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学2
煤矿地质学1-9.
二、生产地质勘探 1、采区准备过程中的生产地质勘探: 1)新采区设计时,煤层赋存状况不清,需要布置一定的生产勘探钻孔,进一步控制煤厚、产状和变化。
2)对煤层群中的构造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的薄煤层,通过钻孔不能肯定可采价值时,尽量使用风巷超前的方法开圈定可采块段。
2、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生产地质勘探 1)煤层薄且变化大,又受地质构造破坏的地段,其可采边界的圈定,只靠邻近巷道打钻,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用巷探进行追索。
2)在巷道掘进中遇到断层,当断失方向、水平断距及延展情况不好确定时,一般在迎头布置放射状钻孔加以探测。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地质勘探 1)分层回采工作面探厚;2)查明不稳定煤层的变薄带; 3)查明工作面的中、小型断层。
三、矿井延伸、扩建地质勘探此勘探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未来开拓区的地质构造及煤层变化情况。
2、把井田深部和两翼范围内的低级储量升为高级。
3、探明井田过去设计中未包括的可采煤层或薄煤层,在高灰分煤层中圈定局部可采地段。
4、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程,解决受地下水威胁而不能可采的煤层延伸地质勘探过程中,充分利用上部地质资料;扩建勘探中要考虑邻近的构造、煤层资料,这样可节省人力物力,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
四、老区找煤 1、调查老采区:应取得的资料: 1)老采空区的开采时间、范围、航道布置等 2)煤层厚度及变化、残存煤量 3)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4)有无复采的可能性 2、编制复采地质图对老采区的煤层分布图、剖面图及巷道图要进行严格核对,对地质情况不清地段进行勘探,确定找煤块段,编出复采地质图。
3、复采的探采工作根据地质条件可用钻探或巷探等手段,查明过去的开采情况和残余煤量。
思考题: 1、煤田普查与勘探阶段划分的依据?划分为哪些阶段? 2、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划分哪些阶段? 3、煤田普查与勘探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煤田普查与勘探技术手段有那些? 5、地质填图、勘探程度、A、B、C、D级储量。
矿山地质学课件
地核:2900公里以下的中心部分。地核的 组成物质为铁、镍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目前,根据钻探资料显示,在地深20公里 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从常温带以下,平均 加深100米,温度升高3˚C左右。深于20公里
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等打下基础。
• 目录 • 1.第一讲 • 2.第二讲 • 3.第三讲 • 4.第四讲 • 5.第五讲
绪论 矿床地质与矿山地质图件 矿床勘探 矿床开发利用相关地质工作 专门性地质工作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地球是个旋转的椭球 体,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 6357公里。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 其中海洋占71%。
后,地温增幅会大大变缓。据推测,地球中 心温度不超过2000—3000˚C。
第一节 矿山地质专业术语定义
•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 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 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 然科学。
• 矿山地质学(mining geology)是一门介于地
• ④开展矿山深部和外围探矿,为扩大矿山的 生产能力或延长生产年限,增补所需要的矿 产储量。
• ⑤及时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如边坡稳 定、采空区塌陷)等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各 种地质问题。
最低工业品位:是指单个勘探工程所揭露的矿段 主要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或者说它是 可供工业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第二节 矿山地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矿山地质学研究内容:矿山建设阶段的 地质工作、生产勘探、生产矿山矿石质量研 究与管理、矿山储量计算与管理、矿石贫化 与损失的计算与管理、采掘(剥)地质指导 与采矿单元结束的地质工作、矿山环境地质、 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矿山矿产资源核 算与评价、矿山隐伏矿床(矿体)寻找与预 测。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课件第二部分
03
随着地壳的运动和地温的升高,褐煤进一步转化成烟煤和无烟煤。这个过程称为煤的变质。
烟煤是煤的一种主要类型,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条带状结构。烟煤的挥发分含量较高,因此常用于燃烧和发电。
烟煤
无烟煤是一种较为致密的煤种,其特点是挥发分含量较低。无烟煤主要用于制造碳电极和活性炭。
无烟煤
褐煤是一种较为疏松的煤种,其特点是水分含量较高。褐煤主要用于发电和供暖。
勘探方法
采取适当的防水、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对采煤的影响,保障采煤作业的安全。
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采煤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利用
矿井环境地质
CATALOGUE
05
矿井环境地质主要包括地下水、瓦斯、煤尘、地温、地压等。
类型
具有动态性、区域性、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对采煤作业有较大影响。
褐煤
世界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特别是亚洲、欧洲和北美。中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
世界煤炭分布
