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说课稿+导学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一、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_______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曹丕、曹植合称“_______”。

2.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著名的_______诗人。

字太白,号_______,被称为“_______”。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_______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_______。

4.王湾是_______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5.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

是_______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______》;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_______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

被人称为“_______”之一,更被时人誉为“_______”。

“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_______、马致远和_______。

二、文体知识1.乐府,原来是_______帝时掌管_______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_______律诗、_______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_______联、颔联、_______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_______。

3.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

曲有_______曲与_______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_______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_______曲。

0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0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白芬子中学“学案导学精讲多练”七上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者:潘有吉2016年9月22日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学【知识链接】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观沧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

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一)自主学习课前熟读并背诵前两首古诗。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二)合作学习1、学习《观沧海》①填空:《观沧海》一诗选自_《曹操集》_,作者_曹操_,字__孟德 _,__东汉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慷慨悲壮__见称。

②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向组长汇报。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请学生们阅读底下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 请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这些诗歌的作者是谁?他们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这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有什么特点?
3. 请学生们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做好教室笔记。

二、教室进修
1. 请学生们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这四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3. 请学生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这四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宁创作背景。

4. 请学生们分析这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比如比照、排比、夸张等。

5. 请学生们尝试模仿这四首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三、课后反思
1. 请学生们总结今天的进修收获和体会。

2. 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们觉得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有什么不同?你们在创作古诗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
3. 请学生们将自己创作的古诗分享给全班同砚,并互相评判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四首:《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体会其中的美好。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主题内容。

2.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深入了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诵读,使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静夜思》这首诗,培养学生的孤独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Step 1 课前准备 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静夜思》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Step 2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出示《静夜思》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用普通话读一遍。

Step 3 学习课文 15分钟1. 集中注意力,学习《静夜思》。

2.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3. 学生朗读《静夜思》。

Step 4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的注释。

3.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登鹳雀楼》的意义和寓意。

Step 5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望岳》。

2. 学生阅读《望岳》的注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课前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知识链接1.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2.古诗体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配套精品系列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配套精品系列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观沧海》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曹操,字 ,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 ,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资料《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学习欣赏古诗。

【任务群】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任务二:遇见·四季之美任务三:涵泳·感悟哲思任务四:吟诵·声韵传情【学习过程】中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学校文学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古诗词之美,准备以《古代诗歌四首》为内容,制作一期“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为主题的展板,请你帮助文学社完成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展板第一展区为“备查·古诗新知”,请你根据下列知识链接、课下注释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帮助完成第一展区的表格填写。

【知识链接】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又叫套曲、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交流点拨】an ;前、悬、年、边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交流点拨】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交流点拨】客路在青山外,说明在行船之后,还要上岸再乘车前行,因此,诗句暗含有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交流点拨】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内容和意境。

3. 分析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意义。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导学内容:1. 《离骚》2. 《静夜思》3. 《将进酒》4. 《赋得古原草送别》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

让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为后续进修做好铺垫。

第二步:进修《离骚》1. 学生朗读《离骚》,感受其中的豪情壮志和离别之苦。

2. 分析《离骚》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屈原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离骚》对当代人的启迪和影响。

第三步:进修《静夜思》1. 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其中的宁静和孤独。

2. 分析《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3. 联系自身情感体会,思考《静夜思》对人生的启迪和感悟。

第四步:进修《将进酒》1. 学生朗读《将进酒》,感受其中的豪放和豪情。

2. 分析《将进酒》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李白的酒文化和人生态度。

3. 探讨《将进酒》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迪和影响。

第五步:进修《赋得古原草送别》1. 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其中的离别之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2. 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王维的写景技巧和意蕴。

3. 思考《赋得古原草送别》对环境珍爱和人与自然的干系的启迪和反思。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通过进修《古代诗歌四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不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一、课程背景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括了《静夜思》、《将进酒》、《春江花月夜》和《登鹳雀楼》四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学风格,具有深遥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进修这四首诗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意义;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播放《静夜思》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介绍作者:李白,唐代闻名诗人,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解读《静夜思》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4.朗读训练:让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提高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播放《将进酒》的音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和兴趣。

