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选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统编版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所以学好该框题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创设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学生能够理解认识的含义、掌握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以及特点、懂得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关键能力:学生能够深刻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运用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
(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尊法、守法、用法。
(4)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合作法六、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导入:2020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是脱贫攻坚收关之年;2020年对我们来说是很不幸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肆虐;2020对我们来说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值得自豪的一年,因为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的战“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今天我们走近新冠,走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踏上追求真理的历程!(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有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2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学习明确实践的含义与实践的特点,通过情境探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堂,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新知识,课堂生成的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科学探究,从日常生活的常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出新知识。
师生共同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教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请你来判断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教师小结:教育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情境探究: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板书设计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教材分析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
本课时分为两个目。
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课时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目旨在让学生懂得,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重点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难点1.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的区别。
2.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高中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对象 和实践的 手段 。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_____
物质相互作用 ____________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 目的 、有 意识 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历史 的发展着的。 _________
答案:C
问题提示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十三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 发展全面转型升级,要受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实践具有能动性,“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说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社 会历史性,“十三五”规划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里程碑式的新起点,说明人 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第六课 第一框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 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 人 为主体、以 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 直接现实性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 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主体 、实践的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 性,又具有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 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 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 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当然,实践的客观物 质性和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发 展着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正是由于实 践的这三个特征,才决定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才决定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2识记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能力目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教与学】一、实践及其特点【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所认为的实践的不同之处.1、实践是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第二,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性.这首先是由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也受到的制约,因而也具有性.(2)实践具有性.它是一种的活动.(3)实践具有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揭开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的哲学启示.1实践是的来源【思考】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探究二】采用小组讨论法,围绕恩格斯的两句话,同学之间交流总结”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2实践是的动力【探究三】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后请学生从哲学角度谈谈对“齐是非”和“是非莫辩”思想的理解.3实践是的唯一标准【思考】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探究四】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归国博士来到草原的哲学启示.4实践是的目的和归宿【思考】陶行知改名的哲学启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要求】内容目标学习建议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体系构建(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完成下面知识结构,不能填写的,自主探究后再做。
)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各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分别怎样?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自主探究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活动基本形式实践具有特点实践具有实践具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是认识的下列名言诗句分别体现了什么道理?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5.吃一堑,长一智。
6.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9.真金不怕火炼10.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1.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1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自主探究三: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释疑解惑】一.全面理解实践的含义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高中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必修4
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提示: ①客观物质性。空间实验室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 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物质性。②能动性。空
间实验室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因而具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空间实验室活动不是单个 人的孤立的活动,而且这一活动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应 用 体 验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下列对实践
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
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 )
[要 点 阐 释 ] 全面准确把握实践的含义 (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
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
个世界。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考目标 1.实践的含义和特 点(b) 2.实践是认识的基
解读导航 1.以具体事例考查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的理解。
2.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础(c)
一
1.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自 主 学 习 ]
物质性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_________ 为对象的物质 客观事物 直接现实性 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 活动。 2.实践的特点 主体 、实践的对 (1) 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 _____ 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____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高中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上述事例表明什么哲学道理? 对你有何启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6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17
含义
客观物质性 特点 实践 实践与 认识的 关系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8
• 4、(2010高考· 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 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 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 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 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 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 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 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 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 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 如期成功 • A.①② B.②③ 1 • c.②④ D.③④ 21
23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 问世。
24
25
13
人的认识能力
镜头三:走近真理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1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指 导 实践 改造 客观 世界 实践 结果
15
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必修4
3.运用具体生活实例说明实践 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 是认识的基础,自觉树立实践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 第一的观点。 识的目的。
实践及其特点
[ 基础· 初探] 1.实践的内涵
客观世界 物质活动。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 的_____
(2)特性
主体、以__________ 客观事物 ①物质性活动:实践以人为_____ 为对象,人、客观事物都
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_____
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_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____
思考:错误的认识来源于哪儿?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来源于 实践。
物质生产活动 变革社会 ________________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__________ 的实践;三
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怎样把握实践的概念?
