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023-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教案:《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骈散之美。
2.品析关键句子,寻找文中的君子风骨(重点)。
3.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领悟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人格追求(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咱们学校想举办一场诗文诵读比赛,主题暂定为“诵经典扬君子美德,赞青春抒________”。
后面几个字老师还没有想好,需要借助同学们的智慧。
老师想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你看来,什么是“君子”呢?生:君子是有才能的君子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仪表堂堂的……师小结:君子,不只指外在形态的美好,更具有内在品格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与“君子”有关的文章,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一室一花见风骨——<陋室铭><爱莲说>群文阅读》二、初读,品骈散之美1.读准字音德馨(xīn) 苔痕(hén)案牍(dú) 鸿(hóng)儒甚蕃(fán) 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不蔓(màn)不枝2.读清节奏3.分析骈散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赏读,品君子之美铭、说说到“铭”,我们知道有座右铭、墓志铭,铭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
这种文体言辞精炼,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力度,篇幅较短,最短的不过10字,《陋室铭》81字,还算铭文中的长篇。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16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2.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在自主反思、体验感悟的学习中,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学会对父母以及其他亲人感恩。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变得自信、大胆,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唤醒学生们心中的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对父母以及老人感恩,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在自主反思、体验感悟的学习中,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
教材分析:本篇出自人教2011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着力于培养学生感受中华美德,陶冶情操,这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本篇从课文内容而言,它很贴近学生实际,来自于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各个方面。
联系现在社会上的孩子普遍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父母,教师需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感人点滴,意在让学生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实现情感教育目标;从课文的性质而言,本篇是综合性学习课,需要借助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普遍都不错,而且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给的爱多了,反而使很多孩子缺乏了爱的能力,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父母的爱学生不能体会,不知感恩,更不知珍惜。
而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思想教育,以至于现在很多学生形成了不懂得孝亲敬老、自私冷漠的性格。
本节课引导孩子们理解父母和长辈,感受父母的关爱,尊敬老人,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爱,学会感恩。
教学准备:搜集整理有关“孝亲”主题的漫画歌曲、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小游戏和奖品,教师和自己父母的合影照片,编排小品,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形式有唱歌、朗诵、演小品、讨论交流、讲故事、说成语名言等。
教学策略:采用“活动激趣——情感体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三春晖寸草心-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三春晖·寸草心-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要立足于培养孩子们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多个方面,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迪智慧的作用。
2022新课标中讲到语文要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语文,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孝亲敬老”恰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的一脉,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懂得“孝”的意蕴。
语言运用是语文每一节课都要着重的地方,小到一个汉字,大到整篇文章,要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组织语言,沟通交流,能够清晰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探究了“孝”字的写法,这是最汉字内涵的挖掘,同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对于“孝”的见解以及要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出来,这都是在锻炼语言运用。
思维与审美,也是在初中阶段要塑造的方面,引导孩子们去辩证看待“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将“孝亲敬老”传递到更多的地方。
教材分析《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围绕“孝亲敬老”主题开展活动。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引导学生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材为孩子开展综合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比如从“孝”的论述,可以引导孩子们探寻“孝”的内涵;对孝亲敬老活动的开展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可以指引学生们自行去策划一个活动;对于海报和手抄报、漫画的制作也给出了相应的提示。
通过本节课,引导孩子们思考“孝”的真正含义,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孝”,并让“孝”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
在语文方面,也掌握一定了的文言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和写作能力,审美能力也渐渐得到提升。
对于“孝”这个字,初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认知,但层次较浅,怎么才算是“孝”呢?他们仅仅停留在要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或者是听父母的话,所以可以通过让他们自行收集“孝”的论述,思考“孝”的内涵,同时引导他们将格局从家事走向国事。
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共含12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辨别文章的优劣,选择指定内容的文章,能初步理解并向别人推荐。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松鼠》 2课时《松树金龟子》 2课时《国宝——大熊猫》 2课时《黔之驴》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三、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我们将跟随着布丰、法布尔等数位作家一起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
在这个星球上,和我们最亲近的物种之一就是动物。
各种动物都以其自身的特点,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动物世界”。
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相信不论是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还是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大熊猫,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都将会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能积极地开展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抓住某一种动物的特点,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课前学习: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各种动物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4单元《写作: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写作选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写简单记叙文,并能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七年级课文篇篇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些被采撷到教材花篮中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精美而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或催人悟,或启人思,或动人情,或悦人心,给读者和学习者以知识和做人的启迪。
