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促织》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自身的社会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3)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

(2)引发学生对《促织》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解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5.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拓展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促织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 (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促织 (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促织 (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文章介绍推广"促织"教案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学生,当今社会各种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授更直观和实用的知识,使得学生更多地掌握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背景分析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面对未来的挑战。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框架,启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技能并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从几个层面分析“促织教案教学设计”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优点1.培养创造能力促织教案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课程内容,并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深入和灵活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侧重于建立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他们自己的时间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负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3.建立学生的合作精神促织教案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 - 中心”的理念进行,通过课堂合作、竞争、协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协作精神,学会合作,促进友好合作。

三、教学设计的缺点促织教案教学设计的缺点在于,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并需要更好地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学生需要更多地自学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指导。

四、结论通过“促织教案教学设计”这个新型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虽然该方法也存在缺点,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综上所述,促织教案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促织》是一种以“促进”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们的善良、勤俭和勇敢等美德。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教学《促织》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

在课堂实录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在导入时,我们采用了一张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片中的村庄,透过图片中的人物和事物找到故事的引子,之后,我们让学生整理自己对于图片和故事的感受,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步骤的导入,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情感细节,产生共鸣,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阅读在阅读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再请他们阅读一遍,并注意其中细节描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故事情节将其分为五个部分,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解释每个部分的意义。

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角色之间的关联和他们的情感变化,把握整个故事的主题。

第三步: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时,我们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发现故事内涵,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在讨论中,要求学生的表述适合听众的理解,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与解释。

第四步:合作创作在合作创作时,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可以选择讲述故事情节的一个环节,并表现该环节描写的心情、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行动,可以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增强其互动性和表演能力。

第五步:评价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所预设的目标。

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通过问题探讨来反思学习成果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这样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过理解故事情节、角色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变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促织教案4篇

促织教案4篇

•••••••••••••••••促织教案4篇促织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促织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促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促织》.(第一课时)..。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三、教学难点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语设计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

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

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

“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

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

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

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

“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

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促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促织的基本编织技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促织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小组合作,学习促织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运用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创新设计自己的促织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手工制作的自信。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提高对手工艺作品的价值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以教材《促织》为基础,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教材内容包括促织的历史背景、工具材料、基本编织方法等。

2.2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对手工艺制作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手工编织的接触和了解。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指导,逐步掌握促织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促织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学生对促织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2 教学基本概念:讲解促织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促织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

强调促织的技巧和步骤,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编织方法。

3.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促织实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促织的乐趣。

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掌握促织的技巧和方法。

3.4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的促织作品。

引导学生运用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创新自己的促织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促织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掌握促织技巧、创新设计方面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作品。

同伴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的反馈中学习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促织》提供详细的促织教程和示范,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促织的技巧和方法。

教材中包含不同难度级别的促织作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语文《促织》精品教案设计通用

高中语文《促织》精品教案设计通用

高中语文《促织》精品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代小说欣赏》中的《促织》一文。

详细内容为全文解析,重点探讨作者蒲松龄通过小虫促织的命运变迁,反映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官场腐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促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小说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的寓意,揭示社会现实问题。

重点:分析促织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只促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个生物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促织的形象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促织的形象寓意,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生物形象寓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促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1. 促织的形象特点2. 小说的社会现实问题3. 作者的创作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促织》中促织的形象寓意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古代小说,尝试分析其中的生物形象寓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促织》一文,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小说的魅力,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讨论是否深入等。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古代小说,提高文学素养,拓展知识面。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促织的形象寓意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2. 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3. 作业设计中的课后阅读及分享。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促织的形象寓意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1. 促织的形象特点:体型小巧、生命力顽强、无私奉献(为救主人而牺牲)。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促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促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促织的养殖技巧和繁殖方法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促织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促织概述1.1 促织的定义和分类1.2 促织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第二章:促织的观察与分析2.1 促织的外部形态特征2.2 促织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2.3 促织的生态环境适应第三章:促织的养殖技巧3.1 养殖场所的选择与布置3.2 养殖饲料的选择与喂养3.3 养殖环境的调控与管理第四章:促织的繁殖方法4.1 促织的繁殖习性4.2 繁殖期的管理要点4.3 繁殖后代的选择与培养第五章:促织的利用与保护5.1 促织的经济价值与利用方式5.2 促织的保护现状与措施5.3 人与促织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促织的基本概念、特点、养殖技巧和繁殖方法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促织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促织养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养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促织的保护措施和养殖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促织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知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促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实验室设备:提供显微镜、解剖工具等实验室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b. 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

