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贾春芝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科目语文学校第三中学年级七年级时间2010.10 教师贾春芝教学策略讲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运用多媒体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的,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即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道理对学生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大都不愿面对困难,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缩不前。
所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解分析的能力较差,本文故事性很强,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所以利用本课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悟课文,明确记叙文六要素。
2、学习领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并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中。
3、学习文章以事推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学习领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并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中。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品味文中句子的深刻意义,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熟悉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故事导入。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通用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激励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1、学生:⑴课前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⑵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⑶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2、教师:⑴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⑵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它回忆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
这篇文章,富有教益,从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不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
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至于朗读教学,应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挑爬下悬崖这一重要片断进行教读,以加深体会和领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品读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名空军被派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德国本土执行气象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甚至想到了飞机被炮弹击中,瞬时,鲜血飞溅、烈焰灼人,而他没有力气打开应急窗口跳伞……第二天,他驾驶飞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2500米高空,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飞跃荷兰的素汶岛。
这个,也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其它事。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直到胜利完成任务。
当盟军奖励他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的一段人生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曾经做过空军飞行员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想听他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展示课前预习)【文体知识】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本文是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
(二)初读感知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注意提炼以下信息: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2.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主要人物是谁?我的朋友是谁?3.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孩子们想玩新花样——爬悬崖,我身体弱)4.故事的经过又怎样?(我爬到三分之一处,上不去,下不来同伴弃我而去,我陷入两难的境地)5.故事的结果呢?(在父亲指导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脱险)那位同学能根据以上要点复述这个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2.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到时说“时间到”。
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
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呢会写《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了吗,怎么写呢?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一、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
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
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复述故事情节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五、教学程序1/10(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民政府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
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二)指导复述:(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师(小结):他说得很好。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3、复述课文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写法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
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
”是插叙部分。
这部分也是伏笔。
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
”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
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
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
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难点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简短),以供参阅。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以小见大为主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以小见大为主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
那山可高啦,我抬头往上看,山顶都藏在云里呢!
一开始,我觉得爬山很容易,兴冲冲地跑在最前面。
可是,没一会儿,我的腿就像绑了大石头,越来越沉。
我累得气喘吁吁,不想再走了。
爸爸看到我这样,对我说:“宝贝,别着急,咱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能爬到山顶。
”我听了爸爸的话,咬咬牙,又往上爬了一步。
就这么一步一步,我好像没那么累了。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哇,从山顶往下看,风景美极了!
这次爬山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特别害怕游泳,每次去游泳馆,看到那一大池子水,我就心里发慌。
但是,妈妈说游泳能锻炼身体,还能在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非要让我学。
刚开始,教练让我在浅水区练习憋气,我把头伸进水里,就觉得快要不能呼吸了,吓得赶紧站起来。
后来,教练一直鼓励我,让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就试着多憋一秒,再多憋一秒。
慢慢地,我能在水里憋好长时间了。
现在,我已经学会游泳啦,在水里像小鱼一样自由自在。
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难事,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做到!。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略)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
