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对经济有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开始,系统地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 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制定并实施的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调节货币资金市场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的一种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需要和财政政策一起协调,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因素,以保证货币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金融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1. 经济状况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基于当前的经济状况和经济走势的预期,这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前提。
经济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指数等都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当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货币政策将更注重扩大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和提高信贷投放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紧缩货币、提高利率和抑制信贷投放以控制通胀风险。
2. 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也是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大宗商品价格、汇率等。
国际经济环境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市场需求:生产出口型国家特别是出口主导型国家,其货币政策会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当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时,出口将减少,经济增长将放缓,货币政策因此需放松。
(2)大宗商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是影响生产和消费成本的重要因素。
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将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可能加剧,货币政策需收紧。
(3)汇率:汇率对货币政策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汇率变动较大时,会引起跨境投机和流动性变化,而货币政策则需要通过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应对。
3. 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一样,政治环境也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货币政策影响研究论文
货币政策影响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利率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包括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等。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
相反,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则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会减小。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可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货币政策也对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可以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利率通常会下降,促进投资和消费。
相反,当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可能会上升,抑制投资和消费。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经济活动通常会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当货币政策收紧时,经济活动可能会减少,抑制经济增长。
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结论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利率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货币政策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对通货膨胀、利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其他相关手段来影响经济的一种政策工具。
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1. 经济增长和通胀率:经济增长和通胀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经济增长过快或通胀率过高时,中央银行通常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并压制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需求和物价上涨。
相反,当经济增长疲软或通胀率过低时,中央银行则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和推动通胀。
2.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或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时,中央银行可能会调整货币政策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
例如,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3.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密切相关。
财政政策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政策。
当财政政策采取扩张性政策时,中央银行可能会调整货币政策以防止过度刺激需求和通胀。
相反,当财政政策收紧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缓解经济压力。
二、货币政策的效果1.利率和借贷成本:货币政策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利率水平。
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利率通常会上升,从而提高借贷成本。
这将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产生冲击。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借贷成本降低,激发投资和消费活动,刺激经济增长。
2.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调整还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
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降低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压力会减轻。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3.汇率和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对汇率和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可能会吸引外国资金流入,推高本国货币价值,导致汇率升值。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可能会导致资金外流,本国货币贬值。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政策是现代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政策之一,其对整体经济运行和市场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因素。
一、宏观经济形势
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当期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和财政政策等都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的因素。
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政治状况和地缘政治风险等也可能对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二、经济主体行为
货币政策的执行还需要考虑经济主体的行为。
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企业、家庭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和消费决策,因为这些决策对货币供应、物价水平、贷款利率和汇率等是否稳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另外,政策制定者还需要考虑各类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对货币政策的决策反应。
三、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政策利率、汇率和缩减或扩大公共支出等手段来
实现自己的经济政策目标。
制定者必须确保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或对经济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四、国际贸易和金融形势
货币政策执行还需考虑国际贸易和金融形势。
与政策立场和利率水平不同,国际贸易和金融形势有时候是不可控的。
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可能的汇率波动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
以上是影响货币政策制定者考虑的主要因素。
有迹可循的政策制定和积极更新立场,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智能、灵活、敏捷的经济回应和系统。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三个核心要素。
汇率的变动不仅反映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一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二、汇率波动的成因与影响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相对价值的体现,其波动主要由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引起。
经济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利率差异、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国际收支状况等。
政治因素则可能包括政策变动、地缘政治紧张等。
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
当本国货币升值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上升,可能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反之,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下降,有利于出口但可能增加进口成本。
此外,汇率波动还可能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储备等。
三、金融稳定的内涵与重要性金融稳定是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能够抵御各种冲击并持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确保资金的有效配置、降低风险、维护投资者信心等。
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参与者行为、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等。
四、货币政策与汇率波动的关联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等。
而汇率的波动往往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汇率出现异常波动时,中央银行往往需要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以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
