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李可六经辨证学

李可六经辨证学

李可六经辨证学介绍李可六经辨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中国六经(《易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孟子》)的研究和辩证思维的应用。

它旨在通过对六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发展人们的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经的重要性六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六经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结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材料。

通过学习六经,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对于发展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辨证思维的重要性辨证思维是一种综合分析问题、把握事物本质和发现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面临复杂多变的问题,传统的单一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辨证思维强调对事物的多方面观察和全面思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李可六经辨证学的核心理念李可六经辨证学强调对六经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

它将六经的思想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对六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六经的解读与分析李可六经辨证学通过分析六经文本,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六经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六经的核心思想,把握其对现实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辨证思维的培养李可六经辨证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刻意的二元对立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李可六经辨证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对六经文本进行个人解读和思考。

通过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智地进行分析和评估。

李可六经辨证学的应用领域李可六经辨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应用于管理领域,帮助管理者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合理的决策;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用于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卢铸之(1876—1963)——“卢氏医学”火 神派继承人,乃郑钦安的得意弟子,尽得钦安 医学真传,结合卢氏本具之学而成卢门火神一 派。
卢崇汉,男,1947年生,师从祖父卢铸之先 生、伯父卢永定先生。卢师得祖父二辈悉心教 培,十七岁即悬壶蓉城,十九岁已有医名。临 证善用姜桂附起沉疴大疾,深得扶阳三昧,亦 有“火神”之称。现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
2 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证的病机主要是阴虚阳亢,由于肾 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所以多见心烦、不 得卧、舌红、脉细数等邪热伤阴证。所谓的 阴虚阳亢,不同于阴虚发热,因为阴虚发热 侧重于阴虚。而阴虚阳亢既有阴虚的一面, 又有邪盛的一面,是属于邪实正虚。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 得卧,黄连阿胶汤证主之。(303)
理中汤由甘草、干姜,温中复阳;人参健脾益 气;白术健脾祛湿。共奏温中祛寒的作用。应 用时用党参替代人参。理中汤又名人参汤。
【临床应用】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 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 。
治疗脾阳虚多涎 治疗白带清稀而多
(五)少阴病证
少阴经包含心肾二经,其病证有寒化、 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 渴,时腹自痛。或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 胸下结硬。(273)
病机:脾阳虚,寒湿阻滞,
治则:温中祛寒,健脾利湿
方药:“四逆辈”——理中汤(丸)
我认为理中汤(丸),是仲景温中散寒法的代 表方,是太阴病的首选方,或者说是常规用药。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含附子的 方剂达36首。
附子
盐附子: 黑顺附:又称黑附片、顺附片,简称黑附。 明附片: 淡附片: 炮附片: 熟附片:凡通过蒸煮者,都称熟附。 制附片:凡通过以上各种制法的统称制附片。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引言六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书凝聚了古代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深刻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探讨。

六经的背景和意义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代表,它们的创作和编纂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经书不仅是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也是普通人民生活的指南。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六经的内容和特点1. 《易经》《易经》是六经中最早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集卜筮、祭祀、古代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

其中的“易”指的是变化,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2. 《尚书》《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305篇古代诗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爱情、生活等。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4. 《礼记》《礼记》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记录了古代各种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周易》《周易》是一部集卜筮、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春秋》《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经典著作。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一、六经辨证的概念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

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乃成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

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其证候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正邪抗争于表,脉气鼓动向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有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之分。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

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风为阳邪,邪正交争于表,则发热;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自汗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道松弛,故脉浮缓;鼻鸣,干呕,乃是风邪袭表,表气不利,肺胃之气不和之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建立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

证是什么?证就是证据,人体排病的证据。

这个证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为两大类:阴阳,表中里。

阴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还不太一样。

伤寒论中的阴阳,是一种能量多少的划分,也可以说是气血津液多少的划分。

阳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亢奋的反应。

阴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衰沉的反应。

亢奋为阳证,衰沉为阴证。

为什么会亢奋,又为什么会衰沉?原因就在于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气血津液足,兵强马壮,病邪来侵袭时就会亢奋。

气血不足,无力打仗,就会衰沉。

打个比方,正常健康的人气血满格是100%。

当气血低于50%时,人体气血已经不足了,只能保命,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于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反应就衰沉,只求自保。

