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初期诗歌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诗歌《在阳光下成长》
诗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文化内涵
• 诗歌传承了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 • 强调了青少年的担当与责任 • 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历史价值
• 诗歌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变革 • 成为了新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品 • 对当代青少年具有启示和激励作用
诗04歌《在阳光下成长》的当代 意义
诗歌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与激励
作者的个人经历
•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 • 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 • 青年时期的求学与创作
作者的创作历程
• 初期以小说创作为主 • 20世纪50年代转向诗歌创作 • 成为新时期的诗歌代表
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
诗歌的主题
• 描述青少年在阳光下成长的历程 • 表现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风貌 • 强调青少年的担当与责任
• 诗人对青春的赞美和怀念 • 对生活的艰辛与美好的感悟 • 对革命理想主义的坚定信仰
主题的深化
• 通过描绘阳光下的成长历程 • 强调了青少年的担当与责任 • 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诗03歌《在阳光下成长》的审美 价值
诗歌的审美意境与情感体验
诗歌的审美意境
• 阳光、土地、庄稼、青少年 •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 • 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
• 诗歌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实践 • 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 • 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效果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
• 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途径 • 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效果 • 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意义
诗歌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与探讨
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 诗歌在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 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 诗歌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新时期初期诗歌
•全诗共七节,在诗意上可分四层。第一层(第1节)写鱼的生命之舞,第二层(2节)写 鱼生命毁灭的悲剧。第三层(3、4、5节)写鱼化石的形态。第四层(6、7节)写诗人从鱼化
石获得的领悟并提示的人生的哲理。 • 本诗是用哲理性的诗句统领全篇,使象征性更加明朗;同时又用富于启示性和暗示 性的生动意象和鲜明形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 真谛。首先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 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 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了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 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它“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它的生命已宣告终结。至此“火山”、“地震”、 “鱼化石”的暗示性、象征性已十分鲜明。在“文革”时代许多人包括诗人在内不是
• 《光的赞歌》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它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光这
个具体可感同时又凝聚哲思的亮丽雄奇的形象,诗化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广 博深思,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精微观察透视,对现实社会的富有胆识的剖析。 思想性和形象性相交融,现实性和象征性相结合,哲理性和抒情性相统一,弹 奏出真理、生命、理想、追求的高亢乐章,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出二重主题:第 一,光就是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光明与黑暗决战、科学与愚昧交锋、 正义与邪恶搏斗的历史,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在前进。第二,光就是理想、信 念。
•1957年以前,颂歌;
•1978年后,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以自我主 题精神为核心,在对历史社会、人类命运全 面而深刻的反思中,显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和历史使命感。
新时期诗歌
第一节归来的歌一、“归来”1978年,被认为是现代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艾青重返诗坛,随后曾被否定的诗人们纷纷发表诗作(包括一些在“文革”中创作的诗)。
