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合集下载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范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范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篇一一、引言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深入探讨语言的表达和内涵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篇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广泛使用的转喻现象,并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心理和语用价值。

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实例进行分析,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诗词中的语言表达与思想传达方式,并以此深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基础及转喻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认知和思维过程的理论,它强调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用一个事物或概念代替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表达意义的过程。

在转喻的过程中,语言与人们的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紧密相连,成为理解语言现象的重要途径。

三、《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现象(一)《宋词三百首》概述《宋词三百首》是宋代词作的集大成者,其中收录了众多著名词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婉约、豪放、雅致等风格为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转喻在《宋词三百首》中的应用在《宋词三百首》中,转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广泛运用于作品之中。

例如,用“青山”代指“故乡”,用“明月”象征“离愁”等。

这些转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一)转喻的心理基础转喻的运用基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往往会通过联想、隐喻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转喻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既简化了语言表达,又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二)《宋词三百首》中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在《宋词三百首》中,词人们运用转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词人们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

例如,通过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状态相联系,词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近十几年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者们着眼于人们编码和解码信息时的语言行为,重视其深层认知机理的探究,更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的修辞功能,这一切以转喻为例,尤其是从认知语用视域下研究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转喻,以及它的功能及意义。

转喻是人类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它以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即把一个非比较领域里的概念用另一个领域里的形象性词语来描绘,以达到表达和沟通的目的。

转喻表达时可以在认知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丰富的修辞功能。

首先,转喻可以在表达上起到增强语义的作用,甚至可以突出表达的主要语义。

从认知心理视角看,它可以启动人们的共情,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客观关注。

例如,“他的心如铁”,“他的心如磐石”,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其次,转喻可以增加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效率。

从语言学的结构来看,它可以短小精悍地表达多种意义,使语言表达招数更丰富,也更灵活多变。

例如,“她住在书海里”,“她住在书库里”,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此外,转喻也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它可以极大地增强表达的美感,让表达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

例如,“桃花飞舞,声声情话”,“春风拂面,心花怒放”,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转喻是人类语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出转喻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及其修辞意义,可以说它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它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语义,亦可以提高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展现出丰富的修辞功能。

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转喻的修辞功能展开研究,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转喻的本质特征,还能够增强我们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认知,以把其更好地纳入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也被称为比喻或典型,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语言变得活泼而生动,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它们更加容易理解。

因此,转喻常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作文中,它的使用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尽管传统的话语分析把转喻看成直白的和客观的,但是认知语用学研究认为,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本文旨在探索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学重新审视了转喻,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功能不仅仅是用来描述,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也就是说,转喻不仅仅能表达想法,而且给读者以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首先,转喻能有助于表达主观的情感和评价。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以客观的方式表达评价。

例如,当提到“海洋”时,人们可能会用“巨龙”来比喻它,以此来表达“海洋”的浩大,令人畏惧。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会把“美丽”比作“明月”,表达“美丽”的辉煌和完美无瑕。

使用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评价。

其次,转喻还能有助于理解文本。

转喻可以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旨和重要信息。

例如,当提到“一个文明的沉沦”,人们可能会把它比喻成“一座古城沉沦”,以此来突出文明灭亡的恐怖,令读者明白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

此外,转喻还能促进行动。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激发读者采取行动。

例如,当一篇文章把“改变世界”比做“燃起一把火”时,读者可能就会想做出贡献,使自己成为一名“火炬手”。

因此,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可以引导读者的读写行为,激发行动。

最后,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由于转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读者里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

因此,适当地使用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

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

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1.引言传统修辞学研究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Lakoff和Johnson的合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转喻和隐喻被认知语言学家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

刚开始时,认知语言学家只是在论述隐喻时顺便提到转喻。

经历了“隐喻狂热”(Metaphomania)时代,学者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转喻。

从90年代末,一些有影响的论文集和专著陆续出版( Panther & Radden, 1999; Barcelona, 2000; Ruiz de Mendoza, 2002 )。

Radden & K·Vecses (1999) 认为转喻更具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

本文在分析转喻认知功能的基础上,探讨转喻在语用层面上的运用,如其对间接言语行为、同义反复话语、委婉语等语言现象的语用推理。

2.认知转喻2.1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概念本质“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概念是Lakoff(1987)提出的。