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煤炭储量大、品质好,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煤炭分布
煤的开采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质条件、地下水文、瓦斯含量等。在开采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措施,确保安全、高效地采出煤炭。
地下水
易燃易爆,对采煤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瓦斯
具有爆炸性和污染性,对工人健康和环境均有影响。
煤尘
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影响采煤效率和工人舒适度。
地温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可能导致巷道变形和采煤工作面垮塌。
地压
地压治理
地下水治理
采用止水、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对采煤的影响。
煤尘治理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Geology课程编号:HZ161990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2.5学时:40(其中: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采矿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后继课程:采矿工程专业与地质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学B、岩石力学A、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床地下开采、矿床露天开采、井巷工程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具有地质学基础及矿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床、矿石、脉石、矿体、围岩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野外判断方法;初步能阅读地形地质图;了解矿体的基本形态产状要素与矿山开采的关系。
2、了解基础地质及矿床的基本理论在矿产勘查工作具体应用,初步具有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等应用地质的基础知识,如原始地质编录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揭露矿体工程手段的特点及适用,矿产取样的概念及各种取样方法的特点,矿体圈定的工业指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与矿产开发各阶段的关系等。
3、初步具备进行矿山地质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掌握矿山地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熟悉矿山地质工作内容,初步具备分析岩石、地质构造与矿山开采技术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矿山地质管理具体工作内容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第1单元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识点]: 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及两者的关系;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重点]: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难点]:地质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地质学、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
2、领会: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学与矿山地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煤矿地质学试卷 2
中国矿业大学 学年度第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合计20分)1.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2.中生代从老到新分为三叠纪、志留纪、白垩纪3.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发现地球内部存在多个地震波不连续界面,其中2个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依此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4.煤矿中的“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
5.岩层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6.在纵剖面上,根据褶曲枢纽的产状可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类;在平面上,根据褶曲延伸长度和宽度之比,可分为线形褶曲、短轴褶曲、近等轴褶曲3类。
7.宏观煤岩类型包括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暗淡煤。
4种类型。
8.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在以下岩石中,石灰岩是这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大理岩是这三大类岩石中的变质岩,玄武岩是这三大类岩石中的 岩浆岩(火山岩)。
9.地质勘探的技术手段主要有 遥感、填图、坑探、钻探、巷探、物探等6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合计20分)1.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2..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二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3.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4.震中: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5.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三、问答题(共计35分)1.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类?各有何特征?(12分)整合接触:新老两套地层彼此平行接触,连续沉积,无明显间断。
