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饮食变迁(文化)

合集下载

金陵民俗文化

金陵民俗文化

⾦陵民俗⽂化⾦陵民俗⽂化摘要:南京既是六朝古都,⼜是⾦陵⽯城,伴随这座古城的民俗⽂化亦是众多,节⽇习俗、饮⾷⽂化、服饰传统等等都体现⾦陵⽂化的意蕴。

⾃古到今也有很多民俗⽂化不为⼈重视,所以我们更要重视⾦陵习俗,保护民俗⽂化。

关键词:、⾦陵⽯城、民俗⽂化、重视、保护正⽂:“南朝四百⼋⼗四,多少楼台烟⾬中”,“江南佳丽地,⾦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迢递起朱楼”,“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这些都是古代诗⼈对⾦陵⽯城的感慨与惊叹。

这些诗词不仅道出⾦陵的⽂化底蕴,更显⽰六朝古都的习俗传统,从古代起民俗⽂化就⼴为⼈重视,⽽今更是不在话下。

⼀.⾦陵节⽇习俗众所周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是古代⾄今的传统节⽇。

这些节⽇都带有⾃⼰独特的风⼟⼈情,不同地⽅有着不同的习惯。

就在我们南京,过春节要做很多事情的,年前要祭神,除尘布新,准备⼤量年货;除⼣这天,祭祖、贴春联、贴画像、吃团圆饭、吃饺⼦、贺岁、放鞭炮、穿新⾐、戴新帽、收压岁钱;年初⼀,⼤家互相拜年道贺等等,这些带有⼈情味的习俗我个⼈真的是很喜欢的,可能是因为我⽐较喜欢热闹吧。

平常⼈们过年相见,互祝“祝贺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兴糕点相待。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了,在南京最流⾏的就是看夫⼦庙的灯会,基本上⼤多数⼈都会前往夫⼦庙观看。

⽽南京⼈都会在元宵节前⼏天看灯会,因为在⼗五这天夫⼦庙是⼈⼭⼈海,门庭若市,挤都挤不进去。

春节是整个中国⼈都必过的节⽇,是团圆的节⽇,也是最热闹的节⽇。

在我们看来端午,中秋也都⼀样。

端午节吃粽⼦,划龙⾈,为了纪念屈原投江⾃杀,我们在学校会举⾏龙⾈⽐赛,激励⼤家不忘传统节⽇。

但是令⼈感到忧⼼的是,端午节却被韩国⼈作为申遗对象,成功申遗,这是中国⼈的⼀⼤悲剧和耻辱啊!作为华夏⼦⼥没有守护好⾃⼰的民族⽂化,尚感惭愧。

中秋佳节⼜有多少⼦⼥能够回家看望⽼⼈,给予他们关怀呢?在我看来,中国的这些传统节⽇已经不受⼈们重视了,渐渐地将这些传统佳节开始淡忘,或许有⼀千个理由⼀万个借⼝,⼜怎么能理解那些作为⽼⼈的⼼呢。

江苏省饮食文化

江苏省饮食文化

江苏省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江苏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点。

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江苏省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江苏省饮食文化常识苏菜为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淮扬(淮安、扬州)、徐海(徐州、连云港)、宁镇(南京、镇江)及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四种风味组成。

其中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并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中国菜的最经典代表作。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江苏饮料主要是茶和酒两大类,茶文化集中于苏南地区,名酒主要有“三沟一河”,出产于江淮一带,通常指汤沟酒、双沟酒、高沟酒(今世缘)、洋河酒,其依托特异的地域生态环境、自然酿酒微生物体系,采用传统“混烧老五甑法”生产工艺,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醅(馇)配料,混蒸混烧。

与“香气大、窖香浓郁突出且浓中带陈”的“川派酒”不同,“三沟一河”酒以“口味醇、绵甜、净、爽”为显著特点,是名扬天下的“江淮派”(苏、鲁、皖、豫)浓香型白酒的卓越代表,其中享有“汤沟传奇水土,美酒绝世风华”之美誉的汤沟酒尤其突出,其主导产品“汤沟绝世风华”、“汤沟盖世风流”酒自古誉满天下、驰名中外,历经千年而盛名不衰。

江苏省饮食文化知识苏北地区的饮食习俗可以扬州为代表。

扬州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这里已是长江下游的中心城市之一。

隋唐时代,扬州又是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扬州紧靠运河,为旧时的水陆要冲。

这里聚居着许多富商大贾。

扬州又是著名的文化城,有“海内文士,半在维扬(扬州)”之说。

无论是富商还是文士,都特别讲究饮食。

扬州菜制作精细,炖、焖、煮、烧突出,讲究原汤原味,口味清淡,甜咸适中,苏北地区在饮食上很有特点,后文将有详述。

由于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交往频繁,饮食上也互相影响,因而在饮食习俗上,也存在着不少共同点。

以苏州力中心的苏南饮食风俗圈,其影响远较行政区域的“苏南”为大。

民俗的形成与传播往往受地理、交通、通信、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因而同自然地域关系更密切些。

江苏饮食及饮食礼仪风俗的差异

江苏饮食及饮食礼仪风俗的差异

江苏饮食及饮食礼仪风俗的差异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民俗事项的地域性很强,自然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地居民民俗心理的定向。

可见地理背景决定了表现民族风俗特征的范例。

大的地理区划造成的风俗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如饮食风俗中,北方人以面粉为主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东北人以玉米为主食,新疆、内蒙、西藏的放牧人以牛羊肉为主食。

同样,同一省区的各市县,风俗特征也是有差别的。

江苏南北的饮食文化圈差异区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有区域传统文化的强烈特征。

考古发现,江苏大地上,在六、七千年前已存在多种文化,如分布于江淮地区的青莲岗文化,黄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江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

