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学术精华?三、中医腹诊学的重建
国医大师王琦介绍
享有很高声誉等条件。
首批30位“国医大师”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待遇。今后“国医大师”每5年评选一次。
3/25/2016
简介
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
■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 科带头人 ■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医大师王琦
国医大师
首届“国医大师”评选工作于2008年10月28日正式启动, 是从全国中医药系统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药(包括民族医
药)人员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还要具备品德高尚, 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中 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 重大影响;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5年以上,在群众中
3/25/2016
3/25/20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体质学说
九种中医体质类型
3/25/2016
3/25/2016
3/25/2016
王琦男科学
3/25/2016
谢谢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 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 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第二、三批 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
3
主要业绩
■ 擅治过敏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从改变过敏体质入手,针对变异 性哮喘、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制订调节过敏体质系 列方药,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从改变痰湿 体质入手,针对肥胖、高脂血症、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制订化痰祛 湿系列方,201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研习方法】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二)
【研习方法】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二)王琦王琦(1943-),男,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工作50余年,临床方面,善于诊治内科疑难病、男科以及过敏性疾病,先后培养博士后人员、博士、硕士、学术经验继承人90余名,主编医著60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引用6000次,国外期刊21篇,SCI收录15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局级一、二等奖13项,为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接上文......第二讲医案整理的4个要素要素之三,抓医家的胆识过人之处。
所谓有胆有识是在危急存亡之际的时候,能够技高一筹,力排众议,能吃得准,拿得住。
王孟英医案中的一个记录吐血的例子:“郑某,吐血盈碗,孟英脉之,右关洪滑,自汗,口渴,稍一动摇即血上溢,人皆虑其脱,意欲补之。
孟英曰,如脱唯我是问。
白虎汤加西洋参、大黄炭,一剂霍然(好了,不吐了,血止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孟英根据脉洪滑、自汗口渴,辨证气分内热蒸腾,血气上扰,选用白虎汤,但又要考虑“脱”的问题,血脱者益气,就加了西洋参。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清彻其内热还不行,选用大黄清热逐瘀,止血。
该方气阴两顾,清热逐瘀,十分周全(如果不用大黄炭而用生大黄这个医案更好),这就叫胆识。
要素之四,是揭示匠心独运的地方。
匠心独运是什么呢?就是开方用药别开生面。
举一个医案给大家:王旭高的《环溪草堂医案》中王旭高治一个妇人,月经不来。
除此之外“夫五志郁极,皆从火化,饥而善食,小水(便)澄脚如脓。
三消之渐,匪伊朝夕,即经闭消渴证。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断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9 年 4 月 9 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正式公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别及与中医体质有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供给依照,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种类,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错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别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 973 计划“鉴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获取进一步完美。
经过21948 例流行病学检查,该标准拥有指导性、广泛性及可参照性,合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断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照依照。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 个省、市、自治区(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域等)试用。
平易质 (A 型)整体特点:阴阳气血调解,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足等为主要特点。
形体特点:体形均匀强健。
常有表现:面色、肤色滋润,头发浓密有光彩,眼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惫,精力充足,耐受寒热,睡眠优秀,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缓和有力。
心理特点:性格平易爽朗。
发病偏向:向来生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 型)整体特点:元气不足,以疲备、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点。
形体特点:肌肉柔软不实。
常有表现:向来语音低弱,气短懒言,简单疲备,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点: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偏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痊愈迟缓。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 型)整体特点: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点。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专辑