(4分)。
平行不整合:新老两套地层虽平行一致,但不是连续沉积,曾有过一段沉积间断,反映了一次先升后降的地壳运动,其间有风化剥蚀的痕迹。
(4分)角度不整合:新老两套地层彼此不平行,有一交角,其间有明显剥蚀面。
表明一次褶皱运动升起剥蚀后再沉降接受沉积的过程。
(4分)2.岩浆侵入对煤矿生产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1分)减少煤炭储量、缩短矿井服务年限(4分);使煤质变差,灰分增高、挥发分降低,粘结性破坏(4分);破坏煤层连续性(3分)。
最新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岩石学2》重点资料
1.光率体:它是表示当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的振动方向与相应振动方向上折光率值之间关系的立体图形。
光性方位:光率体主轴与结晶轴之间的关系称为光性方位。
2.胶结物:指成岩期在岩石颗粒之间起粘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自生矿物:沉积物在沉积当中,或其后在沉积物内所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3.变质相: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引。
变质带:不同变质级的岩石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4.岩浆分异作用:原来成分均一的母岩浆﹐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及岩浆岩的作用。
岩浆同化混合作用:岩浆熔化并与围岩及捕虏体交代的作用。
5.多色性与吸收性:由于光波在晶体中振动方向不同,而使薄片颜色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多色性, 这种颜色深浅变化也称为吸收性。
6.辉绿结构:岩石中基性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近,但是自形程度不同,自形程度好的斜长石呈板状,搭成三角形孔隙,孔隙中充填它形的辉石颗粒。
也可以与辉长结构过渡,称辉长辉绿结构。
辉长结构:指基性斜长石和辉石自形程度相同,都呈半自形或他形颗粒,是从岩浆同时析出的结果。
这是基性深成岩的典型结构。
7.气孔和杏仁构造:是发育在喷出岩中的常见构造,岩石中分布有大小不等、定向或者不定向排列的气孔,这是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气泡逸出后留下的空间,这样的岩石称为气孔构造;若气孔被后期的矿物和其他物质充填,则称为杏仁构造。
8.干涉色:白光发生干涉时,则产生由紫至红的一系列彩色条纹。
这些由干涉作用形成的颜色,称为干涉色。
消色:补色法则中,当异名半径平行且两个非均质体矿片的光程差相等时,总光程差为零,此时视野中的矿物为暗灰色,称为消色。
9.多色性:不同方向上矿物呈现不同颜色的现象称为矿物的多色性。
10.边缘及贝克线: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物质(矿物颗粒之间或者矿物与树胶)接触处,存在一条较黑暗的界线和一条比较明亮的细线,前者称为矿物的边缘,后者称为贝克线。
矿山地质学课件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五、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 世纪地质学的发展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非洲-南美边界拼合 非洲 南美边界拼合 古陆冰川分布范围 南部大陆古生物分布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转换断层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1450) 一、地质思想萌芽时期(远古—1450) 地质思想萌芽时期(远古 1450 这一时期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 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 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分 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 思想家。胡道静先生称, “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 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李约瑟对朱熹在自然科学 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相当 肯定的。他说:“朱熹是 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 象的人。” 还认为“朱 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 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 年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1、地质学研究的特点
2)空间广阔
空 间 广 阔 横向:遍布全球每全角落(南级、北级、 横向:遍布全球每全角落(南级、北级、 赤道、山地、平原、陆地、 赤道、山地、平原、陆地、海洋 大气圈——上地幔(整个岩石圈) 上地幔( 纵向 :大气圈 上地幔 整个岩石圈) 地球表面总垂直起伏约 公里: 为20公里:珠峰顶至马里 公里 珠峰顶至 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 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 之间的高差
水成论—维尔纳( 水成论 维尔纳(德) 维尔纳 火成论—赫顿 赫顿( 火成论 赫顿(英) 均变论—莱伊尔 莱伊尔( 均变论 莱伊尔(英)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四、发展时期(1840—1910) 发展时期(1840 1910)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与作用、矿山地质工作的特点、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教学内容】1、矿山地质的概念与任务;2、矿山地质在矿山企业中的地质与作用;3、矿山地质工作的特点、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重点难点】矿山地质的概念与任务、矿山地质在矿山企业中的地质与作用、矿山地质工作的特点、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部分矿山生产前的地质工作、生产勘探(建议学时数:8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设计准备阶段的地质工作、矿山设计阶段的地质工作、施工服务阶段的地质工作、设计回访与总结骱段的工作;了解基建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基建地质工作的目的及必要性、基建地质工作的内容;了解生产勘探的目的与任务、生产勘探的技术手段、生产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生产勘探工程网度(工程间距)、生产勘探设计、生产勘探中的探采结合、生产勘探程度的要求、矿山探采资料验证对比。
