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发展史

合集下载

“传奇药物”二甲双胍

“传奇药物”二甲双胍

“传奇药物”二甲双胍作者:吴思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7期说到二甲双胍,不熟悉糖尿病的普通人可能就不会认识,它就像糖尿病药物界的一个大亨,并且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伙子赤手空拳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的大亨。

“药生”波澜起伏犹如人生不可意料有艰辛有惊喜。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惊喜的发现二甲双胍目前涉及的领域甚至不仅限于糖尿病界,有研究证明二甲双胍有减肥的效果,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肿瘤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老药愈久弥新,目前最新研究甚至发现二甲双胍具有抗衰老效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传奇药物”的前世今生吧。

与青蒿素来源于青蒿一样,二甲双胍也来源于一种植物——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

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还有很多名字,如山羊芸香、法国紫丁香等。

由于它特殊的香味吸引山羊,所以被种植用于饲料。

这也可能是山羊比较瘦且不容易得糖尿病的原因吧,很多植物都由于特殊的香味能被动物闻到而人类闻不到,冬虫夏草也是如此。

中世纪美国引进了山羊豆准备用作饲料,但是由于它富含胍类化合物,毒性太强,会引起肺水肿、胸腔积液、低血压、麻痹甚至死亡的潜在毒性,对放牧的牲畜是一种威胁,被美国联邦政府列为A类毒草。

在当时糖尿病无药可治,人们谈虎色变犹如当今的癌症。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癌症发病率还较少,未引起注意,而糖尿病发病率高且没有有效药物,得了糖尿病极易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明最终死亡,可以说是绝症。

直到20世纪前半叶,法国科学家Watanable注意到了山羊豆:山羊吃了这种牧草后产奶量会增高,但是也会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死亡。

受此启发,他从山羊豆中提取出山羊豆碱,经过研究发现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这就是二甲双胍最早的雏形。

胍类物质有降糖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

科学家们投入了极大热情改造胍类衍生物,1922发现了一种低毒的胍类生物碱,即山羊豆素。

随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系列的胍类衍生物。

二甲双胍(格华止):风雨征程50年

二甲双胍(格华止):风雨征程50年

临床 上 使用并 初展 风采 ,以及 同 时
期 磺 脲类药物 的相 继 问世 ,使 糖尿
的 临床 应 用 带来 了新 的 威 胁 和 挑
战。该 临床 试验 的 问题在 于 安慰 剂
病 的治疗 历史 进入 了一个 崭新 的 时
代。在 之后 的岁 月里 , 为最早 的 口 作
服 降糖 药之一 的二 甲双胍 ,逐 渐成
维普资讯
解 放军 海军 总 医院 内分泌 科主 任 医师
二 甲双 胍 作 为 治 疗 2型糖 尿
病 经 典 的 口服 治 疗 药物 , 自 1 5 7 9
郭启煜
双胍、 丁双 胍 等 。
诸于 文 献资 料和各 种 媒体。
局 限于 当时 的认 识 程度 , 乳
中 毒 的 发 生 。 这 种 出 于 对 二 甲双
有着悠 久的历史
早 在 中世 纪 的 时候 , 们 就 发 人 现 当 时 常 用 的成 药 山羊 豆 具 有 缓 解 糖 尿病 患 者 多 尿 症 状 和 减 少 尿 糖 的作 用。山羊 豆在 欧洲 又叫 法 国
胍 副作 用 的 担 心 而 弃 之 不 用 的 情
况 ,在 医疗 技 术 高 度 发 达 的 美 国
也 同样 发生 了。
16 9 8年 ,一 项 大 型 临床 试 验
( GDP) 结 果 公 布 , 二 甲双 胍 U 的 给
紫 丁香 , 一 种 非常 具 有 浪 漫色 彩 是
的植 物 , 来 的 研 究 发 现 , 种 植 后 这 物 中富含 有胍 类成 分。
于临床至今 已拥有 5 0年长期安全
使 用经 验。 1 9 9 8年 , 国前 瞻性糖 英 尿 病 研 究 ( P S) 定 了 二 甲双 UK D 肯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牢记这三要三不要,否则等于白吃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牢记这三要三不要,否则等于白吃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牢记这三要两不要,否则等于白吃
提到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绝对是绕不过去的存在。

作为一种经典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临床的应用已经有60年的历史,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位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和全程使用药物。

