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以血栓形成和栓塞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动脉栓塞(PE)以及动脉血栓形成等。
这类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死亡。
因此,及早确诊和鉴别诊断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一、诊断方法对于患者来说,准确的诊断是确保获得及时治疗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的病史询问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栓风险,并了解诱发因素等信息。
常见的病史包括静脉血栓病史、手术或外伤史、长时间卧床史、荷尔蒙使用史以及家族遗传史等。
同时,询问症状如肿胀、腿部疼痛、呼吸困难等也是重要的步骤。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肿胀、发红、皮肤温度异常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心肺听诊也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可能出现的肺动脉栓塞。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血栓性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是非常常用的检查手段。
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确定血栓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并评估其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2)CT扫描:CT扫描可以检测肺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等,它能提供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通过此方法,医生可以观察到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情况,准确判断有无栓子阻塞。
(3)核磁共振(MRI):MRI对诊断血栓性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对局部组织和血管病变进行细致的观察,但是价格较昂贵,不适用于普遍筛查。
二、鉴别诊断方法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是指通过判断患者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区分,以便准确做出正确的诊断。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1. 鉴别诊断DVT的方法(1)鉴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进行。
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和形态,与其他病变进行区分,如浅静脉血栓炎或浅表性炎症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病变,其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Doppler超声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参考内容。
1. 临床症状和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症状。
体检可以触及到下肢静脉硬而有压痛感、近股骨结节处或小腿后肌群触及不到浅静脉和静脉节段缺乏擦擦音等。
2. DVT Wells评分系统:Wells评分系统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评分系统,根据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对患者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包括活动度、肿胀、疼痛、压痛、深静脉损伤病史、替代诊断等七个方面,每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总分≥2分则需进一步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3. 腓总神经测试:DVT常伴有腓总神经受损,腓总神经测试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该测试通过检查患者腓总神经的功能,包括足背伸肌力量(Dorsiflexion strength)和跖屈感觉(Sensation of Dorsiflexion)。
如果腓总神经受损,患者的腓总神经测试结果将异常。
4. 借助Doppler超声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检查是诊断DVT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的存在和位置。
超声检查分为两个阶段:血管显像和血管流量测定。
血管显像通过评估血管的壁厚度和血管内腔直径来确定DVT的存在。
血管流量测定则通过血流高度和速度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程度。
5. 超声检查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超声检查需要具备相关技术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充足的通风,使患者保持适当的体位,超声探头的调整应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注意排除其他神经、淋巴结肿大等因素的影响,对异常结构进行分析,并记录超声图像和诊断结果。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Wells评分系统、腓总神经测试和超声检查等多个方面的参考内容。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58例诊断与鉴别诊断
5 8例 下 肢 深 静 脉
11 一般 资 料 .
血 栓 中探 查 到 6 条 病 支 ,其 中深 静 脉 血 栓 发 生 于 1
男3 3例 , 2 女 5例 , 年龄 2 ~ l , 均 5 岁 。临床 59 岁 平 8
表现 为下 肢肿 胀 、 疼痛 、 浅静 脉 曲张 。 多数有 外 伤 、 手
髂一 静脉支 3 股 2条 、 总静 脉 支 l 股 8条 、 浅 静 脉支 股
5条 、 静 脉支 6条 。深 静 脉血 栓 二 维超 声 显示 :I 腓 型3 8条 (23 %) l型 1 6. 0 ,I 3条 ( 1 l ) I 型 1 2 . % ,l 3 l O条 (63 %) 1. 9 。病 变位 于左 下 肢 3 2条 ( 2 6 , 5 . %) 右下肢 4
交通 医学 2 1 0 0年 第 2 4卷 第 2期 Me o o dJ f mmu ia o s 0 0 o.4பைடு நூலகம் . C nct n。 1 , 1 .o i 2 V 2 2
[ 章 编 号 ]o 6 2 4 {0 0 0 — 19 0 文 1o — 4 0 2 1 )2 0 9 — 2
・9 ・ 19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对 下肢 深静脉血栓 5 例诊 断与鉴别诊 断 8
陆 艺红
