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五则_历史故事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化故事:1.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努力搬移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
2. 《精卫填海》: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在海上玩耍被淹死,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名叫精卫鸟。
她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和石头飞到东海去填海,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夸父逐日》: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
他向着太阳追去,最终因为口渴而死。
夸父族首领这种勇敢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到震撼。
4. 《女娲补天》: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之一,她为了补救天地,不畏艰辛地炼五彩石补天。
这个故事表现了女娲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5. 《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中国的农业和医药之神,他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和药物,不畏艰险地尝遍百草。
这个故事表现了神农对人类健康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6. 《孔子问礼》: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的经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7.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这个故事表现了孟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牺牲精神。
8.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回国后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国仇家恨,最终他成功复仇。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9. 《完璧归赵》: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和忠诚。
10. 《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决战之前,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河的船只,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决一死战、背水一战的精神。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
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传统故事1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鼎鼎有名的木匠师傅叫鲁班,传说他曾经得到过仙人的指点,世间没有他不会做的东西。
魯班把毕生所学都写进了一本书里,这书就叫做《鲁班书》。
为此,天下学艺的人都争着来拜鲁班为师,希望得到《鲁班书》。
鲁班挑选徒弟非常严格,不但要聪明勤奋,还要人品好,所以多年来他门下收的徒弟不多。
有一天,鲁班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上的朋友,下山的时候,他不慎被草丛里的毒蛇咬伤了脚,情况危急。
幸好有位青年路过,他看了看鲁班受伤的脚,然后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子,用嘴帮鲁班把伤口里的毒液吸了出来。
鲁班十分感激青年对他的救命之恩,主动表明身份说自己就是鲁班,问青年叫什么名字,是否愿意学习木工手艺。
青年高兴地连连点头,“咿咿呀呀”地比画说,他叫阿木。
鲁班这才知道阿木是个只会听、不会说的哑巴,但是鲁班不介意,他把阿木带回家中,收为小徒弟,对阿木十分喜爱。
时隔不久,鲁班得到鲁国国君的传召,宣他去宫里做一批木工活。
鲁班拿出了珍藏的《鲁班书》,放进随身携带的工具箱中,叫阿木陪同他一起去。
师徒俩日夜赶路,这天经过东海边时,天已近黄昏,鲁班决定在海滩上歇息一晚,明早再走。
阿木生起一堆火,准备做晚饭,到海边舀水时,一不小心将装干粮的包裹掉进了海里,包裹很快就被海水冲走了,急得阿木直跺脚。
鲁班一边安慰阿木不要着急,一边从工具箱中拿出一截发光的木头、一个刨子和一个布袋。
他用刨子在木头上刨了几下,很快就刨出一些刨花来,然后吩咐阿木将刨花用布袋装好,扎紧袋口,放入海水里,说过半个时辰再把布袋取出来,便有东西可以吃。
阿木看得一愣一愣的,半信半疑地把布袋放入海里,暗想:刨花怎么能吃呢?难道师父会变戏法?他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布袋取了出来,解开袋口一看,袋子里面居然是十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阿木高兴坏了。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经典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并且教育着人们如何处世,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故事一:《孟母三迁》讲述了古代大儒孟子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困,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断迁居,直到找到位于学校旁边的住所。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故事二:《白蛇传》讲述了白蛇为了拯救爱人许仙而与妖怪大战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爱情的力量和牺牲精神,同时也督促人们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
故事三:《梁祝》描绘了忠贞爱情的故事,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虽然离世已久,但他们的爱情故事依然流传了千百年。
这个故事教会了人们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勇敢追求真爱。
故事四:《牛郎织女》讲述了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相爱,最终被嫦娥仙子感动,允许他们在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
这个故事弘扬了爱情、美德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故事五:《孔子讲述草木情》孔子运用自然界的事物,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使人们明白要珍惜自然资源、尊重他人并培养友善的品质。
故事六:《三字经》这是一本启蒙读物,通过三字一句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
这本书以简单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培养了无数中国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故事七:《双十一狂欢节》这是现代中国一个传奇的故事,讲述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双十一狂欢节上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中国商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美德。
这些故事不仅是深入人心的,而且对于每个人都有启发和教益。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为人们带来智慧和启迪。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
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非常丰富,它们源于历史、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
下面列举几个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
1. 孔融让梨:
- 这个故事源自汉代《后汉书·孔融传》,讲述了孔融年幼时就懂得礼让的故事。
四岁的孔融在分梨子的时候,自己选择最小的一个,把大的留给哥哥们,展现了谦逊与孝悌的精神。
2. 仲由负米:
- 仲由(字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孝顺父母著称。
他为了能让父母吃上米饭,不惜长途跋涉到百里之外购买,并不畏严寒酷暑、风霜雨雪,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孝道文化。
3. 盘古开天辟地:
- 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宇宙起源的故事,盘古从混沌中诞生,用斧头劈开天地,最后身体化为万物,象征着生命创造与自然秩序建立的过程。
4. 公明仪对牛弹琴:
- 公明仪是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他试图向一头牛演奏高雅音乐,但牛并不理解。
此典故寓意“对牛弹琴”或“对牛鼓簧”,形容说话或做事不看对象,或者对方无法理解和欣赏。
5. 陈蕃扫一室:
- 来自东汉时期的故事,陈蕃少年时志向远大,却不愿做小事,屋子很乱也不打扫,薛勤劝诫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强调成大事者应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中华传统典故
1. 炎黄子孙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