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与脚本(scenario)、草案(script)及认知图式(schema)相似。

其主要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转入的信息进行重组,这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理想的认知框架。

ICM可细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

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的基础。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般会把mother和housewife mother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把常年呆在家、任劳任怨地做家务事、抚养子女的母亲看成是母亲的典型代表,mother 与housewife mother之间存在着一种转喻关系。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隐喻转喻在语言学中的探究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首先基于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将一个物体、概念或行为与另一个不相关的物体、概念或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概念。

而后,隐喻转喻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拉卡托斯通过对隐喻转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之间的区别,丰富了隐喻转喻的理论体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是将语言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和具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隐喻转喻的使用,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入理解隐喻转喻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三、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隐喻转喻不仅存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转喻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这使得它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转喻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

广告宣传中常使用的隐喻转喻也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刺激购买行为。

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受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词汇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映射到另一个词汇的隐喻义,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

网络词汇作为信息时代典型的语言形式,其隐喻属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网络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梦醒时分”在传统文化中是指醒来时的时刻,而在网络文化中,“梦醒时分”被引申为思考清醒的时刻,具有了新的隐喻含义。

2. 表意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表意上。

一些网络词汇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态度。

“曲线救国”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用来形容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隐喻属性。

3. 结构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的形式和结构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996”这个网络词汇指的是工作时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这个词汇的结构隐喻了劳动时间的过长和不合理。

1. 词义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词义转喻相关。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转喻的方式来赋予原本普通的词义新的含义。

“碰瓷”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通过故意制造意外事故来敲诈钱财。

2. 句法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还表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句法结构的转喻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带狗逛街”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带着狗在公共场所故意引起麻烦。

三、案例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解读:案例一:鸡汤文化“鸡汤文化”是指一些所谓的励志言论和励志文学,其内容空洞,充斥着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劝诫性的言辞。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利用喻比、引申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或概念,使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均有较为丰富的转喻艺术,说明转喻的修辞功效之可观。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以深入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以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来看,转喻的修辞功效可以归结为三点:一,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转喻主要是通过对某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模拟,从而达到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增加表达力。

比如当有人把两个用自然场景比喻成飞翔的鸟儿时,它就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用自然场景表达的概念。

第二,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转喻非常灵活,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性,使文章显得格外有趣和生动。

比如有一个作家在描述一个人柔弱的身体时,他用“像一株佝偻的稻草”这种形容来比喻,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而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概念。

第三,转喻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转喻可以帮助文学作者把一个概念细化成许多方面,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一个作家想要描述一个人的积极乐观精神,他可以把这个人比作一只勤劳的蚂蚁,这样不仅能表达出人们所期望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且也使文章更有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转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可以更具有表现力地表达文学作者的情感和概念,这是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优势所在。

但同时也要注意,转喻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使用时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理解程度,以及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等因素,以保证转喻的运用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在认知语用学的视域下,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指称性转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指称性转喻研究
很 明显 , 用 面 孔 指 称 人 已经 被 语 法 化 , 规 约 化 成 了词
型指称 性转 喻 , 另一 端 是 典 型概 念 映 射 型指 称 性 转 喻, 中间成员 是 由构 式 压 制 和概 念 映 射共 同作 用 产 生的转 喻义 , 靠 近典 型 构 式 压制 型 转 喻 一端 的转 喻
上述 句 子 中 , C h i c a g o转 喻 居 住 在 芝 加 哥 城 的 人 。根 据 认 知转 喻 理 论 , C h i c a g o的 转 喻 义 是 发 生
在 同一个 认 知域 中居住 地 与居 民间 的概念 映射 。但
是, 在 Go l d b e r g看 来 , C h i c a g o的转喻 义是 受该 句句 式结 构影 响 的产 物 。 [ 】 l ( 具体地 , 例( 1 ) 是 双 及 物 构式 , 其构式义是施事 J o e与 接 收 者 C h i c a g o之 间 的成 功转 移受 事 a l e t t e r 。在 双及 物构 式 中 , 施事 和
上, 一 端是 构 式压 制 造 成 的 转 喻 义 , 一端 是 概 念 映射 生 成 的 转 喻 义 。 构 式 压 制 型 指 称 性 转 喻 和 概 念 映 射 型 指 称 性 转喻在词义永久性 、 功 能 转 移 和语 用 效 果 方 面 有 差 异 。 对 转 喻 连 续 统 一 体 分 析 表 明 , 视角、 突 显 和 心 理 扫 描 识 解 方
( 5 ) 漫步 在店埠 河 畔 , 和 平 文 化 广 场 犹 如 一 幅 五
之 间 的组 配关 系论述 得更 为透彻 。 [ 1 2  ̄ ( P 4 0 5 ) 概 而言之 ,
彩斑 斓 的油 画 , 让县 城 的面孔更 加生 动可 人 。( 人 民