《全国名⽼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级讲习班》全套专辑(1)肺系病证-专辑1.咳喘论治(主讲李今庸)2.呼吸系病之诊治⼀得(主讲张灿玾)3.肺痿病的研究与辨识(主讲晁恩祥)4.哮病的证治体会(主讲晁恩祥)5.咳嗽型哮喘的中医临床研究(主讲晁恩祥)6.再谈咳嗽型哮喘的中医证治意见(主讲晁恩祥)7.传染性⾮典型性肺炎的中医治疗意见(主讲晁恩祥)8.中医药在防治⼈禽流感中的作⽤(主讲晁恩祥)9.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治分析(主讲晁恩祥)10.哮喘杂谈(主讲周仲瑛)11.咳嗽辨治⼗要(主讲周仲瑛)12.从状态辨治难治性咳嗽(主讲姜良铎)13.传染性⾮典型肺炎中医临床研究(主讲林琳)14.中医药治疗SARS康复期的临证体会(主讲杨志敏) 。
以上全部14个光盘,总时间:23⼩时38分。
(2)⼼、肾系病证-专辑1.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讲(主讲张琪)2.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讲(主讲张琪)3.⼼病系列证治(主讲张琪)4.虚损性肾衰(主讲任继学)5.急性肾风、慢性肾风(主讲任继学)6.真⼼痛救治(主讲任继学)7.肾⼼痛辨治,历代名医传(主讲路志正)8.调理脾胃法辨治⼼痹的思维决策基础(主讲路志正)9.从湿论治冠⼼病经验(主讲路志正)10.肾综合征出⾎热(疫斑热)治法概要(主讲周仲瑛)11,冠⼼病的临床及其他问题(主讲史常永)12,慢性肺原性⼼脏病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药辨治体会(主讲周平安)13.王永钧关于慢性肾脏病证治⼼得(主讲鲁盈) 。
以上全部13个光盘,总时间:26⼩时36分。
(3)肝、脾胃病证-专辑1.脾胃与肿瘤病的临床研究(主讲何任)2.论脾胃病临床⽤药(主讲吉良晨)3.脾胃病证治经验(主讲张琪)4.浅谈肝系病治疗法(主讲张琪)5.调理脾胃法在内科临床的运⽤,博与约在内科及他科之关系(主讲路志正)6.肝硬化治疗的体会(主讲朱良春)7.肝炎、肝硬化辨证思路和治疗⽅法(主讲黄保中)8.李东垣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主讲邓铁涛)9.胃痛与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主讲邓铁涛)10.胃、⾷管反流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讲李乾构)11.重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主讲张⾚志)12.慢性肝病临证经验(主讲王灵台) 。
国医大师王琦:中医学
国医大师王琦:中医学作者:来源:《商周刊》2018年第06期几千年没有断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医学,它有科学的属性、文化的属性、哲学的属性。
所谓真善美的境界,科学是真.而当科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才是真善美。
2018年2月24日,即墨古城大讲堂在即墨古城学宫明伦堂开讲,本期邀请到了国医大师王琦。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构建并完善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四大学术体系,开拓了中医原创思维、中医未病学等新的学科领域。
在本期大讲堂上,王琦以“中医学——人类文化的瑰宝”为题,谈及中医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医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医文化的转型三个问题,从哲学、文化、科学的层面,融会贯通,鞭辟入里,直指中医学的重大价值在于它是从人类生命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来解读生命的全过程、全周期。
深入解读了中医对于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令世界尊崇并受益的文化奇葩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九,我国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玉皇诞”、“天公生”。
亦称“天日”。
在中国的文化里,“九”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字。
第一,九字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有最高、极限之意,所以“九”也代表九重天,天有九霄。
常言道:扶摇直上九重霄;第二,正月和初九都是阳数,两个阳数加起来吉祥,恰是“一阳初始”,是大自然开始“万象回春”的时刻;第三,始于九终于九。
九的谐音是永久的“久”。
是友谊的长久,也是健康的长久。
大家想不想为健康的长久鼓个掌?今天我要讲一个文化问题,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但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面都有涉及,那就是中医药文化。
从有人类生命活动开始,就有了医药活动,而中国人民的医药活动,就是中国人自己原创的“中医药活动”。
大家听完以后就会感到很振奋,因为我们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朵文化的奇葩。
王琦治阳痿经验
王琦,男,汉族,1943年生,江苏高邮人。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中医药报》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康乐世界》杂志社社长,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男性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传统生命科学学会副会长,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氏是中医男科学的构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中医男科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并多有建树。
他主编的《中医男科学》填补了中医男科的空白,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他首次在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概念,对“体质的定义”、“体质分型”等中医体质学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和论述。
在《伤寒论》的研究中,他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多年运用经方的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中的“不独为寒论”、“提纲非纲论”、“六经非经论”、“无分经腑论”,令人耳目一新,将仲景学说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
王氏的腹诊研究同样取得丰硕成果,他在腹诊的文献整理、科研设计、诊断规范、腹诊仪的研究、腹诊计算机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弥补了国内腹诊研究的空白,使腹诊发展成一门系统的腹诊学,推动了腹诊的临床运用。
王氏不仅是一位中医理论学者,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临床家。
他治疗阳痿,不仅注重体质,辨病与辨证结合,注重心理咨询及性行为的指导,还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出“热毒蕴结论”、“瘀血论”、“瘀浊阻滞论”等病机三论,并采用分期论治的措施,临床疗效卓著。
中医男科学的构建中医男科学确立于80年代,而其历史形成则要比现代医学早2000多年,但由于历史原因,有关男科病的认识零散在各种医籍中,从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更无完善的专著问世。
有鉴于此,王氏开始从临床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着手构建中医男科学的工作。
1985年,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首次开设男科专家门诊,为中医男科学的构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档案,并一反历代“从肾治阳痿”旧说,提出“从肝论治阳痿”。
