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的来源
·驱力和诱因
·本能行为和学习
·动机的期望与认知取向
需要层次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公平理论:工人关注他们的投入及其产出,然后与其他工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期望理论: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
人格
体液类型说(希波克拉底、盖伦)
体型类型说(威廉·塞尔顿)
基于出生顺序的现代类型理论(弗兰克·沙洛威)
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持续存在冲突,这种冲突由自我来调节
•本我——原始驱动、快乐原则
•超我——价值观、良心、理想自我
•自我——现实原则
(热爱拳击运动可能是一种置换)
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
社会学习和认识理论
期望理论
米希尔:认知-情感人格理论
•可逆性:物理活动和心理操作都是可逆的
形式运算阶段
毕生的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
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或危机。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气质:对环境做出反应的那些情感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水平。奠定了其之后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对人生全程有影响。
行为是个体和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人么如何对刺激反应的个人变量来自观察学习经验以及他们同其他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she'hui'xue'xi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面对困难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坚持多久)
坎特的社会智力理论
人生目标的选择、社会互动的知识、完成目标的策略这三种特征相互作用人格的行为模式
智力与智力测验
情绪智力的四种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绪来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和管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刻板印象威胁通过以下三种破坏机制产生消极影响:
•导致生理紧张反应从而影响注意力集中;
•促使个体警觉和在意自己的表现;
•效标效度(预测效度):测验的成绩与和测验相关的其他标准上的成绩的相关程度。
•结构效度:指测验充分测量潜在结构结构的程度。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液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相关理论
1.智力三因素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类型:
•其他感知能力:学会爬行的婴儿开始惧怕深度(视崖)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感知运动阶段
·客体恒常性:儿童理解了客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前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中心化:他们往往只会关注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相关方面
具体运算阶段
•守恒:即使物体的外表发生了变化,但如果不增加或删减,物体的物理属性不会改变
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70%)•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地又去游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20%)•儿童显得冷淡,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3.不安全依恋—矛盾型(10%)•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对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的评价
批评•忽略情绪和无意识动机过程
•认知理论对个人概念和能力产生方式解释的模糊性
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自尊:对自我的广泛评价(自我妨碍来维护自尊)
4.依恋类型分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安全型依恋的不同类型上
接触性安慰
就在同一时期,心理学家哈洛做了著名的哈洛实验,他把刚出生的恒河猴和妈妈分开,并且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了两个不同的猴妈妈,结果发现,尽管把奶瓶放在钢丝猴妈妈身上,小猴们在喝完奶之后会选择第一时间依偎在绒布猴妈妈身上,而且实验还发现,从小剥离母爱的小猴,缺少群体性行为,不合群,富于侵犯性,怯于探索环境,且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由此,接触安慰的概念被提出。
碗柜理论
当孩子在饥饿、寒冷、不舒服时,母亲给予关注,当这些条件得到强化时,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行为。
儿童获得性别刻板印象的时序
•学龄前阶段,学习有关所处文化对两性期望的知识
•5-7岁,形成性别刻板印象,最死板
•8岁左右,开始懂得男孩和女孩之间也存在相似性
刻板印象来源
•父母:衣服、玩具、交流方式等
•同伴
•分析智力:提供了人们对于许多熟悉任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技能。
•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和元认知成分
•创造智力:指人们处理新异问题的能力。
•实践智力:包括对新的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你的需要。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许多智力。每一种智力依据特定社会对它的需要、奖赏以及它对社会的作用,在不同的人类社会中其价值也有所不同。
•平行测验:使用变化了的平行测验取代两次使用同一测验减少测验的练习效应、对测验问题的记忆以及参与者力求两次测验表现一致的愿望。
•内部一致性测验:一项测验不同部分测验结果的相关程度(如奇数题与偶数题)。若相关程度高,则测验内部一致性好,具有分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能够测得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内容效度:当测量能够测量欲测领域的所有方面时,测验具有内容效度。
•头生儿•通过认同和遵从父母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安于现状
•后生子•无法非常清晰地得到父母模范作用•喜爱创新
特质:刺激条件-特质-反应
阿尔伯特的特质理论
•三种特质
•首要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组织生活
•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
•次要特质:有助于预测个体行为、特定的个人特征
•人格结构而不是环境条件决定个体行为
人的毕生发展
婴儿生存的先天机制
•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
•听觉:对母亲声音的偏好,但对父亲的声音没有偏好
•视觉
•出生后的头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迅速得到提高
•4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能利用一些深度线索
•4个月大的婴儿偏爱轮廓鲜明的物体、构造复杂的物体、整体的面孔(3天大的婴儿就对“头重脚轻”的模式有所偏好)
对特质的描述
卡特尔:人格16因素
艾森克:人格三大维度
·外向性:内源导向性的或外源导向性的
•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
•精神质:善良的、体贴的或有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
一致性矛盾
定义: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缺乏一致性,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具有一致性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
•当个体体验到刻板印象威胁时,心理资源会部分用于压制由此引发的负性想法和情绪。
心理测量领域的争议
•基于测验的决策的公平性;
•测量用于教育评价的可行性;
•根据测验分数进行个体分类的意义。
正式测量程序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信度:指某一测量工具给出的一致性分数的可信程度。
•重测信度:对同一个人使用同一种测验,两种情况下结果的相关程度。
•总是和同性别的孩子凑在一起
•男孩:集体活动;追逐打闹
•女孩:一对一的交往;参加社会交际,彼此分享信息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制约原则
•个体在某个时间只能处于某一个阶段
•每个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每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全面,更为复杂
•每种文化中都存在同样的阶段
动机
定义:对所有引起、指向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统称