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 20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郑州科技学院/王彤从修辞学角度来看,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一种修辞方式。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及发展,开始对隐喻这种日常思维方式研究,而对于转喻的研究一直处于弱势。

近些年,一些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关注转喻并且开始对于转喻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从对转喻的定义,及转喻与隐喻对比中,更进一步了解转喻。

一、引言对于转喻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修辞学中,长期以来转喻被认为是转喻是一种修辞工具,是词语之间的相互替代,用将一个词转换成另一个紧密相联的或相邻的词,是名词的转换(change of names). 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传统语用学也都涉及到了对于转喻的研究,而其研究都只限于词汇方面。

隐喻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此后,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则广泛的存在于词汇,句子乃至言语行为等许多方面。

人们认识到转喻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它处于同一认知模型里,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认知目标提供认知和心理途径。

二、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认知语言学中的对于转喻的定义的代表人物是Lakoff和Johoson和 Panther 和Radden。

在Lakoff和 Johoson 出版的关于认知语言学丛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的定义和转喻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原则,用于阻止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他们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模型,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相关概念的激活,这也是转喻的认知过程。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

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们的思和行所以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具有转喻的性质。

转喻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般思维和行为方式。

Radden 和 koveoses (1999) 根据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把转喻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转喻;二类是模型内各个部分之间的转喻。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语言的功能有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达意思和促进思维。

在认知语言学视域,转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手段,具有双关性和修辞功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本文就转喻的修辞功能展开讨论。

首先,转喻可以增加文本的表达力。

例如,在某篇文章中,作者用“时光旅行”的比喻,将有关的话题比喻成乘坐火车旅行,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并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其次,转喻还可以增强语言的含义。

这是因为转喻可以让读者更贴近客观事物,从而使其对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当读者面对“哭泣如雨”之类的比喻时,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并记忆语言。

最后,转喻也可以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情感。

许多作者借助转喻,把文章的情感加以强化,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比如一篇文章中,作者把心灵凝固的痛苦比喻为冰山,以此表达自己负疚的心情,引发读者的共鸣。

总之,转喻在认知语用视域有重要的修辞功能,可以更加准确和清晰地传达某种含义。

它可以提高文本的表达力、加深语言的含义,同时也可以传达文本情感,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转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文化背景、语言语境以及接受者的知识和理解力。

某些转喻可能没有被原有文化所认可,也可能在某些语言使用者看来不合适,或者受接受者的知识程度影响,容易模糊理解。

但是,转喻在修辞功能方面的价值依然不可否认,只要把握好转喻的使用,就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强化语言表现的力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文本信息。

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其中一种,既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力,又可以加深语言的含义,还可以有效传达文本的情感效果。

它不仅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有重要的修辞功能,而且在一般的文化叙事的范畴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转喻,以充实文章的表达,实现更精进的文化交流。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从而
对其中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
的转换,它是在表达时将不熟悉的概念引入到熟悉的语言中,从而
使得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概念。

转喻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转喻和隐喻转喻。

直接转喻
是指在言语中使用直接的比喻,例如“他是一只狮子”或“她的笑
容像一朵花”。

隐喻转喻则是指使用一种更复杂的比喻,其中一些
关键元素隐含在语言中,但并不显然或明确。

转喻的使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索
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转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例如,认知语言
学家认为转喻不仅用于翻译和理解语言,还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使用转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情感
和体验,并在人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有助于我们将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句话,将时间与河流比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使得完
成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转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难以描绘
的抽象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朵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
爱情的特质,例如它太过美丽但又脆弱,需要护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作用,还可以用于思考和行为的转换,增进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1。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手段,它不仅可以促进语言传达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发言者修辞感染力,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