c.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b.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c.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b. 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促织》的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b. 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

c.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a. 作品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b. 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c. 将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促织》的预习情况。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不懂的地方。

b.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b.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探究学习:a. 学生针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b.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5. 成果展示:a. 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

b. 学生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教师点评:a.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b.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语文教案促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促织教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促织”、“络绎不绝”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难点:(1)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 课文《促织》的文本。

2. 相关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课文背景的介绍资料。

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促织》。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课文讲解:(1)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5. 学生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或表演的质量。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推荐与《促织》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如其他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 请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写一篇关于《促织》的小论文,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促织》的基本内容,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创作背景。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压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促织》的基本内容,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创作背景。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思想和创作背景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促织》的作者、作品背景和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标注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句子,准备课堂上讨论。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开展课堂辩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促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资料。

促织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促织的特点和作用。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了解促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促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促织的特点和作用。

2. 生词学习:教授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重点。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促织的短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对促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生词学习:教授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词汇的意义。

4.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分析,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重点。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促织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活跃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语言的流畅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原创精品教案 《促织》公开课教案

原创精品教案 《促织》公开课教案

原创精品教案《促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3、鉴赏小说中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分析主人公成名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1)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2)体会小说中虚构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思维,深入探究文本。

3、点拨法: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蒲松龄的《促织》,看看这只促织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蒲松龄(1640 年 6 月 5 日-1715 年 2 月 25 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 491 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故事围绕着成名一家因蟋蟀而遭遇的种种波折展开。

成名因交不上蟋蟀而备受折磨,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一只好蟋蟀,却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儿子害怕责罚,投井自杀,灵魂化作蟋蟀,帮助成名交差,成名因此富贵。

(四)文言知识梳理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岁征民间(2)此物故非西产(3)死何裨益(4)靡计不施(5)迄无济(6)成妻具资诣问(7)蹑迹披求(8)遽扑之(9)虫跃去尺有咫(10)而翁归(11)翼日进宰(12)抚军亦厚赉成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促织》教案简编

《促织》教案简编

《促织》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词句;(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通过分析、解读文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模仿、创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促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2.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词句;3. 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 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模仿、创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促织》原文及其注释、翻译;2. 学生准备:预习《促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出疑问;3.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促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收获。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促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结合注释和翻译,疏通文意,解决自身疑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分析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2)学生欣赏并模仿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写作技巧。

5.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册第十二章《促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促织》原文的翻译和赏析,着重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语言特色以及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促织》原文的基本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 分析《促织》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促织》原文的深入理解和翻译,以及对文章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原文及翻译、赏析资料。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只促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促织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1)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促织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促织的了解。

2. 课堂讲解(1)原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原文,学生跟读。

(2)原文翻译:引导学生对照教材,逐句翻译原文。

(3)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分析: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促织的认识。

(2)邀请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关于促织的短文。

4. 例题讲解(1)分析文章中的一段精彩语句,讲解其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的句子。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一段原文。

(2)分析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内容:原文、翻译、文学手法、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促织》一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运用《促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关于动物的短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促织》高二语文教案

《促织》高二语文教案

《促织》高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蒲松龄的写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

3.领悟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深刻寓意。

二、教学重点1.分析《促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领悟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蒲松龄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促织》的故事情节。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成名、妻子、县令等。