( 熟 市 第一 人 民 医 院超 声 科 , 苏 2 5 0 ) 常 江 150 摘 要 目的 : 讨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的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特 征 及 鉴别 诊 断 。 方 法 : 用 二 维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和 探 采 脉 冲多 普 勒 超 声 对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5 8例 患 者 行 彩 色 多 普 勒 血 流 图 、 流 频 谱 图及 V l l 血 as v a a试 验 。结 果 : 肢 深 静 下 脉血栓 5 8例 中 探 查 到 6 条 病 支 . 中 深 静 脉 血 栓 发 生 于 髂 一 静 脉 支 3 1 其 股 2条 、 总静 脉 支 1 股 8条 、 浅 静 脉 支 5 股 条 、 静 脉 支 6条 。 静 脉 血 栓 二 维 超 声 显 示 : 腓 深 I型 3 8条 (2 0 ) Ⅱ型 l 6. % , 3 3条 ( 1 1 ,I l 2 . %) H型 O条 (63 %) 病 3 1. 9 。 变位于左下肢 3 2条 (24 %) 右下 肢 2 5. 6 , 3条 (77 % )双 下 肢 6条 ( . %) 3 .1 , 98 4 。结 论 : 色 多普 勒 超 声 可 以作 为 临 床 彩 下 肢 不 明原 因肿 胀 病 例 的 首 选 筛 查 方 法 。 关 键 词 下 肢 深 静 脉 血栓 :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检 查 ; 别 诊 断 彩 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继续教育园地(危重病医学系列第29讲)·作者单位:10002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超声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何文 肺血栓栓塞症(PTE )的栓子常源于肢体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 ),因此,对下肢深静脉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超声检查已成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
CDFI 既具有高分辨力的二维超声功能。
通过直接观察血栓、探头压迫观察或挤压远端肢体及Valsalva 试验,可发现95%以上的下肢DV T 。
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下肢DV T 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
CDFI 是检查下肢DV T 的首选方法。
一、下肢DV T 形成的病因DV T 三大要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
其病因除了由遗传变异引起的酶、相关因子和蛋白质异常外,后天因素有创伤/骨折、外科手术后、脑卒中、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长期制动或卧床、口服避孕药、肥胖、高龄等。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易疲劳或肿胀加重。
约半数或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无自觉症状和明显体征。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分为3型: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静脉和股总静脉,即髂总、髂外、髂内静脉和股总静脉,不累及下腔静脉和股总静脉的远端,并以左侧多发,肿胀一般较重。
周围型:血栓发生在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丛内,临床症状不明显。
混合型:是临床常见的类型。
其发生可由周围型血栓向近端的深静脉扩展,即小腿部深静脉血栓向髂静脉蔓延;或由中央型的血栓向远端的深静脉逆行发展至小腿部。
三、下肢DV T 超声检查方法1.确定体位:根据患者情况及病变部位,取相应体位。
如立位、平卧位、坐位、俯卧位、半卧位等。
检查股静脉时大腿稍外旋外展, 静脉检查采用俯卧位,小腿稍伸向后方,垫高踝部。
如何鉴别诊断静脉血栓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如何鉴别诊断静脉血栓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往往不困难。
产后、骨折及创伤、手术后的病人,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诊断有困难时,可行静脉压测量及静脉造影术,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造影有助于诊断,且较安全。
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可用以检查髂外、股静脉的血栓形成,对肌肉深层或盆腔内的静脉血栓的检查不准确。
125I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原试验对诊断新鲜的肌肉深层的小腿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若能连续检查数天,准确率可达85%以上。
对疼痛不显著,肢体肿胀明显者,应当注意与淋巴水肿鉴别,后者病程缓慢,皮肤增厚,无浅静脉曲张,卧床抬高肢体后,肿胀消退不明显。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鉴别诊断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鉴别诊断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本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均存在下肢静脉血流郁滞,症状和体征十分相似,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较长的患者,发病时情况已记忆不清,深静脉血栓又已再通,更易混淆。
但仍有许多方面可资鉴别。
2.下肢动脉静脉瘘:下肢动静脉瘘也存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故亦需与本病鉴别。
如为创伤所引起,则有外伤史,常有刀伤、子弹穿透伤、锐器刺伤等病史,局部可触及持续性血管震颤,听诊时有持续性血管杂音;如为先天性,则自幼年即发现,肢体可增长增粗,皮温明显升高,也可触及震颤及听到血管杂音,鉴别诊断一般並不困难,必要时做下肢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3.淋巴水肿:某些肥胖病人患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浅静脉曲张可不明显,这些病人尚需与淋巴水肿鉴别。
淋巴水肿存在下肢肿胀,但无色素沉着和溃疡发生,皮肤常增厚,小腿、踝部、足背部肿胀最甚,而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肿胀以小腿为主,踝部、足背部罕有肿胀。
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静脉血液淤滞主要在小腿不明显。
淋巴水肿主要发生在皮下,踝部、足背部其它软组织较少,故肿瘤明显。
必要时做下行性静脉造影。
淋巴水肿患者无静脉逆流。
4.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本病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及肢体肿胀,故也需与本病鉴别。
Kilppel-Trenaunay综合征为先天性血管畸形,有浅静脉曲张,肢体增长,皮肤血管瘤一组三联征。
常有皮温增高,病变除累及小腿、大腿外,常可累及臀部。
上行性静脉造影可显示静脉畸形,多数为腘静脉或股静脉先天闭锁。
鉴别诊断也不难。
5.单纯的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根据下行性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的大隐静脉膜关闭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常合并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和深、浅静脉穿通支瓣膜关闭不全。