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
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2.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因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3. 桀骜不驯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4.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5. 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6. 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7. 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8. 问鼎中原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9.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0. 商鞅变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11. 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故事
一、引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为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而其中,更有许多好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故事,带领读者感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伟大的禹在我国历史上,禹被视为伟大的君主和开国皇帝。
禹做了很多对于中华民族有益的事情,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
禹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禹治水是关于禹治水的故事之一。
三、文王拜相古代我国有一位文王,他在位时立下了许多不朽的功绩,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他拜相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的睿智和仁德。
文王不仅重视贤臣,而且对于他们保持信任,从而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发展。
四、楚国将相楚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将相,他在位时实现了一系列惠民利国的政策,使得楚国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他仗义而出,拯救了很多人的生活,被后人誉为有仁德的楚国将相。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爱和仗义的高尚品质。
五、岳飞护国安民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抗金名将,他在我国南宋时期保卫边疆,保护国家安宁,拯救了许多百姓。
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让后人铭记于心。
岳飞保国安民的故事激励着我国的后代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洛阳纸贵在我国古代,洛阳是一座充满了文化和文明的城市,而洛阳纸贵的故事则是关于洛阳文化和文明的一个缩影。
这个故事中反映了古代我国人民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现了古代我国独特的文化气息。
七、结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好故事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些传统文化让我们瞻仰到了古代先人们的智慧和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愿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好故事在我们心中永不逝去。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孟子的成长,不惜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有利于孟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和环境的重视。
2.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要移开挡在家前的大山。
虽然这个过程十分艰辛,但是愚公始终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毅力和坚持的推崇。
3.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讲述了精卫因为痛失亲人和家园,化身为鸟,不断填海复仇。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爱家国、重亲情的情感认同。
4.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述了梁代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直到有天突然点睛,龙飞上天。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画龙点睛的寓意,即做事要抓住关键,才能成功。
5.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晋代王祥在冬天用身体融化冰河,以获取鲤鱼孝敬母亲。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
6.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以激励他忠诚报国。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和爱国的价值观的认同。
7.孔子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读书用绳子将竹简串联起来,非常珍惜书籍。
他曾经说:“韦编三绝,圣人七世而修。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学习和知识的重视。
8.仓颉造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传说中仓颉创造汉字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字和文化的重视。
9.七夕鹊桥相会:这个故事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和家庭的重视。
10.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姜女为寻找丈夫范杞梁而来到长城,伤心哭泣,终使长城崩塌,找到了被埋在长城中的丈夫的事迹。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贞爱情和家庭观念的重视。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教育孟子,多次搬迁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对教育和环境的重视,也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关心。
2.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孝子为了救母亲,冒着严寒赤身卧在冰上,最后化身为鲤鱼救出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孝道的重要性和为亲人付出的精神。
3.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时,将大的梨子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最小的梨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尊敬兄长和谦让的精神。
4.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述了梁代画家张僧繇在画龙时,只有在眼睛上点睛后,龙才会飞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艺术的力量和点睛之笔的重要性。
5.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讲述了神农氏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和治病的草药,亲自尝百草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为人类健康付出的精神。
6.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讲述了炎帝的女儿精卫被淹死后的灵魂化为精卫鸟,每天衔着石头和树枝来填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7.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讲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忠诚、友谊和团结的精神。
8.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以激励他为国家尽忠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亲的爱国心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9.哪吒闹海:这个故事讲述了哪吒为了反抗父权和神权,闹海杀龙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反抗不义和争取公正的精神。
