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随堂练习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试题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2f162c5998fcc22bdd10d07.png)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试题 2019.09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依于仁,游于艺(游戏)君子质而已矣(本质纯真朴实)B.孙以出之(出去) 可使为之宰也(主管)C.不患无位(担忧)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指责)D.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责备)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错的一项是()A.斯远鄙倍矣(边境)御人以口给(敏捷)B.雍也仁而不佞(有口才)鲜矣仁(少)C.夫子为卫君乎(替,给)君子矜而不争(夸耀)D.人焉廋哉(隐藏)侍于君子有三愆(美德)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侠。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D.岂足多哉多:称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善则善矣此则国人之罪也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以撞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随堂练习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随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e7873671fe910ef02df841.png)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就是(B )A、讼语(ltin)仆A(pu)何以伐为(w6i)B、社稷(ji)颛臾(zhi甌)买犊还珠(dd)• • •C、虎9E(S1)大禹(ya)分崩离析(beng)• • •D、后羿(yi)聚敛(jian)偃仰啸歌(沟1)• • •解析A项“论"应读“Ilin” .C项“崩"应读“bmg"。
D项“敛"应读“1也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D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就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坏抱,坏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 •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就是(C )A、道之以徳,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徳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去掉。
D项若: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就是(D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与(2)相同,(3)与(4)相同B、(1)与(2)相同,(3)与(4)不同C、(1)与(2)不同,(3)与(4)相同D、⑴与(2)不同,(3)与(4)不同解析(1 )于:在•介词。
(2)于:向.介词。
(3 )焉:什么•代词.(4 )焉:哪里,副词。
5、仁仑语》这部书就是僅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就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爼的思想家孔子及苴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而。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ba1869a964bcf84b8d57b6b.png)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2,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曰:“如斯而已乎?”②我欲仁,斯仁至矣③为之,犹贤乎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小雨愔愔(2)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
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道”是“治理”之义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C.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D.忠告而善道之6,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周监于二代C.女安,则为之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9795a0d3c1ec5da50e270cb.png)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论语>选读》课课练 01为政以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政以德何以伐为. B.既.富矣,又何加焉既.来之,则安之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敬事而信.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B.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C.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 (何不) 彻乎”D.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道之以.政②则修文德以.来之③是社稷之臣也.④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C.子欲善而.民善矣 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如之何其.彻也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俱不得其.死然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267ffc404a1b0717fd5ddc3.png)
⊙第一课 为政以德⊙第二课 克己复礼⊙第三课 待贾而沽⊙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课为政以德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
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
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哲人的世界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对应学生用书P1]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课标要求] 1.背诵2.1、2.3、13.6章和16.1章中“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 耻;节用而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 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 质是什么。
高中语文 专题一 为政以德活页规范训练 语文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 专题一 为政以德活页规范训练 语文版选修《史记》](https://img.taocdn.com/s3/m/0528c5a5a58da0116c174983.png)
一为政以德(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解析A项“论”应读“lún”。
C项“崩”应读“bēnɡ”。
D项“敛”应读“liǎn”。
答案 B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去掉。
D项若:指示代词,这。
答案 C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解析(1)于:在,介词。
(2)于:向,介词。
(3)焉:什么,代词。
(4)焉:哪里,副词。
答案 D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一 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一 第一课 为政以德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ee1343c1ec5da50e270b2.png)
第一课为政以德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
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
2.周公旦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西周政治家。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
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
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
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
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周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为政,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为政以德练习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为政以德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59449a6dd3383c4bb4cd2fa.png)
• • • •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之以政 C.男有分,女有归 D.道千乘之国
•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先:先去掉)
• A.齐之以刑(整治) 富之(使…富裕) • B.足食足兵(使…足够)于斯三者何先 (前面) • C.敬事而信之一的田税制度)草上之 风(加,受……吹)
1.下列加点字读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D(矜guān)
A.为(wéi)政以德 则将焉用彼相 (xiàng)矣 B.虎兕(sì )出于柙 (xiá) 固而近于费 (bì ) C.草上之风必偃(yǎn)南宫适(kuò) D.既庶(shù)矣,又何加焉 矜(jīn)寡孤独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A共=拱;B道=导;D道=导)
• 4.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民免而无耻 • B.有耻且格 • C.又何加焉 • D.敬事而信 • E.年饥 • F.后世必为子孙忧
F 无耻(不知羞耻)格(心悦诚服) 加(还要做)敬(严肃认真地办理) 饥(年成不好,灾荒)
• • • • • • • •
7.下列句子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状语后置) 民无信不立(省略句) B.使民以时(状语后置) 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省略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省略句) D.君子哉若人(宾语前置)
