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岳阳楼记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岳阳楼记

译文
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 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重新兴办起来,于 是(滕子京)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在它的上面刻唐 代贤士和当代文人的诗赋,(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 修岳阳楼)这件事。
原文+注释 予/观/夫巴陵胜状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❷,横无际涯❸,朝晖夕阴❹,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❺也,前人 之述备矣❻。然则❼北通巫峡,南极❽潇湘,迁客❾骚人 ❿,多会于 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⓫?
原文+注释 若夫❶淫雨❷霏霏❸,连月不开❹,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❺,日星隐 曜❻,山岳潜形❼,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❽,薄暮冥冥❾,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❿,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注释:① 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用法与 此相同。② 淫雨:连绵不断的雨。③ 霏(fēi)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 子。④ 开:指天气放晴。⑤ 排空:冲向天空。⑥ 日星隐曜(yào):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芒。⑦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⑧ 樯(qiánɡ)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倾,倒下。摧, 折断。⑨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⑩ 去国怀乡,忧谗 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国, 指国都。
注释:① 胜状:胜景,美景。胜,美好。② 浩浩汤(shānɡ)汤:水 势浩大的样子。③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际。④ 朝晖夕阴: 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晖,日光。⑤ 大观:壮丽景象。⑥ 前人之述备 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⑦ 然则:如此……那么。⑧ 极:至、到达。⑨ 迁客:被降职到外地 的官员。迁,贬谪、降职。⑩ 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 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⑪ 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得无,表推 测。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探究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 1. 考查内容均出自考纲所规定篇目,且考查篇目基本不重复, 备考时近几年未考查的篇目应作为复习重点,但考查年份较远 的篇目也应重视,有可能会考查到。 2. 近三年的命题形式趋于一致,题型主要为:字词解释题,句 子翻译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备考时要注意熟悉课文,全面掌 握好这三类知识。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 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 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 好世界。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 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 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 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 好世界。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 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伯牙鼓琴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伯牙鼓琴

6. (比较阅读)结合本文,请从描写“善鼓琴”。
《核舟记》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对核舟的构造和舟中人物的描写,体 现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伯牙鼓琴》运用侧面描写,通过锺子期的“善 听”来表现伯牙的“善鼓琴”。
① 锺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② 伯牙:有高超的琴技。
[结构导图]
[阅读启示] ①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②
在生活中,遇到真正懂得自己、互相欣赏的知音,应该学会珍惜。
[知识梳理]
1. 词类活用。
伯牙善鼓.琴( 名词作动词,弹 ) 2. 重点实词。
(1)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心志,情志 ) (2) 伯牙破琴绝.弦( 断 ) 3. 重点虚词。 之 2018ቊ锺 少选子之期间听而之(志在代流词水,(指伯助牙词弹,琴没)有实际意义)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 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儿,(伯 牙)心里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这琴声像流水一样 浩荡。”锺子期死了,伯牙把琴摔碎,扯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 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作家作品]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秦相,是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
4. 重点节奏划分。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 重点句子翻译。 (1)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 你弹得真好呀,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2)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本探究] 1. (内容理解)“善哉乎鼓琴”抒发锺子期听琴后的 赞叹 之情。“巍 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既表明锺子期 音乐鉴赏能力很强 ,也 写出伯牙 琴艺高超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认为 锺子期死后,世上再无 知音 。 2. (写作手法)文中的“巍巍”“汤汤”两处叠词有什么好处?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复习古诗文必考+必练课件:第三部分9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月夜忆舍弟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复习古诗文必考+必练课件:第三部分9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月夜忆舍弟
பைடு நூலகம்
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续表
名句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赏析:本是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 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感怀。这 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 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第三部分 必考古诗词精析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解析
诗歌背诵 译文理解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
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叫。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
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呈现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对话、学习、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 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东南亚大片区域。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 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典题精析及中考真题精选课件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典题精析及中考真题精选课件

