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巴洛克罗可可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
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 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 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 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 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 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 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 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 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 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 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 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 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以亲 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
的画家,他一生总共画了达两千幅油画,题 材的广泛性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而他与海 伦·芙尔曼结婚(1630年)以后的10年, 则更是他艺术上的光辉时代。 此画绘于木板
上,约有79×54厘米大,现藏伦敦国立 画廊。
《 鲁 本 斯 与 妻 子 》
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
色彩灿烂华丽,笔触自由奔放, 明暗对比强烈,构图丰富多样, 强调画面动态,给人以强健激 烈华美绚烂的美感。
《苏姗娜·芙尔曼肖像》是他最成
功的一幅 作品。这幅肖像是用漂亮和生动的
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和他的 主题性绘画一样,举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 质健壮,过于肉感,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 形象的特点,也许这就是画家眼里的理想美 的标准吧。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 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 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 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 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 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鲁本斯是一位多产
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受。
《劫夺柳西帕斯的女儿》
此画所描绘的是希腊神话 中两个英勇矫健的孪生兄弟, 看中了两个娇艳美丽的孪生姐 妹,并把她们抢来为妻,它反映 了远古时代的一种所谓“抢婚” 风俗,看似一场“暴行”,画家 却是在歌倾勇士那青春的热情 和不羁的性格,歌颂他们对爱 情的大胆追求。在这里,画家 以强劫和挣扎的运动作为基础, 把人物组成一幅富于装饰性的 图画,是一件成功的把戏剧性 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绘画作品。
罗可可美术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 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 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 术风格。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 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 和精美华丽的装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 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 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 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 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 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华托。
巴洛克 罗可可艺术
邓志远设计
艺术上的巴洛克时期,通常指17世纪。这时,欧洲封 建宫廷通过对外扩张,大量攫取财富,提供了产生宏伟、 豪华艺术风格的物质基础。而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教会 也需要有更新颖的方式来宣传教义,吸引人们到教堂去。 经济的繁荣、宗教意识的淡化,使中产阶级(主要是市民) 的艺术趣味抬头,并为贵族所利用。这就使气势宠大、形 式新颖、感情充沛、注重光和色的作用的艺术风格得以出 现,史称巴洛克风格。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出西班牙 语,意为不合常规、外形畸变的珍珠。最后被批评家用来 比喻那些背离古典传统、追求新奇趣味的艺术作品后来这 类作品有增无减,乃至形成潮流, “巴洛克样式”一词便也 不带贬义了。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安东尼·华脱(1684—1721)是法国18世纪罗 可可时期最重要的画家,路易十五时代达到 高潮的罗可可艺术,是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 种浮华柔媚、内容贫乏的艺术运动,代表着 法国封建王朝衰落时期贵族富豪们庸俗的审 美趣味。但—是,作为画家华脱本人,却并 非贵族出身。他是一个烧砖瓦窑为生的农村 手工业者的儿子,1864年10月10日生于法比 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兰希恩村。他于 1702年到巴黎,最初在画店里当学徒,为趣 味不高的雇主临摹一些销路旺盛的意大利、 荷兰的古典作品。后来,在舞台美术家吉洛 (的工作室当助手,这使他对戏剧发生了浓 厚的兴趣。在后来的艺术生活中,他不但经 常描绘演员的生活(如《意大利喜剧演员》、 《滑稽丑角吉洛》等),而且在自己的油画 技巧中大量地吸收舞台场面的构图方式。
在弗朗卡斯太尔所著的《法国绘画史》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712年7月
30日,庄严的皇家学院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件:一位腼腆而谦逊的年轻陌生人,夹着两 幅画走进来,把画挂在绘画雕刻学院的大人先生们通常经过的大厅里。画一挂出来,立刻 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于是作者被召见了。有人告诉他:他比这里所有的院士要高明得多, 学院将非常高兴接纳他为院士。这位青年就是华脱,年仅28岁。对他大加褒奖的著名院士 便是历史画家拉福斯,他是伦敦大英博物馆天顶画的作者。而讲述这个故事的人,是华脱 的经纪人和挚友谢尔桑先生。据说,华脱这次拿去的是两幅军事题材作品: 《新兵入伍》 和《支队休息》。在华脱的笔下,这样严肃的题材被画成了具有喜剧色彩的风俗画,它们 能够投合皇家学院委员们的古典趣味,倒是一件怪事。 1710年再度回到巴黎,以两年时 间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发舟西苔岛》。他在这幅宽约两米的油画中,把法、意两国民 间传说中的爱情之岛,描绘成一个虚无漂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从1710年到1717年, 他先后画过3幅同一题目的作品,并以此画被接受为法国皇家学院美术院士。在将近10年 的时间里,华脱拼命地作画出售,题材大多是戏演员和纨挎子弟们风花雪月的生活,色调 轻柔、形象抚媚,被人们称做“香艳体”。由于过度操劳,他的健康大受损害,终于因肺病。 1719年华脱赴伦敦求医,并遵医嘱到意大利疗养, 1720年回到巴黎。应为他经售作品的 画商兼收藏家谢尔桑的请求,用8天的时间完成了他最后的杰作《谢尔桑的画店》。这幅 画高163cm,宽308cm, 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巴黎画店的面貌和贵族们选购画作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