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论文 (80)
ct的原理以及应用论文
CT的原理以及应用论文引言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科学研究的影像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CT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CT的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医学、工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CT的原理CT的全称是计算机断层成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螺旋扫描的方式采集被测体的X射线投影数据,并使用计算机重构出被测体内部的层次结构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1.X射线源和探测器:CT系统由X射线源和围绕被测体旋转的探测器组成。
X射线源产生射线束,探测器则测量射线经过被测体后的强度。
2.螺旋扫描:X射线源和探测器围绕被测体进行螺旋式扫描,同时记录射线通过被测体的强度。
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减少伪影。
3.数据采集和处理:探测器输出的信号经过放大和数字化,最终形成数字化的投影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了X射线通过被测体时的强度信息。
4.重建算法:计算机根据投影数据进行逆过程,通过逆Radon变换将投影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
重建算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优化,包括滤波、滤波算法和重建方法等。
5.图像显示和分析:重建后的图像可以进行显示和分析。
人们可以通过图像来观察被测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CT的应用CT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及其论文:1. 医学•CT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肿瘤检测和诊断。
[1]•一项研究探讨了CT在中风患者的应用,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2]•论文讨论了基于CT图像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以帮助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3]2. 工业•CT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材料检测。
一项研究使用CT技术检测了不同材料的裂纹和缺陷。
[4]•论文讨论了CT在金属结构中的应用,以评估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5]3. 科学研究•CT技术在古生物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项研究使用CT技术研究了古代鱼类的解剖结构。
急性阑尾炎CT诊断价值论文
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ct影像学检查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问题,并分析其诊断的价值。
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120例急性阑尾炎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中随机选取50例病患的资料进行研究。
结果经ct诊断病患的阑尾出现肿胀以及阑尾壁呈现增粗等现象,病患的管腔为实性状;病患肿胀部位的阑尾伴有炎性液渗出,且境界不清,部分病患的阑尾壁出现不同密度的同心圆的改变;病患回盲部位的软组织出现肿胀,部分为条纹状或者是斑点状,并且密度有增高及改变现象。
结论利用ct对急性阑尾进行诊断,有利于病患得到更好的确诊、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确诊的水平。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ct诊断;价值分析1前言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生存的环境恶劣,并且面临较多疾病的威胁,例如,急性阑尾炎作为临床的急腹症之一,对病患的威胁较大,病人因发病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易于导致误诊,不利于病患的身体健康。
当前随着ct影像技术再临床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是作为诊断与评价阑尾炎的技术之一,现回顾性分析ct诊断50例急性阑尾炎的报道进行如下分析。
2资料与方法2.1临床资料将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120例急性阑尾炎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中随机选取50例病患的资料进行研究。
病患当中男28例;女22例,病患的年龄范围自17至80岁,平均的年龄为36岁。
病患当中12例为右下腹疼痛,19例病患出现呕吐、恶心现象,发热8例,11例病患的白细胞数量出现增加现象。
2.2方法对于急性阑尾炎病患给予ct扫描仪进行诊断,对于疑似病患应给予其腹部的扫描,病患在检查之前应给予口服泛影葡胺(浓度为2%、含量为800ml)。
此外,将层厚与间隔均设为2.5毫米,并且选择矢状部分位与冠状部位进行扫描,病患自上腹开始扫描时应该自膈顶向肝下缘扫描;假如病患进行上中腹的扫描之时,应从膈顶向肾下缘进行扫描;若为中下腹的扫描之时,应自肾上极向盆底扫描,病患需要进行全腹的扫描时,应自膈顶扫描至盆底[1]。
毕业论文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摘要本文主要针对CT系统进行研究与分析,根据附件中的信息对CT系统进行参数标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附件资料建立相关模型求解出所测介质的相关信息。
对于问题一,首先对附件二数据进行二值化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得出X射线的180个方向信息。
选取最大目标值对能量的最大吸收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测量过程中占据最大探测单元数的测量角度。
得到已知长度所对应的探测单元数,并对探测单元间距进行计算。
利用质心法,建立中心位置几何模型和旋转中心位置质心法模型对CT系统旋转中心位置进行求解,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验证模型可靠性。
对于问题二,经过对附件二中的信息进行验证分析,发现旋转中心的偏移对图像的重建影响较大。
为得到较准确的重建图像,应用CT系统旋转中心偏移校正原理对附件三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到一个新的数据信息。
在新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代数迭代重建方法,建立射线的能量吸收模型,重复迭代,即可求出每个像素的吸收率。
再利用Radon逆变换原理,根据各像素吸收率,重建出原图像,进而求出各个位置的吸收率。
对于问题三,根据问题一已求解出来的标定参数,运用图像偏差校正法对附件五中数据进行校正。
运用Radon逆变换图像重建模型对校正后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得出该未知介质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几何形状和吸收率等信息。
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求解出10个位置的实际坐标。
根据未知介质实际坐标,建立像素中心点提取模型,求出10个位置处的吸收率。
对于问题四,首先对问题一中的标定参量进行误差分析,以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作为精度评定标准,分别对旋转中心,探测器单元距离和CT 系统方向进行评定,求出参数标定精度,并分析其稳定性。
建立一个新模板,利用问题一模型,进行参数标定。
并对所求参数与已知参数做精度与稳定性分析。
为解决图像重建的问题,也可以建立卷积反投影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CT系统的标定参数的最优解进行计算。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相关推荐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精选6篇)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篇1介绍医学影像发展的历程CT成像技术的优势和影像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发展说明PACS系统基本原理与结构及采用这种体系结构的意义;指出影像学的发展对医学诊断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成像技术、数字化。
影像学发展概述及特点影像学诊断是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CT的研制始于世纪6年代。
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
5年代X线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
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
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
CT成像技术的优势:CT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真正的断面图像:CT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密度分辨率高: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
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
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倍。
可作定量分析: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4.结论
• 肝癌、肝硬化患者较正常志愿者CT增强早 期动脉强化时间延迟2-3s.