夏商周三代时期,徐海一带有淮夷建立的大彭、徐两方国,扬州有干(即邗)方国,江南有吴、宜两方国。

历史沧桑,江苏各地区文化圈互相渗透,各区域经济几度兴衰。

魏晋南北朝后,苏南经济得到极大的开发,明清以降,历代帝王都将苏南视为财匮中枢,其漕粮和税赋均占全国之首;而苏北地区屡遭黄淮恣虐之苦,加上漕运在近代衰落后,经济大大落后于苏南。

经济开发程度强弱不一和物产的丰欠不同,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饮食水平和饮食消费观念。

所以,近代江苏大体可分为四个饮食文化圈:苏锡常饮食文化圈、徐海饮食文化圈、宁镇扬淮饮食文化圈与通盐饮食文化圈。

这大体与今天的苏南、苏北、苏中经济区域暗合。

江苏最北部为徐海地区,徐州的铜山、丰、沛、邳等县市和海州及赣榆县行政区划上一度隶属过山东省。

因此,徐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属吴楚齐鲁文化区,保存着齐鲁文化的根基,属于北方南端的文化圈,徐海饮食民俗具有着豫西、鲁南的基本民俗特色。

由于地域的相连,淮盐两地的饮食风俗中依稀能见徐海饮食文化的影子,同时,淮盐两地的饮食风俗也或多或少的向徐海地区渗透。

江苏东南部为苏锡常地区,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饮食文化圈,保持着吴文化的特征,苏锡常的饮食文化与浙江地区的越文化统属吴越大文化圈。

江苏南北部食俗文化的比较

江苏南北部食俗文化的比较

江苏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和比较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民俗事项的地域性很强,自然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地居民民俗心理的定向。

可见地理背景决定了表现民族风俗特征的范例。

大的地理区划造成的风俗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如饮食风俗中,北方人以面粉为主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东北人以玉米为主食,新疆、内蒙、西藏的放牧人以牛羊肉为主食。

同样,同一省区的各市县,风俗特征也是有差别的。

一、江苏南北的饮食文化圈差异区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有区域传统文化的强烈特征。

考古发现,江苏大地上,在六、七千年前已存在多种文化,如分布于江淮地区的青莲岗文化,黄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江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

夏商周三代时期,徐海一带有淮夷建立的大彭、徐两方国,扬州有干(即邗)方国,江南有吴、宜两方国。

历史沧桑,江苏各地区文化圈互相渗透,各区域经济几度兴衰。

魏晋南北朝后,苏南经济得到极大的开发,明清以降,历代帝王都将苏南视为财匮中枢,其漕粮和税赋均占全国之首;而苏北地区屡遭黄淮恣虐之苦,加上漕运在近代衰落后,经济大大落后于苏南。

经济开发程度强弱不一和物产的丰欠不同,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饮食水平和饮食消费观念。

所以,近代江苏大体可分为四个饮食文化圈:苏锡常饮食文化圈、徐海饮食文化圈、宁镇扬淮饮食文化圈与通盐饮食文化圈。

这大体与今天的苏南、苏北、苏中经济区域暗合。

江苏最北部为徐海地区,徐州的铜山、丰、沛、邳等县市和海州及赣榆县行政区划上一度隶属过山东省。

因此,徐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属吴楚齐鲁文化区,保存着齐鲁文化的根基,属于北方南端的文化圈,徐海饮食民俗具有着豫西、鲁南的基本民俗特色。

由于地域的相连,淮盐两地的饮食风俗中依稀能见徐海饮食文化的影子,同时,淮盐两地的饮食风俗也或多或少的向徐海地区渗透。

江苏东南部为苏锡常地区,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饮食文化圈,保持着吴文化的特征,苏锡常的饮食文化与浙江地区的越文化统属吴越大文化圈。

论秦淮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秦淮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3年第4期江苏调味副食品总第135期论秦淮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王艳玲(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特色,沿海、山区、草原等各自显现了不同地域风格。

在地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域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背景来开发特色餐饮项目,可以成功打造本地区的餐饮文化品牌。

地处古都南京城南的秦淮河两岸保留着相对完整的秦淮文化,文化色彩丰富的秦淮饮食可以在回归传统基础上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秦淮饮食;文化;区域特色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481(2013)04—0042—031秦淮文化的历史沉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淮文化既是南京的母体文化,又是一种地理文化。

早在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之后,就在秦淮河畔长干桥头建起“越城”,这便是南京建城将近2500年历史的开始。

秦淮文化又是一种历史文化,秦淮文化的历史底蕴异常丰厚,历来为世人瞩目。

秦淮文化还是一种社会文化: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秦淮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战争文化、水利文化、市场文化、航海文化、建筑文化、烹调文化、织锦文化等分支;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看,秦淮文化中又包含科举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雕刻文化、乐舞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等分支。

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十朝古都”之称。

长达2500年的城市史、450多年的都城史,使得“古都”成为南京历史特点与文化地位的象征焦点。

回望南京的建都史,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定都于此。

然而由于朝代更迭,“古都”南京在历史上屡遭摧毁,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荡然无存。

但是,地处古都南京城南的秦淮河两岸仍然保留了丰富多彩而又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内容,门类繁多,品种齐全,有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金陵文化的精华。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秦淮河畔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江苏南京饮食文化

江苏南京饮食文化

江苏南京的饮食文化南京小吃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主要的集中地有夫子、子、甘家大院等,刘面是南京闻名的面,百年老字号复是南京闻名的水、板店。