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五、六年内,他们的创作构成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流。
此后,其中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一直延续到90年代。
二、艾青1、诗集《归来的歌》2、诗的风格哲人的睿智、冷静取代当年深沉、内倾的忧郁,从而形成“冷抒情”特征和哲理化倾向。
3、短诗的格律化《鱼化石》4、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三、牛汉、曾卓等七月派诗人的创作1、牛汉的诗⑴、坚持诗与人生一体的诗人。
⑵、“复出”后发表的“文革”期间的诗。
所体验到的人生创伤和痛苦,在创伤的“大自然”中寻找构形和表达的方式。
“情境诗”。
⑶、80年代后期开始的变化:对自我内在裂痕和有限性的自觉。
⑷、《半棵树》2、曾卓的诗“他的诗即使是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
……凄苦中带有一些甜蜜。
”《悬岩边的树》四、公刘、邵燕样等的创作1、公刘的诗⑴、“没有灵魂的诗是诗的赝品”。
⑵、对现代迷信的造神运动、民主与法制、诗与政治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⑶、痛苦的冷峻。
⑷、“大哭大笑”的表达方式。
《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2、邵燕祥的诗⑴、“复出”后的作品,大多面对现实问题,情绪基调上呈现出愤激而炽热的特点。
⑵、对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追求的抒写。
⑶、80年代后期开始,着力于杂文、随笔的写作。
《愤怒的蟋蟀》《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五、郑敏、蔡其矫、昌耀等的诗1、郑敏的诗⑴、《如有你在我身边——诗啊,我又找到了你》⑵、80年代中期以后的诗诗思的“修复”:平静的抒情格调,冥想的哲理氛围。
“黑夜”、“深夜”意象和死亡主题。
《流血的令箭荷花》2、蔡其矫的诗⑴、西方浪漫派诗歌的影响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滋养。
⑵、60年代和“文革”期间的诗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的诗,《玉华洞》。
爱情诗、山水诗、风物诗。
⑶、人道主义的浪漫精神。
3、昌耀的诗⑴、“与泥土、粪土的接近,与‘劳力者’、‘被治于人者’的贴近”,对高原土地的挚爱。
中国文学 新时期诗歌(二)
“反文化”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与许多寻根小说的文化反思不同,不是“反”
传统文化,也不是“反”文化的劣根性,而 是思考人类总体文化曾经怎样地由人创造, 却又创造出人的异化的全过程。破坏性的 “反文化”,也是为了人挣脱文化的束缚, 这就有了潜在的建设性。采取的是拒绝的方 式,但目的是要重新确认某种价值。
有
《有关大雁塔》诗集中显示了韩东语言的简约、意向的淡漠、 人生的无奈和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反启蒙主义的平民 化和庸常化特征:“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在许多诗人笔下,大雁塔、长城、圆明园旧址、故宫…都是 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象征,因而引发诗人的许多联想和浩叹。 而在韩东笔下,大雁塔不再有任何伟大和崇高之处,登塔也 不会大发怀古之幽思,而只不过是“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 再下来”。它失去了令人感慨万端的英雄色彩。漫不经心的 叙述背后,在那“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的平静诘问中,却 同样感到一种历史和生活的沉思,暗示文化的神秘和不可知; 对历史文化的漠然、冷淡。感到抒情主体深处透露的这一代 人的无奈感。没有抒情性的铺排渲染,更没有点题性的哲理 语言,而只写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语言是返朴归真的,不 再存在任何装饰性,决不追求华丽的词藻,更不创造复杂的 意象,而是一种明白的口语。
80年代文学思潮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 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 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 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 (二)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 • 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 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 王安忆。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 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 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第一个阶段: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苏 第二个阶段: 80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思潮 第三个阶段: 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1.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 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采用匿名写作, 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 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 实功利性和战斗性。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 末日,成为 “伤痕文学”的发端。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一)文学潮流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 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 (1977年11月) 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 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