·驱力和诱因
·本能行为和学习
·动机的期望与认知取向
需要层次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公平理论:工人关注他们的投入及其产出,然后与其他工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期望理论: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
人格
体液类型说(希波克拉底、盖伦)
体型类型说(威廉·塞尔顿)
基于出生顺序的现代类型理论(弗兰克·沙洛威)
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持续存在冲突,这种冲突由自我来调节
•本我——原始驱动、快乐原则
•超我——价值观、良心、理想自我
•自我——现实原则
(热爱拳击运动可能是一种置换)
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
社会学习和认识理论
期望理论
米希尔:认知-情感人格理论
•可逆性:物理活动和心理操作都是可逆的
形式运算阶段
毕生的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
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或危机。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气质:对环境做出反应的那些情感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水平。奠定了其之后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对人生全程有影响。
行为是个体和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人么如何对刺激反应的个人变量来自观察学习经验以及他们同其他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she'hui'xue'xi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面对困难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坚持多久)
坎特的社会智力理论
人生目标的选择、社会互动的知识、完成目标的策略这三种特征相互作用人格的行为模式
智力与智力测验
情绪智力的四种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绪来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和管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刻板印象威胁通过以下三种破坏机制产生消极影响:
•导致生理紧张反应从而影响注意力集中;
•促使个体警觉和在意自己的表现;
•效标效度(预测效度):测验的成绩与和测验相关的其他标准上的成绩的相关程度。
•结构效度:指测验充分测量潜在结构结构的程度。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液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相关理论
1.智力三因素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类型:
•其他感知能力:学会爬行的婴儿开始惧怕深度(视崖)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感知运动阶段
·客体恒常性:儿童理解了客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前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中心化:他们往往只会关注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相关方面
具体运算阶段
•守恒:即使物体的外表发生了变化,但如果不增加或删减,物体的物理属性不会改变
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70%)•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地又去游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20%)•儿童显得冷淡,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3.不安全依恋—矛盾型(10%)•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对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的评价
批评•忽略情绪和无意识动机过程
•认知理论对个人概念和能力产生方式解释的模糊性
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自尊:对自我的广泛评价(自我妨碍来维护自尊)
4.依恋类型分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安全型依恋的不同类型上
接触性安慰
就在同一时期,心理学家哈洛做了著名的哈洛实验,他把刚出生的恒河猴和妈妈分开,并且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了两个不同的猴妈妈,结果发现,尽管把奶瓶放在钢丝猴妈妈身上,小猴们在喝完奶之后会选择第一时间依偎在绒布猴妈妈身上,而且实验还发现,从小剥离母爱的小猴,缺少群体性行为,不合群,富于侵犯性,怯于探索环境,且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由此,接触安慰的概念被提出。
碗柜理论
当孩子在饥饿、寒冷、不舒服时,母亲给予关注,当这些条件得到强化时,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行为。
儿童获得性别刻板印象的时序
•学龄前阶段,学习有关所处文化对两性期望的知识
•5-7岁,形成性别刻板印象,最死板
•8岁左右,开始懂得男孩和女孩之间也存在相似性
刻板印象来源
•父母:衣服、玩具、交流方式等
•同伴
•分析智力:提供了人们对于许多熟悉任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技能。
•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和元认知成分
•创造智力:指人们处理新异问题的能力。
•实践智力:包括对新的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你的需要。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许多智力。每一种智力依据特定社会对它的需要、奖赏以及它对社会的作用,在不同的人类社会中其价值也有所不同。
•平行测验:使用变化了的平行测验取代两次使用同一测验减少测验的练习效应、对测验问题的记忆以及参与者力求两次测验表现一致的愿望。
•内部一致性测验:一项测验不同部分测验结果的相关程度(如奇数题与偶数题)。若相关程度高,则测验内部一致性好,具有分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能够测得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内容效度:当测量能够测量欲测领域的所有方面时,测验具有内容效度。
•头生儿•通过认同和遵从父母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安于现状
•后生子•无法非常清晰地得到父母模范作用•喜爱创新
特质:刺激条件-特质-反应
阿尔伯特的特质理论
•三种特质
•首要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组织生活
•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
•次要特质:有助于预测个体行为、特定的个人特征
•人格结构而不是环境条件决定个体行为
人的毕生发展
婴儿生存的先天机制
•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
•听觉:对母亲声音的偏好,但对父亲的声音没有偏好
•视觉
•出生后的头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迅速得到提高
•4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能利用一些深度线索
•4个月大的婴儿偏爱轮廓鲜明的物体、构造复杂的物体、整体的面孔(3天大的婴儿就对“头重脚轻”的模式有所偏好)
对特质的描述
卡特尔:人格16因素
艾森克:人格三大维度
·外向性:内源导向性的或外源导向性的
•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
•精神质:善良的、体贴的或有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
一致性矛盾
定义: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缺乏一致性,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具有一致性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
•当个体体验到刻板印象威胁时,心理资源会部分用于压制由此引发的负性想法和情绪。
心理测量领域的争议
•基于测验的决策的公平性;
•测量用于教育评价的可行性;
•根据测验分数进行个体分类的意义。
正式测量程序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信度:指某一测量工具给出的一致性分数的可信程度。
•重测信度:对同一个人使用同一种测验,两种情况下结果的相关程度。
•总是和同性别的孩子凑在一起
•男孩:集体活动;追逐打闹
•女孩:一对一的交往;参加社会交际,彼此分享信息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制约原则
•个体在某个时间只能处于某一个阶段
•每个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每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全面,更为复杂
•每种文化中都存在同样的阶段
动机
定义:对所有引起、指向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