“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作为一种语用的解释视角,其修辞功能显著。

本文从认知语用视域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解释出发,从比喻和隐喻两种形式中来分析认知语用视角下转喻修辞功能的体现。

认知语用学以新认知学的视角深入解释语言的使用,它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表示上下文层次认知体验的工具。

比喻和隐喻作为认知语用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发言者能够以更抽象的方式表达上下文中的意义。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看,比喻和隐喻是一种心理转换的过程,它们可以让发言者能够在原有的层次上把体验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变为更新的体验,从而达到触及听众认知水平的效果。

比喻修辞功能体现在对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的表达上,其最大的功效在于把不容易表达的抽象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明朗,从而使听众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发言者的意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比喻的使用,能够让发言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构建一种真实的心理模型,利用这种比喻的心理模型来表达关于此概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孙慧雯在其著作《文学中的心理转换》中提出,比喻是心理转换的基本形式,它可以从一种抽象的表达中获得新的认识,比如“太阳是一颗熠熠发光的金子”,它帮助我们把太阳这个抽象的概念,用熠熠发光的金子这个具象的比喻表达出来,从而让听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特征。

隐喻的修辑功能表现在其能够在表达上下文认知体验的同时,进行意义延伸的过程。

它在表达抽象的概念的同时能够达到象征的效果,用发言者的眼光来展现复杂的真相。

例如,毛泽东的“疆场”一文,他使用“疆场”这个隐喻,对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象征性的表达。

这种隐喻,能够在原有的抽象概念中,运用比喻、典型例子等来引入新的情景建模技巧,从而让听众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概念的复杂多样的含义。

在使用转喻的过程中,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修辞功能也非常显著。

国内认知语言学转喻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转喻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转喻研究综述■张茹淇/中国传媒大学摘 要:本文对国内转喻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作一综述,主要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旨在推动国内转喻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转喻 理论发展 应用研究一、前言对转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传统的修辞学把转喻看做一种修辞格,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转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增强语言魅力的方法,而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式。

20世纪中期,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兴盛使得隐喻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后来R.Jakobson才把转喻从隐喻中分离出来,当作一种认知方式独立研究,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存在重隐喻轻转喻的倾向,因而许多学者纷纷提出应重视转喻现象的研究。

近年来,转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依托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通过检索“篇名”中含“转喻”的文献,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转喻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转喻理论的发展国内对转喻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转喻的本质、分类、转喻和隐喻的关系、转喻的运作机制及认知功能等方面。

(一)转喻的本质及分类研究: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人们通常从修辞角度、认知角度和思维角度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和研究转喻。

较早进行转喻理论引进与研究的是沈家煊先生。

沈家煊(1999)提出“认知框架”和“显著度”两个概念,“认知框架”是根据人类经验建立的概念之间的关联,是转喻的基础;“显著度”是转喻过程中一种规律性的体现:即以显著性强的事物转喻显著性弱的。

自此之后,国内研究者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转喻理论。

张辉、孙明智(2005)从认知方面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来源域为目标域提供了可及性;转喻的目标义是突显的,而来源义是作为背景的,二者间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王寅(2007)认为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概念域或事件域中,人们可以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互代。

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

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

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传统研究一直把转喻视为词语之间的相互借代,它被当作一种文学和修辞的工具。

从它的释义可见一斑,“转喻又称为借代,它是指借用与本体有着现实的实际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 。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与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为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正如论文题目所示,该研究旨在从认知的角度阐释转喻。

转喻与思维密不可分,这已经是认知语言学界不争的事实。

从广义而言,转喻充斥着人类的语言交际,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知识和思维。

论文第三章主要探讨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以及转喻思维的基本特性。

在回顾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转喻释义后,我们提出了更为精致的、操作性更强的定义。

“激活”,作为一个在转喻运作机制中不可替代的术语,在我们的释义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在转喻运作过程中具有极强阐释力的典型理论,如Langacker 的参照点和活跃区转喻,视角突显以及范畴延伸理论。

毋庸讳言,转喻的运作机制还应该包括诸如社会、文化和修辞等方面。

我们在第二章回顾了以往结构主义和语用学对转喻所作出的阐释。

而转喻的语用功能以及转喻与语用推理的关系问题,我们在论文第六章探讨。

当前的认知语言学一致认为,转喻不是简单的修辞装饰,它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中运作的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邻近性”是大多数转喻定义的核心概念,传统研究把邻近关系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具体的空间接近关系,而认知语言学则把它理解为概念层面上的接近关系。