参考文献 [1]《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主编;梁长虹、赵振军 致谢:王之平副主任医师及李波主治医师 瑞金医院朱老师学生:廖国政 学号:0908030
30-40岁肝硬化 患者
40-50岁肝硬化 患者 检验统计量值 P值
10
10 0.15* 0.712
6/4
7/3 0.54△ 0.1054
35.2±3.9
47.0± 3.1 0.43△ 0.170
7.0±2.7
11.8±4.2
1.3 方法
• 1.3.1 本研究采用按年龄病种分组、对照临 床试验设计。通用370碘帕醇造影剂,通过 右上肢肘静脉团注,速率3ml/s,80ml,同采 用平膈肌平面智能监测腹主动脉CT值到达 150hu的时间。 • 1.3.2 所有首试者无造影剂过敏及胃肠道反 应,腹主动脉CT值达150hu时间采集无误差。 • 2.1 两组不同年龄段肝癌、肝硬化患者动脉 早期强化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不同年龄段肝癌、肝硬化患者动脉早期强化 时间与正常志愿者强化时间间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 3.1 肝病与公共健康 • 肝癌、肝硬化是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是国家重点监控和防治 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万,肝硬化导致的 门脉高压,腹水更是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希望大家能对给予 周围肝癌、肝硬化患者多一份关爱,医护工作者能给他们多一份 人文关怀。 • 3.2常规经验值的设定 • 一般CT检查技术易忽略肝癌、肝硬化患者强化时间的延迟,易 在CTA及捕捉动脉早中期出现误差,由于增强扫描既有一过性, 极易在发现错误后也无法避免,所以考虑病人体质,年龄,心脏 功能,及是否肝病患者对于要求精准扫描有很大的作用。根据结 果分析,肝癌、肝硬化患者动脉早期强化时间比正常志愿者延迟 2-3s,猜想原因可能为门脉高压导致的侧枝循环建立,从而导致整 个循环效率的下降,与及肝癌、肝硬化患者自身腹水,肿瘤消耗, 及恶病质的产生,而引起机体整体功能的下降。
腹部外伤CT诊断价值论文
腹部外伤的CT诊断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腹部外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集64例腹部外伤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4例腹部外伤中ct检查出肝损伤14例,脾损伤25例,肾损伤11例,胰损伤7例,空腔脏器损伤7例。
结论 ct扫描可以快速准确的显示腹部脏器有无损伤,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对腹部外伤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并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腹部外伤;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 r65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14-01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作为常见急腹症之一的腹部外伤发生率也随之增长,快速、准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确定治疗方案,急诊ct检查简单、快捷,特别是对肝、肾、脾等实质脏器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故而是腹部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文分析了64例腹部外伤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以此研讨腹部外伤的ct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符合标准的腹部外伤患者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17-78岁,平均39.6岁。
均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以实质脏器(肝胰脾肾)损伤为主53例,以空腔脏器损伤为主7例。
64例患者中,5例患者处于昏迷休克状态,其余患者均表现为痛苦病容、腹痛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部分患者有血尿、失血性休克和腹穿抽出不凝血,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穿刺,阳性41例,阴性23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picker1200专家型ct扫描机进行扫描,扫描条件:电压120kv,电流80ma。
层厚10mm,必要时加做5mm薄层扫描。
扫描范围:上至膈顶,下至肾下极,必要时至耻骨联合。
一般扫描前不做特殊准备。
首次ct检查时间均在伤后24h内,最快为伤后15min。
2 结果2.1 脾损伤 25例脾实质或包膜下血肿15例,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片状或圆形高密度影,脾体积增大;包膜下血肿则表现为脾边缘弧形、带状、不规则高密度影。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通用6篇)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通用6篇)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6篇《医学影像毕业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一【关键词】学生,医科;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受关注的问题之一[1]。
医学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其实践性更强,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只有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结合培养目标,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在其它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是这样,在医学影像学专业也如此。