二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极难区分。
某些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因小腿肌泵的代偿作用,帮助下肢静脉血回流,下肢也无肿胀,通过大量静脉造影发现,过去诊断为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约有66%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mbolism,VTE)。
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
为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
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表1 DVT的原发危险因素表2 DVT的继发危险因素二、DWIF的临床表现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
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
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Homans征: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s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一)DVT的辅助检查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它发生于下肢深静脉系统中的血栓形成。
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DVT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血栓栓塞(PE)。
因此,及早识别和治疗DVT 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DVT,很多国家和学会都发布了相关的指南。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2012年)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一份指南之一。
指南首先介绍了DVT的定义、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
例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严重的外伤、妊娠等都是易发生DVT的高危人群。
在临床上,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下肢水肿、压痛、静脉曲张等表现。
如果存在怀疑DVT的症状和体征,医生还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超声多普勒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确实患有DVT。
指南进一步介绍了DV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诊断方面,超声多普勒检查是一种快速和可靠的方法。
该方法可检测到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栓,并确定血栓的大小、位置和程度。
此外,指南还介绍了其他一些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血管造影和MRI。
鉴别诊断方面,指南强调了将DVT与其他下肢疾病鉴别开来的重要性。
例如,静脉曲张、静脉炎症、深肌筋膜炎等疾病都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因此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史和体征,以正确诊断。
针对DVT的治疗,指南提供了详细的建议。
首先,对于已经确诊患有DVT的患者,治疗应立即开始,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脱落。
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抑制血凝块的形成和生长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指南推荐使用肝素和华法林等药物,具体的用药方案和剂量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此外,指南还建议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如患肢固定、患肢抬高、穿着弹力袜等,以有助于恢复深静脉的正常血液流动。
另外,指南还强调了DVT的预防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如卧床、创伤、手术等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DVT的发生。
预防方法包括使用肝素或华法林等抗凝剂、积极行动和提前康复、使用弹力袜等。
区别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2
心理压力
由于疼痛和其他症状,患者可能 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潜在的并发症
如肺栓塞,如果不及时治疗,可 能危及生命。
04
04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有下肢疼痛、 肿胀、皮肤温度升高、静脉 曲张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 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触诊检查
医生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下 肢,感受肌肉紧张程度、压 痛和肿胀等情况,以判断是 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血栓之间存在关联,因为下肢静脉是深静脉的一部分。
区别在于,深静脉血栓可以发生在其他部位,而下肢静脉血栓仅发生在下肢。此 外,下肢静脉血栓通常更常见,且症状更明显。
02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和症 状
形成原因
血液高凝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可能是 由于遗传因素、孕期或产褥期、 恶性肿瘤、长时间卧床等原因引
深静脉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但也可能出现在上肢或其他部 位。
下肢静脉血栓的定义
下肢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LEDVT)是指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血 栓。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长期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部分 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 后遗症,如慢性疼痛、肿 胀、皮肤色素沉着等。
0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和 症状
形成原因
长时间卧床或长时间久坐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液在静脉中淤积 ,从而引发血栓。
手术或外伤
手术或外伤可能导致血液凝固,从而 形成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鉴别诊断?
