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眼耳鼻喉科1种中医诊疗方案
耳胀(分泌性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耳胀由风邪外袭、肝胆湿热、脾虚失运等导致耳窍鼻塞。
以听力下降,耳胀满感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等。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为主要症状。
(3)专科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鼓室有积液,则可在鼓膜表面见到液平面,或可见到鼓膜外凸。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曲线。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听力减退,包括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可伴耳痛。
(2)鼓膜检查:鼓膜充血、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或消失,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
若液体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3)听力检查:纯音听呈传导性聋。
声导抗图为B型或C型曲线。
(4)排除诊断: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
三、分证论治(注①主症②兼症③舌脉)(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微痛不适,耳鸣如闻风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
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隆隆声,自声增强,重听。
可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渐降,伴有耳鸣声嘈杂。
可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
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细滑或细缓。
四、鉴别诊断(一)与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鉴别:,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
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度差,可透过鼓膜见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导言:耳鼻喉科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探讨,介绍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
中医将鼻炎分为风寒、风热、湿热等不同证型,并采用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1. 风寒型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等。
治疗上,可选用温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的方剂,如桂枝汤加味。
另外,草药羚羊角、防风、白芷等也有助于缓解鼻炎的症状。
2. 风热型鼻炎:表现为鼻痒、鼻塞、流黄涕、头痛等。
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加减。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湿热型鼻炎:症状包括鼻塞、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
治疗上,中医常选用清热利湿、通窍化痰的方剂,如茵陈蒿汤。
中药中常用的有黄芩、白术、苍术等。
二、中耳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耳炎是由于中耳黏膜的炎症引起的耳朵疾病,常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
中医的辨证论治能有效地缓解中耳炎的症状及炎症反复发作。
1. 风热郁结型中耳炎:症状为耳痛、耳塞、鼓膜发红等。
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如龙胆泻肝汤。
中药常用黄连、金钱草、蒲公英等。
2. 痰湿阻络型中耳炎:表现为耳痛难忍、耳鸣、耳鸣等。
治疗上,宜祛痰化瘀、通络止痛,如香薷麻沸散。
常用中药有防风、蔓荆子、郁金等。
3. 肾虚火旺型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等。
治疗上,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
中药常用黄柏、麦冬、玄参等。
三、咽喉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发炎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为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
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能够祛除炎症,缓解症状。
1. 风热咽喉炎:主要表现为咽痛、红肿、声音嘶哑等。
治疗上,可选用清热解毒、清上焦的方剂,如麦门冬汤。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
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
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免煎中药专病专方-耳鼻喉科
耳鼻喉科1、鼻窦炎【处方】1:党参10g 桔梗10g 赤芍10g 路路通10g【功效】:健脾益气,宣肺通窍。
【适应症】:鼻塞或重或轻,鼻涕粘白,稍遇风冷刺激则鼻塞加重,嗅觉减退,头昏头胀,自汗畏风。
【处方】2:泽泻10g 夏枯草10g 辛夷6g 川芎6g炒苍耳子9g 柴胡6g 防风10g 鱼腥草30g 【功效】:清胆泻火、化浊通窍。
【适应症】:鼻涕浓浊,色黄或黄绿相间,量多有腥味,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寐少梦多。
2、慢性鼻窦炎【处方】:柴胡6g 黄芩10g 炒苍耳子9g 白芷6g茯苓10g 滑石10g 甘草3g【功效】:清热利湿,排脓通窍。
【适应症】:鼻塞,流涕。
3、口腔炎/扁桃体炎【处方】:金银花10g 丁香5g 薄荷6g 檀香3g【功效】:清热养阴。
【适应症】:口舌生疮,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口干口臭,口渴引饮,便秘溲黄。
用法用量:含漱。
上药加60~100ml开水溶解后,待水稍凉不烫舌时,每次喝适量药液含漱30~60秒后吐出,连续3~5次,漱完为止。
一日一剂。
4、声带小结【处方】:赤芍10g 白僵蚕10g 浮海石10g 昆布10g 浙贝母10g 法半夏9g 陈皮6g 枳壳6g 郁金10g 夏枯草10g 【功效】:理气活血,化痰散结。
【适应症】:颈部痰核,结聚日久,按之摁手,不红不痛,但不碍饮食与呼吸。
5、急性喉炎【处方】:瓜蒌皮10g 僵蚕10g 薄荷12g 桔梗10g 浮海石10g 【功效】:宣肺化痰,开音散结。
【适应症】: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痰粘着感,常需清嗓,胸闷不舒。
6、慢性喉炎【处方】:桃仁10g 红花5g 当归10g 赤芍10g 地黄10g柴胡6g 桔梗10g 甘草6g 玄参10g 蝉蜕6g 诃子10g 【功效】:行气活血,化痰开音。
【适应症】:声嘶,声带小结或息肉。
7、急性咽炎【处方】:荆芥10g 防风10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蒲公英10g 玄参10g 桑白皮10g 桔梗10g 甘草3g 牛蒡子10g 浙贝母10g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利咽。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口 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第三页,共31页。
三 脾虚湿困证