当气血还比较足,大于50%时,有能力拒敌于外,就会亢奋,不仅要自保,还力求把病邪最大程度的排出体外。

《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气血津液。

比如太阳表实证,全身疼痛,伤寒中说这是因为阳气重的原因。

阳气重,就是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而又无法汗出,于是肌肉疼痛。

再比如伤寒中说此为亡阳也,指的也是气血津液,而不是说阳气都没了,只有阴了。

阴阳互根,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上是《伤寒论》中阴证和阳证的划分。

下面说说表中里。

表中里指病位,病在表,病在半表半里,病在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

有了阴阳和表中里,二三得六,表阳,表阴,里阳,里阴,中阳,中阴,这就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

(提醒:伤寒的六经辨证,和内经体系中的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只是名字听着一样。

要注重实质,而不要被形名所惑。

)伤寒的辨证思路是,先辨六经,确定表里阴阳,再结合寒热虚实,确定疾病的性质,最后再结合方证,确定治法和方剂。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影响因素: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 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1.表寒证
表 寒 证
辛 温 解 表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无汗表实证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可编辑全文】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张仲景的六经辨证通常是以六经传变之次第排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六经相续相通。

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凡互为表里者,阴阳之经并行,阳行于表,阴行于里。

这样的排序,是以《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的理论为基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1、太阳经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排序在前。

寒邪侵袭在表,即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阳的本位上,发为太阳病。

2、阳明经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阳气的升发超过了在外的阴的正常约束,阳热之气无法正常收降导致,即为阳明病。

3、少阳经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

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

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阴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阳时相中阴超过了它的本位,使阳气郁滞,发为本病。

4、太阴经太阴,有阴气旺盛的意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太阴为开"之说。

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

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病由所生。

太阴时相中阴侵犯了阳的本位,形成了内阴外阳的气逆格局。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明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阳明病证辨识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里热实证阶段,表 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 状。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通腑泄热。选用白虎汤、 承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少阳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少阳病证辨识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半表半里证阶段,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 状。
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六经辨证施治
太阴病辨证
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为主,如理中丸等。
少阴病辨证
脉微细,但欲寐。治疗以 回阳救逆、滋阴降火为主 ,如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等。
厥阴病辨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细 。治疗以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为主,如乌梅丸等。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01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六经辨证法,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02
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科技手段引入六经辨证中,推动中医诊
断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弘扬中医文化
03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其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
医文化,提升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太阴病辨证
带下病、妊娠呕吐等,治疗以温中散 寒、健脾燥湿为主,如理中丸、香砂 六君子汤等加减应用。
少阴病辨证
闭经、不孕症等,治疗以滋阴降火 、温补肾阳为主,如黄连阿胶汤、 右归丸等加减应用。
厥阴病辨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以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如乌梅 丸、温经汤等加减应用。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不过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虽以六经作为分证的纲领,但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实证,未具体论述六经的虚证、寒证。

在治疗上也只简单地提及汗、下两法。

而《伤寒论》的六经则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辨证,其主要根据则是来源于六经中病证、脉象等各方面,所以《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 ×病脉证并治”。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这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现就六经病证依次简述于下:太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

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

每先入犯太阳,故太阳病对出现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即太阳病以“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初期出现此项脉证的,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

太阳表证,又因病人体质不同,虽然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却有中风和伤寒两种不同类型:中风的主要脉证: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

其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由于具有自汗、脉缓等特征。

故又称为表虚证。

伤寒的主要脉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

其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凝滞。

由于具有尤汗、脉紧的特征,故又称为表实证。

太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

何为六经辨证1000字感悟

何为六经辨证1000字感悟

何为六经辨证1000字感悟
六经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六个类型,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等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

通过学习六经辨证,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六经辨证不仅仅是对症状的简单分类,更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将人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等因素相互联系,全面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

六经辨证让我明白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强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症状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症状,而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治疗。

此外,六经辨证还让我认识到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个体化的。

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一刀切的治疗方法。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总之,学习六经辨证让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
明白了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种诊断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能够不断深入学习六经辨证,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水平。