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鉴别诊断?
1.下肢淋巴水肿下肢淋巴水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淋巴水肿往往在出生后即有下肢水肿,继发性淋巴水肿主要因手术、感染、放射、寄生虫等损伤淋巴管后使淋巴回流受阻所致,因此可有相关的病史。
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足背部肿胀较明显,组织张力较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小,皮温正常。
中晚期淋巴水肿由于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粗糙、变厚,组织变硬呈团块状,一般不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如色素沉着、溃疡等。
2.下肢局部血肿下肢外伤后,局部如形成血肿,也表现为下肢肿胀,由于血肿的治疗与静脉血栓的治疗相反,因此需注意鉴别。
血肿大多有外伤史,肿胀局限,极少累及整个下肢,伴有疼痛,后期皮肤可见瘀斑或皮肤泛黄,彩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3.眼腓肠肌撕裂或其他骨骼肌损伤这种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与周围型下肢DVT类似。
与下肢外伤有关,病人多在外伤或剧烈活动后发病。
如果忽略外伤或剧烈活动史,常误诊为下肢DVT。
4.全身性疾病下肢水肿可能由于不同系统的疾病引起,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液体过多、贫血、低蛋白血症、盆腔恶性肿瘤等。
这些疾病引起的下肢水肿通常是双侧的,对称的,但无浅静脉怒张,也无皮肤颜色改变。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引言消化系统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主要方式。
手术后的一些并发症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水平。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1.手术因素消化系统肿瘤的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卧床不动,这使得血液在下肢淤积,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2.疾病因素肿瘤患者本身存在肿瘤相关的高凝状态,如肿瘤细胞分泌凝血因子、抗凝因子活性降低等,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
3.其他因素患者长期卧床、长时间使用静脉输液、情绪紧张、患有肥胖症、吸烟以及年龄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1.下肢肿胀术后患者常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潮红、发热等表现。
2.下肢发绀深静脉血栓形成阻塞了下肢的血液回流,导致下肢组织缺氧,出现下肢发绀的表现。
3.下肢疼痛术后患者可出现下肢长时间疼痛不适,甚至伴有放射性疼痛。
4.下肢静脉充血术后患者的下肢出现静脉充血,表现为青筋突出,甚至可见静脉曲张。
5.其他表现如下肢肌肉无力、行走困难、下肢肌肉酸痛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临床诊断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D-二聚体、超声多普勒、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等,可以进行临床诊断。
2.鉴别诊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要与下肢炎症、血管炎、其他肿瘤复发等进行区分。
四、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处理1. 预防措施提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可适当活动患者下肢,避免长时间卧床、长时间使用静脉输液等。
2. 药物预防可以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以减轻血小板粘附和凝血酶原活化。
下肢静脉血栓如何鉴别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如何鉴别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有较高病发比例,是骨科围术期主要诱导死亡的因素,其与肺栓塞一起,按静脉血栓栓塞症定义,二者是同种疾病在病程所处的不同阶段的表现。
下肢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诱导肺栓塞发生,而肺栓塞若未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可诱导患者死亡。
故如何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明确诊断,是为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的关键。
但研究示,因在临状与体征上,下肢静脉血栓与下腔静脉综合征、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疾病具均相似性,故需对不同疾病病因予以明确,以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使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是什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病理学基础展开分析,具体包括:(1)血管内皮功能发生改变:在机体发生创伤后,呈损伤状态的软组织也可诱导血管程度不等受到损害,在开展手术操作时,促使软组织小血管发生损伤,进而也可引发血管内皮受损,使内皮细胞下分布的胶原程度不等暴露,凝血因子XII和血小板被明显激活,内源性凝血过程呈被启动的情况;(2)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发生的高能量创伤,或骨科大手术,均可诱导纤溶系统发生异常,同时,凝血因子所具有的生理状态也被程度不等改变,此外,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和疼痛,可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发血栓形成;(4)机体血流瘀滞:在发生意外创伤后,失血呈过多显示,加之术后卧床,均会造成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诱导血栓形成。
