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考行测资料分析技巧:平均数问题
2019国考资料分析解析
2019 年资料分析解析【题号】2019-国家-116. 【答案】B【知识点】平均数计算 【扩展知识点】多平均数 【细分知识点】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
根据图 1 可知,2017 年 7~9 月全国进口药品数量分别为 1.1、1.2、1.1 万吨,根据图 2 可知,进口药品金额分别为 19.6、23.8、21.9 亿美元。
第二步,2017 年第三季度全国平均每吨进口药品单价为19.6 + 23.8 + 21.9 = 65.3≈ 19 万1.1 + 1.2 + 1.1 3.4 美元。
因此,选择 B 选项。
【题号】2019-国家-117. 【答案】C【知识点】增长率计算 【扩展知识点】增长率 【细分知识点】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根据图 2 可知,2017 年 5 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 2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4.4%;2017 年 4 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 1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2%。
第二步,2016 年 5 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为 27.8 ≈ 27.8≈ 18 亿美元,2016 年 4 月全1 + 54.5% 1.55国进口药品金额为 18.8 ≈ 18.8≈ 17 亿美元。
1 + 12.2% 1.12 第三步,2016 年 5 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环比增速为18 - 17 ≈ 1≈ 6% 。
因此,选择 C 选项。
【题号】2019-国家-118. 【答案】C【知识点】简单比较 【扩展知识点】读数类 【细分知识点】 【解题思路】17 17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根据图 1 折线可知,2017 年 6~12 月全国进口药品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5.6%、1.0%、13.3%、8.2%、7.0%、21.5%、−3.0%,下半年只需判定 7~12 月即可。
第二步,比较可知,全国进口药品数量同比增速低于上月水平的分别为:7 月、9 月、10 月、12 月,共 4 个。
【师图】2019国考资料分析解析
2019年资料分析解析【题号】2019-国家-116.【答案】B【知识点】平均数计算【扩展知识点】多平均数【细分知识点】【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
根据图1可知,2017年7~9月全国进口药品数量分别为1.1、1.2、1.1万吨,根据图2可知,进口药品金额分别为19.6、23.8、21.9亿美元。
第二步,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平均每吨进口药品单价为19.623.821.965.319 1.1 1.2 1.1 3.4++=≈++万美元。
因此,选择B选项。
【题号】2019-国家-117.【答案】C【知识点】增长率计算【扩展知识点】增长率【细分知识点】【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根据图2可知,2017年5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27.8亿美元,同比增长54.4%;2017年4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第二步,2016年5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为27.827.818154.5% 1.55≈≈+亿美元,2016年4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为18.818.817112.2% 1.12≈≈+亿美元。
第三步,2016年5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环比增速为181716%1717-≈≈。
因此,选择C选项。
【题号】2019-国家-118.【答案】C【知识点】简单比较【扩展知识点】读数类【细分知识点】【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根据图1折线可知,2017年6~12月全国进口药品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5.6%、1.0%、13.3%、8.2%、7.0%、21.5%、−3.0%,下半年只需判定7~12月即可。
第二步,比较可知,全国进口药品数量同比增速低于上月水平的分别为:7月、9月、10月、12月,共4个。
因此,选择C选项。
【题号】2019-国家-119.【答案】D【知识点】增长率比较【扩展知识点】增长率读数【细分知识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增长率比较。
根据图2可知,2017年9~12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分别为21.9、18.4、24.0、27.8亿美元,明显2017年10月全国进口药品金额环比增长率为负,11月、12月环比增长率均为正。
行测数量关系平均数问题解题指导
行测数量关系平均数问题解题指导
>> 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简单问题,但多数考生因为对平均数问题没有良好的思想准备,故而时常觉得平均数问题理解不了。
解答平均数问题时,主要是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在具体考试中,多是看考生能否迅速在几个平均数之间进行转换。
试题是不可能只考一个单独的平均数的,一般都是给出多个用平均数描述的条件,考查把握不同条件之间联系的能力。
例1 有5个人站成一排,前三个人平均身高167,后三个人平均身高172,全部人平均身高170,求中间的那个人的身高。
【解析】这个例子就是给出了三个平均数,考生需要将这三个平均数转化成他们各自的总数,然后观察总数之间的差异,即可知前三个的人的总身高加上后三个人的总身高恰好是全部人的总身高再多一个中间那个人。
