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4 怀疑与学问-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精读课文随堂训练(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经过“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 思索怀疑辨别B. 辨别思索怀疑C. 怀疑辨别思索 D. 怀疑思索辨别2.关于《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B.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C. 学者要会疑D. 学则须疑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青少年成长问题令人堪忧。
B. 经过“辨别”“思索”““怀疑”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 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 90多岁的黄旭华仍坚持工作,将时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毕生钟爱的核潜艇事业。
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 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5.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 ②③①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⑤①③②④D.⑤②④①③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6.语言理解运用罗尔斯曾有一段关于如何读书的自白,颇足发人深省。
《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练习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思疑与学识》拓展阅读练习问题意识与思疑精神做学识要培育两种能力:发问的能力和思疑的能力,我将其称为问题意识和思疑精神。
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思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思疑精神,即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识,第一需要研究问题。
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当或许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许回答一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一无所有的文章,很难说是论文。
依据我多年的学术研究经验,要提出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剖析和做出回答,太难了。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易功底的真实考验。
为何此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越写越往西靠、往古靠呢?就是没有问题!找个人物,叙其平生,介绍其某本著作,概括出几点思想,最多加点没关痛痒的评说,完事。
严格地说,这不算论文,只算作者平生介绍。
就算往西靠、往古靠,也要把人物的思想贡献和价值真实放在人类思想史过程中,真实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入木三分地剖析,考其得失,评其高低,能发古人之所未发,言古人之所未言。
不然,写出来的文章只好是白开水一杯。
做学识,其次需要倡导思疑精神。
我们反对思疑论,但不可以反对思疑精神。
思疑论与不行知论相陪伴,而思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想方式。
能够说,思疑论没有句号,永久是问号;而思疑精神陪伴着提出问题、找寻答案,是在找寻句号,并且相信会有句号。
只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跟着详细问题的解决,对某个问题而言,能够画个句号。
而新的疑问,又促进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
这就是研究的深入。
没有疑问,永久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
创建性思想就是拥有思疑精神的思想,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守旧的思想是习惯性思想,驾轻就熟,率由旧章。
先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
念书这样,写论文这样,著书也是这样。
思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不行分的。
不可以走开问题意识独自倡导怀疑精神,相同也不可以走畅思疑精神,把问题意识片面化。
《怀疑与学问》(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开卷”有学问①提及“开卷”,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
这一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混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②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一千多年。
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开卷”有学问。
③那些低级趣味、观点偏颇、知识错误的书,“开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
对此,俄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道“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
”又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还有一种书籍,虽然无害,但信息过时、内容芜杂,只会增加大脑负荷。
这样的书偶一涉之,当然无所谓,但看得多了,就会影响工作生活。
可见“开卷”之时,选择十分重要,既要避开引人误入歧途的坏书,又得避免徒增大脑负担的庸书。
④不同的书籍,于不同年静、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径庭。
过去一直流行“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仔细想想,还走有一定道理的。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动不动就舞棒弄枪,热血沸腾的少年,看得多了,自然会跃跃欲试,弄不好合惹出一身麻烦;而《三国演义》中的争斗较量,多以智慧、权谋、计策取胜,年纪一大,激情减少,阳刚渐失,血性不再,长期浸润其中,年迈之人会变得更加阴柔内敛,对身体、生命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⑤况且不少书籍,良莠不齐,利害参半,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
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而成。
应多看那些有定评的名著,或师友推荐的好书。
不过呢,即使优秀名著,也要注意摄取的角度。
比如《红楼梦)),鲁迅先生便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们阅后,也不妨问问自己究竟看见了一些什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精品同步练习(含解析)
怀疑与学问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譬.( )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2)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答案】譬(pì) 妄(wàn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譬”容易读错。
譬如:拼音是pì rú,意思是比如。
虚妄:xū wàng词义: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B. 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C. 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D. 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正确。
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 视察只有/才启迪B. 视察只要/就启发C. 察看只要/就启发D. 察看只有/才启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
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视察: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
察看:意思是细看以求了解情况。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启迪:开导,启发。
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
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
结合语境分析,(1)填写“视察”即可。
(2)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是必要条件。
初中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语文课件.pdf
⑦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①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 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 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注释】此句可翻译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 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4.填入下列句子中的恰当的一是( B )(4分)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___,常常___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A.争 修正 判 B. 判 修正 C.争 修改 D. 修改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上的,恰当的一是( C )(4分) (1)我于________哪一本,哪一种学,______要自己的疑。 (2)一切学家,________于流俗,就是于去学者的学 ________常常要抱疑的度。 (3)疑________是消极方面辨去妄的必步,________是极方面 建新学、启迪新明的基本条件。 A.不……也 不但……也 不……都 B.不但……也 不……都 不……也 C.不……都 不但……也 不……也 D.不但……也 不……也 不但……而且