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三、主旨研讨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4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4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在小悬崖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也是教学__时需要重点揣摩的。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__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加之__主题也较为浅显,学生掌握__主题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因此__的学习,在引导学生继续巩固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默读方法的培养是重点,因此__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学习目标】1、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学习重难点】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__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创意说明】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三切入点: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探究过程】一、导入新课(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__,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优秀1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优秀1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一【导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旨。
(重点)[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难点)3.感悟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行为提示一:要求学生了解“导学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畅谈,教师引述。
1.独学:让学生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独学。
(1)问题入手。
带着学习任务(脱离导学案)高效快速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圈点批注重要信息。
完成导学案有关步骤,找出自己的疑惑。
(2)双色笔标注。
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2.对学、群学:(1)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学互研”部分步骤的答案,同时组内剩余成员开展对学、群学。
(2)对学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疑问与对子交流,师傅应完成好检查、检测、释疑、教会的任务;群学交流时,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建议组内交流时采用一人主讲兼记录,其他同学补充、质疑、纠错的形式,以便群学成果得以落实)。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灼人(zhuó)寻觅(ì) 突兀(wù)椿树(chūn)滑稽(ī) 嘘声(qū)晕眩(xuán) 恍惚(hū)抽噎(ē) 呻吟(ín)2.读懂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4.概括“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稿1【说教材】1、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
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
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因此,学好本文,将有助于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探寻规律、摸索方法,更快地寻找突破口。
2、教学目标:⑴ 认识目标:① 理清文章情节,把握整体内容。
② 理解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③ 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心理描写的写法。
⑵ 能力目标:① 通过多媒体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复述能力。
② 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阅读理解的能力。
⑶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唤起学生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3、教学重、难点分析:在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能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说教学对象】初一学生刚踏进中学的大门,虽然具备了windows操作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本班学生领悟性高,接受能力强,但好胜心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在一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此时最容易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来,使他们主动通过网络多媒体资源参与到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中,从而解开心中的疑团。
【说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在把握文章内容上采用以下方法:1、抓住文章的标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本身就暗含哲理,可以使人联想到文章的主旨。
2、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以小见大为主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以小见大为主题
哎,那天早上我起得特别早,雾还没散呢,我就踏上了那条山路。
你知道,就是那种你走过无数次,但每次走都有新发现的那种路。
脚下的泥土湿湿的,踩上去有种说不出的舒服,就像是大自然
在跟你打招呼。
说到下午,阳光真是暖洋洋的,从树叶缝里漏出来,照得我懒
洋洋的。
我看着前面那长长的台阶,心里想,咋就这么长呢?但每
一步走下去,都觉得自己在前进,哪怕再累也值得。
等到晚上,哇,星星多得数不清,真的像诗里写的那样美。
我
抬头看着,感觉它们都在跟我说话,虽然我听不懂,但心里特踏实。
我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还得继续走,前面的路还长着呢。
山里的风啊,真是凉爽。
我闭上眼睛,就感觉自己被大自然抱
住了,那种感觉,真的没法说。
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跟这片土地、
这片天空对话,好像它们都在跟我说话。
路边的花儿也开得真美,红的、黄的、紫的,啥颜色都有。
我
蹲下来仔细看了看,每一朵都好像有自己的故事。
我突然觉得,其实走路不只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更是为了欣赏这一路上的风景。
第3讲审题立意之以小见大【跟着课文学写作】初中作文高分技巧点拨
示范②《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
本文讲述了一件小事:
体弱怯懦的小亨特有一次跟随伙伴 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 杰里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 励他终于得以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升华
大 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
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以致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把事 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 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 远大的目标。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 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 特别是母 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
从深层理解来说,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 庭有一种使命感。
大
“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 作者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 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意蕴却发人 深思:
一件小事
“我”跟五个男孩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 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
以小见大
一个大的人生道理
面对困境,学会化整为零,积小步成大步, 步步积累,最终克服困难,实现大目标。
第贰 章
技法总结
①概念定义 ②技法要点
以小 见大
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 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正如郁达夫所言: “一粒沙旦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题记 简明扼要
“沙沙沙……”墨红色的枫叶在空中飘飘荡荡,最终落在地 情境渲染 上。也许是这片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吸引了我,也许是它在我眼
前翩翩起舞的样子触动了我,我将它拾起,带回家。
一回到家,我便拿出枫叶来细细观赏。这片枫叶,形状 尤其端正,掌形五裂,从边上到中间,一裂比一裂大,边上还 有密密麻麻的锯齿。它的颜色犹如朱笔绘就,一派国色天香之 美,这是哪位大画家的杰作,还是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是 细节描绘 枫叶偷喝了天酒而被染红的?细闻,还有一股若有似无的清香, 虚实结合 又是谁拿了茶香和木香调和成的呢?