2.介绍作者:李白,生平事迹及《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解读《将进酒》中的豪迈和豁达,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与激情。

4.朗读训练:让学生模仿《将进酒》的节奏和情感,提高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春江花月夜》1.导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频,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2.介绍作者:张若虚,唐代闻名诗人,生平事迹及《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解读《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清新与宁静。

4.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韵律和意境,提高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四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播放《登鹳雀楼》的音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2.介绍作者:王之涣,唐代闻名诗人,生平事迹及《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解读《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豁达与境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代表作品有诗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多变,音律和谐多变。

有《李太白集》传世。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早有文名。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马神仙”“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15种。

最能反映他创作风格的是散曲,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背景简介(1)《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当时北上征伐乌桓。

曹操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在8月的一次大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内心豪情尽显,挥笔写下这首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难免有凄苦愁楚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Ⅰ《观沧海》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作品风格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为慷慨悲凉为特色 3.《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2. 掌握《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3.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手法;4. 提高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四首》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诗歌内容的解读和分析;3.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4. 学习如何欣赏古代诗歌。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过程:(1) 第一首诗《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描述了登高望远的景色和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 分析: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营造出壮丽的气势和情感。

(2) 第二首诗《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表达了孤独和思念之情。

- 分析: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3) 第三首诗《望庐山瀑布》- 作者:杜甫- 内容:描绘了诗人在庐山观瀑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 分析:诗中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4) 第四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内容: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黄鹤楼别离时的情感和告别之情,表达了友情和离别的主题。

- 分析: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凸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惆怅。

3. 总结归纳:通过对四首诗的学习和分析,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古代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和表现能力;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拓展诗歌欣赏的视野和广度。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理解题;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欣赏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四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理解《古代诗歌四首》中每首诗的背景和意义;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作者;3. 《古代诗歌四首》的鉴赏和赏析。

三、导学过程: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10分钟)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经历了唐诗、宋词等不同的时期和风格。

在古代,诗歌是表达作者情感、抒发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文人雅士们追求的艺术境界。

古代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形式简洁明快,意境深遥。

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作者(20分钟)《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国古代四首闻名的诗歌作品,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和《水调歌头》。

这四首诗歌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王之涣、李白和苏轼之手,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风格。

3. 《古代诗歌四首》的鉴赏和赏析(40分钟)-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描写了作者在夜晚思念田园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登高遥眺的壮美景色,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 《将进酒》是李白的作品,赞叹了喝酒作乐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作品,以婉约柔美的笔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景和人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修养和情感精致。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认识了《古代诗歌四首》的作者和背景,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了审美情感。

希望同砚们在后续的进修中能够继续深入钻研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和智慧,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课堂口头回答与多种朗读活动,100%的学生能够正确解释“临、澹澹、竦峙、星汉、杨花、客路、残夜、昏鸦、断肠、天涯”等词语,背诵出曹操和李白、王湾和马致远相关文学常识,能够背诵课文;5%的学生通过二次检测,完成上述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90%的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古诗词,明确表述出古诗词的主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85%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识·诗歌】诗歌分类·诗歌按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诵诗技巧】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入·诗境】观沧海 [东汉]曹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联想之翅入境登朗读之梯悟情——《古代诗歌四首》说课一、解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二、解说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三、解说重难点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

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

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学价值。

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养成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语感,由阅读进而吸收,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四、解说教法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首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其次,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形象,但不要求索过深,而是要避免琐碎分析,以整体感悟为主;最后要提倡背诵积累,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古诗文较少,刚升人初中时要求不宜过高。

要多用启发教学,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文字。

同时,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也十分必要。

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

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文章积累、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人初中语文学习。

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读过李白等人的诗歌,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于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进人诗歌的情境之中。

根据教参的建议,《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安排为2课时。

五、解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情景交融,我们中国的古典诗歌就是将情与景交融合一的典范。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古代的诗人们用大自然中的这些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

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们一起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既是引起思考,也是提示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一读:读得准确1.大屏幕出示四首诗歌的重点字音,学生认读,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2.学生试划节奏,教师指导学生用标准的符号划分节奏,按正确的节奏男女生分读四首诗歌,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朗读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参中前三课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更是古典诗词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朗读训练是中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径。

