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学50年研究回顾
战略管理的实践和演变
战略管理的实践和演变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战略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战略管理是企业通过规划和实施战略,跨越竞争对手,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具有战略意识的企业能够通过不断调整战略,顺应市场变化,取得成功,而缺乏战略意识的企业则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已经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战略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和组织内部的资源和市场需求,企业主要通过内部资源重组和市场细分来实现战略目标。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对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确定,战略管理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战略管理的重点开始向全球市场和外部环境转移,企业开始关注全球市场和跨国竞争,并采用多元化和联合企业等战略来实现战略目标。
同时,战略管理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等因素上。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战略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企业开始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崇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同时,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和数字化技术来增强竞争力,同时也要面对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等问题。
实践中,战略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略制定。
企业需要通过市场分析和内部资源评估等方法,制定合适的战略。
制定好的战略要能够明确企业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后续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战略实施。
实施战略需要协调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员工的努力,有效利用资源和技术,确保战略的顺利推进。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调整战略,避免陷入僵局。
第三,战略评估和调整。
企业需要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同时,战略的评估和调整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战略管理的演变和实践,不仅反映了企业管理在不同时期对于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反应,更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必经之路。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资源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首次出现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第一次浪潮:战略管理的起源和兴起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安索夫、安德鲁斯和钱德勒。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如SWOT分析、竞争优势、多元化战略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效率和外部的环境适应性。
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以及实施这些计划的有效措施来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次浪潮:战略管理的反思和创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普拉哈拉德、波特、亨利·明茨伯格等。
他们对第一次浪潮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分析和竞争战略、组织结构和战略实施等。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开始企业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在这些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
企业开始意识到,要获得长期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竞争地位,还需要考虑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的集成和升华进入21世纪,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巴尼、戴维·贝赞可和克里斯·祖克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企业能力、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和战略转型等。
这些理论观点将战略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了企业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的成功。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更加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和互动。
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积极塑造和影响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
简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
简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与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略管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尽管这一时期各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但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战略制定主要是建立在分析和推理之上,因此其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
这一前提与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主观地运用该理论进行推测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出战略决策。
其次,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OW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二、以竞争定位理论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他认为,特定产业的竞争性质由五种力量决定: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旨在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介绍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企业战略问题,如企业竞争失败、市场份额下降等。
他们开始研究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提出了许多有关企业战略的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索夫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审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战略。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理论逐渐演变出多个流派,包括定位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能力理论等。
这些流派都强调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定位理论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
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企业应该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技术、品牌、渠道等,并通过这些资源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应该关注自身的核心能力,并不断加强这些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人员。
例如,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战略规划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战略实施来监督和评估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而基层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此外,战略管理理论还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如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研发等。
在这些领域中,企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战略,如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战略等,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业务发展需求。