选文和走一步,再走一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选文和走一步,再走一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作
简要分析
选文和走一步,再走一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其作用是揭示中心(深化)主题.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
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以小见大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
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写的只是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大主题。
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版)。
文章刻画新媳妇这个典型形象,没有把她置于血与火的战场上去刻画,而是把她放在战场的后方,写了有关她的几个行动细节:把自己刚结婚用的荷花被盖在遗体上。
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
这些细小的行动,作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强有力地展示了人物宽广而美好的心灵。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学会运用以小见大手法。
一、名家点评:当代作家王愿坚曾说:“创作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以小见大手法吗?“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以小见大”,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今天我们就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二、用例:理解以小见大手法师生交流:大家想想,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好,我们再次温故这一精彩过程,请大家齐读下面语段,并思考: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 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广“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指导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指导七年级————本周二我们学习了自读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了作者悬崖脱险一事,以及从中学到的影响作者一生的经验。
这篇课文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很有指导意义。
一、“两块式”结构平时我们指导学生写记叙文,一部分是叙述,一部分是抒情或议论。
记叙在前,要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要有记叙六要素,叙述中着重表现人物或事件;结尾抒情或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侧重表达你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哲理、经验等等。
而本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例。
二、心理刻画的方法平时我们学生作文,写自己的心理,通常是“我想:……”对自己的心理直接描写,而本文中对心理的刻画则用了多种方法。
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爬悬崖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请用这个句式回答:“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速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做批注。
在学生回答时,我及时在黑板上总结:心理刻画的方法:1、直接进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心理;2、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3、运用神态描写、人物感受表现人物心理;4、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5、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这样一节语文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赏析课文,还学会了写作的方法,一举两得。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是在周三的作文课上,我一进教室就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看同学们兴致高涨,我接着说:“下周三要进行期中考试。
”学生们一下子就炸了。
我待他们静下来之后就抛出了问题:“你们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心情?请用学到的刻画心理的方法说一段话,表现自己的心理。
”三分钟后我提问,学生的答案有“听到期中考试的消息,我很紧张。
”“听到期中考试的消息,我深吸了一口气,心里很平静。
”我边听边让学生点评用了那些描写方法,最后评出写的最好的。
如七三班杨凯博:“窗外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本来就是一个乐天派的我,心情那叫一个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法指导
二学“小段铺展式”笔法
• “小段铺展的式”笔法在“两块式”结构中用语 第一块。即:记叙这一块由短小的细密的 段落铺展而成。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话。用“小段铺展”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 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 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意明 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 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小品 式的韵味。
三学“顺势插入式”技巧
• “顺势插入”,就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不露痕 迹地插进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也可顺势 插入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深化与优化文 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细腻,更有故事的 味道。《走一步,再走一步》 Nhomakorabea作技 巧借鉴
一学“两块式”结构
所谓“两块式”结构,就是文章中的一块内容主 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 或者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生动 细腻,抒情或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 现人和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 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本文,第一段就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 攀崖、下崖的“经历”。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 段,写的是“经验”。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自己的 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学会运用以小见大手法。