新教材在编排中紧紧围绕“语文与生活联系”这条主线进行内容组构,实际是紧紧抓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定,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学会生活”这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目的,而这新教材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教材编排,在人们面前拎起了一种朴素的语文学科的内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孩子们刚刚进入初中,在语文学习上还处于适应的阶段。
学生们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作文的格式要求,在书写认真与合乎规范的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
但是,作文写作和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积累、作文思维能力、练笔次数等息息相关。
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创新、无话可说,训练学生“如何选材”的能力迫在眉睫。
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或因缺乏观察,没有生活积累,内容干瘪,捕捉不到特写镜头。
针对这些现象,本节作文课将名家作品与学生习作、课内文章与课外内容结合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合理运用,让作文生动鲜活起来。
三、教学目标1. 在阅读教学和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
2. 例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讲解与讨论中概括选材的方法,求真求新,求精求微。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四、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在讲解与讨论中概括选材的方法,求真求新,求精求微。
2.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逆向设计与实施——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案例研究色是选材精当、文风简洁,《驿路梨花》一文特色是叙事的艺术和诗意的表达,《陋室铭》《爱莲说》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以上课文均与《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的“鉴赏与表达”、单元导语中的“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相呼应,是细化了的文本教学目标。
也就是说,本单元教学设计既要关注“这一篇”的艺术特色,又要在此基础上对单元中的篇目进行归类、整合,细化文本教学目标。
(三)分析学生的学情,调整预期教学目标逆向教学设计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在哪里”,判断“期望学生到哪里去”的预期目标是否适宜。
有的学生阅读速度比较慢,没有掌握略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有的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把握仅限于标签式的认识,没有自己的阅读心得,比如虽然能够体会到《驿路梨花》一文语言的诗意美,但是很难说清楚文章如何洋溢着诗意。
可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鉴赏水平是教学难点。
有的学生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陋室到底是陋还是不陋?作者为什么不喜欢和“白丁”往来?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确定本单元预期目标如下:(1)运用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精读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内容、提炼文本观点、分析人物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2)能够批注文章中的评价性语句,学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设置悬念、托物言志等写作方法,就文章内容和表达技巧谈谈自己的心得,发展批判性思维;(3)在阅读的基础上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学习围绕中心选择作文素材,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内容真实、新颖;(4)建立学习共同体,策划活动,制作海报,开展问卷调查,撰写报告,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5)体会人物可贵的品质以及时代对中华美德的呼唤,陶冶情操,修身正己,弘扬美德。
二、确定单元评估证据确定单元预期目标后,教师接下来就要确定多样化的评估证据,证明“学生学到哪里了”“学生学到那里了吗”,这是逆向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最大不同。
初中语文_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能合理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教学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2、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3、文中主人公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语言优美,适于朗读,所以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饱含深情地朗读中体悟文章的美。
诚然,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绝非易事。
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学法指导: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运用比较法、朗读法、小组协作法等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进一步的延伸。
我们知道,“教是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具体教学活动中我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育思想与技术的整合,我决定通过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来体现。
教学步骤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正走在望不到尽关的深山老林里,此时,你已精疲力竭,干渴难熬。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1教材分析1.《我爱这土地》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现代诗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册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我爱这土地》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的一首诗歌,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爱国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但正式接触现代诗还是第一次;且他们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掌握欣赏现代诗的一些方法,并初步学些现代诗。
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全诗;3.掌握朗读现代诗的一般方法。
二、目标能力:说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内容,能说出诗歌的意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
5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6教学过程6.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
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60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呢?——泥土。
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思念。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2.《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除了掌握了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练习。
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神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
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七下u4阅读教学设计
七下u4阅读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细节。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提取关键信息,帮助理解文章。
3. 学生能够分析词汇、句子和段落的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展开讨论。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流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可使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可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通过问题提出知识预热,激发学生思考。
3. 预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预读活动,学生可以先浏览课文,并根据问题提示,提前思考与问题相关的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阅读理解训练(2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