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的“先 锋小说” 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 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 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 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 述方式。 《我们夫妇之间》剧照
中国现当代诗歌
第二、30年代诗歌(1928.1——1937.7)
中国现代新诗经历了第一个十年的理论探讨
与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大众化”与“纯 诗化’’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在30年代的 诗坛,有三个诗歌流派实践着这两种倾向, 即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 诗人群,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 月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 群。
四、臧克家
抗战爆发后,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对诗歌内
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诗人臧克家也把目光 转向现实,关注底层百姓的挣扎和死亡,透 出坚忍的气质。
第三、40年代诗歌(1937.7——1949.7) 在20世纪40年代因为中日战争的关系,所有的文 学创作都打上了战时的时代烙印,表达时代的情绪 和心声。在各类形式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反应最 为迅捷。 抗战爆发初期,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一同唱起了民族 解放的战歌,诗歌领域呈现出的面貌是:同声歌唱。 30年代形成的各种诗歌流派的对峙仿佛一下子就消 失了,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抱着一种为抗战尽一份力 的目的。产生了“墙头诗”、“枪杆诗”、“传单 诗”等新形式,推动了1938年前后在武汉、重庆等 地兴起的“诗朗诵”运动和“街头诗”运动的高潮。
(五)早期象征派诗歌 早期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李金发的诗集《微雨》 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 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 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其诗歌观念多受法 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魏尔伦等人的影响。 除了内容、句式的拓展,新诗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的影啊,对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意境创造都有积极的 探索,李金发的诗歌大量采用暗示、想象等手法, 扑朔晦涩,开辟了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门径。而穆 木天强调诗的暗示和朦胧,在新诗语言上的实验也 具有开拓性。
新时期诗歌
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一,史诗创作情结。
写作类容都为有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或者有特别意义的事件为落点,用极大的篇幅笔墨去渲染。
营造史诗性的效果。
一,英雄崇拜心理。
在十七年文学作品中从正面给读者讲述了什么是坚贞气节,崇高人格,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热情,以及机智英勇的气魄。
树立各中处于不同环境,不同个性的英雄形象。
二,肯定歌颂现实。
所以的作品中涉及到的战役,改革等个个故事都有一个中国特色的结局--代表正义的社会主义大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缺点:1过于简单的人物性格,神一般的缺乏“地气”人物形象,感觉脱离了人性;2过于肯定的歌颂,在这一点层面上对于历史有失真,3政治倾向过重“史诗性”追求(主流)。
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
如《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等。
加入“传奇”因素的“通俗小说”模式。
”革命英雄传奇“。
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
肯定与批评并存。
带有个人的抒情性特征。
孙犁、茹志鹃、刘真等。
两大题材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主流之外:一、“百花时期”的小说:1、概况:1956-1957年上半年,“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学的“解冻”。
主要创作倾向:1)加强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揭示时弊,关注社会“阴暗”。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改选》(李国文)等2)开掘文学中被忽视了的个人情感:《在悬崖上》(邓友梅)、《小巷深处》(陆文夫)、《美丽》(丰村)、《红豆》(宗璞)“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1956、9):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十七年诗歌创作
• • • • • • • •
我们有什么权利 反而盗用他们的名字 把他们当做傀儡 要他们背出一些空话或冷遇 让他们自己看了听了身上起鸡皮疙瘩 反而对世界失去了爱憎 反而对生活减少的力气 反而把斗争看成了和他们自己的血肉生活并无联系
•
• • • • • • •