为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教育工曾做过有益的探讨[2,3]。
我院是一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医学影像人才。
因此,如何加强本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探索和思考。
1 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培养一个合格的应用型医学本科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增强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医学实践性强,尤其是进入临床主要课程学习阶段后,临床实践成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一阶段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具体体现,医学影像学专业也不例外。
需要加强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不同的医学学科专业,主要的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各有其特点。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常表现为如下几方面:①教学内容需要用图片说明;②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片影像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③教学片或影像资料可以从既往的片库或互联网上获得,因此,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与病人直接接触,不存在因为在病人身上检查所造成的资源不足的问题;④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进行影像学习;⑤影像学科的工作目标多数情况下最终仍然是为临床提供疾病的影像诊断(介入治疗依然是少数),因此,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是主要的技能之一;⑥影像技术训练可以在练习者身上进行。
护理配合在CT增强检查中重要性论文
护理配合在CT增强检查中重要性摘要目的:探讨良好的护理配合对ct增强检查的重要性。
方法:对60例作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做好扫描前的造影剂皮试及护理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扫描中患者的反应,对症处理扫描后出现的各种情况。
增强造影剂用欧乃派克、优微显等非离子型对比剂。
结果: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轻度过敏反应,无渗漏致空气栓塞、局部皮肤坏死等护理并发症发生,无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结论:为保证增强ct的扫描效果,认真细致地做好护理配合工作,可减少甚至杜绝过敏反应的发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螺旋ct 增强扫描检查护理配合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79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在不断提高,ct增强检查在疾病和许多脏器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对病变的定位、鉴别诊断、定量分析,对肿瘤的术前分析等[1]。
通过静脉快速推注增强造影剂后,再进行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易于发现平扫漏诊病灶。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8月~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螺旋ct 增强扫描的患者60例,其中男58例,女12例;年龄15~60岁,平均46.9岁;检查部位:头颈部18例,胸部6例,腹部26例,盆腔8例,四肢及其他部位2例。
方法:增强造影剂用欧乃派克、优微显等非离子型对比剂。
做增强扫描前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ct增强检查禁忌的相关病史,之后测血压,再作皮试,用20ml空针吸10ml生理盐水稀释5mg地塞米松,通过注射针头注入5~6ml后,换用5ml空针吸入1ml造影剂缓慢注入,再将稀释地塞米松的生理盐水推入1~2ml,用胶布固定,随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30分钟后再测血压,记录皮试前后的血压变化,一般皮试前后血压变化≤20mmhg,询问患者无异常反应后方可进行增强检查,一般选择上臂桡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穿刺成功后将穿刺手臂放在舒适的位置,注药的速度为2~3.5ml/秒。
CT检查论文 (19)
CT的肺部灌注成像与通气成像技术作者:金利芳综述缪競陶审校作者单位: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肺的基本功能是向静脉输送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在同一气-血界面交换出二氧化碳。
在不同的肺组织区域,通气和血流的配比对能否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相当重要。
瞭解局部肺组织的通气和灌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是理解肺部疾病病理生理改变的关键。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的出现,使用单个影像检查手段就能达到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成像。
屏气状态下螺旋CT的扫描提供了气道和血管树型的详尽结构以及肺实质疾病反映在肺纹理的改变。
借助于惰性气体氙气(Xe)的吸入和清除,同时进行呼吸门控的CT的轴位扫描,目前可获得边长为0.4mm立方体体素的局部通气成像。
一次呼吸屏气、心电门控条件下,快速团注碘对比剂的过程中进行轴位扫描可获得局部肺灌注成像。