王琦:中医腹诊
王琦:中医腹诊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病变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腹诊不仅可借以诊断特异性疾病,辨别证候,审察病机之所属,判断病位之所在,病性之寒热虚实,病因之气滞、血瘀、水饮,而且还可指导立法论治,选方遣药,并可据此以观测疗效,判断其预后转归。
兹仅举以下特点,以示其临床运用。
一、据腹证,活用经方腹诊所得的胸腹部自觉症状或他觉征象,诸如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皆可谓之腹证。
病有主证,方有主治,方证相对即是仲景学说之一大特点。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近三百方,皆条列其相应主治证候,而其中腹证往往具有特殊的辨证意义。
如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因此,分析证候之主次,把握作为主证的腹证,有是证,用是方,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伤寒论》中柴胡剂主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之类的腹证。
据此,以胸胁苦满作为使用柴胡剂的标准之一。
我们在临床上根据这一原则,把握枢机不利、胆气不和的病机,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不论外感内伤,总以胸胁苦满为眼目。
同理,病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或有包块固定不移者,多是胞宫、膀胱等腑及其经脉之瘀血,可选用活血化瘀之剂,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随其证情轻重缓急,及伴见证不同,而分别取舍。
再如心下痞,或微硬微痛,病变性质为寒热错杂者,宜用辛开苦降之法,可选用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
若心下逆满,痞胀动悸,或小便不利,或脐下悸者,乃水饮为患,当于利水中求法,选方固多,而用苓桂者十之八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旨在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当有规律可循。
据腹证,立法选方时,固须考虑腹证的表现部位及其内应脏腑,更须注意腹证的不同特征。
因为同一部位不同特征的腹证,其性质不同,治疗有别。
例如病在胃者,常于心下部见其腹证,若心下痞闷,按之抵抗不明显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心下痞,按之有抵抗,或不痛,或微痛者,可选用小陷胸汤或半夏泻心汤;若心下痞闷,按之有力,疼痛较明显者,可选用大柴胡汤;若心下满闷,时有动悸,按之或有震水音者,可用茯苓甘草汤,或苓桂术甘汤。
-【国医讲堂】第四讲 王琦教授皮肤病治疗经验传授关于治疗银屑病医案的探讨
【国医讲堂】第四讲王琦教授皮肤病治疗经验传授——关于治疗银屑病医案的探讨王琦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1943年生,江苏高邮人,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摘要本次王琦讲堂围绕王老师临床中治疗银屑病医案展开讨论。
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大家在王琦老师的指引下,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主病主方思想、辨体用方用药特色、伏邪理论等多方面、多层次对银屑病的临证诊疗展开了探讨。
认为王老师治疗银屑病在主病主方基础上结合分期论治,始终抓住“血分湿热”的病机观以及“素禀伏热”的伏邪观,治疗上以凉血止血,散瘀消斑,清热利湿为法,且认为银屑病与特禀体质有关,另辟蹊径从调理体质入手,用乌梅、蝉衣、无柄灵芝、制首乌等改善过敏体质状态。
弟子根据王琦老师主病主方思想以及临证病案总结出王老师治疗银屑病的主方牛角银屑汤,认为牛角银屑汤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银屑病的症状,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防止疾病复发。
下面我们就看看,王琦教授和学生们怎么说的吧!1王琦教授开讲大家好!我们很高兴如期来到《名医讲堂》,我们已经经过了3期的课堂讨论,效果很好!大家通过医案讨论,开拓了临证诊疗的思路,领悟了用药的心法,对临床疑难病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接近了临床:其中,我想这首先得益于《中医药通报》杂志给咱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促使咱们定期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一方面把咱们的思想传播出去,使中医学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当然,这也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大家或以讲堂形式,或门诊交流,或以QQ群聊等对病案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坚持做好每一期的医案探讨。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银屑病临床诊疗的医案。
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以皮肤浸润性红斑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为皮损特点:本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长,不易治愈,累及人群较广,对患者造成的生活影响很大,是公认的疑难病。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学术精华二、中医男科学的构建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学术精华二、中医男科学的构建中医男科学确立于80年代,而其历史形成则要比现代医学早2000多年,但由于历史原因,有关男科病的认识零散在各种医籍中,从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更无完善的专著问世。
有鉴于此,王氏开始从临床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着手构建中医男科学的工作。
1985年,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首次开设男科专家门诊,为中医男科学的构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档案,并一反历代“从肾治阳痿”旧说,提出“从肝论治阳痿”。
1988年主编《中医男科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
王氏认为,《中医男科学》的出版,虽然标志着男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但中医男科学在未来实践的长河中,只有不断进行理论思维的研究,才能加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主张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结合西医男科学认识,突破原有理论框架,转变诊断与辨证模式,丰富治则治法,有助于拓宽本学科的临床研究思路和整体水平,不断完善中医男科学体系。
(一)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临床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机理的认识,对其认识的清晰度和深度决定着治疗的方向和成败。
今天的中医男科临床依其新的实践依据对不少病症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观念,从而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产生了新局面。
中医男科既往对许多男性疾病多责之于肾,并有“肾无实证”之说,《金匮要略》专列有“男子虚劳篇”。