夫子的大石街和湖南路的子闻名的美食街,有很多特色小吃,如回味血粉、王府子、尹氏汁包、湖糕店、“忘不了”酸菜、柳居等,其他南京有秦淮八、血粉、小包、煮干、如意回干、什豆腐、状元豆、水、旺蛋、活珠子、臭豆腐、南、糖芋苗、山老等等味小吃。

南京的食以京菜和清真菜闻名。

南京菜称京大菜,又叫京菜、金陵菜,厨自称“京帮”,是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

金陵菜是指以南京中心,素来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味。

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盛名,至明清成门派。

金陵菜原料多以水主,侧重活,刀功精,善用炖、、烤、煨等烹方法,口味平和,香酥嫩。

菜品致精良,格高雅。

金陵菜究刀工,擅火功,富于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肴:南京的制技久盛名,早在 1400 多年前的南朝期就有。

南京的肴是名全国的,除金陵烤外,板、水、、金陵、香酥、八宝珍珠、咸肫、金陵片皮、血粉等也各具特色。

南京地江中下游地,天气温,土壤肥沃,物富,交通便利,盛,市繁,大大地促了餐的达。

不有多和外处相同的烹原料,有多当地所特有的烹源,如:小、背黑、肉厚的池 ; 茎短,叶肥的矮脚黄青菜 ; 肉嫩的湖熟麻 ; 潭的青 ; 山的云茶 ; 南的薄皮猪 ; 江的刀、⋯⋯ 些源有的于近郊,有的就在市内,制作京大菜供应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解放后,邵中兴 ( 现江苏酒家 ) 、马祥兴、华乐园、六华春、绿柳居、永和园等菜馆也推出近代的京苏大菜,如:黄澄澄的“桂花虾饼”,玩偶似的“双尾虾托”,精良的“苹果鸡”,明媚的“兰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鱼夹”,清鲜爽口的“瓢儿鸭舌”、洁白芙蓉镶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汤汁里的“清炖鸡孚”、鲜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一般来说民国大菜即是京苏大菜。

民国大菜是以本帮京苏大菜为主体,外帮菜肴为辅,包含浙绍、广东、广西、湖南并融入了清真等一些在民国期间流行于南京的风味菜肴。

南京美食鸭血粉丝汤介绍文案

南京美食鸭血粉丝汤介绍文案

南京美食鸭血粉丝汤介绍文案南京美食鸭血粉丝汤介绍文案一、南京美食的独特魅力南京,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壮丽的风景,更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着无数食客。

其中,鸭血粉丝汤作为南京美食中的一大特色,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南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二、鸭血粉丝汤的历史渊源提到南京美食,不得不提起鸭血粉丝汤。

鸭血粉丝汤起源于南京老字号餐饮,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传,鸭血粉丝汤最早起源于南京皇宫御膳房,后传入民间,并不断发展完善。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特色,让它成为了南京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鸭血粉丝汤的制作工艺鸭血粉丝汤选用上等鲜嫩的鸭血,搭配精选的粉丝和新鲜的鸭肉,再以秘制的清汤熬制而成。

熬制过程中,先将鸭血和鸭肉一同煮熟,使其口感更加鲜嫩美味,然后再加入细腻的粉丝,最后淋上香气四溢的鲜汤,一碗鸭血粉丝汤就此完成。

其鸭血鲜嫩,粉丝细腻,汤汁鲜香,口感丰富,是南京美食中的一绝。

四、鸭血粉丝汤的风味特色鸭血粉丝汤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鲜美的味道而名扬天下。

鸭血的滑嫩和细致的口感,搭配粉丝的软糯和鲜香,再加上清汤的鲜香浓郁,使得这碗鸭血粉丝汤令人回味无穷。

它的美食之处,不仅在于口感的享受,更在于对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每一口鸭血粉丝汤都是对南京美食文化的完美诠释,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

五、对鸭血粉丝汤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而言,鸭血粉丝汤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南京美食文化的象征。

它融合了南京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烹饪工艺,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鲜美的味道,让我对南京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每一次品尝鸭血粉丝汤,都是在领略南京美食文化的精髓,也是对美食魅力的深刻感悟。

六、总结回顾鸭血粉丝汤作为南京美食中的一大特色,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南京餐桌上的一道传统美味。

在南京百姓的餐桌上,鸭血粉丝汤是一道家常美食,承载着家人团聚和幸福欢乐的味道。

它不仅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南京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南京夫子庙美食

南京夫子庙美食

南京夫子庙美食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夫子庙更是南京的象征之一。

作为南京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夫子庙不仅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还因为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1. 鸭血粉丝汤如果来到南京夫子庙,一碗正宗的鸭血粉丝汤绝对不容错过。

这道传统的南京美食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独特的配料而闻名于世。

鸭血、粉丝、豆腐、黄鳝等食材在慢炖的鸭汤中融合,汤汁醇厚,鲜美可口。

品尝一口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让人彻底感受到南京的美食文化。

2. 锅盖面作为南京的传统面食之一,锅盖面以其特殊的制作方式和独特的味道成为夫子庙附近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融汇了北方和南方的面食特点,锅盖面的面条煮熟后盖在上面,再加入各种配料和调料,如炸豆酱、黄鳝、豆芽等。

锅盖面的面条Q弹有劲,配料丰富,味道鲜美,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3. 糖画在夫子庙周围的小吃摊位中,糖画是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美食,也是南京的传统小吃之一。