例如,当本国货币过度升值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降息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当本国货币贬值压力过大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加息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五、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从而控制风险。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货币政策在国际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够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十分必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一、影响因素1.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降低利率和提供流动性支持,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消费者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1.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保持物价的稳定。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人民的购买力、扭曲经济资源配置等。
因此,货币政策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如加息、收紧流动性等。
1.3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进出口贸易以及资本流动等方面。
货币政策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汇市场的影响,政府可能会采取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水平,以实现经济稳定和贸易平衡。
二、机制2.1 利率调控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工具之一就是利率调控。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政府可以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时,政府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借贷和投资,从而调控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
2.2 流动性调控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控流动性来对经济进行影响。
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政府可以增加或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和信贷活动。
2.3 汇率调控货币政策中的汇率调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汇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可能会采取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以保持出口竞争力和控制通货膨胀。
2.4 信用调控货币政策中的信用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银行的信贷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管。
通过设立信贷政策和限制措施,政府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投放的调控,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探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 新菲利普斯 曲线在我国不适 用 . 我 国工会发展不够壮大 ,工人对于工资的谈判能力和欲望都
长期无效性理论推理 出来的 , 认为货币政策会 因为预期的存在而
只会导致通货膨胀不会带来经济增长 。现代货 币主义 的开 山鼻祖 较差 。附 加工人对工资的谈判 的新菲利弗斯曲线在我国并不适 弗里德 曼也认为只对短期产出有影响 ,以他的研究 ,货币供应增 用 。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在信贷规模扩大时可能不升反降。 长延时平均一年和一年半 ,就会引发通货膨胀。从现实来 看,货 从我国4 万亿刺激经济措施的效果来看, 0 9 1 月末 , M2 20 年 2 余
通货膨胀 ,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求 的货币量。但 压力 ,但 内销 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也会使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 流通 中的货币量并不一定是在发挥着实际作用的,及所谓 的货 币 机。综上未来我 国仍可能出现需求动力不足 的问题。
沉 淀 现 象 。 目前 国 内 的通 货 膨胀 预 期 大 都 是根 据 货 币数 量 学 派 的
楼市 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恰恰说 明居 民购买力不足相当严重 ,
其 原 因就 在 于 ,货 币 同质 的假 设 在 现 实 中是 很 难 实现 的 。货 流动性并非过剩 。除了政府的大项 目和大企业之外 ,实体经济依
币实际上具 有不 同的 “ 状态” ,在不 同时期货币政策对货 币供应 然缺乏流动性 ;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就会造成储蓄增多 , 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 ,不同时期的货币流量和货币 如 此等等 ,均说明当前流动性滞存短期 内难有改善。 存量不是 “ 同质”的,但统计数据掩盖了这种差异。在经济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通货膨胀是仅仅依据货币数量论的逻辑 时, 经济变冷 ,投放 出来的货 币相 当一 部分就会被 “ 冰冻”起来 , 主观推导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收紧货币信贷政策 ,将会导 就像水流遇到零度 以下的温度就失去 了流动性 , 流动性从过剩变 致实体经济中流动性 紧缺雪上加霜 。 三、政策建议 为紧张。特别是我 国居 民储蓄倾 向居高不下 的情况下 , 币沉淀 货 现 象就会更加严重 ,即 出现 了内需不足。而货币供给是完全 由货 2 1 年我国货币政策应加强稳定性,调结构,促增长。重点 00 币需求决定时 ,央行坚持经济发行 ,物价才会平稳 ,经济能够不 引导货币信贷投向实体经济,重点扶植农民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 受通胀或通缩的困扰。货币需求的确定不是一件易事 ,受货币不 以控制资本市场价格 ,提高 MO的增长 ,使货币真正流通起来。 同状态 的影 响使得货 币供 给很难确定是否是超 出还是过 少。 例 如 , 国2 0 我 0 8年初股市强劲时还在讨论如何预防流动性太多 , 如 何抑制通货膨胀 ,到 2 0 0 8年四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 ,许多流动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影响我们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们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本文从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入手,分析影响我们货币政策的因素,并对如何完善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经济平衡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
标签:影响货币政策汇率制度一、我们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现行汇率制度被称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中有汇率浮动的机制,因此不存在稳定的汇率预期。
但研究发现,从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实际运行态势上看,人民币——美元汇率在其他时间里是相当稳定的,我国的汇率制度十分类似于“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具有固定汇率的特征。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998)文件,我国目前外汇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为:1.对经常账户项下的贸易和非贸易收支实行结售汇制,对部分单方面转移支付项目和所有资本账户用汇实行审批制。
2.国家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外汇收支进行调控。
3.建立统一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央银行授权交易中心集中管理外汇交易,中央银行根据市场交易状况进行交易。
二、现行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1.引起社会资金分配结构的变化作为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外汇占款的确引起社会资金分配结构的变化。
有的学者认为,涉外企业收到外汇以后,可以通过结汇即刻获得人民币资金,如果把货物内销,同样可以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获得人民币销售收入,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从货币创造和货币供应角度看,全部企业和个人的结售汇行为汇集为结售汇顺差,由银行卖给中央银行,同时,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流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进而认为这种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通过对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没有本质不同。
笔者以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
首先,内向型企业与涉外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上先天存有差距,这就决定了在既定的企业发展策略、产品竞争力水平的情况下,内向型企业和涉外企业并不能实现在产品内销和外销之间的自由转换;其次,从宏观机制上看,基础货币投放量的确是在某一既定规模,存在外汇→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准备金的转换过程,但对企业来说,银行存款存在收益,银行贷款存在成本,资金充裕和资金匮乏企业并不能在相同的成本收益水平下使用资金,客观上造成了社会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问题。
货币政策的作用与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的作用与影响因素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控制经济活动的一种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本文将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和金融稳定四个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
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来维护经济稳定。
利率是一种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
当央行降低利率,企业和个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升高利率来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平衡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
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而严重的经济问题,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经济活动受到阻碍,对于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升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基准利率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流动性,提高利率水平,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三、汇率货币政策对于汇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汇率管制来保护国内的出口和国际竞争力;二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汇率的波动情况。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和出售外汇、改变基准汇率等手段来干预汇率的波动。