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简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
简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与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略管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尽管这一时期各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但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战略制定主要是建立在分析和推理之上,因此其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
这一前提与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主观地运用该理论进行推测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出战略决策。
其次,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OW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二、以竞争定位理论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他认为,特定产业的竞争性质由五种力量决定: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回顾、总结与展望一、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与变革。
这些年来,随着战略管理理念的引进和不断完善,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战略选择及执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四十年历程,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9):尝试与摸索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企业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
国际竞争压力、市场规模扩大以及技术需求等因素促使中国企业开始思考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硬战略阶段,缺乏对内外环境的深入洞察。
企业战略的制定多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性。
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落后等问题,战略执行效果较差。
三、新世纪初(2000-2009):企业战略管理理念的引入与应用新世纪初,中国企业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和借鉴海外企业的管理模式。
战略规划、竞争优势和市场定位等概念开始在中国企业中普及。
战略管理逐渐从硬战略向软战略转变,战略制定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企业开始系统地分析内外环境,建立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体系,强调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企业开始崭露头角,逐渐走上全球舞台。
四、当代中国企业战略管理(2010-2018):挑战与机遇并存进入21世纪后十年,中国企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全球化、科技变革、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形成了复杂的环境背景。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进入到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
企业不仅注重战略制定,更加关注战略执行和组织变革。
创新、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企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创新性产业转型,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企业的战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也备受。
本文将对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
在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概念、战略类型和战略过程等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加剧,战略管理的实践需求迅速增长,促使战略管理学研究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开始涉及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战略与文化、战略与人力资源等方面。
同时,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包括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定量研究等。
目前,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企业的战略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实证研究,通过收集企业数据,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
然而,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研究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研究方法上仍有待提高,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争议不断,对于某些关键概念和理论的定义和适用性仍需深入探讨。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与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优劣对比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企业实践为战略管理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同时,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者们也开始国际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
然而,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创新。
学术争议过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加强对本土企业实践的。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学习学派
学习学派:象征动物是猴子, 学习学派:象征动物是猴子,象征意义是一大群猴子在树上跳 猴子 来跳去。 来跳去。 学习学派认为世界的复杂程度不允许战略像清晰的计划和远见 那样一下子形成,战略的产生就如同组织的变化或“学习” 那样一下子形成,战略的产生就如同组织的变化或“学习”,必须 逐步地形成。学习学派信奉的格方是“失败了,再来” 逐步地形成。学习学派信奉的格方是“失败了,再来”。学习学派 的关键词是:渐进主义、应急、理性决策、企业家身份、风险经营、 的关键词是:渐进主义、应急、理性决策、企业家身份、风险经营、 拥护者、核心竞争力。 拥护者、核心竞争力。
2、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思想
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比较重视理论 推理与数学模型或计量分析, 推理与数学模型或计量分析,新的战略 管理理论更注重从实践中学习并运用于 管理理论更注重从实践中学习并运用于 实践,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 实践,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 略观正在形成。(愿景驱动型管理、 。(愿景驱动型管理 略观正在形成。(愿景驱动型管理、核 心竞争力模型、战略转折点管理) 心竞争力模型、战略转折点管理)都是 在大量实例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在大量实例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公司计划 增长计划
公司战略 组合计划
行业竞争分 析 行业、市场 行业、 和细分市场 及其定位选 择 产业结构分 析、竞争对 手分析、 手分析、 PIMS分析 PIMS分析 更大的行业 和市场可选 度、行业重 构、积极市 场管理
追求竞争优 势 公司内部竞 争优势资源
战略创新 战略优势和 组织优势
主要概念和 技术
认识学派
认识学派:象征动物是猫头鹰, 认识学派:象征动物是猫头鹰,象征意义是猫头鹰站在树 猫头鹰 上为自己编制着某种幻想世界。 上为自己编制着某种幻想世界。 认识学派将战略形成看做一个心理的过程, 认识学派将战略形成看做一个心理的过程,采用认识心理 学的理论来解释战略家的思想。认识学派信奉的格言是“ 学的理论来解释战略家的思想。认识学派信奉的格言是“一旦 我想信了就会看到” 认识学派的关键词是图表、框架、 我想信了就会看到”。认识学派的关键词是图表、框架、概 图表 念、纲要、观念、诠释、有限理性、认识风格。 纲要、观念、诠释、有限理性、认识风格。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一、概述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前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战略管理学科在中国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战略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中国,战略管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战略管理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开始关注战略管理学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引入和介绍,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和创新。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对战略管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学派。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涉及到战略管理理论、战略分析方法、战略决策等多个方面。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多个方面。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为战略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略管理学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战略管理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土化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对战略管理的影响。