问题即可解。
例2 一次测验中,前五名的平均分比前三名的平均分少1分,前7名的平均分比前5名的平均分少2分,则第四五名的成绩和比第六七名的成绩和多了多少分。
【解析】这个例子中仍旧是通过平均数来描述条件,但在不同条件之间建立关系和分析差异往往都是通过总数实现的。
在本例中把平均分设成未知数,则前三名、前五名、前七名的成绩总和即可得到,两两做差恰好分别是第四五名、第六七名的成绩和。
问题即可解。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平均数问题中往往是先将总数与平均数进行转换,然后分析差异。
多数情况下,画个图,十分有利于快速理解和解答。
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比重和平均数
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比重和平均数湖北分校 罗姮在资料分析模块中,有这样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长相非常相似,但依旧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一个高冷、一个亲民。
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比重和平均数。
同学们,你们更喜欢谁呢?小编告诉大家,不论是谁,它们都将带你冲破重重难关,成为你的亲密小伙伴!【相似度】❤❤❤❤❤比重,表示的是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若把部分表示为A ,整体表示为B ,则比重可表示为A ÷B ;平均数,表示的是一个平均值,若把总量表示为A ,数量表示为B ,则平均数也可表示为A ÷B 。
从表达式上看,比重和平均数并无差别。
若部分的增长率为a ,整体的增长率为b ,则基期比重可表示为a 1b 1++⨯B A ;若总量的增长率为a ,数量的增长率为b ,则基期平均数也可表示为a1b 1++⨯B A 。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进而可推出两期比重比较的表达式为a1b -a +⨯B A ,两期平均数大小比较同样也适用此公式。
故涉及到现期比重和现期平均数的计算、基期比重和基期平均数的计算、两期比重和两期平均数大小比较的结论完全相同。
【差异度】❤❤唯一的差异,在于比重的气质属于亲民型,代表的是一个百分比例;而平均数走的是高冷范,代表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值。
根据两者气质的不同,考察的重点也会出现差异:比重类题型设问的是两期比重之间的差值,而平均数类题型设问的却是平均数的增长率,即两期平均数之间的差值与基期平均数的比例,难度略大。
两期比重比较的表达式为a1b -a +⨯B A ,而平均数的增长率的表达式为b 1b -a a1b 1a 1b 1+=++⨯++⨯-B A B A B A 。
追根溯源,与两者概念的差异有紧密联系。
比重是一个百分比例,两个百分数之间一般只会做加法或减法,单位为百分点;而平均数是一个具体数值,数值与数值之间既可以做加减法,也可以求解增长率。
这是由其本质内涵决定的差异,同学们要分清哦!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例题:【例1】某市2013年1-3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情况 当前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 同比增长 (%)合计1927.3 8.0 102.8 3.8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714.9 7.5 51.4 8.1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整个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 )。
2019行测资料分析现期平均数比较类例题解析
此题为资料分析中的平均数的比较,两种方法均可。
本题体现的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上半年的数据并未直接给出,需要用已知的1~7月,7月的数据表示上半年的数据,最后得出1~7月,7月产量之间的关系(已知量之间的关系)。
本题切不可直接套用7月<(1~7月-7月)÷6,否者无法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搞定此题,切记。
上述内容就是关于资料分析中的比较类现期平均数解题技巧的浅要分析,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极有可能是现期平均数比较类问题考察的趋势,大家应该加以重视。
资料分析考点题型方法总结(四)
资料分析考点题型方法总结(四)PS:由于小齐边写边发,一共大约会发3次,最后会把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起再次推送,如有意见建议可以在评论中提出,如果合理,会在最终整合版里修改~平均数的计算与常用速算技巧:考点识别:问题中一般会有平均(人均、月均、年均、户均)、每、单位。
平均数是资料分析考试中的一个必考考点,但是列式与计算难度一般不高。
基本公式:所求平均数=“后”÷“前”,即用问法中后出现的词,除以先出现的词。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小明去超市买了5个苹果,一共花费100元,则每个苹果的平均价格为:钱÷个数(问题中价格在后,苹果数在前)平均每头牛吃多少吨萝卜:萝卜吨数÷牛数由于最终的列式形式为A/B型,故常用速算方法为直除法。
特别注意:考试中有时也会出现基期平均数的计算,即已知总量与总数的现期量和增长率,计算基期的平均数,其列式形式与基期比重一致。
(基期比重形式请查看总结三)【例1】2003~2007年,SCI平均每年约收录多少篇中国科技论文?( )A.5.9万B.6.3万C.6.7万D.7.1万【答案】C【小齐分析】平均数计算。
根据图中数据,2003~2007年,SCI 平均每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为(后除前,论文总数÷年份总数)篇,分子四舍五入取前两位求和为335÷5=67XXX篇。
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例2】2006—2011年我国违法用地案件查处情况2011年结案的案件中,平均每个案件的罚没款约为多少万元?( ) A.0.56B.1.13C.3.78D.6.14【答案】D【小齐分析】平均数计算。
