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概念设计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概念设计(三)
3.抗震结构体系的优化配置
(1)多道抗震防线
一次巨大的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能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强震持续时间少则几秒,多则几十秒,有时甚至更长(汶川地震强震持续时间80秒以上),一个接一个强脉
冲对房屋往复式冲击,造成积累式的破坏。如果建筑物采用仅有一道防线的结构体
系,一旦该防线破坏后,在后续地面运动的作用下,就会倒塌;特别是当建筑物自
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时,建筑物会发生类共振,更加速倒塌过程。如果采
用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破坏后,第二道、第三道防线抗侧力立即发挥作用,
接替挡抗住后续的冲击,避免倒塌。在遇到建筑的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
时,多道防线就显出良好性能,当第一道防线因共振破坏后,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
自振周期大幅变化错开了地震动卓越周期,避开出现持续的类共振,从而减轻地震
的破坏作用,因此设置合理的多道防线是提高抗震能力、减轻破坏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延性的抗震墙是第一道防线,令其承担全部地震力,延性框架是第二道防线,要其承担墙体开裂后转移到框架的部分地震剪力。
对于单层厂房,柱间支撑是第一道防线,承担了厂房纵向的大部分地震力,未设支撑的开间柱则承担因支撑损坏而转移的地震力。
(2)足够的侧向刚度
但“刚一些好”还是“柔一些好”应结合结构的具体高度、体系和场地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根据结构反应谱分析理论,结构越柔周期越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越小,即地震影响系数越小,结构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就越小。但是,是否就可以
设计得柔一些减小结构的地震作用呢?
国内外地震表明一般性高层建筑还是刚比柔好。采用刚性结构方案的高层建筑不仅主体结构破坏轻,而且由于地震对结构变形小,隔墙、围护墙等非结构构件受
到保护,破坏也轻。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对结构的抗侧刚度提出明确要求。
我国《抗规》规定了各类结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变形限值要求(见《抗规》
表5.5.1及表5.5.5)。
此外,结构振动和变形的大小不仅与结构刚度有关,还与场地土有关。当结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接近时,建筑物地震反应会加大,变形和地震力都会
加大。因此,还应根据场地条件来设计结构,硬土地基上的结构可柔一些,软土地
基上的结构可刚一些,通过改变结构刚度调整结构自振周期,使其偏离场地的卓越
周期。较理想的结构是自振周期比场地卓越周期更长,如果不可能,则应使其比卓
越周期短得较多,因为在结
构出现少量裂缝后,周期会
加长,要考虑结构进入弹塑
性状态时结构自振周期加长
后与场地卓越周期的关系,
如果有可能发生类共振,则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在
进行较高的高层建筑设计前,
应取得场地土动力特性的勘
测资料。
(3)足够的冗余度
防止建筑物的倒塌是我们的最低目标,而建筑的倒塌往往是结构破坏后致使结构体系变为机动体系的结果。因此,结构的冗余度(即超静定次数)越多,进入倒塌的过程就越长。
从能量耗散角度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上每出现一个塑性铰,即可吸收和耗散一定数量的地震能量。在整个结构变成机动体系之前,能够出现的塑性铰越多,耗散的地震能量就越多,就更能经得住较强地震而不倒塌。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冗余度越多,抗震安全度就越高。
从结构传力路径上看,超静定结构明显优于静定结构。静定结构,传递水平地震作用的路径是单一的,一旦其中某一根杆件或局部节点产生破坏,整个结构就会因传力路线的中断而失效。而超静定结构的情况就好得多,结构在超负荷状态工作时,破坏首先发生在赘余杆件上,地震作用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传至基础,其后果仅仅是降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但换来的却是一定数量地震能量的耗散,而整个结构体系仍然是稳定的、完整的,并且有一定抗震能力。
因此,一个好的抗震结构体系,一定从概念角度去把握,保证其具有足够多的冗余度。
(4)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
其特征是结构出现塑性铰后,竖向承载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并可持续变形而不倒塌,进而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散耗地震能量。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应满足下列条件:
a.结构塑性发展从次要构件开始,或从主要构件的次要杆件(部位)开始。
最后才在主要构件上出现塑性铰,从而形成多道防线。
b.结构中所形成的塑性铰数量多,塑性变形发展的过程长。
c.构件中塑性铰的塑性转动量大,结构的塑性变形量大。
结构的屈服机制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楼层屈服机制
......: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导致某一楼层屈服或某几层楼层发生侧向整体屈服。
发生这种屈服机制的结构有弱柱框架结构、强连梁剪力墙结构等。②总体屈服机制
......: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全部水平杆件先于竖向杆件屈服,然后才是竖向杆件的屈服,发生这种屈服机制的结构有强柱框架结构、弱连梁剪力墙结构等。
图(一)、(二)为楼层机制,图(三)为总体屈服机制。从图中可看出:①总体屈服机制其塑性铰数量远多于楼层屈服机制;②总体屈服的结构,侧向变形的竖向分布比较均匀;而发生楼层屈服的结构,不仅侧向变形分布不均匀,薄弱层处存在严重的延性变形集中。从抗震的角度,应有意识地配置结构构件的刚度与强度,确保结构实现总体屈服机制。
(5) 构件设计的准则
从国内外多次地震认识到,建筑物在地震时要免于倒塌和严重破坏,结构中发生强度屈服顺序应符合如下条件:①杆先于节;②梁先于柱;③弯先于剪;④拉先于压。就是说,一幢建筑遭遇地震时,其抗侧力体系中的构件(譬如框架)的损坏过程应该是:梁、柱或斜撑杆件的屈服先于框架节点;梁的屈服又先于柱屈服;而且梁和柱又是弯曲屈服在前,剪力屈服在后;杆件截面产生塑性铰的过程,则是受拉屈服在前,受压破坏在后。这样,构件发生变形时,均具有较好的延性,而不是砼被压碎的脆性破坏。即各环节中,塑性变形成分远大于弹性变形成分,那么这幢房屋就具有较高的耐震性能。
为使抗震力构件的破坏状态和过程能够符合上述准则,进行构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准则:①强节弱杆;②强柱弱梁(强竖弱平);③强剪弱弯;④强压弱柱。
延性结构....
的概念: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具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延性,即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大部分抗震结构在中震作用下都进入塑性状态而耗能。
延性比...
:极限变形(曲率u φ、转角u θ或挠度u f )与屈服变形(y φ、y θ、y f )的比值。
屈服变形....
的定义是钢筋屈服时的变形,极限变形一般定义为承载力降低10~20%的变形。
(6) 妥善处理非结构构件
其抗震对策,可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①做好细部构造,让非结构构件成为抗震结构的一部分,在计算机分析时充分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质量、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②在构造做法上防止非结构构件参与工作,抗震计算时只考虑其质量、不
(一)(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