战略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战略管理学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研究领域和思路。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管理学理论研究。
以下是战略管理的主要发展阶段:
1. 传统管理理论阶段(1900年-1960年代)
在这个阶段,管理学家主要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如组
织结构、生产过程和效率等。
对于战略管理来说,战略决策往往是由高层管理层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单独进行。
2. 行业分析阶段(1960年代-1970年代)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企业外部的环境,
特别是行业竞争的影响。
麦肯锡公司的布鲁斯·亨德森首次提
出了“行业结构”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
3. 公司内部资源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公司内部的资源和
能力,特别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
链分析”和“核心竞争力”等概念,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开发内部
资源来实现战略目标。
4. 知识经济时代(2000年至今)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战略管理的重点已经转向了知识的创新和共享。
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5. 新兴趋势
近年来,一些新的趋势和方法开始影响战略管理的发展。
例
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改变组织运营和决策的方式。
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创新思维等概念也逐渐受到关注。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企业需要积极适应和应对变化的环境,灵活调整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 用
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 业分析行业竞争格局,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SWOT分析可以协助企业明确 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可以 帮助企业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绩效指标,从而更好地衡量和管理战略实施 效果。
这个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开始形成了多个学派和多种理论体 系,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企业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地思考 和应对各种问题,战略管理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
当前,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趋势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可以通过研究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发掘更为普 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同时,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战略管理理论。 此外,将有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实践者共同参与到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 来,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 20世纪80年代):成熟期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等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 心内容。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 今):完善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和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发展历史
战略管理发展历史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在早期的商业环境中,战略管理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许多商业先驱已经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零散的战略思想和实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二、竞争战略理论阶段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战略管理的理论开始形成。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他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为企业如何选择和实施竞争战略提供了指导。
三、核心能力理论阶段在竞争战略理论之后,核心能力理论开始兴起。
这一理论强调企业应培养和保持其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理论为企业如何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战略网络与竞合理论阶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战略网络和竞合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些理论强调企业间应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信息,共同创造价值。
同时,企业也需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平衡,以实现长期成功。
五、战略领导力理论阶段在战略网络与竞合理论之后,战略领导力理论开始受到关注。
这一理论强调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和领导能力对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性。
领导者需要具备洞察力、判断力和决策力,以引导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
六、战略生态系统理论阶段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
战略生态系统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形成。
这一理论强调企业应将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包括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政策制定者等。
通过构建和维护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战略管理模型与方法在战略管理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模型和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这些模型和方法为企业如何制定、实施和控制其战略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其中一些常见的战略管理模型和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和威胁、分析优势和劣势、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等。
战略管理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发展历程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在追求长期目标和竞争优势时所采取的有机一致的行动和决策过程。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则不断演进和完善。
战略管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计划阶段,该阶段主要强调制定长期计划和目标,以便组织能够具备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理论是“规划化”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组织应该通过形式化的规划过程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而在实践中,这一阶段往往侧重于制定长期计划和目标,而对于如何实施和执行战略则关注较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计划阶段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战略管理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思想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组织协调来实施和执行。
在这个阶段,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是“波特的竞争战略”,它强调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来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