【教学内容】1、矿山设计地质;2、基建地质工作;3、生产勘探的目的与任务、生产勘探的技术手段;4、矿山探采资料验证对比。
【重点难点】设计准备阶段的地质工作、矿山设计阶段的地质工作、施工服务阶段的地质工作、设计回访与总结阶段的工作;生产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生产勘探工程网度(工程间距)、生产勘探设计、生产勘探中的探采结合、生产勘探程度的要求、矿山探采资料验证对比。
第三部分矿石质量研究与管理、矿石贫化、损失管理、矿产储量计算与管理(建议学时数:8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矿石质量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矿产取样及取样结果的整理及研究;熟悉矿石质量的管理,矿石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矿石质量计划及矿石质量预计、矿石质量均衡、采场矿石质量管理;掌握矿石贫化、损失的概念及管理的意义、矿石贫化与损失的分类、贫化的分类、损失的分类、矿石贫化与损失的计算、矿石贫化与损失的管理;掌握生产矿山储量的构成、矿产(地质)储量计算、生产矿量的计算与管理、储量变动的统计及储量管理。
【教学内容】1、矿石质量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矿石贫化、损失的概念及管理的意义;3、生产矿山储量的构成、矿产(地质)储量计算。
煤矿地质学资料两页
1.区别解理、层理与节理?解理:指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称解理面。
层理:沉积岩中因先后沉积的物质颗粒的成分、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而形成的成层现象。
节理:岩层或岩体中的某一部位分布着具有一定方向的裂隙,将岩层或岩体分割成许多岩块,但裂隙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这种断裂结构称为节理。
其破裂面称节理面。
2.简述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生产的影响。
煤层的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
原生变化包括沼泽基底不平、沼泽内部不均衡沉降、河水海水对泥炭的冲刷。
后生变化包括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河水海水冲蚀等地质构造作用a影响采掘布置(原分层开采的厚煤层,由于煤厚变薄,只能改为单层开采。
原一层采全厚的煤层,由于煤层增厚。
又要改为分层开采)b影响采煤工艺(煤层厚度变化直接影响采煤工艺,采煤方法的选择)c影响计划生产(工作面内煤层变薄,引起工作面回采提前,造成采掘失调。
工作面接续紧张。
采掘工作面,对煤层稳定程度要求更高,煤厚变化影响生产效率)d掘进率增高(为探明煤厚变化,需要布置探巷,有时煤层尖灭造成废巷)e回采率降低(煤厚变化,造成面积损失,降低回采率。
)3.煤矿生产中常用的地质图件及其中三大地质图件煤矿生产需要的地质图件:地质地形图、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立面投影图、钻孔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水文地质图等。
三大地质图件分别为:地质地形图、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4.什么是内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什么是外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
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分为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分为河流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2097课程名称:矿山地质学英文名称:Mining Geology开课学期:第八学期学时/学分:32/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8)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开课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勘查方向)、地质学专业先修课程:矿床学、矿产勘查学、采矿学概论后续课程: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网络课程资源:无选用教材:杨言辰等编,矿山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9主要参考书:1. 侯德义,李志德,杨言辰编,矿山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82. 地质矿产部政法司,地质矿产现行法规汇编,地质出版社,1988一、课程简介矿山地质学是地质学与采矿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矿山建设、生产直至开采结束的不同阶段遇到的地质问题,直接为矿山生产服务的、具有鲜明实践性特征的应用学科。
作为高年级专业课,本课程主要讲述矿山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介绍矿山地质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技术及新成果。
具体包括矿山地质的概念与任务;矿山地质学的性质与特点;矿山建设阶段地质工作的任务与特点;生产勘探;矿石质量研究内容与方法;生产矿山地质储量、生产矿量的计算与管理;矿石贫化与损失的计算及管理;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内容;矿产资源保护的政策与法规;矿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隐伏矿体预测理论与技术等。