根据图中数据,2011年结案的案件中,平均每个案件的罚款(后除前,罚没款÷案件个数)26.5÷4.31,直除首位为6。
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倍数计算的识别与常用速算方法:考点识别:A是(为)B的()倍基本公式:A÷B特别注意:考试中有时也会出现基期倍数的计算,即已知A与B 的现期量和增长率,计算基期A是B的()倍,其列式形式与基期比重一致。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资料分析中的平均数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资料分析中的平均数在公职考试中,资料分析是我们行测考试中拿分的很重要的一块。
在国考中,资料分析有20题,可见其重要程度。
在其他考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资料分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平均数。
平均数的题目在考试中相对来说频率比较高。
其公式为平均数=总数/份数。
相对来说也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公式的考查中,不仅是对于这个公式的直接运用,也会在比大小上对其进行运用。
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博物馆3658个,占文物机构总数的43.5%。
全国文化机构拥有文物藏品4063.58万件,比上年末增加222.77万件。
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2929.97万件,文物商店文物藏品770.00万件。
文物藏品中,一级文物9.82万件,二级文物68.82万件,三级文物340.51万件。
2014年全国文物机构共安排基本陈列9996个,比上年增长19.1%;举办临时展览11174个,增长15.8%;接待观众84256万人次,增长12.8%,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71774万人次,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人次的85.2%。
【例题1】2014年,平均每家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数约是其他文物机构的多少倍?A. 2B. 4.5C. 7.5D. 11【答案】C【中公解析】本题考查平均数和倍数。
2014年平均每家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数=总人数*85.2%/总博物馆数*43.5%;2014年其他文物机构为家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数=总人数*(1-85.2%)/总博物馆数*(1-43.5%)=总人数*14.8%/总博物馆数*56.5%,两者的倍数为=总人数*85.2%/总博物馆数*43.5%÷总人数*14.8%/总博物馆数*56.5%= 85.2%/ 43.5%÷14.8%/ 56.5%≈7.5。
故答案为C。
【例题2】2014年,我国文物机构相关指标同比增速最快的是:A. 从业人员数B. 参观人数C. 文物机构数D. 未成年人参观人数【答案】B【中公解析】本题考查增长率的比较。
平均数问题知识点总结
平均数问题知识点总结一、知识点总结。
1. 平均数的定义。
-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如果有n个数x_1,x_2,·s,x_n,它们的平均数¯x=(x_1 + x_2+·s+x_n)/(n)。
2. 平均数的意义。
- 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例如,在统计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时,平均数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
3. 求平均数的方法。
- 基本方法:先求出数据总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 移多补少法:在数据比较直观,且数据个数较少时,可以通过把多的部分补给少的部分来得到平均数。
例如,有三个数3、5、7,7比5多2,比3多4,把多的2 + 4=6平均分给这三个数,每个数分6÷3 = 2,那么平均数就是5。
4. 平均数与总数的关系。
- 总数=平均数×个数。
这个关系在已知平均数和个数求总数,或者已知总数和平均数求个数时非常有用。
5. 加权平均数。
-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相同时,在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
若n个数x_1,x_2,·s,x_n的权数分别是w_1,w_2,·s,w_n,加权平均数¯x=(x_1w_1 + x_2w_2+·s+x_nw_n)/(w_1+w_2+·s+w_n)。
例如,在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时,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就是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二、20题及解析。
1. 有5个数,分别是10、12、15、18、20,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
- 解析: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先求这5个数的总和10 + 12+15 + 18+20=75,再除以数据的个数5,所以平均数¯x=(75)/(5)=15。
2. 一组数据8、9、10、11、12,求其平均数。
- 解析:数据总和为8 + 9+10 + 11+12 = 50,个数为5,平均数¯x=(50)/(5)=10。
国考技巧讲解平均值法
国考技巧讲解平均值法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时会出现需要计算平均值的问题,使用平均值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国考中使用平均值法的技巧。
首先,要明确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平均值=总和÷数量。
在国考中,有时会需要计算某项指标的平均值,比如说某部门的平均年龄、平均工作年限等等。
