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跨文化交流的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跨文化交流的实质

周永秀,陈月霞

(泰山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泰安271012)

[摘要] 我们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我

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传递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建构着纷繁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身份。“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符号的创造和运用符号进行的创造。符号形成了文化文本、信息和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就是解读不同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最大信息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化传播力。

[关键词]符号;符号学;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传播力

1.引言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 Cassirer) 曾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人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符号学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里:人开始从符号的视角看世界。一般来说,事物的表现形态就是某种“符号”,人的认识活动就是认识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发展水平和价值实现都决定于他/她的符号能力。英国哲学家比尔利兹(Beardsley, M.C) 说:“从广义来说,符号学无疑是当代哲学及其它许多思想领域最核心的理论之一。”[3](78)所以,符号学被普遍视为跨学科的元科学。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在当今信息膨胀、全球化趋势加快之际,文化交流成了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世界各国纷纷构筑自己的文化城墙,提升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哈贝马斯认为,人是理性动物,是会说话的动物;理论与其说是认识对象世界和实现目的的手段,毋宁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取得意见一致的“一种交流行为的形式”(a form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符号学是研究各种类型化(非偶然的、非个人的)传达方式(patterned communication) 的理论。只有置于一定系统中的符号才具有明确的意义。譬如,学校的铃声在音质、长度和音量上可能和在其他情况下所听到的铃声没有任何区别,可是铃声符号却有不同的意义:正在上课时响起的铃声发出的是下课的命令,正在休息时发出的铃声传递的是结束休息的信息。[3](p.16) 因此说,分析、设计和改变符号的使用场景是确定符号意义、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统治手段之一。

2.跨文化交流的符号学视角

作为一切符号中的元符号,语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传播力和传播效度。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米德认为,语言本身无非是一个过程,一个个体通过语言唤起另一个个体的反应,同时也对另一个个体做出反应。人类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来代表行为姿态,学会用符号来思考和交流思想。[10](pp.68-69)哈贝马斯认为,符号化了的世界是通过人的主体际的交流形成的。“交流的经验,如这个名称所表露的,起源于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的关系,它

发生于通过语言建立起来的对稳定的意义和理解的主体际的框架中。” [10](p.77)

符号是符号学和符号分析的核心问题。著名符号学家皮尔士(C.S.Peirce)对符号的定义是:能够被

用来在某些方面代表其他东西的任何物象[5](p.207)。语言学家索绪尔(de Saussure)认为,符号是概念和音象的结合,语言就是符号系统。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保持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认为,人是根据客观事物或观念的特定意义来与这些客观事物或观念打交道的。[6](p.45)鉴于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1](pp.102-103),在信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套代码系统——一套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和把传递信息的符号转换为意义的规范系统。人们根据代码系统把信息转化成可被传递的符号的过程就是编码;译码是指把传递信息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转化为意义的过程。众所周知,社会和文化高度程式化,都受规则制约。符号学家A.A.Berger认为,代码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法规、规则等方面的整套系统;二是与某些秘密事件相关的密码——由代表任意意义的一套数字、字母或象征符号。但如果掌握了组成该密码的原理,你就可以破译它的秘密。[5](p.215)M.A.K.Halliday认为,语言把我们的周围和内心世界无限纷繁复杂的现象、事件和行为,我们各自的意识过程等压缩成可控制的不同的范畴。语言的社会功能还在于表达我们作为说话人对言语情景的参与,表达我们自己所承担或强加给他人的角色,表达我们的希望、情感、态度和评价等等。[5](p.139)文化是决定人们行为的程序或情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克鲁克洪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存在于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特殊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4](p.15)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性产物;文化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是可以习得与传递的动态体系;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常有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

人是自然生物和文化生物的结合体。“文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但对某个社会、某个组织和某个群体又是极典型的导向系统。这个导向系统由特别的象征符号组成且在社会中继承传代,它影响社会所有成员的感知、思维、评判和行为,并由此确定他们的社会属性。”[6](p.179)文化导向系统的中心内容是“文化准则”,就是被“某个文化的多数成员视为正常的、理所当然的、典型的和具约束力的一切感知、思维、评判和行为方式。”由于文化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地域性差异,他们的“感知方式以及用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图式和归结模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6](p.182)这种“文化根基的相对性”使得文化认同具有了相对性和排他性,而特定文化的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的把握也就远优于对外来文化的把握。德国亚洲问题专家Oskar Weggel认为,“未来的发展并不会形成一种完全融合或全盘吸收(西化)的趋势,而更多会呈现一种东西方文化‘并存’的‘分层’现象。”。[6](p.280)

从文化阐释学角度来讲,跨文化交流就是采用己方文化视角去审视异域文化,并且在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反观自身的文化。换言之,“与异域文化的接触过程是以面向世界的胸怀陶冶自我的过程,是认识己方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相互依赖性以及了解异域文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过程。[6](p.25)众所周知,“每个人的自身认同都具有文化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视野,文化的不同性应该得到尊重。”[6](p.33)跨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世界观、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社会规范以及民族意志等方面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文化就本质而言不是行为的习惯,而是生命的源泉和生命的表现形式[10](p.102)。文化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认识高尚的目的和价值,培养道德意识,这是文化本身具有的形上目的。

“交流”中的“说服”派认为,交流是信息发送者通过渠道把信息传给信息接受者,以引起反应的过程,即传送者传递刺激以影响接受者行为的过程。其“共享”派则认为,交流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施拉姆认为,交流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4](p.25)从符号学角度,我们可以把交流界定为:信息发送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编码系统把符号化了的信息通过渠道发送给信息接受者,后者运用自己的代码系统赋予信息符号特定的意义的过程。由是,交流的实质就是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