③“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 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 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 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④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 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 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 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 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停滞.( ) 塾.师( ) 颉.( ) 程颐.( ) 流萤.( ) 辨伪去妄.( ) 步骤. ( ) 启迪.( ) 盲.目( )2.下列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A.程颐启迪腐草为荧 ( )B.墅师墨守生也有涯 ( )C.愚昧异端辩伪去妄 ( )D.大儒停滞不打折抠 ( )3.根据词义写出成语。
A.谦虚使人受益,自满招致损失。
( )B.比喻做事非常顺利,没有阻力。
( )C.多次看到并不新奇。
( )D.比喻首先受到攻击。
( )4.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墨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攻自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伪去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怎样理解程颐和张载的话?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他们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zhì shú jié yí yíng wàng zhòu dí móng2.A.萤 B.塾 C.辨 D.扣3.A.谦受益,满招损 B.一帆风顺 C.屡见不鲜 D.首当其冲4.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19 怀疑与学问(同步习题与解析)
怀疑与学问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A】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zhé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赖惰……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B】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步骤.( zhòu ) 停滞.( zhì ) zhé( 折 )扣(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赖惰”,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懒惰”。
(3)文中“流俗”的“俗”的意思是风俗习惯。
(4)从复句的类型看,【A】处画线句子是递进复句,【B】处画线句子是假设复句。
2.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A.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C.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D.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解析]本句为陈述句,不是疑问句,应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相信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不攻自破....。
B. 青年作家只有持传世之心,有勇气面向未来,才能在创作中不被流俗..的价值观念所绑架。
C. 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必须墨守成规....,严格按照各项要求与规定进行飞机驾驶。
D. 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解析]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适。
4. 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中,与恒心、毅力无关的论据有哪些?结合你掌握的知识,补充一条与此有关的谚语、格言、名言或事例作为论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把握文章中心论点(解析版)
19.怀疑与学问——群文阅读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本文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样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解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把握文章论点,是议论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技法点拨】论点提出的方式: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中间提出中心论点﹔④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⑤从文章中归纳中心论点。
判断论点的方法:①看标题,分清论点和论题;②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③看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④看论据的针对性;⑤把分论点加以整合;⑥找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表述句。
注意:1.区分论点和论题。
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一般出现在标题或文首。
2.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分论点的集合。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善借者赢天下王飙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
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
九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要抱怀..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疑的态度,常常..修正书书中的..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参考答案:1.不绝对。
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
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
“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课内名言: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解析版
疑心与学问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颐〔yí〕和园停滞〔zhì〕众目睽〔kuí〕睽B. 运载〔zǎi〕虚妄〔wàng〕豁〔huó〕然贯穿C. 譬〔pì〕如步骤〔zhóu〕恪〔gè〕尽职守D. 塾〔shú〕师关卡〔kǎ〕腐草为萤〔yíng〕2.以下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B.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疑心,所以我存在。
〞C. 孟子所谓“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疑心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只有常常疑心、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B. 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 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 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4.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B. 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 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 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5.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疑心:因疑心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是非;经过“疑心〞“思索〞“区分〞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部编版初中语文-《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及答案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国难(n4n)步骤(zh^u)顾颉(j0)刚B.大儒(r()思索(su%)腐草为萤(y0ng)C.辨伪去妄(w4ng)塾师(sh*)譬如(p@)D.虞舜(sh)n)墨守(m8i)融化(r$ng)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辨论流俗停滞怀疑B.启迪观察根据虚忘C.轻信锻练来源女娲D.丰富治学盲从程颐3.对“怀疑与学问”二者关系说得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要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B.一切学问来自于怀疑。
