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一词向来都被人们所争议, 因为它从来就没有被严格定义过.最早源于拉丁文的scio, 英文为science,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现在普遍译为“科学”.目前学术上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科学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

而“自然科学”则是科学中的一个体系,主要指向自然界,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包括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

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早期的自然科学在发展中往往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用来愚弄臣民进行专制,而得不到发展。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存在,由于它同时具有这样两个属性:第一,具有同社会科学、人类艺术一样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功效;第二,在社会现实中的“等级结构”、“统治”、“阶级”、“利益分配”、“人权”等等现实中不具备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性。

它的独特的特征决定着它始终保持“中立”,没有同社会思想、社会意识和社会利益的交锋,与任何社会体制、任何社会形态可以固定不变地保持一种默契――至少毫不相干的关系,所以,它往往被专制和独裁的统治者所利用――统治者为了保持学术、思想的所谓“大一统”,为了实现愚民,把民众奴化,杜绝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艺术开启民智,有意把自然科学的作用夸大、神圣化,用以排斥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社会科学和艺术。

在专制和独裁的社会里,往往只有自然科学,和专制独裁者“一家之言”的社会科学和艺术。

在经过百年的争斗后,自然科学才得以挣脱统治者的控制,全面自由的发展,科学进程得以改变。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

简述自然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自然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自然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摘要:一、自然科学的起源1.古代的自然哲学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萌芽3.科学革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二、自然科学的发展1.经典物理学2.化学的兴起与应用3.生物学与进化论4.20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三、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1.古代的科学成就2.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振兴3.当代我国自然科学的辉煌正文: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探究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和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古至今,自然科学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早的自然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当时的哲学家们试图寻找自然界背后的规律。

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自然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如哥白尼、伽利略等,提倡观察和实践,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7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此后,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大量杰出人才,如莱布尼兹、伏特、达尔文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经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在此阶段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断深入。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更多突破性成果。

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使我们对宇宙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自然科学的应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核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这些都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辉煌,如四大发明等。

近现代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得到了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载人航天、高速铁路、基因编辑等。

当前,我国自然科学正处于辉煌时期,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不断加大,相信未来我国自然科学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总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探索自然界、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目录
•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 • 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 • 第三节现代自然科学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
• 一、古代西方的自然科学

西方自然科学发源于古希腊,当时以阿基米
德、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科学家为代表的自然科
学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高水平。

当时,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家对组成世界的物
大革命。

在唐代的时候,史书就记载有用硫黄、硝酸钾和
木炭制成的火药,到了宋代,火药已用于武器。

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又通
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二节 近代自然科学
•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一)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阿基米德对于机械的研究源自于他在亚历山
大城求学时期。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久旱的尼罗河
边散步,看到农民提水浇地相当费力,经过思考
之后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转而
把水吸上来的工具,后世的人叫它为“阿基米德螺
旋提水器”,埃及一直到两千年后的现在,还有人
使用这种器械。这个工具成了后来螺旋推进器的
先祖。
• 托勒密作为古希腊最后一位大天文学家,全面承 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他把亚里士多德 的九层天扩大为十一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 ,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净火天。他设想,各行 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 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 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他又 设想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 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做上 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 一周,从而使计算结果达到了与实测的一致,取 得了航海的实用价值。

自然辩证法(江南大学课件)