学生在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进行答案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5. 课文拓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展开深入讨论。
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教学资源与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 课本:根据选用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
- 预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相关资料。
2. 评估方式- 课堂问答和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阅读理解题目: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回答,评估他们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延伸与拓展1. 阅读扩展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来进一步拓展阅读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读课文怎么教
教读课文怎么教作者:胡玲刘锦华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11期摘要《叶圣陶二三事》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略读”,即通过前三个单元的“精读”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略读的阅读策略去广泛阅读同类文章。
但是研究7则关于这篇文章的课例发现,仍存在很多误区:一、教学目标泛泛,没有抓住单元导读和文本体式;二、教学内容繁杂,没有正确预设学情;三、没有打通认知壁垒,没有构建教读课文应有的“样本”选文功能。
基于此,《叶圣陶二三事》教学落点应重新调整:一要紧扣“略读”阅读策略进行教学;二要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设计教学活动;三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教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例研究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取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放入第四单元第一课,即本册第13课。
这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分别是《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陋室铭》《爱莲说》。
整个单元的主题是修身正己。
单元的阅读策略是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能够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这篇文章原文有四千多个字,教材编者有意对课文进行删改,保留了两千余字。
教材编者从语文教学角度有自己的考虑,节选后的课文更加紧凑、简明,散文线索和主旨也更明晰,更适合指导初中生阅读。
但是笔者以为,删改原文其实对文本的解读造成一定的障碍。
这篇课文语言淡雅、平和,结构简单、易懂,感情真挚、隽永,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回忆性散文看似学生可以自己读懂,教师很容易教。
但是笔者通过搜集整理而来的课例发现,文中语言、结构、感情教学都存在着或多或少问题,甚至有些语文老师文本体式不分,选文功能定位也不对。
现在笔者就其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7则课例从教学目标预设、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组织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可以给《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一类”的回忆性散文教读课文的教学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一、《叶圣陶二三事》教学目标的预设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打破老教材的零散缺陷,重视构建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知识体系的重塑。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鲁迅小说选读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鲁迅小说选读。
一、教学目标1.掌握鲁迅小说选读中的经典作品,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特点、文化背景。
3.能够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评论,加深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经典作品。
通过精读和分析这些小说,学生将会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化背景、文学特点、思想观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同时,还可以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引入与导入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鲁迅小说的电影或视频片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精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读完指定的鲁迅小说,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
3.分析小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主旨。
4.词语的妙用通过对小说中生动形象的词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加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5.对小说进行评论和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评论和写作,比如写小说读后感、散文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课堂点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探究文学和人生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作文等形式,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小组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研究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对于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小组讨论、摘抄佳句赏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小说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加强对汉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双减备课】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双减备课】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美德”,选编的四篇课文涉及散文、小说阅读,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待人宽厚的高尚品质。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讲述了人人学习雷锋精神,传递关爱的故事,赞颂了代代相传的助人为乐的美好公德。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说理散文,作者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启迪我们培养勇于担责的品格修养。
《陋室铭》借“陋室德馨”,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爱莲说》托“爱莲”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学习这四篇课文,重点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同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技巧有自己的心得。
[2]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制作一段主题为“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的美德公益宣传片。
这是一项实践性活动,以单元学习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为基础。
首先阅读四篇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确立宣传片的主题。
接着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陋室铭》《爱莲说》进行精读赏析,归纳其组材技巧,确定和组织好宣传片的故事素材。
再品评课文的评价性语句,结合宣传片的故事素材,形成宣传语。
最后综合素材,完成美德公益宣传片的制作。
本单元教学分四个课段推进。
第一课段:学习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聚焦重点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主要观点等,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结合生活经验,选定宣传片的主题。
第二课段:细读课文,赏析重点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在精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课文,从选材、组材、中心三个角度梳理课文的不同写法,归纳写作学习元素,引导学生跟着范文学组材,确定和组织好宣传片的故事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所选课文体裁多样,有散文、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单元目标】1.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2.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观其大略,粗知大意。
