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二模语文作文“本源与时势”导写及范文
2023届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卷作文“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导写及范文
2023届成都七中高三“二诊”模拟卷作文“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
”按照晓悟事物表里的时间先后,可对“知觉者”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先知先觉者往往能觉察和洞晓事物的变化发展之道而把握先机,成为开路先锋;后知后觉者因缺乏敏感的洞察力常常事后方知顿悟,但也不乏后来者居上者;不知不觉者反应迟钝,加之堕怠之性而沦为平庸无为者比比皆是。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在分析这个作文之前,我有意去中国知网上查阅了一下,这个作文题目属于原创,没有其他学校测试过。
我猜测,这是成都七中高三语文命题组有意模仿了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创用”、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的材料作文。
旨在训练一下考生的“三元主题词”作文,实现对“二元”思维训练的超越,也适应一下“三元主题词”的作文测试。
从作文命题来看,本次作文命题跟其他作文命题有一种超越,那就是命题者没有对“引材”进行阐释,没有对考生进行“引流”,而是直接用“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这种跨越,对优秀的考生而言是一种解放。
从审题上来看,“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分属于三种人,在“引材”中命题者有所阐释,这三元之间存在的逻辑在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变得有点儿“先知先觉”。
“先知先觉”者,不是天生的,得靠后天的学习。
形成一个逻辑链条:先知引导后知,后知引导不知。
同时,命题者也呈现出一个价值判断,那就是对“先知先觉”者赞扬,对“后知后觉”者中立,对“不知不觉”者鄙夷。
在我看来,考生在行文中,将“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组成三元,加以论述,这是最佳的立意。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我已经讲过,户是基本经济单位。
但一户中并不是全体成员都参加农业劳动;孩子只是有时候到田地里去,女人通常也不参加农业劳动。
农业主要是男人的职业。
男人和女人的这种劳动分工是产丝地区的一个特点。
它说明了蚕丝工业的发展是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因素。
在家庭缫丝业兴旺时期,女人忙于缫丝时,男人正忙着准备稻田。
另一方面,从丝业得到的收入可与农业收入比拟。
这也使人们有可能靠小块农地生活下去。
因此农田的大小一直保持在有限的范围内,农业所需的劳动量也相应地有所限制。
为说明村里的劳力和土地是如何恰当安排的,我可引用几个统计数字。
成年男子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农业劳动者,年龄在15至55岁之间,总数共450人。
如果将2758.5亩耕地平均分配给劳动者,每人将得6.1亩。
上文我已经说明了工作速度、稻的生长所需时间,以及得出一个人可耕种约7亩地的结论。
从技术上来说,我已经表明了使用铁耙耕作使得大部分劳动成为非常个体性的。
集体工作不比个体劳动增加多少收成,效率也不会提高很多。
目前的技术已决定了这样大小的一片土地需要多少劳动量。
因此,我们也有了每个农业劳动者能种多少亩地的近似数字。
这一事实对土地占有、对农田分散的制度、对分家的频率以及对小型的户都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丝业的衰落打乱了传统协调的经济活动。
缫丝工业被现代工厂接收后,农田的大小仍然同过去一样。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二诊”模拟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的“能”与“不能”①丹尼尔·克莱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
”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
②所谓“信息”,不过是学者们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所谓“解释”,不外乎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所谓“判断”,其实就是根据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这个生活世界的诸多方法而已。
在知识的三种性质中,在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基础之上的判断尤为重要,因为连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断力的知识。
③因此,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个勤勉的“资料收集者”,一个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理解者”,一个高超的“解释者”,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建议者”,一个真诚的“社会影响者”。
这五种角色分别体现了一个学者之本分和担当的两个方面: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
一方面,学者必须在既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一些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判断”维度,学者就能够也有义务运用他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以及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
成都二诊2023语文作文范文
成都二诊2023语文作文范文Growing up in Chengdu, a city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licious food, I have always been deeply connected to the language and traditions of my hometown.成长在成都,这座以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食闻名的城市,我一直与家乡的语言和传统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From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in school to experiencing the vibrant Sichuan dialect on the streets, every aspect of language in Chengdu has shaped my ident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从在学校学习古典文言文到在街头体验生动的四川方言,成都的语言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的身份和对世界的理解。
One of my fondest memories is attending the Chengdu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where poe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gathered to celebrate the beauty and power of language.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是参加成都国际诗歌节,那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共同庆祝语言的美丽和力量。
As I listened to the words of these poets, I was struck by how language has the ability to transcend barriers and connect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cultures.当我聆听这些诗人的文字时,我被语言具有超越障碍、将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能力所震撼。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