实施阶段的目标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战略管理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创新阶段。
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开拓新的市场机会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创新阶段强调组织应该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和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创新阶段的理论基础是“创新型战略”,它注重组织内部的创造力和能力,以及与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共创。
当前,战略管理已经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思想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它强调在制定战略时应考虑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纳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的来说,战略管理发展历程经历了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创新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框架不断演变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需求,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引言战略管理理论是商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帮助组织创造战略优势,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探讨其重要里程碑和可能的未来趋势。
过去: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管理学家们。
在过去,战略管理主要关注组织如何获得竞争优势。
早期的理论着重于战略规划、竞争分析和资源配置,其中波特的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成为了重要工具。
早期理论鼓励组织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以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
现在:现代战略管理理论随着市场竞争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变得更加灵活和动态。
弹性战略、开放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概念开始受到关注。
现代理论强调组织应该快速适应变化,注重创新和持续学习。
战略管理不再是静态的规划,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景未来的战略管理理论可能会继续朝着更加灵活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支持工具。
未来的战略管理理论可能更加强调数据驱动的决策和实时反馈,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结论战略管理理论在过去的演进中不断适应和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从早期的战略规划到现代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演进。
未来的战略管理理论将继续关注组织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帮助组织实现长期成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将不断创新,成为组织成功的重要支持。
以上就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探讨了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U c i n e t 及S p s s 软件 ,采 用社会 网络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研 究发 现 ,( 1 )近 1 8年我 国战略 管理研究 可 以分 为 探 索研 究 阶 段 ( 1 9 9 8 -2 0 0 3年 ) 、全 面 发 展 阶 段 ( 2 0 0 4 -2 0 0 9年 ) 、稳 定 发 展 阶 段 ( 2 0 0 9 -2 0 1 5年 ) ; ( 2 ) 战略 管理研 究的知识基础聚 类相对 集中,形成 以 “ 战略管理” 、“ 竞 争战略” 、“ 公共组 织战略 优化”、 “ 企
( 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e n t , G 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5 2 0 , C h i n a )
ma n a g e m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Ch i n a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e x p l o i r n g a n d r e s e a r c h i n g s t a g e f r o m 1 9 9 8 t o 2 0 0 3,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d e —
y e a r s ,u s i n g Ci t S p a c e I I I ,Uc i n e t a n d S p s s s o f t wa r e s t o h a n d l e t h e d a t u m.T h e s t u d y c o n c l u d e d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o n c u l t i v a t e d
银行战略管理历程总结汇报
银行战略管理历程总结汇报银行战略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历程从经济改革以来就成为了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银行战略管理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
首先,银行战略管理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银行业开始出现了市场化的迹象,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放开,银行业也迎来了竞争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银行们开始规划和实施各种战略来提高竞争力,包括扩大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和优化内部管理等。
其次,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银行战略管理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
传统的实体银行开始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银行们开始研究和引入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在线银行平台和电子支付系统,以满足客户更加便利的金融需求。
另外,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银行战略管理也不断演进。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银行们开始注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他们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发展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管理,使银行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变化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银行战略管理的历程中还涉及到风险管理的重要角色。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必须要管理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因此,银行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风险管理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银行战略管理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从市场化初期的竞争到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再到金融科技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在这过程中,银行们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积极发展各种战略,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同时,风险管理也成为银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保银行业能够有效规避各类风险。
银行战略管理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中脱颖而出。
战略管理学50年研究回顾
战略管理学50年:发展脉络与主导范式马浩摘要:战略管理学始自早年哈佛商学院的企业政策研究传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学术研究领域。
在其数十年的演进过程中,产生了影响广泛的各类学说与精彩纷呈的学术流派。
通晓其主流学派的发展与演进历程,领略其核心与经典文献的精髓风貌,乃是在该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为了帮助大家更加迅速便捷地接触和挖掘战略管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贡献和经典文献,本文以主导理论范式、公司战略、业务战略和高管团队等四大类别为基本行文架构,力求忠实原本地梳理和解读各个时期的学说要点和理论成就,并尽量客观地从学说史的角度评价各类理论的贡献。