故男子非肾阳式微、命门火衰即肾阴不足、肾精亏损。
有人从汉唐至明清的39部名著中列出400余首治疗阳痿早泄、遗精滑精、不孕不育、早衰健忘、腰膝酸软的方剂,皆多从温补下元、补暖肾经立意,其中温阳药占82%以上,可见壮阳补肾占有主导地位。
现代中医男科研究表明:精瘀、痰瘀、血瘀、湿浊、热毒是构成多种男性病的主要病机。
阳痿、阳强、淋浊、死精、射精不能、液化不能、液化障碍、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精索静脉曲张等病证常与上述因素有关,若固守补肾一说,则将导致临床的困惑。
历史的发展,使阳痿病因病机发生变化。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久泄的经验总结
法,认为只有脾气健运湿方可散,湿散泻自止。因湿邪重着黏 滞,易阻碍气机,健脾祛湿同时注重调畅气机,脾主升清,胃 主受纳,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不升清,胃失和降,清气不 升,浊阴不降,湿浊中阻,并走肠间,而为泄泻,故治疗中应 注重调畅气机,升清降浊[1];王老总结历代医家对泄泻的治疗 法则,尤为重视《医宗必读•泄泻》中治泄九法“淡渗、升提、 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提倡治病必 求本,应辨证论治,兼夹证不同可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佐用九 法辨证治疗,如肾阳虚衰、肝气乘脾所致泄泻,应在健脾祛湿 同时注重温补肾阳、抑肝健脾等。
王常绮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 50 载, 擅治脾胃病及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笔者有幸 跟王老师临证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王老师学术思想及治疗 内科杂症的临床经验略有感悟。“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 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王老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视调理脾胃,用药轻灵平和, 务求其平。王老精通脾胃病治疗之道,尤其对慢性泄泻有着独 到的见解,临床上有着显著的疗效。现将王老师对慢病久泄的 学术思想及治疗法则总结如下。
张英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810000)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8)18-0010-02 证型:DGB
【摘 要】总结名老中医王常绮治疗久泄的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王老认为久泄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蕴,脾虚则无以运化水 湿,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病位主要在脾,脾虚与湿盛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表现为本虚表实、虚实夹杂之侯;治疗 应重视健脾益气、化湿渗湿,标本兼顾,用药应灵活变通,补泻并用,使补而不滞,塞而不塞;湿邪重着黏滞,易阻碍气机,故 用药过程中尤为注重调畅气机、并喜用枳壳、厚朴等调理升降之品;高原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居民平素多食牛羊肉之品,故应 结合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体重、饮食、情志等的调理;并提倡未病先防,认为只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才能防止 疾病的发生、发展。
王琦教授谈中医养生
新浪中医专访:王琦教授谈中医养生新浪微博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More...王琦,著名中医学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琦教授接受新浪中医频道的专访4月22日在“2011年健康医学与个体化诊疗研讨会”上王琦教授与来自医药卫生界的专家学者一起,围绕健康医学和个体化诊疗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分享成功经验,探讨未来发展。
近年来,由王琦教授确立的中医体质学通过将人群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探讨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干预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机理等,这些有可能为个体化诊疗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会后王琦教授接受了新浪中医频道的专访。
新浪中医:王琦教授您好!今天的会议围绕着“健康医学与个体化诊疗”召开的,这次会议和您本人都受到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的高度肯定,您可不可以讲解一下什么是“个体化诊疗”?王琦教授:人和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
你跟我不同,我跟他不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个不相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个体差异。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人发病,有些人不发病呢?因为你跟他不一样,所以你容易患的病就不一样,也因为你跟他不一样,所以治疗你的方法也不一样,或者说养生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是我们经常强调说的个性化诊疗方式。
个体化诊疗就是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据此拓展到个性化养生保健及包括人类生命前期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实现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化。
新浪中医:很多网友都看了您的著作《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也相对应的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应该进行什么样的保健。
面对现在这种学习中医的热潮,年轻人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中医?王琦教授:年轻人在现代文明中成长,可能有的人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不多,习惯用现代的角度看待问题,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脑中没有落脚点,但这并不能说明古老的就是落后的,现代的就是科学的,要正确认识中医,就要了解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有认同感。
王琦教授中医教育思想概述
辅 辨 辨 形 始, 国家 中医药管 理 局 开展 了全 国 些 方 法 论 。对 一 些 疑 难 病 或 在 治 时 , 以辨 体 、 时 、 症 论 治 ,
除 老 中医药专 家学 术 经验 继 承工 作 , 疗 过 程 中临床疗 效不 好 时 , 了应 成 科 学 规 范 的开 放 式 诊 疗 体 系 。 选 目前 , 已完 成共 四批 指 导 老师 遴 选 总结 分 析 外 , 应 从 思 维 方 式 上 、 根据 疾病 的具体 情况 , 择 不 同 的 更 既 又 工作 , 遴选 2 3 共 1 3名 , 培养 继承 人 思维 角 度 上 去 考 虑 。学 生 跟 老 师 诊疗 方 式 , 可 专 病 专 方 , 可 辨
2 T a i o a h n s  ̄en o r  ̄ 4 r d t n lC i e e Me i eJ u n i
中医药通报 ・ 中医教育
学术 的传 承 、 新 , 得 了令 人 瞩 如果 能做 到这 四个 方 面 , 就代 表 感 恩 之心感 染着 每位 学生 。 创 取 也 目的成 就 。 了 中 医教 育 的 成 功 。而 先 生 自己
