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经典方剂及临床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经典方剂及临床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经典方剂及临床疗效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病。

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1]。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治疗难度大且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需引起高度重视。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西医病名,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有许多与之相类似的描述,但仍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病名。

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属于中医“泄泻”“肠澼”“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2]。

UC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欧洲和北美发病率较高,在亚洲发病率相对较低。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U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3]。

目前西医尚未发现特效性治疗方法,故中医药治疗显示了广阔的前景与优势。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能有效维持缓解,预防复发,且副作用小。

目前临床常用经典方剂及临床疗效如下。

1以涩肠补肾固脱为主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故临床治疗中应用涩肠补肾固脱之法可明显缓解症状。

1.1以“乌梅丸”为代表方剂贾宁[4]应用乌梅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总有效率为97.5%。

马奎军[5]应用乌梅丸加减方治疗慢性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发现该方可明显减少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主要症状。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丸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保护肠黏膜等功能[6],故具有良好改善症状的效果。

1.2以“桃花汤”为代表方剂邱复亮[7]应用桃花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总有效率为91.67%。

雒福东[8]等应用参苓白术散桃花汤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总有效率为91.4%。

桃花汤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结直肠黏膜的持续性炎症反应,病变呈连续性,累及直肠并不同程度地累及结肠,临床以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为特点。

术语及定义溃疡性结肠炎: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

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久痢”“肠澼”“泄泻”“便血”等范畴。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主要病机是湿热蕴肠、气血失调,通过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能够诱导临床缓解;湿热致瘀、瘀热伤络是本病易出现血便的重要因素,结合凉血化瘀可以提高脓血便的消失率;清化温通结合调肝健脾可以有效缓解腹痛;口服联合灌肠,内外合治,生肌敛疡,可以促进黏膜愈合。

缓解期脾虚为本,湿热稽留,久则及肾,通过健脾补肾,兼以清肠化湿,可以维持病情缓解,防止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所致,应用益气健脾可以改善消化功能,提高营养吸收利用,还能帮助诱导和维持疾病的缓解。

西医诊断诊断要点: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肠病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1.2 最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在6周以上。

内镜下特征表现为连续的、表浅的、弥漫的、融合的、分界清晰的结肠炎症和直肠受累,重度患者表现为黏膜质脆、自发性出血和深溃疡形成。

需排除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嗜酸粒细胞性肠炎、白塞病等疾病。

1.3 附加标准钡灌肠、CT或MRI结肠显像见典型溃疡性结肠炎改变,大便隐血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或粪钙卫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铁蛋白、白蛋白降低。

1.4 最特异性标准本病无诊断金标准,但如果具有内镜下特征性表现,组织病理学具有以下特征,可作为最特异性标准:①结构特征:广泛的隐窝结构改变和黏膜萎缩;②上皮异常:黏蛋白损耗,潘氏细胞化生;③炎症特征:伴基底浆细胞增多的弥漫性黏膜全层炎细胞浸润,急性炎症导致的隐窝炎和隐窝脓肿。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患病率逐年增长,流行病学上表现为南方和沿海地区> 北方和西部,克罗恩病(CD)> 溃疡性结肠炎(UC),且IBD 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2023 年更新的《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专家发起,宁波诺丁汉GRADE 中心提供方法学指导。

指南主要制定人之一吴开春教授对要点进行了解读,现总结如下。

主要变化有:1新加入「治疗目标」的章节。

近年随着「达标治疗」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接受,治疗目标也在指南中得到了体现。

2更新较多药物治疗内容。

2018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IBD 中的治疗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3临床中的重症、复杂或疑难的内容列为单独章节。

如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并发肛周及瘘管、围手术期治疗。

4强调了疾病的维持治疗和管理,并列为单独章节。

以下是吴开春教授的要点解读:诊断及鉴别诊断推荐意见9:诊断UC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或损伤,如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药物性肠病及结肠CD 等。