自然辩证法(江南大学课件)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1、系统自然观产生于系统科学的兴起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 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 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0世纪初,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创立系统论。 40年代后,系统论在美国兴起。
一、古代的自然哲学 古代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对自然 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 特点是:自发、朴素、直观、思辨、猜测。
二、古代朴素的唯物自然观 人们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朴素、直观地体验到了自然 界的物质性。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 、赫拉克 利特的“火” ;中国先秦的五行说。
笛卡儿
三、机械唯物论自然观的特点 成就: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直观、思辨与猜测 性,强调经验、实证、还原和细分的方法;否认了中 世纪的神学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外在独立性。 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用机械力学的观 点看待一切问题。这就易形成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 维方法。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古代朴素的辩证自然观 人们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朴素、直观地体验到了自然 界的运动与变化。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 次踏进同一条河” ;中国古代“卵有毛” 、“飞矢不动” 等。
泰勒斯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老 子
墨 子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
一、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在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以及经院哲 学占统治地位。
2、主要特征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相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 受动性的统一。
3、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 方法论以及科技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 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的结合提供了理论 依据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细胞学说的建立
在这部分内容主要记住以下几点:
➢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第一个观察到细胞的人。
➢ 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并 且是一切植物赖以发展的根本实体。
➢ 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把上面的学说扩大到动物界,从而形成了 细胞学说。
• 细胞学所的内容:细胞是一切有机体结构和发育的基本单位, 有机体的发育,就是细胞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细胞学说的 建立,证明了有机体在机构和发育上的统一性,是生物科学发 展史上的重大综合。)
第一个全面阐述能量守恒定律并指出其普遍意义的是:德国 的赫尔姆霍兹。
(1)光、电、磁的统一理论 1864年,麦克斯韦向英国皇家学会宣读了《电磁场的动力学》
一文,在文中不仅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的点此方程,而且还 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麦克斯韦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 波的预言。
因此,电磁场理论的建立是继牛顿时代以后物理学发展史 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建立
古代没有化学,只有炼金术。所谓的炼金术,就是想把铜和铅 等普通金属,通过各种冶炼手段把它们炼制成金和银等贵重金 属。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诞生了。
(1)化学科学的确立 英国著名科学家波义耳总结了大量的实验事实,提出了科学的元
•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的元素 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律,促进了现代化学的发 展。
(5)有机化学的建立————(了解)
3.生物学理论的新建树
• 在19世纪的三大发现中,有两项都出自于生物学领域——细胞 学说和科学进化论(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 说、达尔文进化论)

近代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医学)与哲学

近代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医学)与哲学

2.专利制度的完善 .
欧洲的专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纪, 欧洲的专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开始是经营手 工业和商业的特许权。 工业和商业的特许权。 资本主义兴起后,对新的技术发明给以专利, 资本主义兴起后,对新的技术发明给以专利, 但旧的专利制度手续繁杂, 但旧的专利制度手续繁杂,申请一个专利耗资 不菲,出身寒微的发明家一般负担不起, 不菲,出身寒微的发明家一般负担不起,所以 很多人如纽可门都没有获得专利权。 很多人如纽可门都没有获得专利权。 1852年修订的英国专利法中否定了贵族特权, 年修订的英国专利法中否定了贵族特权, 年修订的英国专利法中否定了贵族特权 简化了申请手续, 简化了申请手续,才使专利制度真正地成了促 进了创造发明的制度化保证。 进了创造发明的制度化保证。
三、物理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各 种力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种力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哲 学观点, 学观点,给物质与运动不灭原理提供了自然 科学的论据,使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统一起来。 科学的论据,使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统一起来。
四、化学
1、提出新原子论的先驱——约翰 道尔顿 、提出新原子论的先驱 约翰·道尔顿 约翰 道尔顿新原子论的要点: 道尔顿新原子论的要点: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 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是既不能创造, 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 和不可再分割的。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其本性不变。 和不可再分割的。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其本性不变。② 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结合, 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结合,形成化学中 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 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 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③同一元素 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 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 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上各不相同。 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上各不相同。每 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基本特征。 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基本特征。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精神:以价值为基础,创造一个善和美的世界休谟规则:单凭事实判断推导不出价值判断根据休谟规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讨论:事实(真理)与价值问题一般观点:真理是价值的前提,而价值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发现真理。

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但是,这里的统一,是外在性的统一,不是内在性的统一。

1.外在性的统一:理想目标与手段活动只是机械地外在地链接,而不是内在地融合。

决定论:在必然的世界中,每个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其他事物决定的,同时,它也决定着其他事物的发生与发展。

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中。

每个事物都是这个因果联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自由意志:有时,人的思想和行动似乎不被世界因果链条所决定。

人似乎能够独立地发起一个因果事件,成为一个因果联系链条的始发者。

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受社会条件束缚的社会,不自由的社会。

在必然王国中,人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

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都是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人自如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价值理想目标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2.马克思科学异化理论科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又作为异己来压迫人。

1)从应然上说,即从理想目标上看,人的本质力量应当地点自由全面的发展;2)但是,从实然上说,即从现实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帮手。

3)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达,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程度越深。

也就是说,科学精神越发扬,人文精神越受到抑制。

4)如果消除科学技术异化?实现共产主义,每个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附:预备知识:生活的意义是什么?1.生活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但要自由地选择生活,而且活的精彩,表现得优秀卓越,即人的潜能得到实现,应,但是,价值种类概念在自然中没有与它相对应的事实,所以,价值是主观虚幻的。