Mining geology is a applied geology and generated by combination of geology and mining, which is a applied disciplines to directly serve mine production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e and solving geologic problems appeared from mine construction, different stages from production to end of mining by using geologic theory and methods. A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senior class, the course is mainly introduced basic conception, basic theory, basic method, new territory, new technology and new achievement in mining geology, including concept and assignment of mining geology;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 geology; assign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 work in the stage of mining construction; productive prospecting;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 of ore quality; mining geological reserves; calc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ductive ore reserve; calc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ore dilution and lost; research content of mining geo-environment; policy and regul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feasibility research on 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ory and techniques for prediction of concealed ore bodies.二、课程目标及其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矿山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
《矿山地质学》课程笔记
《矿山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矿山工程地质学研究对象矿山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矿山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包括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矿山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矿山安全生产,保护矿山环境,提高矿山开发效益。
1.2 矿山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矿山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矿床的成因、类型、规模、品位、分布规律等地质特征,为矿山开发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研究矿石与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其在开采过程中的稳定性,为矿山开采提供技术依据。
(3)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研究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发生规律,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矿山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探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
1.3 矿山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矿山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采样等手段,收集矿山地质资料,为室内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钻探、物探、化探:利用钻探、物探、化探等手段,获取地下矿床的地质信息,为矿山开发提供依据。
(3)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获取地表及地下矿床的遥感影像,分析其地质特征。
(4)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矿山地质资料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为矿山开发提供辅助决策。
(5)实验室测试:通过实验室对矿石、围岩等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测试,为矿山开采提供技术参数。
1.4 矿山工程地质学任务矿山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是为矿山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矿山安全生产,保护矿山环境,提高矿山开发效益。
具体任务包括:(1)为矿山开发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指导矿山选址、勘探、设计、开采等环节。
(2)分析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为矿山开采提供技术依据,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矿山地质学课件
矿体: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采价值的地质体。它有一定的形状、产状和规模。矿体周围的无经济意义的岩石是矿体的围岩。矿体与围岩的界限有的清楚截然,有的逐渐过渡。在后一种情况下,矿体的界限需根据采样的成分分析所查定的边界品位(见矿产工业指标)加以确定。矿体中与矿石伴生的无用岩石,称为夹石或脉石。
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矿石中常包括有用矿物(又名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类矿物。有用矿物是指能提供有用元素(或组分)或本身可直接被利用的矿物;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没有用处的那些矿物。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某种矿物集合体是否可作为矿石是可以变化的,相应地矿床的概念也是可变的。