也因此,被冠以降糖“神药”的称号。

虽然降糖作用明显,价格低廉,使用过程中仍需牢记这三要三不要,否则等于白吃。

一、要用对剂量
使用二甲双胍降糖,应当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逐渐加量。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0.5g/d,最佳有效剂量为2g/d,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g/d。

二、要用对时机
不同剂型的二甲双胍,用药时机各不相同。

二甲双胍普通片剂,胃肠道副作用较多,最好在餐时或餐后服用。

而肠溶片外层包裹一层肠衣,耐酸不耐碱,需要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缓释剂型最好餐时服用。

三、要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导致体内维生素B12的吸收能力下降,导致体内维生素B12的缺乏,进而诱发贫血、神经损伤等。

因此,服用二甲双胍超过4年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监测维生素B12的水平。

四、不要擅自服用
二甲双胍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也并非人人可用。

对于年龄小于10的儿童,由于缺乏充分证据支持,因此,不建议使用。

二甲双胍属于妊娠B级降糖药物,但我国CFDA并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五、不要饮酒
这主要是由于酒精一方面会干扰血糖的控制,另一方面,酒精的存在增加了肝脏的负担,抑制了糖异生反应和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导致低血糖,此外,还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二甲双胍50年用药历史

二甲双胍50年用药历史

不良反应
• 1.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 • 2.有时有乏力、疲倦、头晕、皮疹。 • 3.乳酸性酸中毒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应予注意。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过度换气、神志障碍, 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而不能用尿毒症、酮症酸中 毒或水杨酸中毒解释。 • 4.可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B12,使血红蛋白减少, 产生巨红细胞贫血,也可引起吸收不良。
脂肪酸பைடு நூலகம்
甘油三酯
葡萄糖
二甲双胍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 和类胰岛素作用
9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50
饮食
中位变化 (pmol/L)
25
血浆胰岛素
胰岛素 磺脲类
磺脲类 中位 % HbA 1C
8
二甲双胍
7
0
饮食
格华止
胰岛素
-25
6 0 2 4 6 8 10
-50
0
2
4
6
8
10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注意事项
9、患者应当了解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潜在危险和益处,以及 选择治疗的方式。他们也应知道同时控制饮食,规律运动 的重要性,以及规律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脏功能 和血液学参数和重要性。 10、须向患者解释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症状和容易发生乳 酸酸中毒的情况。当出现不能解释的过度呼气,肌痛、乏 力、嗜睡或其他非特异性的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及时看 医生。在二甲胍治疗的初期常出现胃肠道症状,一旦患者 坚持某一剂量治疗后出现胃肠道症状,通常与药物本身无 关,随后出现的胃肠道症状可能是由于乳酸酸中毒或其他 严重的疾病造成的。
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生率
国家 二甲双胍治疗前 美国
年份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2009 2006
二甲双胍是所有新诊断患者的首选用药,在超重肥胖患者中更被 推荐为唯一首选——NICE
二甲双胍是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ADA/EASD
2005 2004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IDF 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2型糖尿病儿童
2002 二甲双胍能预防糖耐量受损(IGT)向糖尿病的转化——NIDDK的DPP
PI 姓名
冯波教授 胡仁明教授 刘志民教授
苏青教授 郎江明教授 陈定宇教授
李焱教授
中国研究-5
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降低1.8%
平均日剂量 mg SD
1405.0 400.5
基线HbA1c平均值(%)(SD) 8.50(0.839)
16周时HbA1c平均值 %
6.66
1421.7 337.1
8.38(0.847)
6.65
1446.5 386.6
8.26(0.767)
6.48
8.38(0.822)
6.58
77.5%* 中国研究-6
81.1%*
75.0%* *:达标率
二甲双胍在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血糖控制效果 ——日本研究
日本研究-1
Ito H, et al. Nutr Metab Lond . 2010 Nov 12; 7: 8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
乳酸酸中毒 荟萃分析-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临床 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
1、二甲双胍的研发史 2、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 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二甲双胍的觉察及历史
1、中世纪,山羊豆,又称法国紫丁香,富含胍类成分,可削减尿糖; 2、1920-1950年,先后开发出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及二甲双胍; 3、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 4、1970s,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
1、改善脂质代谢。二甲双胍在治疗T2DM的同时,可改善患者脂质代谢,降低 血浆TG、TC及LDL-C,对HDL-C转变不明显。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NAFLD是一种与IR和遗传易感亲密相 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转变生活方式以及减轻体重、改善IR仍是NAFLD的 首选治疗。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肝损害 (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 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状况, 可安全使用ACEI、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以及他汀类等药物, 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 乱及动脉硬化。
Endocrinology 2023. [12]郭延勋,马士崟.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3年4月第42卷第4期 J Int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 泌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3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23,Vol.43, No.7 [2]帮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
二甲双胍在PCOS的应用〔三〕
4、Metformin appears to ameliorate atherogenic markers,including inflammatory molecules and AGEs.Ameliorating AGEg may be exerted directly on the pathways of AGE synthesis and clearance.