(证据等级:3,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0:完整的UC 诊断应包括疾病分型、疾病活动程度、累及部位。

(Best Practice Statements,BPS)解读:与2018 年基本一致。

鉴别诊断中强调了与药物性肠病的鉴别,2018 版只提到了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新版提出最常见是NSAIDs 类药物,其他如霉酚酸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生素及氟尿嘧啶等抗肿瘤药物等也可导致结肠炎症。

评估和预后推荐意见13 :临床UC 的内镜评分建议采用Mayo 内镜评分(表1),临床研究UC 内镜评分建议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表2)。

内镜评分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可用于疗效监测和中远期预后评估。

(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解读:新增内容。

UC(2012)溃疡性结肠炎国内共识意见介绍

UC(2012)溃疡性结肠炎国内共识意见介绍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粘膜轻度炎症。 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复查均无改善。
项目
排便次数
疗效评定(科研或临床)
改良Mayo评分
0分
1分
2分
3分
正常
比正常增加1~2 比正常增加 比正常增加5
次/天
3~4次/天 次/天或以上
便血
未见出血
不到一半时间内 出现便中混血
大部分时间内 为便中混血
▪ 心理支持—医生应关注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治疗的需要, 且必要时推荐心理治疗。
▪ 干预性治疗—患者存在UC相关的心理障碍或低生活质量时, 应给予干预性治疗。
▪ 治疗选择—如何选择心理治疗方法,取决于心理障碍的类 型,最好由相关专家(心理治疗师、心身医学专家、精神 病学家)进行选择。某些情形下,应使用精神病药物。
完全缓解、黏膜愈合
完全缓解的定义:是指完全无症状,大便次数正 常且无血便及里急后重,伴随内镜复查见粘膜愈 合(肠粘膜正常或无活动性炎症)。
粘膜愈合的定义:目前尚未达成一致共识。
复发
复发:自然或经药物治疗进入缓解期后,UC症状 再发,便血最常见,腹泻也多见。可通过肠镜证实。
复发的类型:分为偶发(≤1次/年)、频发(≥2次/ 年)及持续型(UC症状持续活动,不能缓解)。
熊去氧胆酸
硫嘌呤
伴随PSC的患者 应使用熊去氧胆 酸化学预防
尚无足够证据 支持或反对使 用硫嘌呤化学 预防
二、不典型增生
隆起型
平坦型
腺瘤样
应T完e整xt 切in除he直re至 标本的边缘都没 有不典型增生的 表现,也没有证 据显示结肠其他 地方有平坦型不 典型增生。
非腺瘤样
因为不典型增生 病变发生癌变的 风险较高,无论 低级别或高级别, 均应行结直肠切 除术。

溃疡性结肠炎的共识意见2013

溃疡性结肠炎的共识意见2013

Management consensu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2006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there are no large-scale epidemiologic data 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n the Asia–Pac ific region, but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an increased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BD in this region. Compared to the West, there appears to exist a time lag phenomenon. With regard to the two main forms of IBD, ulcerati ve colitis (UC) is more prevalent than Crohn’s disease (CD). In addition to geographic differences, ethnic differences ha ve been observed in the multiracial Asian countries. Moreover, the genetic backgrounds are different in the Asian compar ed to Western patients. For instance, NOD2/CARD15 variants have not been found in Asian CD patients. In general, the clinical course of IBD seems to be less sever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an in Western countries. Diagnosis of IBD in this region poses special problems. The lack of a gold standard for the diagnosis of IBD, and the exis tence of a variety of infectious enterocolitis with similar manifestations to those of IBD mak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par ticularly difficult. So far, Western diagnostic criteria have been introduced for the diagnosis of IBD. A stepwise approach to exclude non-IBD ente rocolitis also must be introduced, and a definite diagnosis must include typical histological features. In some patients, fol low up and therapeutic trials might be necessary to obtain a definitive diagnosi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 esis of IBD will allow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diagnostic markers. The management of IBD also poses some special problem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re is often a delay in using pr oper medications for IBD, and alternative local remedies are still widely used. With a combination ofWestern guidelines an d regional experiences, similar principles can be used for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mission.A stepwise selection o f medications is advocated depending on the extent, activity and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Comprehensive and individualiz ed approaches are suggested for different IBD patient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IBD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combine d with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drug management and the future use of biological agents would improve 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 (ECCO) at a meeting held i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一、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IBD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IBD的患病率约为410万,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西方国家较低,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IBD患者的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可观。