若出现血栓脱落,向肺动脉回流的情况,则易造成肺动脉栓塞事件,引发肺栓塞。
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方法有哪些?2.1 传统诊断方案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为多样的临床表现,患者不同,在症状和体征上也存在较大差别,以下肢肿胀、皮肤暗红、疼痛、凹陷性水肿等为主要特征。
其中在诊断时,下肢肿胀可发挥一定指导作用,多在术后或意外创伤后2周出现,若表现为过早出现的情况,通常非下肢深静脉血栓诱导所致。
但其具较低的特异性,应采用其它实验室检查手段辅助,以发挥确诊作用。
超声属一项操作方便、无创的检查方案,是现阶段首选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特异度为94%-99%,灵敏度为89%-9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返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返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做哪些检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诊断鉴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血常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血流变学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检查、血管彩超、磁共振血管造影、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活性检测*一、检查:1、血液D-二聚体(D-dimer)浓度测定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复合物溶解时产生的降解产物。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上升,但手术后或重症病人D-二聚体浓度也有升高,故其阳性意义并不大。
如果D-二聚体浓度正常时,其阴性价值更可靠,基本可排除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准确率达97%~99%。
2.血常规急性欺期常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加。
3.血液生化可有乳酸脱氢本科等的增高。
4.血液黏稠度、血液凝固性、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检查。
1)、容积描记法一种间接的血循环生理学检查方法,包括电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应变容积描记法(SGP)、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和光电容积描记法(PPG)等,其中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应用最广泛。
血流是体内良好的电导体,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的原理是通过测量电阻抗的改变来了解血容量的变化。
检测方法是在大腿上绑充气压脉带,小腿上绑电极带。
先将充气带内压力升至6.67kPa(50mmHg),持续1~2min,使下肢静脉充分扩张,静脉容量达到最大限度。
再将充气带快速放气,测定电阻的下降速率。
此法适用于髂、股、腘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准确率达96%。
优点是无损伤检查方法,能相当准确地检测出主干静脉阻塞性病变。
缺点是:①对小腿静脉丛静脉血栓的检出率较低;②对静脉未完全阻塞的无症状下肢静脉血栓者检出率低;③对已再通或侧支循环已形成的陈旧性血栓检出率低;④不能区别阻塞是来自外来压迫还是静脉内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鉴别诊断模板
下肢静脉血栓鉴别诊断模板(本模板供参考,不得直接使用于临床诊断,具体诊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XXX 性别:男/女年龄:XX岁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二、主诉:(患者主诉症状,如下肢水肿、疼痛、发绀等)三、既往病史:(包括下肢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如肿瘤、手术史、外伤、长时间卧床、怀孕等)四、体格检查:1. 下肢水肿情况:(描述水肿的部位、程度和对比测量)2. 疼痛:(描述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和放射范围)3. 发绀:(描述皮肤颜色改变的部位、程度)4. 温度改变:(描述皮肤温度变化)5. 脉搏检查:(检查股动脉、胫动脉和足背动脉是否有搏动)6. 阻塞现象检查:(如Homans征、Lowenberg征、Payr征等相关检查)五、辅助检查:1. 血常规:(标记性指标如D-二聚体测定)2. 彩超:(扫描肌腱下静脉、髂腿静脉和小隐静脉等部位)3. CT血管成像:(扫描下肢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情况)4. MRI:(如需要进一步观察深静脉血栓情况)5. 骨密度检查:(如需要判断骨质疏松是否存在)六、诊断评估:1. 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高、中、低)2. 其他可能诊断:(如浅静脉血栓、肌肉损伤、血肿等)3. 下肢静脉血栓鉴别诊断依据:(根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七、处理计划:(根据诊断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如抗凝治疗、外科手术等)八、随访观察:(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和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定期随访和观察)以上仅为一份下肢静脉血栓鉴别诊断模板,具体的诊断及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进行决策和操作。
请谨慎使用,并遵守相关医疗法律法规。
深静脉血栓诊断金标准
深静脉血栓诊断金标准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备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肢体肿胀、疼痛、压痛和肢体发绀等,而体征包括肢体浅静脉扩张、肢体压痛和Homans征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D-二聚体、凝血功能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则包括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其次,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应该是综合性的,不能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或检查。