8.古诗阅读。(4分) 若耶溪上① [宋]陆游
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 村场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②村场: 村庄祭神的场地。③菰(ɡū):俗称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够 ,可以。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述理由。 示例1:我认为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诗人面对故乡天高气 爽、红叶翻飞的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回到故乡后, 与乡邻把酒言欢,品尝故乡的美食,感受人情的醇厚。 示例2: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诗歌中的“霜 风”和“红叶”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回到了故乡却以“客 ”自居,说明诗人没有归属感;“何妨醉”写诗人借酒消愁; 美食虽好只能聊以自慰。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分) 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 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画出初 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色树叶的美景。)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示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风景后的开朗宽松 心境。诗人本来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 愁,显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 所见之景清新优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 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 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乐(乐哉)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
【解析】第一通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其次抓住明 确点出关于环境氛围的句子,即“安排筑圃忙”或“乐哉今 岁事”,据此分析即可得出全诗所充满的气息应落在“乐” 上。

2019【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复习古诗文必考+必练课件:第三部分9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019【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复习古诗文必考+必练课件:第三部分9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D.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d
•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C.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
续表
名句赏析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词人的“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 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 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 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 用,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 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直译:春光明媚的山间万物勃发,不要因为天色稍微转阴就打算回去。

即使是阳光灿烂毫无雨汽,到了雾霭浓浓的地方身上衣服也会沾满露水。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山河。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划分写了什么?2)“天上人世”一句显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XXX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这首《浪淘沙》是XXX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显露了词人心里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XXX自身的写照.译文:那梅花如同低空银白色的钩子,糁野白玉般的尺子。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游山西村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游山西村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知识
第10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原文呈现
知识
第10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原文呈现
知识
第10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文呈现译文: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柳绿花
明的小山村。 内容: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
炼字:“疑”字用得传神,点明“山重水复”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重”“复”二字突出了山与水的幽深曲折;“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浓密, “明”字则突出鲜花的娇艳明丽。
写法:①对比。“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 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表达出诗人找到出路的喜悦之 情。②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 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哲理:只要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一定会有新的出路, 进入新的天地。(或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知识
第10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原文Fra bibliotek现知识
第10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原文呈现
知识
第10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原文呈现

2019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二 古诗词曲赏析(甘肃、兰州三年中考+1-20

2019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二 古诗词曲赏析(甘肃、兰州三年中考+1-20
专题二
古诗词曲赏析
聚焦甘肃中考
一、[2017省卷,21~22]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B )
A.忆江南
B.如梦令
C.天净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
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或“杳”是远而不见踪影
的意思。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得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
苦。)
中考方法突破
甘肃近年对古诗词赏析的考查以2014年为分水岭,2014年及以前 多考查课内古诗词曲篇目,2015~2017年连续三年考查课外古诗词,涉 及的考点有:诗歌题材的判断、字词和句子的品味及赏析、诗歌画面的 描述、体味诗人情感、诗歌内容理解等。据此,我们梳理出以下考点及 解题方法,以备考生复习。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
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
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
果 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也有可
能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4分)
三、[2015省卷,22~2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5分) 岁暮到家 蒋士铨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仔细阅读每一句,对照选 项所给的信息。诗中没有儿子撒谎的信息。故选C。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2分) “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 而让母亲牵挂担忧。

2022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解析)

2022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解析)

2022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解析)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①,人一辈子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②,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②风叶已鸣廊:《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一辈子几何赋》:“落叶辞柯,人一辈子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一辈子之短暂。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看起来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明白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画了一幅如何样的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女孩,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请你尝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苏教版】中考语文精品ppt复习课件: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443页)