糖画师傅运用热融的糖在铁板上迅速描绘出各种花鸟鱼虫等形象,形成糖画艺术品。

吃糖画的时候,人们喜欢先欣赏形象,然后小口小口地品味甜蜜,糖画的口味丰富多样,有水果味的、花香味的等。

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会被糖画的精致和美味所吸引。

4. 盐水鸭南京盐水鸭是一道经典的传统菜肴,而在夫子庙一带,盐水鸭更是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

盐水鸭以其色泽金黄、肉质细嫩的特点而闻名,它选用当地的优质鸭子,腌制后入锅煮熟,再经过一番独有的调味处理,口感鲜嫩多汁。

南京夫子庙附近的盐水鸭,每一口都融入了鸭肉的鲜香以及入味的调料,绝对是肉食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5. 烤鸭颈烤鸭颈是南京夫子庙周边的特色美食之一。

将鸭颈串成串,搭配上独特的调料和佐料,再烤至金黄香脆,在夜晚的夫子庙街头,吃一串烤鸭颈是非常畅快的享受。

鸭颈的肉质鲜嫩,外焦里嫩,配合着特制的调料,微辣微酸,回味无穷。

南京夫子庙的烤鸭颈可以说是兼具了美味和街头特色,是许多游客品尝时不能错过的美食之一。

江苏饮食及饮食礼仪风俗的差异

江苏饮食及饮食礼仪风俗的差异

江苏饮食及饮食礼仪风俗的差异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民俗事项的地域性很强,自然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地居民民俗心理的定向。

可见地理背景决定了表现民族风俗特征的范例。

大的地理区划造成的风俗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如饮食风俗中,北方人以面粉为主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东北人以玉米为主食,新疆、内蒙、西藏的放牧人以牛羊肉为主食。

同样,同一省区的各市县,风俗特征也是有差别的。

江苏南北的饮食文化圈差异区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有区域传统文化的强烈特征。

考古发现,江苏大地上,在六、七千年前已存在多种文化,如分布于江淮地区的青莲岗文化,黄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江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

夏商周三代时期,徐海一带有淮夷建立的大彭、徐两方国,扬州有干(即邗)方国,江南有吴、宜两方国。

历史沧桑,江苏各地区文化圈互相渗透,各区域经济几度兴衰。

魏晋南北朝后,苏南经济得到极大的开发,明清以降,历代帝王都将苏南视为财匮中枢,其漕粮和税赋均占全国之首;而苏北地区屡遭黄淮恣虐之苦,加上漕运在近代衰落后,经济大大落后于苏南。

经济开发程度强弱不一和物产的丰欠不同,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饮食水平和饮食消费观念。

所以,近代江苏大体可分为四个饮食文化圈:苏锡常饮食文化圈、徐海饮食文化圈、宁镇扬淮饮食文化圈与通盐饮食文化圈。

这大体与今天的苏南、苏北、苏中经济区域暗合。

江苏最北部为徐海地区,徐州的铜山、丰、沛、邳等县市和海州及赣榆县行政区划上一度隶属过山东省。

因此,徐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属吴楚齐鲁文化区,保存着齐鲁文化的根基,属于北方南端的文化圈,徐海饮食民俗具有着豫西、鲁南的基本民俗特色。

由于地域的相连,淮盐两地的饮食风俗中依稀能见徐海饮食文化的影子,同时,淮盐两地的饮食风俗也或多或少的向徐海地区渗透。

江苏东南部为苏锡常地区,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饮食文化圈,保持着吴文化的特征,苏锡常的饮食文化与浙江地区的越文化统属吴越大文化圈。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1)南京城市概况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

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

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

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

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

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

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由10条地铁线、4条轻轨线构成共计655公里的网络。

二、行政区划南京市境内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

其中江南八区(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是中心城区。

截至2009年末,详细情况如下表:南京市各区(县)面积与人口数据(2009年末)区划名称面积(公里²)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南京市6,582.31 8,004,680 6,297,700玄武区75.17 515,300 643,300白下区26.46 628,800 466,500秦淮区22.69 391,600 255,300建邺区82.66 460,600 227,200鼓楼区24.77 867,100 673,700下关区28.30 457,800 306,500浦口区912.33 609,400 548,700栖霞区376.09 525,400 432,000雨花台区134.60 361,400 221,800江宁区1,572.87 996,600 927,300六合区1,467.12 923,200 887,600溧水县1,067.26 417,200 413,700高淳县791.98 430,700 424,300三、南京经济发展概况: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南京东北郊、西南郊及江北的大厂陆续建设了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三个工业区。

南京历史与文化●南京的美食

南京历史与文化●南京的美食

03
南京美食
南京特色小吃
01
02
03
南京盐水鸭
以南京地产的湖鸭为主料, 经过特殊烹饪工艺制作而 成,肉质鲜嫩,口感独特。
南京小笼包
皮薄馅嫩,汤汁丰富,味 道鲜美,是南京的传统名 点。
南京鸭血粉丝汤
以鸭血、粉丝、香菜等为 主要原料,味道鲜美,营 养丰富。
南京的传统菜肴
红烧狮子头
以猪肉为主料,经过精细 加工后制成狮子头形状, 再经过红烧烹制而成,口 感鲜美。
南京的文化遗产
南京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物质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 化遗产如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等 历史古迹,以及云锦、剪纸、泥人等 传统工艺品。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南 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VS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京白局、南京白 话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及一些传 统工艺技能和民俗文化。这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南京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的 结晶,也是南京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南 京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 义。
糖醋排骨
以猪排骨为主料,经过糖 醋烹制而成,色泽红亮, 口感酸甜可口。
南京炖菜
以多种蔬菜和肉类为主料, 经过慢炖烹制而成,味道 鲜美,营养丰富。
南京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艺
南京美食文化
南京历史悠久,美食文化底蕴深 厚,形成了的 选取和加工,讲究火候和调味的运 用。
02
南京文化
南京的文化特色
南京的文化特色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众多的 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等。这些古迹不仅是南京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遗产。