医人 才 的 知识 结 构 比任 何 历 史 时 病 人 的健康 利益 , 体 现 了 医学 的 五 个方 面 , 生之 间应 当互 勉 。老 则 师
期有 更 高 的要 求 。这 一 知识 结 构 本 质 。正 如 先 贤 所 说 的 “ 乃 仁 师 要 声 高 望 远 , 殷 授 业 , 医 殷 以明 堂 应具 有 知识 、 能力 、 学方 法 “ 个 术 ” “ 者 爱 人 ” 王 琦 教 授 非 常 之 音 立 魂 魄 , 科 三 、仁 , 以返 本 开新 为精 神 , 要素” 。并且 应 包 括 “ 个 基 础 ” 重视 “ 人 ” “ 病 ” 关 系 , 三 : 治 和 治 的 这 启后 承前 。 第一 , 文史 哲及 人 文 学科 基 础 。如 种思 想 体 现 在 他 对 患 者 诊 疗 过 程 早在 19 9 0年 , 琦 教 授 就 发 王
王琪教授治疗痰湿型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王琪教授治疗痰湿型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发表时间:2019-05-28T10:31:17.323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2月作者:项可梦王琪[导读] 王琪教授作为贵州省第一批名老中医,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对各种妇科常见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治疗不孕症、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病等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贵州中医药大学项可梦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琪王琪教授作为贵州省第一批名老中医,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对各种妇科常见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治疗不孕症、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病等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本人作为王琪教授的研究生,有幸跟师学习3年,在临床上学习到许多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经验,收获良多。
现将王琪教授治疗痰湿型不孕症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如下:关键词:治疗痰湿;不孕症;妇科病;[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WJK1定义不孕症是妇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是指有正常性生活夫妇同居1年及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女方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能受孕者【1】。
中医上并无独立的“不孕症”这一病名,其根据临床特点,多将其归为“闭经”、“求嗣”、“全不产”、“断绪”等范畴【2】。
其中“全不产”指原发性不孕,“断绪”指继发性不孕。
临床上多见的痰湿型不孕症主要表现为因脾肾两虚,痰湿内盛所致体形肥胖、带下量多、月经后期或闭经、月经量少色淡,或有腰膝酸软、头晕等症状。
2病因病机王琪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痰湿型不孕症是以肾虚、脾虚为本,痰湿内生为标。
其中肾虚则是根本,肾主生殖,藏先天之精,肾精充盈则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才能正常。
导师认为,肾阳虚则命门火衰,肾精不足则生化乏源,不能摄精成孕,故致不孕。
肾阳虚寒不能温脾,则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阻于胞宫脉道,则经行不畅,从而影响正常的排卵。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医论医话一、治病与治体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医论医话一、治病与治体中医治病首先是应立足于辨病、辨证而论治,但是作为中医诊疗一大特色之一的辨体论治往往在临证时被忽视。
其实早在《内经》中就有辨体而治的论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有:“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更有阐发。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有云:“血气有浅深,形态有苦乐,肌肤有厚薄,能毒可否,标本有先后,年有老弱,治有五方,令有四时,孰为正治、反治,孰为君臣佐使,合是数者,计较分毫乎议方治疗,贵乎适中。
”又《格致余论》云:“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
”徐灵胎则更明确地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仅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
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身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龄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有,而于人之体质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
”盖人之虚实寒热各有不齐,所以病虽相同,治当分类。
有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应因人而施。
历代医家这种区别不同体质进行治疗的观点(治疗个体化),正是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兹分以下几个方面,详加说明。
(一)禀赋强弱人体素质有强弱之异,有偏寒偏热之殊。
因此临证治疗,必须结合患者平素体质而治。
如章虚谷说:“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者,本多痰湿,若受寒湿之邪,非姜附参苓不能去,若湿热亦必粘滞难解,须通阳气以化湿,若过凉则湿闭而阳更困矣;面苍阴虚之人,其形瘦者,内火易动,湿从热化,反伤津液,与阳虚治法正相反也。
”叶天士说得更为透彻:“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微也。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阳痿从肾论治为古今之常法,王氏根据临床实际提出阳痿从肝论治,云:阳痿求诊者青壮年并不少见,其年肾气本应旺盛,临床用治肾法往往收效不显,常因情志所伤,而性交乃宗筋用事,诚如《素问·痿论》所云“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故从肝论治,应收良效。
(一)宗筋为肝所主治痿当重调肝阴器为肝经循行所过部位,若肝脉运行正常,则气血条达,阴器得以濡养,勃起正常;若肝经滞涩,则气血难达阴器,而致阳痿不举。
肝之于筋,有着主与生的关系,肝在体合筋,诸筋皆为肝所主,筋伸缩的正常活动和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灵活伸缩,运动自如。
诸筋为肝所主,而肝之经筋亦结于阴器。
宗筋乃诸筋之所聚,诸筋皆统于肝。
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和情志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宗筋得以濡养,用事自如;若疏泄不及,则气失于疏通畅达,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导致经络不通,宗筋失养,或疏泄太过,气机紊乱,升发太过,下降不及,形成肝气上逆、肝火上炎的病理变化,亦可导致经脉运行障碍,宗筋难以得养,发为阳痿不举。