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
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
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
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
今天我们探讨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
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成都二诊语文作文范文2023
成都二诊语文作文范文2023成都,座位四川盆繁华都市,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美味食物独特风情吸引着世界各游客。
成都,你可感受浓厚生活气息悠闲城市节奏,也可领略多元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碰撞。
而我说,成都更一充满回忆感悟方,每一次走进座城市,都能让我收获满满感动启示。
记得第一次成都,我被里美食深深吸引。
街头巷尾小吃摊,琳琅满目菜品,让流连忘返。
无论麻辣鲜香火锅,还香气扑鼻串串香,又或者悠闲自得茶馆文化,都让我深深爱座城市。
而成都街头,你还可看许多悠闲市民游客,他或散步、或聊天、或品尝美食,构成一幅幅美好画面,让心生向往。
然而,成都魅力并仅仅美食。
座城市着深厚文化底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里,你可参观武侯祠,解三国历史;你可漫步宽窄巷子,感受老成都生活风情;你还可走进杜甫草堂,领略唐代诗杜甫文学风采。
些历史遗迹文景观,都让禁座城市过去未产生无尽遐想。
成都还一座充满活力现代都市。
里,你可看拔而起高楼大厦,感受现代化脉搏。
而成都科技园区,更汇聚许多优秀企业创新才,成中国西部区科技中心。
一切都展示成都勃勃生机发展潜力,让座城市未充满期待。
我看成都之所如此魅力无穷,因它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文化与生活。
座城市拘一格,包容万象,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创新活力。
正种独特气质,使得成都成一座让向往、让留恋城市。
每当夜幕降临,成都街头巷尾华灯初座城市繁华与韵味愈发显现。
而我,也座城市某角落,静静感受着它美好,品味着它独特。
成都,座充满生活气息文魅力城市,早已成我心中难割舍一部。
里,我找归属感,也找生启示。
座城市教我如何去热爱生活,如何去拥抱变化,如何去坚持梦想。
而一切,都将成我生中最宝贵财富。
成都,每一角落都充满故事。
街头巷尾,总能看一些老成都悠闲晒着太阳,享受着生活美好。
他脸写满岁月沧桑,却也透露出生活满足快乐。
些老成都自己生活方式,诠释着座城市独特韵味。
成都公园里,你可看许多市民锻炼身体,打太极,或者一起聊天。
2023成都二诊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成都二诊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1-3题。
文本示例:[此处为一篇关于文学、历史或社会科学等主题的论述类文章,字数约1000字。
]1. 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3分)2. 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支持其观点?(3分)3. 文章中提到的“XX”概念是如何定义的?(3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4-6题。
文本示例:[此处为一篇关于科技、经济或社会现象等主题的实用类文章,字数约800字。
]4. 文章中提到的“XX”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5.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XX”现象产生的原因。
(3分)6. 文章建议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XX”现象?(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7-9题。
文本示例:[此处为一篇小说或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字数约1200字。
]7. 请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分)8. 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4分)9. 从主题角度分析,文章传达了怎样的信息或情感?(4分)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2题。
文言文示例:[此处为一段文言文,内容涉及历史人物或事件,字数约300字。
]10.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4分)11.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分)12. 分析文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反映出的品质。
(3分)(二)古诗词鉴赏(共1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13-15题。
古诗词示例:[此处为一首古诗或词,字数约50字。
]13. 请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
(3分)14.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3分)15.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评价这首诗。
(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词语运用(共5分)根据题目要求,从所给的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
(二)语病辨析(共5分)找出句子中的语病,并提出修改意见。
2023年成都市武侯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3年成都市武侯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引言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些变化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来说。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利与弊,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主体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首先,全球化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交流和合作。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分享知识和文化。
这种连接和合作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其次,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来获取信息、研究知识、购物和娱乐等。
科技的应用还改善了医疗条件和交通运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机遇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和便利。
然而,全球化和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化加剧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弱。
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冲突和紧张局势的出现。
其次,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隐私和安全带来了威胁。
个人信息泄露、网络犯罪和虚假信息等问题日益严重,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个人安全带来了风险。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