描绘南京韵味:一篇关于六朝古都特色美食与文化的散文

描绘南京韵味:一篇关于六朝古都特色美食与文化的散文

描绘南京韵味:一篇关于六朝古都特色美食与文化的散文示例1:Certainly! Let's start with the English response first.Nanjing,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e Six Dynasties, exudes a unique charm with its rich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and delectable cuisine. In this prose, we delve into the essence of Nanjing's allure, focusing on its distinctive culinary delights and cultural treasures.Nanjing boasts a myriad of culinary delights that tantalize the taste buds and reflect its cultural heritage. One cannot talk about Nanjing's cuisine without mentioning its iconic dish, the "Nanjing Salted Duck." This succulent delicacy is meticulously prepared by marinating duck in a mixture of salt and spices, resulting in tender meat infused with savory flavors.Moreover, Nanjing's street food scene is a vibrant tapestry of flavors and aromas. Stroll through the bustling lanes of ConfuciusTemple or Qinhuai River, and you'll encounter an array of mouthwatering snacks such as pan-fried buns (shengjian bao), sesame pancakes (jianbing), and soup dumplings (xiaolongbao), each offering a glimpse into the city's culinary heritage.Beyond its culinary delights, Nanjing is steeped in history and culture, evident in its architectural marvels and ancient relics. The majestic Nanjing City Wall, with its imposing gates and fortified ramparts,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past glory. Meanwhile, the Confucius Temple, a hub of learning and worship, showcases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society.Furthermore, Nanjing's cultural heritage is celebrated through its vibrant festivals and traditional arts. The Qinhuai Lantern Festival, held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lluminates the city with dazzling displays of lanterns, while the Nanjing Brocade, renowned for its intricate designs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embodies the city's artistic legacy.In essence, Nanjing captivates visitors with its blend of gastronomic delights, historical treasures, and cultural richness,making it a treasure trove of experiences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现在让我们用中文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

【历史】《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

《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1️⃣ 明代南京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明代南京作为首都之一(后虽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保留陪都地位),其经济地位不言而喻。

在明代中后期,南京的商业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丝绸、茶叶、瓷器等手工艺品远销国内外,不仅促进了南京本地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南京还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如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兴起,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文化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兴盛明代南京是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书院、学府,如国子监、应天府学等,这些机构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

在科举制度方面,南京作为重要的考试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前来应试。

明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南京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人墨客辈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3️⃣ 城市建设与建筑艺术的成就明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城墙的修缮与扩建,使南京城更加坚固雄伟。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作为南京城墙上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

此外,明代南京的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鸡鸣寺、大报恩寺塔等,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还融入了佛教文化元素,成为了南京乃至全国的著名景点。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审美。

4️⃣ 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明代南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如元宵节的花灯会、端午节的龙舟赛等,都是南京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活动。

同时,南京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如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等地道美食,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共同构成了明代南京独特的社会生活画卷。

南京夫子庙:文化古迹与美食之旅

南京夫子庙:文化古迹与美食之旅

南京夫子庙:文化古迹与美食之旅南京夫子庙位于江苏南京中山陵陵后,被誉为"金陵第一胜地"、"名庙天下第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夫子庙同时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南京夫子庙由明代初年距南京近代建都前的大成殿及其前后朝题名场所蜚山松出草根部的石雕,以及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盐运使汪直改盐铁道并命拨漕粮草充为读书庙一类清吴中地区13世祖忠烈学子率。

夫子庙所在之地东汉末年建有儒家圣堂,建庙祭孔还是北宋才有,志意自宋尤盛,明代具名望者比如淳熙十二年(1185年),皇帝赵构在南京修学堂坊金陵读书庙,信命以丁若水设计小夏山别殿,并以张璪修建,迁阅旨在次年落成辟为弘文馆、南京地方出现“金陵读书馆”的称呼,明夏称“金陵文庙”,清前地方稱南京文庙,黄河有两处文庙,泛指华东文庙。

夫子庙的主要建筑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夫子庙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全国文化名胜和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大成殿是明代两位皇帝捧孝祭孔的地方,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

殿内供奉着孔子的铜像和其他官员的画像,令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中。

在夫子庙的周围,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

例如南京城隍庙、南京文庙等,这些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

夫子庙与这些古迹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南京城市的独特魅力。

除了文化古迹,南京夫子庙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

夫子庙周边有许多小吃摊位和餐馆,各种美味的特色食品让人垂涎欲滴。

比如南京独特的糖藕、鸭血粉丝汤、大闸蟹和盐水鸭等,都是当地人和游客必尝的美食。

在夫子庙的周边街区,可以尽情享受这些美食,感受南京的饮食文化。

此外,夫子庙的周边还有许多传统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的商店。

这些商店经营着各种各样的传统工艺品,如刺绣、剪纸、瓷器等,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是游客们最爱购买的纪念品。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味到南京的传统工艺和艺术文化。