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和孕妇等,应该更加重视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此外,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还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往往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浅静脉血栓、肌肉损伤和淋巴管炎等,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最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临床医生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提高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水平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判断。
同时,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并及时了解最新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提高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水平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返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分为:①周围型。
以血液倒灌为主。
②中央型。
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
③混合型。
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
6.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治疗措施】返回(一)急性期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但偶尔仍需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效⑴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
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例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
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弹力袜使用时间: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不超过6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病人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
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以减轻下肢水肿。
⑵抗凝血疗法:这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一。
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朏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
适应证:①静脉血栓形成后1月内;②静脉血栓形成后有肺栓塞可能时;③血栓取除术后。
禁忌证:①出血素质;②流产后;③亚急性心内膜炎;④溃疡病。
常用抗凝血剂有肝素和香豆素类衍化物。
肝素是一种有效抗凝剂,药效迅速,静脉注射10分钟后,就能有效地控制血液凝结力。
其作用时间短,在体内迅速被破坏,大部被酶破坏,小部经肾排泄。
静脉注射3~6小时后,血液凝固时间即能恢复正常。
肝素水溶剂有12500μ和5000μ两种针剂,每100μ相当于1mg。
一般剂量近垦素1~1.5mg/dkg/4~6h计算。
给药途径可经皮下脂肪层、肌肉、或静脉注射:①深脂肪层注射:一般注射在腹壁深脂肪层,用浓的肝素溶液(100mg/dml),剂量每次按公斤体重1~1.5mg计算。
每隔8~12小时注射1次;②肌肉注射:肝素剂量每次50mg,每隔6小时注射1次;③静脉注射:连续静脉滴注法和间歇静脉注射法,可每次注射50mg,每4~6小时1次。
肝素应用时,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肝素剂量。
一般用试管法测定,在间隔注射前1小时测定,以调节下次的注射剂量,凝血时间(试管法)正常值为4~12分钟。
在进行肝素疗法期间,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15~20分钟。
如凝血时间为20~25分钟,肝素剂量减半;凝血时间超过25分钟,暂停注射1次。
4~6小时后再次测定,以决定肝素用量。
肝素疗程一般为4~5天,然后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如香豆素类药物。
肝素一般很少有过敏反应。
用量过多,可引起出血,如血尿、创口出血或内脏出血等。
一旦发生,可用硫酸鱼精蛋白拮抗,剂量按1~1.5mg对抗肝素1mg。
它具有完全的拮抗作用,可每隔4小时注射1次直到出血停止。
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香豆素类衍化物是一种凝血酶原抑制剂。
其作用诱导期长,一般需在用药后24~48小时才开始起作用。
作用消失时间也长,并有药物累积作用,要停药后往往要经过4~10天作用才完全消失。
香豆素类衍化物均用口服法。
凝血酶原值应维持在20~30%(浓度%)。
现国内常用香豆素类衍化物有:双香豆素(dicoumarin),新抗凝(stntrom)和华法灵钠(warfarin sodium)。
一般以华法灵钠最常用,第一日每次5mg,每日3次;第二日每次5mg,每日2次;第三日开始每次2.5mg或5mg,每日1次,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
香豆素类衍化物引起出血时,处理为静脉注射维生素K110~20mg。
严重出血者,需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K1,每次50mg,每日1~2次,并输新鲜血。