感谢这古国黑暗的灵魂 它化装成了一副笑脸 突然兜头给了我一个闷棍 它把我打昏了 也把我打醒了 我感到通身发烫 又感到通身发冷 我好象突然懂得了
•
毛泽东 列宁、斯大林底这个伟大的学生 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象正要迈开大步的
神话里的巨人 在紧张地估计着前面的方向 握得紧紧的右手的拳头 抓住了无数的中国河流
他劝告它们跟着他前进
他命令它们跟着他前进 • ……
第二部《光荣赞》
• 1.描写中国劳动妇女苦难历史及她们在时代感召下奋起反 抗几个光荣典型: • 李秀真——贫农代表,女仆;共产党员;游击队交通 员,烈士母亲。 • 戎冠秀——贫农代表,共产党员;“子弟兵母亲”。 • 李凤莲——工人代表,贫农,童养媳,军工女工;共
•
海 沸腾着 它涌着一个最高峰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象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象他右手握紧拳头放在前面 好象他双脚踩着一个 巨大的无形的舵盘 好象他在凝视着流到了这里的 各种各样的河流
•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象他在向着自己 也就是向着全世界宣布: 让带着泥沙的流到这里来
让浮着血污的流到这里来
3.创作动因
• (1)对新政权的欢呼 • (2)胡风的文艺理论已受到中共具体领导下的有计划的 批判,当时情况最好方法:用创作证明他的理论究竟是否 有利于新政权建设,知识分子“主观战斗精神”究竟能否 与新政权的要求达到一致。
歌颂新中国的诗歌
歌颂新中国的诗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歌颂新中国的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璀璨的一笔。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们纷纷创作了许多歌颂新中国的优秀诗歌,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增光添彩,让中国文学更加充满活力。
歌颂新中国的诗歌,既有爱国主义情怀,也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诗歌以雄壮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情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建设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歌颂新中国的诗歌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诗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篇,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中国的伟大气象。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毛泽东又以“严霜属地”的比喻来歌颂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另外一首经典之作是朱自清的《春》,这首诗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为开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国的繁荣昌盛。
诗的结尾处,作者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为结,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除了毛泽东和朱自清之外,还有许多诗人也创作了许多歌颂新中国的优秀诗歌。
比如舒婷的《我的祖国》,这首诗以“我的祖国是一位硬汉子,理智的、简朴的、自尊的而又脆弱的老乡儿”为开篇,描绘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精神,展示了祖国的雄伟风采。
而在诗的结尾处,作者以“我的祖国是一位脆弱的老婆婆,拿起了碗擦去泪水,重新端端正正生活”的形象,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歌颂新中国的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诗歌以雄壮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情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诗歌,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我们的文学更加灿烂!【本文共983字】。
第二篇示例:我爱新中国,我爱这片神奇的土地,我爱这个让我自豪的国家。
第六章 朦胧诗与诗歌多元化探索
舒婷的诗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 的过渡。特点有三:
A 略带感伤意味的抒情和唯美的艺术 追求,不失真诚、不乏悲凉、不陷 偏激,而又怀抱着某种希望; B 情感细腻典雅,呈现崇高和优美的 浪漫风格; C 吸收和运用现代主义,尤其是感 觉、意象、暗示等象征手法写作, 较少直白的表露。
随后,海子、骆一禾、西川等将生命、自然与文化 浑然同构,并对生命的宇宙存在作了形而上的玄学 感应,在美丽的遁逸中探求精神家园。
海子以“麦地”和“村庄”作为精神家园理想的基
地
骆一禾致力于把握对生命的宇宙感应
西川强调诗歌的叙事性,在日常性的的个人经验中
探询本质意义的从所谓后新潮诗产生
以来,虽然也有新探索,但是,所
造成的混乱,似乎比取得的成绩更
为突出,新诗的水平并没有全面的
声
提高。”
孙绍振:《后新潮诗的反思》
音
“中国诗不见‘中国’,中国人的生
存状态、生活状态都在诗中无迹可
寻。私人体验,原欲喷射,文字游
戏,语言狂欢,这样的诗自然只能
‘无人赏,自鼓掌’了,不要中国,
当时的反对者则指责其为畸形文学、艺术怪胎,甚 至视为“逆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宣言 书” 。
“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 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
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癖,
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
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
声
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朦胧’
“归来者”诗群的创作特征: 一是历史的反思性 二是抒情的宏观性 三是技巧的开放性