南京饮食文化

南京饮食文化
糯而不粘,方称为甜 品之上乘。此外,光口味好还不行,造型色泽还要出众, 所以,南京的糕团大多玲珑小巧,色彩缤纷,入口香甜 松软,清香满腔,再来上一壶上好的绿茶,就是顶好的 口福了!
老南京清凉消夏的软香糕
清袁枚《随园食单》记载:软香糕,以苏州都林桥为第一, 其次虎丘糕,西施家为第二,南京南门外报恩寺则第三矣。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南京写成的小说《儒林外史》第29回中 杜慎卿招待萧金铉等人的点心就有软香糕。 软香糕,是早年间老南京夏令风味小吃。因做的松糯可口, 又伴有薄荷凉味,吃起来软而香甜,故名。 从前,夫子庙文德桥堍有家创于清末的甜食老店“陆万兴”, 他家的小吃品种很多,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如春天的油糕、黄松 糕,秋天的粉团、糖粥藕,冬天的汤圆、腊八粥等。软香糕是消 夏小吃,许多老吃客,预订若干笼作为下午的茶点,颇受市民喜 爱。 软香糕的主要原料是“两粉两味”。两粉是糯米粉和粳米粉, 糯米选用郊县高淳产的香稻,碾出来的粉白、细、爽、香;两味 是薄荷汁的白绵糖。制作也不复杂,但要做好不易;一是拌匀糕 粉,二是加料适当,三是旺火蒸熟,四是切糕技巧。
桂花糖芋苗
桂花糖芋苗是南京一道出名的甜点。和"桂花蜜汁藕、梅花糕、 赤豆酒酿小圆子”一同被誉为金陵南京四大最有人情味街头小食。 光洁的芋苗口感润滑爽口、香甜酥软,汤汁呈酱红色鲜亮诱人, 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吃后唇齿留香。
桂花蜜汁藕
桂花糯米藕又名蜜汁糯米藕,糯米灌在莲藕中,配以桂花酱、 大红枣一起精心制作,是江南传统菜式中一道独具特色的中式甜 品,以其香甜、清脆、桂花香气浓郁而享有口碑。杭州桂花糯米 藕软绵甜香,西湖的莲藕则是藕中的极品,同样著名的南京桂花 蜜汁藕更是和“桂花糖芋苗、梅花糕、赤豆酒酿小圆子”一同被 誉为金陵南京四大最有人情味街头小食。

明代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研究

明代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研究

目 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 I 一、绪论 .. (1)(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1)(二)相关研究综述 (2)(三)范围与方法 (7)(四)创新与不足 (8)二、历史上南京的饮食文化 (9)(一)明代以前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 (9)(二)明代以前南京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5)三、明初南京的民间饮食文化 (19)(一)食物原料 (19)(二)贮藏方式 (21)(三)主流菜式 (22)(四)瓜果小吃 (25)(五)饮品种类 (26)四、明中后期的南京民间饮食文化 (29)(一)新作物的引入 (29)(二)商品经济与餐饮业 (30)(三)食风的变化 (32)(四)节令饮食 (35)五、明代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繁荣的成因探究 (39)(一)经济的发展 (39)(二)南京留都地位的确立 (40)(三)士大夫的关注重心下移 (41)(四)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和讲究享受的社会风气 (41)参考文献 (43)致谢 (49)一、绪论(一)选题意义与价值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这样一句话道出了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饮食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饮食文化。

同中国悠久的历史一样,饮食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滋味丰富、口味独特的菜式中饱含着先民们的历史积淀。

可以说,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最直观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中国人产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的认同路径。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国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宫廷饮食文化、官宦饮食文化、宗教饮食文化和民间饮食文化等形态各异的饮食文化形态。

这些饮食文化形态,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

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写一份关于南京的推荐词

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写一份关于南京的推荐词

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写一份关于南京的推荐词南京是长江岸边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三国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明朝初期,以及后来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都先后在此定都,所以,南京被称为“十朝都会”。

为什么那么多的朝代都在南京建都?长期的建都经历究竟给南京留下了怎样的文化气质?龙蟠虎踞,但救不了三个亡国之君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乘船沿江而下,到江东和孙权一起商讨破曹大计。

当他经过南京的时候,登上清凉山,遥望南京形势,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太平御览》引《吴录》)。

钟山如苍龙蜿蜒蟠伏于城东南,石头山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真是天生的帝王择都之地呀!自从诸葛亮说出这句话之后,“龙盘(蟠)虎踞”就成了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的代名词。

而且,只要一提到这四个字,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南京联系起来。

果然,赤壁大战后,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这样,南京正式成为都城,“王气”转变成了王都。

孙权定都建业后,又有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以及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相继定都南京,总共在南京建都时间为450年之久。

但龙蟠虎踞的形势也没能成为历代王朝永久的依靠,三位亡国之君的结局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第一位是东吴后主孙皓(264-280在位)。

孙皓是孙权的后代,却完全没有继承孙权的雄才大略,而是一个荒淫奢侈的君主。

在他统治时期,北方的晋朝已经统一了西蜀,刘备的儿子刘禅做了俘虏。

孙皓就恐慌起来。

为了防御西晋进攻,他在长江上游的江面设立千寻铁锁、在江底竖起铁椎,试图阻止晋军船队。

但西晋大将王濬从四川沿江而下,指挥楼船进攻东吴,打破了铁锁和铁椎的封锁,孙皓只好举旗投降。

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沿长江漫游时,写了一首诗说到这件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