二甲双胍:历经坎坷终成正果

二甲双胍:历经坎坷终成正果

家庭医药 2017.0538专家评药编辑/杨丽伟 jtyy6729@糖尿病治疗药物众多,如果要从中评选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疗效证据最充分、卫生经济学效益最高的单药,二甲双胍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作为问世数十年的经典老药,二甲双胍历经坎坷,从一度在退市边缘挣扎,到如今终成正果、成为抗击2型糖尿病的核心药物,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王者地位。

我国医药学专家曾于 2014 年制定《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出现,不久前,我国又发布《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共识》),对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疗效等给予了新的肯定。

新《共识》与以往的内容主要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再次聚焦这位降糖老将。

二甲双胍:历经坎坷,终成正果指导专家: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熊 玮 / 杨 帆整 理:杨丽伟关于二甲双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当时常用的成药Galega(山羊豆)具有缓解糖尿病患者多尿,减少尿糖的作用。

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

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年。

随之,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一时风光无两。

可双胍家族风头正劲之时,悲剧发生了。

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

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市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虽没见恶性事件,但也难以不受牵连,一度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确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明确可使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_格华止_风雨征程50年_郭启煜

二甲双胍_格华止_风雨征程50年_郭启煜

《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NEWWORLD二甲双胍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经典的口服治疗药物,自1957年格华止首次在临床应用,至今已历经50余载。

回顾二甲双胍走过的道路,可谓风雨飘摇,历经磨难,虽道路坎坷,但终于修成正果。

双胍类药物的发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当时常用的成药山羊豆具有缓解糖尿病患者多尿症状和减少尿糖的作用。

山羊豆在欧洲又叫法国紫丁香,是一种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植物,后来的研究发现,这种植物中富含有胍类成分。

1918年,科学家从FrenchLilac中成功的提取出了胍类物质,但因为肝毒性太大而未能在临床广泛使用。

1922年,爱尔兰科学家将紫丁香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成分二甲双胍首次合成成功。

在随后的30余年里,许多其他的胍类衍生物被相继合成出来,如苯乙双胍、丁双胍等。

口服降糖药物初露端倪1957年,由百时美施贵宝(BMS)拥有专利权的二甲双胍在法国首次被获准作为降糖药物运用于临床,并命名为“格华止(Glu-cophage)”。

由于医生们对使用该药后的口碑不错,从而使得二甲双胍在医院的使用迅速增加。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逐渐被医学界所认可。

随着二甲双胍(格华止)首次在临床上使用并初展风采,以及同时期磺脲类药物的相继问世,使糖尿病的治疗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之后的岁月里,作为最早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的二甲双胍,逐渐成为了2型糖尿病治疗的经典用药。

二甲双胍:风雨飘摇,历经磨难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随着双胍类药物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有关乳酸性酸中毒的报道开始见诸于文献资料和各种媒体。

局限于当时的认识程度,乳酸性酸中毒被认为是双胍类药物的类效应,从而也使得与苯乙双胍同为“双胍”类药物的二甲双胍深受牵连,人们担心二甲双胍也会像苯乙双胍一样会导致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这种出于对二甲双胍副作用的担心而弃之不用的情况,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同样发生了。

1968年,一项大型临床试验(UGDP)的结果公布,给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的是是非非内分泌张真人2015-02-06 14:19:27糖尿病药物阅读(72054)评论(29)分享到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

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我常对病人这样解释:“二甲双胍虽是化药,但它的发现也来源于天然植物,并且通过科学加工,提高了疗效、去除了毒性。

”这并非信口开河,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

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

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年。

了解医学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此几年前的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起死人、肉白骨”般的神奇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

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天下事,大定矣。

”面对这位光芒耀眼的、唯一的王:胰岛素,生不逢时的二甲双胍只好偃旗息鼓,默默等在昏暗的小角落,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