3.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等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教学思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教读课,也一写人记事的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叶老的追思景仰之情。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学习略读,经过自主阅读后能概述事例,通过对句段的品读来体会叶老严谨可贵的精神品质。
《驿路梨花》是教读课,这篇课文立意新颖、构思精致。
可先让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分析“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标题的妙处,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和中华美德的世代相传。
《最苦与最乐》是自读课,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习的略读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领会平实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短文两篇》是教读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将这两篇短文熟读成诵,进一步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怎样选材》是写作课,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如何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围绕中心怎样选择材料以及怎样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如何围绕一个中心选材。
【1+1+X设计】【课时安排】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课时)2.《驿路梨花》(2课时)3.*《最苦与最乐》(2课时)4.《短文两篇》(2课时)5.写作《怎样选材》(2课时)1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略读,能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
2.学习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到标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叶圣陶是主人公,二三事指几件事,概数。
先生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尊敬的情感。
所以这是一篇纪念叶圣陶先生回忆性的散文。
链接:回顾七下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我们知道,回忆性散文是写心中的人和事,是为了表达独特的情和思。
让我们走近叶圣陶先生,了解张中行先生心中独特的情思借助注释,了解叶圣陶:如果说保姆阿长、车夫老王,表达作者对“小人物”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一个名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叶圣陶。
(PPT显示)总结方法:抓住标题用 5分钟略读课文,勾画出能体现叶圣陶品质的句子,勾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二、扣关键词,品读课文1.紧扣“二三事”勾画词句,梳理全文。
如何短时间概括内容?示例:第8段“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是第一句话也是关键性的句子,找出“努力求完美”就能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
示例:第6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是段首句也是过渡句,找出“待人厚”和“律己严”,就能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试着去品读能体现“待人厚”和“律己严”的其他事。
明确:“待人厚”有四件事。
(PPT显示)(1)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2)请我帮他修润文字;(3)恭送每一位客人;(4)真诚复信,为我的颠沛流离感到悲伤。
“律己严”有3件事。
(PPT显示)(1)主张写文章要简明如话;(2)重视语言的简洁;(3)力求完美,统一“做”和“作”的分工小结:事例的视角都很小,但小事情却折射出大品格。
(PPT显示)总结方法:抓住文章中提示性的、过渡性的、关键性的词句,把握人物的事例。
2.紧扣“先生”勾画词句,把握感情。
课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
(PPT显示)(1)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2)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2(4)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5)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6)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7)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小结:这些评价性语句大都起着总领、总结、过渡等关键作用。
总结方法:通过阅读文中起着总领、总结、过渡等关键作用的语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3.紧扣“叶圣陶”勾画词句,把握人物性格。
找出具体语句说说叶圣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1: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抓住“一定还是”“才”几个副词,“告别”“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一系列动词进行分析)示例2: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主要通过于无疑处设问来精读:特别重视语言“简洁”的圣陶先生为什么这段话讲得好像有些拖沓?)示例3: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主要抓住“非常悔恨”“很悲伤”这些分量重的词来进行分析)示例4: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主要抓住“小至”“以至”“决不”这些分量重的词来进行分析)示例5: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抓住“既是……又……确是”这个句式进行分析,并通过运用这个句式体悟作者深情)示例6: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
(主要抓住“凡是”“有些”“无不”这些词来进行分析)总结方法(PPT显示):抓住文章中关键细节的词句,赏读人物性格。
三、课堂总结(PPT显示)略读的方法:抓住标题;抓住文章中提示性的、过渡性的、关键性的词句;抓住文章中评价性的句子。
四、布置作业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完成文后的任务。
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等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叶圣陶先生不仅“待人宽”,而且“律己严”。
老师想考查一下我们同学掌握的程度:1.请同学们来说说,叶圣陶先生的“宽”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示例:2.请用“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的程度”的句式表达你对叶老谨严律己的理解。
示例: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的程度。
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的程度。
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的程度。
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的程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主旨1.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他经历的事情肯定很多,很精彩。
但以上所写的这些事情,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同学讨论后,各抒己见。
师总结:(PPT显示)(1)这些事情都是一些小事。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这些事情里面有好几件事情与写文章、修改文章有关。
符合叶老先生是一位作家和教育家的身份。
所以写人物,要写与人物的身份相关的事,比如写老师,就要写他上课,他对学生的爱。
2.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PPT显示)示例:在这方面,就我熟悉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示例:“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行的高度赞扬。
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
示例:“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示例:“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PPT显示)3.我们可以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到哪些写文章的方法?本文有没有这样的风格?45明确:(1)“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2)“简洁”。
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
明确:本文就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作者在列举叶老的生活小事时就用这种口语化的、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叶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过人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4.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三、学以致用,体悟收获学习了这篇文章,请问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可以从文章内容上、写法上、启示上等各方面谈你的感悟。
师小结。
(PPT 显示)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