这些研究局部肺功能的CT动态成像方式是以下探讨的内容。
一、成像技术1. MDCT由于先前的CT扫描2s~5s才能获取一个断面图像,速度很慢,因此很难广泛应用于临床。
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BCT)的出现使得扫描时间加快,只需花1s~2s即可获知全肺静止状态的情况。
虽然EBCT是通气成像[1]和灌注成像[2]的有利工具,但是由于价格昂贵,在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在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CT类型出现,即MDCT。
MDCT将螺旋时间降至0.5s,又同时进行4层薄层(1mm~1.5mm)扫描,可在短时间屏气时完成全肺的容积扫描,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因为螺旋时间短了,通过轴位扫描测量肺内血流成为可能。
现在的MDCT螺旋1周即可获得64幅图像,每个螺旋时间低至0.3s。
容积图像在5s或更少的时间内获得,这样轴位上4cm覆盖距离的肺组织血流灌注的评估成为可能。
临床医学论文: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术前CT检查、复发CT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55例患者均得到病理证实,术前和术后复发CT影像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5%、88.2%,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影像诊断的准确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急性胰腺炎CT检查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
急性胰腺炎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ct检查的临床表现及重要意义,提高急性胰腺炎的ct检查水平。
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1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检查,总结ct临床表现。
结果本组130例患者急性单纯性胰腺炎79例,其中ct表现a级3例,b级24例,c 级43例,d级9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51例,其中ct表现d级18例,e级33例。
本组患者根据ct检查评级进行病情评估诊断,经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125例,死亡5例,好转率为96.2%。
死亡病例均为ct表现e级者,与分级危险度相吻合。
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进行ct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通过ct诊断评级标准可对患者病情危险度提供参考,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ct检查;诊断;价值自从有了ct、mri、超声等检测手段之后,普通x线检查的作用已相当有限,但在某些场合仍有一定的作用(如平片检查可显示某些胰腺区的结石、钙化及胰周的反应性肠扩张)。
胃肠钡剂检查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观察胰腺疾病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空肠及横结肠的变化,间接反映胰腺的大小及胃肠道被累及的情况等[1]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降低误诊漏诊十分重要。
ct检查是当前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30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表现做出相关分析,以其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06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1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130例患者中男73例,女57例;年龄24-78岁,平均48.2岁;腹痛为主者83例,腹胀为主者15例,恶心呕吐为主者32例,伴有发热者47例,伴有黄疸者13例,出现急性休克者18例。
CT图像毕业论文
读入的CT图像为512格式,在该格式文件中数据为十六进制,在读取的过程中需要将十六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由于在CT图像在生成和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噪声源的干扰和影响,使图像质量变差。本课题所采用均值滤波对CT图像进行平滑处理。CT图像平滑后,采用自适应密度改正方法进行服用造影剂后产生的伪增强去除。使用本算法能够快速并准确的去除伪增强产生的效果,有效的帮助医生对病情的争取诊断。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精选6篇)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精选6篇)1.材料与方法1.1理想造影剂材料种类:理想造影剂分两大类,一类为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例如钡、碘制剂等,称为阳性造影剂;另一类为原子序数低、密度小的物质,例如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称为阴性造影剂。
其中X线用造影剂:水溶性有机碘类对比剂,按在溶液中是否分解为离子,又分为离子对比剂和非离子对比剂;按渗透压分高渗透对比剂、低渗透对比剂和等渗透对比剂。
MRI用对比剂:静脉内使用的细胞外钆类对比剂、锰类对比剂等。
1.2理想造影剂应该具备的条件:(1)原子序数高,与人体组织对比度高,显影清晰。
(2)没有毒性、刺激性,副作用要小。
(3)理化性稳定,能久储不变质。
(4)容易吸收与排泄,不在体内储存。
1.3现代医学成像检查技术在泌尿系统中有以下几种基本分类方法:(1)普通X线成像:测量穿过人体组织、器官后和X线强度。