结论综上所述,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利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措施来解决和应对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变化,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做出贡献。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4届二诊模拟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明是终极的人类部落,文明的冲突则是世界范围内的部落冲突。
在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两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为了对抗来自第三个文明的实体或者为了其他的共同目标,可能形成有限的、临时的、策略上的联系和联盟,以推进它们的利益。
然而,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关系几乎从来就不是紧密的,它们通常是冷淡的并且常常是充满敌意的。
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从历史上继承的联系,例如冷战时期的军事联盟,可能减弱或消失。
建立紧密的文明间“伙伴关系”的愿望,如俄罗斯和美国领导人曾经明确表达的那种愿望,是不会实现的。
正在形成的文明间的关系通常有从淡漠疏远到暴力对抗,大多数则可能是处于两者之间。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可能接近鲍里斯·叶利钦所警告的:俄罗斯和西方未来的关系可能出现“冷和平”。
其他文明间的关系可能接近一种“冷战”状态。
13世纪的西班牙人在形容他们与地中海区域穆斯林的“不安宁共处”状态时,创造出la guerra fria(即“冷战”)一词。
20世纪90年代,许多人看到,在伊斯兰和西方之间又在形成一种“文明冷战”。
在各种文明组成的世界里,这种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关系。
冷和平、冷战、贸易战、准战争、不稳定的和平、困难的关系、紧张的对抗、竞争共存、军备竞赛,所有这些说法,或许最恰当地描述了不同文明实体之间的关系。
信任和友谊将是罕见的。
(摘自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材料二:近二三百年来,西方思想在世界学术界起着主导作用,但在面对全球问题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基本思路,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
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
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
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
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
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
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
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
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
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
这就是名实不符。
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
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4. 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 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点; 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5. ①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 ②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 系进行的高度概括; 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 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总是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 C.“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 D.“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 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概括辨析材料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B.“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 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 对营养的需求”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符。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一共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一个部分。从第一段“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 试题
成都七中高2023届高三下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这个“现实”是包含几亿读者、上千万写作者、数十万签约写作者、数百家网站、数万部作品的网络文学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的作品都是网络文学;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与网络读者产生互动,并以此创作获得收入的文学作品才可称为网络文学。
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接续的是中国传统类型小说的文脉,有人将网络文学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
从文学的功能上说,网络文学关注的首先是文学的娱乐功能,当然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在网络文学中并没有失去,只是网络文学更注重读者体验,更强调寓教于乐。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精神和现代的形式完成了文学的现代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对象是鲁迅所批判的封建旧文学,陈独秀所说的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学将五四文学批判的旧文学(类型化的通俗小说)重新复活了。
那么,网络文学是否在走历史的回头路呢?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
救国、图强是文化先驱们面临的根本任务,因此他们认为应当致力于器物之变、制度变革和文化变革。
中国现代文化变革借助于文学,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的精神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是写实的文学,普通平民代替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成为作品的主人公,现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祥林嫂、阿Q、觉新、祥子等悲苦的人物形象,整体风格是沉郁的、悲凉的。