艾青是“归来者”诗群的代表诗人,有诗集《归来 的歌》。
【原创】新时期诗歌
那新女性们是怎样“背叛”的呢? ——结尾两句横空出世:“与其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Hale Waihona Puke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第一层写诗人对爱情传说的神往,她真把神 女峰当成了神女,真把巫山云雨当成了欢会 与别离。这重意思谁来写神女峰都脱不掉, 只是未见得写得这么好,如果到这里结束, 诗歌也不坏,算得上一首玲珑精致的小令。
但舒婷的优秀在于,她对神女峰提出了质疑: “心/真能变成石头吗”?看上去是对物质属 性的质疑,其实是对人类精神的质疑,质疑 传说的虚伪,质疑贞节的神圣,甚至质疑爱 情所谓的“永恒”。
3、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打破了长期的 封闭与禁锢,闭锁狭隘的文化心理受到前所 未有的冲击,外国文学中的现代派艺术在青 年人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和感染,一些表现手 法和技巧被借鉴或移植。
所有这些,促成了以表现内心感受为主要特 征的“朦胧诗”的诞生。
审美特征:重新确认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 主义和人行复归/对人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
C 、70年代末80年代初涌现出来的“青年诗 人”如雷抒雁《小草在歌唱》、骆耕野《不 满》等 。
2、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是指80年代前期出现的,以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食指、多 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成长于“文革”时 期,倍受生活的磨难与嘲弄的一代青年诗人 的,具有探索性的诗歌创作新思潮。它们多 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象化的表 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顾城之死:
1987年以后,顾 城寄居国外,诗 歌写作和现实生 活的双重困境越 发尖锐。 1993年10月,在 新西兰的激流岛 杀死了妻子谢烨 后自杀。 右图为顾城和谢 烨。
1,
1,
新西兰的激流岛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 的眼睛,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1,委婉、细腻的表达方式
女性风格。这也使她成为在备受争议 的朦胧诗中最先得到有限的认可的诗人。 舒婷的诗是抒情的:这充分体现在她的爱 情诗中。 《四月黄昏》 《赠》等,对人的深切理解和关切。
《赠》舒婷
我为你扼腕可惜 在那些月光流荡的舷边 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 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奴隶依然是奴隶 谁在主宰着人间? 谁是这场游戏的主谋? 时间越久,看得越清: 经营斗技场的都是奴隶主 …… “不要做奴隶! 要做自由人!” 一人号召 万人响应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要捣毁万恶的斗技场; 把那些拿别人生命作赌的人 钉死在耻辱柱上!
„„ 奴隶社会最残忍的一幕已经过去 不义的杀戮已消失在历史的烟雾里 但它却在人类的良心上留下可耻的记忆 而且向我们披示一条真理: 血债迟早都要用血来偿还; 以别人的生命作为赌注的 就不可能得到光彩的下场。
• 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 不要离开我 …………
• 就这样 握着手坐在黑暗里 听那古老而又年轻的声音 在我们心中穿来穿去 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 …………
朦胧诗
一,《今天》
《今天》1978年12月出版,共出版九期, 1980年停刊。 北岛、芒克、食指、舒婷、江河、顾城、 杨炼、林莽、徐敬亚等。 发刊词《致读者》:“不再仅仅用一种纵 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 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 了。” 立足今天,面向世界。
新时期诗歌散文戏剧简介
。念观台舞括包 念观剧戏的新索探�间空现表剧戏了宽拓�构结间 时的统传剧话了破突�法手剧戏的派代现方西了收 � �0 491 � 健 行 高 吸量大他。议争生发而涵内想思和式形出演的新其 因并�响反大很起引�作剧等》人野《、》站车《 、�作合远会刘与�》号信对绝《作创。剧编任院 剧术艺民人京北调年1891。》辰星的夜寒《说小篇 中 � 》 黎 巴 在 金 巴 《 文散 表 发 年 9 7 9 1 。 作 创 学 文 始 开年8791。作工会员委络联外对协作国中调年7791 。长组组文法社志杂》设建国中《任�京北回年5791 。教任学中村农区山南皖在后�动劳校干到4791 �1791。译翻店书际国国中任后业毕学大语国外京 北从年2691 。州赣西江于生出�州泰苏江籍原
。来起立建未尚范规新但�摇 动生发念观美审的旧陈的文散于关们人�② 。寂沉入 陷文散使验实义主代现的上歌诗和说小�① �因原 。寂 沉 入 陷 作 创 文散 � 期 后 中 代 年 0 8 、 3
• • • •
。出提 的张 主 ”化品 精 文散 “、 ”文 散大 向 走“ 。起兴勃蓬的”文散众大“ 。中作创文散到入加者学家作多许 。 热 文 散了 起 兴 坛 文 代 年 0 9 、 4
�-2591�婷舒
》花尾鸢的歌 唱会《版出年6891�》选诗情抒城顾、婷舒《和》船 桅双《集诗版出年2891。奖歌诗性国全获次两�席主 副会分建福协作�事理协作国中为现�作创业专联文 省 建 福 年 189 1 。 题 问 性 本 根 列 系 一 的 诗 新 到 及 涉 论 讨 �论讨年一近开展品作的她对部辑编》艺文建福《年 0 8 91 。 品 作 表 发 式 正 》 刊 诗 《 在 年 同 � 作 诗 表 发 》 天 今 《 物 刊 间民 在 始 开 年 9 7 9 1 。 工 锡 焊 、 工 纱 浆 、 工 车 挡、工 泥水�工时 临种多过当 后城回。传流 中青知在 已 诗 时 其 �作 写 始 开 年 9 6 9 1 。 ” 户 落 队 插 “ 即 业 毕 未 中初。门厦在长生�州泉建福籍祖�人诗女代当
《新时期诗歌》课件
新时期诗歌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限制 ,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
诗。
意象丰富
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和思想,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 力。