不存在价值真理。

2.反对价值怀疑主义:1)价值是主观虚幻的,不存在价值真理。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

第二讲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

根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可以大致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远古到夏、商、西周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770)中国古代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时期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到秦汉前(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奠基时期第三阶段: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形成时期第四阶段:隋唐、宋、金、元时期(581——136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第五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发展逐渐停滞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时期◆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以实用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科学和技术始终未能分离的状态;与古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技术相比,由定理、定律表现出来的理论化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少,而实用形态的知识较多。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征1、原始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

而中国原始思维自然观的理论形态,主要是:(1)“阴阳学说”(2)“五行说”(3)“八卦说”——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2、理性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二、古希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欧几立得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球中心说”)静力学方面:阿基米德(“物理学之父”)(二)古希腊自然观的演进和基本内容1、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前546)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前525 )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4、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70)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5、阿那克萨哥拉(约前500——前428)的“种子说”自然观6、恩培多克勒(约前490——前430)“四根说”自然观7、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的原子论自然观8、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四因论”、“形式质料说”和“原性说”自然观(三)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自然观特征1、确定自然或者宇宙为其哲学思考的对象2、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特征3、强烈的思辨特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主要特点1、力求简单2、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3、整体直观性4、富于想象5、深刻和谐6、相信守恒7、合乎常识◆历史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技术还没有近代意义上的系统科学实验作为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不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手段,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缺乏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内容要求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性;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自然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理解水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的表示法和应用,理解几种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周期率的原理和周期表的运用,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类群与基本特征,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3.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

4.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学会使用显微镜。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恒星、银河系、太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及其起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容圈层、地球的表层;地球的表面形态:海陆分布、海洋的形态、陆地的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自然界中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大气的组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的性质、水溶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指示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烃、烃的重要衍生物;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性质;实验二土壤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定;第三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础特征:严整复杂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应激性和适应性、遗传和变异;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太阳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液态水、生命活动所需的气体.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的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实验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方法;实验四鲫鱼的解剖。

第一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原子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 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 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都起过积极的作 用。
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 发展。
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 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
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把神从前面赶出去,最 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的产生,即“生序原理”。
(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
自然系统进化中的不断分化,产生多种可能性和分支 的演化形式



自然系统2(1)


演化

1
自然系统2(2)
稳定
不稳定
…… 稳定
进化树的分叉
(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2)突现
自然系统中新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管理、服务
生产子系统
子系统
科学、教育 子系统
农业生产系统
产前子系统 产后子系统 产中子系统
农业产中系统
(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
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点
自然物质系统
能量要素
信息要素
物质要素
(1)开放性:等结果性,不同的初始条件可能达到相同的最终 状态。 外部特征:交换;内部特征:新陈代谢 (2)动态性:运动、发展、变化;进化与退化 (3)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层次性:纵向层次、平行并列层次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然界 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自然科学发展史

自然科学发展史

自然科学•专业名词1)自然科学:是形成体系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它是由一系列概念、假说、原理、定律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它的诞生是16~17世纪间的事。

2)复合工具:人类经过长期摸索,发明了用绑扎、粘合等方法,使以不同材料制成的几个部件组成一件工具,这就是“复合工具”,例如使石斧装上木柄,它的效能就好得多。

弓和箭是旧石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复合工具,它的出现大约在一万多年之前。

3)自然哲学:是古希腊人的聪明才智在理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自然哲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问题的学问。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丰富多彩,与后世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4)毕达戈拉派的自然哲学:古希腊以毕达戈拉为代表的派别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应当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而又为万物所具有、可以准确认识的东西。

他们说这种东西就是“数”。

数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决定着万物的性质和状态,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服从数。

数其实只是物的属性,毕达戈拉派把物和数的关系弄颠倒了。

5)四根说:是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物质所构成,有如画家用几种颜色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那样。

四根说也就是早期的元素说。

6)种子说:是古希腊的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构成万物的是无限小的,种类又是无限多的“种子”。