四川省成都市二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二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感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自然万物对于文论家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则更为深远,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物”不仅可以指客观事物,还可以指人们想象中事物的形象。
由于“物”所独具的表现性,其可以传递出人们内心不同的情感色彩,人们在感物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将情感表达出来,使物之形与人之情相融合。
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礼记•乐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感说”这一概念。
《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出音乐创作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西晋的陆机在所著的《文赋》中首次将“物感”说应用至文学理论中。
《文赋》中的“物感”思想将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之中,开始强调自然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树叶落于秋天,心生悲感,柔条发于春天,又心生欢喜。
陆机认为四时之景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光阴的感叹,同时也将人们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创造冲动。
陆机也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认为创作者之“意”要随物而动。
在前代,“感于物”中的“物”不仅指自然界的物象,也指具有某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事,与之不同的是,陆机《文赋》中的“物”已完全指自然景物了。
这是儒家经学思想的地位在人们心中被动摇之后,呈现出的一种“物”的独立的观念。
南朝的钟嵘把生活中的各种悲欢离合、荣辱忧乐也纳入感人之“物”的范畴中。
他在《〈诗品〉序》中所说的“物”不仅包括自然风物,而且包含社会情事(“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及参考答案
成都市重点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
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
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
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苦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
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
《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
2023届成都市高三二诊作文“固本立德,因时而变”导写及范文
2023届成都高三二诊作文“固本立德,因时而变”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审题分析:这是名言警句类复合型材料作文。
审题时可先采用抓关键词句法,明确材料一的关键词——“固根本”“浚泉源”,材料二的关键词——“因时变”“随事制”,接着理解关键词深层含义,“本”“源”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材料没有明确限定,考生可自由诠释,于个人、国家来讲,“本”“源”可以是务实、打基础、不忘初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然后可采取对比列举法,将关键词进行归纳、整合,思考“固根本”和“因时变”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本”和“变”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来说缺一不可,“本”是“变”的前提,“变”可以更好地固“本”等思考可以让文章具有深度和思辨性。
最后采用联系实际法,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将文章置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思考我们青年“固本”“求变”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固本”“求变”。
【参考立意】固本浚源成大事,因时而变创未来;培根创伟业,求变通天下;重根本抓源头,明时势创未来!【优秀作文】1 培根以筑基因时而求变草木繁茂,在于本;智者生存,在于变。
(简短概括材料观点)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正进入新时代;生逢其时,与之共长,(有关时代背景的套话)我辈应培根以筑基,因时而求变,助力时代的河海蓬勃奔流。
(点题)重其根基者,稳扎稳打,初心如一,方可行稳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心不移培本源审时度势道日盛内容提要▣抓要点:本篇范文,共 6 处突出亮点,3 个重要技法。
▣找关键:材料作文;议论文;2023成都二模;本源与时势▣学技法:①谋篇布局:首段扣题,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以关键词为中心概括要点。
②论证方法:按时间线索,由古至今追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③表达技巧:运用对仗式拟题法,拟一个简洁又凝练的标题。
▣盖固本培源可致远,因时而变方流长,中国欲行现代化之路,则不可舍此正道。
PART01 题目解析▣题型:材料作文|地区:四川|年级: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思路1.判断类型,明晰要求本题属于复合类材料作文,由多则不同的材料构成。
复合类材料作文考察的是我们对材料的分析与整合能力,我们需要对材料进行“求同存异”的分析,从对比和联系中提炼出材料的主旨,再结合引语的要求进行立意。
复合类材料作文需要结合各材料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立意,要保持全面和辩证的视角,不可偏废。
因此,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分为两大步骤:一是阅读和分析材料,从“求同存异”的分析中提取材料的主旨;二是根据提取出来的主旨,结合引语的要求进行立意。
2.分析材料,把握要点审读材料之前,我们都需要先看题目中的引语,把握本题的任务和要求。
引语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询问“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并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写作。
简言之,就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解读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让我们带着引语看材料。
材料为两则古文摘句。
材料一中魏征提出,若要追求长远的发展,则必须“固其根本”“浚其泉源”,从根本和源头上下功夫。
材料二则引用恒宽在《盐铁论》的名句,阐述了“审时度势”“因时而变”的重要性。
结合背景,分析异同,二者都讲述了治国的道理,但方向各有不同。
前者关注“根本”和“源头”,后者则着眼于“时势”和“变化”。
虽关注点不同,但二者并非对立的。
为图国家发展,那打好基础、稳固根本、疏浚源头是必要的;同样,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辨明时势、因地制宜、顺时而为,积极拥抱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这些都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题目中,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并重的,我们需要结合二者,抓住其中的共性与联系,辩证立意。
3.明确要求,谋篇布局明确材料主旨和题目要求后,我们便可以开始谋篇布局。
本文比较适合我们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常规三段式展开。