当央行需要保护国内出口和竞争力时,可以采取升值政策,从而提高国内货币相对于外币汇率,促进出口;当国内货币相对于外币汇率偏低时,央行可以采用贬值政策,从而促进进口,降低汇率的压力。
四、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稳定的维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货币政策掌握不当,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和危机,严重影响经济稳定和发展。
央行可以通过监管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来控制金融风险。
当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情况,央行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资产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从而维护金融稳定。
3693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篇文章将着眼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探讨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运作方式,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资讯和理解。
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在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调节经济总量和调控通货膨胀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通货稳定、支持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目标。
货币政策主要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宏观经济调节: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经济总量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2.金融稳定监管:通过贷款、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调节金融市场以维护金融稳定。
3.促进结构调整:通过调节信贷结构、控制通货膨胀等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改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可以促进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
2.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金融市场的波动,降低市场的风险等级,从而促进金融稳定。
3.应对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
4.提高就业机会:货币政策可以支持经济活动,并增加雇佣机会,从而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虽然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但货币政策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经济周期: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货币政策难以保持平衡。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货币政策需要加强管控,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在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需要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停滞。
2.国际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关系的变化,都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将对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3.政治因素:政府政策和政治因素也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通过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和供应,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实证研究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市场应用。
研究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投入,推动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并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一、引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结构性调整对于促进企业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于优化货币政策、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概述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或特定类型的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这种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措施,其核心目的在于刺激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三、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创新的压力与动力日益增强。
当前,企业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等。
同时,企业内部因素如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组织管理等也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政策环境尤其是货币政策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
由于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整,使得资金更加容易流向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和项目。
这些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从而鼓励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2.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影响在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包括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还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模式的变革。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在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被视为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走势。
然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调整利率,货币政策可以促进或抑制投资活动,从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当经济增长处于低迷状态时,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增加投资和消费的吸引力,刺激经济活动。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抑制过度投资,防止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一触即发,需要适度时长才能体现出来。
其次,货币政策也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是一种长期货币超发导致的经济现象,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当央行认为通货膨胀风险上升时,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缩减货币供应。
相反,当经济面临通缩风险或决策者希望刺激经济发展时,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
然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才能见效。
此外,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体的汇率水平对其出口和进口有着直接影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汇率水平,从而调节国际贸易。
当经济出口竞争力较弱时,央行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从而降低本国货币价值,提高出口竞争力。
反之,当经济面临进口压力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从而增加本国货币价值。
然而,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国际投资者情绪、政治风险等。
此外,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之一,货币政策的调整将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
当央行宣布加息时,股票、债券市场通常会出现下跌,而货币市场会出现升值。
相反,央行宣布降息时,金融市场通常会迎来上涨,股票、债券市场会受到推动。
这些波动对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也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压力。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第一篇: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问,称为行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
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
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是指从中问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
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
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虽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原创论文
摘要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在金融领域所采取的方针和各项调节经济的措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存在制约因素,联系我国实际,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我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独立性AbstractMonetary policy is the central ban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goal in the field of finance's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economic measur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macro-control means, the choic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directly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on economic imp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f China.Generally speaking, monetary policy of China is effective.I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etary policy,exemplify the achievements in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inn-oduce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effectiveness;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explore the way to rais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Keywords: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绪论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概述 (2)1.1货币政策概念 (2)1.2货币政策工具 (2)1.2.1公开市场业务 (2)1.2.2再贴现政策 (2)1.2.3利率政策 (3)1.2.4准备金政策 (3)1.3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性政策有效性观点 (4)1.3.1古典经济学派 (4)1.3.2凯恩斯经济学派 (4)1.3.3货币主义学派 (4)1.3.4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 (4)1.3.