这时候,我们需要先将这些指标的数值加起来,再除以数量,即可得到平均值。
其次,要注意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
在计算平均值时,数据来源要可靠,数据本身要准确。
如果数据不准确,那么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也会失去意义。
另外,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在计算平均值时,所有数据的单位要保持一致,比如说如果有一组数据是以年为单位,那么其他数据也要以年为单位,否则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就没有意义。
最后,要注意使用平均值的局限性。
平均值只能反映出整体的情况,对于数据的分布和差异性并不能反映得很好。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数据来全面评估问题。
以上就是国考中使用平均值法的技巧讲解,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 1 -。
平均数问题解题方法
平均数问题解题方法平均数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平均数问题通常涉及到如何计算平均数、如何找出平均数的变化、如何比较两组数的平均数等。
解决平均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计算法:对于简单的平均数问题,可以直接使用平均数的定义进行计算。
2. 代数法:对于复杂的平均数问题,可以使用代数方法进行计算。
例如,设总和为 S,个数为 n,则平均数为 S/n。
3. 比例法:对于涉及比例的平均数问题,可以使用比例法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两组数的个数相同,可以直接比较它们的总和;如果个数不同,可以先求出它们的比例,再比较它们的总和。
4. 图表法:对于涉及大量数据的平均数问题,可以使用图表法进行计算。
例如,可以使用柱状图或折线图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更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平均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两组数,第一组数的平均数是 5,第二组数的平均数是 7,问它们的总平均数是多少?解法一:直接计算法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第一组数的总和为5 × n1,第二组数的总和为7 × n2。
所以,它们的总平均数为(5 × n1 + 7 × n2) / (n1 + n2)。
解法二:代数法设第一组数的个数为 n1,第二组数的个数为 n2,则它们的总和为 5n1 +7n2。
所以,它们的总平均数为 (5n1 + 7n2) / (n1 + n2)。
解法三:比例法由于两组数的个数不同,可以先求出它们的比例。
假设第一组数的个数为n1,第二组数的个数为 n2,则它们的比例为 n1/n2。
所以,它们的总平均数为(5 + 7 × n1/n2) / 2。
行测资料分析:计算平均数的变化
行测资料分析:计算平均数的变化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温学文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资料分析在行测考试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分值大,并且题量也大。
最关键的是资料分析容易备考,只要大家认真去复习,是一定会给你回报的,复习性价比很高。
那么今天,中公教育就和大家来学习平均数问题当中的两个考点--计算平均数的增长量和计算平均数的增长率。
一、计算平均数增长量和计算平均数增长率的公式平均数=份数总量 现期总量:A ,现期份数:B ,总量增长率:,份数增长率: 平均数增长量=总量增长率)(份数增长率)(总量增长率份数总量+⨯1-= B A ×)1()(a b a q q q +- 平均数增长率=份数增长率份数增长率总量增长率+1-=)1()(b b a q q q +- 二、两个公式的易错点辨析对于计算平均数增长量和计算平均数增长率这两个考点,很多同学并不是记不住,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公式,也就是对于分辨考点的能力有所欠缺。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题目是在考查平均数的增长量什么样的题目是在考查平均数的增长率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看:例1、2013年1-6月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1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7%;商品房销售额为12569万元,同比增长20.6%;问题1:2013年1-6月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多少元/平方米?【中公解析】该题问的是2013年的平均数比2012年的平均数下降了多少,并且上升下降后面跟着单位。
增长后面加单位,所求为增长量,因此该题所求的是平均数的增长量。
根据公式,平均数增长量=总量增长率)(份数增长率)(总量增长率份数总量+⨯1-= B A ×)1()(a b a q q q +- = %)6.201(%)7.28%6.20(514312569+-⨯ 问题2:2013年1-6月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几?a qb q【中公解析】该题问的是2013年的平均数比2012年的平均数下降了多少,并且上升下降后面跟的是百分之几。
国考数据分析公式
国考数据分析公式一、描述性统计分析公式1.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公式:平均数=总和/数据个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位置上的数据即为中位数,用来表示数据的典型值。
中位数公式: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中位数=第(n+1)/2个观察值;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中位数=(第n/2个观察值+第(n/2+1)个观察值)/23.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用来表示数据的数量集中程度。
