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b3643828ea81c759f57820.png)
《》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下面是《题西林壁》翻译赏析请参考!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版本一
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版本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bc741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19.png)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它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362c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9.png)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
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
《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
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fe3ceb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8.png)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题西林壁》赏析及拓展阅读
![《题西林壁》赏析及拓展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66ecaa3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0.png)
《题西林壁》赏析及拓展阅读《题西林壁》赏析及拓展阅读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所写的,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解】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1ffb0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b.png)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注诗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缘:因为;由于。
简析诗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b87ef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e.png)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简介《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翻译/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鉴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小学诗词《题西林壁》注释及赏析
![小学诗词《题西林壁》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ae0c84941ea76e58fa04d6.png)
小学诗词《题西林壁》注释及赏析《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扩展阅读:苏轼的简介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ca60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0.png)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引言:题西林壁是作者被贬汝州游庐山所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诗意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题西林壁诗意赏析(一)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ec6b8e7d5bbfd0a79567321.png)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 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 《望庐山瀑布 》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 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 具体景特, 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 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 的思考和领悟。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78c650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d.png)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tí xī lín bì题西林壁sū shì苏轼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 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d8d3c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0.png)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bcc707fab069dc512201ca.png)
《》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一起来看看诗意的赏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那么是陡峭的顶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的诗意简单
![题西林壁的诗意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4bf7cce35fbfc77da269b138.png)
题西林壁的诗意简单 导语: 在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的春夏之交, 著名诗人苏轼在一帮好朋友的陪同 下,来到了屹立在鄱阳湖畔的庐山。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题西林壁 的诗意简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 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 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的。
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 片面的,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 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 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 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 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 脱主观成见。
苏轼《题西林壁》全诗译文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全诗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a701f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6c.png)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
![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https://img.taocdn.com/s3/m/db601af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a.png)
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苏轼题西林壁的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古诗三百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文 赏析
![【古诗三百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文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ad912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8.png)
【古诗三百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文赏析【古诗三百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文赏析朝代:唐朝作者: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不知道庐山的真实面目。
我只住在这座山上。
译文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绵延起伏,山峰巍峨。
从远处、近处、高处和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欣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话“把山的一侧看作一座山峰,距离是不同的”,它实际上描述了你在山上看到的东西。
庐山是一座纵横沟壑、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客们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风景。
这两句话以各种形式概括和生动地描述了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唤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反思。
因此,《体西灵璧》不仅是一位歌颂庐山奇观的诗人,也是苏轼从哲学家的角度对真理的理解。
因为这种理解是深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除了谷峰的美丽形象之外,还有一种深刻而永恒的哲学来启迪人们的心灵。
因此,这首小诗的风格是含蓄的,思想是遥远的,这使人们读起来不厌其烦。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