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5)2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5)2.1我国货币政策取得的成就 (5)2.2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6)2.2.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足 (6)2.2.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失衡 (7)2.2.3货币传导机制受阻 (7)2.2.4外汇储备过剩 (8)2.2.5 商业银行改革的不足 (9)2.2.6利率政策非市场化 (9)3 提高我国货币性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9)3.1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10)3.2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10)3.3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1)3.4缓解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12)3.5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12)3.6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13)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绪论货币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一、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
1.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
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
1.操作时滞。
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一、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
1.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
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
1.操作时滞。
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
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
2.市场时滞。
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
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
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
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
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
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
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
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
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
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
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
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
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
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上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能否有效扩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
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大小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
央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能够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但是对货币流通速度应该加以监测、判断,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方向、节奏和力度的有效性。
如果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能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那么政策的效果很可能事与愿违。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说理论,要实现一定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货币流通速度。
即使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增加,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受阻,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交易水平将下降,整个经济规模也会下滑,实体经济增长将会变缓。
其实,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反映了一定量的货币供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下降了,货币扩张对经济刺激的效果下降。
三、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1、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效应金融创新对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同步的,有的影响大,有的影响小。
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减弱。
一方面金融创新使得证券化趋势增强,大量的原来可用来作为存款的资金流向了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从而改变了银行业的资金负债比例,使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非存款负债比例上升,因而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的提缴基数降低;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破坏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倍数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减弱,形成了流动性陷阱。
(二)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首先,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力。
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调整再贴现率,其作用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呈正比,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大,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就越强,反之就弱。
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减弱,由于创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票据发行便利、在国际金融机构借款等多种途径来满足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于是通过再贴现来弥补资金的流动性需求的比率相应下降,使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作用削弱;其次,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票据要求条件放松,“真实票据说”的影响逐步削弱,创新巧妙地使各种新型票据都符合中央银行对贴现票据的规定,从而使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的规定失效,调整能力减弱。
(三)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金融创新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信贷流量从银行放款转为可上市买卖的债务证券。
证券日益成为公众及经济实体所持有的重要资产形式。
其中政府债券因兼备良好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而成为重要的流动资产,其收益率和价格成为其他证券的标准。
于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就可以通过变动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来影响一般证券的收益率和价格,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继而调节整个经济。
此外,金融创新也为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的可供买卖的工具,使其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加强。
2、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应中介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变量,各国对中介目标的选择不尽相同,但一般较为广泛使用的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汇率。
(一)金融创新对利率的作用和影响在金融创新出现之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或者改变信用的可获得性传递到经济中去的。
前者主要是规定利率的上限;后者主要是对某种形式的信用实行数量限制。
金融创新绕过了中央银行对利率上限的规定,并使可获得信用数量限制的作用减弱。
许多过去只能利用有限的融资渠道和信用形式的经济实体,现在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来获取信用替代。
这就使得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对利率的控制和对国内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设置各种限制的方法来压缩信用总供给量的扩张有效性被抵消。
创新使市场信息的传递十分灵敏和充分,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界限被模糊,利率的决定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例如,确定一个利率的上限主要是为了抑制需求,但经济运行中的内部机制却把利率推向了这一高度。
于是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混在一块,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奏效,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减弱;此外,创新所带来的储蓄和投资实际收益的提高,又使得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名义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控制了利率,也未必能控制货币量和信用总量,实现最终目标。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金融创新首先造成了货币总量定义的混乱,模糊了货币供应的层次。
由于金融创新使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清晰地划分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已经十分困难,界定M1、M2、M3等不同层次的货币的内涵十分不易,因为金融创新使货币的概念不断扩大,流通中的现金是货币,信用卡、储蓄卡中的磁媒体是货币,存储在自动提款机上的数字信号也是货币,中央银行试图严格界定货币量定义的努力,终因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而失去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