主症: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tīnglì)渐降, 耳 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 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 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肺脾肾病(shèn bìnɡ)变:
肺肾阴虚
肺脾气虚
其他: 气滞血瘀痰凝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鼾眠 指夜间睡眠时呼吸(hūxī)暂
停低通气指数(即平均每小时睡 眠中呼吸(hūxī)暂停和低通气 的次数)>5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疾病。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一 肺脾气(píqi)虚,痰热内壅 辨证
中医(zhōngyī)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第一页,共31页。
一 风邪(fēnɡ xié)外袭证 辨证
主症: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 增强, 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 (tóutòng)、发热 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第二页,共31页。
二 肝胆(gāndǎn)湿热证
第三十页,共31页。
其 他: 气血瘀滞
第六页,共31页。
暴聋 指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
内(yǐ nèi)突然发生的、明显的 听力下降,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眩晕、恶心、呕吐,但无眩晕反 复发作史,多为单耳发病,少数 亦可双耳发病 为主要临床表现 之耳科疾病。
第七页,共31页。
一 风邪(fēnɡ xié)外犯证 辨证
第十七页,共31页。
四 肺气虚寒
鼻渊
主症: 鼻塞反复发作,涕粘白,头昏头痛,嗅觉 减退, 稍遇风寒,诸症即加重,气短乏 力,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咳嗽(késòu)痰 多,喷嚏时作,自 汗畏风,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引言
耳鼻喉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但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以帮助患者在手术后尽快康复。
术前中医干预
术前中医干预是为了准备患者迎接手术,并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
1. 中药调理:根据个体情况,使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2.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流通,提升体内的自愈能力,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为手术做好心理准备。
术中中医干预
术中中医干预可以帮助缓解手术时的不适感,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 针刺镇痛: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针刺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麻醉风险。
2. 气功呼吸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气功呼吸练,帮助舒缓身体紧张和疼痛感,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中医干预
术后中医干预是为了加速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进程,使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促进伤口愈合和术后恢复。
2. 中医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理论和康复原则,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和活动能力。
总结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旨在辅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
术前的中医干预可以帮助准备患者,术中的中医干预可以缓解不适感,术后的中医干预可以促进
康复。
在实施该方案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整。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流程是什么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流程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科疾病常常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如耳鸣、耳聋、鼻炎、咽炎、中耳炎等。
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流程,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第一步通常是详细的诊断。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以及嗅患者身体的气味;问诊则会询问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症状特点、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切诊就是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耳鸣为例,中医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或潮红,舌苔是薄白还是黄腻。
通过闻患者说话的声音是否洪亮有力,呼吸是否平稳顺畅。
询问耳鸣出现的时间、频率、声音特点,是否伴有头晕、失眠、腰膝酸软等其他症状,以及日常的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
最后通过切脉,判断脉象是弦细还是洪大等,综合这些信息来判断病因病机。
在诊断明确后,中医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外感邪气等有关。
如果是由于肝胆火旺导致的耳鸣、耳聋,治疗上通常会采用清肝泻火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黄芩、栀子等,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对于肺脾气虚引起的鼻炎、咽炎,治疗则以健脾益肺为主。
可能会用到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方剂如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
若是肾阴亏虚导致的耳鸣、耳聋,治疗会着重滋补肾阴,常用熟地、山药、山茱萸等中药,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中医还会配合一些特色的治疗方法。
比如针灸,通过针刺耳部、鼻部、喉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迎香、廉泉等,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症状。
推拿按摩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按摩耳部、鼻部周围的穴位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对于耳鼻喉科疾病患者,中医会根据其体质和病情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热性疾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羊肉等;对于虚寒性疾病,则应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螃蟹等。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