众数公式:统计各个数值的频数,频数最高的数即为众数4.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别,用来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极差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5.方差: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变异程度的指标,用来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公式:方差=(每个数值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数据个数6.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来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公式: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二、回归分析公式1.简单回归分析:简单回归分析用来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变量为自变量,另一个变量为因变量。
回归方程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
简单回归方程:y=β0+β1*x+ε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来探究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方程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 = β0 + β1 * x1 + β2 * x2 + … + βn * xn + ε三、假设检验公式1.单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用来检验一个样本的平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单样本T检验公式:t=(样本平均数-总体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个数)2.双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用来检验两个样本的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双样本T检验公式:t=(样本1平均数-样本2平均数)/√((样本1标准差²/样本1个数)+(样本2标准差²/样本2个数))3.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用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的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国考资料分析备考技巧:易错点之两期比重和两期平均数公式混淆
国考资料分析备考技巧:易错点之两期比重和两期平均数公式混淆在资料分析中,比重和平均数都是高频考点,而且这两者在形式都是一致的,比重=部分/整体,平均数=总数/份数,都是A/B的形式,所以很多题型用的公式都一样,也就导致个别题型容易出错。
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不同的出题人标准不一样。
比重中会考查两期比重的差值,使用的公式为false ,其中A表示部分值,a 表示部分值的增长率,B表示整体值,b表示整体值的增长率。
比重一般是用百分数来表示,不带单位,所以两期比重的差值,一般是用百分点来表示,比如上升3个百分点,或下降3个百分点,但是有些题还是会写成上升3%,或下降3%。
这种写法就会导致和平均数的增长率搞混淆。
平均数既会考查两期平均数的差值,使用的公式为false ,其中A表示总数,a表示总数的增长率,B表示份数,b表示份数的增长率,和两期比重的差值一样;还会考察平均数的增长率,使用的公式为false 。
平均数和比重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但含义不同,比重不带单位,但平均数有单位,所以在平均数中会考察增长率,在比重中绝对不会问。
大家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很好区分各个公式的使用情况。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四个例子分别使用的哪个公式。
例 1.2018年A占B的比重,与上年相比约( )A.增加了5个百分点B.减少了5个百分点C.增加了0.5个百分点D.减少了0.5个百分点例 2.2018年A占B的比重,与上年相比约( )A.增加了5%B.减少了5%C.增加了0.5%D.减少了0.5%例 3.2018年人均收入,与上年相比约( )A.增加了1500元B.减少了1500元C.增加了2500元D.减少了2500元例 4.2018年人均收入,与上年相比约( )A.增加了5%B.减少了5%C.增加了15%D.减少了15%以上4个例子中,前三个题都是用的false ,只有最后一个用的是false 。
其中第一题和第二题虽然在选项的表述上不一样,但是用的都是两期比重的差值。
2019年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必考题型速解技巧全解:19.平均数问题
19.平均数问题平均数平均数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总最常用到的一个数学概念之一,因此平均数问题往往结合实际的情况较多。
【例题1】 (2005年浙江一卷16题)有十名学生参加某次数学竞赛,已知前八名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九名比第十名多2分,所有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7分。
问第九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几分?A.70 B.72 C.74 D.76【例题解析】十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7,则十人总分是870分,前8名的平均分是90,则前8人总分是720分,后两人的总分是870-720=150分,第九名比第十名多2分,则第九名分数是76分,故应选择D选项。