先用“是什么”说明材料中体现的道理,明确我们的文章主旨;接着从“为什么”出发,阐释这种道理在现实中国家发展的意义;最后,论述“怎么做”,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行稳致远、取得先机。
我们也可以用并列式的结构,从多个角度切入论述,围绕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讨论“根本”“源泉”和“时势”“变化”的问题。
论述中,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都是非常合适的论述方式,我们可以善加运用。
注意,题目要求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去写作,那么我们需要用一些现实中具体的例子去阐明观点。
如讨论“根本”和“源头”,我们可以分析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的成就,在扎实的经济基础上,我们获得发展的不竭源泉;讨论“时势”和“变化”,则可联系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互联网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分析如何顺应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写作角度1.强基固本,变革求新。
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我们过去注重硬实力的发展,这确实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软实力的发展,这为今天留下不少问题。
我们可以讲述偏重于物质发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兼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时代浪潮的挑战与机遇下,把握过去发展薄弱的点,顺势而为,扬长补弱。
2.不忘初心,创新破局。
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需要做到“不忘初心”,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要“创新破局”,积极探索更加高效、和谐的现代化治国之路。
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历史上执政者忽略民意的反例来论证失去民心、根基不稳的后果。
同时也要说明灵活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根本,比如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疫情时,国家的果断措施保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
3.固本求新,是发展的要义。
我们可以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讨论,分析固本浚源和因时而变的重要性。
如文化领域中,我们可以辩证论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提出既要守护传统文化的根,保护非遗技艺、大国宝藏,又要紧随时代,革新文化,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PART02 范文解析初心不移培本源,审时度势道日盛文/猪猪爱次手手论及治国之道,先贤各有妙论。
魏征言“固本培源”,桓宽谓“因时而变”,皆切中要塞,发人深省。
盖固本培源可致远,因时而变方流长,今之中国欲行现代化之路,则不可舍此正道。
何为固本培源?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即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方为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
古代虽有“民本”思想,然而在具体表现上,封建时代君贵民贱、以君为纲,工业资本社会异化人性、逐利舍人,愚民、驭民之观点更是层出不穷。
是故无论是封建时代的肆意以愚黔首,抑或工业时代以冰冷机器凌驾于人,最终都成为了社会失衡、民不聊生的导火索。
历史已证明“以民为本”“固本培源”的重要性。
那艘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抱定救国救民的目标,以解放广大劳苦人民为己任,故兵锋所指,亦为民心所向;而民心所向,则能无往不利。
百年已逝,今乃太平,然“固本培源”仍是不可背离的方向。
固人民之本,培群众之源,从来都是保证社会安定、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方略、不二法门。
何为因时而变?以审慎之目光判断时势,以积极之姿态蜕变新生。
陈继儒曾言:“今世矩视尺步之辈,与夫守株待兔之流,是不束缚而阱者也。
”在时代面前不知变通者,无疑是在作茧自缚。
古人之谓民本,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所言极是,然于今已有不足。
今之五亩宅者,可有科学化的农业体系相助?可有社会化的交通体系配合?发展已是时代命题,为固民生之本,培民力之源,与时俱进、积极求变,方可不落于时代,方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君可见,有国家之倡议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下乡助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君可见,有政府的引导与监督,越来越大的电商平台贯通南北,为我国的资源分配和物流交通做好基础建设。
时代在发展,因时而变,则可乘时代之长风,成复兴之伟业。
中国式现代化,似为极大之命题。
然究其根本,则不过“固本培源”“因时而变”二策。
人民本源以为基,审时度势以应变,初心不改,活水长流,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亦不远矣。
PART03 范文点评立意:清晰明确,深刻具体作者以人民为“根本”“源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先讨论“固本培源”,阐述“固人民之本,培群众之源”的重要性,而后结合时代提出“因时而变”,分析如今应如何“发挥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思想深刻,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结构:简洁工整,逐渐深入文章虽然仅分四段,但却完成了对“本源”与“变化”的辩证分析。
如第二段阐述本源的重要性后,第三段内又进一步将本源放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讨论变化的重要性,拔高了论证层次。
段落内部的结构也是精心设计,开头解释观点,中间说理论证,最后结尾升华,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容:以人为本,关注现实本文具有一种人民史观的眼光,文章围绕这“以人为本”的思路展开,从人民身上看到社会发展的力量。
作者也具有相当的现实关怀,能够举出“大学生下乡”“电商助农”等例子,扣题到位。
不过在举例论证时,若能从其更多的领域表现时势变化下的社会变化,如文化、教育等,内容能够更加全面。
语言:文辞精美,言简意赅文章中多次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古文,然而并不会令人觉得晦涩和突兀。
这是因为在行文之中,作者保持了与古文相近的语言风格,用词考究,很少使用口语化词句,营造了一种典雅的文风。
作者在引用时也不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论点以自己的语言阐发,引用恰到好处。
PART04 技巧总结①谋篇布局:考场作文适合在首段就联系材料、提出论点,措辞宜精简而不宜冗长。
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在首段以关键词为中心概括材料要点。
如本题,从材料中可提炼出“固本浚源”“因时而变”两个关键词,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二者的内涵和关系,顺势引出主题。
如:欲致长远,必守根本,此为“固本浚源”;欲迎时代,必知变通,此为“因时而变”。
中国发展迈入新时代,根本与变通缺一不可。
②论证方法:我们可以按时间线索,由古至今追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以形成缜密的逻辑链。
如:学习是古今中外都不缺席的话题。
古时求学不易,留下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美谈;如今义务教育普及,受教育终不再是一件难事。
③表达技巧:运用对仗式拟题法,拟一个简洁又凝练的标题。
如:初心不改本源固,时势无常应变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