一、中医视角下的耳鼻喉科疾病1. 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认识耳鼻喉科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五官”范畴,包括鼻炎、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大多与外感邪气侵袭、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治疗上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原则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状况、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常见耳鼻喉科疾病的方法1. 鼻炎的中医治疗经验鼻炎是指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
中医认为鼻炎多属于“鼻部风寒”、“湿邪郁闭”等证型,治疗时可采用中药煎剂、中药鼻腔冲洗等方法,也常结合针灸、艾灸等辅助治疗。
2. 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常表现为咽痛、异物感、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咽炎多属于“肺热”、“肝火”等证型,治疗时可运用中药煎剂、中药漱口液等进行疏风清热,还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3. 扁桃体炎的中医治疗经验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咽痛、发热、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扁桃体炎多属于“热毒蕴结”、“湿热内蕴”等证型,治疗时宜清热解毒,还可借助针灸、拔罐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4. 鼻窦炎的中医治疗经验鼻窦炎是鼻腔窦腔的炎症,常见症状为鼻塞、头痛、嗅觉减退等。
中医认为鼻窦炎多属于“风寒湿邪”、“阴虚阳亢”等证型,治疗时可采用中药煎剂、中药鼻腔冲洗等方法,也可以通过中药蒸汽吸入、艾灸、拔罐等辅助治疗。
三、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保健方法1. 注意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耳鼻喉健康密切相关,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同时,还应避免暴饮暴食、过冷过热等不良饮食习惯,保持饮食平衡。
耳鼻喉科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07~321-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病史:可有感冒病史,或有接触高温、粉尘环境及嗜食辛辣食物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咽痛,咽部灼热,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发热等症。
(3)局部检查:咽部黏膜、悬雍垂、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充血肿胀。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局部症状:一般起病较急,成人以局部症状为主。
①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时明显,可放射到耳部及颈部,重者转头困难。
②软腭及悬雍垂发生明显肿胀时吞咽更感不适,并常引起咳嗽。
③累及喉部,可有声嘶。
④累及咽鼓管时可有听力减退。
⑤致病菌或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如急性坏死性咽炎,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
①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口干、四肢酸痛。
②幼儿可有寒战、高热、甚至恶心、呕吐。
(3)检查:①口咽部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
②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
③悬雍垂、软腭及咽侧索充血肿胀.④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⑤鼻咽及喉咽部黏膜也可充血肿胀。
(二)证候诊断1。
外感风热证:咽痛而口微渴,发热,微恶寒,咽部轻度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
外感风寒证:咽痛,口不渴,恶寒,不发热或微发热,咽部微红肿胀。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
肺胃热盛证:咽痛较剧,口渴多饮,咳嗽,痰粘稠,发热,大便干,小便黄。
咽部红肿较甚。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外感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推荐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赤芍、桑白皮、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等。
中成药:银翘散等。
2.外感风寒证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利咽。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辨证与治疗耳鼻喉疾病是指人体中耳、鼻腔和喉部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耳炎、鼻炎、咽喉炎等。
在中医理论中,耳鼻喉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引起的。
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这些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和中药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疾病症状、望诊、问诊、切诊等方式来确定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针对耳鼻喉疾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辩证分类中医将耳鼻喉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内外等类型。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可以判断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并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
2.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喉部黏膜颜色等,可以判断出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流通情况。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体内湿热积聚,需要清热解毒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3. 问诊中医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疾病的起因、病程、症状的变化等,以获取更多的疾病信息。
例如,鼻出血时是否伴有头晕、目眩等症状,有助于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机。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耳鼻喉部位的情况,中医医生可以推断出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
脉搏弦数可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病情。
二、中医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一些药物和疗法。