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

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针刺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

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

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

一专多能的降糖精英——二甲双胍格华止

一专多能的降糖精英——二甲双胍格华止

显得尤为重要,因 为肥胖.尤其是腹 型肥胖.不仅是2型 糖尿病的危险因 素.也是导致心血 管并发症和死亡率 增高以及出现其他 健康问题的重要危 险因素。
格华止不单单 是减轻体重,更重 要的是降低体重中脂 肪的比例,增加瘦体 重.从而增加基础代谢 率,减少热量的过度储存,提高糖 尿病患者的体质水平。
正因为如此,格华止多年来 一直被作为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 患者的首选药物,和非肥胖糖尿 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并贯穿整个 治疗的全程。
终末产物
(AGE)的生成. 提高纤维蛋白溶解作用。AG E是
而安全的治疗选择.而相比于胰
加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因 子.是导致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 重要因素。
岛素.二甲双胍更易被妊娠期糖 尿病妇女所接受。目前,我们还需 要等待进一步的随访数据来证实 长期安全性。
事实胜于雄辩,二甲双胍用途 还很多
其实.除了作为2型糖尿病患 者的治疗用药以外,二甲双胍在 临床应用过程中还被开发出了很 多新的用途,这也再次印证了那
句话一事实胜于雄辩。
这些用途都是医生和科研人 员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发现和证 实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 药.能够畅销全球的二甲双胍品 牌只有中美上海施贵宝公司出品 的格华止.它同时也是国内外研 究中最常选用的二甲双胍产品。
串第一种被美国、欧盟批准 用于治疗1 0岁以上青少年2型糖 尿病的口服药,将适应人群从成
Ren…shi tangn病iao啪g
二甲双胍(格华止)
文◎叶山东教授 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二甲双胍(格华止)作为口服 降糖药大军中的老将.走过50个 年头,非但没有被后来者所淘汰. 反而历久弥新,几乎所有的糖尿 病治疗指南都将其列为2型糖尿 病治疗的一线用药,最新ADA(美 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更是将二甲 双胍列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起始 用药和全程治疗用药。细数个中 缘由,除了优异的降糖效果,长期 的安全证据和良好的性价比.二 甲双胍的各种降糖外作用也是广 受青睐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专多 能的称号,格华止当之无愧!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PPT课件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PPT课件

能力。
PART 03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治疗
降血糖作用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 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降
低血糖。
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发 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血脂
和血压水平。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以减少糖尿 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 疾病、肾脏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
避免饮酒
酒精会加重二甲双胍的胃肠道 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应避免饮 酒。
谨慎与其他药物合用
某些药物可能与二甲双胍相互作用, 影响其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PART 05
二甲双胍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剂型研究
缓释剂型
通过改变剂型,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 的依从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能够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 降低餐后血糖。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
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减少糖类的摄入,有 助于控制血糖。
心血管保护作用
降低血脂
二甲双胍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包 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和甘油三酯,从而减少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
二甲双胍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 茨海默病等。
PART 04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与注 意事项
不良反应
01
02
03
04
胃肠道反应
二甲双胍可能会引起恶心、呕 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乳酸性酸中毒
二甲双胍可能导致乳酸性酸中 毒,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

降糖药中的“胍王”——二甲双胍

降糖药中的“胍王”——二甲双胍

40用药之道用药关于二甲双胍的剂量,临床研究显示,其常规剂量在500~2000mg/日,成人普通片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mg/日,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日。

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mg/日。

本药可用于1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儿童或青少年,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2000mg,不推荐用于10岁以下儿童。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仍是一线首选用药,并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

临床上,常有患者咨询二甲双胍的使用,笔者整理了几个糖友们咨询频率比较高的问题,希望能给读者朋友提供帮助。

1.二甲双胍会不会伤肝伤肾?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无肝脏毒性。

但严重肝功能不全时乳酸酸中毒风险增加,一般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避免使用;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

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使用这个药物没有问题的。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乳酸酸中毒。

对此,2018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eGFR(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eGFR≥60ml/(min.1.73m 2)时,不需要调整剂量;eGFR为45~59ml/(min.1.73m 2)需要减量;eGFR<45ml/(min.1.73m 2)禁用。

2.服用二甲双胍胃有灼伤感、恶心,需要停药吗?这属于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可基本消失。