•D(主谓倒装)
• 6.下列加点的词语(固定结构)释义有误 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认为) • B.何以伐为(凭什么……呢) • C.如之何其彻也(怎么能) • D.君孰与足(与谁) • E.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怎么样)
A.把…作为
• • • • •
7.下列“其”字用作反问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的) B.如之何其彻也(怎么) C.其身正(他,代当政者) D.俱不得其死然(指羿和浇)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3e95cf4b35eefdc9d333dc.png)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一、基础积累(11*3=3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D、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阅读选择填空(12-16/18分)阅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1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1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表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对于③虎兕出于柙介词,从④龟玉毁于椟介词,在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介词,到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项(D)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1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D)A、相夫子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D、谋动干戈于邦内1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D)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练习试题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练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1ec09ad1f34693dbef3e25.png)
《为政以德》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lùn) 仆.人(pú) 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及其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则安之。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17337a312b3169a451a4e3.png)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 苏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 苏](https://img.taocdn.com/s3/m/e86dc4a55ef7ba0d4b733b4d.png)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词义)(1)富.之:(2).足.食,足.兵(3)则修文德以来.之(4).既来之,则安.之(5)如杀无道..(6).以就有道..(7)君子之德风.(8).举善.而教不能二、基础验收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 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分)无乃尔是过.与(责备)6.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 B.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 D.富.之季氏富.于周公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曰:“富.之。
”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⑧吾妻之美.我者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9.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B.民免而无耻..C.而求也为之聚敛..于颛臾..而附益之 D.季氏将有事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高中 为政以德第一课基础知识整理 选修 试题
![高中 为政以德第一课基础知识整理 选修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9a62b0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1.png)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一、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譬.如〔〕冉.有〔〕 HY之国〔〕颛臾..〔〕〔〕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盍.〔〕偃.〔〕适.〔〕羿.〔〕奡.〔〕二、通假字〔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一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HY之国: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以下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富.之:2、足.食,足.兵3、那么修文德以来.之4、既来之,那么安.之创作;朱本晓5、如杀无道.... 6、以杀有道7、君子之德风. 8、小人之德草.9、举善.而教不能四、一词多义〔给以下加点的字词解释〕1、为2、政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何以伐为. 3、足后世必比为.子孙忧足.食,足.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缺乏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缺乏4、必 5、相必.不得已而去那么将焉用彼相.矣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6、是 7、过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创作;朱本晓五、古今异义〔划出以下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之,那么安之:六、特殊句式〔指出以下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为政以德:,译:2、道之以政:,译:3、齐之以刑:,译:4、使民以时:,译:5、临之以庄:,译: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7、百姓足,君孰与缺乏:,译:8、无乃尔是过与:,译:七、固定句式〔翻译以下固定句式的意思〕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创作;朱本晓3、年饥,用缺乏,如.之何.?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齐.之以刑2、有耻且格.3、子适.卫4、冉有仆.5、敬.事而信6、节用.而爱人7、使.民以时 8、是社稷..之臣也9、陈.力就列..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1、非吾徒.也 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3、年.饥,用缺乏 14、草上.之风,必偃.15、使民敬、忠以劝.16、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九、背诵自测1、子曰:“为政以德,,。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2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2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b512171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e.png)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2课堂作业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一、基础积存:(一)特殊句式(指出以下句子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为政以德:,译:2.道之以政:,译:3.齐之以刑:,译:4.使民以时:,译:5.临之以庄:,译: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8.无乃尔是过与:,译:(二)固定句式(翻译以下句子的意思)尔是过与.?9.无乃..10.何以伐为.?..11.年饥,用不足,如.之何.?(三)背诵自测12.子曰:“为政以德,,。
”13.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14.子曰:“,,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
二、阅读明白得(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6.从这些不同回答中表现出孔子如何的治国思想?17.面对一样的问题,孔子什么缘故别离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明白得。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四分五裂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6e495c6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e.png)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一、基础积存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2.通假字(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3.词类活用(指出以下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说明词义)(1)富.之:(2).足.食,足.兵(3)那么修文德以来.之(4).既来之,那么安.之(5)如杀无道..(6).以就有道..(7)君子之德风.(8).举善.而教不能二、基础验收4.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5.以下加点词的说明全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B.齐.之以刑(齐全)使民敬.忠以劝.(尽力)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度)无乃尔是过.与(责备)6.以下对加点字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使民以.时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民免而.无耻 ④节用而.爱人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7.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尚德.哉假设人 君子之德.风B .敬事而信. 民无信.不立 C .羿善.射 举善.而教不能 D .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8.以下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曰:“富.之。