1. 清热解毒对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中医常用的药物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可以清热解毒。
2. 祛风散寒对于风寒感冒、流鼻涕等症状,中医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苍耳子、防风等,可以祛风散寒。
3. 补益气血对于气虚血瘀引起的疾病,如久咳不愈、喉咙肿痛等,中医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补益气血。
4. 针灸疗法中医将草药煎煮成浓缩液,通过耳鼻喉部位的穴位注射或贴敷来治疗疾病。
这种疗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调理除了药物治疗,中医也强调通过生活习惯和饮食来调理耳鼻喉疾病。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一般会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四诊合参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我们将就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介绍中医的诊疗方案。
1.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的炎症疾病,中医常将其归纳为“鼻病”范畴,一般选择以下方案治疗:(1)温阳解毒方:配方包括麻黄、杏仁、赤芍等,具有疏风发汗、开窍通鼻的作用。
(2)温散贾俞方:配方包括半夏、厚朴、甘草等,有祛湿化痰、行气化滞的作用。
此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如将研磨成粉末的蒲黄敷在鼻窦区域,有助于疏通鼻窦。
2.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疾病,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黄芩、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窍的作用。
(2)开窍散风方:配方包括防风、白芷、苍术等,有开窍散风、通鼻利咽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蒸治疗,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熏蒸吸入,有助于改善鼻炎症状。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的肿瘤样增生,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泻火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消肿开窍的作用。
(2)祛风化瘀方:配方包括牛蒡子、桃仁、川芎等,有祛风活血、消散息肉的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鼻息肉,针刺鼻部相关穴位,如迎香、曲池、人中等,有助于改善鼻息肉的症状。
4.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感染炎症(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鲜竹叶等,有清热解毒、清肺利咽的作用。
(2)温通经络方:配方包括艾叶、香附、柴胡等,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可配合耳穴贴敷疗法,选择适宜的中药贴敷在耳穴位,如古池、尺泽、颞颥等,有助于疏通耳窍、改善中耳炎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耳穴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增强疗效。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治疗时,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耳鼻喉科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T001.6—94)(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涕或脓涕。
(2)次要症状: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3)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4)病程:病程持续12周以上,或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7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
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或脓涕,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1)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下鼻甲肿胀、光滑,对血管收缩剂反应敏感。
(2)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并渐进性加重,下鼻甲表面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对血管收缩剂反应不敏感。
(二)证候诊断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色黄量少;可有口干或咳痰黄粘等。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寒冷加重;可伴有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纳呆便溏等症。
舌质淡,或有齿印,苔白,脉弱。
3.邪毒久留,瘀滞鼻窍证:鼻塞持续不减,涕或粘黄或粘白,嗅觉减退,头昏头痛。
舌质暗红,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辛夷花、知母、栀子、黄芩、枇杷叶、升麻、麦冬、生甘草、石菖蒲、路路通、白芷、蔓荆子等。
中成药:香菊胶囊、苍耳子散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治法:补益脾肺,宣通鼻窍。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白术、云苓、扁豆、陈皮、淮山药、砂仁、苡仁、桔梗、苍耳子、辛夷花、薄荷、白芷、甘草、诃子、荆芥、细辛等。
中医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
中医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一.体针法及常用穴位体针法是治疗耳鼻咽喉病的常用针刺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畅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耳鼻咽喉各科病证,多可单独或配合使用。
体针法应辨证选穴,一般以取头面颈部及耳鼻咽喉邻近部位的穴位为主,配合与耳鼻咽喉经脉相关的四肢、躯干位。
如耳病主要取手足少阳经,鼻病主要取手足阳明经及督脉,咽喉病主要取手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的穴位。
除辨证选穴外,尚应考虑证之虚实,而采用补虚、泻实的行针手法。
头面颈项部皮薄肉浅,且内寓大脑,血络丰富,针刺角度及深度应严格掌握。
耳鼻咽喉科针刺常用穴位见附录。
二.水针法以往又称穴位注射法。
即将小量药液注射于一定的穴位,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法可用于多种耳鼻咽喉病证。
注射穴位的取穴原则同针刺法。
如耳病可取听宫、听会、翳风、风池、完骨、契脉、足三里等;鼻病可取迎香、合谷、风池、肺俞、脾俞等穴位,尚可在鼻内下鼻甲前端(内迎香穴)进行药物注射,而起直接治疗作用;咽喉病可取曲池、天突、扶突、人迎、孔最、脾俞等穴位。
注射药物应辨证选用,如证属气血不畅,经脉阻滞者,可选具行气活血、调畅经络作用的制剂如当归、红花、川芎、丹参注射液;慢性虚损病证,可用调畅气血,滋养经络的药物如当归、川芎注射液及维生素B1、B12注射液;实证热证则宜用清热解毒药液如鱼腥草、穿心莲、柴胡注射液。
每次选用1~2穴,每穴注入药液0.5~1min,每天或隔天1次,一般5~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7天。
