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ttps://img.taocdn.com/s3/m/bb08484d336c1eb91a375d8e.png)
他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 蟋蟀。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 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 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播放影视课文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 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 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 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 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 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 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cù
shēn
•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 梧桐树叶,送来阵 阵寒意,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想起自 己的家乡。
一阵阵 发出 感觉
吹动 , 的声音,让人 ,
江上的秋风使
不
禁
。
秋风落叶, 凋零之感。 诗人孤独郁 闷,思念起 了家乡。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
——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ttps://img.taocdn.com/s3/m/113719f60242a8956bece42f.png)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 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在外留学的亲人在月圆之时,他们会自然想 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每年春节,无数的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他们
会自然地吟诵: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无数佳节,当我们思念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时候, 他们也在思念着我们,让我们深情吟诵这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 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 晚年。...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 他忽然看到远处 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 篱笆下的灯火,料 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童年。 蟀。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332d76ab69dc5022aaea00f7.png)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2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3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楚江:即长江。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ttps://img.taocdn.com/s3/m/1c8a5d7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f.png)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
本次教学涉及到两篇中国古典诗歌,分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书所见》和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古诗文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出所学诗歌,理解所学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2.学生能够理解所学诗歌中的一些词语、句式以及诗歌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通过所学诗歌,了解和感受中国古诗文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图片展示、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和文化知识,如唐代文化、诗歌文化等。
第二步:诵读讲解(30分钟)教师先清晰地让学生听一下诗歌的读音和韵律,然后再讲解诗歌的内容、作者以及诗歌中的词语、句式等。
《夜书所见》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有时莫作望,倚枕自长吟。
梦绕襟袂满,似认故园音。
谁怜偏忆得,陇首野灯明。
此诗歌描写着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看着窗外的萧瑟秋景,不觉得肝肠寸断;也讲述了他自己思念故园的心情和执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歌讲述了一个离乡难过的人,在秋天的九月九日思乡、忆兄弟的情景。
通过诗歌中的茱萸、月影等象征意义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情。
第三步:课堂练习(3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讲解所学诗歌,并对白话文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讲解,辅助学生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第四步:小组合作(15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做一个小表演,以《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主题,呈现自己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组词,吟诵、朗诵、吟唱、编舞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956b2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3.png)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课件《古诗两首》1、《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古诗都是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一句千古绝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冬至节、元宵节等)。
3、《回乡偶书》中的“书”就是(书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就是(风声)。
“篱落稀稀一径深”中的“篱落”就是(篱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逢”就是(遇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就是(单独),“异”就是(别的,其他的)。
4、《夜书所见》(南宋诗人:叶绍翁)古诗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测肯定是孩子们在听蛐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朝诗人:王维)古诗大意:“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肯定是登上了高处,他们的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人。
《风筝》1、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孩子,最大的欢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我们做风筝的时候(心中布满了向往和盼望、愉快);放风筝的时候我们(愉快地喊叫着,在田野里舍命地奔驰);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3、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以前它还叫作木鸢和纸鸢。
山东潍坊是闻名的.风筝之都。
4、句子:我们细心做着,心中布满了向往和盼望。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慢慢高过了树梢了。
风筝越飞越高,好像飞到云彩上。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查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62b06c68fe4733687e21aad2.png)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的学习到了三年级,开始引入了注释。
因此,在教学古诗两首时,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进行学习理解。
《夜书所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农家院落里宁静悠闲,秋风中的梧桐传达着秋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作者重阳节那天倍加思念亲人,惆怅孤独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两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学懂古诗的意思。
2、通过自主探究,认识7个认读字,会写10个生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促忆”等7个认读字,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古诗,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情:许多作家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描绘秋天。
秋天不仅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秋天也常常勾起人的离别意,相思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寄托着离情别绪的古诗。
2、揭题,读题。
二、自学古诗,相机学习认读字。
1、自学课文建议: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⑵难读好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自学(巡视指导)3、大组交流⑴分节读课文,相机学习。
促:读准平舌音,对照注释理解“促织”忆:扩词,理解九月九日忆上东兄弟中“忆”的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遥、遍、逢:换偏旁,写一写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课件出示:在高高的山上,诗人对着远方,若有所思,吟颂着……2、自学: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或词打上问号。
3、交流:重点:异独倍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品读古诗⑴再次出现课件,体味意境(重阳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诗人却遥在他乡。
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⑵想象当时作者的所思所感。
⑶小结:在这重阳佳节,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ttps://img.taocdn.com/s3/m/cd23c22483c4bb4cf7ecd1a1.png)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更到满像 外 加自天, 地 寒己的秋 。有 冷漂黑天 一一 。泊暗到 天年 在,了 晚秋 外听, 上天 ,着连 ,, 诗秋树 风叶 人风叶 吹绍 怎吹都 着翁 么动怕 梧离 都树冷 桐开 睡叶起 树家 不的来 哗乡 着声。 啦, ,音看 啦一 心,着 地个 里想一 响人 觉 江,远 得 秋好在 水
(萧萧)秋风吹( 梧桐树叶 )送来 ( 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 不禁( 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 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 想是( 孩子们在捉蟋蟀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汝河 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 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 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 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 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 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 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 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 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ttps://img.taocdn.com/s3/m/a589ef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4.png)
02
《夜书所见》
诗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 叶绍翁在异乡漂泊,深感孤独。
个人经历
叶绍翁在旅途中看到秋夜萧瑟的 景色,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创 作了这首诗。
诗的主题思想
文化传承
两首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启示现代人要重视文化传承, 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首诗对文学的影响
1 2 3
情感表达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 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创作 中情感表达的典范。
意境营造
两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深 远而优美的意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 的启示。
想象手法
诗人通过想象自己身在异 地,而兄弟们在家乡登高 赏菊的场景,表达了自己 的怀旧之情。
04
两首诗的比较分析
主题比较
主题相似性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的主题都涉及到离别和思念之情。
