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乃成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其证候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正邪抗争于表,脉气鼓动向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有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之分。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风为阳邪,邪正交争于表,则发热;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自汗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道松弛,故脉浮缓;鼻鸣,干呕,乃是风邪袭表,表气不利,肺胃之气不和之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临床又称伤寒表实证。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证候分析】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郁,温煦失职,故见恶寒;邪正交争,卫阳奋起抗邪,故见发热;寒凝收引,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故见头项、肢体骨节疼痛;寒束于表,腠理闭塞,邪闭于外,肺气不利,故见无汗而喘;正气欲驱邪于外而寒邪紧束于表,故脉浮紧。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太阳腑证: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因其病位、病机和证候表现不同,临床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足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未解,故恶寒、发热、脉浮或脉浮数等表证仍在。邪气内传人腑,与水内结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小腹满,小便不利;邪与水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口渴;饮多则水停不化,反蓄于胃,故见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辨证要点】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失治,邪热循经内传,与血搏结,瘀热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故小便自利;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大便而出,故见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辨证要点】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

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传人气分和血分之不同。前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内停;后者为经热入里,与瘀血互结。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系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于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邪入阳明,化燥化热,正邪交争,充斥阳明经,弥漫于全身,故周身大热;邪热炽盛,热迫津液外泄,故汗出;热灼津伤,且汗出复伤津液,故口渴引饮;邪热蒸腾,扰动心神,心神不宁,故见面赤,心烦;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似喘;热盛津亏,故舌苔黄燥;热壅脉道,气血涌盛,故脉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

2.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

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成。

阳明经气旺于日哺,实热弥漫于经,邪正相争更剧,故潮热日晡尤甚;四肢禀气于阳明,热蒸津泄,故手足溅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炽盛,上扰心神,轻则不得眠,重则见谵语,甚至狂乱不宁;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则焦黑燥裂;邪热与燥屎内结于肠,脉道壅滞,故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结而不甚,亦可见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邪入阳明,弥漫全身,往往先出现阳明经证,邪热持续亢盛,消烁津液,继而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阳明腑证。故阳明腑证的病情较阳明经证为重。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经气不畅所表现的证。从其病证看,少阳病虽属热证、实证,但相对而言,亦多表现有正气相对不足的一面。

【证候表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证候分析】多系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或厥阴病转出少阳,或外邪直入少阳,胆气被郁,正邪分争而成。

少阳阳气较弱,邪正分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互有胜负,故见寒热往来;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泛必致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少阳风火上逆,所以目为之眩;少阳之脉布于胁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