三.灸法是用点燃的艾炷或艾条,在体表经穴熏灼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其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强身保健作用,主要用于耳鼻咽喉病虚寒证。
常用的灸法为温和灸和直接灸。
温和灸法是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或微有灼痛感,一般灸15~20min,至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感为度。
直接灸法是指将点燃的艾炷直接置于施灸穴位熏烤,每次7~15壮。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科疾病常常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如耳鸣、耳聋、鼻炎、咽炎、中耳炎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多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外感邪气侵袭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时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耳鸣、耳聋,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的,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以滋补肝肾;若是由于肝胆火旺引起的,则会使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等药物,以清泻肝胆之火。
对于鼻炎,若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常选用黄芪、白术、防风等益气固表;若属肺热壅盛,多用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清肺泻热。
咽炎患者如果是阴虚火旺型,会用到麦冬、玄参、生地等滋阴降火;若是痰气郁结型,则使用半夏、厚朴、茯苓等化痰理气。
中耳炎在中医看来,若为肝胆湿热,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若为脾虚湿困,可用参苓白术散化裁。
针灸疗法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改善脏腑功能。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常选取听宫、听会、翳风、中渚等穴位;治疗鼻炎可针刺迎香、印堂、合谷等;咽炎则可针刺天突、廉泉、照海等;中耳炎可选耳门、翳风、外关等穴位。
针灸的手法和刺激强度会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进行调整。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耳部、鼻部、喉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症状。
比如,按摩耳周的穴位可以改善耳部的气血供应,缓解耳鸣;按摩鼻部周围的穴位如迎香、鼻通等,有助于缓解鼻塞、流涕;按摩喉部的天突、人迎等穴位,对缓解咽喉肿痛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的外治疗法。
耳鼻喉科中医药疗法有哪些常见方式
耳鼻喉科中医药疗法有哪些常见方式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疗法在耳鼻喉科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耳鼻喉科常见的中医药疗法。
中药内服是中医药疗法中的重要一环。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体质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开出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慢性咽炎患者,若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伴有声音嘶哑,可能会使用养阴清肺汤加减,以达到滋阴润肺、清热利咽的效果。
而对于耳鸣、耳聋属肝胆火旺者,龙胆泻肝汤往往能起到清肝泻火、通窍聪耳的作用。
中药外用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滴鼻法,将具有清热解毒、通窍作用的中药制剂滴入鼻腔,常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
例如,苍耳子滴鼻液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中药熏洗在耳鼻喉科应用广泛。
对于耳部湿疹、外耳道炎等,可用苦参、黄柏、地肤子等中药煎汤熏洗耳部,以达到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的目的。
对于慢性鼻炎患者,可用辛夷、苍耳子、白芷等中药煎汤熏鼻,有助于改善鼻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针灸疗法在耳鼻喉科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例如,针刺听会、翳风等穴位,对于耳鸣、耳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对于过敏性鼻炎,针刺迎香、合谷等穴位,能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艾灸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
对于虚寒性的耳鼻喉疾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温阳散寒、扶正祛邪,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改善症状。
推拿按摩在耳鼻喉科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按摩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可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耳部的不适。
对于鼻塞的患者,按摩鼻部周围的穴位,如迎香、印堂等,能够疏通经络,减轻鼻塞症状。
穴位贴敷也是常见的中医疗法之一。
将中药制成膏剂,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发挥作用。
例如,在三伏天或三九天,使用三伏贴或三九贴,贴敷在肺俞、大椎等穴位,对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医学
23
三 气滞血瘀痰凝
证候:声嘶日久,缠绵难愈,喉内有痰,有梗 阻感。或喉部微痛,痛处不移,按之亦痛。 声带肥厚色暗红,或有小结;息肉,发音时 闭合不全。常有长期过度用声的病史。全身 可见胸胁脘腹胀闷不舒,时轻时重,或咽喉 干燥.欲饮而不多, 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脉弦滑。
医学
24
肺脾肾病变: 肺肾阴虚
医学
29
医学
21
一 肺肾阴虚
辨证
证候:声嘶曰久,咽喉干燥,焮热微痛,喉痒, 干咳,痰少而粘。声带暗红,或边缘增厚。 咽喉肌膜干燥暗红,或有少许粘痰附着。 全身可见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 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医学
22
二 肺脾气虚
证候:声音嘶哑, 日久不愈,服凉药或遇劳益 甚,上午症状明显,语音低沉,讲话费力。 咽喉粘膜色淡,声带肿而不红;或松弛无 力,闭合不良。全身症见面色淡白或萎 黄.倦怠乏力.易感冒, 口淡不渴,痰多 粘白.纳减腹胀,便溏, 舌质淡嫩.苔白.脉虚缓。
嗅觉减退,头痛较剧,口苦咽干,目眩, 心烦易怒,耳呜耳聋,舌红苔黄或腻,脉弦 数
三 脾胃湿热 鼻渊
主症:鼻塞持续,涕黄脓稠量多,嗅觉减退,头 昏头痛,头闷胀,倦怠乏力,脘痞腹胀, 食少纳呆,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 滑数有力
四 肺气虚寒
鼻渊
主症: 鼻塞反复发作,涕粘白,头昏头痛,嗅觉 减退, 稍遇风寒,诸症即加重,气短乏 力,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咳嗽痰 多,喷嚏时作,自 汗畏风,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主症: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 隔,听力明显下降,逐渐加重,耳鸣;舌质 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
