此其动力机制应是政府、社会、企业、住户等共同作用;②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发展具有阶段性、动态性,由初期的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
③测算并预测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发展指数,剖析其与城市化之间的作用机制,对城市空间扩展以及城市边界的划分、界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8~40]。
4)城市特殊功能区尺度。
随着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地理尺度的不断深入与微观化,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城市地缘区以及特殊功能区等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①采用GA-BP测算大型基础设施对典型交通枢纽地区人居环境的影响度,得出二者呈同向变动的规律[41];②构建以政府客观统计数据与学生主观认知的双层指标体系,认为单一教育属性并不能主导特殊功能区(高校)人居环境质量与满意度的高低[42]。
城市是人居活动与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碰撞最彻底、最强烈的地理尺度,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出发,运用大量技术与方法进行理论探讨、实证研究、机制剖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研究内容上,多集中在人居环境的静态特征研究,较少涉及动态演变特征以及方向性特征;③研究层面上,正面积极意义的人居环境研究较多,“聚居病理学”等方面研究不足;④研究深度上,人居环境的描述性研究为主,系统驱动机制、内部作用机理研究甚少;⑤研究时序上,多数是对过去、现在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对未来人居环境的模拟、预测等研究较为不足。
2.3村(镇)地理尺度
1)城镇地理尺度。
城镇是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有机衔接体,既具有人居环境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属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有学者开展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城镇人居环境的概念与范围界定;②城镇人居环境的理论模型;③城镇人居环境不同主体的需求特征;④城镇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43~46]。
2)乡村地理尺度。
乡村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主体是农户,是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是由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化复杂巨系统[47];乡村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组合、功能特征、演化转变都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因此其满意度、质量评价都应基于乡村居民的自我感知与乡村的地域空间特征[48,49];乡村人居环境受到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的综合作用,其演化的实质是农户空间行为的外在表现[50,51];特殊地理现象(长寿村、农民工迁居潮)的产生与消亡与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劣变化具有客观必然的联系[52,53];
3)城乡综合地理尺度。
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由于存在不同的制度、实施不同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因而人居环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二元属性,中国人居环境呈现二元特性很大程度上主要由户主的户口属性而决定,改变二元人居环境分化必须打破二元社会和经济结构[54]。
村(镇)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盲目借鉴城市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研究的指标体系,研究不具有针对性,忽略村(镇)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主体是农民;②研究把村(镇)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割裂开来,系统性与综合性研究较为薄弱;③研究视角多局限于村(镇)地理尺度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农民的人居感受、迁居意愿、迁居后续发展等研究有待加强;④现有国家战略和政府决策往往优先进行城镇(市)化,其结果导致乡村日益受到城镇(市)污染转移、污染扩散的重创,因此乡村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同样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3地理网格尺度人居环境研究
为保证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完整性与连续性,在研究一个地理现象的基本属性与特征时,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划分地理网格尺度,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除了包括行政地理尺度,还包括了山地、沙区、河流流域等地理网格尺度。
1)山地地理尺度。
山地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脆弱性,山地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研究重点:①山地人居环境的路径研究,首先选择某一小范围典型地理尺度进行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后,再从大尺度进行扩展研究[55];②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历史发展、区域城镇化、空间分析、工程技术等理论[56];③山地人居环境的实证研究,运用GIS技术,对以自然要素为主导的山地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57]。
2)沙区地理尺度。
荒漠化不仅压缩人们的聚居空间,而且威胁着沙区人居环境的安全。
对
1498
李雪铭等: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12期沙区人居环境进行研究时通常在RS 、GIS 等的技术支持下,对沙区聚落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沙区人居安全的聚落模式[58]。
3)流域地理尺度。
流域人居环境宜居区一般呈现带状分布,人居环境容量与住户人均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时间上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方向性递减趋势;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呈正相关,传统因素对人居环境宜居性的影响越来越低[59~61]。
地理网格尺度人居环境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人居环境容量、自然适宜性、聚落模式等实践也得到了必要的论证,但相关研究仍需要深入与完善:①由于山地、沙区、流域等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盲目划分“宜居区”、“非宜居区”,类似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可取,应有国家牵头,全方位、多尺度、多视角来对其进行管理与保护,适度开发;②与行政地理尺度不同,地理网格尺度内环境具有不稳定性,自然地理因素仍是决定其人居环境容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且不同自然因素主导作用不同,因此在具体实践探索中,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对待;③地理网格尺度人居环境进行实践建设时,一定要避免纯技术观点考虑问题,应更多运用规划学、社会学等来关注人居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4评述与展望