或者还可通过以下方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一种方法是起始剂量500mg/日,1~2周后增加到1000mg/日,再等1~2周后增加到最佳剂量2000mg/日;第二种方法是将普通片更换成缓释片,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缓释制剂能够产生与普通制剂相同的降糖效果而显著减少胃肠道反应。

3.二甲双胍该怎么服用,饭前还是饭后?目前二甲双胍的剂型包括普通片、缓释片/胶囊、肠溶片/胶囊。

普通片剂在胃内崩解释放;肠溶片/胶囊在肠道崩解释放;缓释片/胶囊在胃肠道内缓慢溶出、释放。

二甲双胍 原理

二甲双胍 原理

二甲双胍原理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口服降糖药,属于双胍类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它通过降低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等方式,降低血糖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二甲双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脏中糖异生酶的活性,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

这样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肝脏对血糖的输出,从而有效控制血糖。

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这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通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

3. 减少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还可以通过一些机制减少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效果,降低血糖水平。

4. 促进葡萄糖利用,二甲双胍可以促进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总的来说,二甲双胍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包括抑制肝糖异生、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利用等。

这些作用协同作用,使得二甲双胍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二甲双胍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等,都不宜使用二甲双胍。

此外,二甲双胍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乳酸酸中毒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总之,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但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并严格遵循医嘱,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糖尿病一线药物—“二甲双胍”正名

糖尿病一线药物—“二甲双胍”正名

• 3.4 其他作用: • 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是目前 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 益证据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 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且不导致低血糖和 体重增加。 • 二甲双胍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作用独立于降 血糖效应之外,有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 究证实二甲双胍有改善微血管和大血管功 能的长期作用;二甲双胍通过缓解氧化应 激和炎症、改善内皮功能和血脂谱等多种 机制发挥大血管和微血管保护作用。
2.药物作用机制
• 2.1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 ①通过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空腹血 糖; •②通过提高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 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餐后血糖; • ③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增加糖酵解;
• ④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B氧化, 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 • ⑤改善糖尿病前期状况,提高胰岛B细胞对 血糖的应答; • ⑥升高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水平。 新 近 认 识
• 5.7 高龄老人 • 80岁以上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 45 毫升/分钟除外, • 如掌握好适应证,从小剂量起始,在合理 监测条件下,应用二甲双胍仍可取得良好 的效果。因此,年龄并非二甲双胍治疗的 禁忌,但需要监测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 在45~60 毫升/分钟的老年患者,应减少 剂量,如果<45毫升/分钟则不能使用。
•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或有助于治 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病 风险;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激活AMP 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而AMPK通路的激活除 了影响代谢外,也可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和 发展。
4.用 药 原 则
• 1918年,科学家从山羊豆中提取了胍类物 质,但因其肝毒性而无法在临床使用。 1920~1950年期间,许多胍类衍生物如苯 乙双胍、丁双胍和二甲双胍相继被合成, 但因恰逢胰岛素的出现,影响了双胍类制 剂广泛的应用。

双胍类降糖药简史

双胍类降糖药简史

对微循环的作用
减少细胞表明黏附分子,抑制单核细胞与血管内 皮的黏附。
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 CRP等下降。
对非酶糖化过程的作用
减少非酶糖化。 减少毒性糖基化终产物形成。 糖基化产物通过和其受体结合增加氧化应激。
MET主要作用总结
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 改善血脂 降低血压 改善体重,减少腰围 保护B细胞,改善IR 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 抑制非酶糖化 减轻糖脂毒性
并且小剂量MET可以通过降低神经酰胺合成和半 胱天冬酶-3的活性而减少高脂诱导的心脏细胞死 亡。
An D, Diabeteologia 2006;49:2174-2184。
MET
药代动力学 作用机制 MET的降糖外作用 适应症 禁忌症 剂量及用法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MET
药代动力学 作用机制 MET的降糖外作用 适应症 禁忌症 剂量及用法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目前DM主要指南对MET的建议
IDF
可作为所有T2DM的一线用药
和基础治疗,包括非糖尿病
肥胖患者。
ADA/EASD
作为与生活方式同时起步的 第一步治疗。贯穿糖尿病治 疗的始终。
IDPP(印度糖尿病预防计划) MET使IGT转化为DM危险下 降26.4%
DPP(美国糖尿病预防实验) 发病率:4.8%VS7.8% IGT转化DM危险:下降31%
其他适应症
PCOS: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胰岛素水平 降低睾酮增加雌激素、改善排卵,恢复月经
NAFLD:中心环节为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MET还可改善其酶学、炎症和结构。
*Diabetes care,2006;29(8):1969