凡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抗凝血疗法。
抗凝血疗法,一般选用肝素4~5天,停肝素前一天起口服香豆素类衍化物,疗程应根据病变部位及有无肺栓塞而定。
1975年Hirsh指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需4~6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需3~6月;轻度肺栓塞需4~6周;重度肺栓塞需6个月。
⑶溶血栓疗法: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在发病1周内的病人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治疗。
1984年Zimmermann主张在血栓形成2周内,仍可应用溶栓药物。
链激酶是从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提制,尿激酶则由人尿提制,两者均是有效的活化剂,能激活血液中纤维量白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酶。
此酶可水解纤维蛋白成为小分子多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尿激酶的使用法:①初剂量:一般为5万μ/次,溶于5%葡萄糖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②维持剂量:纤维蛋白原正常值为200~400ml/dl,如测定低于200mg/dl,暂停注射1次。
同时测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值大于120分钟,如小于70分钟,也需暂停次。
使用时间可长达7~10天;③副作用:尿激酶无致热反应,副作用远较链激酶为轻,可有出血如创口出血,但很少发生,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倦怠、胸闷及皮疹等。
并发严重出血时,可用10%6-氨基已酸10~20ml,静脉注射,必要时可输注纤维蛋白原。
近年来,已研制成功作用仅限于血栓部位的新溶栓药物,使溶栓药物史上又增添新的一页。
①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自子宫组织或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瘤培养液中提取,能特异地激活血栓表面凝胶状态的纤溶酶原,但对血液循环中溶解状态的纤溶酶原无作用,故无全身影响,该药产量甚微,价贵。
1989年Krupski报道临床应用TPA治疗血管阻塞,8例中有7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部分溶解,无併发症。
国内实验研究已完成,尚未摊投入临床应用。
②尿激酶前体(Pro-UK),是尿激酶的活作用,国内外均处于实验阶段。
⑷其他药物: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7~8万)或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2~4万)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是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药物,现已被广泛应用。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凝聚,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
疗程为10~14天。
可与肝素或尿激酶同时应用。
副作用:偶有过敏反应、胸闷、呼吸困难、腰痛、出血和寒战等。
2.手术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不作手术取栓。
但对于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伴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者(股青肿),则常需手术取栓。
髂股静脉血栓取除术的手术时间,一般在发开门见山72小时内,尤以48小时内效果最好。
手术时间越早,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炎症反应程度越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手术取栓越可彻底,术后疗效更佳。
在作髂股静脉切开取栓时,需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或髂总静脉,以防取栓时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
如采用进腹途径显露、钳夹阻断下腔静脉,创伤较大且费时。
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先在健侧腹股沟部在局麻下作一小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带气囊的腔静脉阻断导管,在取栓时鼓张气囊,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回流。
然后再作病侧用股沟部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Fogarty导管(一种带气囊的导管)向近心端到达髂总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血栓缓慢地拉出。
萎瘪腔静脉阻断地管的气囊,恢复静脉血回流。
用塑料带暂时控制股静脉近端,将Fogarty导管再向远心端插入腘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远端血栓缓慢地拉出。
同时可在体表反复辅以向心方向的手法挤压,挤出小腿静脉及分支内的血栓。
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否则可发生继发血栓。
两侧的静脉壁切口宜用7-0或5-0尼龙线作精细的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要求内膜对合整齐,勿使外膜内翻。
术后需应用抗凝血疗法。
Andriopulos报告164例髂静脉血栓切除术,其中87例在发病4天内手术,41例在发病8天内手术,其余更晚。
有6例发生肺栓塞,2例死亡。
在165例中远期随访者134例,疗效最好者是发开门见山1~4天内手术的病人。
134例中50%痊愈,295偶有中度肿胀,仅4例存在严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手术效果较为满意。
1980年Nüllen报道4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中13例凝有肺栓塞患者作了及时的血栓切除术。
取栓后同时作暂时性动静脉瘘,3月后关闭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