思想开放
新时期诗歌思想开放,包容性强,既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现 代文化的元素。
04
新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北岛及其作品
总结词
主题分类
时代变迁
新时期诗歌关注时代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个体情感
诗歌中经常出现对个体情感的描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自然与人文
诗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历史反思
新时期诗歌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教训。
风格特点
语言简洁
新时期诗歌语言简练,不追求华丽的辞 藻,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思想解放运动
03
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文革”的反思和思想解放运 动的兴起,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 想基础。
随着国门打开,西方现代主义诗 歌逐渐传入中国,对新时期诗歌 产生深远影响。
新时期诗歌的影响与意义
推动诗歌现代化
新时期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局限,推动了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丰富了中国诗歌传统
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中国诗歌注入了 新的元素和活力。
朦胧诗派是新时期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社 会现实的反思。朦胧诗派的诗歌语言较为晦涩,常常运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呈现出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打破了 传统诗歌的规范和形式,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知青诗派
总结词
以梁晓声、叶辛等为代表,反映知青生 活,表达对那段特殊历史的记忆和反思 。
1949 新中国 诗歌
以下是关于1949新中国的一些诗歌:
1.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
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些诗歌描绘了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的喜悦之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愿景和壮丽蓝图。
第二十一章新时期诗歌
第二十一章新时期诗歌第一篇:第二十一章新时期诗歌第二十一章新时期诗歌本章概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灿烂的现当代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收获了许多优秀诗作,为我国的诗歌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现当代诗歌与旧诗相比,具有新的特点:一、思想新关注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审视与歌唱大地和大地上的风云,抒发对人生、时代、生命的切实感悟,成为现当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作为战斗的号角,它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奋勇斗争;作为启航的汽笛,它鼓舞全国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些重大主题,形成了现当代诗歌的主潮流。
当然,现当代诗歌中的佳作,也不仅仅限于表现这些重大主题。
二、形式新表现新的内容要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
用白话写诗,建立起现当代诗歌的新传统,这是五四以后“新诗”的历史使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现当代诗人不断吸收传统的和外来的经验,呈现出现当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从有无比较固定的格律着眼,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
自由诗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押韵和标点也不作统一要求,写起来相当自由,但在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有耐人寻味的形象和浓郁的感情;新诗中的格律诗,不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只是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
大体说来,诗行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个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大致相等。
但一个诗节包括几个诗行,没有固定的要求。
三、手法多样、流派纷呈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派”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而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更立志于新诗的创造。
郭沫若的《炉中煤》和闻一多的《发现》,同样是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但一个巧妙设喻,如九曲回肠;一个直抒胸臆,似火山爆发。
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诗派,都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但一凝重,一轻快。
在时代大潮的冲撞下,许多诗人的诗风也会发生变更,形成个体诗歌风格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