二甲双胍缓释片1

二甲双胍缓释片1

“膜”控释片的释药原理
包衣膜中含有部分酸性水溶性聚合 物(致孔剂),与碱性肠溶液接触时, 膜上致孔剂部分溶解或脱落,在包衣 膜上形成微孔(水溶窗)。肠道中的 液体通过微孔渗入膜内,溶解片芯内 的盐酸二甲双胍到一定程度,此时片 芯内药物溶液便产生一定渗透压,阻 止水分继续渗入,由于膜内外浓度差 的存在,药物分子通过微孔向膜外扩 散释放,获得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的 药物释放。
“膜”控型二甲双胍缓释片特点
1.采用膜控技术制成的膜控释片,就是一个装载了药物的载药系统。 使用少量特殊辅料,用特殊工艺进行素片包衣,包衣层形成均匀致密的网状分子筛结构。 仅二甲双胍分子和水分子能透过筛孔,符合膜控释片的特性,形成载药系统。 2.膜控释片在体内吸收过程。 膜控型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从口服进入体内到随大便整体拍出体外,犹如载药系统在人体 走了一遭,要片形态从未发生改变,但是药物成分被全部释放,被人体吸收利用,发挥治 疗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膜控释片,膜不被吸收,会以类白色囊泡或膜片排出体外。
目前,血糖控制最理想 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长期 服用,有效控制血糖
释放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 低,患者控制好血糖,费用高 血药浓度波动较大,降糖不平 稳,患者适应性差
血糖控制欠限公司
“膜”控释片
全国独家专利
2005年纳入国家医保 2014年纳入国家低价药目录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膜控型)
2型糖尿病唯一首选用药 2型糖尿病联合治疗的必选基础用药 国家级新药、国家医保、多省中标 北京、上海基本药物,逐步遍及全国。
二甲双胍的发展历程
在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二甲双胍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开发 初期二甲双胍普通片疗效的综合评价并不是很理想。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仍然存在不良反应; 降糖效果良好,但生物利用度低。通过改进药物制剂,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从而 提高疗效。这个过程经理了50多年,得到了逐步改善和提高,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不改变二甲双胍降糖特性的前提下,合理改造其分子式和结构式,改变其理化 性 质。对二甲双胍进行盐酸化,制成盐酸二甲双胍。 第二阶段:改进制剂类型,提高制剂水平。这个阶段走了五步: 1.分子结构改造前普通片(胶囊):即二甲双胍片(胶囊); 2.分子结构改造后普通片(胶囊):即盐酸二甲双胍片(胶囊); 3.肠溶片(肠溶胶囊):即二甲双胍肠溶片(肠溶胶囊); 4.骨架型缓释片(亦称为骨架片):即骨架型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5.膜控型缓释片(亦称膜控释片):即膜控型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每一阶段每一步,比前一阶段,前一步,都有显著进步和提高。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先锋——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先锋——二甲双胍

本文链接:/Periodical_tnbtd201110011.aspx
二甲双胍的安全性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机制较多,包括抑制肝脏的 糖原异生,延缓葡萄糖由胃肠道摄取.提高外周组
因此,二甲双胍不愧誉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先锋。醢
万方数据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先锋——二甲双胍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先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 Diabetes World 2011(10)
缓释二甲双胍更经济.更安全、更有效
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二甲双胍主要剂型有普 通剂型和缓释剂型。普通剂型的二甲双胍极易溶于 水,口服后药物迅速溶出,导致消化道内局部药物 浓度超过饱和浓度,刺激胃肠道黏膜,从而腹泻、 恶心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高。此外,普通 剂型需要一天服药三次,很容易产生漏服现象,影 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服药依从性差。缓释剂型的二 甲双胍,由于加入了缓释技术,使药物缓慢释放. 每天服药一次。便能满足患者控制全天血糖的需 求.服药方便,能够很好避免漏服现象。此外,由 于缓释作用,药物对消化道刺激很小,不容易引起 消化道不良反应。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等医疗单 位所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甲双胍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大量的医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在 控制体重.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 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水平).控制血压.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 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以及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和 改善血管舒张功能等方面均能够使患者获益,从而 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 生风险。
(商品名卜可,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甲双胍的发现及历史二甲双胍的发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当时常用的成药Galega(山羊豆)具有缓解糖尿病患者多尿,减少尿糖的作用。