一些物由同类种子构成,另一些物则由多种类种子所构成,种子的结合与分离就是万物的变化。

实物有生有灭,而种子则是永恒的。

阿那克萨戈拉的说法比前人更进了一步。

7)原子论的自然哲学: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最大成就之一。

创始人是留基波,主要阐述者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

这个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其自身是密实的,不可分割的。

它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聚散和原子的运动。

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古希腊原子论是现代原子学说的前身。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PPT课件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PPT课件
2. 6000年前,陕西西安的半坡人就 已经会制造彩陶。
3. 中国的版图是:西北,青藏高原, 蒙古高原,在中部是我国的发展中心, 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养育了 我们中华民族。
4. 我国的历史:5000年的光辉历史。
.
16
黄帝统一华夏
夏 “龙骨” 甲骨文,青铜器,历法
商 水利灌溉; 酿酒; 丝、麻 手 工业; 竹、木书简;毛笔; 铁刃, 淬火技术;
中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中石器时代就开 始使用弓箭了。命中率高。
新石器时代:打磨加工过的石头;陶器制造 技术。
.
7
3.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 A 能否制造工具 B 手脚分工 C 使用火的能力
4. 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 “刀耕火种” 畜牧业的发展 “定居点”的产生和人口的增加
5.有人估计,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 技术,约有70%在原始的技术发明中可以找到它们 的原形。
风力,水力,畜力,人力的应用。
.
29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发展
科学成了神学的附庸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发展的暗淡时期 12世纪开始有了转机,大学的兴起。 十字军东征 老培根对科学的贡献 原动机---风力、水力、畜力、人力 “欧洲中心论”:往往由于近代科学技术 诞生于欧洲,也把中世纪晚期广泛应用的 技术发明,说成是欧洲人的独立创造。
布鲁诺在宗教法庭向他宣布死刑的时候 说:“你们比我要更感到恐惧。”这位 伟大的科学家用他生命坚持了科学的真 理。
.
35
笛卡儿是法国的大数学家,他创立了解 析几何学。
伽利略对科学的伟大贡献
学习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我们知道了 哥白尼在16世纪发起的天文学革命。哈 维医生的血液循环理论。它们从神学和 宗教中解放出来,为科学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3)分子生物学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用 世纪40年代 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1953年美国生物学 1953年美国生物学 家沃森和英国生物 学家的克里克发现 了DNA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罗马俱乐部和“全球性问题” 罗马俱乐部和“全球性问题”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 、(核威胁问题 核威胁问题) 题、(核威胁问题)
3、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理念(P.81)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 整体的观念 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 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 律,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3、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个层面 物质生产层面 社会制度层面 思想观念层面
思考题
1、系统思维方式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 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 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1、“生态危机”的概念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 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和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发展概论

自然科学发展概论

1—2 简述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三次科学革命三个时期:(1)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大约是从远古到15世纪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了解认识了自然界,到公元前6世纪已积累了不少的数学、天文学和医药知识,自然科学已开始萌发。

这一时期,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中天文学走在最前面。

在医药方面,已有关于多种疾病的名称和药物的记载从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人们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把握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描绘自然界的总面目。

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力求囊括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自然哲学。

虽然那时已出现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地学等专门化知识,但都包含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中。

在物理学方面,已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他的工作给后人许多启发,但他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多是错的,例如,受外力作用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物体的运动也就立即终止。

又如,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较轻的物体下落较慢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错误结论纯粹是他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并无任何实验依据,那时人们也还没有“科学实验”的思想。

(2)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大约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从各个细节上分门别类地研究大自然的奥秘,于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等专门学科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门独立的学科,使近代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数学上,微积分和非欧几何已经建立;物理上,牛顿理论和电磁理论已经建立;化学上,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天文学上,提出了日心说;地学上,提出了地质演化说;生物上,建立了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天文学上首先突破,随后物理学又成为带头学科。

(3)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大约是从19世纪末开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对自然根本看法的自然观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以自然与人及其实践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系统自然观的思想在古代可以追溯到希腊和中国,在近代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追溯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1不管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00年前后)、德谟克里特(大约公元前460~370年),还是近代的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60~1831,德国哲学家)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上述这些注重研究整体和协同的思想得到当代著名系统学家普里高津的高度评价。

古代系统自然观和近代系统自然观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1)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人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2德谟克里特则认为宇宙是个大系统,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的观点“至今仍然正确”。

3中国的《易经》等文献主张自然界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统一的、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是“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

4《易经》认为太1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2《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3魏宏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

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探索到应用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专业化和细分化。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发展,自然科
学的每个领域都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细分成各个专门的学科。

这使得
科学研究更加深入、精细,但也导致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变得更加
困难。