(2)磁共振成像:测量人体组织中同类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3)超声波成像:测量人体组织、器官对超声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4)核素成像:测量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放射出的r射线。
(5)光学成像:直接利用光学及电视技术,观察器官的形态。
(6)红外、微波成像: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的体内的微波辐射信号。
1.4医学影像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病变常用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准备在泌尿系统X线检查前,除急诊外,病员都应该作好下列准备工作:(a)禁食和禁水摄片前六小时禁食。
如作静脉造影,术前应该禁止饮水十二小时,夏季等按具体情况而定。
(b)清除肠道内粪便和积气。
(1)传统X线腹部泌尿系平片检查和造影检查检查应该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常规取仰卧前后位投影,侧位片不作常规,有时用于结石或其它阴影的鉴别。
临床适应症常用于尿道狭窄、畸形、憩窒、瘘管、肿瘤及前列腺肥大等。
临床禁忌症是尿道急性炎症及外伤出血的病人。
尿路造影检查包括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
(A)排泄性尿路造影:也称静脉肾盂造影,是当前我们二级甲等医院最广泛采用的一种造影检查方法,造影前需要碘过敏试验和临床医生护士常规操作准备好后,先行腹部平片检查,下腹部用压迫带,通过不同方式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根据患者情况而用不同时间间隔摄取双肾实质和肾盏、肾盂的显影图像,得到满意影像后去除压迫带,摄取泌尿系统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全程图像。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
医学影像技术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医学影像技术论⽂1 医学影像技术是⾼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起,以CT问世为标志,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传统单⼀普通X线加⾎管造影检查形成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CT、数字减影⾎管造影(DSA)、MRI、普通X线检查的数字化成像(CR和DR)以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多种技术组成的医学影像学体系。
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段,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由既往"辅助检查⼿段"转变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法,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准确、及时。
由于介⼊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集诊断和治疗为⼀体,成为与外科⼿术、内科化学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3⼤治疗⼿段。
⽬前,医学影像学科是现代化医院的⽀柱之⼀,影像学设备的价值占医院固定资产50%以上,医学影像学为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
医学影像学是⾼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点,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新技术的进步。
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型化、专门化、⾼分辨率和超快速化⽅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体⽔平逐渐深⼊⾄细胞、受体、分⼦和基因⽔平。
近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影像诊断产业加强战略布局,旨在带动多种医学影像设备向⼩型化、专门化、⾼分辨率和快速化⽅向发展。
⽬前,数字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如下⼏⼤趋势: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将由最开始的形态学分析发展到携带有⼈体⽣理机能的综合分析。
医学影像成像论文3100字_医学影像成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医学影像成像论文3100字_医学影像成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医学影像成像论文3100字(一):医学影像干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论文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已经进入了全面的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影像可以在高分辨显示器上直接进行分析诊断。
但是人们往往习惯了近100年来的照片图像分析,因此出现了数字影像的胶片硬拷贝技术。
1972年CT机的问世,胶片的硬拷贝出现了CRT型多幅相机。
10年后湿式激光打印机问世,由于应用数字激光打印,成像质量及其功能明显优于CRT型多幅相机。
1994年干式打印机制造成功。
可以说它是胶片成像技术的革命性成果。
结束了医学影像胶片冲洗工艺中的繁琐工作。
从而使放射科工作环境变得明亮、舒适干净(无需排废),设备明室安装、操作灵活。
1干式打印技术所谓干式打印技术系指胶片打印后,不再经过洗片机显影、定影、水洗烘干等处理,而直接打印出影像片来。
从问世来一直受到放射界青睐。
它的使用优点:(1)不需要洗片机而直接打印出胶片。
(2)机器占地面积小,安装简便,不需要进水排水管道。
(3)无需显定影药水,减少废水污染。
(4)明室操作,简便易行。
1.1干式打印成像的类型干式打印成像技术根据显影成像过程中有无激光,分为激光成像和非激光成像。
激光成像打印又分为光-热成像打印技术和激光诱导成像技术。
非激光成像技术中常用的有直热式打印技术和干式喷墨成像技术。
1.1.1光-热干式成像技术其原理是用红外激光束对热敏激光胶片扫描,使胶片形成潜影[1]。