【重点提示】所有人的平均成绩乘以10减去前八名的平均成绩乘以8即为后两名的成绩和【例题2】(2007年吉林乙级第10题)车间共40人,某次技术操作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0分,其中男工平均成绩是83分,女工平均成绩为78分,该车间有女工多少人?A.16人B.18人C.20人D.24人【例题解析】设女工为x人那么可以根据题意列方程为:83×(40-x)+78x=40×80得:x=24。
故应选择D选项。
【例题3】(2007年广东第7题)小明前三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数是88分,要想平均分数达到90分以上,他第四次测验至少要达到( )。
A.98分 B.96分 C.94分 D.92分【例题解析】前三次的总分为88×3=264,那么四次平均成绩要想达到90以上,那么四次的总分就要达到360分以上,所以第四次成绩至少要达到96。
故应选择B选项。
【思路点拨】小明前三次考试均比90分差2分,要想使四次考试平均成绩高于90,则最后一次考试必须比90分高2×3=6分,故第四次测验至少要达到96分。
【例题4】(2010年吉林省第7题)某班一次期末数学考试成绩,平均分为95.5分。
后来发现小林的成绩是97,分误写成79分。
再次计算后,该班平均成绩是95.95分,则该班人数是。
行测资料分析备考:平均数常用公式
⾏测资料分析备考:平均数常⽤公式 做了许多⾏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些技巧和重点,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测资料分析备考:平均数常⽤公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测资料分析备考:平均数常⽤公式 国考⾏测资料分析题⽬中很多题⽬都要⽤到公式解答,这些公式很简单,但公式数量较多,有些公式⽐较相似,容易混淆,⼀些题⽬⽤这种公式做可以,⽤那种公式做也⾏,但有些公式⽤起来简单,有些⽤起来复杂,所以我们做题,除了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公式。
平均数相关公式 平均数= 判断⽅法:题⽬中有“...均”、“每...”时就可以判断为增长率题型,⽐如问“年均耗油量”、“⼈均收⼊”、“每亩耕地产量”等。
我们可以记⼀个结论“后⾯的⽂字除以前⾯的⽂字”。
例如,年均耗油量就是 ,⼈均收⼊就是 ,每亩耕地产量就是 。
我们来通过真题练习⼀下公式运⽤。
2011年我国⽹上购物保持⾼速发展态势,全年⽹购总额达到8090亿元,⽐2010年增长72.90%,占到了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46%;⽹购⼈数达到2.12亿,⽐2010年增长14.59%,占到2011年全部⽹民数的41.50%,⽐2010年提⾼了0.9个百分点。
某调查机构选取4⼤区域中最具代表性的30个城市为⽬标调查地,调查数据显⽰,2011年这30个城市共有8626万个⽹购消费者,⽹购总额占到当年全国⽹购总额的44.67%,服装是⽹上购买⼈数和购买⾦额均最多的商品类别。
2011年中国服装⽹购市场总额为全年⽹购总额的33.00%,年增长率⾼于总体⽹购市场增长率20.60个百分点。
(材料节选) 【例】2010年我国⼈均⽹购⾦额约为:A. 2000元B. 2500元C. 3800元D. 4200元 【解析】 第⼀步,标记题⽬中关键词“2010年”、“⼈均”,判断本题考察平均数,并且材料中的时间是2011年⽐题⽬中的晚⼀年,所以本题应该是计算基期的平均数。
行测知识点重要一环:平均数的“不平凡”
行测知识点重要一环:平均数的“不平凡”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朱玉莹行测考试当中,对于资料分析的考查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平均数的考查也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知识点。
由于平均数的列式为除法的形式,在列式过程中,很多同学对于到底哪个指标应该作分子,哪个指标应该作分母有时候会分不清。
那么下面让中公教育专家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如何去找分子和分母。
一.设问处或者选项处有单位如果我们碰到题目设问处或者选项处有单位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单位来进行判断。
例题1:2019年6月份某市房地产行业,销售额为2578亿元,销售面积为2166万平方米,请问该市房地产行业的平均销售价格为()万元/平方米?A.1.35B.1.29C.1.19D.1.07中公解析:【C 】本题需要求解的是房地产行业的平均销售价格,设问处单位为万元/平方米,则列式为销售面积销售额=21662578≈1.19 例题2:2019年8月份某钢材厂,销售钢材375万吨,销售额为298亿元,请问该厂钢材的平均销售价格为()?A.0.35万元/吨B.0.79万元/吨C.0.99万元/吨D.1.07万元/吨中公解析:【B 】本题需要求解的是钢材的平均销售价格,选项处单位为万元/吨,则列式为销售数量销售额=375298≈0.79 二.“每”字后面作分母如果我们碰到的题目在设空处和选项处都没有单位时,我们可以看问题的具体语言表述,此时“每”字后面作分母。
例题:某市2019年上半年共有在校中小学生4.98万人,中小学校的数量为40所,请问2019年上半年该市平均每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为多少人?A.1245B.1376C.1451D.1567中公解析:【A 】本题需要求解的是平均每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每”后面的是以“所”为单位的学校的数量,则列式为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4010×98.44=1245。
三.“平均”两字后面作分子如果我们碰到的题目在设空处和选项处都没有单位时,我们可以看问题的具体语言表述,此时“平均”两字后面作分子。
2019年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辅导:平均属数题型 要争取拿满分
2019年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辅导:平均属数题型要争取拿满分平均数常见的应该有四种: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这里要讲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简称。