人的情志活动,有赖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疏泄气机,使气血运行正常,所以人的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肝主宗筋,所以男女欲交媾时阴茎的勃起,是作为君主之官的心通过具有谋虑作用的肝而使宗筋发挥作用。
若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对精神刺激的耐受阈值就高,心情畅舒,气血和调,宗筋用事正常。
若肝失疏泄或疏泄太过,可导致肝郁、肝火,使气机紊乱,宗筋失养,谋虑不出,发为阳痿。
肝血充盈,则阴茎怒、大、坚、热。
肝藏血,具有调节血液和贮藏血的功能。
肝藏血正常,肝血充足,肝木得养,疏泄得以冲和调达,气血充盈,则宗筋得以濡养。
宗筋有赖肝血的濡养,用事之时以有形之血使阴茎涨大充盈,这对阴茎功能的维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若肝失调达,肝血亏虚,则阴茎勃起无力,甚至阳痿。
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
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王琦教授临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方剂的使用颇有心得,跟师学习,往往有恍然大悟之感,观其用方,往往由源及流,发微道隐,不断启迪和拓展我们的临床思路,提高我们的临床技能,跟师3年,颇有感触。
用方思想经方论众所周知,王琦教授推崇和重视经方的使用,临床治疗常以经方为基础加减化裁,如用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的乌梅丸治疗久痢、慢性结肠炎,皆多历验不爽;用滋阴清热、淡渗利水的猪苓汤治疗尿路结石、血尿亦用之恒效;用和胃补虚、清热消痞的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内郁的复发性口疮疗效颇佳;用和解少阳、和胃降逆的小柴胡汤治疗便秘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正如他本人在《方药活用论》中所说“张仲景之学,实实在在运用于临床,乃是根本;张仲景之方,若灵活应用于今病,乃见生命。
张仲景方如何灵活运用,关系到学者自身的思维技巧。
张仲景之方,一方可以治多病,而不是因经定方。
经方应用,当以病机为核心,抓住了病机,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王琦教授灵活应用经方,拓展经方的适用病证,使用经方往往根据方证病机而不拘泥于句下,其用经方治疗的病症涉及面很广。
活方论王琦教授临证不仅使用经方,也使用名方、专方、小方、自拟方,明其理而活其法,临证既能执守,又能圆通,如三子养亲汤原治老人痰壅气滞,咳嗽气喘等症,因其有理气化痰之功,故常用于痰湿之人肥胖、高血脂等症;千金苇茎汤原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因此方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作用,故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尤其是治疗皮肤红肿有脓疱的痤疮效果很好。
王琦教授在《方药活用论》提出:“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
”主病主方论王琦教授临证也主张主病主方,他推崇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序》中所云:“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病之所由生,原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症所由异,然后考虑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治疗过敏体质相关疾病的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治疗过敏体质相关疾病的经验总结作者:董思颖秦静波孟翔鹤江泽强李竹青王济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22期摘要中医体质学学科的创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与临床经验,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该模式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医师在临床诊疗中以人为本、突出个体差异的诊疗思想。
本文以过敏体质为主题,从辨体-辨病-辨证,过敏体质治疗原则与要点及方药应用3个方面,归纳总结王琦教授治疗过敏体质相关疾病经验和过敏体质研究现状,重点对过敏体质的干预调体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过敏体质;辨体论治;名老中医经验; @ 王琦;临床思路;辨体-辨病-辨证;经验总结;调体AbstractAs a found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Master WANG Qi has accumulated a great number of valuable 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more than 50 years,and formed 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of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diseas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odel.It fully embodied the ideas that doc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atient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Based on the theme of allergic constitu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Professor WANG Q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llergic constitution-related diseases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allergic constitution from 3 aspects: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diseas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 principles and main points of allergic constitution treatment,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s,with emphasis on allergic constitution intervention and adjustment measures of the body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in order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work.KeywordsAllergic constitution; Treating by constitutions differentiation; Experience of famous seasone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WANG QI; Clinical thinking;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diseas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ummary of experience; Constitution adjustment中图分类号:R211;R249.2/.7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22.019中医体质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和病变趋势,阐述体质与健康、疾病的相关性,从而用以指导疾病的防治[1]。