IB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肠道狭窄、穿孔、营养不良等。

IBD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也有关联。

IB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诊断方面,IBD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的综合评估。

目前,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评估是诊断IBD的金标准。

由于IBD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病变与许多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如感染性肠炎、肠道肿瘤等,准确的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

在治疗方面,IB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炎症、维持缓解和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研发和应用,IBD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IBD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这限制了针对病因的治疗策略的发展。

目前的治疗方法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难以实现完全治愈。

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感染、药物依赖等。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和梳理我国在IBD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以提高我国IB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炎症性肠病(IBD)的定义与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两种类型。

2023版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治疗部分)要点

2023版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治疗部分)要点

2023版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治疗部分)要点更新亮点:中国IBD诊治指南此次更新,由"共识意见"升级为"指南",并且将UC和CD分成两部指南分别阐述,形式上按临床问题导向的陈述句表达方式,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另外,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引入了专业循证团队,采用了牛津分级系统对证据进行分级。

编写过程中参考了2018年版中国IBD共识出版后至今的国内外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回顾性研究、荟萃分析和欧美共识。

2023版UC指南定稿共包含53条陈述意见(Statement)分属:①U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1条);②UC的疾病评估、疗效评估和预后(4条);③UC的治疗目标(4条);④轻中度活动性UC的诊治管理(6条);⑤中重度活动性UC的诊治管理(8条);⑥急性重度UC(ASUC)住院患者的诊治管理(12条);⑦维持治疗和癌变监测(8条)。

New:加入治疗目标章节New:更新较多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等药物治疗内容New:ASUC治疗进展和最新理念New:维持治疗以单独章节列出,明确其重要性轻・中度UC的治疗推荐陈述(与2018版共识对比)1.对于轻度(初治)活动性UC,建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是治疗议口服5-ASA(2-4g/d)诱导缓轻度UC的主要药物,包括传统的解,疗效与剂量成正比关系。

顿服柳氮磺毗嚏(SASP)和其他不同类5-ASA与分次服用疗效相同。

(证型的5-ASA制剂。

SASP疗效与其据等级1,强推荐)他5-ASA制剂相似,但不良反应远较5-ASA制剂多见。

目前尚缺乏证据显示不同类型5-ASA制剂的疗效有差异。

每天1次顿服美沙拉嗪与分次服用等效。

5-ASA推荐剂量为2-4g/d,分次口服或顿服。

解读:5-ASA推荐剂量与剂型与2018版保持不变。

2.轻度活动性溃疡性直肠炎建议应用5-ASA直肠给药诱导缓解。

(证据等级1,强推荐)。

3.对于轻-中度左半结肠型活动性对病变局限在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者,强调局部用药(病变局限在直肠用栓剂,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用灌肠剂),口服与局部用药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新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新

可编辑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2.疾病分期(1)活动期:Sutherland DAI >2分。

(2)缓解期:Sutherland DAI ≤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 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 ④潘氏细胞化生。

3.疾病分度轻度:患者每日腹泻 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 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 6 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分,血红 蛋白(Hb )<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大肠湿热证 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和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_张声生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_张声生