关键词:战略管理;主导范式;公司战略;业务战略;战略过程;高管团队Strategic Management in 50 Year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Dominant ParadigmMa HaoAbstract: Since the business policy tradition began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he academic field now known as strategic management has traversed a rather spectacular journey and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to be more diverse in terms of both its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In order to help researchers, veterans or novices alike, to better fathom and appreciate such a gigantic literature running the gamut of all strategic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ritiques the research contributions since the 1960s based on the broad categories of dominant paradigm, corporate strategy, business strategy, and strategy process and top management team. Given the volume and the richness of the literature, and due to space limitation, it chooses to focus on thos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and streams, highlighting especially those mileston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Key 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dominant paradigm; corporate strategy; business strategy; strategy process; top management team一、引言当代战略管理学(strategic management),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学研究领域,可谓风华正茂,成就斐然。
战略管理的历程
一、早期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战略起源于军事领域,战略“Strategy”一词由希腊语“Strategos”演化而来,“Strategos”是指将军指挥军队的才能,或更一般地表示战略家、能人、战略眼光或超常能力。
在军事上,战略指称在与敌人进行实际作战之前,计划和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将力量调整到最具优势位置的谋划。
尽管战略来源于军事,但其中很多原理,如进攻与防御的相对优势原理、夹击(侧翼进攻与包抄)原理、随形就势原理等,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战略大国,中国古代的许多书籍,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孔明兵法》、《三国演义》、《易经》等,就孕育着非常丰富的战略智慧。
其中,公元前360年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堪称“兵学圣典”,是将帅必读的“武经”,且在唐朝以后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在军事以外的诸多领域,《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应用,从《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黄帝内经》等著作中,都不难发现《孙子兵法》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兵法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战略教科书,注重谋略,富于哲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适用范围广阔,是战略哲学的凝练,是哺育历代将帅的乳汁,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思想武器。
19世纪末,西方军事战略家先后提出的“海权制胜论”、“空权制胜论”、“机械化制胜论”等思想,反映出西方军事战略的雏形。
两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战略理论在西方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和东方先贤不谋而合。
如英国战略理论家哈特(L.Hart)认为:“最完美的战略是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这和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遥相呼应;同时,哈特还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使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成为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的重要概念。
西方企业战略的思想,是随着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
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C.Barnard)首次将战略作为理论加以研究,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将战略理论从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中分离出来,运用“战略因素”构想分析企业组织的决策机制。
《战略管理文献回顾综述3200字》
战略管理文献回顾综述目录战略管理文献回顾综述 (1)一、在管理方面所实施战略的相关概述 (1)三、分析企业战略可使用工具的相关概述 (2)(一)进行企业内部分析时,可使用的工具 (2)(二)企业外部分析 (3)参考文献: (5)一、在管理方面所实施战略的相关概述何为“战略”,能够在战争时,发挥指导和筹划作用的策略。
“战略”思想起初适用于战场,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推广。
在这些学者中,最就代表性的当属美国经济专家切斯特·巴纳德,他也是首个提出将战略运用于企业管理的专家,尤其是其所撰写的《管理者的功能》,更是将企业描述为一种由物质、生物、个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组成的综合系统。
为了分析企业组织制定的决策是否合理,其围绕战略思想为核心,展开企业中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影响的分析和研究。
管理公司的“战略”思想,是需要结合其动态发展这一特点的,而对于企业而言,其在制定和落实战略目标时,一方面要从外部环境入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内部的各个要素。
结合其动态发展的特点,需要管理者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综合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策略,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管理。
策略管理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一个是策略分析,一个是策略选择,一个是策略执行。
这三个阶段是依次发展的过程,首先进行策略分析,其次是策略选择,最后是策略执行,其中策略选择与执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要想将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利用发挥好,就必须保证所制定的目标符合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
二、关于企业战略各种类型的相关介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战略”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不只是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例如全局性的计策、统帅方案或左右胜败对策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战略”管理,此外学者们各抒己见,并将其运用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上,希望以此创造出战略管理的最大价值。
为了完整的诠释出企业战略,钱德勒特意撰写出了《战略与结构》一书,书中指出企业战略作为一种战略性调整,适用于企业在确定自身发展目标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学50年:发展脉络与主导范式马浩摘要:战略管理学始自早年哈佛商学院的企业政策研究传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学术研究领域。
在其数十年的演进过程中,产生了影响广泛的各类学说与精彩纷呈的学术流派。
通晓其主流学派的发展与演进历程,领略其核心与经典文献的精髓风貌,乃是在该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为了帮助大家更加迅速便捷地接触和挖掘战略管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贡献和经典文献,本文以主导理论范式、公司战略、业务战略和高管团队等四大类别为基本行文架构,力求忠实原本地梳理和解读各个时期的学说要点和理论成就,并尽量客观地从学说史的角度评价各类理论的贡献。