地理学视角下不同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仍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行政地理尺度和地理网格尺度进行切入,在地理学、规划学、生态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基础上,利用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通讯等技术,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人居环境的动态性以及其学科体系的开放性,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更新与完善(图2)。
1)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内涵的探讨,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理尺度属性,不同地理尺度下人居环境内涵不尽相同,但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公认完备的定义,人居环境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广度与深度有待于拓展和深化。
2)地理尺度研究综合化。
由于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且复杂的巨系统,今后需要系统性地对不同地理尺度(城、镇、村)的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探讨与整体研究。
3)地理尺度研究微观化。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宏观、中观地理尺度,社区、住宅以及“家空间”等与人居活动密切相关的微观地理尺度需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与论证。
4)地理尺度研究特殊化。
城市的特殊功能
图2国内人居环境地理尺度演变及动向
Fig.2The evolution and trends of geographic scale of the domestic human
settlements
1499
地理科学35卷
区、城乡过渡区、城市边缘区等因其处于不同地理尺度的链接地带,具有过渡与承接作用,此类地理尺度的人居环境需根据区域差异性和空间独特性进行针对性研究。
5)地理尺度研究虚拟化。
拟态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意象等所涉及的地理尺度是数字的、虚拟的,且不同地理尺度之间具有非常大信息转移与流动,其研究尺度已超过了常规的时间和空间等地理尺度,需进行虚拟化处理。
6)地理尺度研究公正化。
由于人居环境具有动态性,不同地理尺度之间人居环境的要素会发生流动与转移(如污染转移),为使人居环境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需对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公正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小文,曹春香,常超一.地理学第一定律与时空邻近度的提出
[J].自然杂志,2007,2929(2):69~72.
[2]张文忠,谌丽,杨翌朝.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
进展,2013,3232(5):710~721.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38~62.
[4]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民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
为例[J].城市规划,1999,2323(6):15~20.
[5]李王鸣,叶信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
济地理,1999,1919(2):38~43.
[6]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城市规划汇刊,1999,55:35~37.
[7]李雪铭,杨俊,李静.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Z].北京:科学
出版社,2010:18~19.
[8]孟宝,张勃,丁文晖,等.地理尺度问题中不确定性原理的
假设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1(6):29~32.
[9]孟斌,王劲峰.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学
报,2005,6060(2):277~288.
[10]吕一河,傅伯杰.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J].生态学
报,2001,2121(12):2096~2105.
[11]苏理宏,李小文,黄裕霞.遥感尺度问题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
进展,2001,1616(4):544~548.
[12]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
研究,2005,2424(1):11~18.
[13]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
的建立与应用[J].地理学报,2008,6363(12):1327~1336.
[14]李雪铭,李明.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
居环境评价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8(6):742~747.
[15]李雪铭,晋培育.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
[J].地理科学,2012,3232(5):521~529.
[16]郝慧梅,任志远.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测评[J].地理学报,2009,6464(4):498~506.[17]王坤鹏.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
的对比与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30(12):1992~1997.
[18]李雪铭,张英佳,高家骥.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
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34(9): 1033~1040.
[19]任学慧,李颖,王健.近60a北方沿海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
适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28(5): 811~821.
[20]李雪铭,李婉娜.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
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25(3):383~386.
[21]赵万民,周学红.人居环境发展中的五律协同机制研究[J].城市
问题,2007,(1):20~23.
[22]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
学刊,2007,(3):30~34.
[23]宋伟轩,吴启焰,朱喜钢.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学报,2010,2525(6):685~694.
[24]高晓路.人居环境评价在城市规划政策研究中的工具性作用
[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29(1):52~58.
[25]柴彦威,张艳,刘志林.职住分离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影响因
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1,6666(2):157~166.
[26]李雪铭.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1~3.
[27]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
学,2007,2727(1):17~23.
[28]陈浮,陈海燕,朱振华,等.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J].城市规划,2000,2424(7):25~27.