Lakoff(1987) 更是把转喻邻近放到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框架中来审视;Croft(1993) 从体现在同一认知域或域矩阵(domain matrix) 的百科知识出发来考察转喻的邻近性;Blank(1999) 和Panther & Thornburg(1999) 分别启用框架和脚本两概念来描述概念邻近网络。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作者:缪海涛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的研究过程从传统意义中的修辞学转变为现代的认知语言学。

对转喻的传统研究着重针对文学及修辞层面,而当前认知语言学这一视角下的转喻呈现出具有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对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影响。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转喻认知语用功能引言对于转喻的传统研究,主要在文学和修辞的角度进行。

同其他文学中使用的比喻性语言一样,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转喻在语言中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所要表达的效果,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新鲜感。

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转喻一直被学者着重关注的是其修辞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并被语言学家以及修辞学家们进行热烈地讨论。

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兴起,人们重新对修辞性的语言进行理解和定义。

显然,只从修辞的角度来对转喻的功能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对转喻的功能进行研究应当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着手进行。

文章就针对转喻的功能分别从认知、语用以及语篇三个方面对其本质进行阐述。

一、转喻的本质在传统的观点中,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即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邻的事物名称。

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转喻就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发展成为了人类思维的方式,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感知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对于转喻有着不同的定义角度,然而对其基本认知及特征却是一致的。

首先,转喻具有概念化的特征。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与某些事物所具有的邻近关系来使得某一事物具有概念化。

其次,转喻基于邻近性。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邻近性指的是概念层次上所具有的邻近关系。

另外,转喻具有突显性,转喻本身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但却要遵循相应的规律。

最后,转喻具有偶然性,转喻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通常是依据话语在发生时所处的语境而临时产生的,并不具备概念上的必然性。

总之,人们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将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进行研究,以其本质为基础,对转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极大程度地扩大了转喻的研究范围。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倾向于从认知视角来解读语用的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转喻的修辞功能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语用研究领域。

在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两个不同角度,阐述转喻的修辞功能:一是如何利用转喻来增强叙述者对对象的理解;二是如何利用转喻来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叙述者的观点。

首先,转喻的修辞功能就是利用转喻来帮助叙述者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刻画出他们的想法和事物的本质。

例如,一位作家在描绘一个死去的朋友时,可以把他比作太阳,丰富其对朋友的怀念,让受众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朋友的爱恋。

再如,当叙述者阐述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政策的看法时,可以把它比作悬崖上的绳索,表达出叙述者对这个现象、政策的重视程度,从而让受众深入思考。

其次,转喻的修辞功能也能够有效地改变受众对事物的看法,即利用转喻可以把一件不好的事物变得更吸引人。

例如,一个注重节约的叙述者可能把“挖坑”比作“放火”,表达出挖坑到底和放火有多
种相似之处:都是毫无益处的浪费。

从而,他就可以让受众更加明白节约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他自己所想要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认知语用视角来看,转喻的修辞功能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叙述者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改变受众对事物的看法,从而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叙述者的观点。

- 1 -。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作者:葛丽来源:《商情》2009年第05期【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著度应用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著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著,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他喝三瓶。

(容器指代内容)我教大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著度应用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
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
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
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
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著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
“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
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
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
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
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著,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
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
他喝三瓶。

(容器指代内容)
我教大四。

(层次水平指代学生)
转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概念是“显著度”。

显著度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A转喻B,A和B除了在同一认知框架内,A还必须比B显著。

根据沈家煊的先生的观点,显著度主要看四个方面:
1.一看“整体和部分的显著度”
一般整体比部分显著,所以有“他拿着一瓶水”用他转指他的'手里;“手里拿着锤子”其实手里拿的只是锤子的把柄。

2.二看“容器和内容的相对显著度”
一般容器总比内容显著,如“喝了三瓶”指“喝的是瓶里的酒”。

3.三看“恒久性状和临时性状的相对显著度”
“白”这一性质形容词是区别性的,所以“白的”可以转指“白纸”,而“雪白”是状态形容词,是描写性的,因此“雪白的”不可以转指“雪白的纸”。