作;②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次症:①腹痛绵绵;②四肢 不温;③腹部有灼热感,烦渴;④脉弦,或细弦。
5.4 肝郁脾虚证 主症:①腹痛即泻,泻后痛减;②常因情 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次症:①大便稀溏,或黏液 便;②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③嗳气不爽,食少腹胀;④舌质淡 红,苔薄白;⑤脉弦或弦细。
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
实为主,主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属本虚标实,主要为
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
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本虚多呈脾虚,亦有兼肾亏者。
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并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
不同症状的病机侧重点有所不同,以脓血便为主者的病机
与了UC的发病,这些因素可能触发一个连续的慢性免疫过程,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和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
共识 意见,2 0 0 8 年中华中医 药 学会脾胃病分 会 组织 成 立全国
(NK)细胞等参与了此过程,这些效应细胞释放的抗体、细胞因
专科专病“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协作组”和“溃疡性结肠炎
5.5 脾肾阳虚证 主症:①久泻不止,夹有白冻,甚则完谷 不 化,滑脱 不 禁;② 形 寒肢 冷。次 症:① 腹 痛 喜 温 喜 按;② 腹 胀,食少 纳 差;③ 腰 酸 膝 软;④ 舌质 淡 胖,或 有齿 痕,苔 薄白 润;⑤脉沉细。
5.6 阴血亏虚证 主症:① 排便困难,粪夹少量黏 液脓 血;②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次症:①腹中隐隐灼痛;②午后 低热,盗汗;③口燥咽干;④头晕目眩,心烦不安;⑤脉细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11-13]。
致病因素认为本病的发病系外因通过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机 制,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细胞持久的损伤[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规范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疗,本文将就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邪如寒、湿、热等侵入人体,与内湿相合,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所伤,如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使湿邪内生;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气机不利,导致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邪内生,蕴久化热,导致肠腑湿热蕴结,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多依据《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具体如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
还可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诊断,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等。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具体
方法如下:
湿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为治则,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加减。

肝脾不和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治则,选用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

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治则,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方剂加减。

针灸、推拿、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具体措施如下: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明确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诊疗方案。

然而,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和心理调适,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
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中逐渐受到,本文将整理相关资料,介绍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思路和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主要为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

外邪内侵包括感受湿邪、寒邪、热邪等,致使肠道传导失司,脂膜受伤,脉络受损,引起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症状。

饮食不节包括饮食不规律、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损伤肠络。

情志失调则可引起肝脾不和,湿邪内生,影响肠道传导,诱发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在诊疗过程中,还需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溃疡性结肠炎可分为湿热内蕴型、寒湿困脾型、脾虚湿滞型、气滞血瘀型等。

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原则为辨证施治、综合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理脏腑功能、恢复肠道传导,同时结合外治法如灌肠、针灸等,以提高临床疗效。

湿热内蕴型: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痢。

方用白头翁汤加减,药物如
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等。

寒湿困脾型:治以温中散寒、健脾止痢。

方用附子理中丸加减,药物如附子、人参、白术等。

脾虚湿滞型: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痢。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如党参、茯苓、白术等。

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物如桃仁、红花、当归等。

中医还注重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灌肠、针灸、按摩等,以提高疗效。

灌肠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药物能够充分吸收,减轻肠道炎症反应;针灸治疗则可调和气血、舒经活络、调理脏腑功能;按摩法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腹痛症状。

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如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性强,整体观念强注重脏腑功能调理等。

然而,中医也存在一定不足,如见效较慢疗程较长,有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等。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

根据
专家共识意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注重辨证施治和综合治疗,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

然而,中医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深入探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以客观评价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以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优势也越来越受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

患者常常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增长。

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西医方法,但疗效有限,部分患者可能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止泻为主。

中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肠道黏膜炎症,且副作用较小,但单独应用时疗效较慢。

因此,本文提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思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

具体方法包括:1)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西医治疗方法,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2)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3)将中医的针灸、按摩、艾灸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专家们达成以下共识:1)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2)西医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注意观察副作用;3)中医治疗应根据证型选用方剂,针灸、按摩、艾灸等非药物疗法可与西医治疗配合使用;4)预防复发和加强调护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

中西医结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诊疗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