一、名家点评:当代作家王愿坚曾说:“创作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以小见大手法吗?“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以小见大”,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今天我们就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二、用例:理解以小见大手法师生交流:大家想想,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好,我们再次温故这一精彩过程,请大家齐读下面语段,并思考: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
大是指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感悟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作者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小与大的关系:具有相似性现象与本质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教师小结;(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小相似性大现象本质三、拓展迁移(一):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散步》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的,你知道“大”与“小”各指什么吗?它们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散步》课文119页,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大与小的关系:小: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相似性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表达方式:抒情四、拓展迁移(二):《三代》默读并思考: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三代(林文煌)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
本来我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
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的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
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的。
教学预设:写了一位陌生人为了老人和小孩的安全,自己撞上我的自行车,压伤脚踝的事,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年人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性抒情)五、拓展迁移(四):运用下面的句式来概括以小见大。
看到山间小路上的阶石,我想到了忍辱负重的“人梯”精神;看到绵绵的春雨,我想到那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昙花,我想到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彩照人的境界。
看到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我想到……;看到秋风中的落叶,我想到……;看到路旁沿街叫卖的小贩,我想到……;看到辛苦的拉车人,我想到……;听见《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我想到……;看了高尔基的《童年》,我想到……;看了拔河赛,我想到了……六、拓展迁移(五):任选上文中一物或一景或一事,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七、作业:将你所写的片段,好好修改,写一篇不少于500的文章。
备用资料:带“情报”的鱼(庄大伟)爸爸钓到一条大活鱼,拎回来准备下洒吃。
他把鱼放剃砧板上,正要开膛剖肚,突然,那鱼尾巴一扇,扑·腾一下翻进桌边的农药盆里,白肚皮朝天死了。
唉!爸爸扫兴地正要把鱼扔进土箱,·忽然改变了主意:“平平,拿秤来.”“要秤干吗?”“把这鱼卖到自由市场去。
”“这鱼有毒,不能卖。
”“不用你多嘴!”爸爸眼球一瞪,一拍桌子,平平吓得进屋去拿秤.这鱼卖出去别人吃了会出事的,爸爸又不听劝告,怎么办呢?平平急得团团转.猛的,他想起前几天看过的电影,眼前立刻一亮,平平找出毛笔在一小块白布上写起来:“这鱼是毒死的,不能吃。
”写完后想了想,又加上一句,“请到村口老榆树的树洞里取钱。
”爸爸等烦了.粗着嗓门大叫:“平平,搞什么鬼,快把秤蛤我拿来!”平平慌忙把写好的布条捏有手心里,拿着秤走出来,交给爸爸.趁爸爸没留意,他飞快地把自己写好的“情报’塞进死鱼的嘴巴.爸爸拎着死鱼上街去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脸上挂着笑,手工还提着一大包吃的.“爸爸,鱼卖了多少钱?”平平问.“五块六,哈哈.”爸爸得意地说.接着把买来的红肠,猪舌头摊在桌上,又取出洒杯.准备喝两盅儿。
“平平,你也来吃点菜。
”爸爸招呼着,可回头一看,平平不见了。
”此刻平平正抱着自己那只储蓄罐,朝村口老榆树飞快地奔去……教学预设:这篇小小说描述的事情虽小,故事也单纯,但它引起人们深深思虑的是不尽如人意的社会道德风尚。
一条掉到农药盆里的鱼.经人剥洗后吃下不至于毒死人命,但是,自己怕中毒卖给别人,这种坑人利己、利欲熏心的品质是十分恶劣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我们政策开放后,在自由市场上,不少经商者牟取暴利.以次充优,以假充真,出卖变质食品等不良社会现象.小说中的“爸爸”正是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个人物典型.然而,使我们欣慰的是小小说中的主人公平平,他虽然拗不过爸爸,但是他用智慧战胜了愚蠢,用正气战胜了邪风,使我们看到了希望.通过这篇小小说的分析,我们看到小说描述的事情虽小,但它的社会教育意义是大的.所以.我们在创作小小说时,不能因为它的篇幅短小,而造成思想的浅薄和内容的苍白.篇幅的短小应该和内容的博大在小小说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小小说的主题要有较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这也是“大”的一种体现。
《带“情报”的鱼》虽然只有五百字,谁能说它思想浅薄、内容简单、社会教育意义不大呢?写自然生活中极普通常见的“物”去揭示极深刻巧妙的“意”,以小见大,颇不平凡,就像“阶石”忍辱负重的“人梯”精神,“红绿灯”的铁面无私和不徇私情,“春雨”的滋润万物和催发生机,“昙花“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彩照人的境界。
(一)以小事见大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
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
“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
“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
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划不来。
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
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
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了自己的卧房”。
“我”的举动,“我”的宽容,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
正如“我”所言,“我对他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
这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以小物见大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读者》2004年第5期)中写道:“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
”农校的一位朋友“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