主题差异性
《夜书所见》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看到一些景物引发的思乡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地表达了 作者对远方亲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 无奈,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 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牵挂。
05
总结与思考
两首诗对现代人的启示
家庭情感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启示现代人要珍惜家 庭情感,常回家看看,关心家人 的生活和健康。
人生感悟
两首诗都蕴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感 悟,启示现代人要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境,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
孤独之感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备课参考_教案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备课参考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19e79b0b4e767f5acfcee7.png)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备课参考本文是关于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备课参考,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夜书所见(宋朝)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2)题: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dc2deaeefdc8d377ee32dd.png)
猜想那是孩子们在斗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忆(yì):回忆 异( yì):异同
逢(féng):相逢 佳节(jiā jié )
插(chā):插画 茱萸(zhū y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我会认:
促忆异 逢 佳倍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 (xiāo xiāo) 梧叶(wú yè) 篱落(líluò ) 知道(zhīdào) 寒声( hán shēnɡ ) 客情(kè qíng ) 挑促织(tiǎo cù zhī)
灯明(dēng míng)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家乡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https://img.taocdn.com/s3/m/906685d05fbfc77da269b1a5.png)
饮菊花酒
茱萸
插茱萸
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 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 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9、古诗两首
古诗学习方法:
• 了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 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理解 诗意。
• 体会作者的感情。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诗人。写的《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会写:
促 深 作者介绍 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在重阳节思 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京城谋取功名。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 代,“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 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 叫做“重阳”。每年九月初九日, 人们都要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 长寿。后来重阳节时民间又有了登 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 节”。之后,每逢农历九月初九, 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便成了 历代相传的风俗。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3723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a.png)
诗歌人遥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歌描绘了作者怀念故友,追忆旧时情景,抒发了 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分析
1
夜书所见
诗歌写古琴声,具有崇高的音乐性和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郁的艺术气息。同时,通过静谧的夜晚 描写,以孤独的琴声表达了作者对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誉为王维的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 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PPT课件
欢迎来到古诗课件,我们将介绍中国文化中两首经典的古代诗歌《夜书所见》 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
李商隐
唐朝著名诗人,工于隐逸之境,渊博有深度。生于 少年失势,贬于永王起兵,昼隐夜出山水之间,所 著诗文名传千古。
王维
唐朝著名文学家,擅长山水田园之景写作。诗作优 美清新,气象万千,被誉为唐诗中的一股清流。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深刻表 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诗歌饱含深情 和思念,被後人称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作者:陈启峰,黄小蕾
《唐诗三百首》
作者:杜甫
《文学常识》,诗选部分
作者: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十 五”规划教材
思念之情。
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作者对美好友谊的
思念之情。在写作手法上,王维巧妙地
运用叠字、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情感真挚。
诗歌主题
夜书所见
主题:怀念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主题:美好友谊
结论和总结
1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通过琴声和晚夜萧条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对一段故旧之情的挥之不去的回 忆和思念。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4d322b10eff9aef8941e061e.png)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见:梧桐叶 挑促织 听寒:声 感:动客情 一灯明 孤独、寂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故事。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的故事。
教材简析
•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
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 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 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
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叶绍 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 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 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 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设计理念
•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
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 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 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 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 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慧兰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慧兰](https://img.taocdn.com/s3/m/85d99942f7ec4afe04a1df2e.png)
我会认: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阵阵 发出 觉 使 (他看见) 知道
吹动 ,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风 不禁 。 ,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古诗。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 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 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 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 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ttps://img.taocdn.com/s3/m/194d872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2.png)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综合科目、教学管理、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案大全、经典语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omprehensive subjects,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design, lesson plans, classic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两首
执教人:陈露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古诗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2、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诗人、晓诗意、悟诗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夜书所见》,它是我国宋代诗人叫叶绍翁写的。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夜书所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材料、解题
1、课文挂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朗读诗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将夜晚所看见的情景写下来。
)
3、简介诗人。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字嗣宗。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指名读: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诗的节奏。
(1)后鼻韵母:声、江、上、风、情、灯、明
翘舌音:声、知、儿、织、深
(2)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容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师指导: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在读的时候,语速可舒缓些。
诗的后两句感情明显有所舒解,读的时候,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以上扬。
)
5、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趣味活动。
1老师说出句子的前两个字,学生答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读某句诗,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寂寞
感: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背诵自己知道的思念故乡的诗,如:李白的《静夜思》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交流自己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走进作者。
二、初读感悟。
1、提示朗读古诗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播放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读古诗,边用笔画节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合作学习。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五、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5、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课堂总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八、作业设计。
1、联想自己的父母,用“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关心之情,课后交流。
2、背诵古诗。
3、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课后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指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
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