其次是跨学科合作。

很多重大科学问题不仅需要深入探究一个学科,还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

例如生物医药领域需要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才能解决一些疾病的
根本问题。

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自然科学的发展既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实验验证和应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理论更加准确和完备,实验手段更加丰富和高效,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需要更加
紧密的协作和密切的衔接。

未来,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量子计算等科技的发展,自然
科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复
杂和严峻,科学家们需要更加紧密地协作,推动跨学科的合作,为人
类的未来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

爱迪生12岁
这里,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他小时候的两个 故事。在他幼年时期,有一回他看到母鸡 孵卵生出小鸡,很觉奇妙,但并不满足。 事后,他也悄悄攒些鸡蛋放在仓库里,自 己伏在上面,亲自试一试能否生出小鸡来, 弄得全家人好一阵子找不到他。七岁上学 后,他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问题的习惯就 更加明显了。他对他所接触的东西,总是 无休止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要求 老师解答清楚。对此,老师很觉头痛。有 一回上算术课时,老师教同学们说二加二 等于四,爱迪生一定要让老师讲明白,二 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尽管老师给他作了一 般的解释,但并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 老师就说他“愚笨”。爱迪生不满足自己 已经学得的知识,而时时刻刻用自己天真 幼稚的心灵探索着大自然的秘密。然而, 他的老师未能理解他。可是几十年后,爱 迪生却成为享有盛名的发明家了。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 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 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 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 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 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 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四、进入蒸汽时代——瓦特和蒸汽机 1.背景
五、电气时代的到来—— 爱迪生与电的应用 1.背景
A、现代工业生产的动力和能源要求 B、科学新发现的推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 现,法拉第) C、发电机的发明—电气时代到来标志 (1870年,格拉姆)
2.爱迪生的发明与电力的广泛应用 成就:电灯、电报、电话、电影等
思考:你认为爱迪生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好奇心 + 敏锐思维 +勤奋努力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
为了选择做灯丝用的物质,爱迪生共对1600种不 同的材料进行试验,仅植物类的炭化试验就达 6000多次。他的试验笔记簿多达200多本,共计 40000余页,先后经过3年的时间。他每天工作十 八、九个小时。甚至在1871年圣诞节他结婚的那 一天,竟因工作忘记了新娘子,让妻子玛丽小姐在 洞房中空等了一夜。最后发明了白热电灯——竹丝 电灯。直到1908年发明用钨做灯丝后才代替它。 爱迪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步履坚实,用心维艰 ,的确花费了巨大的体力与心力。爱迪生被视为当 代最多发明物的人,拥有1093项专利在他名下。

【VIP专享】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

【VIP专享】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从哲学母体里分离出来之后,以追求确定和实在有用的知识为目标,采用客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富深刻的成果。

一、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活动或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末)科学还处于哲学的襁褓中,虽然也对自然界,意识等问题进行探讨,但主要都是一种哲学的思辩,这种思辩虽然也是建立在一些事实基础上,但更多的是猜测和臆想。

这个时期出了很多哲学家或学者,最著名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对世界的本源和灵魂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期有如下一些特点:a 辩论术十分发达。

辩论中,不同观点的交锋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驳倒对方,如何确立自己的论点这类问题上。

于是研究有关证明和反驳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因而逻辑尤其是演绎逻辑得到了特别的发展。

b 数学尤其是几何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公元元年前后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

到5世纪末,古希腊遗传下来的良好的学术传统逐渐湮灭,欧洲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期。

中世纪(公元6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世纪的前500多年是被史学家看作的黑暗时期,这个阶段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几乎停止了对真理的探索,西方哲学家所进行的活动是对基督教义进行诠释和论证。

虽然整个学术的活动都打下了神学的烙印,但中世纪后期,12世纪以后,欧洲还是出现了学术兴盛的势头。

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越来越丰富。

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来了古希腊丰富的学术著作和中国的四大发明。

通过翻译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兴。

大翻译运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心进行,结果是出现了经院哲学的新气象,促成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另外的一个结果是,13世纪出现了实验哲学的思潮。

这个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R•培根。

虽然他的思想烙有神学的印记(比如主张哲学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创造物认识造物主),但他认为只有实验哲学才能揭开自然之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从哲学母体里分离出来之后,以追求确定和实在有用的知识为目标,采用客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富深刻的成果。

一、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活动或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末)科学还处于哲学的襁褓中,虽然也对自然界,意识等问题进行探讨,但主要都是一种哲学的思辩,这种思辩虽然也是建立在一些事实基础上,但更多的是猜测和臆想。