C.只要有怀疑态度,便可去做学问。
4.根据课文填空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________而________,因________而________是非,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②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________的基本条件。
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报________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___,常常___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____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二是非判断题1.“流俗”的意思是“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2.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3.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4.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论点。
()5.“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这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三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九上19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含答案)
19怀疑与学问一、选择。
1.下列各项中,书写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步骤.zòu 脑筋停滞.不前zhì不功自破B.大儒.lú盲从腐草为萤.yíng 辨伪去忘C.譬.如bì熟师流俗.传说sú三皇五帝D.虞舜.shùn 懒惰前仆.后继pū墨守成规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辨别”“怀疑”“思索”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B.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
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
D.相传,朱熹曾在云雾缭绕的独峰书院讲学,惠及后世。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怀疑思索流俗腐草为莹B.迷信折扣辨论墨守成规C.步骤脑筋懒惰三皇五帝D.危急证据是非辨伪去忘4.下列有关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B.本文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 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段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C.本文开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段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做了阐释,说明“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D.本文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
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例子。
二、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中央领导亲临大堤_______(视察探察观察)防洪救灾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4 怀疑与学问【基础考查】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B.xīn yī mào zhìC.xīng qí mào jiéD.xīn qí máo jié【答案】B【解析】“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
读作lián yī,“广袤”读作guǎng mào,“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读读 lín cì zhì bǐ。
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B.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C.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D.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正确。
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解析】通读四个句子,可以发现③承接上文“过去学者的学说”,谈态度,这是观点;然后①的“辩论”④的“评判”②的“修正”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排序的。
因此选B。
4.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答案】C【解析】C项“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读其它三项表述的都是这个观点。
【综合运用】5.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
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
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
请你读图二。
将你的理解写下来。
(不少于20字)“图一”理解: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
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
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
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1)示例: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2)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图示,根据图示中的汉字标示,即可作答。
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当有“疑惑”“惊叹”“好奇”交织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理解为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字型阅读两则材料,结合材料内容,材料一美谢皮罗教授从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进而大胆地推断;材料二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人类模仿生物特点来发明制造。
再结合课文“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就能从平常中获得知识。
还有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疑与学问顾颉刚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6.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7.请将下面的词语填入第⑥段画横线处。
(只填序号)A.辩论 B.怀疑 C.修正 D.评判8.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⑤段观点的论据?为什么?材料:去年,一个8岁的福州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是怎么蹚的?对于孩子的疑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
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6.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单独成段,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7.依次为:B A D C8.能。
材料中的小男孩不迷信课本,敢于对课本的内容提出疑问,体现的就是对任何一本书中的内容不盲从、不迷信的怀疑精神。
所以可以作为第⑤段的论据。
【解析】6.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故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提出了本文的观点,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同时名言也属于道理论据,能从道理上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
7.本题考查词语的排序。
作者在论述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分为五步。
治学首先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不经过“怀疑”那就是盲从;“怀疑”又是“辩论”的前提条件;故第一个“常常”后面应填“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应填“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经过“辩论”后要有所“评判”,“评判”又是“修正”的前提,故第三个“常常”后面应填“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应填“修正书中的学说”。
“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故顺序为:BADC。
8.本题考查对补写论据的辨析。
材料讲的是一个8岁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
而第⑤段的论点是“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故小男孩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的这个事例能证明该论点,能作为该论点的事实论据。
【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