算术平均数是指n个数的和除以个数n所得的商,这里的n大于或等于2。
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和÷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和总数量和÷平均数=总份数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例1】一个房间里有10个人,平均年龄是27岁。
另一个房间里有15个人,平均年龄是37岁。
两个房间的人合在一起,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A.30B.31C.32D.33【答案及解析】D。
平均年龄=(10×27+15×37)÷(10+15)=825÷25=33(岁)。
另第二个房间人比较多,所以平均数应该离37更近,能够直接锁定D。
【例2】甲、乙、丙、丁四人做纸花,已知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做了37朵,乙、丙、丁三人平均每人做了39朵,已知丁做了41朵,问甲做了多少朵?( )A.35朵B.36朵C.37朵D.38朵【答案及解析】A。
甲+乙+丙=37×3 乙+丙+丁=39×3?丁-甲=6,因为丁做了41朵,所以甲做了35朵。
【例3】A、B、C、D、E五个人在一次满分为100分的考试中,得分都是大于91的互不相同的整数。
如果A、B、C的平均分为95分,B、C、D的平均分为94分,A是第一名,E是第三名得96分。
则D的得分是( )。
A.96分B.98分C.97分D.99分【答案及解析】C。
因为几个人得分不同,所以D的得分不为96,排除A。
A+B+C=95×3=285 D+B+C=94×3=282?A-D=3,因A≤100,故D≤97,排除B、D,选择C。
【例4】把自然数1,2,3,4,5……98,99分成三组,如果每组数的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此平均数为( )。
行政测试数学运算技巧之平均数问题
数学运算题型之平均数问题例1一学期中进行了五次数学测验,小明的得分是95,87,94,100,98.那么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解:方法1把所有分数加起来,除以次数,即(95+87+94+100+98)÷5=94.8.方法2 先设一个基数,通常设其中最小的数,例如本题设87为基数,求其他数与87的差,再求这些差的平均值,最后加上基数,即[(95-87)+(87-87)+(94-87)+(100-87)+(98-87)]÷5+87=(8+0+7+13+11)÷5+87=7.8+87=94.8.对若干个数求平均数,概括成以下两种方法.方法1:各个数的总和÷数的个数方法2:基数+每一数与基数的差求和÷数的个数.这两种方法将形成两种解题思路.方法2的好处是使计算的数值减小,减少计算量,特别便于心算.当然,也可以设其他的数为基数.进入中学后,学了负数,我们还可以设中间的那个数作为基数.方法2启示我们,求平均数就是把数之间的“差”扯平.一、一些简单的问题求平均数可以产生许多数学题,这一节将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增加对“平均”这一概念的理解.例2小明4次语文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9分,第5次测验得了97分,5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解:按照例1中的两种思路,有两种计算方法:先算出5次成绩的总和,再求平均成绩,就有(89×4+97)÷5=90.6(分).从算每一次“差”的平均入手,就有89+(97-89)÷5=90.6(分).很明显,第二种方法计算简易.例3小强4次语文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7分,5次语文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8.4分,问第5次测验他得了多少分?解:两种思路,两种计算方法:从总分数(总成绩)来考虑.第5次成绩=5次总成绩-4次总成绩=88.4×5-87×4=94(分).从“差的平均”来考虑,平均成绩要提高88.4-87.因此,第5次得分应是87+(88.4-87)×5=94(分).请大家想一想,例2与例3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例4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一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解:平均每次要提高(86-84)分,这一次比原来的平均成绩多了(100-84)分,平均分摊在每一次上,可以分摊多少次呢?(100-84)÷(86-84)=8(次).因此这一次测验是第8次.例5寒假中,小明兴致勃勃地读《西游记》,第一天读83页,第二天读74页,第三天读71页,第四天读64页,第五天读的页数,比五天中平均读的页数还多3.2页,问小明在第五天读了多少页?解:前四天,每天平均读的页数是(83+74+71+64)÷4=73(页).很明显,第五天读的页数比73页多,由此平均数就增加了.现在要用3.2去补足这些增加的平均数值,3.2共要补足四份,每份是3.5÷4=0.8.由此就知道,第五天读的页数是73+0.8+3.2=77(页).例6 甲、乙、丙三人,平均体重63千克.甲与乙的平均体重比丙的体重多3千克,甲比丙重2千克.求乙的体重.解:甲与乙的平均体重比丙的体重多3千克,也就是甲与乙的体重之和比两个丙的体重多3×2=6(千克).已知甲比丙重2千克,就得出乙比丙多3×2-2=4(千克).从方法2知道丙的体重+差的平均=三人的平均体重.因此,丙的体重=63-(3×2)÷3=61(千克).乙的体重=61+4=65(千克).例7下面是一串有规律的数5,9,13,17,21,25,29.从小到大排到,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都是4,求这串数的平均数.解:上面共有7个数,第2个数比第1个数多4,而第6个数比第7个数少4.因此,第1个和第7个的平均数(5+29)÷2=17,与第2个和第6个的平均数(9+25)÷2=17是相等的.同样道理,第3个和第5个的平均数也是17.由此,可以得出这串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数的平均值17.当把一些数排列好前后次序,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减前一个的差都相等,这列数,就称为等差数列.例7中的这串数就是一个等差数列.