提示:把握实践的概念,要注意:实践的主体是人而非动物;实践的实质 是“改造”而非“认识”;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非主观世界。
【破题思路】 1.定考点:实践的特点。 2.抓关键: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3.析选项:选 C。 由材料信息“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可知,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 性的特点,故选 C。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故排 除 B。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是意识的特点,排除 A、D。 【借题发挥】 对实践特征的理解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班级:姓名:学习目标⑴ 识记○ 实践的含义。
○ 实践的特点。
知识目标⑵ 理解○ 实践的基本形式。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⑶ 运用○ 列举生活实例,依照相关原理,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感情目标经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确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见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见解,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见解,初步拥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牢牢成立实践第一的见解。
所有知识本源于实践,所有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学法指导讨论法研究法解说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听闻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庙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力所不及,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庙门,才感觉那对石兽之不可以或缺,于是派人下河搜寻。
依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素来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大家一下子全呆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说道:“我等长年保卫于此,深知河中形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必然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这样年复一年地倒,就忧如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相同。
”大家听后,无有服膺。
搜寻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脑筋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探寻真理的历程”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稳步深入探讨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即为对待重新认识和课堂教学。
它紧紧围绕着“探寻真理”这一主题,讲诉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存有牵涉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低,题型存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从宏观上检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科学知识体系对教材展开研发和资源整合,使学生从题中琢磨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来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课堂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认知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科学知识与技能(3)认知重新认识具备反复性、无限性。
(4)运用表明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
(5)运用表明人类崇尚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1)培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正确区分和推论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看待真理和谬过程与方法讹,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培育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科学知识框架的习惯。
(1)稳固践行课堂教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践行爱好真理、追求真理、始终如一真理的信念,相信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为我们坚持不懈的崇尚和永恒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教学难点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三年级的文科特长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教学对象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步入高三的学生,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课类型独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备考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方法指津知识构图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师生设计内容活动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温故知新】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什么是真理?怎样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怎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议一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辩一辩: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⑴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⑵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3、议一议: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⑴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⑵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选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备选设计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的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上述的观点都没有把握实践的本质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推进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板书: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们”——实践的主体这意味着它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能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这是说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则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活动”——实践的性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1)不能缩小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2)不能扩大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过渡)板书:2.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物质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选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选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备选设计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的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上述的观点都没有把握实践的本质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推进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板书: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们”——实践的主体这意味着它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能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这是说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则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活动”——实践的性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1)不能缩小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2)不能扩大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过渡)板书:2.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物质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的特征:板书:(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所谓“客观性”:指实践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必须从事的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专心爱心用心移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的吃、穿、住、用等的生活资料都是生产得来的。
如果生产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也将灭亡。
问题探究:怎样理解实践的“物质性”?例如种植一棵树,其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
所谓实践,实际上就是实践的“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对象”的过程,实践的这三个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都具有“物质性”。
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但是,实践的主体运用“什么手段”改造“何种对象”,则反映出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板书:(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却是一种本能的活动。
这一特征是实践最能体现本质的特征。
尽管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实践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就使实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例如,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青年学生应尽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反,我们把那些在错误意识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称为“愚蠢的实践”,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或犯罪活动等。
实践的这个特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的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
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
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有第三个特征:板书:(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代已远远不够。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
这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知识拓展: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专心爱心用心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
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如果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香菇和毒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是那么幸运了。
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问题探究: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是人类品尝之后才揭开的,尝后才知道西红柿等食物能吃不能吃。
教师进一步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实践。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
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这句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材的第44页“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有《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探究材料“是非莫辩”)问题探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庄子说法的理解。
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专心爱心用心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
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板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问题情境教材第46页博士学成归国的例子(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获得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投身实践活动才是最终的目的。
教师总结: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贫困落后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
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
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
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小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