[29]李华生,徐瑞祥,高中贵,等.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20(1):1~5.
[30]李雪铭,田深圳,杨俊,等.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以辽
宁省14个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4,3333(4):687-697.
[31]李雪铭,冀保程,杨俊,等.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以
大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1):58~65.
[32]李雪铭,刘秀洋,冀保程.大连城市社区宜居性分异特征[J].地
理科学进展,2008,2727(4):75~81.
[33]李雪铭,张建丽,杨俊,等.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J].地
理研究,2012,3131(7):1199~1208.
[34]黄宁,崔胜辉,刘启明,等.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社区
人居环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31(6):750~760. [35]杨俊,李雪铭,李永化,等.基于DPSIRM模型的社区人居
环境安全[J].地理研究,2012,3131(1):135~143.
[36]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J].地
理学报,1990,4545(4):399~410.
[37]顾朝林,陈田,丁金宏,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
理学报,1993,4848(4):317~328.
[38]祁新华,程煜,陈烈,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
规律[J].地理研究,2008,2727(2):421~430.
[39]祁新华,程煜,陈烈.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
力机制——以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8(5):794~798.
[40]刘秀洋,李雪铭,冀保程.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研
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20(2): 30~34.
1500
李雪铭等: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12期
[41]刘惠敏.大型基础设施对地缘区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11):139~145.
[42]李雪铭,田深圳,张峰,等.特殊功能区尺度的人居环境评
价——以大连市10所高校为例[J].城市问题,2014,(2):24-30.
[43]宁越敏,项鼎,魏兰.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海市
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2,2626(10):31~35. [44]叶耀先.中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1616(4):1~6
[45]吴箐,程金屏,钟式玉,等.基于不同主体的城镇人居环境要
素需求特征——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32
(2):307~316.
[46]杨贵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城
市规划汇刊,1997,(2):55~60.
[47]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
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4(5):70~74.
[48]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
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9, 2424(1):28~32.
[49]周侃,蔺雪芹,申玉铭,等.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
合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30(3):361~368.
[50]杨兴柱,王群.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分
析[J].地理学报,2013,6868(6):851~867.
[51]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转型期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
变特征及微观机制——以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为例[J].人文
地理,2012,27(6):56~61.
[52]马婧婧,曾菊新.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研
究,2012,3131(3):450~460.
[53]杨锦秀,赵小鸽.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0(8):22~26.
[54]何兴华.中国人居环境的二元特性[J].城市规划,1998,(2):38~41.
[55]吴良镛.严峻生境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论思考——
以滇西北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1,88(3): 13~14,22.
[56]赵万民.关于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思考[J].规划师,2003,
1919(6):60~62.
[57]沈兵明,金艳.基于GIS的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综合评价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6(S1):305~311.
[58]吴秀芹,张艺潇,吴斌,等.沙区聚落模式及人居环境质量评
价研究——以宁夏盐池县北部风沙区为例[J].地理研究, 2010,2929(9):1683~1694.
[59]李益敏,刘素红,李小文.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
价——以泸水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29(5):572-578.
[60]刘立涛,沈镭,高天明,等.基于人地关系的澜沧江流域人居
环境评价[J].资源科学,2012,3434(7):1192~1199.
[61]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等.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
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27(11): 1940~1950.
The Geographic Scal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LI Xue-ming1,2,TIAN Shen-zhen1
(1.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9,China;2.Centre for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9,China) Abstract
Abstract: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China experienced reform and the opening up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emergency of complex issues in urban and regional is al-ways existing,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revisi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academic practices concerning hu-man settlements.Human settlements are the earth's surface spa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human culture.Based on a review of domestic scholars’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s,we attempt to adopt geographic scale division in the research of human settlements,and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connota-tion,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 su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scale of human settle-ments,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studies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other disciplines.It is made as an overall view that:1)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creasingly integrated,systematic,microstructure;2) The data collection,data acquisition,model method of human settlements increasingly modern,information technology,virtualization;3)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such as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scale of human settlements are not uniform,the study of process mechanism of human settle-ments is inadequate.Accordingly we proposed some research trends and future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geographic scale of human settlements.
words
Key words:human settlements;geographic scale;domestic;commentary;research trends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