医学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每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邪外犯证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
推荐方药: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
2. 肝火上炎证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丹皮、当归、菖蒲、甘草。
3. 痰火郁结证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推荐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胆南星、僵蚕、杏仁、瓜蒌仁、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石菖蒲、甘草。
4.血瘀耳窍证治法: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当归、赤芍药、桃仁、红花、柴胡、丹参、路路通、石菖蒲、黄芪、青皮。
5.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柴胡、龙眼肉、木香、甘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丹参注射液、金纳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全身辨证取穴。
主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流选用1~2穴。
(1)局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
(2)远端选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等穴。
(3)辨证取穴疏风散邪——外关、合谷清肝泻火——太冲、太溪化痰利湿——丰隆、水道活血祛瘀——膈俞、血海气血亏虚——脾俞、足三里2.浅针疗法取翳风(患侧)、听会(患侧)、肾俞(双侧)、关元、太溪(双侧)等穴位,用补法。
3.灸法可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按摩治疗1.鸣天鼓: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
2.营治城廓:以两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两侧耳轮。
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随按随放。
(五)其他疗法1.可选用高压氧、声信息、微波等治疗。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活血通络安神的药物煎煮,于睡前进行中药沐足。
(六)护理1.慎起居,节饮食,禁烟酒。
2.注意情志护理,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3.预防外感,及时治疗感冒症状。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
根据听力及主要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耳堵塞感等)的改变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受损听力恢复正常或恢复至发病前状态,且主要伴随症状消失。
显效:受损听力平均提高≥30dBHL,主要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受损听力平均提高≥15 dBHL,主要伴随症状减轻。
无效:受损听力平均提高<15 dBHL,主要伴随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1.听力评估:以纯音听阈测试为准,计算听力改变的频率范围为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平均值。
2.主要伴随症状评估:耳鸣的量化分级参考《耳鸣中医临床路径》,眩晕、耳堵塞感等主要伴随症状的改变根据患者的描述进行记录。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1.肺气虚寒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芍药、麻黄、干姜、细辛、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葛根、黄芪。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脾气虚弱证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苍耳子、辛夷花、白芷。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3.肾阳不足证治法: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茱萸、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熟附子、桂枝、麻黄。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4.肺经伏热证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升麻、麦冬、麻黄。
中成药:辛夷鼻炎丸等。
(二)外治法滴鼻法: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三)针灸疗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体针:选用迎香、鼻通、合谷、百会、足三里等穴。
肺气虚加肺俞,脾气虚加脾俞,肾阳虚加肾俞。
2.穴位敷贴:用生白芥子等研粉,用生姜汁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百劳、大椎等穴上。
3.耳穴贴压:选神门、内鼻、外鼻、肺、脾、肾、过敏点等穴,以王不留行贴压。
4.穴位注射:可选取迎香、合谷等穴,药物可选黄芪注射液等。
5.穴位埋线:取迎香、肺俞、坛中、上星、大椎、至阳等。
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太溪;阳气虚者加大椎、至阳、手三里、足三里。
6.灸法:选迎香、风池、印堂、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其他疗法1.局部按摩:用手指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
2.理疗:激光、微波等。
(五)预防与护理1.避免接触变应原。
2.避免过食生冷发物。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66%有效:疗效指数 26%~66%无效: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1.主要症状和体征的量化分级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
2.兼症量化分级标准耳鸣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以耳鸣为第一主诉,耳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耳内(单耳或双耳)或头颅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二是周围环境中(包括耳周围)没有产生这种声音的客观来源。
2.耳鸣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对患者的睡眠、生活、工作和学习、情绪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将耳鸣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3.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4.注意排除来自耳周围的体声,如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搏动声、腭咽喉肌阵挛的咔嗒声、咽鼓管异常开放的呼吸声等。
(二)证候诊断1.风热侵袭证: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
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2.肝火上扰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