【苏教版】中考语文精品ppt复习课件: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443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用法荟萃
表并列关系 而 表顺承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修饰关系 敏而好学(而且,又) 择其善者而从之(就) 人不知而不愠(然而,却,可是) 拔山倒树而来(地) 苛政猛于虎也(比)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于 作介词 告之于帝(向) 其一犬坐于前(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论语》 《论语》 《论语》 《幼时记趣》 《捕蛇者说》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狼》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频率看,往往着重考查那些今天依然 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即现代汉语中依然沿用古义的词语。
专有名词一般有注解,不会考;通假字的考查时有涉及;而 “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词类 活用”是个难点,又和语法知识关联,考查如果涉及,一般 只要求写出实词在特殊语言环境里的意义,而不必分析词性 的转换。对这个难点,我们应该积累并掌握课本中出现的一 些重要词语。同时,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立足于从课内向课外 “迁移”,也就是通过课外阅读的材料来考查在课内学过的 实词。对此,我们在积累文言实词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地 理解和运用。

文 阅 读
对文章的观点、事件、人
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
内容和
情感 古 诗 词 鉴 赏 形象和 意境
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 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运用联想和想像,领会诗
表述重点语句的含义,或概 括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思想 情感。

作连词,相当于 “而”,表目的 、结果等 作助词,表时间 、方位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三部分 七下 木兰诗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三部分 七下 木兰诗
③“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 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风趣的比喻来收 束全诗,令人回味。成语“扑朔迷离”出自 于此,后用来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 真相。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木兰诗
北朝民歌 作品与作者
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产生于南北朝时的北方,它来 自民间,作者不详。被收入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 集》中,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 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 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木兰这一 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词赏析
诗词赏鉴
《木兰诗》以“木兰是女郎
主旨理 ”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

高度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 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
勇无畏的精神。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
名句理
若飞”,刻画了木兰跃马驰 骋、勇敢矫健的英雄形象。
续表
名句理解
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通过环 境描写,渲染出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 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品质。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考点击破考点一分析意象类例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吴松道中(其二)[宋]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①秋高苑马②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边塞秋高云飞、战事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

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名师提醒1.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提问方式】(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答题技巧】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甘肃专版)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二课外古诗词赏析复习练习(含答案)

(甘肃专版)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二课外古诗词赏析复习练习(含答案)

专题二课外古诗词赏析2018备考集训类型一边塞征战诗一、[2017兰州市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战城南[唐]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白日:喻指君王。

1.颔联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抓住了古代战场的特色。

2.这首诗表达了远征战士内心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塞下曲[唐]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首句“夜战桑乾北”中的“夜”字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2017泰州]阅读文天祥的《泰州①》一诗,完成问题。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大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

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

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

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赏析尾联。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甘肃专版)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复习练习(含答案)

(甘肃专版)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复习练习(含答案)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018备考集训(二)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类型一叙事说理一、[2017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养鱼记[北宋]欧阳修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④,全其自然。

纵锸以浚⑤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⑥其上,潜形于毫芒⑦,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

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乎⑩!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

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

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

④甃(zhòu):砌池壁。

筑:夯底土。

⑤锸(chā):铁锹。

浚:挖沟疏通水路。

⑥偃息:休息。

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

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

⑨罟(gǔ):渔网。

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______________(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______________(3)循.漪沿岸 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折檐之.前有隙地怪而问之.B.因洿以.为池童子以.为斗斛之水C.任其.地形不能广其.容D.微风而.波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 ( )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1首答案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1首答案

中考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资料第21首关雎
跟踪训练
1.答案“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

“悠哉悠哉”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故可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

2.答案男子追求女子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的能力。

由“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见男子求而不得,彻夜难眠的痛苦,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则写出了求而得之的喜悦。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三峡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三峡

5. 重点实词。
(1) 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2021 (2) 有时朝发.白帝( 出发 )2021 (3) 不以疾.也( 快 )2021 (4) 绝 ·多生怪柏( 山峰 ) (5) 每至晴初.霜旦( 刚刚 )2020
6. 重点虚词。
(1)