六 经 辨 证

六 经 辨 证
.
桂枝汤治疗自汗、盗汗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 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 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 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原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 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54)
.
(2)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言” )腹痛,绕脐通,便秘或热结旁流 4)神志异常——轻则烦燥,重则谵语,惕而
不安,甚者神昏(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 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5)补充舌脉——舌红苔黄,脉沉有力(舌象 温病学描述的比较详尽)
.
病机:燥屎内结、气机阻滞 治则:攻逐燥结、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后项痛为 主)、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 (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称上述诸症为 “麻黄八证”) 。脉浮紧
.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则:开腠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
.
临床应用
1、治疗以恶寒发热、无汗、全身关节疼痛, 咳喘为特征的外感病。
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 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 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 浮数。
.
治则:通阳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
.
临床应用
1、尿少水肿 急、慢性肾炎 特发性水肿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所致的水肿
.
2、排尿不畅
1)、尿潴留(癃闭) 2)、前列腺肥大 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排尿困难。 3、以尿频、尿急、尿痛为特征的疾病 1)、泌尿系感染 2)、尿道结石

六经辨证的基本原理

六经辨证的基本原理

六经辨证的基本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医里超酷的六经辨证基本原理。

咱先得知道啥是六经。

这六经啊,就像是六条主干道,贯穿了人体的健康之路呢。

太阳经就像是人体的边防战士,它在最外面,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当邪气入侵的时候,太阳经往往第一个出来迎战。

比如说,你要是感冒了,刚开始怕冷啊,头疼啊,脖子也不舒服,这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受邪了。

就像有小坏蛋来捣乱,太阳经这边就开始拉警报了,身体的防御机制就启动啦。

阳明经呢,就像是身体里的大工厂。

阳明经要是出问题了,那可不得了。

它主要管消化和发热这一块。

要是阳明经有热,那这人就会高热、大汗、大渴,就跟个小火炉似的。

因为阳明经就负责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能量啥的,要是它乱套了,身体里的热量就会像脱缰的野马。

就好比工厂的生产线出故障了,各种东西都乱生产,热就呼呼地往外冒。

少阳经就有点像个和事佬。

它在半表半里的位置。

当邪气不那么强,身体的正气也还能抵抗的时候,就会在少阳经这里僵持住。

这时候人就会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心里还烦得很呢。

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吵架,谁也不让谁,少阳经就在中间想办法调解。

它还和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哦,要是少阳经失调,这人就容易心情郁闷,就像和事佬罢工了,矛盾就一直在那悬着,人的心情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太阴经啊,是管脾胃的。

它就像身体里的大粮仓管理员。

要是太阴经生病了,那脾胃就不好使了。

人就会肚子胀啊,拉肚子啊,不想吃东西。

你想啊,粮仓管理员要是病了,粮食的储存和分配就乱套了。

吃进去的东西消化不了,都堆在肚子里,可不就难受嘛。

少阴经就比较深啦,它和人的根本能量有关。

少阴经要是虚了,人就会特别没精神,怕冷得厉害,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心脏或者肾脏方面的问题。

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没油了,整个人都发动不起来了。

这时候身体可是很虚弱的,需要好好地调养呢。

厥阴经是六经的最后一站。

它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啦,既有寒证又有热证。

就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比如说,有的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上面口干口苦想喝凉水,下面呢,脚却冰凉冰凉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一、六经辨证的概念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

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乃成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

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其证候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正邪抗争于表,脉气鼓动向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有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之分。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

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风为阳邪,邪正交争于表,则发热;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自汗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道松弛,故脉浮缓;鼻鸣,干呕,乃是风邪袭表,表气不利,肺胃之气不和之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

临床又称伤寒表实证。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证候分析】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郁,温煦失职,故见恶寒;邪正交争,卫阳奋起抗邪,故见发热;寒凝收引,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故见头项、肢体骨节疼痛;寒束于表,腠理闭塞,邪闭于外,肺气不利,故见无汗而喘;正气欲驱邪于外而寒邪紧束于表,故脉浮紧。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太阳腑证: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

因其病位、病机和证候表现不同,临床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足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未解,故恶寒、发热、脉浮或脉浮数等表证仍在。

邪气内传人腑,与水内结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小腹满,小便不利;邪与水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口渴;饮多则水停不化,反蓄于胃,故见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辨证要点】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失治,邪热循经内传,与血搏结,瘀热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故小便自利;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大便而出,故见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辨证要点】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

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传人气分和血分之不同。

前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内停;后者为经热入里,与瘀血互结。

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系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于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邪入阳明,化燥化热,正邪交争,充斥阳明经,弥漫于全身,故周身大热;邪热炽盛,热迫津液外泄,故汗出;热灼津伤,且汗出复伤津液,故口渴引饮;邪热蒸腾,扰动心神,心神不宁,故见面赤,心烦;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似喘;热盛津亏,故舌苔黄燥;热壅脉道,气血涌盛,故脉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