第二位是南朝陈后主(582-589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国消费者与亚洲其它地区消费者,在餐饮方面有 6点不同:即健康指数,就是选择食品时对于身体健康方 面的考虑;家庭指数,就是对于食品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 要纽带的认可程度;文化压力指数,就是对于外来食品文 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而产生的压力感受的强弱程度;兼容 指数,就是对外来的、新鲜的饮食文化的偏好度;不信任 指数,是指对于食品供应商的怀疑程度;体面指数,是指 对于需要依靠食品显示社会地位的认可程度。 从这六点可以看到,除了“体面指数”在我国明显偏 高外,其余与亚洲其它地区消费者的态度不存在太大差异。 “体面指数”居高,在于我国人的待客之道,国人待客, 食物是最重要的。在一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88%认为: 称职的女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丰富的食物,客人根本吃不完, 但会因此很高兴;82%的人认为称职的女主人会为客人 准备平常很难吃到的食物;有56%的受访者更喜欢在自 己家以外的场所招待客人。归根结底,这是个“面子问 题”。这和传统比较重视对于有限资源利用的质量的态度 是有冲突的。奥美对于我国研究的最主要发现就是:我国 消费者在餐饮方面对于“数量”与“质量”关注的失调, 是引发一切关于“吃”的错乱之源。
小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 知”,本以为在鸭饮食文化异常兴盛的南京,成群的鸭子嬉戏 水上的情景一定随处可见,然而恰恰相反,不仅秦淮河上没 有一只鸭子,甚至连浩浩长江也没有一只戏水的精灵给刻板 的画面添加一丝灵动的色彩,于是时常纳闷,那街头巷尾四 处飘香的鸭子从何而来。玩笑归玩笑,南京的鸭子是不能不 吃的。与北京烤鸭不同,南京的盐水鸭则别有另一番味道, 肥而不腻,余香满口,细细品尝则回味无穷。 到南京,就不能不吃南京的鸭血粉丝汤。夫子庙边,秦淮河畔,华灯初上,热闹 非凡。此时的你随便走进任何一家鸭血粉丝汤的店面,生意的兴隆都会 令你目瞪口呆。等了好久,终于轮到了你那一份,满满的一碗,雪一样的粉丝躺在碗 底,顿时勾起了你的食欲。 三毛曾经把粉丝戏称为雨,说的就是它的滑润,柔韧, 口感极佳的粉丝再配上浓郁淳厚的汤汁,风味极佳。当然鸭血是不能少的,还可以根 据个人口味放上切的碎碎的鸭肠或小块的鸭肝,你便可以细细品味正宗鸭血粉丝汤的 味道了。与鸭血粉丝汤配套吃的是南京另一样非常有名的小吃——小笼灌汤包,玲珑 小巧的包子完全体现了南京饮食的最重要特点——甜,明明是做得很咸的包子,细品 之下却有一丝淡淡的甜意,令北方长大的我忍俊不禁。 南京的饮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包罗万象,集百家之长的特点。这 里不仅有南京本地的正宗食品,还有各地不同的风味小吃。湖南路上的日本寿司店, 韩国料理店,傣妹民族小吃店……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听人说,每年八月桂花 飘香的时候是品尝南京桂花糕的最好季节,来得不是时候的我只能遗憾不已了。 吃在南京,是一种享受,也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青梅煮酒,评诗论画,饮着 新鲜桂花花瓣做成的桂花茶,当真是其乐无穷,别有韵致。
[感想] 这段电话记录很典型,国庆节 就要到了,很多南京人都会进入一个迎来送 往的过节模式。有朋自远方来,安排他们吃 好玩儿好很需要费一番脑筋。“金陵夜生活” 觉得,“南京特色饮食”这个概念有着很大 的外延,不一定非得是秦淮小吃,特色美食 街上的特色餐饮,往往更能体现城市的风格。 说起南京风味,想起有次几个朋友回上海, 买了绿柳居的素菜包给他们路上吃,没多久 就接到朋友从火车上打来的电话:“太好吃 了,一口气吃了4个,有这样的素菜包当晚 饭,真是幸福。”从这一点来说,素菜包子 以“打包”的形式被带走,或许比“堂吃” 更能体现南京美食的滋味。 南京人的美食精神,并不局限于秦淮风 味,这个城市对南北滋味的兼容并蓄,以及 对平民化餐饮方式的热爱,更能表达特有的 美食精神。
因为面对众多新奇美食的诱惑,人们时常“明知故犯”地以牺牲健康而满 足口腹之欲,暴饮暴食。对于孩子的愧疚就更明显:有77%的受访者认为, 现在的孩子要吃很多垃圾食品。同时,对于究竟什么是“健康饮食”,中国消 费者越来越不相信食品供应商的意见。近年来饮食事故在媒体的频频曝光使食 品供应商在中国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受访者中有54%指出,“从来不指望食 品厂家告诉我什么是健康食品”。 那么,什么是我国消费者比较信任的“健康饮食知识”来源呢?很自然, 亲戚朋友是信任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调查的一个发现是,我国消费者对于 政府的依赖程度较亚洲其它地区高得多,有9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责任 就什么是健康饮食对公民进行教育”。 归纳以上种种,可对我国消费者当前的饮食态度,作出几点启示:第一, 新奇越来越无法独立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原因。众多陌生品牌在我国市场风 云迭起的今天,单纯依靠“新奇”而获得销售业绩的市场操作逐渐失效。第二, 饮食品牌必须配合我国消费者目前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关注国情发展 以及由此所致的老百姓心态和实际生活的变化。第三,一个企图在中国市场长 久发展的食品品牌必须为我国消费者提供某种切实的利益。 因此,我国目前的迅速变化,在对于传统市场策略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孕 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英国的饮食习惯