这个时期出了很多哲学家或学者,最著名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对世界的本源和灵魂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期有如下一些特点:a 辩论术十分发达。

辩论中,不同观点的交锋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驳倒对方,如何确立自己的论点这类问题上。

于是研究有关证明和反驳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因而逻辑尤其是演绎逻辑得到了特别的发展。

b 数学尤其是几何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公元元年前后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

到5世纪末,古希腊遗传下来的良好的学术传统逐渐湮灭,欧洲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期。

中世纪(公元6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世纪的前500多年是被史学家看作的黑暗时期,这个阶段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几乎停止了对真理的探索,西方哲学家所进行的活动是对基督教义进行诠释和论证。

虽然整个学术的活动都打下了神学的烙印,但中世纪后期,12世纪以后,欧洲还是出现了学术兴盛的势头。

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越来越丰富。

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来了古希腊丰富的学术著作和中国的四大发明。

通过翻译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兴。

大翻译运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心进行,结果是出现了经院哲学的新气象,促成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另外的一个结果是,13世纪出现了实验哲学的思潮。

这个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R•培根。

虽然他的思想烙有神学的印记(比如主张哲学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创造物认识造物主),但他认为只有实验哲学才能揭开自然之迷。

而随后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学术界全面恢复了希腊自然哲学的传统,学者不在沉浸在基督教义烦琐的论证,转而面对自然界寻找真理。

天文学上,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严重动摇了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世界观,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而第谷和开普勒的工作使这种观点更深入人心。

与此相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航海、罗盘、枪炮和印刷术的出现,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气氛和时代背景。

近代科学的诞生16世纪,F•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对科学方法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倡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

培根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认为那种繁琐的论证,就象不能生育的修女不能给认识带来任何后果,只有实验哲学才能揭开自然之迷。

培根曾经指出,实验所涉及到的是受了控制和扰动后的自然界,而事物的性质在受了艺术的激动之后比其在自然的自由状态下更能把真相显露出来。

由于培根推崇实验方法,并从哲学上加以考察、分析和总结。

所以他被尊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始祖。

他的思想对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此外,同时代另一位学者笛卡儿也对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笛卡儿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创立了唯理论的方法论和解析几何。

他也反对经院哲学的的论证基督教义的工作,而强调理性认识的方法。

认为人的理性认识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保证。

而后来欧洲大陆科学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形成与此有很深的渊源。

上面两个学者分别强调人的经验和理性对获取真理的有效性,而伽利略和牛顿则在实践中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由此创立了近代自然科学及相关方法。

他们是近代自然科学和方法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伽利略是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创立了实验和数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开辟了研究自然的新途径。

运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早在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的物理学研究中就有体现,但他所做的实验是一种朴素的,尝试性的操作。

而非近代意义下有控制的实验。

把实验方法发展为近代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伽利略的功绩。

首先,他确立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权威地位,认为无论依照任何前提推出的结论或依照观察所得到的假设,都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证明与事实相一致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

他把实验的结果而不是逻辑的推理当作判别是非、真伪的最后标准,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大胆,正确的见解,是对认识方法的一种革命性的改造。

其次,伽利略创立了理想化的实验方法,就是把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想结合起来,这也是方法学的一个重大创造。

第三,伽利略把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是实验结果定量化,这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定性深入到定量阶段,而且还确立了数学在认识过程中作为工具的地位。

牛顿则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

他对数学和物理学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与伽利略相比,牛顿在方法论上的进展是:伽利略在研究自然现象时,首先问对象是什么样的(WHAT)和怎样的(HOW),而没有问为什么(WHY)。

伽利略研究了匀加速运动,但没有深入问加速度的原因,而牛顿不仅找到了地面上物体和天体运动的原因—万有引力,而且力图回答太阳系天体运动的最初原因—神的第一推动力。

他把因果关系引入到力学中来,建立了牛顿的动力学。

这是科学认识的又一大进步。

爱因斯坦说过:“牛顿以前,没有一个关于物理因果性的完整体系,能够表示经验世界的任何深刻特征。

”近代科学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而大踏步前进了。

此后,学者的任务是面对自然界,而不是基督教教义,是阅读自然之书而非《圣经》之类的经典。

因此,揭示自然规律取代了诠释教义的工作。

观察、实验、归纳和分析的方法成了新的特色,而以前继承下来的演绎和数学的方法也与前者结合起来成为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后的发展以伽利略和牛顿的杰出成就为代表,近代自然科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大发展,而到18世纪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牛顿力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其它自然科学,导致了机械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为了把各门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又出现了百科全书派的思想方法,即把各门知识分类整理,加以排列,以便找到各门知识的起源和之间的联系。