2.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成。

阳明经气旺于日哺,实热弥漫于经,邪正相争更剧,故潮热日晡尤甚;四肢禀气于阳明,热蒸津泄,故手足溅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炽盛,上扰心神,轻则不得眠,重则见谵语,甚至狂乱不宁;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则焦黑燥裂;邪热与燥屎内结于肠,脉道壅滞,故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结而不甚,亦可见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邪入阳明,弥漫全身,往往先出现阳明经证,邪热持续亢盛,消烁津液,继而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阳明腑证。

故阳明腑证的病情较阳明经证为重。

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经气不畅所表现的证。

从其病证看,少阳病虽属热证、实证,但相对而言,亦多表现有正气相对不足的一面。

【证候表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证候分析】多系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或厥阴病转出少阳,或外邪直入少阳,胆气被郁,正邪分争而成。

少阳阳气较弱,邪正分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互有胜负,故见寒热往来;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泛必致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少阳风火上逆,所以目为之眩;少阳之脉布于胁肋,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胆热木郁,横犯胃腑,胃气上逆,故默默不欲饮食,甚或时时欲呕;胆热上逆,内扰心神,故心中烦扰;胆气被郁,脉气紧张,是以脉弦。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对于少阳病证所表现的证候,不必一一求齐,临证只要见到能够反映少阳病机的证候即可诊断,正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弱,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

脾属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太阴病证为三阴病证之初期阶段,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

【证候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口不渴,自利,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证候分析】多由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邪传太阴,或脾阳素虚,风寒之邪直中太阴而成。

太阴脾土主湿,中焦虚寒则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气机郁滞,故腹部胀满,腹痛时发;脾虚失运,寒湿中阻,胃失和降,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寒湿内停,故口不渴;寒湿下注,水走肠间,故自利;脾主四肢,中阳内虚,温煦失职,故四肢欠温;脾虚气弱,寒湿内阻脉道,故脉沉缓而弱。

【辨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与虚寒症状共见。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焦,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两经病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常易相互转化。

阳明病证清、下太过,损伤脾阳,易转为太阴病证;而太阴病证滥用温燥,或寒湿郁久化热,亦可转为阳明病证。

故有“实则阳明(热),虚则太阴(寒)”之说,辨证须时时注意病情虚实寒热的变化。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证是指伤寒六经病变的后期阶段出现心肾亏虚,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

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

病至少阴,已属疾病后期的危重阶段。

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

1.少阴寒化证: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阳气虚衰,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

【证候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脉微细,甚或欲绝,或见身热反不恶寒,甚则面赤。

【证候分析】多由素体阳弱,病邪直中少阴;或他经病久渐入少阴,损伤心肾之阳,阳虚阴盛而成。

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失于温养,故无热恶寒;心肾阳气衰微,神失所养,故见但欲寐,呈衰惫之态;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衰失于温运,故四肢厥冷;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胃纳运升降失调,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若阴寒盛极,格阳于外,虚阳外浮,则表现出身热反不恶寒,或面红如妆的假热之象;心肾阳衰,无力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甚则欲绝。

【辨证要点】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阴虚,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

【证候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或咽痛,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灼耗真阴,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心肾不交,水火失济,水亏则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得眠;阴不制阳,虚火循肾经上攻咽喉,故咽痛;少阴心肾阴虚,虚火内炽,故见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之象。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少阴兼水火二气,故邪入少阴,既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

就伤寒病而言,临床少阴病以阳虚寒化类型为多见。

(六)厥阴病证厥阴病证是指疾病发展传变到较后阶段,所出现的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所表现的证。

厥阴经系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故其生理乃循阴尽阳生之机,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其证以寒热错杂为提纲。

【证候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此处所述为上热下寒的症状。

上热,为胃中有热,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寒,为肠中有寒,表现为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邪入厥阴,阴阳交争,寒热错杂,阳热趋上,灼劫阴津,故见消渴不止;肝热上逆,上冲胃脘,则自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阴寒趋下,脾失健运,更因肝木之乘,胃失和降,中焦气机逆乱,故见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上寒下热,蛔虫不安,则可随呕吐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