王琦教授抓病机重辨体的诊疗特色
王琦教授抓病机重辨体的诊疗特色
盖海山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06(005)001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王琦教授的临床诊疗特色.通过结合临床实际,将其诊疗特色概括为:擅抓主症,切中病机;勇于探索,随机应变;强调辨体,注重治人;精研经典,活用经方等.表明临床医家的真正功底在于治学和思考.只有在治学中提高理论水平,在对临床的思考中发现实际问题,才能做到临床疗效的提高,以至于对中医理论有所创新.【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盖海山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人疗养院,北京,1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倪诚教授辨体结合辨病诊疗验案2则 [J], 何丽清;倪诚
2.王琦教授辨体质类型论治用药式(一) [J], 靳琦
3.王琦教授辨体质类型论治用药式(二) [J], 靳琦
4.王琦教授应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治疗偏头痛经验 [J], 赵永烈;王济;王琦
5.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学理论在疼痛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J], 王济;赵永烈;王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医经验』王琦临证经验辨治肥胖的三型与三法
『名医经验』王琦临证经验辨治肥胖的三型与三法《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中云:“肥人多湿多滞,……,宜于前治痰之法随宜暂用。
”王琦教授认为肥胖与痰湿体质最为密切,察肥胖临证之规律,将肥胖分为气虚肥胖、痰湿肥胖和血瘀肥胖三型,得治痰之法之要义,临证灵活运用治疗肥胖,收效颇丰。
气虚肥胖——减肥用“加”法在公共卫生中,肥胖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关于肥胖的研究已涉及到生物、生化、生理、病理等各个领域。
对于肥胖的治疗,研究者采取的方法甚多,诸如抑制患者食欲、减少脂肪的摄入(如中枢神经抑制剂西布曲明、生物制剂瘦素等的运用),加强运动,加强排泄(如排便药物的运用,魔鬼训练等),手术抽脂等,均是以脂肪量减少,体重下降为目的的疗法。
但是这些治疗很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口干、头晕、厌食等一系列副反应,且容易反弹。
王琦认为,单纯地使脂肪量减少,体重下降,用“减法”减肥并没有改变引起肥胖的根本问题。
《石室秘录·肥治法》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
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
”临床观察一些肥胖患者常见肤白肌松,稍活动即气喘吁吁,比别人容易感冒,容易疲乏,困倦,嗜睡,舌白腻等气虚表现,认为气虚是导致津液运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碍与转化失调,最终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
而且气虚也有可能是脾受湿困,代偿运化的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痰》中云:“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
”《冯氏锦囊秘录·痰饮大小总论合参》亦云:“善痰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更不治痰而补脾,脾得健运,而痰自化矣。
”王琦教授将具有这一系列表现的肥胖归于气虚型肥胖,指出治疗气虚型肥胖,健脾益气是关键。
通过健脾益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痰湿得化,水谷精微得以输布,代谢障碍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气虚肥胖的根本目的。
王琦教授常重用黄芪以补气,白术、制苍术健脾燥湿,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学术精华?三、中医腹诊学的重建中医腹诊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数百年来在我国中医临证几乎免去了腹诊诊病,而在日本汉方医学界,自16世纪提倡腹诊以来就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重视程度胜于脉诊,以至日本与我国学术界争腹诊发明权。
面对这一实际,王氏主持卫生部课题“中医腹诊检测方法的研究及腹诊仪研制临床验证”,在文献整理、科研设计、诊断规范化客观化、腹诊仪研制及检测验证、腹诊计算机应用系统、腹诊电视教学片、幻灯片及实用临床腹诊挂图、阳性体征及汤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弥补了国内长期以来腹诊研究的空白,推动了腹诊的临床应用。
全国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季绍良教授在王氏主编的《中国腹诊》序中指出,这一研究使腹诊发展为一门系统的中医腹诊学,不仅丰富了中医诊法,而且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医学术的全面发展和临床水平提高。
(一)腹诊与腹证腹诊是医者运用望、闻、问、切等诊察手段来诊察患者胸腹部的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和舌诊、脉诊、耳诊、面诊等中医诊法一样,也是一种通过局部诊察整体的局部诊病法,是生物全息论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腹证是应用腹诊方法所诊得的胸腹部病变征象,即通过观腹形、视腹色、测腹温、闻腹音、问感觉、按腹力、诊压痛、探症块、查经络、扪虚里、触膻中、摸神阙等方法所获得的主客观体征,诸如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病变反映于胸腹部的胸胁苦满、心下痞、心下痞硬或心下痞坚、心下急或心下支结、心下濡、心下痛、心下悸、脐下悸、腹胀满、腹痛、少腹急结、少腹拘急或少腹弦急、少腹硬满或小腹硬满、小腹不仁、肠管蠕动亢进、腹皮拘急、脐旁压痛点等表现。
腹证既有病者的自我感觉,更有医者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是腹诊指导临床辨证、立法论治及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
(二)腹诊基本原理腹诊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为指导,其中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不仅说明了胸腹与人体功能相联系的原理,而且是通过腹诊判断病变部位、病种性质的生理学依据。
1腹诊与脏象理论(1)腹诊与脏腑位置关系:脏腑以其位置不同,则外应胸腹部位有别。
《灵枢·脏论》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
”因此,根据病变证象在胸腹的表现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
由于脏腑与胸腹体表有对应关系,脏腑病变常在其对应部位见其证象。
然而,临证所见亦有不一致者,如脾与胃以膜相连,脾当外应左胁,然脾病证象常不在胁部。
肾位于脊膂十四椎旁,以正面观当外应上腹两侧,但肾病常不以此为然。
凡此皆当从胸腹与脏腑功能特点之关系中得到说明。
(2)腹诊与脏腑功能关系:前言居胸腹的脏腑,与一定的胸腹体表部位构成对应关系,体现于腹诊上必以脏腑的功能活动为条件,即形态位置的相应,功能活动相关时方有腹诊意义。
此言腹诊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乃指不因于脏腑位置的特殊对应关系。
例如,脾居胃之左,外当左胁,然而胁证象多属肝病,而脾病证象却见于大腹。
究其机理,虽与脾经入腹无关系,然以功能相关为其关键。
大小肠居大腹内,主受盛水谷,变化传导,而脾胃为仓廪之官,主腐熟水谷,运化精微。
脏象理论以五脏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导糟粕的功能失常统责于脾胃,故言脾(胃)主大腹。