10.铁杵成针:这个故事讲述了李白在山中读书时,遇到一位老婆婆磨铁杵成针的故事。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只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能取得成功。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1、《破釜沉舟》秦末时,秦军进攻重新建立起来的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将项羽率兵渡江攻打秦军。
过江之后,项羽下令士兵把战船全部沉掉,把灶锅统统砸烂。
楚军没有了退路,人人奋勇,终于战胜了秦军。
2、《孔融分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3、《樊哙闯宫》汉大将樊哙有紧急公务赶到京城,却得知汉武帝刘邦连日睡大觉不理朝政。
樊哙便一路冲开御林军的拦阻,闯进皇宫内院,那么后在樊哙的直言相劝下,刘邦幡然悔悟。
立刻整衣上朝。
4、《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5、《荆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
壮士荆柯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柯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
但最终未能成功,荆柯英勇牺牲。
6、《解铃还须系铃人》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
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含意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7、《少年柳公权》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倌晔本托吹靡槐屎米郑晃焕险吒嫠咚腥擞媒乓材鼙人吹酶茫ㄐ睦锊环>籽鬯螅沼谀芄恍樾南蛉饲蠼蹋靼琢瞬荒芙景磷月牡览怼?8、《硬汉子董宣》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处决。
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
在皇宫中,董宣拒理力争,皇帝也气得直瞪眼。
事后,皇帝却对董宣进行了奖励。
9、《特殊遗嘱》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
公子孙安听从父亲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丰厚的赏赐,只接受了楚王赏赐的一块荒芜之地--寝丘,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10、《玄奘取经》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为了提倡佛教,极力挽留玄奘留在该国。
15个中 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1、塞翁失马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老人。
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又前来安慰他。
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不久,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
靠近边塞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
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时的损失或挫折,可能会在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而一时的成功或顺利,也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2、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
可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想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心想这下完蛋了,这动静不就等于告诉人们他正在偷钟吗?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捂住了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以为自己听不到声音,别人也就听不到了。
3、画蛇添足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积淀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传承了几千年,通过口口相传、书籍等不同形式,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推崇和继承。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讲述了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1. <寓言故事:三只小猪建房子>这个寓言故事是讲述三只小猪面对大灰狼的挑战与困境。
这个故事通过三只小猪分别建造草屋、木屋和砖屋的过程,告诉我们只有坚实的基础和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蕴含了勤劳、智慧和耐心的价值观,让人们明白只有为梦想努力付出,才能迎接生活的挑战。
2. <孔子的故事:论语中的见贤思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诲被后世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
《论语》是孔子的一系列言论的集合,其中有一段名为《述而》的篇章中,孔子谈到了见贤思齐的观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以高尚的品质和才能为榜样,致力于个人的修养和提高,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
只有自身不断提升才能够真正做到在品德、才干上与优秀的人相媲美。
3. <白蛇传:真爱超越一切>《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因为爱上了一个凡间人而引发一系列爱恨情仇的故事。
白蛇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她无私、坚韧的精神,为了自己的所爱,不惜一切代价。
这个故事通过爱与恨的冲击,揭示了真爱与信任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珍惜和呵护身边真正对自己好的人。
4. <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传说>《牛郎织女》也被称为《喜鹊桥》,是中国最有名的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因为真挚的爱情而被分离,最终经过努力和坚持得以重聚的美好的事迹。
这个故事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坚守信念的重要性,让人们相信只要真心付出和相互扶持,爱情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5. <孟子的故事:爱人无差别>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_历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性,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还具有实用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一:从小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6岁去私塾,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
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
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的航船指明了方向。
同样,年轻人在人生经历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情绪,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二: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更是对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故事一,孔子与柳下惠。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柳下惠的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有一次,孔子问柳下惠,“人有恶乎?”柳下惠回答说,“有。
”孔子又问,“人有善乎?”柳下惠回答说,“有。
”孔子又问,“人恶何如?”柳下惠回答说,“心思不忠。
”孔子又问,“人善何如?”柳下惠回答说,“心忠。
”孔子听后点头称赞,他告诉柳下惠,“你的话很有道理,人的内心决定了他的品行,心忠则人善,心思不忠则人恶。
”。
故事二,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相传,在大禹当政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大禹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历经九年,终于治理了洪水,为百姓带来了安宁和幸福。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就能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故事三,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给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先后搬家三次,以求近水楼台先得月。
孟子的母亲以身作则,教育了孟子,培养了孟子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所学校。
以上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对人们生活和处世方式的启迪。