⑧矿山地质经济研究。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矿山地质与生产中的经济活动规律,以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矿山地质学有其特点,它可以在开采过程中观察到很多此后无条件保存的地质现象,对矿床地质学理论起到重要作用。在勘探方面它可进行探采对比,总结经验,指导矿床勘探工作。矿山地质学有其指导和监督采矿和选冶工作最优化进行的大量研究内容。 近年来,矿山地质学在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仍是今后重要研究方向,如:矿山工艺矿物学、矿山环境地质、矿产补充资源、矿产资源保护、矿石合理工业指标和矿山地质技术经济以及深部盲矿预测等。
第一讲 绪论
矿山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地壳中矿产的形成都和地球表面以及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有关。地质学基础知识,则着重说明地壳的物质组成、发展变化以及各矿物产资源的蕴藏规律。通过对各种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地层层序、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等的了解,为掌握成矿理论、矿床类型、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等打下基础。
3.沉积作用 被搬运物质由于搬运介质能力减弱,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或在生物作用下,从搬运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叫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及生物沉积三种。沉积物受到的成岩变化有固压作用、胶结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等几种形式。由此形成的矿床主要有 1)机械沉积矿床 2)化学沉积矿床 3)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矿山地质2
第二节矿山建设前期的地质工作一、资源调查和矿山规划中的地质工作1.工作目的与作用为了制定矿山建设中、远期规划,地质勘探部门应提前数年提供矿山建设所需要的地质勘探报告,供工业部门选择。
资源调查和矿山规划是为了掌握地质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最新的地质成果,及时地对矿区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建设条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择优的原则,提出对矿山建设“选点…‘排队”及建设规划的建议,供计划部门决策。
资源调查以反映客观情况为主,矿山规划是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矿山建设的轮廓设想,分为全国性规划、区域性规划、行业规划或矿区规划。
资源调查和矿山规划是工业部门与地质部门在矿山建设前最初的信息沟通工作。
2.地质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资源调查的对象通常是已经完成详查或勘探的矿区,其工作一般要经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资料整理三个步骤。
主要调查内容为:矿区交通位置与自然经济地理概况;矿区水、电、燃料、建筑材料供应及区域协作条件、区域矿产与开发现状;矿区基本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的物质成分、特性及加工技术性能;矿区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地质工作任务、方法及成果、下一部工作计划;地质储量与矿床远景评价。
最后进行矿区资源条件与建设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对矿山建设的建议。
3.矿山建设规划中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矿山建设规划中的地质工作,除应包括地质资源调查的各项内容外,还必须包括下列内容:为工艺专业提供经审定后的地质资料,包括矿体规模、形态产状、矿石成分、矿床储量、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质资源条件、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对不同矿区(或矿段)进行分类排队;配合采矿人员进行开采对象和范围的选择;根据矿山建设规划方案,对地质勘探工作布署及勘探程度要求提出建议。
此外,对重点矿区须进行实地踏勘、资料收集及其核实评价工作。
二、初步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工作中的地质工作矿山建设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在矿产地质详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此阶段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资料较少,选矿试验研究深度不够。
2_矿山常用的传统的储量计算方法
V = L⋅a⋅m
⑤开采块段 法
= L ⋅ h ⋅ m'
Q =V ⋅D
方法名称
计算公式
V = S ⋅m = L⋅a⋅m
简要说明
Q:矿石储量 V:块段体积 S:块段矿体的面积 m: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 a:块段宽度 b:两等高线的水平平均间距 h:两等高线的高程差 D:矿石体重
④等高线法
= L ⋅ m ⋅ b2 + h2 Q =V ⋅D
方法名称
计算公式
简要说明
L:块段长度 h :块段垂直方向宽度 a:块段倾向面的宽度 m :块段矿体真厚度 m' :块段平均水平厚度 Q:矿石储量 V:块段体积 D:矿石体重
方法名称
计算公式
简要说明
用于面积差>40%时 Q:矿石储量 1 V:矿体体积 V = (S1 + S 2 + S1 ⋅ S 2 )L ②截锥公式法 3 S1、S2:断面上矿体的面积 Q =V ⋅D L:两断面之间的距离 D:矿石体重
方法名称
计算公式
简要说明
用于相邻剖面形状不相似, 面积相差悬殊情况下 Q:矿石储量 1 V = ( S 1 + S 2 + 4 Sm) L V:矿体体积 ③似柱体公式 6 S1、S2:断面上矿体的面积 法a Q =V ⋅D Sm:断面之间的断面积,由 内插法求得 L:两断面之间的距离 D:矿石体重
计算公式
简要说明
用于矿体呈楔形尖灭的情 况 Q:矿石储量 V:矿体体积 S:矿体底面积 L:矿体沿走向长度 D:矿石体重
⑤楔形公式法
1 V = S⋅L 2 Q =V ⋅D
方法名称
计算公式
简要说明