等差数列可长可短,不论它有多少数,总有一个基本性质:它的所有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数的平均数.很明显,当等差数列有奇数个数时,这一平均数恰好是最中间的这个数.当等差数列有偶数个数时,这一平均数也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利用这一性质,我们很容易求一个等差数列的所有数之和,它等于平均数乘以数的个数.例7中7个数之和是(5+29)÷2×7=119.例8小强在前五天平均每天做了3.6道数学题,第四、五两天共做了5题.第六天,为了使后三天的平均数超过六天的平均数,第六天他至少要做多少题?解:(前三天题数÷3+后三天题数÷3)÷2=六天题数÷6.因此,只要后三天平均数超过前三天平均数,也就是后三天做的题数,比前三天做的题数多,后三天的平均数就超过六天平均数了.前三天做的题数是3.6×5-5=13(题).第四、五天已做了5题,13-5=8,小强第六天至少要做9题.答:小强第六天至少要做9题.二、部分平均与全体平均例9某次考试,21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2分,19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解:有两种求法:方法1男同学的总分数 82×21=1722,女同学的总分数 87×19=1653,全体同学的总分数 1722+1653=3375,全体同学的人数 21+19=40,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3375÷40=84.375.方法2以男同学的平均成绩82分作为计算的基数,女同学每人平均多(87-82)=5(分),19人多了5×19=95(分),现在平均分摊给全体40人.因此,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2+(87-82)×19÷40=82+95÷40=84.375(分).注意从部分的平均数,来求全体的平均数,不能简单地把部分平均数再进行求平均,如例9,(82+87)÷2=83.5,它不是全体的平均成绩.这一基本概念,大家必须弄清楚.例10 甲班52人,乙班48人.语文考试中,两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8分,乙班的平均成绩要比甲班的平均成绩高5分.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解:两个班的全体人数是52+48=100(人).他们的分数总和是78×100=7800(分).以甲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为基数,乙班每人平均多了5分,如果乙班的分数总和少了5×48=240(分),乙班的平均成绩就与甲班的一样,因此甲班的平均成绩是(7800-240)÷100=75.6(分).乙班的平均成绩是75.6+5=80.6(分).例11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一半,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女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解:题目没有告诉我们女同学或男同学有多少人,怎么办?设全体女同学是1组人,那么男同学就是2组人.女同学的体重总和: 35×1组人数.男同学的体重总和: 41×2组人数.全体总人数:(1+2)组人数.全体同学平均体重是(35×1+41×2)÷(1+2)=39(千克).上面算式中每一项都有“组人数”,因此可以约掉.实际上和“1个女同学与2个男同学”的情形一样.还有一种计算方法,以女同学体重为基数,2组人每人都多(41-35)千克,平摊给(2+1)组人,因此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41-35)×2÷(2+1)=39(千克).例12 某班有50人,在一次数学考试后,按成绩排了名次.结果,前30名的平均分数比后20名的平均分数多12分.一位同学对“平均”的概念不清楚,他把前30名的平均成绩,加上后20名的平均成绩,再除以2,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全班的平均成绩.这样做,全班的平均成绩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请算出提高多少或降低多少.解:全班平均成绩降低了.按照这位同学的计算,相当于把前30名同学比后20名同学平均多出的12分作了平分.因此相当于前30名同学每人少了6分,后20名同学每人多了6分,合起来全班的总分就少了30×6-20×6=60(分).全班的平均成绩也就降低了60÷(30+20)=1.2(分).三、从平均数求个别数例17 某次考试,小英等7人的平均分是78分,其中最高得分是97分,最低得分是64分,小英得了88分,余下的4个人中有3个人得了相同的分数.分数各不相同的5个人的平均分是80分,其中还有一位同学与别人的得分都不同,他的得分是多少分?解:7个人的分数总和是78×7=546(分).分数各不相同的5个人平均分是80分,那么另2位分数相同的同学每人得分是(546-80×5)÷2=73(分).这位与别人的得分都不相同的同学,他的得分是546-97-64-88-73×3=78(分).例20有四个数,每次选取其中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外的一个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26,32,40,46.那么原来四个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多少?解:很明显,这道题与前一例题紧密相关.我们来看一看,26,32,40,46这四个数相加是什么.每一个数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三个数的平均数,一部分是三个数之外的第四个数,把四个数的前一部分相加,根据前一例题,恰好得到四个数的和.把后一部分相加,也得到四个数的和.因此 26+32+40+46=四个数之和×2.这四个数的和是(26+32+40+46)÷2=72.另外,每一个数乘以3,将是三个数之和加上第四个数的3倍,这也可以看成是四个数之和加上一个数的2倍.它减去四个数之和72后,就是其中一个数的 2倍.于是这四个数就可以按下面的计算求出:(26×3-72)÷2=3,(32×3-72)÷2=12,(40×3-72)÷2=24,(46×3-72)÷2=33.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33.《平均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