2015ቊ① ②
其间千二百里(代词,指白帝城和江陵) 飞漱其间(代词,代指山峰)
9.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 有时朝发白帝。 省略介词“ 于 ”,即: 有时朝于白帝发 。 译: 有时候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 (2) 飞漱其间。 省略介词“ 于 ”,即: 飞漱于其间 。 译: 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3) 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许;也许
(4) 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5) 良.多趣味 古义: 甚,很
今义: 好
4. 词类活用。
(1) 虽乘奔.御风( 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 (2) 素湍.绿潭( 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 (3) 回清.倒影( 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 (4) 晴初霜.旦( 名词作动词,降霜、下霜 ) (5) 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中 )
注释:①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② 回清: 回旋的清波。③ 绝 (yǎn):极高的山峰。④ 飞漱(shù):飞速地 往下冲荡。⑤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⑥ 良: 甚,很。
译文 春冬季节,那么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 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 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 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文本主旨]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第三部分八下终南别业课件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第三部分八下终南别业课件

续表
②诗歌中写出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不
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大自然的美 名 好的诗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句
③诗歌中引入人的活动,不仅带来生活气 理 解 息,也体现了诗人淡逸自然的心境、超脱世外
的风采的诗句是:“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谢谢!
行到水穷处, 走到水的尽头,坐下 来闲看天上云朵飞扬。
坐看云起时。
字词释义
偶然值林叟, 路上偶尔遇到一个山 值:遇见。 里的老翁,和他谈笑,
谈笑无还期。 常忘了回家的时间。
诗词赏鉴
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生 活,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 主 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 旨 就坐看行云变幻;同山间老人谈谈笑 理 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 解 惬意。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一位隐居者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第三部 分八下终南别业课件
诗词赏析
译文 中岁颇好道, 我中年时偏爱佛理,
晚年把家安在终南山 晚家南山陲。 旁。
兴来每独往, 兴致来了常常独自出源自游,这其中的美好只胜事空自知。 有自己知道。
字词释义 中岁:中年。 道:佛理。 家:安家。 陲:边缘,旁边。
胜事:美好的事。
译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一)古诗词鉴赏第13讲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如: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大了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

2013年中考所选用的古诗词大多取自课外,课内的比例在逐年减小,主要侧重于送别、咏物、咏史诗,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居多。

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已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而且在近几年中考中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

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怀人、思乡。

菊:隐逸、清高。

梅:高洁、坚贞。

莲:洁身自好、超凡脱俗。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思念、寂寞、离愁。

武器:战争(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2014·襄阳)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下面题目。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这是写自己去做的事,再结合题目后面的“写景、抒情”这两个专业术语,该空就应填写“叙事”。

第二空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可以从题目、题材与诗眼、诗意入手。

从题目中的“送别”以及诗歌中的诗眼“怜”字,再结合诗意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但要注意,这首诗不是诗人送别友人,而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诗人写水之不舍,实则是诗人自己思念故乡。

【参考答案】叙事思乡(2014·长沙)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

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

【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诗歌的意境理解首先要把握诗歌意象的特征。

“驿站、断桥、黄昏、风雨”,荒废的驿站、摇摇欲坠的断桥、寂寞开放的梅花、夕阳西下的黄昏、暴雨狂风的打击,写尽梅花的沧桑、凄凉与孤寂。

所以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意境。

第二空是考查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这道题目可以结合梅的意象以及下阕的意思来概括,梅是高洁、坚贞的象征,而下阕的词意也是表现梅的高洁坚贞。

【参考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本诗中间四句所写的景物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荆门外的特点。

3.下面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第14讲品味语言,赏析技法1.语言赏析(1)抓关键词。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4)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代表人物:陶渊明。

③绚丽飘逸: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代表人物: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王维。

⑤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

⑧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

代表人物:杜甫。

2.技法赏析(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用修辞手法例释用典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含蓄,意味丰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顶真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

文气贯通,表达感情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对比、哀乐对比等。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

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

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

按详略分,有细描和白描。

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或对比: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

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把要赞美或鞭策的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典故: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⑥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⑧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014·咸宁)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