用于矿体呈圆锥形尖灭时 Q:矿石储量 V:矿体体积 S:矿体底面积 L:矿体沿走向长度 D:矿石体重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1 前言1.1课程定位《矿山地质学》是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矿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与真实的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中,学习掌握矿山地质的准备、实施、管理等地质工作操作技术。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及实践工作过程的动手操作,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专业理论知识,在目标管理的自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获得矿山地质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技术、有能力的社会所需人才。
《矿山地质学》前修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等。
主要为后续的强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做准备。
1.2 设计思路根据矿山地质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思路,通过与十几家地矿单位的深入调研,对职业岗位认真分析,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
与企业专家共同确立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中与十几家矿山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开发课程。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按照矿山生产过程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定课程结构,设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方式。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矿山地质工作的技能要求及岗位应有的能力;2)准确的掌握矿山基建阶段的地质工作及责任;3)掌握矿山生产勘探的方法及手段,并且能独立收集、整理矿山地质资料;4)能够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进行管理(能够对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施工现场、采掘单元等进行地质管理);5)能够对采掘单元周边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并且对采掘单元周边的隐伏矿体进行预测;6)能够掌握矿山结束后的闭坑地质工作;2.2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等技术规范;2)能够熟练的绘制及分析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探槽素描图、钻孔柱状体、综合图等工程地质图件;3)能够根据矿山生产管理好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及现场采掘单元;4)能独立收集整理原始地质资料,并且能独立完成资料分析;6)能使用CAD、MapGIS、DMine等软件绘制地质图件。
矿山地质学 第3章-2-矿山地质学
目
绪 论 第一章 地球圈层构造 第二章 矿物 第三章 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 第四章 地史学基本知识 第五章 地质构造 第六章 主要地质图件
录
第七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八章 矿床简述 第九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十章 煤矿主要地质因素 第十一章 地质勘查与储量分类 第十二章 矿山地质工作 第十三章 常见地质灾害
(2)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
图3-8 河流旁蚀作用使河谷加宽的过程(据徐成彦等,1988)
(3)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图3-9喀斯特地貌 (据夏邦栋,1995)
(4)冰川的刨蚀作用 (5)海水的剥蚀作用
图3-10 海蚀地貌示意图(据K.W.Butxer,1976)
2. 化学溶蚀作用: 对许多岩石以溶解方式进行溶蚀破坏。 (三)搬运作用 风化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海浪、风、 冰川等运动介质转移离开原地到它处(沉积区) 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
2. 化学沉积作用 指呈胶体溶液和真溶液搬运的溶解物质,在 适当的场所,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 、堆积的过程。 难溶于水的Al、Fe、Mn、Si的氧化物多呈 胶体沉积; 易溶于水的Ca、Na、K、Mg等的氧化物呈 真溶液沉积。
3. 生物沉积作用 海洋、湖泊、沼泽和地面流水等水体中的生 物对沉积作用有影响。 生物遗体沉积 生物化学沉积
第三章 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
一、构造运动与地震 二、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三、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第三章 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
第三节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一 外力地质作用 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和日月引力等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壳 表层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外力地质作 用
3.重结晶作用 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的增加,在温度和压力 影响下,矿物成分因溶解、局部溶解或固体 扩散而使质点重新排列,致使非晶质矿物再 结晶、细粒晶体转变成粗粒晶体(图3–11c)。 4. 自生矿物的形成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或其后在沉积物内所 形成的矿物(图3–11d),被称为自生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矿山地质学试卷(A卷)
学习中心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一般地,探槽适用的深度为:
A、0.5-1m;
B、3-5m;
C、5-10m;D<30m
2. 按照勘查规范,地质研究可靠程度共划分为级。
A、1;
B、2;
C、3;
D、4
3. 下列不属于岩石水理性质的是()
A、软化性;
B、透水性;
C、含水性;
D、吸水性
4. 钻探工程中,浅钻指的是()
A、小于50m;
B、小于100m;
C、小于200m;
D、小于500m
5. 按照我国现行的勘查规范,某块段储量级别为333,其中第三个3指的是()
A、开发的经济意义;
B、矿产经济技术研究程度;
C、地质研究可靠程度
D、储量级别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在矿山设计阶段,一定要综合考虑矿山的地质勘探工作()
2.矿体地质特征可以概况为矿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质量特征()
3. 矿石品位高的矿石,矿石质量就相应地高一些()
4. 在保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集的样品数量越多,样品的代表性越强()
5. 勘探线剖面图反映的主要是某个特定钻孔揭露的地质现象()
6. 地质编录的成果是素描图()
7. 按照我国勘查规范,经济基础储量指的是扣掉设计与开采损失后、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那部分储量()
8. 开拓矿量可以包含部分的表外矿量()
9. 可能利用的矿产储量主要指品位较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量()
10. 对于矿山而言,应加大对可避免的贫化与损失的管理与监督力度()
三、简答题
1. 矿山地质的主要任务有哪些?(15分)
2. 影响选择生产勘探手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5分)
3. 刻槽取样法中,样槽布置应遵循什么原则?(10分)
4. 简述勘探线剖面图的主要绘制步骤。
(15分)
5. 何为贫化和损失?它们是如何分类的?(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C
二、判断题
1.T;
2.T;
3.F;
4.T;
5.F;
6.F;
7.F;
8.F;
9.F; 10.T
三、简答题
1. 矿山地质的主要任务有:
(1)开发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2)地质编录、取样等基础地质工作;(3)监督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与利用;(4)分析地质储量与生产储量的保有和变动情况;贫化与损失的计算与分析;开掘计划的技术管理;(5)矿山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6)地质综合研究,深边部及外围预测;(7)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与交流,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的水平
2. 影响选择生产勘探手段的主要因素有:(1)矿体地质因素;(2)能被矿山生产利用的可能性;(3)矿床开采方式及采矿方法;(4)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矿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5)综合考虑,全面研究,正确选择
3. 在刻槽取样法中,样槽布置应该沿矿石质量变化最大方向布置,通常是沿矿体厚度方向,这是样槽布置的总体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遵循:(1)含矿围岩和矿石应分段取样;(2)不同类型矿石应分段取样;(3)样槽应通过矿体的全部厚度,不漏采,也不重采;(4)当矿石质量变化(矿化均匀性差)较大时应合并取样,以保证其取样的可靠性。
4. (1)绘制坐标线:垂直坐标根据地质体产出标高确定,按一定高差画出水平线(一般选择剖面线与坐标线交角大于45度的一组,即选取与剖面线相交截距最短的坐标线);(2)地表与地形线的绘制:将地形、地质界点绘制到剖面上,然后利用圆滑曲线连接;(3)勘探工程的绘制:以坐标线为基准,将各种勘探工程绘制到剖面图上;(4)地质界线绘制:根据原始编录,将地质界线转绘到剖面图上;(5)连接地质界线:综合研究,掌握地质体的空间变化规律,然后连接;(6)利用投影法绘制勘探线平面草图,并进行图、表及其它标注。
5. 矿石贫化是指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采矿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使采下的矿石中混入废石(围岩、夹石与表外贫矿),或部分有用组分溶解和散失而引起工业矿石品位降低的现象称矿石贫化,亦简称“贫化”。
矿石损失指在开采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地质条件复杂、采矿方法不当和放矿、运输问题等)造成的工业矿石未被全部采下或采下矿石丢失的现象。
贫化的分类
根据贫化性质分为可避免的贫化与不可避免的贫化两类;①不可避免的贫化:亦称设计贫化,指按开采设计或采掘计划规定,必须在采矿时采出一部分围岩、夹石或表外贫矿所造成的贫化。
②可避免的贫化:亦称施工贫化,是指在采矿作业过程中,由于组织与技术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正确,作业不正规,或因矿体边界固定不准确等,而将设计不应采下的围岩、废石、表外贫矿石与工业矿石一并采下、运出所造成的贫化。
按与采准作业过程有关的贫化分类:①第一次贫化:指凿岩爆破时,因矿岩界限不清等原因,将围岩、夹石与矿石一并采下所造成的损失。
②第二次贫化:在放矿过程中,因两盘或顶板围岩不稳固,或因管理不善,致使围岩塌落混入矿石造成的贫化;或在二次破碎及装运过程中,因围岩、废石或充填料混入,或高品位粉末状矿石丢失引起的贫化,通称二次贫化。
损失的分类
根据损失的性质分类:①不可避免的损失:主要指按开采设计规定留在地下不能采出的
损失,亦即设计损失;某些非开采损失亦属不可避免的损失。
②可避免的损失:是指开采过程中,由于组织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当等所造成的损失,亦即施工损失。
可避免的损失是矿石损失管理的主要对象。
按与开采作业关系分类:①开采损失是指在矿床开采过程中,与采矿方法、开采技术条件、施工技术管理、采矿作业技术水平有关的损失。
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未采下损失,即按开采设计规定须留下各种矿柱及护顶部分所造成的损失.亦称设计损失;若按设计应回采的矿石,由于矿体形态复杂、采矿技术条件问题、矿体界线不清,或因技术措施不当、组织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未采损失,亦称施工损失。
另一种是采下损失,即当矿石采下后,在放矿、装车、运输及充填过程中所发生的损失。
②非开采损失,指与采矿方法、采矿技术管理工作无关的损失。
例如,因断层破碎带破坏或强烈褶皱变形,致使矿石无法全部采出;为防止坑道涌水而留下保安矿柱;为保护井筒、地面建筑、河流、水库、交通要道等留下的保安矿柱所造成的永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