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整体分析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评析
新课标Ⅰ卷试题选材丰富,涉及社会学、文学、历史、先秦哲学、网络信息、时代等领域,内涵丰富广博。其中,现代文阅读Ⅰ选自英国作家赫克托·麦克唐纳的代表作《后真相时代》,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当代作家陈村的知青小说《给儿子》,文言文选自法家代表韩非子的《韩非子·难一》和汉代孔鲋撰写的《孔丛子·答问》(孔氏家学著作),诗歌选自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整体选文均系名家名作,其内容情理兼备,具有思维难度和深度。语言文字运用Ⅰ属于情境性文段,选取了网络时代生活相关的片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鲜活性;语言文字运用Ⅱ属于文学类文段,选取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着重考查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学性。
这些选材设计和内容选择,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不仅仅在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更给学生以思想、审美的熏陶,同时又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文段情境,从而发现和理解语文,感受与参与生活。
从题型上来看,现代文阅读Ⅰ中,第5题的分支由去年的4分上升到6分;现代文阅读Ⅱ中的第8题由去年6分下降为4分。文言文断句由之前的选择题变为四省联考题中的三处断句;语言文字运用两组题题型进行了大换血,不同于2022年考查的成语填空、句式变化、修辞鉴赏、人称作用、语句补写,2023年所有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均采用了文字题的形式,分别考查了语句补写、表述修改、叠词效果、逗号效果、特殊词的表意特点等,除语句补写外其他均属于新题型,而语句补写也从去年的6分下降为4分。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Ⅱ的三道题目十分具有创新意识。
从题型和分值变化来看,有如下特点:1.现代文阅读更倾向于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而非技巧的把握,有效消除了考题的套路化。2.文言文阅读更强调思维的深度,是依托于教材的有效延伸和深度挖掘,实现教考合一。3.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无论是考点还是考查方式正在回归文本本身,要求题目依文而设,减少套路化的机械式的教学,更强调学生重视文段本身,懂得细致分析文段的特点和内涵。
不同于2022年群文选文,2023年新课标Ⅰ卷选取赫克托·麦克唐纳的代表作《后真相时代》,其语料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内容,考查了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内容推断、外论据论证内论点等三道选择题,第4题文字题变相考查了核心概念的筛选及文章结构的梳理,第5题考查信息的转述、整合和运用。试题通过对“后真相时代”的诠释,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引导考生关注课本、关注生活,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综合性较强,思维考查难度较大。
建议在之后的实用类文本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内经典文章的理解,根据课后的学习提示切分学习任务,与此同时,要多关注课内六个活动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家乡文化生活”“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逻辑的力量”,教师要提供学生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看待类似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Ⅱ选自中国当代作家陈村的知青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年轻人经过劳动的洗礼,不仅增强体质,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其人文话题即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研习,也符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劳动光荣。因此,回溯课标和教材中的核心主题还是考试的大方向。
题目设置上,选择题更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第8题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均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依文设题”的特点。第9题要考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教材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而这一点也契合第9题题干中给出的两组关键词。
因此,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强调人文主题,围绕教材提供的28个人文主题进行有效整合和拓展,同时也要关注教材提供的写作考点,要明确各类文体的写作重点和特色,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文言文虽然试题难度不大,但文章理解难度不小。文章选自法家代表韩非子的《韩非子·难一》和汉代孔鲋撰写的《孔丛子·答问》,与统编本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紧密关联,因此在理解上也能有效地减少陌生感。
除断句题外,其他题型和前两年的考题基本保持不变。断句题采用自断三处的方式,难度比之前的选择题更难;文化常识四个选项均考查了文言实词与课内实词、现实生活词汇的比较和关联,考查更强调与课内的关联性。
建议在之后的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课内文言实词、虚词、固定搭配的识记,将课内的文言知识精准掌握,当然也不能忽略了文化常识的识记。另外,断句新题型一定要更加关注,很难保证这类题的发展前景会不会像浙江卷的类型,完全采用“/”的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了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与2022年试题相比,题型上没有太大变化,但考查重点已经从诗歌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观点等多个角度转变为着重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16题文字题完全“去套路
化”,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魏了翁对诗歌尾联的评价,属于评价性文字题,既要关注诗作的内容,又要关注评价语的核心,难度较大。但值得一说的是,这类评价性文字题脱胎于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两者属于方法的迁移。
建议在今后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通过边读边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课本学习提示的研读和相关练习的拓展,不断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古诗文默写,巧设情境,尤其是第(3)句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对有关诸葛亮的诗句的积累,十分巧妙。少有遗憾的是第(1)句选取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虽然这篇文章也是经典之作,但这篇文章流传的版本有多种,再加上统编本教材并没有出版具体的准确版本,因此答案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总的来说,名篇名句默写注重引导考生感受并鉴赏经典作品的艺术之美,也试图让学生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古文今用的角色转化。
2024年高考一定也会延续这种考试风格,在具体、真实的语境中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把握能力,因此,考生还是需要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72篇文章熟读背诵,这样才能有效得分。
写作时需要关注三点:
第一,好故事的价值,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的逻辑起点。考生可以沿着作文题的表述进行有效切分,形成并列式写作结构,并将并列式语句结构进行扩写形成整饬的排例,然后进行素材的整合和名言的勾连,从而形成文章。(模型一)也可以对适用对象进行切分,从个人、国家、综述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模型二)
模型一:(1)好故事,触动心灵深处,启迪人生智慧。(2)好故事,改变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