认知语言学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要用一类事物的性状来转喻这一类事物,这种性状必须是恒久性状而不是临时性状。

一类事物的恒久性状才能在人脑中形成这类事物的显著印象。

4.四看“名词的可及性显著度”
名词的生命度越高,显著度越高且可及性就越强。

因此专有名词的显著度高于普通名词。

“在东南沿海再造几个香港”,香港是一个显著名词。

5.五看“语境对显著度的调控性”
语境(上下文)的作用是可以把一般不在认知框架内的概念临时
纳入认知框架内。

语境调控有一个总的倾向:两个概念的距离越近,作用力越大。

如:一般我们不说“晓宏的眼睛大,小云的不大。

”而说“晓宏的眼睛比小云的大”。

理解了转喻的两个基本概念以后,我们来看转喻在语言中的某些应用:
第一,关于“程度副词+名词”的现象,刑福义指出:“从语义看,典型名词进入这类结构,用的不是本然意义,而是一种临时赋予的‘异感’意义。

①这个男人的名字很女人。

②他长的很中国。

这里“女人、中国”显然比“轻盈、文雅”“黑头发、黄皮肤”更加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因而具有较高的“显著度”。

诚然,这类结构中的名词实际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也就是说这些词前后表述的是不同的概念。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名词的理性义称为概念A,把名词在“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意义成为概念B,并且概念A的显著度比概念B高。

这是转喻在语言中的一种应用。

第二,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汉语宾语的转换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思维具有转喻性,所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无意识的体现这种转喻性。

工具和方式成分可以成为宾语,部分是因为它们本身带有新信息。

如“写毛笔”中,“字”并没有出现。

因为“字”是“写”的常规宾语。

即使“字”不说出来,人们也知道“写”什么。

而如果“毛笔”做宾语的话,能使工具这一新信息具有更高的显性度。

动词允许在直接宾语位置上出现不同的题元角色,如“吃食堂”,“靠山吃山”。

这些不同的题元角色同属于“吃”的语义框架内,在概念上具有临近性。

“这事,我们跑了好几趟了”这一数量宾语中,说话人为了体现事情的难办性而把数量放在直接宾语位置上,使得这一新信息被凸显。

此外,数量宾语可使表达简洁,达到经济性的效果。

第三,同义反复话语(tautological utterance)是言语交际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表面上同义反复话语是一种累赘表达,而实际上具有丰富的交际内涵。

它的语用功能在于言简意赅。

例如:
(1)开会半天了,她还没有来。

女人究竟是女人!
(2)你瞧,连路上吃的菜她都给你准备好了,女人究竟是女人!
(3)做起事来拖拖拉拉,女人究竟是女人!
上述三个例子中的第二个“女人”激活了与“女人”这一范畴相关的女人特征:女人拖拖拉拉;女人心细,办事认真;女人做事不果断等。

听话者利用认知语境,对这三句话进行转喻推理,激活与之相对应的部分,就可获得恰当正确的理解。

第四:委婉语是人们尽量避免直接使用令人不快的词语而采用的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说法。

对委婉语的理解,语用学中礼貌原则可做出较好的解释,而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表达则可更进一步揭示委婉语的认知机制。

如:人们不用“大便,小便”而用“去卫生间(洗手间)”这一文雅的词语来表示;“下葬”说成“入土”;“垃圾箱”说成“清洁箱”;汉语中一些谩骂言语:NB,TMD,NMD,英语中的B.O代body odor(狐臭)。

这些其实都是转喻在起作用,只是人们并不知道这是转喻,认为这只是一种委婉语,是一种词语的替换而已。

总之,转喻在语言中的反映不仅仅是上述那些,还有很多,这里仅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简单阐述一下。

转喻是我们的认知基础之一,这种认知基础反映在语言当中是自然的事情,所以有些语言现象我们以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现在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理解语言中的语法,语义,语用不能孤立理解,要把三者联系在一起。

因为语言说到底是认知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钱乃荣.现代汉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
[2]任鹰.“吃食堂”与语法转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03.
[3]沈家煊.转喻和转指[J].北京:当代语言学(第一卷),1999,(1).
[4]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9.
[5]赵彬.“转喻”与“程度副词+名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6]刑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 J ].语言研究,1997,(2) .
[7]聂鑫琳.认知语言学概论[ 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沈家煊.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