让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更好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及其感悟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及其感悟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泥土就会有绿荫,有艳阳也会有阴雨。
一个耕耘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劳动,定会有果实可收,也定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及其感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武丁中兴【传统故事】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
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
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
”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
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
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
商武王之所以能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为他的贤明治国和知人善任。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到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业。
2、刮目相看【传统故事】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
他出身贫寒,所以他不多,懂得的知识很少。
有一次,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些书,说读书对治军有很大的益处。
吕蒙就决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负吴王的期望。
从那以后,吕蒙不管军务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渐渐地,学问大有长进。
一天,东吴大都督鲁肃跟吕蒙谈起了军事。
吕蒙提出的见解非常深刻而精辟。
鲁肃听后,觉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轻文的吕蒙大不相同,就大为赞赏。
吕蒙开玩笑地说:“咱们三日不见,你当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人生感悟】吕蒙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最终达到智勇兼全。
对青少年来说,为了今后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须从现在开始,抓紧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竞争意识,树立忧患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_历史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拙,无论学习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只要认真,总会学有所成。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梓庆鬼斧神工【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
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
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
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
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
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
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这个故事源于《》,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
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
保持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五则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多彩,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陶宗仪持之以恒
【传统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刻苦。
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
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
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
《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2、公明仪对牛弹琴
【传统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
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
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
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
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
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
哞”声。
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人生感悟】世上万事万物无定律,对牛弹琴的故事说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同样如此,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读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
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好。
真正会学习的人,善于取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效,所学知识能够在哪个方面对自己有所帮助。
也就是说,学习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3.曹操碣石山观海
【传统故事】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
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
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
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
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
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所写的诗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这一首《观沧海》便展现了他宽阔的胸襟和卓越的气度。
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应当学习曹操对前途的乐观心态,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消极颓废。
4、魏照拜师
【传统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
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
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
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
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
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
”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
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人生感悟】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的
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
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
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5、萨都刺一字之师
【传统故事】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
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
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
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
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
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
”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