三、课堂讨论1.分析成名一家的悲惨命运,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2.讨论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成名的无奈、县令的贪婪等。

第二课时一、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促织、梦中的神人等。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何体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分析成名一家的命运变化,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三、课后作业2.搜集其他关于蒲松龄的文学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第三课时一、课堂交流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提出修改意见。

二、拓展阅读1.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蒲松龄的文学作品,如《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文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阅读中的收获。

二、课堂讨论1.讨论蒲松龄的写作风格,如何运用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揭示社会现实。

2.分析《促织》中的道德观念,如成名一家的善良、县令的贪婪等。

三、课后作业2.深入研究蒲松龄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文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促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深刻寓意。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促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掌握促织的基本编制方法和技巧。

1.2 技能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促织的基本编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培养对促织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促织的概念与特点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促织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内涵。

2.2 促织的编制方法与技巧教师示范促织的基本编制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动手实践,掌握促织的编制技巧。

2.3 促织的应用与创新教师展示促织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促织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趣味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促织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促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示范促织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3.3 实践与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促织的编制方法。

3.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促织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四章:教学策略4.1 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出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2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促织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3 激励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5.2 作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促织作品进行评价,关注作品质量、创意和实用性,给出改进意见。

5.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促织文化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促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促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案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包含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优秀的教案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目标首先,教案教学设计必须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总体要求。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具有可实现性、实际意义和学习动力,同时要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相适应。

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呢?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程序进行。

首先,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程度,以此作为主要内容的要求。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使目标具有可达成性。

最后,制定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并达到目标。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

教学内容应具有实际意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理论价值。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得学生能够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教学内容应符合课程目标,能够切实实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其次,应该从学生的身心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最后,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随着社会发展快速变化,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更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定,同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促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学生能够运用文本解读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内容;(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3)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悲剧,培养同情心;(2)学生能够理解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培养批判精神;(3)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促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学生能够运用文本解读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深入理解;(2)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独立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小说《促织》的内容,理解其象征意义和寓意;(2)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小说原文、解析文章、讨论问题等;(3)准备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小说《促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思考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3)准备参与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促织》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感受和对小说的理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促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解析。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3)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3)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教案设计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1.题解: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

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

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

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

“以”,连词“而”。

“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

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

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

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

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

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

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

导入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

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

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本文的情节虚构: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知道,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

现在请大家再考虑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出示如下明清笔记,然后进一步提问、点拨。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

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

’此语至今犹存。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

惧,自缢死。

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点拨性小结: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

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

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

魂化蟋蟀则不可能。

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

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以上所说,“预习提示”第三段有精要概括,要充分注意。

启发、提问:要把上述情节构思完美地表达出来,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必须讲究表现手法,你们看,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估计学生会提到两点:一,情节描述细致生动;二,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进一步点拨、提问: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点是对的。

但不能满足于这种笼统的提法,要深入具体地分析。

请再思考并回答下述问题:(1)情节描写是否都很细致?怎样显出跌宕起伏?(2)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作者的用笔是否也有变化?(3)怎样做到“虚幻之状,如在目前”?学生回答,教师作如下点拨性小结:情节的描写并非都很细致,而是有详有略,用详反跌略。

详写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过程,略写皇上喜悦、抚宰“蒙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样的程度。

不但全文,每个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状,略写虫斗过程,前面的详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这种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详略安排上,还反映在同类性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

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两次都详写,但前者详在“执图冥搜”,后者详在迷离恍惚,前者突出视若珍宝,后者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后一次获得的蟋蟀更有异能。

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随着情节变幻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

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

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调又有区别。

前者饱含对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饱含对皇上、抚、宰的辛辣嘲讽。

这种工笔与粗笔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使作者的文笔,也同详略处理一样,显得跌宕多姿。

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突出表现在虚幻情景的描绘上。

其成功之处,一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虽然虚幻,却逼似生活真实。

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

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掭”、“灌”、“逐”的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觉情状“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

又如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

“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