Galega在欧洲又叫法国紫丁香(French Lilac),最初被用在瘟疫流行期间促进发汗以及母牛的催乳,这种植物中其实就富含胍类成分。

其后,人们发现甲状旁腺切除后会产生降血糖的作用,而甲状旁腺具有调节胍代谢的作用,甲状旁腺切除后胍水平升高,由此,人们认识到胍类和降血糖有一定的联系。

1918年,科学家从French Lilac中提取了胍类物质,但因为肝毒性太大而无法在临床使用。

1920~1950年期间,许多的胍类衍生物相继被合成出来,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和二甲双胍,但因恰逢胰岛素的出现,影响了双胍类制剂的应用。

1957年,随着二甲双胍首次在临床上使用,人类与糖尿病抗争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到了六十年代,这个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可好景不长,1968年,美国“大学联合糖尿病研究计划(UGDP)”关于苯乙双胍的研究结果提示,双胍类中的苯乙双胍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1978年,苯乙双胍因为与乳酸酸中毒有关而在美国被撤离市场,只有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中毒而仍在临床使用。

此后,发现与苯乙双胍相比,二甲双胍对电子链的传递及葡萄糖的氧化无明显抑制作用且不干预乳酸的转运,由此解释了其较少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原因。

1995年,经重新评价后,二甲双胍在美国批准上市。

1998年,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肯定了二甲双胍是唯一可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降糖药物,并能降低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死亡率。

2000年,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华止)在美国批准上市,并研发出一些双胍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复合制剂。

之后,二甲双胍的适应症也随着各种研究的不断开展而延伸,2002年由权威的美国糖尿病、消化和肾病研究院(NIDDK)牵头,27个临床研究中心参与的糖尿病预防试验(DPP)证实,二甲双胍能预防糖耐量受损(IGT)向糖尿病的转化。

2004年,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

2005年,Cochrane协助组荟萃分析显示了二甲双胍近50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南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

2006年美国糖尿病联合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共同发布了2型糖尿病治疗新共识,即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二甲双胍,此制剂是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

2007年,ADA指南在2006年发表的专家共识基础上首次在控制高血糖的策略中推荐具体的降糖药使用的前后顺序和路径: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并贯穿治疗全程,胰岛素强化合并二甲双胍及格列酮类作为最终治疗。

至此,经过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后,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及全程用药的卓越地位已为世人所瞩目。

2、2、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二甲双胍对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目前认为,二甲双胍起效的分子机制与AMPK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AMPK在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和增殖中具有重要地位。

AMPK分别由催化亚单位α和调节亚单位β,γ组成。

运动、低氧灌注、缺血等情况下使 ATP /AMP下降,AMP与γ亚单位结合,β亚单位发生空间变构,继而AMP-AMPK复合体在其上游的AMPK激酶(AMPKK)作用下,a亚单位172位的苏氨酸磷酸化,同时α单位和γ亚单位空间变构相连,成为磷酸化的AMPK。

二甲双胍可激活AMPK使之磷酸化,参与多个体内能量调节途径,由此使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肝脏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C)磷酸化失活而促进脂肪酸氧化,减少脂肪合成;通过直接抑制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而降低甘油三酯的合成;还可使羟甲基戊二酰辅酶(HMG-CoA)磷酸化失活,减少胆固醇合成;此外,这类药物还能抑制糖原合成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减少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促进糖氧化;同时,药物能够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酶素靶蛋白(mTOR),减少蛋白合成,在肌肉,则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和转位,促进糖摄取和氧化利用。

综上,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抑制肝糖异生,脂质合成,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2)二甲双胍对糖代谢的影响如上所述,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途径是抑制肝糖异生,次要作用途径是抑制脂肪分解和增强肌肉组织的糖摄取能力。

Yasuda等还发现,二甲双胍能增加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的分泌,GLP-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促进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升血糖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合成和降低肝糖输出,改善β细胞功能,从而缓解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抑制二肽基肽酶IV(DPP IV)活性。

DPP I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的糖基化丝氨酸蛋白酶,可降解GLP-1使其降糖作用明显减弱,这种抑制效应足以增强GLP-1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生物效应。

(3)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UKPDS、DPP研究和Cochrane协助组荟萃分析均证实了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血浆胰岛素的水平。