而后,再通过热鼓的热处理,使影像显影。
当激光热敏胶片被激光扫描后,激光子进入胶片敏感层将银变成金属银离子而形成感光潜影中心。
激光照射后的胶片,从旋转的热鼓上吸收热能,潜影感光中心在热能的作用下而显影。
通过这一催化作用过程银原子变成可见的金属银。
形成常见带有不同密度的影像。
金属银的数量和曝光在胶片上的激光光子数成正比的。
胶片光敏层中的银离子一部分通过曝光并加热催化形成银颗粒,另一部分则未曝光催化,银离子残留在胶片上。
增强螺旋CT检查病人护理论文
增强螺旋CT检查病人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增强螺旋ct病人的护理情况,总结经验,以便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措施及效果。
结果 96例均达到满足效果,1例因血管渗漏终止注药,1例发生迟发型轻度过敏反应。
结论增强检查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及预备工作,严格把握禁忌证,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及时给予妥善处理,对提高螺旋ct增强检查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增强螺旋ct 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71-02ct增强检查就是通过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层次对比,从而增加分辨率,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是放射诊断常采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我院对做增强ct的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药物的观察与护理,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72岁。
检查部位主要为胸部和腹部。
2 护理2.1 心理护理ct增强检查病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担忧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
心理护理能较好地解决病人在治疗检查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1],护理人员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向患者介绍ct增强扫描的方法,优点,安全性以及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解除病人的疑问和紧张心理。
通过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控制消极情绪,从而帮助病人保持最佳身心状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检查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肾间隙巨大占位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作者:王东综述胡春洪审校【关键词】肝肾间隙肝肾隐窝又称肝肾间隙或Morison间隙,是肝脏与右肾、右肾上腺及下腔静脉间潜在的间隙。
肝肾隐窝巨大占位性病变并不少见,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和肝脏右叶的巨大占位均可突向肝肾间隙;除此以外,肝肾间隙内脂肪、血管、筋膜等结缔组织发生的肿瘤也可占据该区域。
巨大肿瘤可以将肝肾隐窝大部分乃至全部占据,邻近脏器和血管明显受压推移及变形,产生相类似的CT表现,造成肿瘤来源和定位的不确切性[1,2]。
病灶的准确定位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它是正确定性诊断的前提,而且可帮助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CT凭借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为肝肾间隙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本文对此进展综述如下。
一、肝肾间隙的解剖肝右叶、右肾、右肾上腺及下腔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密切。
肝肾间隙上界是肝右叶的下面和胆囊,后界为右肾上腺、右肾和十二指肠降部,下界是横结肠、结肠肝曲和横结肠系膜,上后界是右冠状韧带的后叶,左界是肝镰状韧带后下部[3~5]。
由于肾前、后筋膜与壁层腹膜和腰方肌筋膜、膈肌筋膜融合,融合部位在肾上极与肾中部水平各约一半,造成肾周间隙上部是开放的,右侧与肝裸区相通,左侧与左膈下腹膜外间隙相连[6],肝后部肿物可自裸区伸入肾周间隙而拟似腹膜后肿物[7]。
腹膜后特别如肾上腺的肿物又可压迫肝脏,而由于肝脏质软,致使外压与自身的肿物较难鉴别[8]。
正常情况下,在CT横断面图像上,该间隙表现为肝右叶后缘与右肾前外侧缘之间的带状隐窝,其大小和形态依据肝肾的位置及肝脏大小和形态而有所变化。
右肾上腺形似锥体形,底面凹陷,分内、外侧肢和体部,其内侧部无腹膜被覆直接贴于下腔静脉后面,外侧部与肝右叶紧邻并贴附在右肾上极内侧,后面与膈肌相贴。
右肾与右肾上腺间仅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右肾上端的内侧被右肾上腺遮盖,右肾前面的2/3或3/4与肝毗邻。
下腔静脉上接右心房,下连左右髂总静脉,在进入肝裸区的始端覆盖在右肾上腺内侧的前面,再向上则在肝右叶和尾叶之间沿腔静脉沟上行[3~5]。
肝脏及肾脏供血分别来源于肝动脉及肾动脉。
肝动脉起自腹腔干,分左右两支入肝。
右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经下腔静脉后方进入右肾门。
肾上腺由三支动脉供血,肾上腺上动脉来源于膈下动脉,中动脉来源于腹主动脉,下动脉来源于肾动脉上支[4]。
二、肝肾间隙病变CT定位诊断的依据据文献报道,肝肾间巨大占位病变CT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1.肿物与邻近器官间有无脂肪间隙以及脂肪间隙受压移位的方向和程度;肿瘤中心所在地位置;由于中国人腹内脂肪相对较少,肿物与器官间的脂肪间隙在大部分病例中很难清晰见到,因此CT较难观察其受压方向和程度[8,9]。
2.邻近大血管的移位方向和程度,以及有无轴向旋转[7,10,11]。
3.肿块的血管来源,肿瘤血管与周围器官供血动脉关系。
DSA有时需作多支血管造影方能明确供血动脉,操作麻烦。
