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作文训练序列和作文教学流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作文训练序列和当今主要作文教学流派

许文标综述

一、目前语文教材作文训练概况

(一)三套教材的各自特点:

1、人教版新教科书:从“写读结合”到“将写置之于生活情景中”

笔者认为,“请加以搜集、整理”、“通过××途径”之类字眼多起来的另一层含义是:将写作置之于生活情景之中。因为,这意味着学生是在搜集、整理、讨论、交流、观察等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了写作的任务;或者,完成了写作前期准备工作。

典型的例子如:“妈妈的唠叼”

王子轩收到小学同学孙萌的一封信。孙萌诉说自己对母亲的不满,他觉得妈妈对自己管得太多太烦,他甚至想离家出走,远离唠叨的妈妈。王子轩看信后,马上打电话劝阻这位同学。请你与另一位同学分别扮演王子轩和孙萌,进行一次模拟电话交流。电话交流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请你代王子轩再给孙萌写一封信,详谈自己的看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应试则伪,应需则诚”。在这个题目设计中,收到信,打电话,写回信,这些都是具体的生活情景。写作本来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就是人的生活形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在语文课堂外,常常需要写点什么(本例中是写回信),到了语文课上,正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际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写作,与作为教学内容的写作融合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写作活动中既学到了技能,又实现了自我。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使学生的说与写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这有望逐渐纠正长期以来学生的说写往往脱离生活实际、搞假大空的弊病。

可以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每一个“缩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项目,在过去的教科书作文教材中,也许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也许是话

题作文,但现在却都变成了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重视作文修改与平时积累的苏教版教科书。

◆作文修改受到重视,七年级和八年级教科书每单元都有单列的修改训练的内容安排

◆重视平时的作文积累。

但它在总体上给人感觉“序”不合理,如七年级训练“从生活中找‘米’”,八年级又训练“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内容相近;又如七年级上下册分别训练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与“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之中的景物与事物到底有多大的区别?此外,“有感而发”;与“说真话,抒真情”之间似乎就是一个意思,七年级的学生还难以区分出其中的奥秘。

3、语社版螺旋形上升的概念很有创意

由于阅读部分仍然按文体组织单元,语文出版社教科书的作文教材也明显采用文体型编排方式。以新课标所列的训练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续写、缩写、改写、扩写等为训练的主线。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世界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

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从整体上保证了教科书(包括各单元内部)或围绕“记事”,或围绕“写人”,或围绕“写景”等结构主线,读写听说诸内容有机结合、整体推进、螺旋上升。同时,教科书在读写听说内部也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比如,每次写作训练都整体考虑写作的全过程、文章的所有要素,并且充分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来设计,而不是机械地将写作的过程(观察、思考表达)或文章的要素(中心、材料、结构、语言)分割开来、点点成线进行训练,力求经过多次训练,整体推进,螺旋上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完成后一阶段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重复”前一阶段的某些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巩固提高在前一阶段形成的语文能力,达到螺旋上升。比如,七年级(上)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安排了记事、记人单元,在后面(第四单元)又安排了较复杂的记事、记人(小说)单元,意在引导学生在复习、巩固在记事、记人方面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螺旋上升,进一步提高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三套教材在写作训练上的共同点:

◆写作知识的讲授被淡化。

新课标指出“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因此,三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注意淡化写作知识的教学,但对“体味把握”四字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不同教材版本的不同风貌。值得重视的是,人教版创造性地完全取消作文指导短文的编排。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在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中进行适当知识点拨,才是有用的。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与之相对应的是,语教版、苏教版虽然都声称:“编排上不多讲写作知识,训练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可行。”但终究还是在教科书中编排了单元“写作短文”,结合学生实践,精要地介绍有关写作理论、知识和方法。苏教版一学年的写作部分,有25个作文题、9次课外练笔、10次修改作文的训练,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以习作代习题”是最新的倾向。除了在课后编排的“小作文”或“作文片断”练习外,新课标教科书还有用习作代替习题的倾向。

如: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2、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3、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之“研讨与练习”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1、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2、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人生寓言》之“研讨与练习”题)

◆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结合:

“以习作代习题”体现的是“读写结合”观念,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中的辩论、讨论、听、说、朗诵也多了,并在此基础上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四者的结合。首先表现在阅读课文的课后习题的设计上。如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的课后有一道习题:“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这道题目把听(其余学生)、说、读(借鉴课文)、写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例子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