又肾位于腰两侧,然小腹区域的病变每责之于肾,此唯从特殊功能联系中方可得其奥旨。
此外,腹诊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还体现在五行生克制化方面。
例如,肾水凌心及肾阴亏虚之心悸,病本于下焦,而心悸之证见于心胸部位,当从水邪上泛,或水不制火的病机中求得治法。
他如肝病而见腹满、腹痛,脾湿阻遏气机而胁痛,则须从肝木乘土或土壅木郁的关系中得到答案。
2腹诊经络理论(1)腹诊与经脉循行:经脉有规律地沿一定路线循行,分布于特定的区域,通过经脉与不同脏腑的络属关系,使不同脏腑与一定区域构成特异性生理联系。
脏腑有病,相应区域每见异常变化。
络脉、经筋、皮部在构成胸腹与经脉联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属于十二经脉的分布区域。
另一方面,十二经脉除了络属本经相应脏腑外,常与其他脏腑相联络,而且某些经脉在胸腹部有相近的循行路线,这是脏腑病变常相互影响而外部证象常可错综出现的原因之一。
例如,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余皆贯膈,而且多数经脉过心下部位,所以心下部位证象常见,内属多个脏腑病变。
奇经八脉不直属脏腑,但以蓄溢调节十二经气血的运行,而参与脏腑间的生理调节。
由于奇经常与正经相交或伴行于胸腹部,故其循行部位的证象,多从正经所属脏腑论治。
冲任二脉与周身气血的运行尤有密切关系,而且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别有支脉与足少阴之大络同起于肾。
因此,诊冲任脉以候动气之强弱迟数,可知元气之盛衰。
(2)腹诊与特定经穴:某一脏腑患病,常在对应的募穴出现压痛或过敏,按压特定的穴位,以判断相应脏腑的病变,为腹诊的穴位诊法。
根据特定穴位与脏腑的关系,可针刺特定穴位以治疗相应脏腑病变。
《伤寒论》中治疗肝乘脾、肝乘肺及热入血室,影响肝胆经脉,致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者,皆取刺期门之法。
值得提出的是,十二募穴的位置与相应脏腑所居部位甚为接近,或正当其体表投影区,如心募巨阙、胆募日月、肝募期门、胃募中脘等。
但十二募穴中少数在相应脏腑所络经脉上,如肺募中府、肝募期门、胆募日月,其他如大肠募(天枢)属胃经,脾募(章门)属肝经,肾募(京门)属胆经,另有六个募穴则同属于任脉。
这就体现了腹部募穴与十二脏腑关系的相对独立性。
另一方面,肝、胆、脾等相应募穴的双侧性,又不得单从脏腑位置得到解释,而当与经脉有关。
临床上可见某一特定脏腑患病时,反映相应病变的穴位通常在身体的某一侧较明显。
例如,心绞痛的内脏体表反射出现于左侧,而肝病患者则以右季胁部多见或较严重。
但也有某一脏腑患病,其反射见于对侧或双侧,这种病变反应的多样性,与脏腑、经脉、募穴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是一致的。
(3)腹诊与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的盈亏直接影响着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关系到人体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这也是藉腹诊以判断人体整体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胸腹体表润泽,腹壁柔韧有力,反映了气血充盈,津液和调。
若气血津液不足,则腹软无力,肌肤失润,据此可辨病证之虚实。
而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或停滞泛滥所致的病证,又可藉腹诊以辨别病邪性质,对于判断病因病机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汉方医对于病因学的认识,从“一气留滞说”到“气血水说”,体现了对气、血、水病理变化的重视。
以气、血、水病因说作为汉方医病因学的支柱,在临床上,将辨别气、血、水毒视为诊断之关键,而祛除气、血、水毒又为治疗之目的。
这种认识和汉方医重视腹诊密切相关,因为气、血、水病理变化常可明显表现出相应的腹证,诸如气滞之痞满、水饮之动悸、瘀血之少腹急结硬痛等在仲景原著中皆有较多论述,而气、血、水病理变化乃根源于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的失常。
(三)腹诊临床运用运用腹诊有助于辨别体质强弱,正气盛衰,鉴别不同疾病,确定不同证候,审察病机之所属,病因之气滞、血瘀、水饮,指导立法论治,选方遣药,并可据此以观察疗效,判断预后转归。
1查腹形腹力,辨别体质强弱:先天禀赋、性别男女、年龄长幼及后天调养因素构成不同个体的体质类型,表现于腹部外形及腹力上也有不同。
因此,通过观察腹部外形及诊察腹力可以辨别体质之强弱。
一般而言,不论男女老少,腹部皮肤均应致密细腻,润泽而无甲错,寒温适宜而匀称。
男子胃经两行微有高起,脐周按之有力,任脉微凹,小腹充实。
妇人腹形多宽而平,两行不起,脐旁软弱,小腹微隆。
小儿腹部饱满而微隆,腹软而匀称。
凡此皆为常。
若腹部膨隆,腹满松软,体肥气弱者,此非气血充实之象,多见于阳虚痰湿之体。
若腹形偏瘦,而按之和缓有力者,不属病态,但若消瘦而按之腹无力者,则为虚象,或腹部动气,此多见于阴虚体质。
2诊腹力,判断正气盛衰、病证虚实:诊察脉象,强调脉贵有神,有神者,有力也。
诊察腹象,也须重视腹力的有无,这是判断正气盛衰、病证虚实的重要方法。
腹部切诊柔韧而有弹性和缓有力者,正气多盛,实证居多;反之,腹部绵软无力者,正气多亏,虚证为多。
例如:腹胀一证,气滞、血瘀、水饮、宿食、燥尿皆可为患,病证或虚或实,混淆夹杂,借助腹诊常可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如脾虚气滞腹胀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腹诊情况为自觉腹胀满,望诊腹无异常,或稍有膨满,切诊指下虽饱满,但重按腹力较弱,多无疼痛,或偶有隐痛。
根据以上情况,更可辨证为因虚致实,脾虚气滞证,故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健脾补虚,行气消胀。
若腹胀之属实证者,则腹力较强,甚则胀满硬痛,可随不同病情,分别选用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或诸承气汤。
3参腹证表现部位,辨病因病性:注重腹证表现部位,是腹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其不仅可借以确定邪结部位,明确病变之脏腑经络,而且对于确立法则,选方用药也有指导意义。
胸腹分为上中下三焦,由于三焦所包括的脏腑不同,其生理特性各有其所别,病理上亦有相应规律可循,治则相应随之而异。
例如,胸部窒闷,病关心肺,多宜宣通;心下脘腹痞满,每缘肝胆,脾胃气机不利,故辛开苦降,疏利气机为常用治法;而少腹硬满、急结、冬季痛者,因于瘀血、糟粕结滞者恒多,其治可佐以祛瘀、通下之品。
此就病变大体而论,临证尚需根据具体腹证,参合全身情况,谨慎求之。
再者,由于人身部位不同,生理特性各别,即便腹证特征相类,病因相同,病机相似者,仍须根据不同部位,同中求异,因势利导。
如宿食为患,病及部位不同,治则有别。
故《医宗金鉴》云:“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隔间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
”4据腹证,运用经方:这是本着腹证指导辨证论治的特异性,主要根据《伤寒》、《金匮》所载有关汤方的适应症,而运用经方。
病有主证,方有主治,方证相对即是仲景学说之一大特点。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近300方,皆条列其相应主治证候,而其中腹证往往具有特殊的辨证意义。
如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又如“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因此,分析证候之主次,把握作为主证的腹证,有是证,用是方,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1)据腹证、定病位、选方剂:由于某方剂所主证候的归属脏腑病位有相对特异性,而根据腹诊区分可判断其病位、病性,因而可以据腹证,定病位,选方剂。
如《伤寒论》中柴胡剂主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之类的腹证。
据此,可以胸胁苦满作为使用柴胡剂的标准之一。
王氏在临床上根据这一原则,把握枢机不利,胆气不和的病机,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不论外感内伤,总以胸胁苦满为眼目,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