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通过提高肌肉、肝脏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促进糖原合成以及通过促进骨骼肌中的GLUT-4由细胞内微粒体向细胞膜转位。

在脂肪组织,二甲双胍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再酯化并抑制脂解作用,从而通过减少脂毒性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能快速增强人肝脏的胰岛素受体活性,并优先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增强信号,还可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转位来增加糖摄取。

此外,二甲双胍能降低浆细胞膜糖蛋白(PC-1)的表达,从而促进胰岛素信号的传递。

PC-1属2型膜结合糖蛋白,分布于体内皮肤成纤维细胞、骨胳肌、脂肪组织以及浆细胞、肾远曲小管等组织,具有酶活性、可能参与核酸、核苷酸的水解,PC-1能在胰岛素受体水平及受体后水平阻止胰岛素信号的传递。

(4)二甲双胍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二甲双胍调节脂代谢的作用与其激活肝细胞的AMPK有关,AMPK激活可抑制高糖导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丙二酰辅酶A浓度的增加,降低ACC活性而诱导脂肪酸氧化,抑制脂肪生成;并能抑制肝细胞中重要的脂肪生成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的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从而影响甘油三脂和脂肪酸的合成。

为了解二甲双胍有无独立于降糖作用以外的降脂及控制血压的作用,Wulffelé等系统回顾了41个中心,3074名患者的数据,发现在独立于降糖作用以外,二甲双胍对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有显著降低的作用。

(5)二甲双胍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二甲双胍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其机理有以下几方面:①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糖;②改善心肌舒张功能;③降低血清T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④降低氧化应激;⑤降低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剂(PAI-1);⑥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⑦降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⑧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⑨预防体重增加;⑩改善血管舒张功能,对血管内皮和/或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有直接作用。

此外,氨基胍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而二甲双胍的结构和氨基胍十分类似。

UKPDS是通过循证医学原理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的里程碑,该研究共在15个中心入选了4075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二甲双胍、磺脲药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可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危险下降32%;糖尿病相关死亡危险下降42%;心肌梗死危险下降39%;所有原因死亡减少36%;而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强化治疗却没有发现上述危险性有显著下降。

Cochrane协助组荟萃分析了29个大型对照研究,共入选5259名患者,指出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二甲双胍与氯磺丙脲或格列本脲等磺脲类药物以及胰岛素比较,在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更好的作用,同时,二甲双胍在降低全因死亡方面也优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

与饮食控制组比较,二甲双胍可显著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减少糖尿病相关死亡;减少全因死亡;减少心肌梗死。

此外,二甲双胍在改善糖化血红蛋白优于安慰剂和饮食控制组;在改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舒张压方面均优于磺脲类药物。

3、二甲双胍降糖外的作用(1)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作用PCOS是一种好发于育龄妇女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其发病率在育龄妇女人群中为5%~10%,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孕、多毛、肥胖以及月经紊乱。

多年的临床应用证实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卵巢的功能,调整月经,降低雄激素水平,从而改善高雄激素血症引起的临床症状并增加妊娠率。

随着二甲双胍治疗时间的延长,PCOS患者恢复并保持规律月经的比率增高。

Palomba等观察了二甲双胍(1700 mg/d,六个月)和克罗米芬对不能生育的PCOS 的作用,发现二者在促排卵率,妊娠率和流产率上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两者均可作为促进PCOS患者排卵,改善其生育能力的一线用药。

Eisenhardt等报道,胰岛素抵抗严重的PCOS 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后月经周期、排卵率、雌激素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提示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二甲双胍在PCOS中疗效预测因子。

二甲双胍是妊娠期B类药物,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其对动物和人类胚胎有毒性或致畸作用。

(2)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作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脂质尤其是甘油三脂在肝细胞内蓄积过多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

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等有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的疾病密切相关。

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AMPK参与糖脂代谢,减少肝内脂肪蓄积,提高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NAFLD的产生。

Marchesini等报道,经过二甲双胍(500mg,每天三次,持续四个月)治疗的NAFLD患者,可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水平,有50%的患者恢复正常。

同时,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肝脏的体积减少约20%,相似的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但Nair等发现,二甲双胍(20mg/kg)能使NAFLD患者短期内明显受益,患者的转氨酶在治疗3个月末显著降低,但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降低的转氨酶又逐渐恢复至治疗前的水平,该结果使得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受到质疑。

因此,在二甲双胍正式运用到NAFLD 治疗前仍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来评价其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