” ②举善.而教不能,那么劝 ③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 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016《论语》选读为政以德练习及答案
![2016《论语》选读为政以德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c93f345901020207409c25.png)
高二《为政以德》练习背诵并默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14·5)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3·6)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吾生矣。
’其仆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分)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3分)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13~1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就是(B)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偃.仰啸歌(yǎn)解析A项“论”应读“lún”。
C项“崩”应读“bēnɡ”。
D项“敛”应读“li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D)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就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就是(C)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去掉。
D项若: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就是(D)(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与(2)相同,(3)与(4)相同B、(1)与(2)相同,(3)与(4)不同C、(1)与(2)不同,(3)与(4)相同D、(1)与(2)不同,(3)与(4)不同解析(1)于:在,介词。
(2)于:向,介词。
(3)焉:什么,代词。
(4)焉:哪里,副词。
5、《论语》这部书就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就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则安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就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就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与无寡,安无倾。
夫如就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进见(2)就是..社稷之臣也:这(3)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4)龟玉毁于椟.中:匣子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就是过与?译文:这难道不应该责备您们不?(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
(3)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把她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她们。
9、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就是冉有与子路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就是错误的,其理由就是什么?答案(1)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与子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可她们并没有劝阻。
(2)孔子的理由有三:一就是颛臾就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就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就是颛臾就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二)高考·模拟(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0、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颜子恶衣恶食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
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1、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案(1)贫穷而不抱怨就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就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就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2)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就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浅谈孔子的“德治”思想“德治”思想由孔子开创,它就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就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就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敬畏。
“德治”也就是孔孟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
孔子关于“德治”思想的经典表述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就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她们,老百姓只就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换句话说,如果只用政令去开导百姓,用刑罚去惩罚百姓,百姓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百姓,启发她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她们的行为,那么百姓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与谐了。
孔子反对专以政令、刑罚治国。
她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统治者做出表率,自觉地遵守礼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
孔子提出的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教化的两手办法,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经常使用的统治手法。
这对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与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国家推崇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与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
儒家认为,民众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与支持,就是早晚都要垮台的。
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重要的社会哲学命题。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德治就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与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与宗族家法、舆论褒贬等形式实现。
它就是靠社会舆论,道德规范的说服力、劝导力、影响力,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
而法治就是靠法律的权威性与国家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
德治靠自律,法治靠她律,两者如鸟的左右翼,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德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就是“存德废法”或“存法废德”,而就是德治中有法治,法治中也有德治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就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科学形态。
探讨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科学精神,须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德治与法治的结合绝不仅仅意味着道德与法律简单相加在一起,应该从更深刻的层面上把握两者结合的科学精神;其次,合理定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价值观念,以避免治国理念的混淆;第三,明确治国理念如何变为治国实践,使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伴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大,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传统的道德规范与约束的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用了。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以8%的速度递增,商品交易空前频繁,交易主体多种多样,有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与公司;交易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实物交易与货币交易、网上交易与电话交易。
人们的许许多多复杂的经济行为,迫切需要法律对它们进行统一规范。
如果按照界限模糊、约束力低的道德来规范,显然会使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因此,法治就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但法治并不排斥道德,法治需要道德,它会在道德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至善。
中国自古就就是一个重德治的国家。
自古以来就以德教化使百姓安居乐业,在远古时期,在没有成文法典之前,依靠德治的力量,人民一样可以生生不息,所以,我们认为,德治先于法治,德治重于法治。
综上所述,德治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反过来说,唯有以民为本,才能谈得上德治。
一如明末思想家朱舜水所言:“常怀一点爱民之心,时时刻刻皆此念充满于中,自然事事为百姓算计;有一民不被其泽,便如己溺己饥,安得无不忍人之政?”(《朱舜水集》)这道出德治亦即“不忍人之政”与民本理念的关系。
离开了民本,就没有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