目前,高分辨率的CTA及MRA能较好显示肿瘤血管,提高了病灶的定位诊断准确率[12,13]。
肝右叶后下段主要向后下方和内侧生长的肿瘤及少数呈带蒂的外生型肝癌,特别其中心位于肝外者,其CT表现可完全貌似肾上腺或腹膜后肿瘤。
将肝肾间隙占位定位于肝脏的依据包括:①下腔静脉移位征[14]。
彭卫军[2]等认为下腔静脉明显左移、内移,高度提示肿瘤来源于肝脏。
前移可见于任何肝肾来源的肿瘤,以右肾上腺和肾脏肿瘤为主,但也可见于肝脏肿瘤,自肝裸区长入腹膜后的肝癌完全可压迫下腔静脉向前移位[8],下腔静脉前移对定位诊断有一定限度。
李莹[13]等认为肝脏病变多位于下腔静脉的前外方,易使下腔静脉向内后移位;而肝外肿块多位于下腔静脉的后方,易使下腔静脉向前移位。
肝脏尾叶位于下腔静脉的前方,自然容易使下腔静脉向后移位,因此下腔静脉后移是判断肝肾间隙巨大肿块来源于肝尾叶的一个较为特异的征象。
②右肾上腺影的存在可否定肿瘤来源于肾上腺,对确定肿瘤来源于肝脏有一定帮助。
③门脉右支受侵、肝硬化改变、AFP阳性等极少见于其它来源的肿瘤,是确定肝癌诊断有利的证据[2]。
④肝脏右叶肿块一般不跨越中线。
右侧肾上腺属腹膜后器官,位置固定,位于右肾上极的右上方、下腔静脉之后,其内侧为膈肌脚,外侧为肝右叶后下段,受腹部运动、大血管搏动及相位编码干扰少,且有肾周脂肪的良好对比,因此CT、MRI定位检出率高[15]。
由于肾上腺良性肿瘤轮廓光整,边界清楚,与肝肾交界有透亮包膜线影,故CT定位准确率较高[16]。
巨大的肾上腺恶性病变,向前向右侵犯和挤压肝右叶时,尤其当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间隙不清时,难与肝癌鉴别[17,18]。
右肾上腺在CT上显示不良或不显示并不能完全肯定肿块一定来自肾上腺,巨大肝癌或腹膜后肿块有时将肾上腺压迫挤压造成后者显示困难[17]。
提示肿瘤来源于肾上腺的CT征象包括:①肝肾间隙以及肾上腺影消失,虽然肿瘤中心位于肝内,但AFP阴性。
②门脉右支表现为推压、移位,而非侵犯。
③下腔静脉明显前移。
④右肾下移,但无明显“杯口状”改变。
⑤有激素水平的改变[2,19,20]。
右肾上极肿块以向外生长为主时,易误认为肾上腺肿瘤或肾上腺肿瘤侵犯肾脏。
肿块从肾上极向外生长时,常形成一“杯口状”或“火山口状”肾质缺损区,对诊断帮助较大[2,11],如能发现右肾静脉癌栓更能证实肿块来源于肾脏。
而且发生肾上极占位时肾脏本身位置改变不明显,肝脏或肾上腺肿瘤向下生长挤压肾脏时往往造成肾脏明显下移[2]。
肝肾隐窝来源于腹膜后的肿瘤少见[21],多造成下腔静脉向右移位[8]。
出现周围骨质改变时,以腹膜后肿瘤可能大。
巨大后胸腔肿瘤向腹部生长时可位于肝肾之间,易误诊为腹部肿瘤。
注意膈肌的走向、位置非常重要,后胸腔肿瘤位于膈肌脚或膈肌的后方,使膈肌向前移位[9]。
另外,肿瘤本身的性质对定位诊断也有帮助。
如肿瘤内钙化成份较多时多为腹膜后来源;肿瘤脂肪成份较多时,可来源于腹膜后、肾上腺和肾脏,而来源于肝脏的可能性较小。
CT诊断中应注意肿块中的钙化及脂肪成分,但不应将受肿块压迫的含结石的胆管误为肿块的钙化[13]。
三、肝肾间隙病变CT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欧阳墉[22]等认为CT对肝肾隐窝巨大占位性病变进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在80%左右,10%因为检查方法不当、经验和认识不足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另有10%由于肿块缺乏任何必要或可能的征象支持,以及肝肾隐窝邻近解剖结构的严重变形或丧失,以至于定位诊断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
在彭卫军的一组45例中,CT术前定位正确者有34例,准确率75%[2]。
李莹[13]等的研究中,CT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71.42%。
伍兵[14]等认为以下腔静脉肝段(CT横断面上自第一肝门平面至第二肝门平面之间的下腔静脉血管)出现推移为标准,判断肿块来源于肝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6.0%、92.6%和89.7%,且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较高。
虽然CT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病例仍难以准确定位,以下方法对CT正确定位有帮助:肿瘤来源不明时,应重视临床表现以及生化检查,尤其以肾上腺素和AFP等的检查结果。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薄层扫描以及多平面重建,能很好地观察肿瘤的全貌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利于辨别肿瘤的来源,明显提高了病变定位的准确率。
采用动态扫描技术很好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对定位也有帮助,例如肝癌多表现为早进早出,而肾上腺肿瘤早期强化不明显,但强化持续时间长。
如果能找到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对病变的定位帮助较大。
清楚地显示下腔静脉有利于判断下腔静脉的移位方向。
观察门静脉是否受侵、其内是否有癌栓等,对定位也有帮助[2]。
结合其它影像学方法,如超声、MRI、选择性血管造影等[13,15,19],对诊断也有极大帮助。
对部分疑难复杂的病例,可以采取CT导向下穿刺活检[1],直接获得肿瘤的病理学依据,从而避免盲目错误的定位诊断。
四、CT与其它影像学方法的比较在李莹[13]等的研究中,B超、彩超、CT、MRI、DSA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86%、82.6%、71.42%、82.14%、80.0%,多种影像学方法结合可将诊断准确率提高至97.14%。
各种影像手段各有独特优势以及缺点:①超声可动态观察呼吸运动时肿块与肝脏的相对运动情况,当病灶没有周围结构的侵犯和粘连时,作深呼吸运动,肝脏来源的肿瘤能随肝脏作较大幅度的上下运动,而肾上腺、肾脏、腹膜后肿瘤运动幅度相对较小,且肝脏能在肿块表面滑动[12]。
彩超能观测肿块的血供来源,可为定位诊断提供依据。
但超声的缺点在于易受肠道气体干扰,视野也易受限。
②在李莹[13]等的研究中,MRI显示肝肾脂肪间隙具有独特优势,较其它方法明显清楚,而脂肪间隙对定位诊断有较大的意义。
MR序列中以T1W显示最好,因为T1W脂肪间隙为高信号,能与巨大肝癌及腺瘤周围的包膜相鉴别。
MRI对下腔静脉的显示优于CT。
而观察病灶与下腔静脉的关系,也可借此推测肿瘤起源。
MRI能够多方位成像,对观察肿块来源也有帮助。
缺点在于易遗漏肿瘤的钙化成份,易受体内金属假体影响,检查费用也较昂贵。
③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起源,对定位也有帮助。