关键词:战略管理;主导范式;公司战略;业务战略;战略过程;高管团队Strategic Management in 50 Year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Dominant ParadigmMa HaoAbstract: Since the business policy tradition began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he academic field now known as strategic management has traversed a rather spectacular journey and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to be more diverse in terms of both its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In order to help researchers, veterans or novices alike, to better fathom and appreciate such a gigantic literature running the gamut of all strategic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ritiques the research contributions since the 1960s based on the broad categories of dominant paradigm, corporate strategy, business strategy, and strategy process and top management team. Given the volume and the richness of the literature, and due to space limitation, it chooses to focus on thos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and streams, highlighting especially those mileston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Key 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dominant paradigm; corporate strategy; business strategy; strategy process; top management team一、引言当代战略管理学(strategic management),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学研究领域,可谓风华正茂,成就斐然。
尤其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学说繁盛,流派纷呈;定量定性,成果颇丰;不乏历久不衰的经典力作和战功卓著的学术英雄。
本文旨在对当代战略管理学的发展演变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对一些重要理论建树和学派观点进行梳理和解读,从而力争对国内从事战略管理学的各位老将和新兵产生一些有益的启发。
二、战略管理领域的奠基阶段(一)早期源流:一般管理与企业政策虽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以法约尔(Fayol,1916)和巴纳德(Barnard,1938)等为主要倡导者的一般管理或曰总体管理(general management)学说的早期影响,当代战略管理学的主要形成阶段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
哈佛大学商学院对一般管理的重视和推崇在其著名的企业政策(business policy)的教学与研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勒恩德(Learned等,1965)和他的同事安德鲁斯(Andrews,1971)等对企业政策方面的贡献,集中地体现在他们所创立的SWOT分析框架的精髓中,强调企业经营战略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企业可能干什么)和企业内部资源与运作(决定企业能够做什么)之间寻求契合,并不可避免地需要同时兼顾管理决策者个人偏好(决定企业想干什么)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预期(决定企业应该干什么)。
一般管理的任务是将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战略的视角从总体上把握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在以企业政策和一般管理为传统的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安德鲁斯等学者逐渐将重点聚焦在经营战略上。
通过对不同产业进行的一系列案例研究,比如对瑞士钟表业的研究,他们试图用企业的战略定位以及战略实施来解释为什么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间会存在持久的利润率差别。
应该说,哈佛商学院的企业政策和一般管理研究为当代战略管理学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概念性基础。
(二)公司战略:钱德勒与安索夫与企业政策和一般管理遥相呼应,并同时成为当代战略管理学理论基石的,还有企业史学大家小钱德勒(Chandler Jr A)的《战略与结构》(Chandler Jr,1962)。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家Gort(1962)是最早关注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的工作虽然没有构成对战略管理学科的直接贡献,但的确为当时研究公司层面战略挑战的各类学者所广为借鉴。
钱德勒(Chandler Jr,1962)的贡献则直接影响了战略管理学界对多元化战略及其管理结构、过程与绩效的理解。
钱氏在其巨著中对战略的概念给出了相关文献中最早的并且非常全面和系统的定义,至今仍然流传沿用。
他用“战略”一词表述企业关于长期目标的制定、资源配置的选择和行动序列的设计,提出了“结构跟随战略”这一重要命题,并以企业史上多种案例举证,论证了组织结构(事业部制)与企业战略(多元化)相匹配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正面影响。
安索夫(Ansoff I H)以系统论为基础背景而构建的《公司战略》(Ansoff,1965)蓝图,乃是战略管理学科发展早期不可或缺的经典论著。
安索夫的论著凸显多元化经营战略中的协同作用以及企业成长战略的设计与思考,推出了著名的产品—市场组合矩阵,通篇洋溢着理性思维的光辉以及类乎工程师一般的对可操作性之强烈欣赏和关注。
至此,1965年左右,当代战略管理学的奠基之工,可谓尘埃落定。
以战略为基本概念、以企业政策为暂用名称的一个新兴学科宣告诞生,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议程。
(三)本文重点:整体风貌与里程碑式的经典贡献关于战略管理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整个演进历程的概览,请参阅表1。
该表中相对详细地列出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研究焦点和学说传承,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战略管理领域不同学说和专题的演进历程与整体风貌。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着重梳理各个时期的主导理论范式,兼及其他重要元素和脉络,主要聚焦纯学术研究的文献和部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应用型文献。
而且,重点在于介绍里程碑式的贡献与极为经典的文献。
关于不同研究专题的纵向深入探讨与时效性更新将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之内。
同样,那些主要是面对管理实践界读者的商务畅销书中的贡献,本文将不予以详细探讨。
表 1 战略管理学中的里程碑式贡献表选项三、战略管理领域的早期发展(一)公司战略:儒梅尔特的分类与检验在20世纪70年代,主流派的战略管理研究出现了较大的突破。
儒梅尔特(Rumelt,1974)于1974年发表了《战略、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在哈佛前辈学长之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后来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司层”战略的分类法,提请大家注意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竞争优势(由于一个企业的不同业务间共享研发、品牌和渠道等资源所导致的范围经济或协同效应),以及选择与企业战略相应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性。
此著作接续小钱德勒的开山之作《战略与结构》(Chandler Jr,1962)中的主题,并开战略管理研究中大规模数据应用和统计分析之先河。
自此,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日益推崇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实证研究(positivism)的范式,开始逐渐形成重视正规与严谨的理论发展之风气。
(二)业务战略:PIMS研究在70年代早期,另外一个尊崇实证研究的分支来自于营销战略研究的贡献,可以说引领了“业务层”战略研究中统计分析的潮流。
这一分支就是所谓的PIMS (profit impact of marketing strategy,市场营销战略对利润率的影响)研究项目。
参加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来自市场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
通过对不同制造业产业样本的统计分析,该项目早期的基本结论是市场份额与企业的利润率呈正比,企业可以通过获取市场份额而提高其利润率。
该项目由哈佛商学院巴泽尔(Buzzell)教授倡导,后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称为战略计划研究院。
当然,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份额与利润率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正比的关系;即使是正比,也不一定代表因果关系。
所以,不择手段地建立市场份额的方法并不能够保证提高企业的长期利润率。
(三)战略规划运动:来去匆匆对于应用研究而言,70年代的另外一个风流占尽但终究昙花一现的时尚潮流,是所谓的战略计划(Steiner,1979)。
美国通用电气和欧洲的壳牌石油公司等大企业是战略计划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同时也资助了关于战略计划的大量研究。
著名的波士顿矩阵和麦肯锡业务屏等帮助多元化企业进行业务组合管理的战略计划手段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虽然,关于战略计划的论著在后来仍不断出现而且战略计划的传统和组织机构在很多大企业至今仍然存在(可参阅明茨伯格等1996年对战略计划兴衰的述评),战略计划的说法逐渐被战略管理所代替,战略本身的形成和实践意义早已逃出了计划体系和机构的束缚。
在很多大企业里,战略计划部门所做的工作不过是该部门职员每年自娱自乐的季节性游戏而已。
四、战略管理领域的正式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地位逐渐在以商学院为代表的学术界以及外部的企业界得到承认和重视。
首先,主流派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受到管理学者和临近学科的广泛注目。
其次,战略管理的博士项目日益增多,开始培养和开发学科快速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储备。
再次,战略管理学者的自我认知逐渐增强,开始自觉地用战略管理的名称来表述自己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