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实现目标,未能找到各门知识联结起来的环节。

进入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又迎来了另一次高潮。

各门学科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和学说。

物理学上,电,磁,光的统一,物质的原子论的提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天文学不再把视野局限在太阳系,转而研究宇宙的物质结构;生物学上,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细胞学说的建立,遗传学以及微生物学的产生发展。

等等。

此时,古典科学的各个门类均相继成熟,形成了较为严密和可靠的自然知识体系。

与此相应,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工业,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也使科学的概念更深入人心。

而到了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打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传统统治地位,自然科学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命。

各个领域都发生相应巨大的变化。

(略)二、科学哲学的发展科学哲学的问题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严格来说是科学哲学家)对如何进行科学的研究、科学应该怎样发展等重要问题存在着分歧。

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科学哲学的发展近代科学方法论的确立近代意义的科学诞生后,主要的目标是发现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所以近代科学关于方法的争论主要是集中在科学发现的问题上。

如何从自然界获取确定的知识?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儿的理性论都有很大影响。

虽然不同的科学家总是有所侧重,但实际工作中,他们总是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如伽利略和牛顿都把实验方法与数学和逻辑结合起来。

由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自然科学在经历了16-17世纪的大发展之后,18世纪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牛顿经典力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由此导致了机械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但进入19世纪之后,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现象不能为牛顿的经典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所解释。

而当时欧洲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占主要地位,由此影响到自然科学的某些方面,即用思辩的猜测去填补机械论的缺陷。

尽管有不少富有启发的见解,但难免有很多谬误和臆断。

思辩的风气引起科学家的不满,这种情况下,实证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孔德。

孔德认为,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以观察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

孔德确立了实证精神的基本原则:实证的首先必须是实在的而非空想的。

实证的是有用的。

实证的必须是确实的。

实证的是精确的而不是暧昧的。

实证的是积极的或建设的。

实证是相对的,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

孔德认为,一切知识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通过观察法和推理法的综合运用去说明现象或概括出真的事实,即该现象所属的那一类事物的特性。

这里所说的推理就是归纳推理。

孔德倚重观察和归纳法的思想反映出他深受培根经验论的影响。

孔德反对探讨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在追求现象的内在原因,认为现象以外的东西,如本体论问题,终极原因等问题是不可能得知的。

可靠的实在的知识只能建立在实证事实基础上。

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著名逻辑学家穆勒,以自己的归纳逻辑继承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穆勒认为,逻辑学是探求真理的学问,应当研究由已知真理到达未知真理的方法。

为此他想创立一种逻辑程序,用以从观察和经验中得到真理。

他先考察了古希腊学者提出的完全归纳法和枚举归纳法,既而发展了F培根的三表法。

最后提出了以判明因果关系为目的归纳逻辑的方法——穆勒五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这些方法使归纳逻辑有了与演绎逻辑相似的规则和逻辑形式,从而使它在逻辑发展史上与演绎法平分秋色。

而且以后科学实验研究中的逻辑亦主要来源于此。

继穆勒之后,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又把实证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历史上称为第二代的实证主义。

马赫与孔德一样,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源泉。

他们反对先验的和超越经验以外的任何东西,反对科学中各种形式的形而上学。

这是实证哲学的基本特征。

此外,马赫吸收了19世纪生物进化论和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创立了思维经济原理,作为分析科学,评价科学和指导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原则。

马赫的科学哲学对自然科学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思维经济原理更是倍受赞赏。

实证主义一方面是近代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20世纪兴起的逻辑实证主义,否证主义的先导。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进入20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伴之而起的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向传统的经验主义方法论发起了挑战,改变了经验方法为主导的格局。

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先后出现了逻辑实证主义、否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等流派。

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方法论依次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关于知识可靠性方面,从认识论基础的讨论转变为证明主义的方法论,这是由逻辑实证主义完成的;二是从归纳主义方法论到演绎主义的方法论,这个变化是由波谱尔的否证主义完成的;三是逻辑主义的方法论向历史主义的方法论的转变,这是由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