朗读训练不仅是培养学生识文断句,会读会背的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鉴赏语言、体悟情感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作为初中古诗学习的起始篇目,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划分诗句节奏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诗歌常识。

(三)再读:读得明白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完成表格。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设计意图:赏读诗词,首先要过语言文字关,没有读懂便无法悟透。

这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整体感知来反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只需要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来引导疑难的突破,将琐碎的讲解化为自主的探究,关注了学生主体的体验,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内化能力。

我在设计时摒弃了逐字逐句的简单翻译,是为了避免造成学生学习困乏,限制学生理解多样性的发挥。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古诗词教学开一个好头,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古典语言殿堂,感受璀璨的古典文学魅力。

(四)三读:读得透彻1.读《次北固山下》——由字词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知内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你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哪个句子?结合散文《春》中的句子,说说那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2)任选一个你觉得用的精妙的字,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一读这个诗句。

用“字用得妙,写出了。

”的句式说话。

(3)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古典诗词的语句讲究炼字用词,一般都比较通俗、直观。

当学生觉得词句陌生时,若引导他们利用联想来理解,往往能够一举两得:既疏通了意思,又增加了积累。

诗词的语言蕴藉深厚,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即词句隐含着的诗人的情感。

2.读《观沧海》——由形象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受意象。

(1)观看大海视频,然后全班讨论:诗歌中作者所观的“沧海”与我们所见过的大海有什么异同?(2)诗人笔下的大海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诗人只是在写大海吗?(此处穿插背景资料助读,解读诗歌的写作背景)(3)诗中的曹操与你印象中的有何不同?(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诗歌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因其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转化为意象,把握形象、感受意象是进入诗词意境的通行证。

《观沧海》气势雄浑苍劲,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中透露着强烈的感情。

作者曹操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中翻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集中寄寓在“沧海”这一意象上。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参悟“沧海”才能把握诗人的情感。

由自然形象(“沧海”)的赏析过渡到人物形象(曹操)的把握,通过联想和想象先回忆自然形象的特点,然后解读意象的特点,为学生体验诗人情感、融入诗歌意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由诗眼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应境遇。

(1)诗歌有眼睛,如果从诗中选一个词作为此诗的眼睛,你会选什么?(2)围绕“愁心”进入诗歌,诗的哪里可以体现“愁心”二字呢?(3)李白的“愁心”除了书信,还托付与谁呢?(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我国古代诗人讲究“一字传神,一语惊人”。

凡是诗眼必然炼字精确,在整首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借助“愁心”生发联想和想象,学生渐渐感知到李白和王昌龄当时的人生境遇,入境方能入情,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的境遇,才能真切感应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达到动情朗读的目标。

4.读《天净沙秋思》——由画面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悟情感。

(1)感知基调,教师配乐范读。

(2)理解曲意,把握画面:为作品中的几幅画面命名。

(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选择一个或多个画面,添加相关的细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

(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融入诗词创设的情境是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追求。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画面感和感染力极强的小令。

篇中仅用了5句共28个字就生动描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秋郊夕照图景,细致刻画了一种愁苦寂寥的天涯游子心境。

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积累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

”因此,阅读《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想象诗人当时的言行心理,还原出诗人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他的情感波动,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迈过准确朗读、流畅朗读的阶梯,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

然而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

学生需要提升到动情朗读的高度,只依靠朗读背诵的要求,不管过程和方法,是不可取的。

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将诗歌读得透彻。

在“读得透彻”这个部分,我依旧紧扣朗读,边读边赏,边赏边读,以重音和停连的指导为抓手,帮助学生攀登动情朗读的阶梯。

古典诗词是极富有韵味、美感和意境的形象性、情感性文本,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醇厚产物。

诗歌赏析可选择的角度纷繁复杂,一节课里绝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面面俱到,合理地取舍十分必要。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古典诗歌,能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诗词中的形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契合诗人营造的意境,应该最为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唤起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储备与情感体验,以此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

对四首诗歌的赏析采取分而角度各异,合而形成序列的方法。

这些教学策略既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思和经历,阅读一首古典诗歌如同经历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又丰富了诗人的创作原意,为诗词完成了一次文化的建构。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阅读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