但血管造影无法显示肿瘤全貌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血管造影后CT扫描能提高诊断率,但操作较复杂[23]。
④CT对肿瘤各种组织成份的显示均较敏感。
多层螺旋CT结合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全貌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增强扫描能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
CT是对肝肾间巨大占位病变进行定位诊断一种较理想的影像学方法[9,17,23]。
各种来源的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CT可对多数病变作出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但部分病例定位存在困难,需结合对其它影像学手段以及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等。
晋升网简介晋升网()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晋升网()标准最便捷的晋升通道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最丰富的医学文献最权威的医学期刊最专业的医学服务【参考文献】1.李耀波.CT对肝肾隐窝巨大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医学文选,2002,21(3):376-3772.彭卫军,周康荣.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4(2):97-1003.GlazerGM,FrancisJR,QuintLE,etal.Imagingoftheadrenalglands.InvestRadiol,1988,23(1):3-84.钟世镇主编.临床应用解剖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865.ThorntonFJ,KandiahSS,MonkhouseWS,etal.HelicalCTevaluationoftheperirenalspaceanditsboundaries:acadavericstudy.Radiology,2001,218(3):659-6636.LimJH,YoonY,LeeSW,etal.Superioraspectoftheperitonealspace:anatomyandpathologicalcorrelation.ClinicalRadiology1988,39:368-3727.LimJH,KoYT,LeeDH.Sonographicslidingsigninlocalizationofrightupperquadrantmass.JUltrasoundMed,1990,9:455-4598.赫玉芝,牛丽娟,戴景蕊,等.B超和CT对上腹部大肿物的定位诊断.中华肿瘤杂志,1999,21(5):373-3759.戴景蕊,李建军,蒋玲霞.右上腹巨大占位病变的CT定位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770-77310.EngelIA,AnhYH,RubensteinWA,etal.Largeposteriorabdominalmasscomputedtomographylocalization.Radiology.1983,149:203-20911.唐光健,王仪生,姜涛,等.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附42例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3):229-23212.张海,李莹,吴瑛,等.肝肾间巨大占位病灶来源器官的影像鉴别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1):36-3813.李莹,彭东红,曹满瑞,等.综合影像学检查对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的定位诊断.放射学实践,2001,16(5):295-29814.伍兵,闵鹏秋,何之彦,等.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评价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诊断试验.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9):700-70315.汪洁,汪清.肾上腺肿块磁共振成像初步评价.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9):524-52616.杨德安,李慎勤,李香铁,等.肾上腺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2):714-71517.陆强,马德智.肝肾间隙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1):44-4518.GuflerH,EichnerG,Grossmann,etal.Differenttionofadrenaladenomasfrommetastaseswithunenhancecomputedtomography.JComputAssitTomogr2004,28:818-82219.PaivansaloM,LahdeS,MerikantoJ,etal.Computedtomographyinprimaryandsecondaryadrenaltumours.ActaRadiol,1988,29(5):519-52320.EL-SheriefMA,HemmingssonA,LoreliusLE,etal.Computedtomographyandangiographyintheevaluationofadrenaldiseases.ActaRadiol,1982,23(6):625-62921.CofieldKR,CantleyLK,GeisingerKR,etal.Adernocorticalcarcinomaarisingfromalong-standingadrenalmasss.MayoClinProc,2005,80:264-26822.欧阳墉,马和平,吴晓梅,等.误诊为肝细胞癌的病例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3):182-18423.TisnadoJ,ChoSR,WalshJW,etal.Computedtomographyversusangiographyinthediagnosisoflargetightadrenalcarcinoma.ComputAssistTomogr,1984,8(2):287-293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