早餐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这叫做“煎 食”。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办法每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 餐,所以现在最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 一些优格加新鲜水果; · 土司 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国人仍在周未享用传统的英式早餐。各个旅馆或饭 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馆(B&B“s)皆有供应传 统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国人的中餐很快就解决,不像意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钟,许 多英国人吃三明治,或许是因为三明治是英国发明的。通常人们早上在家做好三明 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三明治是英国人的便当。同样受欢迎的午餐为烤马铃薯。 点心在英国相当普遍,特别是巧克力,且特别在早上约十一点和下午三点。英 国儿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这使得英国牙医非常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之后有甜点(也就是布 丁)。英国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冻熟食在英国相当普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微波炉,且通常英国人(尤其是 学生会买一份冷冻熟食,放进微波炉,边看电视边吃--这叫做吃“电视晚餐”。 外国食物也相当受英国欢迎。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 腊式和日式食物--事实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后通常要来上一杯茶(当然要加牛奶!)
南京饮食文化
南京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本邦京苏大菜,仅菜名的典 雅就引吸了无数旅游者,如“六朝素翅”、“玄武三丝”、 “莫愁鲜夹”、“秦淮什锦”、“白鹭菜核”、“雨花凤 尾”、“梅花明珠”等等,诗情画意都在一席之中。京苏 大菜的特点,在于口味醇和,咸淡适中,讲究原汁原味, 酥烂脱滑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减其味。 有人说,到了南京就见识了“鸭文化”。南京的鸭馔, 不负“甲天下”盛名,如今常见的,就有:盐水鸭、金陵 烤鸭、料烧鸭、黄焖鸭、清炖鸭、珍珠鸭、松子鸭卷、香 酥鸭、烩鸭舌掌、美人肝等等,都是席间佳肴。
南京人对南京饮食的观点
“多哩美味专线”继续热闹,询问西餐厅的读者多了起来,看来 美味专线终于走出烧烤、川菜的寻常套路,为此多哩在昨日的 本报“国庆服务手册”特别专题介绍了南京的几家西餐厅。 在诸多电话中,有一通值得回味。 [电话记录]“你好,多哩美味专线” “我有几个朋友从济南来南京,晚上才能到,给我们的晚餐一点建议。我们3个 人,预算为200元。” “……嗯,建议你们去狮子桥吃泰国菜。” “啊?这个……”(打进电话的MM有点发愣,估计是觉得泰国菜有点文不对题) “是这样考虑的。远方来的客人舟车劳顿,通常缺乏食欲,泰国菜的酸味调得 很特别,可以开胃。其次,泰国菜味道浓郁,适合北方来的朋友,我们推荐香叶包鸡, 大块的烤鸡肉,南京话就是‘杀渴’,上菜也快,明炉桂花鱼酸酸的,鱼肉细嫩,汤 也好喝,此外推荐香叶西米,是一道甜品。3个人200元可以吃得非常舒服 了。”“外地朋友来南京,第一顿吃泰国菜是不是没有南京特色?” “要说南京特色,只有去夫子庙吃秦淮小吃。”“我们不吃。”(MM态度很 坚决)“晚餐选狮子桥也有道理的。湖南路很都市化而且有朝气,美食街特色明显, 而且有几家店口味不错,饭后一路沿马台街时尚小店一路逛去,或者在湖南路上溜达, 有都市夜晚的感觉。周边还有茶社和咖啡馆,继续聊天也不错。夫子庙嘛,另外找一 个晚上去溜达溜达就好。” “的确如此,好像现在只有外地人才去夫子庙走马观花。”(这一点上MM相当 认同)
饮食:中国人餐桌上的变化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越来 越多的人发现,中国人餐桌的“内容”正悄然发生变化,由 原来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 公斤,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历史。举世公认,中国用世 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现在,中国人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据权威部门统计,1995年,我国城 市居民每天人均消费粮食387克,肉禽78.3克,鱼 虾36.1克,奶类24.2克,蛋类76.1克。 与5年前相比,除粮食消费基本持平外,其他类消费增长都在10%~20%。 中国人营养摄入量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填饱肚子和摄取营养之间有天渊之别。 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有人认为是“忆苦思甜”。营养学 家则说,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 食不厌“鲜”是近年来中国人餐桌上的一个显著特色。今天不论南方还是北方, 每个城市每天都有大量鲜菜上市,严冬再也不会妨碍人们吃鲜的欲望。中国人对蔬 菜的消费量不知不觉中迅速增长,去年全国人均消费蔬菜150公斤。 经济的发展给中国人餐桌上带来的变化才刚刚开始。专家分析,这种变化必将 改变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尽管目前物价仍然偏高,人们有时有几句牢骚话, 但老百姓自己都承认:“涨归涨,嚷归嚷;买归买,吃归吃;都吵着东西贵了,可 桌上的饭菜还是一天比一天丰盛了。”
数字解读中国饮食变化
十年来美国在饮食习惯上,几乎没有变化,而我 国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具体变化了什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吃”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这 从语言上可见一斑。比如,“才高八斗”就是以古代粮食 的度量去比喻一个人的才华。又好像“同甘共苦”就是用两种味 道去形容生活的顺境和逆境。至今,我们每天仍然用很多和“吃” 相关的表达方式交流。比如想法、感受、身边的人、工作、家 庭……都可以用和“吃”相关的语言表达。而在传统的“儒”文 化中,也有对“吃”的态度。比如郑板桥,他不仅是美食家,而 且有一手好厨艺。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是以一种优雅平和的态度 来对待饮食的。但是,这种传统在现在剧烈的市场变化中受到很 大冲击。因为在一个突然开放的商品经济中,人们一夜之间眼界 大开,纷至沓来的餐饮品牌、外国的饮食文化、“吃”的知识等 等让人眼花缭乱。由于我国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使每个人收入发 生巨大变化,人们迫切地希望拥有更多东西。尤其是对“吃”的 态度也随之变化。从追求“手艺”、“和谐”、“其乐融融的家 庭聚会”到“要尝试”、“要速度”、“要方便”、“要过 瘾”……总之,就是变得比原来“贪心”了,在“数量”与“质 量”的权衡中,更多关注“数量”而忽略“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